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童年创伤经历与自尊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58
1
作者 凌宇 杨娟 +2 位作者 钟斌 章晨晨 姚树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09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了解童年创伤经历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对1219名初一至大四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层次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性虐待在抑郁上... 目的:了解童年创伤经历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对1219名初一至大四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层次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性虐待在抑郁上的标准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显著水平;自尊在抑郁上的标准回归系数为负,且达到显著水平;随着自尊水平的提高,性虐待和情感虐待在抑郁上的影响强度逐渐降低。结论:童年创伤经历显著影响青少年抑郁,并且自尊显著调节性虐待和情感忽视经历对抑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童年创伤性经历 自尊 抑郁
原文传递
服刑人员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及与羞耻感、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关系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瑶 徐凯文 +5 位作者 王雨吟 钱铭怡 曹广健 刘忠兆 李世杰 钟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86-690,共5页
目的:考察服刑人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例,并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羞耻感、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的关系,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2800名服刑人员,获有效问卷2690份,其中男性2410人,女性280人。用人格障碍... 目的:考察服刑人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例,并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羞耻感、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的关系,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2800名服刑人员,获有效问卷2690份,其中男性2410人,女性280人。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和羞耻量表(SES)进行测查。结果:服刑人员中反社会人格障碍所占的比例为45.8%。反社会人格障碍、羞耻感各分量表和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各分量表得分之间呈正相关(r=0.08-0.33;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羞耻感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和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GFI=0.94,AGFI=0.88,NFI=0.93,RMSEA=0.1)。结论:服刑人员中,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比例较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可能与个体在童年期受到虐待和忽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羞耻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社会人格障碍 羞耻感 童年期创伤经历 结构方程模型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童年创伤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萍 柳雨希 +2 位作者 陈西庆 王惠萍 李文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第7期1078-1080,共3页
目的:研究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一般情况调查表对52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正常对照组48例进行测查。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及躯体忽视4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 目的:研究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一般情况调查表对52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正常对照组48例进行测查。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及躯体忽视4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情感虐待(Waldχ2=9.163,P<0.01),情感忽视(Waldχ2=4.750,P<0.05),性虐待(Waldχ2=4.519,P<0.05),躯体忽视(Waldχ2=4.602,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期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及躯体忽视是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创伤 青少年 抑郁症 童年期创伤问卷
下载PDF
边缘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童年期创伤经历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灿泽 宋东峰 +2 位作者 栾融融 温雅 傅文青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大学生的童年期创伤经历特征。方法:用人格诊断问卷第四版(Personality Diagnosis Questionnaire-4+,PDQ-4+)从3227名二、三年级本科生中筛选出边缘型阳性者293例,用个性... 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大学生的童年期创伤经历特征。方法:用人格诊断问卷第四版(Personality Diagnosis Questionnaire-4+,PDQ-4+)从3227名二、三年级本科生中筛选出边缘型阳性者293例,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第四版(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PDI-IV)半定式晤谈法进一步筛选出BPD患者(得分>5分)31例。从PDQ-4+划界分阴性的大学生中按年龄和性别比随机选取114例为对照组。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①在PDQ-4+筛查中,总体的边缘型分量表分为(2.62±1.70);31例BPD患者中女18例,男13例,女性CTQ-SF不良环境因子得分高于男性[(13.63±4.54)vs.(9.83±1.95),P<0.01]。②BPD组的CTQ-SF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如,情感虐待(2.11±0.77)vs.(1.66±0.49),P<0.01]。结论: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童年期创伤经历,而且这种创伤经历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型人格障碍 童年期创伤经历 大学生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河南省洛阳市城区中学生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潘振山 张鹏媛 +3 位作者 刘倩倩 孙宪波 崔永霞 刘向军 《现代疾病预防控制》 2024年第8期621-625,共5页
目的调查河南省洛阳市城区中学生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3年3—5月,采用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洛阳市中学生抑郁症患者中NSSI进行筛查,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抑郁症患者中NSSI发生率差异,采用1... 目的调查河南省洛阳市城区中学生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3年3—5月,采用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洛阳市中学生抑郁症患者中NSSI进行筛查,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抑郁症患者中NSSI发生率差异,采用1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NSS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498名中学生中,抑郁症患者151名,抑郁症检出率为10.08%。抑郁症患者中伴有NSSI者36例,NSSI发生率为23.84%。其中,女性、单亲/离异/重组家庭各24例(66.67%),家庭月收入≤6000元26例(72.22%),童年创伤经历、问题家庭各23例(63.89%),中度抑郁16例(44.4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童年创伤经历(OR=12.219,95%CI:3.959~37.711)、问题家庭(OR=0.096,95%CI:0.030~0.302)、中度抑郁(OR=4.351,95%CI:1.290~14.681)和重度抑郁(OR=8.184,95%CI:1.980~33.825)是中学生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的影响因素。结论洛阳市城区中学生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与童年创伤经历、家庭环境、抑郁症状严重度等有关,应综合评估中学生抑郁症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抑郁症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童年创伤经历 抑郁程度
原文传递
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5
6
作者 宋东峰 傅文青 +1 位作者 孔明 孙晓宇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09年第3期342-344,共3页
目的:调查高校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患病率。方法:用PDQ+4从3227名大学生中筛选出边缘型划界分阳性者,以PDI-IV晤谈确定BPD的发病情况,使用CTQ对BPD被试做进一步测验。结果:3227名大学生中有31例(女18例)符合PDI-IV晤谈的评定标... 目的:调查高校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患病率。方法:用PDQ+4从3227名大学生中筛选出边缘型划界分阳性者,以PDI-IV晤谈确定BPD的发病情况,使用CTQ对BPD被试做进一步测验。结果:3227名大学生中有31例(女18例)符合PDI-IV晤谈的评定标准,总患病率为0.96%,女性是男性的1.38倍;31名BPD被试合并其它常见五型人格障碍18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BPD被试的CTQ得分显著高于对照,CTQ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BPD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BPD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与常见人格障碍存在较高的共病率;BPD患者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创伤的程度跟临床症状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边缘型人格障碍 患病率 共病 童年创伤
原文传递
童年期创伤经历与自尊对新兵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红政 陈海燕 +2 位作者 雷美英 王周然 王创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了解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新兵抑郁的影响,探讨自尊在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关系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自尊量表(SES)、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SF)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 925名男性新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控制年龄后,情感虐待、情感忽视... 目的了解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新兵抑郁的影响,探讨自尊在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抑郁关系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自尊量表(SES)、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SF)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 925名男性新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控制年龄后,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预测抑郁的回归系数为正;自尊在抑郁上的回归系数为负,在儿童期创伤经历各个因子和抑郁症状之间调节作用不显著,但其中介作用显著。结论童年期创伤经历显著影响新兵抑郁,并能通过自尊间接作用于抑郁,但自尊不能改变童年期创伤经历对抑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尊 童年期创伤经历 抑郁
下载PDF
童年创伤经历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丁红艳 李业平 +2 位作者 黄书才 夏仲 王雪云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究儿童期创伤经历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关联性。方法:选择17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在受教育年限、年龄、性别等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群为对照组120例。由被试者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分析儿童创伤经历与精神分... 目的:探究儿童期创伤经历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关联性。方法:选择17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在受教育年限、年龄、性别等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群为对照组120例。由被试者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分析儿童创伤经历与精神分裂症关联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对应的儿童期创伤问卷的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精神分裂症男女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感虐待得分(r=0.382)及躯体虐待得分(r=0.324)与阳性症状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童年创伤经历者高于正常人群,且童年创伤经历和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童年创伤经历 症状
下载PDF
有童年创伤经历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丁月萍 《科教导刊》 2020年第15期173-174,共2页
目的探究大学生童年创伤经历的创伤后成长维度和产生机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某独立学院的9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结果有童年创伤经历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表现在自我转变、人际体验的改变、个人力量增强等三个方面;创伤后成长的产... 目的探究大学生童年创伤经历的创伤后成长维度和产生机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某独立学院的9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结果有童年创伤经历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表现在自我转变、人际体验的改变、个人力量增强等三个方面;创伤后成长的产生机制为反思、主动应对、社会支持、情感联结、父母态度的转变等五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童年创伤经历 创伤后成长 质性研究
下载PDF
童年创伤经历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状况及与人格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月萍 顾海 徐圆圆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2期33-37,共5页
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从某独立院校1120名大一新生中筛选出有童年创伤经历的大学生663名,再用大五人格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进行调查,探讨有童年创伤经历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状况,以及童年创伤经历后的成长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童... 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从某独立院校1120名大一新生中筛选出有童年创伤经历的大学生663名,再用大五人格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进行调查,探讨有童年创伤经历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状况,以及童年创伤经历后的成长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童年创伤经历大学生有中等偏上水平的成长;童年创伤经历与创伤后成长、人格(谨慎性、外向型、宜人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负向显著预测创伤后成长;人格(谨慎性、外向型、开放性)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正向显著预测创伤后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童年创伤经历 创伤后成长 人格
下载PDF
童年创伤经历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应对方式和应对灵活性的双重中介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宫火良 陈永强 +2 位作者 李淑雨 董磊 阎越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22-128,共7页
探究大学生的童年创伤经历对其抑郁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应对灵活性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河南省某高校选取678名学生,采用童年期创伤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简易应对量表、应对灵活性量表修订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探究大学生的童年创伤经历对其抑郁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应对灵活性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河南省某高校选取678名学生,采用童年期创伤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简易应对量表、应对灵活性量表修订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童年创伤经历对大学生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童年创伤经历对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和应对灵活性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积极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应对灵活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消极应对方式在对大学生抑郁方面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4)积极应对方式和应对灵活性在童年创伤经历和抑郁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综上,童年创伤经历一方面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和应对灵活性的双重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抑郁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童年创伤经历 抑郁 应对方式 应对灵活性
下载PDF
家庭状况和创伤经历对中学生行为问题的预测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易灵敏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探讨家庭状况和儿童创伤经历对中学生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为制定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3月至5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广州市某中学的1337名中学生,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自制的家庭状况问... 目的探讨家庭状况和儿童创伤经历对中学生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为制定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3月至5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广州市某中学的1337名中学生,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自制的家庭状况问卷和父母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学生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确定中学生行为问题的预测因子后,进行重复抽样内部验证评估总预测效应。结果在1337名中学生中,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3.84%(185人),其中内化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52%(154人),外化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39%(72人)。行为问题预测因子为:中学生性别(女孩)(β=0.61)、学习差(β=1.40)、经常生病(β=0.95)、患有慢性病(β=0.74)、有创伤经历(β=0.38)、父母均饮酒(β=0.82)、亲子关系差(β=1.29)、父母关系差(β=0.87)、家庭月收入超过10000元(β=0.50)、家长曾心灵受伤(β=0.77),均P<0.05;内部验证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6(95%CI:0.72~0.79),P<0.01。结论家庭状况和儿童创伤经历对广州市中学生行为问题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问题 家庭状况 儿童创伤经历 预测效应
下载PDF
男性暴力罪犯的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及其与童年期受虐待的关系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宝花 王彬 +3 位作者 张金响 张增 刘贵献 胡峻梅 《精神医学杂志》 2010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暴力犯罪人员的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及其与童年期受虐待关系,为减少或预防暴力犯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冲动性和攻击性量表、童年期创伤史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及自行编制的在押服刑罪犯一般情况登记... 目的探讨暴力犯罪人员的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及其与童年期受虐待关系,为减少或预防暴力犯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冲动性和攻击性量表、童年期创伤史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及自行编制的在押服刑罪犯一般情况登记表,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00名犯人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暴力犯组的运动冲动性、冲动总水平、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愤怒水平、敌意水平、自我攻击水平及攻击性总分等因子得分高于非暴力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力犯中无计划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冲动总水平和童年期创伤各因子均呈正相关;敌意水平、自我攻击水平、攻击总水平与童年期创伤的五个因子均呈正相关,而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愤怒水平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呈正相关。结论暴力犯有明显的冲动及攻击性,更容易失去理智,产生暴力攻击行为;童年遭受虐待可增加个体的冲动、攻击性,从而增加暴力犯罪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犯罪 冲动性 攻击性 童年期创伤经历
下载PDF
成年男性暴力犯罪人员的三维人格特征及其与童年期创伤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贵献 王彬 +2 位作者 李宝花 张金响 胡峻梅 《精神医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探讨暴力犯罪人员的三维人格特征和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为暴力犯罪的心理矫治及其犯罪行为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三维人格问卷、童年期创伤史问卷(CTQ)及自行编制的在押服刑罪犯一般情况登记表对符合纳入、... 目的探讨暴力犯罪人员的三维人格特征和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为暴力犯罪的心理矫治及其犯罪行为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三维人格问卷、童年期创伤史问卷(CTQ)及自行编制的在押服刑罪犯一般情况登记表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00名对象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根据是否暴力犯罪者分为两组,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最后将TPQ与CTQ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暴力犯罪组寻求刺激维度及NS4因子高于非暴力犯罪组,奖赏依赖维度及RD1、RD3因子低于非暴力犯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余维度及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暴力犯罪组童年期创伤史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等因子分均高于非暴力犯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三维人格量表寻求刺激维度和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躲避伤害维度和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0.01),而奖赏依赖维度则和童年期创伤的五个因子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暴力犯具有冲动、探索、易变、兴奋、脾气急躁、外向和不守陈规等人格特征。童年遭受虐待可增加个体的冲动、攻击性,从而增加暴力犯罪的几率,因而暴力犯心理矫治时要了解其人格特征,结合其童年期的经历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犯罪 三维人格特征 童年期创伤经历
下载PDF
童年创伤经历与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5
15
作者 周永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9-513,共5页
目的:探讨童年创伤经历、应对方式与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易应对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湖北、四川、广西三所大学660名在读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不同类型童年创伤得分与积极应对、幸福感指数得... 目的:探讨童年创伤经历、应对方式与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易应对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湖北、四川、广西三所大学660名在读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不同类型童年创伤得分与积极应对、幸福感指数得分均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得分与幸福感指数得分显著正相关。2相较于虐待类创伤,忽视类的创伤更为常见,且对于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3积极应对在情绪忽视、躯体忽视和主观幸福感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41.21%和24.47%。结论:积极应对方式在童年创伤经历与研究生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创伤经历 主观幸福感 应对方式
原文传递
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凌辉 杨艳 张建人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08年第5期522-523,521,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相关。方法:分层抽样选取32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和中文版童年期创伤问卷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大学生人格障碍某些亚型与儿童期精神虐待经历之间存在显著...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相关。方法:分层抽样选取32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和中文版童年期创伤问卷作为测量工具。结果:大学生人格障碍某些亚型与儿童期精神虐待经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障碍阳性组在儿童期精神虐待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结论: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儿童精神虐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格障碍 儿童期创伤性经历
原文传递
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于宏华 傅文青 +3 位作者 曹文胜 曹枫林 沈桥 姚树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593-595,共3页
目的:了解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被试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特点。方法:先用PDQ+4问卷筛查,再以PDI-IV对筛查的阳性被试进行半定式查询确诊B群人格障碍患者,然后用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测查所有被试的童年负性经历。结果:除情感忽视因子... 目的:了解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被试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特点。方法:先用PDQ+4问卷筛查,再以PDI-IV对筛查的阳性被试进行半定式查询确诊B群人格障碍患者,然后用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测查所有被试的童年负性经历。结果:除情感忽视因子外,B群人格障碍组CTQ各因子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将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PD)组和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NPD)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BPD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因子分和总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PD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被试的童年期创伤较正常组严重,BPD在情感方面的创伤性经历尤其明显,提示情感虐待和忽视是大学生BPD发病的特征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格障碍 B群人格障碍 童年期创伤性经历
下载PDF
强迫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曹文胜 于宏华 +1 位作者 焦志安 傅文青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10年第4期469-471,454,共4页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PDQ+4筛查,筛查阳性后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测查OCD患...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PDQ+4筛查,筛查阳性后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测查OCD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结果:有32例OCD患者共病人格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除性虐待、情感忽视外,情感虐待(Waldχ2=6.428,P<0.05)、躯体忽视(Waldχ2=4.608,P<0.05)、躯体虐待(Waldχ2=5.031,P<0.05)三因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其中情感虐待(b=1.021,exp(b)=2.776)和躯体忽视(b=0.617,exp(b)=1.853)两因子的回归系数(b)均>0、比值比(OR)=exp(b)均>1,而躯体虐待(b=-1.435,exp(b)=0.238)的回归系数(b)<0、比值比(OR)=exp(b)<1。结论:童年期的情感虐待和躯体忽视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而躯体虐待则可能不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障碍 情感虐待 人格障碍 童年期创伤性经历
原文传递
人格障碍与童年创伤经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天宏 肖泽萍 +1 位作者 王兰兰 戴云飞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07-709,共3页
目的研究人格障碍患者童年创伤经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1511例就诊者,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VOQ+4)对其中1402例进行筛查,结果阳性的986例被试用轴Ⅱ人格障碍临床访谈(SCID—Ⅱ)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 目的研究人格障碍患者童年创伤经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1511例就诊者,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VOQ+4)对其中1402例进行筛查,结果阳性的986例被试用轴Ⅱ人格障碍临床访谈(SCID—Ⅱ)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进行研究。结果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CTQ)总分与3群人格障碍呈正相关,以B群的相关性最强(r=0.312,P〈0.01)。CTQ5个因子在偏相关分析中,13群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呈正相关,A群与情感虐待相关(r=0.139,P〈0.01),C群则与各种童年创伤经历均无显著相关性;人格障碍及对照组之间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均进入A群和B群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A群0.135和0.119,B群0.200和0.084),情感忽视进入C群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标准偏回归系数为0.103)。结论童年时期的创伤虐待是人格障碍易感的危险因素,对B群人格障碍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群的人格障碍在童年创伤经历上各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障碍 童年创伤经历 就诊者 虐待 忽视
原文传递
有童年创伤的小学生同伴攻击和同伴受侵害类型及其情绪适应: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20
作者 龚玲 张睿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8-77,共10页
全球每年约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卷入校园欺凌,主要体现在同伴攻击与同伴受侵害行为上。以739名五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童年创伤量表(简版)(CTQ-SF)筛选出有童年创伤经历的212名小学生。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索同伴攻击和... 全球每年约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卷入校园欺凌,主要体现在同伴攻击与同伴受侵害行为上。以739名五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童年创伤量表(简版)(CTQ-SF)筛选出有童年创伤经历的212名小学生。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索同伴攻击和同伴受侵害类型,进一步探讨童年创伤经历、攻击和受侵害类型、情绪适应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对于有童年创伤经历的小学生,攻击和受侵害类型可分为三类:低攻击-低受侵害型(42.45%)、中攻击-中受侵害型(43.40%)、高攻击-高受侵害型(14.15%)。(2)攻击和受侵害程度与情绪适应存在负相关,在消极情绪的得分上,高攻击-高受侵害型被试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在积极情绪的得分上,低攻击-低受侵害型被试得分与其他类型无显著差异。(3)所在年级、是否为留守儿童对有童年创伤经历的小学生同伴攻击和受侵害的潜在分类有显著影响。因此,建议关爱儿童心理健康,预防童年创伤;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帮助儿童建立正确观念,习得情绪调节方法,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创伤 小学生 同伴攻击 同伴受侵害 潜在剖面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