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莲红树林土壤CH_4动态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叶勇 卢昌义 林鹏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0年第2期91-95,共5页
对海南东寨港河港河口海莲红树林土壤CH4动态进行研究。CH4通量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所有季节所有滩面其平均值为1.21 mg/(m2d)。不同季节CH4产生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也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所有季节... 对海南东寨港河港河口海莲红树林土壤CH4动态进行研究。CH4通量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所有季节所有滩面其平均值为1.21 mg/(m2d)。不同季节CH4产生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也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所有季节所有滩面其平均值为8.28 mg/(m2d);土壤理化因子对河港海莲林土壤CH4产生率的重要性依次为全氮>NaCl>Na+>Cl->SO42->含水量>总含盐量>有机质。暖季CH4氧化量高于冷季,平均值为7.06 mg/(m2d)。在所有季节所有滩面上,河港海莲林土壤CH4传输率的平均值为28.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莲红树林 土壤ch4 通量 产生量 湿地 排放机制
下载PDF
鼎湖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地表CH_4通量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存宇 周国逸 +2 位作者 王迎红 张德强 刘世忠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4期289-293,共5页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3种处于演替不同阶段的森林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地表CH4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原位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型地表吸收CH4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季风林>混交林>松林...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3种处于演替不同阶段的森林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地表CH4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原位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型地表吸收CH4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季风林>混交林>松林,不同林型间的CH4通量差异与森林土壤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即土壤容重越小、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在旱季土壤温度成为控制地表CH4通量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ch4通量 凋落物 季节动态
下载PDF
聚乙烯唑啉作用下甲烷水合物分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燕鸿 陈玉娟 +2 位作者 包玲 郎雪梅 樊栓狮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83-1690,共8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下(1.25%、2.50%、6.06%)聚乙烯唑啉(PEtO)对甲烷水合物的分解作用.模拟体系为甲烷水合物2′2′2的超胞和聚合物对接体系.模拟发现水分子间氢键构架的水合物笼型结构在PEtO的作用下出现扭曲,...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下(1.25%、2.50%、6.06%)聚乙烯唑啉(PEtO)对甲烷水合物的分解作用.模拟体系为甲烷水合物2′2′2的超胞和聚合物对接体系.模拟发现水分子间氢键构架的水合物笼型结构在PEtO的作用下出现扭曲,最终导致水合物笼型结构完全坍塌.通过氧原子径向分布函数、均方位移以及扩散系数比较不同浓度PEtO的作用,证实在一定浓度范围内,PEtO的浓度越高,其水合物分解作用越强.此外,PEtO具有一定的可生物降解性.PEtO对水合物的作用为:PEtO吸附在水合物表面,其中的酰胺基(N―C=O)与成笼的水分子形成氢键,破坏邻近的笼形结构,令水合物分解;PEtO不断分解表面的水合物,直到水合物笼完全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聚乙烯唑啉 分子动力学模拟 水合物抑制剂
下载PDF
根系对寒温带冻土区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碳通量的影响
4
作者 李海兴 满秀玲 高明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19-4333,共15页
土壤碳通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根系对土壤碳通量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根系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对寒温带冻土区温室气体研究有重要意义。以杜香-兴安落叶松林(DXL)、杜鹃-兴安落叶松林(DJL)和苔藓-兴安落叶松林(TXL)为研究... 土壤碳通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根系对土壤碳通量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根系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对寒温带冻土区温室气体研究有重要意义。以杜香-兴安落叶松林(DXL)、杜鹃-兴安落叶松林(DJL)和苔藓-兴安落叶松林(TXL)为研究对象,通过壕沟法进行断根处理,采用便携式土壤呼吸仪G4301对土壤碳通量进行日动态和月动态变化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6—11月,断根对DXL和DJL土壤CH_(4)的吸收起抑制作用,降幅分别为15.16%—54.31%和11.26%—33.84%,对TXL土壤CH_(4)的排放起促进作用,增幅为19.22%—75.52%;对3种类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O_(2)的排放均起抑制作用,其中对TXL影响最大,对土壤CO_(2)降幅为32.29%—87.62%。断根对DXL和TXL土壤CH_(4)的影响在8月最为显著,增幅分别为-54.31%和75.52%,DJL在11月影响最为显著,降幅为33.84%。断根对3种类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在6—11月均达到显著程度,其中在11月最为显著,降幅为54.94%—87.62%。断根对3种类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H_(4)通量日动态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显著,其中在14:00—18:00影响最为显著,降幅为31.87%—62.26%。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是根系影响土壤碳通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断根处理增强了土壤温度对其日变化和月变化的影响,减弱了空气温度对其日动态的影响。这表明,根系自养产生的土壤碳通量可能在日动态变化中更活跃,而在月动态变化中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通量 CO_(2)通量 日动态 月动态 断根处理
下载PDF
煤层内甲烷流动的微观机理研究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钱小武 李希建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58-259,共2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煤层内甲烷的解吸-扩散-渗流过程。介绍了煤层内甲烷流动的微观研究现状,说明了微观机理研究方法,指出了工作重点,证明研究方法可行。
关键词 甲烷流动 微观机理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CH_4/H_2S在TiO_2纳米通道中吸附分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6
作者 李期斌 唐启忠 +1 位作者 胡洁瑶 刘朝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6-480,共5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H_4/H_2S混合流体在TiO_2纳米通道中吸附分离的过程。结果显示,TiO_2纳米通道对H_2S的吸附分离能力大于其对CH_4的吸附分离能力。当体系施加电场时能够一定程度提高纳米通道对H_2S的吸附分离能力,但是随...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H_4/H_2S混合流体在TiO_2纳米通道中吸附分离的过程。结果显示,TiO_2纳米通道对H_2S的吸附分离能力大于其对CH_4的吸附分离能力。当体系施加电场时能够一定程度提高纳米通道对H_2S的吸附分离能力,但是随着电场增强,分离能力提升不大,表明电场的影响是有限的。而通道内壁TiO_2粒子振动条件下吸附分离效果也比壁面粒子固定不动时的效果好。根据研究,建议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采用TiO_2纳米通道分离吸附CH_4/H_2S混合流体,降低天然气中H_2S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 H2S 纳米通道 分子动力学
原文传递
氟、氯原子与甲烷反应的从头算直接动力学研究
7
作者 汪晓敏 晁瑞青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5-88,共4页
用MP2方法对F、Cl原子与CH4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反应物、产物和过渡态的几何优化和振动分析在MP2/6-311+G(d,p)水平下进行,反应路径的势能分析在CCSD(T)/6-311+G(3df,2p)水平上对MP2/6-311+G(d,p)优化的几何结构进行单点能校正.用传统过... 用MP2方法对F、Cl原子与CH4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反应物、产物和过渡态的几何优化和振动分析在MP2/6-311+G(d,p)水平下进行,反应路径的势能分析在CCSD(T)/6-311+G(3df,2p)水平上对MP2/6-311+G(d,p)优化的几何结构进行单点能校正.用传统过渡态理论和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并考虑小曲率隧道效应计算了正向反应的速率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从头算 直接动力学
下载PDF
综合管廊天然气泄漏扩散及监控方法优化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何乐平 唐爽 +2 位作者 胡启军教授 蔡其杰 石仁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3-50,共8页
为确定综合管廊内CH4探头的布设位置,提高天然气舱室内天然气管道运输的安全性,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三维模拟的方法,研究管道压力等级、泄漏孔径、泄漏角度、通风速度、通风温度以及截面类型综合影响因素下的CH4泄漏扩散分布情况。... 为确定综合管廊内CH4探头的布设位置,提高天然气舱室内天然气管道运输的安全性,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三维模拟的方法,研究管道压力等级、泄漏孔径、泄漏角度、通风速度、通风温度以及截面类型综合影响因素下的CH4泄漏扩散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下CH4扩散高度随纵向扩散长度的增加,先上升至管廊顶部位置,后迁移至舱室底部;当管道不处于舱室中心时,CH4探头应布设在距离管道更近的舱室壁上;当管道位于舱室中心时,在壁面两侧的任意一侧安装均可;探头沿舱室高度方向的布设位置应高于释放源0.6~1.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管廊 天然气管道 泄漏扩散 ch4探头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时空演变及排放潜力分析
9
作者 李志慧 王艺霏 邓祥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14-3829,共16页
稻田甲烷排放是农业源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是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的关键议题之一。运用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核算并分析了2009—2018年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的时空演变特... 稻田甲烷排放是农业源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是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的关键议题之一。运用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核算并分析了2009—2018年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结合GOSAT卫星遥感数据探究了水稻生产与区域甲烷排放的时空动态联系,进一步量化了稻田甲烷对区域甲烷排放的贡献程度及不同情景下的排放潜力。结果表明,受水稻生产面积扩张和排放强度提高的影响,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总量从2009年的39.05万t增加到2018年的79.53万t。东北黑土地区区域甲烷排放在季节变化和栅格单元上表现出与稻田甲烷排放较为一致的时空动态,大规模的稻田耕作可能会增加水稻生产与区域甲烷排放直接相关的可能性。随着水稻持续扩种稳产,2018年东北黑土地区水稻生产贡献了区域甲烷排放总量的15.04%,其中黑龙江省的贡献率高达31.06%。在基准发展情景下,预计2035年东北黑土地区稻田CH_4排放量较2018年增加19.5%;在粮食供给保障情景下,维持当前稻田耕作面积,水稻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预计其稻田CH_4排放量较2018年减少0.88%;在此基础上,采取促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实施节水间歇灌溉等稻田管理措施将使稻田CH_4排放量增加17.8%—63.6%。以满足膳食需求和供给保障为导向,优化水稻种植结构、控制稻田耕作面积,推动技术进步、品种改良以提升单产水平,采取化肥和有机肥搭配施用、节水间歇灌溉等途径能够缓解稻田甲烷排放。研究综合运用自上而下的遥感数据和自下而上的模型运算,刻画了水稻生产与区域甲烷排放的时空联系,进一步评估了稻田甲烷的排放潜力及减排措施的减排效果,为促进东北黑土地区农业甲烷减排和生产布局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 水稻生产 温室气体减排 时空动态 ch4MOD模型 东北黑土地区
下载PDF
海南长宁河口桐花树红树林土壤CH_4动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叶勇 卢昌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42,共8页
研究了海南东寨港长宁河口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红树林下土壤的CH4动态?土壤CH4通量的滩面变化规律四季一致,平均值为0.56 mg·m-2·d-1,外滩?中滩和内滩的季节平均值分别为0.70,0.64和0.35 mg·m-2·d-1?冬季... 研究了海南东寨港长宁河口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红树林下土壤的CH4动态?土壤CH4通量的滩面变化规律四季一致,平均值为0.56 mg·m-2·d-1,外滩?中滩和内滩的季节平均值分别为0.70,0.64和0.35 mg·m-2·d-1?冬季最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Ca2+,Mg2+?有机质?含盐总量和HCO-3对CH4产生率影响显著?所有季节滩面土壤CH4产生量平均值为2.83 mg·m-2·d-1,氧化量平均值为2.27 mg·m-2·d-1,传输率平均值为35.27%,浓度平均值为0.39 μmol·dm-3,库量平均值为6.18 m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 红树林 长宁河口 土壤ch4动态 土壤ch4通量 海南 甲烷 气候变化
下载PDF
HO+CH_4→H_2O+CH_3反应的偏分势能面与散射共振态理论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路熙 王华阳 +1 位作者 蔡政亭 冯大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981-1983,共3页
Reaction resonance or Feshbach resonance in polyatomic rea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phenomena in chemical reaction dynamics. The HO+CH4→HO+CH3 reaction is one of the pivotal polyato-mic reactions concerned... Reaction resonance or Feshbach resonance in polyatomic rea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phenomena in chemical reaction dynamics. The HO+CH4→HO+CH3 reaction is one of the pivotal polyato-mic reactions concerned with both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cientists. Reaction probabilities and other dynamic properties of this system were calculated with quantum scattering theory method, but a simple QH(v)+HO(j)→Q+H2O(m,n) reaction model was used, in which only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and the rotating of OH were considered while making CH3 as a pseudo atom. In this paper, by an ab initio method, partial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PPES) was constructed and all the 15 internal degrees-freedom were given. Feshbach resonance mechanism of this reaction can be obtained by the dynamic Eyring Lake on the PPES and the lifetime of the reactive resonance-state can be estimated using the gap of the vibrational energy levels of transient collision complex in the critical transition-state region. Above interesting dynamic properties would not be given by simple pseudo atomic reactio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ch4→H2O+ch3反应 FESHBAch共振 偏分势能面 瞬时碰撞络合物 振动动力学
下载PDF
杭州西溪湿地CH_4、CO_2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量:2
12
作者 覃思月 唐俊红 +4 位作者 普静云 许跃 董苹苹 焦亮 郭军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6年第5期513-519,共7页
本研究采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连接通量箱在线监测杭州西溪湿地CH_4、CO_2通量日变化及季节变化,同时也对包括有机碳含量、湿度、孔隙度、比重、p H、Eh在内的潜在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CH_4、CO_2通量的变化分别... 本研究采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连接通量箱在线监测杭州西溪湿地CH_4、CO_2通量日变化及季节变化,同时也对包括有机碳含量、湿度、孔隙度、比重、p H、Eh在内的潜在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CH_4、CO_2通量的变化分别为-0.001 9~0.035 3mg/(m^2·h)和-109.76~442.55mg/(m^2·h);CH_4、CO_2通量的变化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CH_4通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土壤湿度是影响CH_4通量变化的重要因子,通常湿度越大,CH_4通量越大;在生长季维管植物有助于CH_4的氧化;西溪湿地土质差异也使CH_4、CO_2通量排放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在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差较大,而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与CH_4产生潜力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西溪湿地 ch4、CO2通量 季节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碳氟等离子体处理PET表面动力学的研究——Ⅳ.静、动态接触角及变角XPS方法的应用
13
作者 张亮 王建祺 陈晓东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968-972,共5页
利用静、动态接触角及变角XPS来研究碳氟(CF_4/CH_4)气体等离子体处理PET表面的浸水行为,结果表明碳氟等离子体处理的PET浸水后,其表面的憎水性下降.通过PET表面的接触角及F/C比的测定,计算出表面动力学衰减常数k,三种测试方法得到的k... 利用静、动态接触角及变角XPS来研究碳氟(CF_4/CH_4)气体等离子体处理PET表面的浸水行为,结果表明碳氟等离子体处理的PET浸水后,其表面的憎水性下降.通过PET表面的接触角及F/C比的测定,计算出表面动力学衰减常数k,三种测试方法得到的k值都可以用来表征碳氟等离子体处理PET的表面动力学行为,其中混合气体的k值最小.从而证明混合气体等离子体的改性效果更有利于保持其表面的憎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氟等离子体 XPS PET 表面处理 表面动力学
下载PDF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地表CH_4通量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存宇 周国逸 +3 位作者 王迎红 张德强 刘世忠 孙扬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3-335,共3页
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的地表CH4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原位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型土壤总体为大气CH4的吸收汇,通量年变化范围60~-120μg·m-2·h-1,在雨季向旱季过渡的9、10月份,土壤对CH4的吸收较为... 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的地表CH4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原位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型土壤总体为大气CH4的吸收汇,通量年变化范围60~-120μg·m-2·h-1,在雨季向旱季过渡的9、10月份,土壤对CH4的吸收较为强烈,而在冬季的1月份,吸收通量最小;凋落物层对该林型地表CH4的吸收没有明显的阻隔作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CH4通量与地下5cm温度显著相关,尤其是在土壤湿度变化不大的旱季,土壤表层温度为影响CH4通量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ch4通量 季节动态 针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CO_(2)及混合气体提高CH_(4)水合物置换率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芳 陈佳豪 +2 位作者 黄泽皑 曹玥晗 周莹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4-164,共11页
CO_(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法可在开采CH_(4)的同时将CO_(2)以固态水合物形式封存海底,对于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意义重大,但目前该技术尚不成熟,置换率较低。以构建CO_(2)及混合气体置换水合物团簇及晶体超胞结构为基础,通过计算置换能... CO_(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法可在开采CH_(4)的同时将CO_(2)以固态水合物形式封存海底,对于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意义重大,但目前该技术尚不成熟,置换率较低。以构建CO_(2)及混合气体置换水合物团簇及晶体超胞结构为基础,通过计算置换能、相互作用能及态密度建立了CO_(2)占据孔穴状态、相互作用能和置换能三者之间的关联,研究了置换反应的可行性和CH_(4)开采率受限的微观机理,同时进一步通过分子动力学预测了晶体结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CO_(2)优先置换水合物51262大笼中的CH_(4),相比于CH_(4)与5^(12)6^(2)大笼间的相互作用能,其相互作用能增大2.26 eV,可稳定水合物结构,置换能为2.16 eV。当CO_(2)开始占据5^(12)小笼时,其相互作用能比5^(12)6^(2)大笼小0.17 eV。以n(CO_(2)):n(N_(2))=1:3的混合气体全部置换CH_(4)具有热力学可行性,且晶体结构在3 MPa、263 K下可稳定存在,水分子的均方位移小于CH_(4)水合物,表明混合气体置换CH_(4)后水合物晶体具有动力学稳定性。该结果为CO_(2)及混合气体置换天然气水合物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置换开采 ch_(4)水合物 第一性原理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NH_(3)/CH_(4)混合气体爆炸极限试验研究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文和 牟丹 +2 位作者 李润之 童杰 邱书涵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45-1551,共7页
为了预防化工场所合成氨工艺中混合气体爆炸事故,利用爆炸极限测试仪和CHEMKIN软件,研究了NH_(3)和CH_(4)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和动力学过程。通过分析NH_(3)和CH_(4)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和爆炸传播火焰特征,以及爆炸过程中温度、压力和关... 为了预防化工场所合成氨工艺中混合气体爆炸事故,利用爆炸极限测试仪和CHEMKIN软件,研究了NH_(3)和CH_(4)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和动力学过程。通过分析NH_(3)和CH_(4)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和爆炸传播火焰特征,以及爆炸过程中温度、压力和关键自由基·H和·OH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体积分数的NH_(3)对CH_(4)爆炸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NH_(3)的存在使混合气体的爆炸下限上升,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CH_(4)爆炸,且体积分数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爆炸下限时的火焰经历了半圆形向指尖形的转变,NH_(3)体积分数越大,爆炸火焰颜色越亮;NH_(3)主要通过影响CH_(4)爆炸链式反应的关键自由基·H和·OH来抑制CH_(4)爆炸。所得结论为有效预防NH_(3)/CH_(4)混合爆炸事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爆炸极限 甲烷 氨气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1970—2018年中国甲烷排放量时空分布特征及行业排放源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小雨 邓祥征 +2 位作者 刘玉洁 史文娇 周德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9-428,共10页
在100年时间尺度上,甲烷(CH_(4))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是CO_(2)的25倍,研究CH_(4)排放的时空特征及排放源组成结构对于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中的数据集,刻画了中国CH_(4)排放的时空... 在100年时间尺度上,甲烷(CH_(4))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是CO_(2)的25倍,研究CH_(4)排放的时空特征及排放源组成结构对于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中的数据集,刻画了中国CH_(4)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揭示了CH_(4)排放的空间集聚效应,并基于不同的行业部门排放数据对CH_(4)的排放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70—2018年CH_(4)排放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东、华北以及华南地区,有逐渐向西北地区延伸的趋势;年CH_(4)排放量平均值达8.33 t·a^(-1)·km^(-2),变化曲线总体上呈现平缓上升—急速上升—稳定排放三个阶段;从各行政区的排放量来看,上海一直处于最高,全市排放量十年间平均值不低于25 t·km^(-2);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的CH_(4)排放量贡献突出,尤其是交通运输和煤炭开采近些年排放占比逐渐攀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 时空特征 行业排放源 双碳目标
下载PDF
基于Cu-Ce复合氧化物的低浓度CH_(4)催化燃烧性能及微观机理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晨航 豆宝娟 +3 位作者 滕子豪 吴亮锴 郝庆兰 宾峰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8-204,共7页
我国每年通过乏风瓦斯排放大量CH_(4),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催化燃烧法因其工作温度低、效率高,被认为是去除甲烷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O-CeO_(2)、CuO和CeO_(2)三种催化剂,考察CH_(4)在(1%CH_(4),78%N_(2)和21%O_... 我国每年通过乏风瓦斯排放大量CH_(4),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催化燃烧法因其工作温度低、效率高,被认为是去除甲烷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O-CeO_(2)、CuO和CeO_(2)三种催化剂,考察CH_(4)在(1%CH_(4),78%N_(2)和21%O_(2))气氛下的催化燃烧活性,并利用XRD、XPS、H_(2)-TPR、O_(2)-TPD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物理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e离子不但促进Cu物种在催化剂表面高度分散,并且其三价(Ce^(3+))和四价(Ce^(4+))之间转换提高了催化剂储放氧能力,有利于CuO-CeO_(2)提高催化剂活性。通过催化剂活性评价,得出3种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CuO-CeO_(2)>CuO>CeO_(2),再对活性最高的CuO-CeO_(2)催化剂开展分压反应动力学研究,确定甲烷在不同氧气/甲烷分压比下的反应速率,表明吸附的CH_(4)与吸附的O_(2)发生反应,CH_(4)在催化剂表面的氧化反应遵循L-H机理。基于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提出了甲烷在CuO-CeO_(2)催化剂上的微观反应机理:CH_(4)吸附在CuO-CeO_(2)表面,再与CuO-CeO_(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甲氧基物质(Cu-OCH_(3))和甲酸盐物质(Cu-OOCH),最后中间产物分解生成CO_(2)和H_(2)O,以达到完全氧化反应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催化燃烧 Cu-Ce催化剂 反应物分压 反应动力学 微观机理
下载PDF
页岩纳米孔隙中CO_(2)和CH_(4)吸附扩散分子模拟研究
19
作者 王海哲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7期156-160,共5页
为进一步揭示多组分气体在页岩纳米孔隙中的分子动力学行为,采用石墨烯构建了页岩纳米孔隙模型,基于巨正则蒙特卡洛方法(GCMC)和分子动力学方法(MD),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O_(2)和CH_(4)在页岩纳米孔隙中的竞争吸附和扩散的微观机理,对吸附... 为进一步揭示多组分气体在页岩纳米孔隙中的分子动力学行为,采用石墨烯构建了页岩纳米孔隙模型,基于巨正则蒙特卡洛方法(GCMC)和分子动力学方法(MD),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O_(2)和CH_(4)在页岩纳米孔隙中的竞争吸附和扩散的微观机理,对吸附等温线、吸附选择性、径向分布函数和气体扩散系数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O_(2)吸附量始终高于CH_(4),CO_(2)和CH_(4)吸附选择性系数大于1,即页岩中注入CO_(2)能够置换出CH_(4);CO_(2)、CH_(4)分别与页岩在0.389、0.761 nm处出现峰值,峰值大小的关系为g_(ab)(CO_(2))>g_(ab)(CH_(4)),说明CO_(2)与页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强;扩散系数的关系为D(CO_(2))>D(CH_(4))。研究结果从微观角度为注气驱替和高效开发页岩气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吸附 扩散 CO_(2)/ch_(4)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压力驱动条件下页岩微纳米孔隙CO_(2)/CH_(4)竞争吸附特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邓佳 张奇 +3 位作者 王栋 刘今子 高丽 董丽娜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9-116,I0008,共9页
流动状态下的CO_(2)/CH_(4)竞争吸附特性对高效开采页岩气具有重要作用。引入吸附选择性系数和置换效率,建立石墨烯微纳米孔隙模型,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压力驱动条件下,模拟微纳米孔隙中注入压力、温度及压差对CO_(2)/CH_(4)二... 流动状态下的CO_(2)/CH_(4)竞争吸附特性对高效开采页岩气具有重要作用。引入吸附选择性系数和置换效率,建立石墨烯微纳米孔隙模型,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压力驱动条件下,模拟微纳米孔隙中注入压力、温度及压差对CO_(2)/CH_(4)二元混合物竞争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吸附能力强于CH_(4),流动状态下吸附选择性系数和置换效率与注入压力呈正比,与温度呈反比;流动状态下的CO_(2)/CH_(4)的吸附选择性较无流动时的低。该结果为研究页岩储层中CO_(2)/CH_(4)竞争吸附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微纳米孔隙 压力驱动 CO_(2)/ch_(4)竞争吸附 吸附选择性系数 置换效率 非平衡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