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手变矩双轴螺栓拧紧机的设计 被引量:7
1
作者 林巨广 李静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11,共3页
主要针对传统主减装配线上一个拧紧工位一台拧紧机,直接上下移动进行拧紧工作的缺点。采用机械手作为支架,适用空间范围大,可不同方位进行拧紧,减少空间和工序。同时采用滑块导轨设计,使得其中一个拧紧轴可以相对于另一个拧紧轴相对运动... 主要针对传统主减装配线上一个拧紧工位一台拧紧机,直接上下移动进行拧紧工作的缺点。采用机械手作为支架,适用空间范围大,可不同方位进行拧紧,减少空间和工序。同时采用滑块导轨设计,使得其中一个拧紧轴可以相对于另一个拧紧轴相对运动,通过丝杠螺纹距离选择的不同,可实现大范围的任意距离的变矩拧紧。实现一机多用。节约成本和空间。同时机械手基准定位以及选用的数控、数显的伺服拧紧轴可实现高质量的拧紧,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整个设计采用三维造型软件Solid-Works完成,并用SolidWorks/SimulationXpress进行了可靠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手 变矩 直线滑块导轨 伺服拧紧轴 SOLIDWORKS
下载PDF
电热式变温液体黏度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林菲 张春影 +2 位作者 王丹 季刘方 王军 《物理实验》 2017年第10期49-52,57,共5页
设计了基于"落球法"的电热式变温液体黏度测量装置.借助该装置,通过改变2个侧加热板的间距,在室温下研究了侧加热板以及容器壁对蓖麻油中小球下落速度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对称测量原理,对蓖麻油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进行... 设计了基于"落球法"的电热式变温液体黏度测量装置.借助该装置,通过改变2个侧加热板的间距,在室温下研究了侧加热板以及容器壁对蓖麻油中小球下落速度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对称测量原理,对蓖麻油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进行了测量,揭示出蓖麻油的黏度与温度的关系近似满足阿伦尼乌斯公式,活化能约为9.213×10-20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落球法 温度 蓖麻油
下载PDF
基于3种类型驾驶员变安全距离防夹塞变道的车辆控制策略
3
作者 蒋浩 赵又群 +1 位作者 林棻 张雯盺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4-650,共7页
为了预防他车突然夹塞变道斜插入自车与前车之间间隙的危险驾驶行为,提出了加速跟车的车辆控制策略.在跟车安全距离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车头时距、停车间距等跟车特性,建立基于3种类型驾驶员的跟车安全距离模型和防夹塞安全距离模型.通过S... 为了预防他车突然夹塞变道斜插入自车与前车之间间隙的危险驾驶行为,提出了加速跟车的车辆控制策略.在跟车安全距离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车头时距、停车间距等跟车特性,建立基于3种类型驾驶员的跟车安全距离模型和防夹塞安全距离模型.通过Sigmoid函数建立了基于变安全距离控制策略的车速控制器,检测到他车夹塞变道,选择防夹塞安全距离模型;无夹塞车辆时,选择跟车安全距离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和CarSim联合仿真平台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基于3种类型驾驶员变安全距离防夹塞变道的车辆控制策略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夹塞变道 驾驶员特性 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 变安全距离 车速控制器
下载PDF
基岩裂隙水水位沿程变化曲线方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钱家忠 李长青 +1 位作者 李开红 刘咏 《安徽地质》 2001年第2期158-160,共3页
本文根据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隙宽小于3mm单一裂隙基岩水水位沿程变化曲线,验证了孙峰根等人建立的单一裂隙基岩水水位沿程变化的曲线方程。结论对基岩水运动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单一流迳 基岩裂隙水 水位沿程变化方程 模拟实验
下载PDF
渐开线齿轮动力互研的理论依据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超然 张怀存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52-58,共7页
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了一对啮合的轮齿,如果在变更了中心距后仍然共轭,则两齿形必然为渐开线,为渐开线齿轮动力互研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心距 共轭 渐开线齿轮 动力互研
下载PDF
一种变物距的自动对焦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震 刘天立 +1 位作者 张斌 张淑静 《机电一体化》 2010年第4期66-69,74,共5页
针对像距无法改变的特定环境,提出了一种变物距的自动对焦方法。首先通过设置标志矩形,采用SUSAN算法中的角点获取算法,取得对焦窗口;其次建立对焦窗口转换函数,使不同物距下的对焦窗口包括相同的成像信息;最后使用能量梯度对焦评价函数... 针对像距无法改变的特定环境,提出了一种变物距的自动对焦方法。首先通过设置标志矩形,采用SUSAN算法中的角点获取算法,取得对焦窗口;其次建立对焦窗口转换函数,使不同物距下的对焦窗口包括相同的成像信息;最后使用能量梯度对焦评价函数,取得最佳对焦位置。实验表明,该系统适用于像距无法改变的环境,并且具有良好的自动对焦精度、速度以及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对焦 对焦函数 变物距 对焦窗口 能量梯度
下载PDF
变极距电容传感器及其应用
7
作者 贾亚民 王红理 《传感器世界》 1999年第4期32-35,共4页
基于变极距电容传感器工作原理,导出测容或测频方法求算物体微小伸长量或固体材料杨氏弹性模量的基本公式,用该公式对合金钢材料弹性模量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表明该公式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关键词 电容传感器 变有距 多谱振荡器 传感器 应用
下载PDF
“近体学”对创设体育教学队形的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龙伟健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6-98,共3页
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和教学实验对几种体育教学队形进行"近体学"的优劣分析。结果表明,教师运用"近体学"创设体育队形时,常出现无意识、随意性行为和"队形及师生空间的凝固化"现象。"相对亲密型&... 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和教学实验对几种体育教学队形进行"近体学"的优劣分析。结果表明,教师运用"近体学"创设体育队形时,常出现无意识、随意性行为和"队形及师生空间的凝固化"现象。"相对亲密型"的队形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关系,"绝对权威型"队形能维持教师的权威、防止违纪行为和运动事故的发生,"弧线型"队形有助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散点型"队形能节省调动队伍的时间、增加有效的练习时间和密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体学 距离、方位和位移的变化 体育教学队形
下载PDF
无线局域网中基于信号强度的快速定位算法研究
9
作者 孙明阳 蔡震寰 陈伟 《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2年第4期47-49,53,共4页
无线局域网的定位技术是跟踪无线终端的重要方法,通过无线定位可以了解无线终端的行为意图,因此无线局域网定位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无线局域网的室内定位中,由于室内距离近、结构相对复杂,障碍物的影响难以忽略,各种噪声的干... 无线局域网的定位技术是跟踪无线终端的重要方法,通过无线定位可以了解无线终端的行为意图,因此无线局域网定位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无线局域网的室内定位中,由于室内距离近、结构相对复杂,障碍物的影响难以忽略,各种噪声的干扰是室内定位的困难之一。本文是为了确定用户的位置信息,提出了快速无线局域网定位方法。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是一种高效可行的定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局域网 室内定位 信号强度分布 距离变化
下载PDF
某水库工程大坝填筑料运距结算分析
10
作者 李学明 张智涌 李桢 《四川水力发电》 2020年第2期139-142,共4页
某水库工程大坝填筑料的运距在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主次堆区填筑料运输距离描述不同。争议的焦点为结算依据不同,运输距离变化增加投资差异较大。通过分析按签订的合同文件作为结算依据。工程项目在合同签订事关实质性内容的协议时,承... 某水库工程大坝填筑料的运距在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主次堆区填筑料运输距离描述不同。争议的焦点为结算依据不同,运输距离变化增加投资差异较大。通过分析按签订的合同文件作为结算依据。工程项目在合同签订事关实质性内容的协议时,承发包双方当事人都一定要谨慎评估。在合同订立过程中,无论是发包人还是承包人,都应该将正式合同与招投标过程文件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一定要仔细检查、分析、预测每一个细节可能对结算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算依据 运距变化 合同解释 结算
下载PDF
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出口减速换道视距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屈强 张朝辉 +1 位作者 吴明先 闫雯倩 《公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51,共6页
对识别视距和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最不利车道横净距进行分析后,利用视距简化公式推算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识别视距所需圆曲线最小半径。通过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驶出车辆的行驶规律和高速公路出口交通事故机理进行... 对识别视距和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最不利车道横净距进行分析后,利用视距简化公式推算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识别视距所需圆曲线最小半径。通过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驶出车辆的行驶规律和高速公路出口交通事故机理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减速换道视距”的新概念,分析了减速换道的原理和数值推算过程,确定减速换道视距一般值为300 m、最小值为150 m。根据横净距及简化公式计算得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左转曲线和右转曲线减速换道视距所需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给出了高速公路出口圆曲线最小半径建议值。研究结果可供技术探讨和研究参考,以期有助于分析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的视距需求和交通安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互通式立交 出口 识别视距 减速换道视距 圆曲线最小半径
原文传递
FAST照明口径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建玲 彭勃 柴晓明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2021年第3期301-306,共6页
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在观测时,将球形反射面内部照明区域的形状变为300 m口径抛物面,实现望远镜的主焦天线功能。照明口径(球面变位到抛物面的口径)对望远镜的观测性... 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在观测时,将球形反射面内部照明区域的形状变为300 m口径抛物面,实现望远镜的主焦天线功能。照明口径(球面变位到抛物面的口径)对望远镜的观测性能起决定作用。为了望远镜潜在的性能提升及后续发展,在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照明口径300 m及大于300 m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焦距抛物面与基准球面变位距离的计算,进行球面到不同口径抛物面变位分析,对望远镜增大照明口径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给出了在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反射面变位驱动促动器最大运动行程范围内,增大口径抛物面变位时抛物面焦距及焦径比的选取。在驱动行程方面初步说明了变位的理论可行性,相关分析同样适用于其他口径的抛物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主动反射面 照明口径 变位距离
下载PDF
基于WNN的隧道交织区车辆换道持续距离预测
13
作者 安醇 朱昌锋 +3 位作者 章超 贾锦秀 赵良晟 王傑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43-50,共8页
车辆换道行为往往被当作瞬时交通行为而忽视其换道过程的行为特征。采用城市连续隧道交织区换道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换道过程中换道持续距离的选择行为,提出了一种引入小波变换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首先,对提取到的换道... 车辆换道行为往往被当作瞬时交通行为而忽视其换道过程的行为特征。采用城市连续隧道交织区换道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换道过程中换道持续距离的选择行为,提出了一种引入小波变换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首先,对提取到的换道数据进行一定程度的降噪处理,将影响换道持续距离的主要因素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以南京市“九华山-西安门”连续隧道交织区轨迹数据为例,通过训练模型来提高对车辆换道持续距离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与机器学习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所提出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性能,对该交织段典型换道行为进行特征分析研究,可以为城市连续隧道交织区管理方案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道持续距离 小波神经网络模型 城市连续隧道交织区
下载PDF
智能汽车高速换道避障安全车距仿真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涛 刘兴亮 +3 位作者 方锐 苏丽俐 王涛 赵若愚 《汽车工程师》 2020年第12期36-41,共6页
传统换道安全距离计算对于多因素的影响无准确量化,提出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智能汽车高速换道避障安全车距计算方法。利用Prescan构建智能车辆换道场景和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不同条件下车辆换道轨迹和运动特性。基于车辆换道安全条件和避... 传统换道安全距离计算对于多因素的影响无准确量化,提出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智能汽车高速换道避障安全车距计算方法。利用Prescan构建智能车辆换道场景和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不同条件下车辆换道轨迹和运动特性。基于车辆换道安全条件和避障临界位置关系,提出高速换道避障安全车距模型。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智能决策系统的反应时间和车速是影响换道安全车距的主要因素,车辆横摆转动惯量和道路附着系数有小范围影响。相关研究可为智能驾驶决策系统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汽车 高速安全 换道安全车距 建模仿真
下载PDF
一种基于安全换道距离规则的对称同向双车道交通流模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洪学 楚淑芳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基于对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STCA与F-STCA的深入研究,结合对称同向双车道车辆驾驶安全换道的实际状况,完善了车辆驾驶过程中的换道风险描述,提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称同向双车道车辆安全换道距离规则及基于该规则的对称同向双车道元胞... 基于对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STCA与F-STCA的深入研究,结合对称同向双车道车辆驾驶安全换道的实际状况,完善了车辆驾驶过程中的换道风险描述,提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称同向双车道车辆安全换道距离规则及基于该规则的对称同向双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X-STCA.利用MATLAB模拟环境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保证对称同向双车道车辆换道安全的前提下,大大增加了车辆加速换道次数,从而有益于提高车流速度、降低车流密度和减少道路拥堵.从换道安全和改善交通环境角度考虑,该模型更符合对称同向双车道交通流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 安全换道距离 对称同向双车道 交通流
下载PDF
三颗导航星二维测速解算模型及其误差分析和精度计算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存良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年第6期552-554,558,共4页
给出了用户接收机只收到三颗导航卫星信号时的二维测速解算模型及其解算方法,并做了模拟解算。从改变测速参数数值的多次解算结果表明,该解算模型及其解算方法正确。文中对该解算模型用于工程中的测速误差做了分析,计算了测速精度,计算... 给出了用户接收机只收到三颗导航卫星信号时的二维测速解算模型及其解算方法,并做了模拟解算。从改变测速参数数值的多次解算结果表明,该解算模型及其解算方法正确。文中对该解算模型用于工程中的测速误差做了分析,计算了测速精度,计算结果表明解算模型及其解算方法能够满足工程应用,并阐述了导航接收机具有三颗导航星二维测速功能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测速 速度解算 伪距变化率 接收机钟差变化率 导航卫星 GPS
下载PDF
矮塔斜拉桥桥墩刚度优化研究
17
作者 刘子剑 郑凯锋 《山西建筑》 2007年第31期299-301,共3页
以广州市东沙至新联高速公路矮塔斜拉桥设计方案为背景,应用通用程序MIDAS/Civil 2006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原设计方案的结构参数,通过改变双薄壁墩壁距的方法,计算分析桥梁控制截面的变形、内力和应力,最后通过比较控制部位的应力值,优... 以广州市东沙至新联高速公路矮塔斜拉桥设计方案为背景,应用通用程序MIDAS/Civil 2006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原设计方案的结构参数,通过改变双薄壁墩壁距的方法,计算分析桥梁控制截面的变形、内力和应力,最后通过比较控制部位的应力值,优选出桥墩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塔斜拉桥 双薄壁墩 改变壁距 优化研究
下载PDF
极板非平行时对圆板极距式电容传感器的性能影响分析
18
作者 肖国领 李宏超 徐延武 《传感器世界》 1997年第7期11-14,共4页
圆板变极距式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比较多,其形式和制作工艺也有差别,本文结合我厂生产的变极距大容量称重传感器,分析极板不平行对传感器空荷输出、最小静负荷、非线性、灵敏度、重复性的影响.
关键词 极板非平行 圆板极距式 电容传感器 传感器
下载PDF
变距查视力的临床应用研究
19
作者 韩丁 薛超 +2 位作者 李筱荣 吴淑英 张颖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65-467,共3页
目的 结合临床检查视力的实际情况,探索变距查视力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来院就诊的76例(152眼)患者,分别在5 m、2.5 m处进行视力检查.记录不同距离处的视力值及检查所用时间.在5 m处直接记录测得的视力值为5 m处视力.2.5 m... 目的 结合临床检查视力的实际情况,探索变距查视力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来院就诊的76例(152眼)患者,分别在5 m、2.5 m处进行视力检查.记录不同距离处的视力值及检查所用时间.在5 m处直接记录测得的视力值为5 m处视力.2.5 m处测得的视力值加上对应的校正值即得到相当于5 m处的视力值,记录为2.5 m处视力.视力记录方法采用5分记录法.应用配对t检验及方差分析,分别对5 m、2.5 m处的视力、检查所用时间及3个年龄组间(≤14岁组、~60岁组、>60岁组)的2个距离之间视力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 m、2.5 m处所测得的视力分别为4.50±0.34和4.51±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0,P=0.052).2个距离检查所用时间分别为(92.9±14.3)s和(78.6±14.0)s,在2.5 m处用时较5 m处少(t=20.628,P<0.05).将3个年龄组间2个距离之间所测得的视力差异进行比较,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3,P<0.05).≤14岁组两处视力差异大于~60岁组(P<0.05)及>60岁组(P<0.05).结论 变距查视力,所得的视力结果基本与设定距离相同,且能节省检查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 变距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Artificially triggered lightning and its characteristic discharge parameters in two severe thunderstorms 被引量:17
20
作者 QIE XiuShu ZHANG QiLin +6 位作者 ZHOU YunJun FENG GuiLi ZHANG TingLong YANG Jing KONG XiangZhen XIAO QingFu WU ShuJ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8期1241-1250,共10页
The lightning-induced-damages in the mid-latitude regions are usually caused during severe thunderstorms. But the discharge parameters of natural lightning are difficult to be measured. Five lightning flashes have bee... The lightning-induced-damages in the mid-latitude regions are usually caused during severe thunderstorms. But the discharge parameters of natural lightning are difficult to be measured. Five lightning flashes have been artificially triggered with the rocket-wire technique during the passage of two severe thunderstorms. The discharge current and close electric field of return stroke in artificially triggered lightning have been obtained in microsecond time resolution by using current measuring systems and electric field change sens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ve triggered lightning flashes include 1 to 10 return strokes, and the average return stroke current is 11.9 kA with a maximum of 21.0 kA and a minimum of 6.6 kA, similar to the subsequent return strokes in natural lightning. The half peak width of the current waveform is 39 us, which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usual result. The peak current of stroke I_p(kA) and the neutralized charge Q(C) has a relationship of I_p = 18.5Q^(0.65). The radiation field of return stroke is 5.9 kV ? m^(-1) and 0.39 kV ? m^(-1) at 60 m and 550 m, respectively. The radiation field decreases as r^(-1.119) with increase of horizontal distance r from the discharge channel. Based on the well-accepted transmission line model, the speed of return stroke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1.4 × 10~8m·s^(-1), with a variation range of (1.1-1.6)×10~8m·s^(-1). Because of the similarities of the triggered lightning and natural lightning, the results in this article can be used in the protection design of natural light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ly triggered LIGHTNING CHARACTERISTIC discharge parameters current WAVEFORM electric field change in CLOSE distance SEVERE THUNDERSTOR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