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2篇文章
< 1 2 1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血清BDNF,5-HT水平 被引量:5
1
作者 甄龙 徐改玲 +2 位作者 甄英伟 王继霞 杨建立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3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NP)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5-羟色胺(5-HT)水平变化及其焦虑、抑郁状况,探索NP可能的生化机制和临床心理特征。方法在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和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收集NP患者(NP组)35例,同期...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NP)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5-羟色胺(5-HT)水平变化及其焦虑、抑郁状况,探索NP可能的生化机制和临床心理特征。方法在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和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收集NP患者(NP组)35例,同期收集健康对照者(对照组)42人,进行血清采集和量表评定,用ELlSA法测其血清BDNF和5-HT浓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研究对象的疼痛强度、抑郁和焦虑水平。结果NP组BDNF血清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7,P=0.034),两组5-HT血清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5,P=0.754);对照组BDNF与5-HT血清浓度呈正相关(r=0.461,P=0.004)。VAS与5-HT浓度呈负相关(r=-0.326,P=0.021);NP组SDS、S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058,P=0.039;t=2.568,P=0.011),VAS分与SAS及SD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02,P=0;r=0.346,P=0.018);SDS分、SAS分与BDNF、5-HT浓度水平均无相关性。结论BDNF可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生化机制中起一定作用;NP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明显,但主要表现为疼痛感所致的继发性状态,与NP的生化机制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5-羟色胺 神经病理性疼痛
原文传递
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吕永良 周振祥 +4 位作者 朱宏亮 钱志平 张荣生 徐晓文 朱雄伟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2年第6期571-57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实验测定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36例)、无自杀行为患者(55例)及36名正常对照血清BDNF水平,对抑郁症患者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实验测定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36例)、无自杀行为患者(55例)及36名正常对照血清BDNF水平,对抑郁症患者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以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定自杀意念的强烈程度。结果抑郁症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自杀未遂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无自杀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自杀未遂组HAMD总分和SIOSS总分高于无自杀组。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SIOSS总分呈负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血清BDNF降低,BDNF水平可能是自杀倾向行为的生物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自杀
原文传递
壮精合剂对初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区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蔡浩斌 黄忠仕 黄岑汉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766-768,共3页
摘要:目的观察壮精合剂对初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区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抗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10~12月龄,体重(300±20)g初老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壮精合剂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每... 摘要:目的观察壮精合剂对初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区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抗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10~12月龄,体重(300±20)g初老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壮精合剂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8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初老大鼠大脑海马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壮精合剂高、中剂量组及阳性药对照组均能提高初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提高其海马内NGF和BDNF含量(P〈O.05),且壮精合剂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显著(P〈0.01)。壮精合剂高剂量组在提高初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提高其海马内NGF和BDNF含量方面与阳性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提高BDNF含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壮精合剂能有效提高初老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海马内NGF和BDNF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精合剂 初老大鼠 学习记忆能力 神经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Val66Met多态性与血清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兆正 张玉梅 +1 位作者 周宏辉 周朝昀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1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与抑郁症之同的关系以及Val66Met多态性是否影响血清BDNF浓度。方法对76例未经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和50例正常人,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Val66Met多态性,采用酶联吸附...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与抑郁症之同的关系以及Val66Met多态性是否影响血清BDNF浓度。方法对76例未经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和50例正常人,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Val66Met多态性,采用酶联吸附反应方法对血清BDNF浓度进行检测。结果(1)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浓度(24.7±12.7)ng/m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6.6±16.4)pg/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抑郁症组和对照组之间的Val66Met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抑郁症组和对照组,Val/Met+Met/Met基因型组与Val/Val基因型相比,血清BDN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较低的血清BDNF水平,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与抑郁症之间无相关性,Val66Met多态性对血清BDNF水平浓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动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赵素华 黄兴兵 +2 位作者 蒋泽宇 林育华 梅芳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1年第4期347-349,共3页
目的通过对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不同阶段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动态监测,探讨TRD与BDNF的关系。方法26例TRD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急性治疗期、巩固期、维持期四个阶段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用酶联免疫... 目的通过对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不同阶段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动态监测,探讨TRD与BDNF的关系。方法26例TRD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急性治疗期、巩固期、维持期四个阶段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BDNF含量。并于治疗前与非难治性抑郁症(TNRD)患者及正常体检者各30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前,TRD组与TNRD组HAMD评分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血清BDNF水平则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其中TRD组比TNRD组下降更明显(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BDNF水平与HAMD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667,P〈0.01);治疗后,TRD巩固期和维持期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和急性治疗期均有明显升高(P〈0.01),同时HAMD评分也较治疗前和急性治疗期减少(P〈0.01),其中维持期减少更为明显(P〈0.01)。结论血清BDNF水平低下可能是TRD的病理机制之一,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提高BDNF水平而起作用的,BDNF可以作为反映TRD疗效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难治性抑郁症
原文传递
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38例临床疗效分析
6
作者 张骥 袁晓东 +1 位作者 吴过 吴勇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年第4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76例颅脑损伤患者,按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亚低温治...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76例颅脑损伤患者,按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预后、ICP、脑脊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最患者(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提高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这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颅脑损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伴自杀未遂双相障碍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7
作者 陈晓东 刘国雄 +1 位作者 苏敬华 蔡颖莲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4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 分析伴自杀未遂的双相障碍(BD)患者与不伴自杀未遂患者及健康人群间血清BDNF水平的差异,探讨BDNF在预防BD患者自杀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DSM-IV轴Ⅰ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SCID-I/P)对临床诊断为心境障碍的患者进行评佑.纳... 目的 分析伴自杀未遂的双相障碍(BD)患者与不伴自杀未遂患者及健康人群间血清BDNF水平的差异,探讨BDNF在预防BD患者自杀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DSM-IV轴Ⅰ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SCID-I/P)对临床诊断为心境障碍的患者进行评佑.纳入111例BD患者(26例有自杀未遂史)及41例健康对照.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BDNF水平.结果 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血清BDNF水平(13.8±7.4) ng/ml显著低于无自杀未遂患者(18.7±11.9) ng/ml及健康对照组(26.0±12.9)ng/ml(F=9.371,P<0.01);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抑郁发作次数显著多于不伴自杀未遂患者,在控制抑郁发作次数后,两组间血清BDNF水平差异消失(P=0.236);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血清BDNF水平和抑郁发作次数有相关性的倾向(r=-0.388,P=0.068),与HAMD-17得分呈负相关(r=-0.585,P<0.01).结论 本研究提示BDNF在BD及BD患者自杀未遂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血清BDNF水平可能与抑郁发作次数、抑郁严重程度相关;通过有效治疗来提高BDNF水平可能通过减少抑郁发作次数,降低抑郁严重程度来降低自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自杀未遂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原文传递
BDNF神经精神疾病与运动干预研究进展
8
作者 任绮 盛佳洁 +2 位作者 张海东 陈杰龙 金恺悦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第32期1-3,共3页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在脑的神经细胞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有关的发病因素。近年来,人们开展了大量运动干预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以探讨运动辅助预防和治疗多种神经...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在脑的神经细胞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有关的发病因素。近年来,人们开展了大量运动干预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以探讨运动辅助预防和治疗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有益功效。该文综述了运动干预治疗神经精神疾病以及与BDNF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精神疾病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运动 研究
下载PDF
慢性应激诱导的抑郁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和miR-16的表达
9
作者 王玉婷 朱熊兆 +3 位作者 白玫 张逸 张丽 薛亮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4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 研究慢性应激对大鼠行为及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microRNA-16(miR-16)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出生后1d,按窝别分为慢性应激组和对照组,各6只.慢性应激组大鼠在其出生后第1-14天每天接受6h母爱剥夺应激,然后喂养至1... 目的 研究慢性应激对大鼠行为及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microRNA-16(miR-16)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出生后1d,按窝别分为慢性应激组和对照组,各6只.慢性应激组大鼠在其出生后第1-14天每天接受6h母爱剥夺应激,然后喂养至10周龄时给予21d慢性温和应激,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两组大鼠均于13周龄时,采用强迫游泳、糖水偏爱和旷场试验测定大鼠的行为,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BDNF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海马miR-16表达水平.结果 旷场实验中,应激组大鼠直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而爬行总路程,中央格比例和大便颗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游泳实验中应激组大鼠的被动漂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糖水测验中应激组大鼠的糖水偏爱率低于对照组(P<0.05).应激组大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应激组大鼠海马内miR-16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组大鼠的miR-16表达水平均与BDNF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大鼠直立次数和糖水偏爱率分别与海马内BDNF蛋白表达量与呈正相关(P<0.05),与miR-16表达量呈负相关(P<0.05)而被动漂浮时间与海马内BDNF蛋白表达量呈负相关(P<0.05),与miR-16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慢性应激可导致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出现及海马中miR-16与BDNF蛋白表达发生改变,并且大鼠的抑郁样水平与海马中miR-16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相关;大鼠海马中miR-16与BDNF蛋白可能参与了调节抑郁症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应激 抑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miR-16
原文传递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初步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谦虚 谢鼎华 陈观贵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转染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后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功能。方法克隆人BDNF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分离培养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转染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后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功能。方法克隆人BDNF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分离培养5只豚鼠BMSCs,观测其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将人BDNF基因电穿孔法转染BMSCs,G418筛选后用维甲酸诱导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BMSCs形态和标志,转染诱导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巢蛋白(Nes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并能分泌BDNF。结论BDNF基因转染的BMSCs在体外能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电穿孔法能提高转染率,RA有促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喜蓉 瞿正万 +5 位作者 蔡正宜 傅伟忠 林霞凤 王豪 陈福珍 秦虹云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2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其相关因素,为防治抑郁症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别测定40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的血清BDNF水平和抑郁严重程度,并与49名正常者(对照组)进行对...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其相关因素,为防治抑郁症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别测定40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的血清BDNF水平和抑郁严重程度,并与49名正常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组治疗前血清BDNF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治疗8周末血清BDNF水平明显升高,HAMD总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清BDNF水平与性别及年龄均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受教育程度、病程及HAMD总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血清BDNF水平的下降,抗抑郁治疗可改善抑郁症状,并显著提高血清BDNF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因素
原文传递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受损耳蜗内的生存和分化
12
作者 刘谦虚 贺湘波 +2 位作者 陈观贵 谢鼎华 谭志强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ene,BDNF)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在受损耳蜗内的生存和分化情况。方法将转染了BDNF基因并在体外诱导分化的BMSC(BDNF-B...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ene,BDNF)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在受损耳蜗内的生存和分化情况。方法将转染了BDNF基因并在体外诱导分化的BMSC(BDNF-BMSC)标记后,通过鼓阶注射植入阿米卡星致聋的豚鼠耳蜗内(BDNF-BMSC组,18只),并设注射未诱导分化的BMSC的豚鼠为对照组(BMSC组,18只)。在注射后1、2、4w取耳蜗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和荧光染色观察注射细胞的分布;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ien,GFAP)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注射细胞在耳蜗内的分化。结果 BDNF-BMSC和BMSC在耳蜗内均能成活并分布到一定的区域,鼓阶和前庭阶较多,中阶和蜗轴较少。NSE和GFAP免疫化学可见BDNF-BMSC部分细胞阳性染色,而BMSC阳性细胞较少。BDNF-BMSC在1、2w时平均光密度(AOD)值较高,在4w时显著下降(P<0.05);在各时间点,BDNF-BMSC组AOD值均显著高于BMSC组(P<0.01)。结论诱导分化前后的BMSC耳蜗移植后均能成活并分布到一定的区域,在耳蜗内BDNF-BMSC分化能力明显强于BMSC,但随时间延长分化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耳蜗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脑缺血损伤修复反应中的作用
13
作者 彭旭 谢小碧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年第15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脑缺血损伤修复反应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成年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10例,包括对照组、大鼠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6h组、12h组、24h组和72h组,分别进行脑缺血动物模型建立及灌注、染色观察。结果:经灌注...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脑缺血损伤修复反应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成年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10例,包括对照组、大鼠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6h组、12h组、24h组和72h组,分别进行脑缺血动物模型建立及灌注、染色观察。结果:经灌注后各组患鼠的BDNF细胞阳性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BDNF细胞阳性数量在24h以内均呈上升趋势。结论:BDNF对于脑缺血梗死周围组织的修复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缺血损伤 临床作用
原文传递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BDNF的影响 被引量:72
14
作者 黄健婷 罗晓舟 +2 位作者 崔韶阳 许明珠 唐纯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30-833,共4页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差异及其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将69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4例)。观察组采用...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差异及其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将69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4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均为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总有效率及血清BDNF水平。结果:洼田饮水试验,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8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后患者的吞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血清BDNF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其康复的潜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康复训练 缺血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原文传递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的影响 被引量:45
15
作者 韩毳 李学武 +1 位作者 李晓泓 郭顺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7期55-57,共3页
目的 :探讨电针“百会”、“三阴交”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BDNF阳性神经元进行染色 ,并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 ,形态以... 目的 :探讨电针“百会”、“三阴交”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BDNF阳性神经元进行染色 ,并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 ,形态以空泡为主 ,而电针对其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 :电针对海马BDNF的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抑郁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法 治疗
下载PDF
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循环功能、认知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64
16
作者 李亚东 张侃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02-105,109,共5页
目的比较全麻(GA)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循环功能、认知功能及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分为CSEA组52例和GA组44例。观察2组... 目的比较全麻(GA)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循环功能、认知功能及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分为CSEA组52例和GA组44例。观察2组术前(T1)、麻醉10 min(T2)、30 min(T3)时循环功能指标水平,评估T1、术后6 h(T4)、术后24 h(T5)时认知功能和谵妄发生情况,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记录2组术后24 h内认知功能障碍(POCD)、谵妄发生情况。观察2组手术情况和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2组T2~T3时点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T1时点,但CSEA组高于GA组(P<0.05)。2组简易智力状态量表评分于T4时点降低,于T5时点升高,但均低于T1时点,CSEA组高于GA组(P<0.05);2组谵妄量表评分于T4时点升高,于T5时点降低,但均高于T1时点,CSEA组低于GA组(P<0.05)。CSEA组术后24 h POCD和谵妄发生率均低于GA组(P<0.05)。2组血清NGF、BDNF水平均于T4时点降低,于T5时点升高,但均低于T1时点,CSEA组高于同时间GA组(P<0.05)。2组手术情况、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EA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循环波动较小,并可减轻麻醉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谵妄的影响,手术情况及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下肢 麻醉 全身 腰硬联合麻醉 神经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认知障碍 老年人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营养因子及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49
17
作者 吴永超 郑启新 +3 位作者 谢宗平 王运涛 郝杰 刘晓帆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9-141,i001,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 (NGF)以及BMSC移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取大鼠骨髓培养BMSC并传代 ,进行CD44、CD45和CD7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 (NGF)以及BMSC移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取大鼠骨髓培养BMSC并传代 ,进行CD44、CD45和CD7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BM SC中BDNF和NGFmRNA的表达。用NYU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将 15 0 0 0个BMSC注射到损伤脊髓中。 1~ 5周后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 ,观察BMSC在脊髓中的迁移 ,进行NF、GFAP和Gal C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BMSC贴壁生长 ,免疫细胞染色CD44 (+ )、CD45 (-)和CD71(+ ) ,表达BDNF和NGFmRNA。移植BMSC后脊髓损伤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 ,5周后BBB评分从对照组的 (11.6± 1.7)分提高到 (15 .4± 2 .2 )分。BMSC在脊髓内向头、尾两侧迁移约 5mm ,未检测出向神经细胞诱导转化。结论 BMSC表达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 ,移植后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的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表达 BMSC 大鼠 BDNF NGF 治疗 RNA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3
18
作者 徐清 程灶火 +7 位作者 刘晓伟 张玉琦 顾君 董爱国 邓兆安 袁建明 俞水 过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3171-3177,共7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 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 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每组30例。r TMS治疗分2个阶段:A组患者第1阶段刺激频率为5 Hz,治疗10次后休息1周进入第2阶段,更换刺激频率为10 Hz;B组患者第1阶段刺激频率为10 Hz,治疗10次后休息1周进入第2阶段,更换刺激频率为5 Hz;C组患者进行假刺激。分别于治疗前1天、治疗20次后当天或第2天,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采用华文认知能力量表(CCAS)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分别于治疗前1天、治疗20次后第2天,检测患者s BDNF水平。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PANSS得分、CCAS得分、s BDN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PANSS总分及阴性分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AS中数字广度、汉词配对、图符配对分测验得分,学习能力维度得分,言语智商、总智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 BDN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A、B组患者PANSS总分及阴性分量表得分低于C组;CCAS中数字广度、汉词配对、图符配对分测验得分,学习能力维度得分,言语智商及总智商得分高于C组;s BDNF水平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后PANSS阳性分量表得分差值与治疗前后CCAS中推理能力维度得分差值呈负相关(P<0.05),治疗前后PANSS总分及阴性分量表得分差值治疗前后与CCAS中工作记忆、学习能力、推理能力、空间计算、加工速度维度得分及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得分差值呈负相关(P<0.05);患者治疗前后s BDNF水平差值与治疗前后CCAS中工作记忆、学习能力、推理能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经颅磁刺激 认知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巴戟天寡糖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53
19
作者 徐德峰 宓为峰 +2 位作者 张素贞 李玲芝 张鸿燕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539-1542,共4页
目的探讨巴戟天寡糖抗抑郁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巴戟天寡糖高、中、低剂量实验组(50,25,12.5 mg·kg-1·d-1),氟西汀组(10 mg·kg-1·d-1)。除正常组外,其余用慢... 目的探讨巴戟天寡糖抗抑郁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巴戟天寡糖高、中、低剂量实验组(50,25,12.5 mg·kg-1·d-1),氟西汀组(10 mg·kg-1·d-1)。除正常组外,其余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法建立抑郁模型后随机分组,氟西汀组以及巴戟天寡糖各剂量实验组连续灌胃给药14 d,每天1次。用糖水偏爱测试和强迫游泳测试检测大鼠的行为变化。大鼠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分离海马组织,冰冻保存。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高剂量实验组对大鼠海马脑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及突触蛋白包括谷氨酸受体亚单位-1(GluR1)、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突触蛋白-1(Synapsin 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巴戟天寡糖高、中剂量实验组及氟西汀组糖水偏爱值显著增加(P<0.05,P<0.01,P<0.01),高剂量实验组及氟西汀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1);慢性应激后,大鼠海马脑区BDNF、p-GSK-3β及GluR1、PSD95、Synapsin 1显著下降(P<0.01,P<0.05,P<0.05),高剂量实验组(50 mg·kg-1·d-1)能够显著增加大鼠海马脑区BDNF(P<0.05)、p-GSK-3β(P<0.01)及GluR1、PSD95、Synapsin 1(P<0.05)的表达,而对GSK-3β蛋白总量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巴戟天寡糖能够拮抗慢性应激所引起的抑郁样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神经营养因子通路,调节突触可塑性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寡糖 抑郁动物模型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突触蛋白
原文传递
痛泻要方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的效应评价 被引量:50
20
作者 张北华 王微 +1 位作者 王凤云 唐旭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341-4346,共6页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0只。采用母子分离联合慢性束缚应激和番泻叶灌胃法建立IBS-D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采用...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0只。采用母子分离联合慢性束缚应激和番泻叶灌胃法建立IBS-D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采用自制测压计检测各组大鼠的痛觉阈值,观察造模结束后的大便积分,采用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及悬尾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特征,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间苯三酚法检测血清D-木糖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检测近端结肠组织中的肥大细胞(MC),酶免疫组化法检测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组织中的嗜铬细胞(EC)。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痛觉阈值明显降低,大便积分增加,旷场穿格数、站立数明显减少,糖水偏好率降低,悬尾不动时间延长(P<0.05);血IgA水平升高,T淋巴细胞CD3+CD4+亚群比例升高,CD3+CD8+亚群比例降低,CD4+/CD8+比值升高(P<0.05);血清D-木糖含量降低、5-HT水平升高(P<0.05);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EC数量增加,近端结肠MC数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的痛觉阈值升高,旷场穿格数、站立数升高,糖水偏好率升高,悬尾不动时间缩短(P<0.05);血清5-HT水平降低,末端回肠EC数量减少,近端结肠MC数量减少(P<0.05)。结论:痛泻要方可降低IBS-D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改善其抑郁焦虑样行为,降低血清5-HT水平,减少肠组织中EC和MC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肝郁脾虚证 痛泻要方 5-羟色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肥大细胞 嗜铬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