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术后心率管理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高阳 梁延春 +6 位作者 于海波 焉晓蕾 徐白鸽 刘荣 王娜 许国卿 王祖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目的观察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率控制情况,并评价规范化调整药物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符合指南推荐并接受了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15... 目的观察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率控制情况,并评价规范化调整药物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符合指南推荐并接受了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150例。随访时,记录患者静息心率(RHR)及最近1个月的用药情况。以RHR〈70次/min为达标标准,统计RHR达标率,对于未达标的患者在调整β受体阻滞剂用量至靶剂量或最大可耐受剂量后,如仍不达标则加用伊伐布雷定,比较药物调整前后RHR达标率。结果150例患者基线RHR为(80.6±11.9)次/min,达标率为27.3%(41/150),未达标的患者中80.7%(88/109)β受体阻滞剂应用剂量未达指南推荐的靶剂量,在调整β受体阻滞剂用量至靶剂量或最大可耐受剂量后,入选患者总体RHR降至(73.1±10.4)次/min,RHR达标率上升至70.0%(105/150),较调整前显著改善(χ2=52.958,P〈0.001)。对RHR仍未达标的45例患者经加用并调整伊伐布雷定剂量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率 肾上腺素能Β受体拮抗剂 伊伐布雷定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彭文杰 丁立刚 +7 位作者 赵亚楠 李华龙 李超 李腾 黄俊 廖志勇 李宜富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索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经腋静脉途径行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患者共130例。其中46例患者应用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方法行心脏植入式... 目的:探索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经腋静脉途径行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患者共130例。其中46例患者应用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方法行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超声组),84例患者应用解剖定位法行腋静脉穿刺行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与对照组相比,气胸发生率(0%vs.3.6%,P=0.493)、囊袋血肿发生率(2.2%vs.2.4%,P=1.000)、囊袋感染发生率(0%vs.2.4%,P=0.539)、电极脱位发生率(0%vs.2.4%,P=0.539)、电极穿孔发生率(0%vs.1.2%,P=1.000)及总体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2%vs.11.9%,P=0.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腋静脉穿刺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 心脏起搏器
下载PDF
远程程控在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探
3
作者 龙宇 童琳 +3 位作者 秦淑娟 李锦 熊诗强 蔡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4-689,共6页
目的探索基于5G云技术支持平台的远程程控技术在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6至10月在四川省12家暂缺随访专员的综合医院的CIED置入患者,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远程... 目的探索基于5G云技术支持平台的远程程控技术在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6至10月在四川省12家暂缺随访专员的综合医院的CIED置入患者,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远程随访中心的随访专员通过5G云技术支持平台对患者器械进行实时远程检查和远程程控。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器械报警事件、再程控事件、不良反应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结果共纳入195例CIED置入患者,年龄(72.5±11.3)岁,男性103例(52.6%),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远程检查和程控,用时(5.8±4.0)min。根据随访结果,91例患者的CIED需要再程控,累计参数调整104次。所有程控过程通信情况无异常,患者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97.9%(191/195)的患者信任或比较信任远程随访,86.7%(169/195)的患者愿意选择远程随访模式进行设备管理。结论基于5G云技术支持平台的远程程控技术在CIED患者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可能是可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医学 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 远程程控 远程监测 5G云技术支持平台 随访 安全性 可行性
原文传递
优化的腋静脉穿刺技术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植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周益锋 刘芃 +6 位作者 杨鹏 王勇 彭文华 高焱莎 赵霞 赵桂茹 李宪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5期409-412,共4页
目的 观察优化的腋静脉穿刺技术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植入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CIED植入术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优化的... 目的 观察优化的腋静脉穿刺技术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植入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CIED植入术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优化的腋静脉穿刺组(试验组)与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对照组).观察手术成功率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分别于术后1、6、12个月及随后每12个月进行常规随访.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穿刺成功率(96.6%对96.0%)、1次穿刺成功率(68.8%对69.3%)及术中X线曝光时间[(152.1±32.7)s对(145.6±46.1)s]相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术中出现导线操作困难2例,术后出现气胸2例,腋静脉穿刺组未见导线操作困难及气胸等情况.在随访中,试验组未发生导线挤压综合征,而对照组发生2例.试验组围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降低趋势(1.82%对7.27%,P=0.11).结论 优化的腋静脉穿刺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能优于传统锁骨下穿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静脉穿刺 锁骨下静脉穿刺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导线
原文传递
经内科外科两种途径拔除感染性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德 熊辉 +2 位作者 华伟 陈柯萍 刘志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经内科外科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的适应证及外科处理z点。方法:选择我院从2002-01至2014-04住院治疗的起搏器装置感染病例共59例。其中,10例患者行外科开胸手术取出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及永久起搏...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经内科外科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的适应证及外科处理z点。方法:选择我院从2002-01至2014-04住院治疗的起搏器装置感染病例共59例。其中,10例患者行外科开胸手术取出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及永久起搏器装置(开胸组),49例选择经静脉拔除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经静脉组),清除心外起搏器装置。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开胸组和经静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经静脉组以单纯囊袋感染为主(41/49例),开胸组以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赘生物形成为主(7/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经静脉组患者长[(12.1±7.3)年比(9.2±6.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6/10例)患者同期行其它心外科手术,2例同期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术。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开胸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三尖瓣反流均低于经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经静脉途径已能有效地拔除多数起搏器电极导线,首选内科途径。外科开胸手术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适用于下列患者:①赘生物过大,易导致肺栓塞者;②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困难者;③合并其它心脏疾病,需要同期行心脏外科手术;④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三尖瓣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装置 感染 外科 经静脉 拔除
下载PDF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方丹红 吴高俊 +2 位作者 李海鹰 林捷 黄伟剑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93-196,200,共5页
目的 :确定心脏植入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感染的发生率,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2月13年间,本心脏中心植入起搏器和除颤仪出现的CIED感染病例。分析研究... 目的 :确定心脏植入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感染的发生率,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2月13年间,本心脏中心植入起搏器和除颤仪出现的CIED感染病例。分析研究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基础疾病特征,评估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植入CIED[永久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仪(ICD)]1 817例(男:女=1.4:1),其中16例(男:女=3:1)发生CIED感染,发生率为0.9%。15例(占93.8%)确定为起搏器囊袋感染。68.8%检测到细菌,90.9%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是植入ICD/CRT-D(P=0.000)、合并糖尿病(P=0.009)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P=0.000),其发生CIED感染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9.12、4.18和37.55。而起搏器更换未增加发生CIED感染的风险(P>0.05)。男性CIED感染者的体质量指数,尤其是非糖尿病男性CIED感染者,显著低于非CIED感染男性(P<0.05)。结论 :本中心CIED感染率为0.9%,绝大多数表现为囊袋感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为主。植入ICD/CRT-D、合并糖尿病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是CIED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低体质量指数男性容易发生CIED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 感染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体质量指数
下载PDF
Optimized Axillary Vein Technique versus Subclavian Vein Technique in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mplanta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被引量:3
7
作者 Peng Liu Yi-Feng Zhou +4 位作者 Peng Yang Yan-Sha Gao Gui-Ru Zhao Shi-Yan Ren Xian-Lun L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2期2647-2651,共5页
Background:The conventional venous access for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IED) is the subclavian vein,which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high complication rat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 Background:The conventional venous access for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IED) is the subclavian vein,which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high complication rat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ptimized axillary vein technique.Methods:A total of 247 patients undergoing CIED implantation were included and assigned to the axillary vein group or the subclavian vein group randomly.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follow-ups were recorded.Results: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95.7% vs.96.0%) and one-time success rate (68.4% vs.66.1%) of puncture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In the subclavian vein group,pneumothorax occurred in three patients.The subclavian gaps of three patients were too tight to allow operation of the electrode lead.In contrast,there were no puncture-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the axillary vein group.In the patient follow-ups,two patients in the subclavian vein group had subclavian crush syndrome and both of them received lead replacement.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follow-ups of the axillary vein group and the subclavian vein group was 1.6% (2/125) and 8.2% (10/122),respectively (χ^2=5.813,P =0.016).Conclusion:Optimized axillary vein technique may be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subclavian vein technique for CIED lead pla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llary Vein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ubclavian Vein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植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被引量:4
8
作者 姜东炬 胡高频 +3 位作者 付荣 贾玉琳 王冬冬 陶爱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在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大连解放军第210医院心内科接受CIED植入的64例患者分为2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3...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在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大连解放军第210医院心内科接受CIED植入的64例患者分为2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32例,植入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1年内持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期间符合CIED适应证,在不停用的情况下植入CIED;对照组32例,采用随机数法抽取同期未使用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植入CIED患者.观察终点:术后30 d内囊袋血肿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30 d内均无囊袋血肿发生.结论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在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植入CIED未见囊袋血肿发病率增加,但需增加病例数、延长随访期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抗血小板药物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并发症
原文传递
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白慧 任晓庆 +3 位作者 马坚 王京 王方正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54-256,共3页
目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经静脉途径拔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不同类型导线拔除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的患者215例(共计406根导线),回顾性分析导线拔除... 目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经静脉途径拔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不同类型导线拔除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的患者215例(共计406根导线),回顾性分析导线拔除适应证、拔除工具和方式,拔除导线类型、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共215例患者(共计406根导线)纳入该研究.其中感染174例,导线故障37例,有症状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4例.拔除右心房电极导线167根,右心室电极导线187根,左心室电极导线19根,除颤电极导线26根.导线拔除总成功率为98.3%(399/406),其中导线完全拔除346根(完全成功率85.2%,346/406);失败3例,共7根导线(失败率1.7%,7/406).比较直接牵拉、锁定钢丝和机械性扩张鞘拔除右心房、右心室和除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为心脏压塞,另1例为三尖瓣大量反流.结论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导线拔除术 感染
原文传递
氟-18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在植入式心血管电子装置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轶伦 王龙 +7 位作者 李原 李学斌 李鼎 段江波 郭飞 昃峰 苑翠珍 谭学瑞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年第5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氟-18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18F PET-CT)在植入式心血管电子装置(CIED)感染病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本中心初步诊断为CIED感染的患者。对于根据症状、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检查无法明确诊断者... 目的探讨氟-18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18F PET-CT)在植入式心血管电子装置(CIED)感染病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本中心初步诊断为CIED感染的患者。对于根据症状、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检查无法明确诊断者,进一步接受PET-CT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分型。然后,根据诊断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随访一年,观察PET-CT对CIED感染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本中心初步诊断为CIED感染的患者共227例。其中,10例患者伴有明显症状,但通过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等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及分型,其中8例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IE),2例疑似囊袋感染。进而接受PET-CT检查。结果表明,经PET-CT检查后发现,3例患者不存在局部及系统感染,1例疑似IE患者为菌血症,另1例超声见可疑团块的疑似IE患者为电极拔除术后残留组织。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的10例疑似诊断患者中,经PET-CT诊断确诊处理后,随访一年,10例均未出现新增感染及感染复发。结论在常规临床检查无法确诊的疑似CIED感染患者中,PET-CT可作为确定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植入式心血管电子装置 感染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 诊断
原文传递
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器械选择 被引量:3
11
作者 冯俊 杨杰 程自平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58-661,共4页
目的:探讨多器械联合运用在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17-08-2019-05就诊于我院,应用多器械、综合管理成功治愈植入心律起搏装置感染或导线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植入心律起... 目的:探讨多器械联合运用在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17-08-2019-05就诊于我院,应用多器械、综合管理成功治愈植入心律起搏装置感染或导线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植入心律起搏装置患者的18根导线(导线断裂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感染9例)经静脉途径成功拔除,其中3根导线徒手拔除,15根导线运用锁定钢丝和扩张鞘拔除。4例患者运用Evolution机械鞘拔除,1例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2例患者经囊袋清创,加强抗感染后好转;6例患者于对侧植入新的心律起搏装置,3例患者无植入新的起搏装置指征。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植入心律起搏装置科学管理至关重要,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关键。综合运用多种器械,个体化制定拔除策略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心律起搏装置 导线拔除 感染
原文传递
经静脉拔除心内起搏导线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特点与处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刚 李学斌 +7 位作者 高卿 韩增强 赵舟 杨威 廉波 昃峰 段江波 陈彧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分析经静脉拔除起搏电极导线过程中并发心脏压塞病例的特点与处理方法,为经静脉拔除电极过程中预警、识别与处理此类并发症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回顾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静脉拔除心内电极导线患者,... 目的分析经静脉拔除起搏电极导线过程中并发心脏压塞病例的特点与处理方法,为经静脉拔除电极过程中预警、识别与处理此类并发症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回顾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静脉拔除心内电极导线患者,根据病历记录资料总结电极拔除过程中发生心脏压塞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处理,并随访此类患者的转归。结果研究期间,共完成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手术922例,共拔除各类电极导线1 832根,发生心脏压塞12例,发生率为1.3%。此类患者的表现有胸闷、憋气、血压下降,透视下心影搏动减弱或消失。12例患者8例经过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治愈,4例需要外科开胸探查,其中3例患者于导管室紧急开胸。本组病例术中死亡1人,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心脏压塞的特点为发生快,过程凶险,大多数患者经过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治愈。对于心包穿刺失败或无效的患者应即刻开胸心包腔减压是重要的外科抢救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电子植入装置 经静脉电极拔除 并发症 心脏压塞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植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的影响:单中心分析
13
作者 周诗银 俞杉 +4 位作者 安亚平 李隽 龙向淑 李孝勇 吴强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72-376,共5页
目的总结单中心近5年植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变化趋势,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对CIED植入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行CIED植入或更换的患者1565例,男855例,女710例。年龄(70.6... 目的总结单中心近5年植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变化趋势,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对CIED植入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行CIED植入或更换的患者1565例,男855例,女710例。年龄(70.6±12.5)岁,年龄范围8~97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器械类型、主要合并症等。COVID-19疫情暴发时期,观察每年该时段内CIED植入量的变化趋势,比较2020年与2019年该时段内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费用、住院时长等情况。结果2016年至2020年,CIED新植入1259例,更换306例,其中男855例。年龄中位数73岁。CIED植入类型以心脏起搏器为主,心脏再同步治疗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比例逐年增加,植入除颤器作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比例为40.6%~63.3%。疫情暴发期间CIED的植入量明显减少,较2019年同期下降54.5%(18/33),其中永久性起搏器的植入量下降了64.3%(10/28)。与2019年同期相比,女患者比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对56.4%,χ^(2)=3.411,P=0.065),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长、住院总费用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20、0.582、0.718)。结论COVID-19疫情影响了CIED的植入,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
原文传递
安装心律植入装置术后静脉阻塞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洁 李洪仕 +2 位作者 朱可佳 于向东 张文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99-603,共5页
目的:研究安装心律植入装置术后患者静脉阻塞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因各种原因行起搏器更换术常规行术前静脉造影的患者150例。通过静脉造影确定为静脉狭窄(直径狭窄≥50%)或闭塞为阻塞组(n=38),以静脉狭窄程度<50%者为对照... 目的:研究安装心律植入装置术后患者静脉阻塞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因各种原因行起搏器更换术常规行术前静脉造影的患者150例。通过静脉造影确定为静脉狭窄(直径狭窄≥50%)或闭塞为阻塞组(n=38),以静脉狭窄程度<50%者为对照组(n=112)。分析心律植入装置术后静脉阻塞的危险因素。结果:38例(25.3%)发生静脉阻塞,其中12例(8.0%)患者出现静脉狭窄,26例(17.3%)患者静脉完全闭塞。在阻塞的静脉中,36例(24.0%)以锁骨下静脉狭窄及闭塞为主,仅2例(1.3%)发生腋静脉闭塞。术后感染(OR=11.475,95%CI:1.562~84.281,P=0.016)、术中静脉穿刺次数增加(OR=1.373,95%CI:1.164~1.850,P=0.019)以及植入导线数目(OR=1.270,95%CI:1.095~1.770,P=0.014)与心律植入装置术后静脉阻塞的发生相关。结论:术后感染、术中静脉穿刺次数的增加以及植入导线数目是心律植入装置后静脉阻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植入装置 静脉阻塞 危险因素 感染
下载PDF
经静脉拔除感染的心律植入装置: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高亮 乔勇 +3 位作者 冯俊 江永进 李超 罗春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9期801-806,共6页
目的 分析因心血管置入型电子器械(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感染经静脉拔除起搏电极导线的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CIED感染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11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平均年... 目的 分析因心血管置入型电子器械(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感染经静脉拔除起搏电极导线的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CIED感染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11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8.7岁。所有患者都经充分抗感染治疗后经静脉拔除感染电极。根据CIED种类,分为起搏器(peacemaker,PM)组、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组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组,比较各组患者基线资料、危险因素、感染及治疗情况。结果 分别有6例(54.55%)、2例(18.18%)及3例(27.27%)患者发生PM、ICD及CRT相关感染。CIED感染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慢性心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所有CIED感染患者均表现为囊袋感染,皮肤脓肿为主要临床表现。感染组织培养检出率较低,细菌检出率不足50%。PM组及ICD组患者予二代头孢治疗后感染可以控制,CRT组患者多需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控制感染。1名(9.09%)患者予囊袋充分清创、脉冲发生器同侧置入新囊袋并予加强抗感染治疗后好转。2根(9.09%)导线部分拔除,20根(90.9%)导线完全拔除。其中4根(20%)徒手拔除,12根(60%)经锁骨下静脉拔除,4根(20%)经锁骨下静脉联合股静脉拔除,无并发症。结论 经静脉拔除感染电极是解决CIED感染的主要途径,股静脉途径拔除是对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拔除失败患者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律转复装置 导线拔除 感染
下载PDF
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导线25例临床体会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杰 程自平 +6 位作者 陈刚 赵韧 杜丽 冯俊 李超 史学功 林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CIED)导线的方法和体会。方法:25例CIED患者(导线断裂3例、感染22例)的47根导线经静脉途径成功拔除,其中6例导线徒手拔除,15例应用锁定钢丝和扩张鞘拔除,1例运用Evolution机械鞘拔...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CIED)导线的方法和体会。方法:25例CIED患者(导线断裂3例、感染22例)的47根导线经静脉途径成功拔除,其中6例导线徒手拔除,15例应用锁定钢丝和扩张鞘拔除,1例运用Evolution机械鞘拔除,3例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22例患者于对侧植入新的心律起博装置,2例患者无植入新的起搏装置指证,1例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积极治疗无效死亡。结果:所有导线均完全拔除,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静脉途径拔除CIED导线是根治心律起博装置导线相关问题的重要措施,科学、有效的运用多种器械和技术在复杂病例的应用中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心律起博装置 导线拔除 感染
原文传递
心血管置入式电子设备囊袋感染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傅新镇 张玉榕 +3 位作者 张毅 贾荣波 张宝凯 杨金霞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2174-2178,共5页
目的分析心血管置入式电子设备(CIED)囊袋感染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因CIED囊袋感染入滨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48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血流感染,分为血流感染组和非血流感染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 目的分析心血管置入式电子设备(CIED)囊袋感染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因CIED囊袋感染入滨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48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血流感染,分为血流感染组和非血流感染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CIED囊袋感染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8例患者中,其中34例合并血流感染,余14例未合并血流感染。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症状持续>14 d、寒颤、全身不适及精神状态改变)、铅或电池侵蚀、生命体征、感染性休克、器官衰竭、白细胞计数、肌酐及谷草转氨酶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CIED囊袋感染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全身炎症反应(SIRS)、低血压、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2项及症状持续>14 d。多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SIRS及低血压是CIED囊袋感染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SIRS及低血压是CIED囊袋感染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置入式电子设备 囊袋感染 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早发和晚发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18
作者 褚松筠 王玉玲 +5 位作者 齐心 王禹川 李康 盛琴慧 蒋捷 周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 调查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CIED)术后早发和晚发感染的不同临床特征和预后,探讨可能的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2006年至今发生CIED感染的连续患者队列中早发及晚发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差异。结果 共纳入54... 目的 调查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CIED)术后早发和晚发感染的不同临床特征和预后,探讨可能的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2006年至今发生CIED感染的连续患者队列中早发及晚发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差异。结果 共纳入54例患者,早发感染组22例,晚发感染组32例。早发和晚发感染的中位发生时间分别为1.0个月和21.0个月。早发感染组中女性占比较高,晚发感染组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倾向占比较高(P=0.05及P<0.05),早发CIED感染患者较多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P=0.001),较多倾向发生囊袋血肿(P=0.001),红肿(P=0.001),积液(P=0.046),发热(P=0.050),寒战(P=0.050),并有1例脓毒血症。而晚发感染较多表现为囊袋破溃(P=0.032)和侵蚀(P=0.001),全身表现不显著。早发感染组中1例患者血培养阳性,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晚发感染组血培养未见阳性。晚发感染组囊袋组织培养阳性比例更高(P=0.021),病原体更多见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晚发感染组中更多患者进行了清创(P=0.019)和起搏系统完全拔除(P=0.044),但之后经历较短的时间发生心脏原因再入院(P=0.042),并倾向于有较短的生存期。结论 半数以上CIED相关的感染出现于距上一次器械操作6个月以上,更多见于患多种合并症的患者并表现为CIED囊袋无痛性破溃。虽然充分清创和拔除起搏系统有助于控制感染,但总体晚发感染患者预后不佳,需要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 感染 培养 病原菌
原文传递
植入式电子装置感染后经上腔及下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对再植入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勇 李学斌 +2 位作者 昃峰 段江波 马锋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7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囊袋感染后经上腔及下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对CIED依赖患者装置再置入时间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因CIED感染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并给予电极拔除的患者,选... 目的探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囊袋感染后经上腔及下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对CIED依赖患者装置再置入时间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因CIED感染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并给予电极拔除的患者,选取其中单纯囊袋感染,因CIED依赖需行装置再置入的患者。根据拔除途径不同分为上腔组及下腔组,分析两组病例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电极拔除方式,术前术后体温、血常规、血培养结果,电极拔除后再置入CIED时间。评估不同电极拔除途径术后患者一般情况以及对再植入时机的影响。结果共入选95例单纯CIED囊袋感染患者,均成功行电极拔除,并择期行CIED再置入。与上腔组比较,下腔组电极植入年限较长[72(48,126)个月vs 12(8,24)个月,P<0.01],术后发热、血象升高增多[40.7%(22/54)vs 12.2%(5/41),61%(33/54)vs 4.9%(2/41),P均<0.05],CIED再置入时间延长[5(2,7)天vs 2(2,5)天,P<0.05],血培养阳性增多[3/54vs 0]。结论下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延长再植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 感染 电极拔除 再置入
原文传递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囊袋感染保守治疗的初步临床体会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俊鹏 杨杰孚 佟佳宾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目的完全移除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囊袋感染患者的电子系统存在困难,探讨保守处理此类感染,即完全或部分保留电子系统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北京医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5年3月共8例CIED囊袋感染患者,因各种原因拒绝行全套起搏系... 目的完全移除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囊袋感染患者的电子系统存在困难,探讨保守处理此类感染,即完全或部分保留电子系统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北京医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5年3月共8例CIED囊袋感染患者,因各种原因拒绝行全套起搏系统移除,对感染囊袋及装置进行彻底清创:去除感染坏死组织、慢性炎性组织、肉芽及瘢痕组织,并对创面进行彻底消毒,使用过氧化氢溶液、络合碘、生理盐水、抗生素反复冲洗腔隙,再使用甲硝唑、庆大霉素局部浸润灌洗.8例患者均未拔除导线,其中6例移除脉冲发生器(75%).术后辅以静点抗生素及物理治疗.结果随访3~59(中位:34.12±20.99)个月,8例患者均感染控制,伤口愈合.结论CIED囊袋感染通过彻底清创、抗菌药物局部灌洗、残留电子系统的合理处理、联合抗感染及物理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控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囊袋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