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窥蠡测说“上池”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华森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23-125,共3页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上池之水"一词,词义看似平淡,而欲确诂亦似不易,古今不少学者的注解亦不太完善,太史公谓长桑君传扁鹊秘术时所称"上池之水"应是特指唾液而言。
关键词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上池水” 扁鹊 长桑 唾液
下载PDF
长桑君脉法脉息术辨析及应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树森 施卿卿 刘惠颖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724-5728,共5页
文章从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的概念、脉诊范畴、脉息比值辨析、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评述,目的是推动脉诊的客观化、标准化发展。长桑君脉法脉息术源自《黄帝内经》,是指脉搏与呼吸频率的比值。脉息比值<4为少气,建议用小建中类方;脉息比值... 文章从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的概念、脉诊范畴、脉息比值辨析、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评述,目的是推动脉诊的客观化、标准化发展。长桑君脉法脉息术源自《黄帝内经》,是指脉搏与呼吸频率的比值。脉息比值<4为少气,建议用小建中类方;脉息比值>5为脉躁,建议用大柴胡类方;脉息比值4~5为平人,建议用小建中汤与大柴胡汤合方。长桑君脉法脉息术测量方法简单,标准明确,可重复性强,可以作为一项脉诊定量定性指标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长桑君脉法 脉息比值 脉搏 呼吸频率 小建中汤 大柴胡汤
原文传递
大柴胡汤异病同治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向花 李晓宁 李树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932-3934,共3页
笔者运用长桑君脉法的"脉息术"判断患者脉躁与否,进而选用以和解少阳、内泄热结作用的大柴胡汤治疗疾病。认为脉燥的病机为气盛,因此凡属脉躁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杂症均可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不局限于肝胆等消化系统疾... 笔者运用长桑君脉法的"脉息术"判断患者脉躁与否,进而选用以和解少阳、内泄热结作用的大柴胡汤治疗疾病。认为脉燥的病机为气盛,因此凡属脉躁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杂症均可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不局限于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扩大了治疗范围,且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可供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桑君脉法 大柴胡汤 脉躁 异病同治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理论指导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糖尿病便秘的经验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园 黄皓月 +2 位作者 陈淑玲 魏华 李树森(指导)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72-874,共3页
糖尿病便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大柴胡汤常被用于治疗消渴病的胆胃郁热证,但临床上其使用剂量常难以把握,大柴胡汤过用易导致脾胃受损,量少则难达清泻胆胃郁热之功。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理论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及证候特点,对大柴胡汤的用... 糖尿病便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大柴胡汤常被用于治疗消渴病的胆胃郁热证,但临床上其使用剂量常难以把握,大柴胡汤过用易导致脾胃受损,量少则难达清泻胆胃郁热之功。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理论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及证候特点,对大柴胡汤的用法用量进行适当调整,对属于“脉躁”型糖尿病便秘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便秘 大柴胡汤 体质特点 长桑君脉法 脉息比值
原文传递
基于脉息术临证应用建中汤类方经验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丰跃 李颖文 +4 位作者 谭菲 何春香 张晓轩 杨志敏 李树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7-229,共3页
李树森老师所创“脉息术”根源于《黄帝内经》,以患者每分钟脉搏次数除以呼吸次数的比值为脉息比,脉息比<4者视作为少气,以小建中汤为主方进行治疗。杨志敏教授临证应用脉息术,将建中类方广泛运用于内外妇科疾病的诊治,对于疾病表现... 李树森老师所创“脉息术”根源于《黄帝内经》,以患者每分钟脉搏次数除以呼吸次数的比值为脉息比,脉息比<4者视作为少气,以小建中汤为主方进行治疗。杨志敏教授临证应用脉息术,将建中类方广泛运用于内外妇科疾病的诊治,对于疾病表现出虚实错杂之病情,可通过运用脉息术快速准确地判断出疾病本质,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桑君脉法 脉息术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前胡建中汤
原文传递
基于长桑君脉法“动脉”与高血压病对应关系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潘小霞 李树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786-3788,共3页
目的:探讨长桑君脉法中的“动脉”和高血压病对应性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9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脉诊中,“动脉”出现于寸关尺六部脉的情况。结果:9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出现二级“动脉”者85例,占94.44%。二级“动脉”出现在2个以上脉位者59... 目的:探讨长桑君脉法中的“动脉”和高血压病对应性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9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脉诊中,“动脉”出现于寸关尺六部脉的情况。结果:9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出现二级“动脉”者85例,占94.44%。二级“动脉”出现在2个以上脉位者59例,占65.56%;“双关”出现“动脉”44例,占48.89%;三级“动脉”33例,占36.67%。结论:高血压病及其合并症患者,近95%有“动脉”,其病机为腑热脏寒。长桑君脉法通过“动脉”,可以精准确定高血压病的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长桑君脉法 动脉 高血压病
原文传递
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长桑君脉法传人李树森治疗痹证肢体麻木的经验
7
作者 彭学征 李树森(指导)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19期86-89,共4页
人迎气口脉法作为中医临床重要的脉诊方法,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专篇论述,但《黄帝内经》并未说明人迎与气口的具体诊脉部位,历代医家对此莫衷一是。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及脉息术是长桑君脉法传人李树森老师的祖传绝学。长桑君人迎气... 人迎气口脉法作为中医临床重要的脉诊方法,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专篇论述,但《黄帝内经》并未说明人迎与气口的具体诊脉部位,历代医家对此莫衷一是。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及脉息术是长桑君脉法传人李树森老师的祖传绝学。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将人体疾病分为六经,依据人迎气口脉的“一盛、二盛、三盛”辨别病在六经中的哪条经络上。脉息术是李树森老师从《黄帝内经》中研究整理出来的一项重要中医理论。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结合脉息术,根据“少气、平人、脉躁”三种状态,能够方便区分疾病是在手六经,还是在足六经上。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脉息术能精准指导中医临床经络辨证、分经取穴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长桑君人迎气口脉针法治疗痹证肢体麻木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桑君人迎气口脉针法 脉息术 痹证肢体麻木 临床经验
下载PDF
长桑君脉法脉息术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钟玉娟 王倩 张双喜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33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长桑君脉法脉息术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8月30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9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 目的探讨长桑君脉法脉息术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8月30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9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脉息术指导下的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或促胃动力药等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人样”脉息比占比、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平人样”脉息比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平人样”脉息比占比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平人样”脉息比占比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长桑君脉法脉息术为指导的中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更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桑君脉法 脉息术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小建中汤 大柴胡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