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0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磁敏感加权成像表现与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于咏梅 伍建林 +1 位作者 金艳霞 杨志宏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679-682,共4页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DSA和/或MRI(MRA、SWI等)检查确诊的脑海绵状血管瘤60例。所有病例均行T1WI、T2WI及SWI序列扫描,其中28例行T1WI增强扫描。应用配对秩和及...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DSA和/或MRI(MRA、SWI等)检查确诊的脑海绵状血管瘤60例。所有病例均行T1WI、T2WI及SWI序列扫描,其中28例行T1WI增强扫描。应用配对秩和及t检验对病灶检出数目及显示病灶范围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单发40例(66.7%),多发20例(33.3%);SWI发现病灶316个,明显多于T1WI显示的64个(20.3%)和T2WI显示的77个(24.4%)(P<0.05);典型表现爆米花样或桑椹状混杂高信号,边缘呈低信号铁环征或高信号光环征(53.8%)。SWI与T2WI显示病灶面积分别为(3.39±5.68)cm2与(2.40±5.07)cm2(P<0.05)。[结论]SWI较常规MRI序列可检出更多微小病灶,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方面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海绵状血管瘤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磁共振成像 脑出血
下载PDF
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孙学进 戴建平 +4 位作者 李少武 陈红燕 庞瑞麟 李振兰 孙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0期1545-1547,共3页
目的 利用DTI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与神经纤维束关系。方法 GE 3 .0T扫描仪对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病例行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10处 ,分布于右侧颞叶、双侧额叶、右侧底节区、左侧枕叶。测量病灶及正常侧FA、... 目的 利用DTI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与神经纤维束关系。方法 GE 3 .0T扫描仪对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病例行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10处 ,分布于右侧颞叶、双侧额叶、右侧底节区、左侧枕叶。测量病灶及正常侧FA、ADCaveg、RA行统计学分析 ,DTV 1.5显示神经纤维束。 结果 病灶及正常侧ADCaveg无明显差异(P >0 .0 5 ) ;FA及RA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DTIfibertracking病灶内有神经纤维及通过病灶穿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含铁血黄素 扩散张量成像 纤维追踪
下载PDF
能谱CT在脑海绵状血管瘤与小灶脑出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孙重阳 朱凯 肖喜刚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讨能谱CT在鉴别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与小灶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5年8月~2018年2月颅内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1例和小灶脑出血患者19例,采用能谱CT进行扫描,获取两组数据的混合能量上的CT值、40~140 kev(以10 kev... 目的探讨能谱CT在鉴别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与小灶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5年8月~2018年2月颅内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1例和小灶脑出血患者19例,采用能谱CT进行扫描,获取两组数据的混合能量上的CT值、40~140 kev(以10 kev为间隔)各个单能量的CT值、有效原子序数及分布值、曲线斜率K值、钙(水)基物质浓度值、能谱曲线类型及其ROC曲线。结果在单能量40~50 kev、90~140 kev的二者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混合能量及单能量60~80 kev的CT值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的有效原子序数平均值及分布峰值、钙(水)含量、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混合能量及单能量60~80 kev条件下的CT值无法鉴别脑海绵状血管瘤与小灶脑出血,单能量40~50 kev及90~140 kev条件下的CT值、有效原子序数及分布峰值、钙(水)基物质浓度值、能谱曲线斜率及类型可以鉴别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海绵状血管瘤 能谱CT 脑出血
原文传递
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磁共振成像序列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对比
4
作者 周岩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22-423,467,共3页
目的对比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与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序列对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吉林市中心医2021年12月—2022年1... 目的对比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与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序列对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吉林市中心医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5例CCM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SWI和MRI检查,对比CCM患者SWI和MRI常规序列(T1WI、T2WI)的差异。结果75例CCM患者SWI阳性率高于MRI-T1WI和MRI-T2WI,存在显著差异(P<0.05);SWI、MRI-T1WI和MRI-T2WI病灶平均直径分别为5.24、4.86、4.98 mm,SWI显示病灶平均直径的精准度高于MRI-T1WI和MRI-T2WI,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WI可反映CCM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提高疾病的诊断效能,更好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磁敏感成像 MRI序列 脑海绵状血管瘤
下载PDF
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光任 涂昌灼 +2 位作者 黄伟浪 颜小群 张礼鹃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0年第4期210-212,共3页
目的探讨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fast low angle shot,FLASH)序列成像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并分析14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影像资料,MR检查包括进行常规自旋回波T1WI(SE-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FSE-T2WI)... 目的探讨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fast low angle shot,FLASH)序列成像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并分析14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影像资料,MR检查包括进行常规自旋回波T1WI(SE-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FSE-T2WI)、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FLASH序列及Gd-DTPA增强扫描,将FLASH图像与常规序列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14例海绵状血管瘤中,常规序列显示病灶21个,FLASH显示35个,明显多于常规序列,且显示更清楚。结论 FLASH序列成像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检出有高度敏感性,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小角度激发 海绵状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特征及伽马刀治疗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任海波 万文 +2 位作者 王馨 李登辉 王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MRI影像学特点,与鞍旁其他占位病变鉴别,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并评价伽马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到2017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伽马刀治疗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42例患者的...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MRI影像学特点,与鞍旁其他占位病变鉴别,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并评价伽马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到2017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伽马刀治疗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接受MRI检查明确诊断,扫描序列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FLAIR,以及经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后行增强T1WI扫描。伽马刀肿瘤周边照射剂量为11~16Gy,平均(14.4±1.1)Gy,45%~50%等剂量线覆盖,确保视交叉受照射剂量低于8Gy。术后第1年,每3个月进行随访,以后1次/年,患者来院进行临床疗效及肿瘤体积的评价。结果 42例患者中,TI加权像呈低信号25例,等信号17例;T2加权像均呈均匀高信号,如脑脊液信号;FLAIR像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均匀强化28例,不均匀强化14例。平均随访32.2±3.1个月(12~96个月),33例有症状的患者,症状改善率为96.9%(32例)。影像学随访显示,42例经伽马刀治疗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治疗后肿瘤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0.9)cm^3比(31.5±3.5)cm^3,t=8.494,P值=0.008];肿瘤明显缩小34例(81%),肿瘤部分缩小8例(19%)。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典型MRI影像特征,TI加权像呈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像呈均匀高信号,如脑脊液信号,在FLAIR像上也呈高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诊断特异性高,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伽马刀治疗CSH疗效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已基本取代显微手术,成为CSH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磁共振成像 伽马刀
原文传递
SWI在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史云鹏 吴琼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年第12期1430-1432,F0003,共4页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瘤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瘤30例,患者均行头颅常规MRI扫描(T1WI,T2WI,T2* WI)和SWI扫描.分析比较海...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瘤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瘤30例,患者均行头颅常规MRI扫描(T1WI,T2WI,T2* WI)和SWI扫描.分析比较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不同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并分型.结果 T2WI平均病灶数位5.8(范围1~29),T2* WI为29.1(2~94),SWI为48.6(4~152).SW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2WI、T2* WI,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WI检查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显示率明显高于T2WI、T2* WI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I技术 脑海绵状血管瘤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术中超声导航在脑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8
作者 雷震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0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导航在脑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17例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采用实时超声影像引导病灶定位,指导手术路径选择,并动态了解病变位置的变化情况及手术切除程度。结...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导航在脑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17例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采用实时超声影像引导病灶定位,指导手术路径选择,并动态了解病变位置的变化情况及手术切除程度。结果本组所有病灶均在显微镜下完整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术后所有病灶均经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前MRI诊断与病理符合率达100%。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约11.3个月),除1例患者因术后2个月再次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未出现再次出血、偏瘫等并发症。结论术中超声导航操作简便,定位准确,能够实现实时影像导航;与显微神经外科配合能够有效地起到降低手术副损伤,提高手术精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海绵状血管瘤 显微神经外科 术中超声 定位
下载PDF
术中超声引导下显微手术切除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
9
作者 许峰 万荣 +1 位作者 赵伟 刘堃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7期1120-1123,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超引导下显微手术切除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15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超声对病变进行定位,指导手术路径选择,用超声判断病变切除的程度.结果 15例脑内型... 目的探讨术中超引导下显微手术切除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15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超声对病变进行定位,指导手术路径选择,用超声判断病变切除的程度.结果 15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病变均定位准确,完整切除,术后病变病理均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前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术中超声操作简便,定位精确,能有效辅助选择最佳手术路径,减少脑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超声 显微手术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
下载PDF
一例家族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基因新突变位点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琼 刘海英 +2 位作者 郭金竹 刘琦 窦万臣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9期497-500,共4页
目的:对一例家族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FCCM)家系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及遗传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对先证者及其亲属收集临床资料及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及其大儿子临床诊断为FCCM,且先证者合并皮... 目的:对一例家族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FCCM)家系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及遗传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对先证者及其亲属收集临床资料及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及其大儿子临床诊断为FCCM,且先证者合并皮肤血管畸形,其CCM1/KRIT1基因均发现c.1307_1308insT的杂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从第436号氨基酸亮氨酸(Leu)开始的氨基酸合成发生改变,并在改变后的第6个氨基酸终止(p.Leu436PhefsTer6),为移码变异。其他无症状的家族成员,均未见该基因突变。该位点突变在之前未见报道。先证者为双侧颞叶海绵状血管瘤,治疗相对困难,经两次手术后疗效欠佳,仍需密切随访。结论:FCCM患者CCM1/KRIT1基因有新的突变位点;先证者临床表现除顽固性癫痫发作外,合并CCM1基因突变导致的皮肤血管畸形;先证者表现为多发海绵状血管瘤(CCMs),双侧颞叶为可疑致痫灶,经两次手术治疗后效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CCM1/KRIT1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