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来源单个核细胞移植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刘璠 周慧敏 +3 位作者 杨爱格 李全海 闫宝勇 周亚茹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6期351-355,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单个核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n=20)、骨髓组(n=20)及脐带血组(n=20),分别给予生理盐水...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单个核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n=20)、骨髓组(n=20)及脐带血组(n=20),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小腿肌间注射。分别于第0、12、24周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骨髓组静息痛评分、肢体冷感评分、麻木评分分别为4.56±1.04,3.67±0.84,2.72±1.07,F=15.093,20.292,31.463,P均<0.001与脐带血组静息痛评分、肢体冷感评分、麻木评分分别为4.89±0.83,3.44±0.98,2.50±0.79,F=26.792,12.967,35.034,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周时,骨髓组间歇跛行距离、经皮氧分压、下肢皮肤的温度、静息状态下踝肱压指数分别为(310±65.5)m,(34.89±6.65)mm Hg,(32.29±1.33)℃,0.59±0.11,F=23.938,42.243,22.736,19.971,P均<0.001与脐带血组间歇跛行距离、经皮氧分压、下肢皮肤的温度、静息状态下踝肱压指数分别为(318±64.9)m,(31.78±5.63)mm Hg,(32.83±1.02)℃0.61±0.07,F=25.726,13.542,38.113,33.510,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均无死亡、肿瘤、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病例报告。结论两种来源单个核细胞小腿肌间注射治疗T2DM下肢血管病变均安全、有效,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疗效不劣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下肢 血管病变 脐血 骨髓 单核细胞
原文传递
信号素4D在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坏死发生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潘巧婷 臧晓龙 +3 位作者 孙照薇 潘梦琪 朱鑫美 李志勇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25-631,共7页
目的:研究双膦酸盐相关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病损中信号素4D(semaphorin 4D,Sema4D)的表达变化,探索其在BRONJ发生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唑来膦酸腹腔注射辅助拔牙构建BRONJ样大鼠模... 目的:研究双膦酸盐相关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病损中信号素4D(semaphorin 4D,Sema4D)的表达变化,探索其在BRONJ发生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唑来膦酸腹腔注射辅助拔牙构建BRONJ样大鼠模型,提取上颌骨标本行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体外获取大鼠骨髓单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s)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进行共培养,BMMs破骨向诱导后行细胞Trap染色及计数。在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环境下,通过破骨定向诱导RAW264.7细胞,检测Sema4D表达差异。体外成骨向定向诱导MC3T3-E1细胞及BMSCs,BPs、Sema4D及Sema4D一抗干预后,检测细胞成骨、破骨相关基因ALP、Runx2和RANKL等的表达差异。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构建BRONJ样大鼠模型。拔牙后2周,实验组拔牙创愈合显著受限,颌骨暴露。H-E染色显示,实验组拔牙窝内新骨再生显著受限,可见死骨形成,拔牙窝软组织愈合受限。Trap染色显示,实验组拔牙窝附近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显微CT扫描显示,实验组拔牙窝内骨密度及骨体积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颌骨内Sema4D表达显著上升。体外研究显示,实验组BMMs破骨细胞向诱导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BMSCs对破骨细胞诱导能力显著降低。破骨向诱导实验发现,BPs有效抑制破骨细胞形成,显著降低Sema4D表达。成骨向诱导实验发现,Sema4D显著降低成骨细胞Runx2、RANKL基因表达;加入Sema4D一抗后,ALP表达显著降低、RANKL表达显著上调。结论:BPs上调组织内Sema4D表达,干扰正常骨愈合时序,导致破骨-成骨偶联紊乱,抑制破骨细胞成熟,进而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和相关成骨因子表达,介导BRONJ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膦酸盐相关颌骨坏死 双膦酸盐 信号素4D 骨髓单核细胞 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
下载PDF
小鼠原代骨髓单核细胞分离与培养方法的改进
3
作者 李香敏 王华 +3 位作者 张春蕾 蒙军平 张冰 张平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探索更好的原代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方法。方法将小鼠股骨取出置入预冷的PBS中修剪、冲出骨髓组织至预冷的DMEM培养基中,吹打混匀制成单细胞悬液后过滤。应用差速贴壁方法培养6~8 h后留取未贴壁的细胞,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 目的探索更好的原代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方法。方法将小鼠股骨取出置入预冷的PBS中修剪、冲出骨髓组织至预冷的DMEM培养基中,吹打混匀制成单细胞悬液后过滤。应用差速贴壁方法培养6~8 h后留取未贴壁的细胞,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培养7 d,获得小鼠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单核巨噬细胞表面抗原CD11b、F4/80的表达,评估细胞纯度;应用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和M-CSF培养将其诱导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免疫印迹检测其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冰上预冷缩短热缺血时间方法分离的骨髓单核细胞损伤小,细胞形态均一,纯度高(可达95%以上),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TGF-β_(1)共培养后可见细胞呈细长纺锤形,与对照组相比,α-SMA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方法分离提取的原代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纯度高,状态良好,表型稳定,满足做进一步实验研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核细胞 细胞培养 流式细胞术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下载PDF
氯喹对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4
作者 林立营 张文 +2 位作者 史要鹏 姜梅荣 张冬燕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0期35-40,共6页
目的观察氯喹对骨髓单核细胞(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并基于T细胞免疫调节因子1(TCIRG1)基因调控探讨相关机制。方法获取小鼠BMMs,分为对照组、氯喹1组、氯喹2组,分别加入0、5、10μmol/L的氯喹,用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和... 目的观察氯喹对骨髓单核细胞(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并基于T细胞免疫调节因子1(TCIRG1)基因调控探讨相关机制。方法获取小鼠BMMs,分为对照组、氯喹1组、氯喹2组,分别加入0、5、10μmol/L的氯喹,用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BMMs分化;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分化情况,RT-PCR法检测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TCIRG1、T细胞活化核因子1(NFATc1)、Dc-stamp、MMP9、Oscar、IP3受体(IP3R)1、IP3R2、IP3R3 mRNA,Westernblotting法检测TCIRG1、NFATc1、IP3R蛋白,免疫组化法观察NFATc1的亚细胞定位,流式细胞术检测溶酶体酸化情况,RT-PCR法检测空泡型质子泵相关亚基ATP6 V0d2、ATP6 V1c1 mRNA。将BMMs分为A、B、C、D组,A组转染过表达TCIRG1的腺病毒并以10μmol/L氯喹刺激,B组转染空病毒并以10μmol/L氯喹刺激,C组仅给予10μmol/L氯喹,D组不转染也不添加氯喹;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TCIRG1、NFATc1、IP3R2蛋白,RT-PCR法检测TCIRG1、NFATc1、IP3R1、IP3R2、IP3R3 mRNA。结果氯喹2组TRAP阳性细胞体积小于氯喹1组;氯喹1组和氯喹2组细胞中NFATc1、Oscar、IP3R1、IP3R2、IP3R3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氯喹2组Dc-stamp、MMP9 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氯喹1组、氯喹2组细胞中TCIRG1、NFATc1、IP3R2蛋白表达依次降低(P均<0.05),氯喹2组细胞核中NFATc1表达减少;氯喹1组、氯喹2组相较对照组溶酶体酸度降低;对照组、氯喹1组、氯喹2组TCIRG1、ATP6 V0d2、ATP6 V1c1 mRNA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P均<0.05)。与B、C组相比,A组出现了一些体积较大的TRAP阳性细胞,但是数量和体积未超过D组;A组NFATc1、IP3R2 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B、C组,但低于D组(P均<0.05)。结论氯喹对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有抑制作用,TCIRG1过表达可部分逆转氯喹对分化的抑制作用;氯喹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CIRG1、IP3R、NFATc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骨髓单核细胞 细胞分化 氯喹 T细胞活化核因子1 T细胞免疫调节因子1 IP3受体2
下载PDF
佛波醇下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抑制破骨细胞分化
5
作者 卞峰 周少怀 +5 位作者 方红育 严锦曦 李嘉琼 黄娅芬 李静 范明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2-1115,共4页
目的:探讨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提取雄性,4周龄C57小鼠原代骨髓单核细胞(BMM),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100 ng/ml PMA刺激后BMM活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及骨吸收陷窝实... 目的:探讨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提取雄性,4周龄C57小鼠原代骨髓单核细胞(BMM),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100 ng/ml PMA刺激后BMM活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及骨吸收陷窝实验检测100 ng/ml PMA对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分析PMA对破骨细胞分化相关指标TRAP、RANK、Cathepsink、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TRAF-6、C-SRC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分析PMA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可能作用机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00 ng/ml PMA刺激BMM 24 h和48 h促进细胞增殖(24 h吸光度值0.39±0.05比0.27±0.06,t=20.830,P<0.01;48 h吸光度值0.53±0.03比0.32±0.03,t=11.860,P<0.01),刺激72 h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 h吸光度值0.24±0.03比0.21±0.02,t=1.548,P>0.05);PMA干预组形成的破骨细胞数量低于对照组(11.74±0.06比24.63±0.44,t=57.120,P<0.01),骨吸收陷窝面积低于对照组,骨吸收功能低于对照组(9.90±0.11比18.92±0.28,t=55.800,P<0.01),破骨分化相关基因及蛋白TRAP、RANK、Cathepsink、MMP-9、TRAF-6、C-SRC表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中显示以100 ng/ml PMA预孵育1 h即可阻断MAPK/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44/42MAPK、JNK的磷酸化。结论:PMA通过下调MAPK/ERK信号通路抑制BMM破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核细胞 分化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程云英 貟红岩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41-342,共2页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方法 以去势后雌性SD大鼠为模型 ,分去势组、假手术组和去势加利维爱组 ,共三组 ,对照研究骨密度 (BMD)和骨髓微环境中IL 6和TNF的含量变化。结果...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方法 以去势后雌性SD大鼠为模型 ,分去势组、假手术组和去势加利维爱组 ,共三组 ,对照研究骨密度 (BMD)和骨髓微环境中IL 6和TNF的含量变化。结果 骨髓单核细胞具有分泌TNF和IL 6作用 ;卵巢分泌性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骨髓单核细胞TNF和IL 6基因表达调节失控 ;去势后大鼠体内TNF和IL 6水平与BMD呈负相关。结论 提示TNF和IL 6的水平升高是引起骨丢失的机理之一 ,卵巢分泌性激素对TNF和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髓单核细胞 雌激素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6 骨密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自体骨髓衍生单核细胞植入治疗血管生成对硬皮病严重肢体缺血的影响
7
作者 杜婷 李迪 +2 位作者 屈欢欢 罗莉 王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7期3268-3271,3314,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植入治疗血管生成对硬皮病严重肢体缺血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cerebral lacunar infarction,CLI)伴系统性硬皮病患者(system...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植入治疗血管生成对硬皮病严重肢体缺血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cerebral lacunar infarction,CLI)伴系统性硬皮病患者(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60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区分为研究组(接受BM-MNC治疗,30例)与对照组(接受常规保守治疗,30例),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度、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经皮氧分压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跛行距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降低,跛行距离均延长,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6个月时比较显示研究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跛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BI、经皮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ABI、经皮氧分压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6个月时比较显示研究组ABI和经皮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期间出现中风1例,肝肾功异常2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00%,对照组治疗6个月期间出现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例,中风1例,肝肾功能异常3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00%,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LI伴发SSc患者实施自体骨髓衍生单核细胞植入治疗可行性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患肢血运,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髓衍生单核细胞 硬皮病 严重肢体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