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时PCR技术在龋易感儿童牙菌斑致龋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梁景平 姜云涛 +1 位作者 李超伦 姜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致龋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分析牙菌斑中主要致龋菌数量与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的关系。方法 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其中无龋(drn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mfs〉8)组各15例。应用SY...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致龋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分析牙菌斑中主要致龋菌数量与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的关系。方法 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其中无龋(drn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mfs〉8)组各15例。应用SYBR Green I模式的实时PCR技术,对各组儿童牙菌斑中4种主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进行定量检测,并计算各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对各组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龋组中4种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均高于无龋组(P〈0.01),其中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数量之和所占总菌的比例与dmfs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实时PCR技术可作为一种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应用于致龋菌的定量分析和龋齿活跃件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PCR 龋病易感性 致龋菌 牙菌斑
下载PDF
厚朴提取物对于4种常见口腔致病菌生长和黏附的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殷其蕾 刘勇 +3 位作者 詹先王 韩南银 李金陆 杨圣辉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356-1361,共6页
目的研究生药厚朴提取物(MOCE)及其主要成分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于常见口腔致病菌生长和黏附的影响。方法选取2种致龋菌和2种牙周病致病菌作为实验菌株,用杯碟法和溶液稀释法分别考察其对4种口腔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 目的研究生药厚朴提取物(MOCE)及其主要成分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于常见口腔致病菌生长和黏附的影响。方法选取2种致龋菌和2种牙周病致病菌作为实验菌株,用杯碟法和溶液稀释法分别考察其对4种口腔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考察杀菌速率;另建立黏附实验模型,考察药物对于致龋菌的黏附抑制作用,及其对已形成黏附的脱附作用。结果 MOCE对于4种实验菌株的MIC、MBC值均小于100μg.mL-1,而且具有突出的速效杀菌特点:1 mg.mL-1MOCE 30 s内速效杀菌达99%以上,在MBC浓度下仅5 min即已表现出明显杀菌作用(>90%);对于致龋菌的黏附抑制,最小有效浓度为6.25~25μg.mL-1(随菌种的不同而不同),且该浓度下对已形成的黏附具有脱附作用。结论 MOCE对4种口腔致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抑制作用,速效杀菌,并对致龋菌的黏附具有抑制形成和促进瓦解的双效作用,在口腔用药和保健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 致龋菌 牙周病致病菌 厚朴酚 和厚朴酚
原文传递
变异链球菌致龋机制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冬茹 林焕彩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8-213,共6页
龋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累及全球社会公共卫生的重大负担。微生物是诱发龋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变异链球菌是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之一。近年来,研究技术的进步使得学术界对变异链球菌致龋相关DNA、RNA和蛋白层面的研究更加深入,也对变... 龋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累及全球社会公共卫生的重大负担。微生物是诱发龋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变异链球菌是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之一。近年来,研究技术的进步使得学术界对变异链球菌致龋相关DNA、RNA和蛋白层面的研究更加深入,也对变异链球菌表面结构和细菌外基质组成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变异链球菌致龋机制相关研究的新进展,以期为未来开发以变异链球菌为靶标的防龋制剂揭示更多的靶点和可能途径,推动龋病预防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龋病 致龋菌 变异链球菌 致龋机制 龋病预防
原文传递
微生物与龋病(一) 龋病学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之二(一) 被引量:9
4
作者 岳松龄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1期597-600,共4页
细菌在龋病发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上世纪50年代已经认识到没有细菌就没有龋病。因此,龋病是一种细菌传染病。本文回顾了从19世纪后期至今关于龋病的微生物学研究及其重要收获。本期重点介绍这方面研究的主线路程和乳杆菌在龋病发生中的... 细菌在龋病发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上世纪50年代已经认识到没有细菌就没有龋病。因此,龋病是一种细菌传染病。本文回顾了从19世纪后期至今关于龋病的微生物学研究及其重要收获。本期重点介绍这方面研究的主线路程和乳杆菌在龋病发生中的作用。其他有关细菌将陆续分期报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龋病 致龋菌 乳杆菌
下载PDF
紫地榆活性成分对致龋菌生长和产酸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丽梅 杨晓珍 蓝海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73-75,共3页
目的:研究紫地榆中4种活性成分对2种致龋菌生长及产酸的影响。方法:测定紫地榆4种活性成分对2种致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及最低杀菌浓度,测定其对2种致龋菌生长和产酸的影响。结果:没食子酸、五倍子酸甲酯、儿茶素、鞣花酸对变形链球菌的... 目的:研究紫地榆中4种活性成分对2种致龋菌生长及产酸的影响。方法:测定紫地榆4种活性成分对2种致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及最低杀菌浓度,测定其对2种致龋菌生长和产酸的影响。结果:没食子酸、五倍子酸甲酯、儿茶素、鞣花酸对变形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000、4.000、1.000、1.000 g/L,最低杀菌浓度为8.000、8.000、2.000、2.000 g/L;对粘性放线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000、2.000、0.500、0.500 g/L,最低杀菌浓度为8.000、4.000、1.000、1.000 g/L。紫地榆活性成分对2种致龋菌的产酸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紫地榆4种活性成分可影响致龋菌生长代谢并能有效抑制其产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地榆 活性成分 致龋菌 产酸
下载PDF
紫地榆中4种单体对3种致龋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梦琪 蓝海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研究紫地榆中4种单体(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鞣花酸)对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乳杆菌)的抑菌活性。方法:测定紫地榆中4种单体对3种致龋菌的MIC和MBC。测定不同浓度含药培养液对3种致龋菌生长曲线和培养液... 目的:研究紫地榆中4种单体(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儿茶素、鞣花酸)对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乳杆菌)的抑菌活性。方法:测定紫地榆中4种单体对3种致龋菌的MIC和MBC。测定不同浓度含药培养液对3种致龋菌生长曲线和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结果:4种单体对3种细菌的MIC值(mg/ml)为0.5~4.0, MBC值(mg/ml)为4.0~32.0。4种单体作用于3种致龋菌后均抑制细菌的生长,使细菌的培养液电导率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结论:紫地榆中4种单体对3种致龋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并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地榆 致龋菌 生长曲线 电导率
下载PDF
口腔益生菌在口腔疾病防治上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刘虹 翦祎 +3 位作者 张化朋 王丽春 张颜廷 王静 《药学研究》 CAS 2015年第6期357-360,共4页
目前,利用益生菌防治口腔疾病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口腔内已知细菌种类多达700余种,其中多种属于益生菌。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过对口腔微生物的影响而对龋病、牙周病和口臭等口腔疾病的防治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总结归纳口... 目前,利用益生菌防治口腔疾病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口腔内已知细菌种类多达700余种,其中多种属于益生菌。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过对口腔微生物的影响而对龋病、牙周病和口臭等口腔疾病的防治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总结归纳口腔益生菌的研究进展,并就益生菌在口腔疾病防治上的研究及应用做系统性回顾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口腔疾病 乳杆菌 致龋菌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新疆桑白皮防龋机制及其对主要致龋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阿尔曼·阿卜力孜 吴龙 +1 位作者 玛依奴尔·阿塔吾拉 赵今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2期89-100,共12页
目的探讨新疆桑白皮防龋潜在机制,并分析其对主要致龋菌的作用。方法TCMSP数据库筛选新疆桑白皮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DisGENET和TTD数据库获取龋病靶点。获取新疆桑白皮防龋的共同靶点,并筛选核心基因。使用DAVID数据平台进行富... 目的探讨新疆桑白皮防龋潜在机制,并分析其对主要致龋菌的作用。方法TCMSP数据库筛选新疆桑白皮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DisGENET和TTD数据库获取龋病靶点。获取新疆桑白皮防龋的共同靶点,并筛选核心基因。使用DAVID数据平台进行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体外抑菌实验,首先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50%最低抑菌浓度(50%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50)、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绘制生长曲线;分别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浮游状态产酸、产糖和黏附能力的影响;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主要致龋细菌单菌种50%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50%minimum biofil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BIC50)和50%最低已形成生物膜清除浓度(50%minimum biofilm re-duction concentration,MBRC50),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果筛选出新疆桑白皮防龋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IL-1β)等可能是新疆桑白皮防龋的关键靶点。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新疆桑白皮可能对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产生影响。抑菌实验结果显示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MIC50分别为0.5、0.5、0.25 mg/mL,MBC分别为4.0、2.0、1.0 mg/mL。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3种主要致龋细菌浮游状态产酸、产多糖以及黏附能力的抑制作用较对照组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MBIC50分别为1.0、1.0、0.5 mg/mL,MBRC50分别为4.0、4.0、2.0 mg/mL。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着新疆桑白皮药物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天然药物 桑白皮 提取物 龋病 防龋 致龋细菌 抑菌 毒力因子
下载PDF
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对羟基磷灰石的附着能力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岷峰 李德懿 李宗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研究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对羟基磷灰石(HA)的附着能力。方法将与牙周病和龋病发生密切相关的6种国际参考标准菌株(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分别接种于模拟口腔环境的改良MD-... 目的研究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对羟基磷灰石(HA)的附着能力。方法将与牙周病和龋病发生密切相关的6种国际参考标准菌株(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分别接种于模拟口腔环境的改良MD-300恒化器中培养,1 h后分离培养HA表面附着的细菌,检测各菌种对HA的附着能力及其相互作用。结果检测菌种中,血链球菌对HA的附着能力最强,其他依次为黏性放线菌、变形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血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均能增强牙周致病菌对HA的附着能力,变形链球菌降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附着能力;所有牙周致病菌均降低血链球菌对HA的附着能力,而对变形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无明显影响。结论牙周致病菌对HA的附着能力明显弱于致龋菌,其借助早期定植菌成为牙周生态系的优势菌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致病菌 致龋菌 附着 羟基磷灰石
下载PDF
五种中草药提取物对致龋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洋 宇翔 +1 位作者 陶茜 陶玉玲 《江西医药》 CAS 2022年第7期690-691,700,共3页
目的探讨黄连、金银花、厚朴、桔梗与大黄五种中药对常见致龋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按照标准方法分别提取5种中药的主要成分,观察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生长的影响,并测量抑菌圈直径,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厚朴、黄连... 目的探讨黄连、金银花、厚朴、桔梗与大黄五种中药对常见致龋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按照标准方法分别提取5种中药的主要成分,观察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生长的影响,并测量抑菌圈直径,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厚朴、黄连、大黄对变形链球菌与粘性放线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厚朴提取物对常见致龋菌的抑菌作用较强,其中,对变形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25 mg/mL,对粘性放线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63 mg/mL,抑菌作用强于黄连与大黄。结论厚朴、黄连、大黄对常见致龋菌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与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 黄连 大黄 致龋菌 抑菌作用
下载PDF
苦参提取物对口腔主要致龋细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从兆霞 袁曦玉 +2 位作者 吴泽钰 韩婧 赵今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186-1192,共7页
目的观察苦参提取物对口腔主要致龋细菌及其生物膜生长、黏附、产酸和产糖的影响,探寻其防龋作用机制。方法将苦参提取物按照二倍梯度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0.5g/L氯己定为阳性对照,不含药液组为阴性对照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细... 目的观察苦参提取物对口腔主要致龋细菌及其生物膜生长、黏附、产酸和产糖的影响,探寻其防龋作用机制。方法将苦参提取物按照二倍梯度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0.5g/L氯己定为阳性对照,不含药液组为阴性对照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菌黏附能力;通过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抑制浓度和生物膜清除浓度;通过ΔpH法和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细菌的产酸和合成水不溶性胞外多糖情况。结果苦参提取物对口腔主要致龋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4g/L;在4g/L时,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黏附抑制率分别为(77.6%±1.2%)、(66.7%±1.8%)、(60.68%±2.9%)、(79.8%±1.2%)和(85.1%±1.3%)。2g/L时能够显著抑制浮游菌产酸及合成水不溶性胞外多糖能力。4g/L时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和嗜酸乳杆菌生物膜形成抑制率分别为(87.5%±1.3%)、(85.4%±0.5%)、(89.0%±0.3%)、(77.2%±0.7%)、(87.4%±1.1%)和(80.4%±1.3%);并对以上细菌生物膜的最低清除浓度分别为16、16、16、16、8和8g/L。苦参提取物在50%的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下对单菌生物膜的产酸和合成水不溶性细胞外多糖的抑制率分别为67.5%~94.1%和42.3%~60.0%。结论苦参提取物能够抑制口腔主要致龋细菌浮游和生物膜状态下的生长、黏附、产酸和产糖,其有望成为一种龋齿预防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致龋细菌 生物膜 毒力因子
原文传递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major bioactive components of Cinnamomum verum essential oils against cariogenic bacteria,Streptococcus mutans and Streptococcus sobrinus 被引量:4
12
作者 Okhee Choi Su Kyung Cho +2 位作者 Junheon Kim Chung Gyoo Park Jinwoo Kim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SCIE CAS 2016年第4期308-314,共7页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Cinnamomum verum(C.verum) from32 different essential oils against cariogenic bacteria,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and Streptococcus sobrinus(S.sobrinus).Methods:Th...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Cinnamomum verum(C.verum) from32 different essential oils against cariogenic bacteria,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and Streptococcus sobrinus(S.sobrinus).Methods: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each essential oil were individually investigated against S.mutans and S.sobrinus.The essential oil of C.verum was selected for further evaluation against S.mutans and S.sobrinus.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ajor constituents of C.verum essential oil.In addition,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and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of the most effective constituent was investigated.Results:The essential oil from C.verum exhibited the great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y.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C.verum essential oil were cinnamaldehyde(56.3%),cinnamyl acetate(7.1%) and bphellandrene(6.3%).The MIC of cinnamaldehyde was measured using broth dilution assays.The MIC of cinnamaldehyde was 0.02%(v/v) against both bacterial strains tested.The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of cinnamaldehyde against S.mutans and S.sobrinus were 0.2% and 0.1%(v/v),respectively.Conclusions:The essential oil of C.verum and its major component cinnamaldehyde possessed considerabl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cariogenic bacteria,S.mutans and S.sobrinus strains.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ssential oil of C.verum and its bioactive component,cinnamaldehyde,have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as natural agent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ntal ca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PTOCOCCUS MUTANS STREPTOCOCCUS sobrinus cariogenic bacteria Essential oi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CINNAMALDEHYDE
下载PDF
天然药物五倍子与氟化钠对釉质脱矿的影响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昞 李红 +1 位作者 李继遥 周学东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22-325,共4页
目的 :比较天然药物五倍子和化学制剂氟化钠对釉质脱矿的影响 ,为天然防龋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连续培养系统建立牙齿龋病模型 ,经五倍子和氟化钠处理后 ,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二者对牛牙釉质龋形成的影响。... 目的 :比较天然药物五倍子和化学制剂氟化钠对釉质脱矿的影响 ,为天然防龋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连续培养系统建立牙齿龋病模型 ,经五倍子和氟化钠处理后 ,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二者对牛牙釉质龋形成的影响。结果 :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五倍子和氟化钠都能抑制釉质早期龋的形成 ,表现为釉质表面的破坏程度较轻 ,釉质表层连续完整 ,并在表层脱矿区观察到有再矿化区域的存在。但本实验浓度下五倍子的功效弱于氟化钠。结论 :在龋病模型中 ,本实验浓度的五倍子能够有效抑制釉质早期龋的形成 ,提示五倍子是一种具有防龋效果的天然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 氟化钠 抗龋作用 龋病模型 致龋菌
下载PDF
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主要致龋细菌生物膜作用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吴龙 阿尔曼·阿卜力孜 +1 位作者 玛依奴尔·阿塔吾拉 赵今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47-454,460,共9页
目的探讨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主要致龋细菌在生物膜状态下产酸、产糖等致龋毒力因子及生物膜活性的影响。方法制备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3种单菌种菌悬液,分为阴性对照组[不添加新疆桑白皮提取物或氯己定(CHX)];阳性对照组(添... 目的探讨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主要致龋细菌在生物膜状态下产酸、产糖等致龋毒力因子及生物膜活性的影响。方法制备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3种单菌种菌悬液,分为阴性对照组[不添加新疆桑白皮提取物或氯己定(CHX)];阳性对照组(添加0.05%CHX);实验组(添加不同浓度新疆桑白皮提取物),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3种致龋细菌生物膜状态下产酸能力的影响,通过测定24 h内不同时间节点pH值制作pH曲线。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水溶性及水不溶性胞外多糖合成水平的影响。分别采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试验和钙离子(Ca^(2+))泄漏实验,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3种致龋菌生物膜上清液中LDH含量和Ca^(2+)浓度的影响;采用活死菌染色实验,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3种致龋菌生物膜活性的影响。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除1/4MBIC_(50)实验组)和CHX组生物膜ΔpH值均减小,3种致龋细菌单菌种生物膜产IEPS、SEPS能力降低,上清液中LDH含量和Ca^(2+)浓度升高,生物膜细菌总量下降,死细菌数量增大,活/死细菌比值百分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HX组比较,实验组3种致龋细菌生物膜ΔpH值均增大,生物膜产IEPS、SEPS能力升高,上清液中LDH含量和Ca^(2+)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桑白皮对3种致龋细菌生物膜状态下产酸、产糖能力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够影响破坏3种致龋细菌生物膜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龋病 桑白皮 致龋菌 生物膜
下载PDF
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间生长关系的体外动态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岷峰 李德懿 李宗林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9年第5期244-248,共5页
目的研究6种代表性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在菌斑生物膜和悬浮液中的消长关系。方法将双菌组(致龋菌+牙周致病菌)接种于改良恒化器中,连续培养1h、24h、48h和96h,然后取在羟基磷灰石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和悬浮液再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与血链球... 目的研究6种代表性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在菌斑生物膜和悬浮液中的消长关系。方法将双菌组(致龋菌+牙周致病菌)接种于改良恒化器中,连续培养1h、24h、48h和96h,然后取在羟基磷灰石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和悬浮液再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与血链球菌混合培养时,菌斑生物膜和悬浮液中牙周致病菌均增多,而血链球菌明显减少(P<0.05);具核梭杆菌与变形链球菌培养时,菌斑生物膜和悬浮液中具核梭杆菌明显增多,而变形链球菌减少(P<0.05)。菌斑生物膜中致龋菌占优势,相应的悬浮液中牙周致病菌96h开始占优势。悬浮液中细菌量波动更明显。结论2类致病菌在菌斑生物膜与相应的悬浮液中的生长是不一致的。2类致病菌之间相互作用也许是决定菌斑生物膜内部生态环境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致病菌 致龋菌 菌斑生物膜 悬浮液
下载PDF
不同材料充填乳前牙邻面龋对口腔菌群及语言和咀嚼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健 王鸿儒 +3 位作者 平雅坤 赵军伟 周永川 刘红心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87-89,9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材料充填乳前牙邻面龋对患儿口腔菌群及语言和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乳前牙邻面龋患儿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3M玻璃离子充填,观察组则给予含氟复合体充填,追踪两组充填前(T0)... 目的探讨不同材料充填乳前牙邻面龋对患儿口腔菌群及语言和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乳前牙邻面龋患儿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3M玻璃离子充填,观察组则给予含氟复合体充填,追踪两组充填前(T0)、充填即刻(T1)及充填一个月(T2)后充填体周围1mm范围内菌群结构改变情况以评估其微环境、语言和咀嚼功能的改善状态。结果T1、T2时两组充填体周围菌斑中的乳酸杆菌、放线菌及变形链球菌三种主要致龋菌的菌落数量均明显低于T0时刻(P<0.05);同时三种致龋菌各自占总菌落的百分率亦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三种主要致龋菌落的数量及占总菌落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接受填充治疗后的咀嚼和语言功能的评分情况,观察组患儿的咀嚼和语言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内观察组患牙发生松动脱落、牙龈炎、牙体变色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修复乳前牙邻面龋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材料填充均可有效改善口腔菌群的微生态环境及语言和咀嚼功能,但复合体充填体在短期内能够显著抑制充填体龋洞周围菌斑中的主要致龋菌的比例,更易于提升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复合体 3M玻璃离子 乳前牙邻面龋 致龋菌 免疫微环境
原文传递
麦芽糖醇口香糖对口腔三种致龋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秀娟 钟滨 +2 位作者 徐华兴 易敏 王小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麦芽糖醇口香糖对口腔中3种致龋菌的抑制效果。方法:将30名13~15岁龋易感儿童随机分为3组,即麦芽糖醇口香糖组(A组)、木糖醇口香糖组(B组)、空白胶母口香糖组(C组)。咀嚼口香糖前后共收集2次牙菌斑,运用平板法进行牙菌斑中细... 目的:探讨麦芽糖醇口香糖对口腔中3种致龋菌的抑制效果。方法:将30名13~15岁龋易感儿童随机分为3组,即麦芽糖醇口香糖组(A组)、木糖醇口香糖组(B组)、空白胶母口香糖组(C组)。咀嚼口香糖前后共收集2次牙菌斑,运用平板法进行牙菌斑中细菌培养计数观察咀嚼口香糖前后3种致龋菌(变链、乳杆、黏放)数量的变化。结果:与咀嚼前相比,咀嚼口香糖4周后A、B、C 3组变链、乳杆、黏放致龋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P<0.001);与C组相比,咀嚼口香糖4周后A、B 2组更能显著降低变链数量(P<0.05);3组间乳杆菌数量和黏放数量的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麦芽糖醇口香糖抑制牙菌斑内变链菌数量较为明显,对乳杆菌、黏放菌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芽糖醇 木糖醇 口香糖 口腔致龋菌
下载PDF
不同正畸方式对龈上菌斑中三种致龋菌的早期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黎凯歌 严冬 +1 位作者 韩文睿 厉松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182-188,共7页
目的观察对比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早期成人患者菌斑指数和龈上菌斑中三种致龋菌的变化,进而探索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对牙体健康潜在的影响。方法选择20名成年女性患者,分别接受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在矫治前,开始矫治后... 目的观察对比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早期成人患者菌斑指数和龈上菌斑中三种致龋菌的变化,进而探索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对牙体健康潜在的影响。方法选择20名成年女性患者,分别接受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在矫治前,开始矫治后第1、3个月检查患者菌斑指数并采集上颌6颗前牙唇侧的龈上菌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龈上菌斑样本中三种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嗜酸性乳酸杆菌)的绝对和相对含量,然后进行组间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分析。结果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与矫治前相比固定组患者矫治后菌斑指数发生显著增大,而隐形组患者菌斑指数无显著增大,两组患者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均发生显著增长,而变形链球菌在总菌中的比例和其余两种致龋菌的数量及在总菌中的比例无显著增大。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各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固定矫治器更不利于口腔卫生的维护。两种正畸方式在早期阶段均可能引起患者龋易感性增大,但二者对患者牙体健康的影响在早期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矫治 无托槽隐形矫治 菌斑 致龋菌
下载PDF
青皮对主要致龋细菌生长的影响及网络药理学分析其防龋机制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泽钰 薛瑞 +2 位作者 袁曦玉 从兆霞 赵今 《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101-107,共7页
目的研究青皮提取物对6种主要致龋菌生长的影响,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青皮潜在的防龋机制。方法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定6种主要致龋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 目的研究青皮提取物对6种主要致龋菌生长的影响,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青皮潜在的防龋机制。方法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定6种主要致龋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基于TCMSP数据库获取青皮化学成分及其对应靶点,通过Gene Cards、OMIM数据库获取龋病靶点,将药物与疾病靶点映射得到青皮化学成分的预测靶点。构建成分-靶点调控网络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分析预测靶点的GO富集分析,利用Kobas数据库分析预测靶点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青皮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远缘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和嗜酸乳杆菌MIC分别为1.0、0.5、1.0、2.0、2.0、2.0 g/L,MBC分别为2.0、1.0、2.0、4.0、4.0、4.0 g/L。网络药理学方法得到青皮化学成分12个,靶点28个,关键化学成分包括新橙皮苷、柚皮素、川陈皮素等,关键靶点包括TNF、CAT、MMP9等。KEGG富集分析得到AGE-RAGE、NF-κB等信号通路。结论青皮提取物对6种主要致龋细菌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网络药理学揭示了其化学成分防治龋病的药理基础及作用机制,能为后续从青皮中开发防龋药物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皮 致龋细菌 网络药理学 靶点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茶多酚和茶黄素对致龋菌生长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崔霞 李秋艳 +1 位作者 李茹芳 蓝海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46-1249,共4页
目的绿茶中茶多酚和茶黄素成为近年来防龋研究的热点,文中研究茶多酚和茶黄素对3种致龋菌生长作用的影响。方法测定茶多酚和茶黄素对3种致龋菌(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纯度为... 目的绿茶中茶多酚和茶黄素成为近年来防龋研究的热点,文中研究茶多酚和茶黄素对3种致龋菌生长作用的影响。方法测定茶多酚和茶黄素对3种致龋菌(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纯度为20%、40%、60%、80%的茶黄素和纯度为95%的茶多酚培养液对3种致龋菌生长曲线的影响。根据茶黄素和茶多酚对实验菌株的MIC测定结果,选取MIC值以下4个浓度梯度配制BHI液体培养基,实验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为不含药物的培养基中的细菌数,阳性对照组为含0.05%洗必泰的培养基中的细菌数。精确称量洗必泰,制备成浓度为0.05%的溶液,并置于4°C冰箱中备用。将茶多酚和茶黄素分别按2倍稀释法溶于BHI液体培养基中,使药物浓度分别为0.25、 0.5、1、2、4、8、16、32、64、128 mg/mL,测定茶多酚和茶黄素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茶多酚和茶黄素对3种细菌的MIC值(mg/mL)为1.0~16.0,MBC值(mg/mL)为4.0~64.0。与空白对照相比较,药物处理后细菌生长对数期的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茶多酚和茶黄素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在细菌的生长对数期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茶多酚和茶黄素对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菌生长前24 h,对远缘链球菌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菌生长前16 h,均在细菌对数生长时期。结论茶多酚和茶黄素可抑制口腔致龋菌的生长,能有效调节口腔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茶黄素 致龋菌 生长曲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