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骨横向搬移血管再生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被引量:119
1
作者 曲龙 王爱林 汤福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22-624,共3页
目的 利用胫骨横向搬移再生血管技术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法 对 1例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7年的男性 5 6岁患者 ,在胫骨内前方中段做一个纵长方形截骨 (长 12 0mm、宽 2 0mm) ,然后安装可搬移骨块的装置。术后第 5天开始以每天 1m... 目的 利用胫骨横向搬移再生血管技术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法 对 1例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7年的男性 5 6岁患者 ,在胫骨内前方中段做一个纵长方形截骨 (长 12 0mm、宽 2 0mm) ,然后安装可搬移骨块的装置。术后第 5天开始以每天 1mm的速度横向搬移骨块 ,移动距离 2 2mm为止 ,术后 2个月拆掉搬移装置。结果 从术后 1周骨搬移开始 ,病人小腿冰冷感、足末端麻木、间歇跛行等症状逐渐好转、消失。术后 2 5d血管造影证实 ,被搬移骨的周围 (下肢末端 )形成了丰富的血管网络 (术前动脉以下中、小动脉中断 )。结论 胫骨横向搬移再生血管 (网 )技术治疗周围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治疗 胫骨横向搬移血管再生术
原文传递
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7
2
作者 郭卫 徐万鹏 +1 位作者 杨荣利 汤小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27-831,共5页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治疗的有效途径。 方法 回顾 1996年 7月~ 2 0 0 1年 12月 119例间骶骨肿瘤的治疗结果及经验。手术时平均年龄为 5 7岁 (18~ 80岁 ) ;男性 72例 ,女性 4 7例。其中 ,脊索瘤 5 2例、骨巨细胞瘤 16例、神经纤维瘤 ...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治疗的有效途径。 方法 回顾 1996年 7月~ 2 0 0 1年 12月 119例间骶骨肿瘤的治疗结果及经验。手术时平均年龄为 5 7岁 (18~ 80岁 ) ;男性 72例 ,女性 4 7例。其中 ,脊索瘤 5 2例、骨巨细胞瘤 16例、神经纤维瘤 5例、转移瘤 2 3例、骨髓瘤 9例、骨母细胞瘤 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 5例、骨肉瘤 3例、软骨肉瘤 4例。采用后方入路 83例 ,前后路联合切口 36例。 2 9例接受第 2~ 3次手术的患者 ,16例术前接受过放疗。 结果  3例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 ,多数转移瘤及骨髓瘤死于术后 1~ 3年。 3例骨肉瘤中 2例死亡 ,带瘤生存 1例。 4例软骨肉瘤术后均反复复发 ,3例死亡 ,带瘤生存 1例。 5 2例脊索瘤中 ,3例死于转移性脊索瘤 ,3例死于肿瘤反复复发所致衰竭。在其余 4 6例患者中 ,31例无瘤生存 ,平均随访时间为 3年半 ,没有肿瘤局部复发迹象。 15例脊索瘤患者均出现局部复发。双侧S3 以上神经根基本保全的患者中 ,术后膀胱控尿功能及大便控制基本正常 ,2例仅保全S1神经根或更高位神经根的患者 ,均出现膀胱控尿功能及大便控制能力受损 ,术后长期放置尿管 ,均未接受结肠造瘘手术。 结论 骶尾部肿瘤的最佳治疗为广泛的手术切除 ,术后加用辅助放化疗可降低复发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治疗 外科手术 脊索瘤 骨巨细胞瘤 神经纤维瘤
原文传递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及预后意义探讨 被引量:51
3
作者 周彬 朱静 +4 位作者 刘建 龙武彬 吴晓丹 程佳 吴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60-362,共3页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在鉴别类风湿关节炎(RA)和其他风湿性疾病中的意义,探讨RA骨侵蚀与上述两种抗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在125例RA,56例其他风湿性疾病,55例非风湿性疾病中检测上述两种抗体,...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在鉴别类风湿关节炎(RA)和其他风湿性疾病中的意义,探讨RA骨侵蚀与上述两种抗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在125例RA,56例其他风湿性疾病,55例非风湿性疾病中检测上述两种抗体,其中抗CCP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IgM-RF采用速率比浊法。分析RA骨侵蚀与上述两种抗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gM-RF诊断RA的敏感性较抗CCP抗体高(RF58.4%,抗CCP抗体54.4%)(P=0.57);但抗CCP抗体有更高的诊断特异性(抗CCP抗体94.6%,IgM-RF84.7%)(P=0.015),且两种检测方法之间无相关性。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IgM-RF有很高的特异性98.2%,较单独检测IgM-RF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PPV)95.7%(P=0.019),阴性预测值(NPV)有下降57.7%(P=0.213)。抗CCP抗体阳性、IgM-RF阳性与RA骨侵蚀相关。结论抗CCP抗体与IgM-RF比较对RA有良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可视为RA新的血清学诊断指标。抗CCP抗体与RA骨侵蚀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检测 类风湿关节炎 诊断 预后
原文传递
经骨盆内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 被引量:39
4
作者 张洪 徐辉 +2 位作者 康倩 窦宝信 黄德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58-661,共4页
目的介绍经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内壁行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方法1997年10月~2001年4月,共有51例患者(53髋)因髋臼发育不良造成髋关节疼痛而接受经髂腹股沟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Berneseperiacetabularosteotomy)。... 目的介绍经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内壁行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方法1997年10月~2001年4月,共有51例患者(53髋)因髋臼发育不良造成髋关节疼痛而接受经髂腹股沟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Berneseperiacetabularosteotomy)。患者平均年龄30.6岁(13~48岁,其中1例13岁患者的髋臼骨骺已完全闭合),男∶女=1∶10。术前患者平均疼痛3.4年(3个月~15年);髋关节活动度正常或基本正常(235°~360°,平均300°)。术前X线片显示CE角?15°~15°,平均1.1°;臼顶倾斜角为15°~55°,平均28°;髋关节间隙正常或轻度狭窄。53%的髋关节伴有不同程度的半脱位(Shenton线不连续)。结果24例(24髋)有12~38个月(平均26个月)的随访结果。24髋术后疼痛明显减轻,髋关节活动度保持正常。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79.8分(64~8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3.8分(75~100分)。术后CE角平均为40°(20°~60°),臼顶倾斜角平均为9°(0°~20°),Shenton线不连续率降为33%。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股神经损伤1例,膀胱功能障碍1例,切口疝2例。结论骨盆内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可以获得良好疗效。该术式的特点为:在保持骨盆环和髋外展肌完整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髋关节畸形,恢复髋关节的解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髋臼发育不良 经骨盆内髋臼周围截骨术
原文传递
髋臼内壁截骨术在发育不良髋关节全髋置换髋臼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5
作者 张洪 周一新 +1 位作者 黄野 周乙雄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3-226,共4页
目的探讨髋臼内壁截骨术在发育不良髋关节髋臼重建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采用结合髋臼内壁截骨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17例18髋,男1例1髋,女16例17髋,年龄35~70岁,平均51.4岁。其中CroweⅠ期4髋,Ⅱ期... 目的探讨髋臼内壁截骨术在发育不良髋关节髋臼重建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采用结合髋臼内壁截骨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17例18髋,男1例1髋,女16例17髋,年龄35~70岁,平均51.4岁。其中CroweⅠ期4髋,Ⅱ期7髋,Ⅲ期4髋,Ⅳ期3髋。通过在手术前、后X线片上绘制Ranawat三角,对照手术前、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与理想旋转中心的距离,测量术后臼杯穹顶与Kohler线的距离、臼杯直径等研究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与臼杯固定的效果。结果所有人工臼杯均安置于真臼位置,臼杯直径44~56mm,平均50.78mm。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12~40mm,平均21.09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3~10.1mm,平均3.73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P<0.01)。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5~32mm,平均15.39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18~26.3m m,平均4.98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1)。随访3个月以上者,截骨部位均骨性愈合。结论内壁截骨术有助于将发育不良髋关节的髋臼安置于真臼位置,保留髋臼底部的骨量,避免髋臼外上方植骨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重建 全髋置换 2002年12月 旋转中心 髋关节发育不良 全髋关节置换术 水平距离 垂直距离 2001年 手术前 股骨头 截骨术 骨性愈合 统计学 平均 理想 臼杯 内壁 70岁 X线片 术后 骨部位 并发症 安置 直径
原文传递
骨科手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0
6
作者 孟尽海 王文娟 +2 位作者 刘斐 吴燕 王春生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3-416,共4页
目的筛选骨科手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择期骨科手术病人5133例,性别不限,年龄18~89岁。术前1d访视病人,记录性别、年龄、体重、疾病诊断、吸烟史、合并症、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采用全身... 目的筛选骨科手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择期骨科手术病人5133例,性别不限,年龄18~89岁。术前1d访视病人,记录性别、年龄、体重、疾病诊断、吸烟史、合并症、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采用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区域神经阻滞。术后第7天采用超声法诊断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非DVT组和DVT组。记录麻醉方法、手术种类、手术时间、是否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后开始下地时间。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该类病人DVT的危险因素。结果212例患者术后发生DVT,发生率为4.1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4岁、体重指数≥25kg/m2、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既往静脉曲张病史,甘油三酯≥1.7mmol/L、D-二聚体≥500μg/L、手术时间〉4h、全身麻醉、术后开始下地时间≥5d是骨科手术病人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龄、肥胖、静脉曲张病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高甘油三酯和D.二聚体水平、长时间手术、全身麻醉、术后卧床时间长是骨科手术病人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骨疾病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运动干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同运动方式、强度及频率对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38
7
作者 杨路昕 郭郡浩 蔡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8期6200-6204,共5页
背景:研究证明,运动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骨代谢、提高骨生物力学性能、增加骨密度。目的:从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运动对骨生物力学的影响、运动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骨密度的影响及不同运动方式、运动强度、... 背景:研究证明,运动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骨代谢、提高骨生物力学性能、增加骨密度。目的:从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运动对骨生物力学的影响、运动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骨密度的影响及不同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等方面,就运动干预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PubMed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Osteoporosis;Bone Density;Bone Diseases,Metabolic;Exercise Therapy";中文检索词为"骨质疏松症;运动干预;骨密度;骨代谢"。根据纳入标准保留33篇进一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运动对骨代谢影响的实验提示中等强度运动刺激和雌激素都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的发生程度,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减缓及治疗有积极意义。经过适量运动训练,大鼠去卵巢后体内骨改建的高转换状态可以得到缓解。运动对骨生物力学的影响研究显示,运动和雌激素均能显著提高大鼠股骨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性能,但运动能够更好地提高骨硬度和增强骨抵抗变形的能力。说明运动训练对骨质疏松大鼠的骨骼和肌肉有良好的刺激效果,肌肉的增大对骨骼质量也有良性的刺激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参加体育活动越早,有可能获得的骨峰值越高,任何时候开始有规律的运动,对维持一定的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不同时期的运动作用效果不同,儿童期增加骨量,成人期获得骨量并保存骨量,老年期保存骨量减少骨丢失,因此,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频率对骨密度的影响也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疾病 代谢性 运动疗法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运动干预 骨代谢
下载PDF
SF-36量表在国内骨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34
8
作者 顾文飞 陈卫衡 《医学综述》 2010年第5期688-690,共3页
健康调查评分量表(SF-36)是一个普适性的生活质量评分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其在内科疾病疗效评价中的作用逐渐突出,在临床实践及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则较少。该文的目的在于说明近年来SF-36量表... 健康调查评分量表(SF-36)是一个普适性的生活质量评分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其在内科疾病疗效评价中的作用逐渐突出,在临床实践及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则较少。该文的目的在于说明近年来SF-36量表在国内骨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以提高骨科医师对其的认识,为骨伤科疾病疗效评估提供一个有效的健康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36量表 骨科疾病 应用现状
下载PDF
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诊断 被引量:32
9
作者 陈博昌 李玉婵 +5 位作者 杨杰 徐蕴岚 杜隽 王志刚 蔡海青 吴守义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 报道采用超声波髋关节检查技术诊断新生儿和小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和早期处理的初步经验。方法  2 0 0 2年 4月~ 2 0 0 2年 9月 ,391例临床怀疑DDH ,年龄小于1岁的婴幼儿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了超声波髋关节检查 ,其中... 目的 报道采用超声波髋关节检查技术诊断新生儿和小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和早期处理的初步经验。方法  2 0 0 2年 4月~ 2 0 0 2年 9月 ,391例临床怀疑DDH ,年龄小于1岁的婴幼儿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了超声波髋关节检查 ,其中男 1 93例 (49.4% ) ,女 1 98例(50 .6 % )。最小年龄 5d ,最大年龄 354d。其中新生儿 2 4例 (6 .1 4 % ) ,2个月婴儿 52例 (1 3 .30 % ) ,3个月婴儿 54例 (1 3 .81 % ) ,4~ 6个月婴儿 1 64例 (41 .94% ) ,6~ 1 2个月婴儿 97例 (2 4 .81 % )。参照Graf等分类方法 ,检查者被分为五类 ,其中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和髋关节全脱位者定为DDH。髋关节发育不成熟者采取随访观察。年龄小于 6个月的DDH接受了早期Pavlik吊带治疗 ,并采用超声波跟踪 ,决定治疗的终止或改动。结果  30 0例超声波检查正常 ,91例超声波检查阳性 ,其中 42例诊断为DDH。接受随访的 35例髋关节发育不成熟病例中 ,2 9例自行恢复。Pavlik吊带治疗在小于 6个月DDH婴幼儿中成功率为 91 .67%。结论 采用超声波髋关节诊断技术可以早期发现新生儿和小婴儿DDH ,并施行早期治疗 ,可以提高DDH在儿童期的治愈率 ,减少漏诊病例 ,简化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发育性髋关节异常 早期诊断 超声波髋关节诊断技术
原文传递
1997年中国六城市老年人群六种疾病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27
10
作者 郑宏 于普林 +2 位作者 高芳 杨泽 谷明明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 了解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 6种疾病的现状与分布特点。 方法 通过随机、整群抽样 ,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 6大城市城乡的 82 5 2名老年人的 6种疾病进行横断面调查。 结果 老年期前列腺增生、老年聋、老年性... 目的 了解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 6种疾病的现状与分布特点。 方法 通过随机、整群抽样 ,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 6大城市城乡的 82 5 2名老年人的 6种疾病进行横断面调查。 结果 老年期前列腺增生、老年聋、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期骨关节病、骨折及老年性便秘患病率分别为 43.7%、33.7%、46 .8%、38.7%、13.3%、10 .9% ,其患病率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均为 P<0 .0 1)。无论哪个地区 ,老年人上述 6种疾病的既往诊断率均低于现患率 (均为 P<0 .0 1) ,且农村低于城市 (均为 P<0 .0 1)。 结论 老年期前列腺增生、老年聋、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期骨关节病、骨折及老年性便秘患病率高 ,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其既往诊治率远低于实际患病率 ,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 6种疾病的防治工作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白内障 骨疾病 横断而调查 疾病
原文传递
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系列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袁志 胡蕴玉 +5 位作者 孙梁 刘建 雷伟 王彦清 孙怡群 夏洁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 研制和开发能Ⅰ期植骨、有效修复污染性或感染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方法在重组合异种骨 (RBX)的基础上 ,结合抗生素局部缓释技术 ,研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 (ARBX) ,并通过小鼠股部肌袋模型检测其诱导成骨活性和抗生素释放特性 ;... 目的 研制和开发能Ⅰ期植骨、有效修复污染性或感染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方法在重组合异种骨 (RBX)的基础上 ,结合抗生素局部缓释技术 ,研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 (ARBX) ,并通过小鼠股部肌袋模型检测其诱导成骨活性和抗生素释放特性 ;将其Ⅰ期植入细菌污染的犬桡骨骨缺损和已感染的兔胫骨骨缺损中 ,通过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测手段 ,评价其对污染性或感染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以及对骨髓炎的防治作用。结果  ( 1)ARBX既保持高效诱导成骨活性 ,又有较好的抗生素缓释作用 ,在局部可维持长达 30d的有效抗菌浓度 ,因此具有显著增强的抗感染能力 ;( 2 )ARBX在彻底清创基础上 ,可Ⅰ期植骨修复细菌污染的犬桡骨骨缺损 ,并有效预防骨髓炎发生 ;( 3)在彻底病灶清除前提下 ,ARBX可Ⅰ期植骨修复已感染的兔胫骨骨缺损 ,并能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结论 ARBX具有高效诱导成骨活性和强力抗感染能力 ,能Ⅰ期植骨修复污染或感染的骨缺损 ,并可有效防治骨髓炎。为ARBX应用临床 ,解决污染或感染骨缺损治疗上的难题 ,提供较好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 实验研究 庆大霉素 骨移植 骨疾病
原文传递
胎儿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187例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杨昕 韩瑾 +3 位作者 甄理 潘敏 李东至 廖灿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339-342,共4页
目的 探讨胎儿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以及胎儿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进行产前诊断的必要性.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共检出胎儿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187例,所有孕妇均建议行介... 目的 探讨胎儿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以及胎儿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进行产前诊断的必要性.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共检出胎儿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187例,所有孕妇均建议行介入性产前诊断及妊娠中期胎儿超声结构筛查,并于预产期后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描述性分析及x2检验分析胎儿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与唐氏综合征的关系,及合并其他结构异常对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影响. 结果 187例胎儿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孕妇中126例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另61例未行产前诊断.126例接受产前诊断病例中共检出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36例(28.6%),其中21-三体26例(20.6%),18-三体6例(4.8%),13-三体3例(2.4%),性染色体嵌合体1例(0.8%).126例接受产前诊断病例中,合并其他超声结构异常的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不合并其他超声结构异常的胎儿[44.4%(28/63)与12.7%(8/63),x^2=15.556,P=0.000].在63例不合并其他超声结构异常的单纯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病例中,14例唐氏综合征筛查(简称唐筛)高风险,其中7例产前诊断证实染色体异常;39例唐筛低风险病例中胎儿染色体核型均未见异常;另外10例未行唐筛而直接行产前诊断者中,仅检出1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性染色体嵌合体).妊娠早期检出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妊娠中、晚期检出者[25.5%(28/110)与10.4%(8/77),x^2=6.613,P=0.007]. 结论 检出胎儿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时,有必要进行唐筛及详细的胎儿超声结构筛查.如胎儿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合并其他超声结构异常或唐筛高风险,应进行产前诊断排除染色体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发育不全 骨疾病 发育性 鼻骨 异常核型 超声检查 产前
原文传递
结节性硬化症的骨骼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27
13
作者 程建敏 郑祥武 +4 位作者 黄云较 徐雷鸣 许崇永 严志汉 虞志康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4-577,共4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的骨骼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符合临床确诊标准的 TSC 影像资料。着重观察其骨骼影像表现。13例均行头颅 CT 扫描,7例行腹部 CT检查。结果 CT 可见下列3种表现:(1)骨骼多发硬化性小结节13例:病变...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的骨骼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符合临床确诊标准的 TSC 影像资料。着重观察其骨骼影像表现。13例均行头颅 CT 扫描,7例行腹部 CT检查。结果 CT 可见下列3种表现:(1)骨骼多发硬化性小结节13例:病变多发且分布较为均称,呈多发斑点状或小结节状硬化,边界清晰,硬化性小结节灶见于颅骨、骨盆、椎体及长骨骨端的松质区。部分病例呈现枕骨大孔周缘珠环征,颅顶部层面硬化小结节酷似"鳞甲征"。(2)牙质样骨增生或类骨纤维结构不良样改变:类骨纤维结构不良样改变7例,象牙质样椎弓征5例。(3)骨皮质增生改变:2例髂骨皮质对称骨膜新骨增生,形似"皮质双边征",短管状骨一侧或双侧皮质增厚3例。5例复查病灶未见明显变化。特征性骨骼影像表现为同时出现椎体内多发硬化小结节伴象牙质样椎弓硬化;颅骨内多发硬化小结节伴局部类骨纤样改变等。结论 TSC 骨骼影像学表现颇具特征性,该表现可列为结节硬化症的临床诊断主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骨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特点及监测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4
作者 褚彬 陆敏秋 +6 位作者 吴梦青 石磊 付丽娜 高珊 房立娟 项秋晴 鲍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424-1429,共6页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的临床特点以及监测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178例初治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骨病类型和骨病分级,比较不同分级骨病患者的临床特点。66例患...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的临床特点以及监测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178例初治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骨病类型和骨病分级,比较不同分级骨病患者的临床特点。66例患者接受了骨代谢标志物的连续动态监测,观察治疗后2年内骨代谢标志物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和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的变化。结果(1)178例初治的MM患者首诊时表现为骨痛者167例,合并高钙血症者35例,骨质疏松者83例,有溶骨性破坏者154例,有病理性骨折的73例。最常见的溶骨病变发生部位及骨折部位均是脊柱。(2)根据骨病分级将178例患者分为骨病较轻的A组(0~2级,51例)和骨病较重的B组(3~4级,127例),A组与B组患者性别、中位年龄、化疗有效/无效、中位总生存时间、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白蛋白、尿轻链以及血肌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B组患者较A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更低[(99.78±29.93)比(108.84±29.30)∥L],血钙水平更高[(2.47±0.40)比(2.30±0.29)mmol/L]、B2微球蛋白水平更高[(6.04±4.84)比(4.12±3.97)mg/L],骨髓浆细胞比例更高(33.30%±24.87%比23.51%±22.67%)(均P〈0.05)。(3)治疗前,B组患者(47例)β—CTX、tPINP的表达水平及β-CTX/tPINP比值均明显高于A组患者(19例)(中位数0.78比0.42μg/L,60.95比43.47μg/L,0.017比0.012,均P〈0.05)。在治疗3个月后,A组和B组患者tPINP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β-CTX的表达水平及B—CTX/tPINP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中位数0.16比0.42μg/L,0.26比0.78μg/L;0.008比0.012,0.011比0.017;均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疾病 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 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 序列
原文传递
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26
15
作者 胡小军 匡荣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13-1017,共5页
背景:骨质疏松症并非一个简单的骨定量的问题。骨质疏松症的评估是年龄、性别、骨代谢、骨形成和骨生物力学动态结果。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和骨碱性磷酸酶分别反映的是骨吸收和骨形成的两个重要指标。目的:分析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 背景:骨质疏松症并非一个简单的骨定量的问题。骨质疏松症的评估是年龄、性别、骨代谢、骨形成和骨生物力学动态结果。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和骨碱性磷酸酶分别反映的是骨吸收和骨形成的两个重要指标。目的:分析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年龄分布:65-70岁30例、71-75岁40例、76-80岁30例;排除合并糖尿病、肿瘤及其他影响骨质状况疾病。所有患者入院后检测骨生化4项,包括: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以及25-羟维生素D。据检测结果患者分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升高组和骨碱性磷酸酶升高组,分别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3个月。分析患者骨密度和骨生化4项检查结果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进行两组治疗前后骨生化4项差异性比较及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与结论:腰椎和髋关节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P<0.05);男性组的腰椎和股骨颈Word三角区骨密度测量值较女性组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随年龄增加在人体内含量升高(P<0.05),而25-羟维生素D随年龄增加在人体内含量降低(P<0.05);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在人体内含量较男性患者高,而25-羟维生素D在人体内含量较男性患者低。两组患者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后骨生化4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结果提示,骨代谢标志物检测能明确患者体内是以成骨细胞功能为主和还是以破骨细胞功能为主,以便指导临床针对性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和监测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标志物 骨密度 老年
下载PDF
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比较 被引量:24
16
作者 曾培尧 高振华 于华龙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640-643,共4页
目的:提高对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手段。方法:通过对50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化性纤维瘤(OF)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的影像学比较分析,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的差别。结果:在24例OF中,16例发生于... 目的:提高对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手段。方法:通过对50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化性纤维瘤(OF)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的影像学比较分析,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的差别。结果:在24例OF中,16例发生于颅(颌)面骨髓腔,表现为类圆形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的不均匀高密度影,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骨;6例发生于胫骨前侧皮质内,沿其长轴纵行偏心膨胀性生长。在26例FD中,颅(颌)面骨FD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弥漫性骨髓腔闭塞膨大和磨玻璃改变,在四肢骨多为髓腔内囊状磨玻璃改变,多数病变范围较广泛,少数较局限并伴硬化边。结论:OF和FD的影像学鉴别点在于病变的部位、边界以及累及范围,影像学检查应以X线平片为主,选择性辅以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 骨化 骨疾病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修复兔皮质骨缺损 被引量:20
17
作者 汤国良 范清宇 +2 位作者 张殿忠 周勇 文艳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1期1630-1631,共2页
目的通过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DBM)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修复皮质骨缺损,探讨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方法在兔前肢桡骨制作长1cm的骨缺损,填充CPC与复合bBMP异体同种的DBM的复合物,应用大体标本观察、X线摄... 目的通过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DBM)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修复皮质骨缺损,探讨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方法在兔前肢桡骨制作长1cm的骨缺损,填充CPC与复合bBMP异体同种的DBM的复合物,应用大体标本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测、印度墨汁灌注等方法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对侧以单纯的CPC做对照。结果第2周开始复合材料组有血管长入,第4周X线片上显示可见、骨痂形成,12周后,复合材料与两端的骨质愈合良好,局部板层骨致密,哈夫氏系统排列整齐。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复合bBMP及同种异体脱钙骨颗粒修复、皮质骨缺损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骨水泥 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缺损 骨1Q合剂 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 人工骨材料
下载PDF
负压治疗技术在急、慢性骨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8
作者 谭延斌 李杭 +3 位作者 潘志军 郑强 李建兵 冯钢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06-808,共3页
目的探讨负压治疗技术在治疗急、慢性骨感染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负压治疗技术,即在一段时间内将伤口置于密闭强力负压状态,治疗急、慢性骨感染患者30例(33个部位),辅助清创手术,应用敏感抗生素,应用植皮、肌皮瓣转移等方法闭合创... 目的探讨负压治疗技术在治疗急、慢性骨感染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负压治疗技术,即在一段时间内将伤口置于密闭强力负压状态,治疗急、慢性骨感染患者30例(33个部位),辅助清创手术,应用敏感抗生素,应用植皮、肌皮瓣转移等方法闭合创面。结果29个部位通过1次负压治疗就可达到创面闭合条件。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3.6个月,感染无复发。结论负压治疗技术能有效控制急、慢性骨感染,缩短治疗时间,在骨感染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疾病 感染性 清创术 负压治疗
原文传递
64层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诊断长骨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陈海松 柳澄 陈青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4-207,共4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64层CT的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在长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替代直接扫描横断面图像及平片的可能性。方法对平片发现的长骨病变进行64层CT各向同性扫描,然后进行MPR成像,并进行MPR多方向调整,使病变显示于长骨的冠状... 目的前瞻性研究64层CT的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在长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替代直接扫描横断面图像及平片的可能性。方法对平片发现的长骨病变进行64层CT各向同性扫描,然后进行MPR成像,并进行MPR多方向调整,使病变显示于长骨的冠状及矢状长轴面上。其中50例进行了手术并有病理诊断结果,就其长轴面MPR图像、直接扫描CT横断面图像、平片对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并对比长轴面MPR与直接扫描横断面CT的图像数量。结果64层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对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6%(48/50例),高于直接扫描CT横断图像(72%,36/50例)及平片(80%,40/50例),3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6.06,P值均<0.05),而图像数量明显少于横断面CT(MPR50幅图像,横断面CT300幅图像)。结论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解决了多层CT图像数量庞大的问题,并提高了诊断符合率,是长骨病变CT诊断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骨疾病
原文传递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表现和随访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刘红光 曹庆选 +4 位作者 卢明花 周丹 李洪江 刘元伟 刘晓亮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29-633,共5页
目的 研究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表现及发病机制和转归。方法  5 8例全部摄平片 ,2 6例行CT扫描 ,随访 2~ 15年。 6例手术病理证实。总结缺损的CT、X线特点 ,提出病灶愈合的分型。结果 共累及 6 5骨 ,70个病灶。病灶 81.4 3% (5... 目的 研究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表现及发病机制和转归。方法  5 8例全部摄平片 ,2 6例行CT扫描 ,随访 2~ 15年。 6例手术病理证实。总结缺损的CT、X线特点 ,提出病灶愈合的分型。结果 共累及 6 5骨 ,70个病灶。病灶 81.4 3% (5 7/ 70 )位于股骨下干骺端 ,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样或碟形缺损 ,内缘有硬化线 ,表面无骨壳 ,部分缺损有纵形骨嵴。 18个病灶随访复查消失 ,根据其表现分为原位骨化型和平复型。 3例 3个病灶随访增大 ,手术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表面无骨壳 ,有自愈倾向 ,亦可长期存在。表现典型及内有骨嵴的缺损未见转化为非骨化性纤维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CT 诊断 X线诊断 发病机制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