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东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87
1
作者 程济生 俞连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4,共6页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小型化使生物资源密度显著上升;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演替,优势度有较大变化;物种丰富度指数(D)下降极其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也有所下降,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冬季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空间分布格局 生物量指数 物种丰富度指数
下载PDF
三横山鱼礁生境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7
2
作者 汪振华 章守宇 王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026-2035,共10页
为了解三横山人工鱼礁建设的生态效果,2009年1-8月对鱼礁、泥地、岩礁3种生境中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及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及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生境的相关生物群落进行了多方面的比... 为了解三横山人工鱼礁建设的生态效果,2009年1-8月对鱼礁、泥地、岩礁3种生境中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及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及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生境的相关生物群落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鱼礁区除保留原有泥地生境中的优势种外,还增加了褐菖鲉等岩礁优势种类。鱼礁生境的种类丰富度显著高于泥地和和岩礁生境(P<0.05),多样性也明显高于泥地生境(P<0.05),但和岩礁生境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鱼礁和岩礁生境相关群落基本处在同一功能块,且显著区别于泥地群落,但三者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均未达到中等相似水平,仍分属3种不同的群落。温度对鱼礁生境生物群落的相关性最高(0.472),而泥地为叶绿素a(0.459),岩礁为温盐组合因子(0.684),不同生境的生物群落对相同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并不同。由此可见,人工鱼礁生境综合了自然和人工环境的特点,其特有的群聚模式对自然群落结构有着互补和强化作用,对保护岩礁资源和岛礁生物多样性起着积极而特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横山 鱼礁 岩礁 泥地 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浅析国内缓倾斜中厚矿体回采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1
3
作者 阳雨平 吴爱祥 《黄金》 CAS 2002年第1期14-17,共4页
较详细阐述了目前国内缓倾斜中厚矿体的采矿方法和技术现状 ,从引进大型的无轨自行设备、优化爆破参数和改进底部结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思路 。
关键词 缓倾斜中厚矿体 采矿方法 无轨设备 爆破方法 底部结构
下载PDF
普朗铜矿底部结构应力变化模拟分析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华武 冯兴隆 +1 位作者 吴明 李新翰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8-31,共4页
根据普朗铜矿底部结构设计以及工程施工的先后顺序,应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建立等比例模型,对出矿穿脉、拉底巷道、出矿进路、拉底作业、放矿漏斗等一系列工程施工开挖后,采场底部结构的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普朗铜矿底部结构设计以及工程施工的先后顺序,应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建立等比例模型,对出矿穿脉、拉底巷道、出矿进路、拉底作业、放矿漏斗等一系列工程施工开挖后,采场底部结构的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放矿漏斗施工完成后,聚矿槽四周产生应力集中区,出矿进路眉线处顶、底板为最大主应力集中区域,需要加强支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崩落法 底部结构 应力分析 FLAC3D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洪太元 蔡希源 +1 位作者 何治亮 王离迟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29-233,共5页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对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在盆地腹部地区广泛分布,通过对该不整合面上下岩石组合、物质成分以及电性特征...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对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在盆地腹部地区广泛分布,通过对该不整合面上下岩石组合、物质成分以及电性特征的研究,该不整合具有明显的3层结构特征,可以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的底块砂岩、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底块砂岩是一套好的储层;风化粘土层由于遭受了长期的风化作用,富Al3+、Fe3+,贫Si4+、Ca2+,是一套局部有效的盖层;半风化淋滤带由于长期遭受地表水的下渗淋滤溶蚀,储层物性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是一套好的储层.沿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形成了上下两套优质储盖组合,形成了大量隐蔽性的非构造圈闭组合,是盆地腹部最主要的勘探领域之一,通过该项研究为盆地腹部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有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白垩系 不整合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浸入式水口底部结构对板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乔英 王书桓 +3 位作者 王立涛 李福民 闫小平 杨学书 《钢铁研究》 CAS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用PHOENICS软件计算了板坯结晶器内流体的三维流场和温度场。比较和分析了浸入式水口底部结构对结晶器内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为优化浸入式水口结构参数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结晶器 浸入式水口 底部结构 流场 温度场
下载PDF
隧道底部结构受力与变形的现场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施成华 雷明锋 +2 位作者 彭立敏 杨伟超 丁祖德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9-884,共6页
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隧道底部结构的变形、仰拱混凝土和钢筋中的应力进行了长期测试和分析。受围岩释放荷载、隧道二衬自重及上部围岩荷载以及道床设施和运营列车荷载的作用,隧道底部结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经历了隆起—下沉—隆起—下沉... 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隧道底部结构的变形、仰拱混凝土和钢筋中的应力进行了长期测试和分析。受围岩释放荷载、隧道二衬自重及上部围岩荷载以及道床设施和运营列车荷载的作用,隧道底部结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经历了隆起—下沉—隆起—下沉的反复变化过程,仰拱混凝土及钢筋同样经历了拉—压—拉—压的反复变化过程;围岩条件越好,隧道底部结构中的应力和变形最终值及其变化幅值越小;整个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底部结构的最大下沉小于5.0 mm,混凝土中的最大拉压应力小于2.0 MPa,满足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营要求;隧道二次衬砌施作之前仰拱处于最不利的受力状态,施工中应及时将隧道二衬闭合成环,以保证隧道仰拱结构处于较佳的受力状态;隧道开挖后的应力重分布持续时间一般在2 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底部结构 应力 变形 长期测试
下载PDF
金属矿山底部结构巷道群开挖扰动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徐文彬 宋卫东 +2 位作者 杜建华 梅林芳 刘博华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9-696,共8页
为了研究开挖顺序和布置形式对底部结构巷道群稳定性的影响,借用三维FLAC3D数值计算软件,结合大冶铁矿-180 m阶段底部出矿结构巷道群的工程实例,分析了交叉型巷道群围岩由于不同的开挖顺序而产生不同的应力状态、位移变形以及塑性屈服... 为了研究开挖顺序和布置形式对底部结构巷道群稳定性的影响,借用三维FLAC3D数值计算软件,结合大冶铁矿-180 m阶段底部出矿结构巷道群的工程实例,分析了交叉型巷道群围岩由于不同的开挖顺序而产生不同的应力状态、位移变形以及塑性屈服变化特征;对比了不同布置形式的底部结构在开挖影响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交叉型巷道的应力、变形分布与开挖扰动的顺序和布置形式相关,开挖顺序和布置形式不同,巷道围岩的应力、位移变化程度有明显的差别;交替式开挖顺序对底部结构巷道群围岩的扰动程度最小;对称布置的底部结构在施工形成过程中表现的稳定性更高;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指导了大冶铁矿底部结构设计和施工顺序,同时对类似矿山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山 底部结构 巷道群 采矿 稳定性
下载PDF
深海海底反射会聚区声传播特性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鹏 李整林 +2 位作者 吴立新 张仁和 秦继兴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4-185,共12页
在深海声道条件下,海水折射效应会使得声场出现会聚效应;在不完全声道条件下,深海海底对声场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在中国南海海域收集到的一次深海声传播实验数据,研究了深海不完全声道环境下的海底反射对声传播的影响.实验观测到不同于深... 在深海声道条件下,海水折射效应会使得声场出现会聚效应;在不完全声道条件下,深海海底对声场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在中国南海海域收集到的一次深海声传播实验数据,研究了深海不完全声道环境下的海底反射对声传播的影响.实验观测到不同于深海会聚区的海底反射会聚现象,在直达声区范围内的海底地形隆起可导致海底反射会聚区提前形成,并使得部分影区的声强明显提高.由于不平坦海底和海面的反射破坏了完全声道环境下的会聚区结构,在60 km范围内存在两个海底反射会聚区,会聚区增益可达10 dB以上,同时在11 km附近的影区和51 km附近形成高声强区域.当接收深度与声源深度相同时,第二会聚区的增益高于第一会聚区.在第一会聚区内,随着接收深度的增加,声线到达结构趋于复杂,多途效应更加明显.使用抛物方程数值分析结合射线理论对深海海底反射会聚区现象产生的物理原因进行了分析解释.研究结果对于声纳在深海复杂环境下的性能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聚区 海底反射 多途结构 传播损失
下载PDF
自然崩落法超前拉底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梁江波 刘华武 冯兴隆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3-96,共4页
自然崩落法拉底与聚矿槽施工的先后顺序直接影响着底部结构的稳定性,对其进行优化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模拟软件FLAC^(3D)建立数值模型,假设拉底超前聚矿槽,模拟分析超前拉底条件下,底部结构的应力、塑性区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 自然崩落法拉底与聚矿槽施工的先后顺序直接影响着底部结构的稳定性,对其进行优化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模拟软件FLAC^(3D)建立数值模型,假设拉底超前聚矿槽,模拟分析超前拉底条件下,底部结构的应力、塑性区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拉底推进线附近区域的底部结构处于应力集中状态,在推进线后方45m左右范围内,应力发生释放,有利于底部结构的稳定及聚矿槽的开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崩落法 底部结构 稳定性模拟分析 超前拉底
原文传递
立式储罐罐底腐蚀状态声发射检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富君 郑津洋 戴光 《压力容器》 2003年第1期12-15,23,共5页
介绍了声发射技术用于立式储罐罐底腐蚀状态下的检测研究 ,分析了声发射检测信号与模拟罐底腐蚀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模拟罐底之间的比较。检测结果表明 。
关键词 立式储罐 罐底 腐蚀 声发射技术 结构完整性
下载PDF
自然崩落法开采过程中底部结构稳定性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彭张 王平 +4 位作者 冯兴隆 蔡永顺 刘华武 袁本胜 赵冰峰 《矿冶》 CAS 2019年第3期27-30,34,共5页
采用应力、位移手段,并结合开采过程中底部结构岩体破裂裂隙宏观现象统计情况,综合对普朗铜矿矿区回采过程中底部结构稳定性规律进行研究,得出该地质条件下拉底推进过程对底部结构应力影响范围为推进线前后20m左右,同时基于应力与微震... 采用应力、位移手段,并结合开采过程中底部结构岩体破裂裂隙宏观现象统计情况,综合对普朗铜矿矿区回采过程中底部结构稳定性规律进行研究,得出该地质条件下拉底推进过程对底部结构应力影响范围为推进线前后20m左右,同时基于应力与微震监测数据,得出底部结构开采过程中稳定性受断层影响较大,底部结构断层揭露线附近30m易诱发较大的应力集中,该范围内的岩体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支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应力 位移 底部结构
下载PDF
自然崩落法底部结构应力状态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者亚雷 侯克鹏 +1 位作者 程涌 杨八九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63,共3页
以普朗铜矿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拉底工程在自然崩落法中的重要性,应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拉底过程中,逐渐增大拉底推进线尺寸时,底部结构应力状态的分布情况,得到一个聚矿槽开挖距拉底推进线较有利的距离。并且,在实测地应力的基础... 以普朗铜矿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拉底工程在自然崩落法中的重要性,应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拉底过程中,逐渐增大拉底推进线尺寸时,底部结构应力状态的分布情况,得到一个聚矿槽开挖距拉底推进线较有利的距离。并且,在实测地应力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水平构造应力值,研究了4种不同应力状态下,底部结构的应力分布情况,分别得出有利于矿石崩落及底部结构稳定的应力状态。该研究成果将对自然崩落法矿山的采矿工艺设计和安全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崩落法 拉底推进线 底部结构 水平构造应力
下载PDF
高速铁路单线盾构隧道装配式隧底回填结构设计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唐伟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9-103,共5页
为提高单线盾构隧道隧底回填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并解决隧底回填现浇施工中存在的与联络通道施工干扰大、交叉作业、施工组织安排及洞内物料运输组织困难等技术问题,以某高速铁路单线盾构隧道为工程依托,对装配式隧底回填结构进行深... 为提高单线盾构隧道隧底回填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并解决隧底回填现浇施工中存在的与联络通道施工干扰大、交叉作业、施工组织安排及洞内物料运输组织困难等技术问题,以某高速铁路单线盾构隧道为工程依托,对装配式隧底回填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具体工程技术条件,借助盾构工法机械化施工的优势,对隧底回填分块预制、整块预制、整块预制+两侧布设纵梁3个方案进行综合比选分析,并对选用方案在工程实施中进行验证。研究结论:隧底回填整块预制+两侧布设纵梁结构形式能够提高隧底回填的整体性和抗变形能力;可以实现隧道回填与盾构掘进及管片拼装同步实施,能够提高隧底回填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改善隧底回填施工环境,提高盾构隧道的综合施工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盾构隧道 隧底回填 预制块 装配式 结构设计
下载PDF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采场底部结构设计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饶运章 陈辉 +1 位作者 肖广哲 陈国梁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1年第2期43-47,共5页
为实现破碎、易氧化结块、高硫矿体安全、高效回采,对矿块底部结构进行设计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得出的应力、应变和塑性区指标对底部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了矿块回采时,应采用底部结构形式的建议.
关键词 高硫矿体 底部结构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厚大矿体浅孔留矿法底部结构的改进及实践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科洪 陈星明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2,共4页
针对常规浅孔留矿法回采厚大急倾斜矿体所存在的作业环境差、机械化程度低、出矿效率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等问题,进行了采场底部结构改进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漏斗受矿-电耙出矿底部结构可以大大提高采场出矿效率和作业安全性,同时改善... 针对常规浅孔留矿法回采厚大急倾斜矿体所存在的作业环境差、机械化程度低、出矿效率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等问题,进行了采场底部结构改进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漏斗受矿-电耙出矿底部结构可以大大提高采场出矿效率和作业安全性,同时改善了作业环境,采场生产能力达到200t/d以上,使矿山产能于2014年顺利达到60万t/a,大大提高了矿山生产经营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孔留矿法 厚大急倾斜矿体 底部结构
原文传递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法采矿底部结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曾宪涛 《中国矿山工程》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通过对国内最大的自然崩落法采矿基地——普朗铜矿的进行地应力反演,并对矿体进行岩石力学特征评价,并对前期运营过程中底部结构的所受的应力状态进行了研究,以及对矿区采场中在拉底及出矿过程中,巷道的稳定性特征及破坏规律进行了... 本文通过对国内最大的自然崩落法采矿基地——普朗铜矿的进行地应力反演,并对矿体进行岩石力学特征评价,并对前期运营过程中底部结构的所受的应力状态进行了研究,以及对矿区采场中在拉底及出矿过程中,巷道的稳定性特征及破坏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且针对上述规律提出了普朗铜矿前期底部结构稳定性防护措施,对采矿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崩落法 底部结构 稳定性 普朗铜矿
下载PDF
自然崩落法放矿量与底部结构应力分布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彭张 刘强 +2 位作者 魏银鸿 沙文忠 黄正高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0年第2期1-4,共4页
普朗铜矿运用自然崩落法进行开采,未放出的矿体作用在底部结构之上,易导致矿柱产生受压破坏,威胁底部结构稳定性。利用地压监测手段及时掌握开采过程中底部结构的应力分布情况,可锁定底部结构应力集中区域,并通过研究放矿量与底部结构... 普朗铜矿运用自然崩落法进行开采,未放出的矿体作用在底部结构之上,易导致矿柱产生受压破坏,威胁底部结构稳定性。利用地压监测手段及时掌握开采过程中底部结构的应力分布情况,可锁定底部结构应力集中区域,并通过研究放矿量与底部结构应力分布的变化关系,优化和平衡各放矿口的放矿计划,调节底部结构应力分布,从而减少应力集中对底部结构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部结构 地压监测 放矿量 应力分布
下载PDF
全面采矿法底部结构及出矿方式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任卫东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5-27,共3页
对耙斗装岩机结构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首次将耙斗装岩机引入有色矿山的开采中,设计出一种新的出矿底部结构。通过在某矿山的试验应用,采用耙斗装岩机出矿底部结构的采场,避免了采场底部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减少了采切工程量,且进入采... 对耙斗装岩机结构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首次将耙斗装岩机引入有色矿山的开采中,设计出一种新的出矿底部结构。通过在某矿山的试验应用,采用耙斗装岩机出矿底部结构的采场,避免了采场底部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减少了采切工程量,且进入采场方便,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采场出矿效率。该方法在类似矿山的生产中有着很好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采矿法 耙斗装岩机 底部结构 出矿方式
下载PDF
Phase evolution and properties of glass ceramic foams prepared by bottom ash,fly ash and pickling sludge 被引量:7
20
作者 Junjie Zhang Xiaoyan Zhang +3 位作者 Bo Liu Christian Ekberg Shizhen Zhao Shengen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563-573,共11页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 products of bottom ash(BA),fly ash(FA),and pickling sludge(PS),causing seve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were transformed into glass ceramic foams with the aid of CaCO3 as a pore-foami...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 products of bottom ash(BA),fly ash(FA),and pickling sludge(PS),causing seve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were transformed into glass ceramic foams with the aid of CaCO3 as a pore-foaming agent during sintering.The effect of the BA/FA mass ratio on the phase composition,pore morphology,pore size distribution,physical properties,and glass 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with results showing that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BA/FA ratio,the content of the glass phase,Si-O-Si,and Q3Si units decrease gradually.The glass transmission temperature of the mixture was also reduced.When combined,the glass viscosity decreases,causing bubble coalescence and uneven pore distribution.Glass ceramic foams with uniform spherical pores are fabricated.When the content of BA,FA,and PS are 35wt%,45wt%,and 20wt%,respectively,contributing to high performance glass ceramic foams with a bulk density of 1.76 g/cm3,porosity of 56.01%,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exceeding 16.23 MPa.This versatile and low-cost approach provides new insight into synergistically recycling solid was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ss ceramic foams bottom ash fly ash picking sludge pore structure glass unit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