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中高环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
作者 张银萍 王芳 +3 位作者 杨兴伦 谷成刚 李杰 蒋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0-288,共9页
微生物修复是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主要措施。本文以微生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理论基础及其难点为主线,全面综述了土壤中高环PAHs的微生物降解机理。近年来,富集分离得到的以高环PAH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优势降解菌逐渐增多,其中,... 微生物修复是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主要措施。本文以微生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理论基础及其难点为主线,全面综述了土壤中高环PAHs的微生物降解机理。近年来,富集分离得到的以高环PAH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优势降解菌逐渐增多,其中,主要是代谢降解四环PAHs的单株降解菌,一些降解菌还能以共代谢方式利用五环PAHs。高环PAHs污染土壤修复的一个难点是其低生物可利用性,微生物通过释放生物表面活性剂、形成生物膜以及分泌胞外多糖提高高环PAHs的生物可利用性,从而加速其降解。真菌和细菌联合作用能增强污染土壤实地修复的效果。因此,通过微生物修复技术来去除土壤中PAHs具有环境友好性、经济适用性以及可持续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环多环芳烃(PAHs) 微生物降解 生物可利用性 生物放大
原文传递
土壤中砷的形态分析和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2
作者 孙歆 韦朝阳 王五一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5-632,共8页
土壤砷污染是当今全球十分严重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之一。土壤砷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是开展污染诊断、评估环境健康风险及开展砷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依据。目前土壤砷形态的研究方法包括化学选择性提取操作定义法、溶剂提取仪器测定或吸附... 土壤砷污染是当今全球十分严重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之一。土壤砷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是开展污染诊断、评估环境健康风险及开展砷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依据。目前土壤砷形态的研究方法包括化学选择性提取操作定义法、溶剂提取仪器测定或吸附材料选择性分离法和同步辐射X射线近边能谱(XANES)直接测定法,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在土壤砷的形态转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生物有效性研究存在多种方法并存的局面,化学提取法相对经济、方便,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土壤砷的有效态含量,只能作为环境危害程度识别的参考;植物指示法需选择敏感性植物方能有效地指示土壤砷对环境与健康的潜在危害;土壤动物与微生物指示法代表了未来开展砷污染早期预警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模拟肠胃液提取法(In V itroGastrointestinalMethod)比较接近动物或人体对土壤砷污染的真实吸收状态,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外已发展出采用兔、仔猪和猴的动物模型以研究经口摄入的生物有效性砷,但尚不清楚哪种动物模型更能准确反映砷对人体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形态 生物有效性 生物可给性 风险评价 健康
下载PDF
利用3种,in vitro方法比较研究污染土壤中铅、砷生物可给性 被引量:37
3
作者 崔岩山 陈晓晨 朱永官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14-419,共6页
采用PBET(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SBET(Simple Bioavailability Extraction Test)和IVG(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3种in vitro方法研究采自浙江上虞的4种污染土壤中铅、砷的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得到的铅... 采用PBET(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SBET(Simple Bioavailability Extraction Test)和IVG(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3种in vitro方法研究采自浙江上虞的4种污染土壤中铅、砷的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得到的铅、砷在模拟胃肠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胃阶段,采用SBET方法得到的数值最大,放有食物的IVG方法得到的数值最小;小肠阶段,不添加食物的IVG方法得到的数值最大,放有食物的IVG方法得到的数值最小。3种方法得到的铅、砷在模拟胃肠液中的生物可给性不同,胃阶段,采用SBET方法得到的数值最大,4种土壤中铅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89.2%、71.3%,56.2%和43.7%,砷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7.4%、6.6%,5.9%和7.4%。放有食物的IVG方法得到的数值最小,4种土壤中铅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30.1%、26.9%、18.4%和15.0%,砷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3.8%、4.9%、2.8%和3.4%。小肠阶段,不添加食物的IVG方法得到的数值最大,4种土壤中铅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13.9%、11.1%、21.8%和7.7%,砷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7.1%、7.3%、4.6%和7.3%。放有食物的IVG方法得到的数值最小,4种土壤中铅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3.4%、1.7%、4.3%和1.9%,砷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3.3%、4.8%、2.8%和2.8%。3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不同如胃肠溶液成分及其pH是3种方法之间得出的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4种土壤之间的差异则主要是土壤属性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vitro方法 生物可给性
下载PDF
基于污染场地土壤中重金属人体可给性的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7
4
作者 姜林 彭超 +4 位作者 钟茂生 姚珏君 夏天翔 贾晓洋 韩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6-414,共9页
模拟测试土壤中重金属在人体胃肠系统中的溶解量(即人体可给量),并以此作为暴露剂量进行健康风险评估,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基于总量评估导致结果过于保守的问题.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目前已有的可给性测试方法,着重介绍了PBET(physiologicall... 模拟测试土壤中重金属在人体胃肠系统中的溶解量(即人体可给量),并以此作为暴露剂量进行健康风险评估,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基于总量评估导致结果过于保守的问题.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目前已有的可给性测试方法,着重介绍了PBET(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SBET(simplified bioaccessibility extraction test)、RIVM(rijksinstituut voor volksgezondheid en milieu)及UBM(the unified bioaccessibility method)这4种常用方法的原理及主要参数取值;对目前测试方法在参数(pH、提取时间、提取液组分)取值、模拟过程与环境(消化过程、模拟环境、食物、微生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介绍了基于重金属人体可给性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建议应在以下4个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①基于我国人体胃肠生理特征建立土壤中重金属可给性的标准测试方法;②研究影响重金属可给性的关键因素并建立经验预测模型;③结合in vivo测试,验证方法的准确性,耦合结肠癌细胞跨膜转运测试模型,研究测试重金属的人体有效性的标准方法;④建立基于重金属可给性的层次化风险评估方法,完善现有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土壤 重金属 人体可给性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闽西南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及健康风险 被引量:32
5
作者 林承奇 蔡宇豪 +3 位作者 胡恭任 于瑞莲 郝春莉 黄华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9-367,共9页
结合简单的生物可给性提取法(SBET)与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了闽西南农田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闽西南农田土壤和稻米中部分重金属已存在富集.土壤中Cd、Zn、Pb和Cu含量分别在32.4%、15.5%、14.1%和12... 结合简单的生物可给性提取法(SBET)与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了闽西南农田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闽西南农田土壤和稻米中部分重金属已存在富集.土壤中Cd、Zn、Pb和Cu含量分别在32.4%、15.5%、14.1%和12.7%的区域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GB 15618-2018).研究区稻米从土壤中富集重金属的能力为Cd>Zn>Cu>Ni>Hg>As>Cr>Pb.土壤和稻米中各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差异较大,且稻米中各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均大于土壤中对应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稻米中重金属相对于土壤更容易被人体吸收.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综合非致癌风险指数(HI)分别为2.71和4.06,可能存在非致癌风险;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综合致癌风险指数(TCR)分别为1.42×10^(-3)和5.28×10^(-4),可能存在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主要由As贡献,而致癌风险主要由Cd贡献.重金属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高于成人,而致癌风险低于成人,可能与生理特征、暴露期限和饮食摄入量等有关.通过食物经口摄入可能是该地区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产生健康风险的主要途径,在重金属健康风险管理中应重点关注饮食暴露途径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可给性 健康风险 土壤-水稻系统 闽西南
原文传递
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对污染土壤中Cd、Pb的浸提效果及其风险评估 被引量:32
6
作者 赵娜 崔岩山 +1 位作者 付彧 谢建治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8-963,共6页
为了研究EDTA和EDDS对污染土壤中Cd、Pb的去除效果和去除后土壤中Cd、Pb的风险,利用不同浓度的EDTA和EDDS(0、5、10、20、30、50 mmol.L-1)对污染土壤中Cd、Pb进行浸提,并利用in vitro方法(人工模拟胃肠系统)对浸提后的土壤进行风险评估... 为了研究EDTA和EDDS对污染土壤中Cd、Pb的去除效果和去除后土壤中Cd、Pb的风险,利用不同浓度的EDTA和EDDS(0、5、10、20、30、50 mmol.L-1)对污染土壤中Cd、Pb进行浸提,并利用in vitro方法(人工模拟胃肠系统)对浸提后的土壤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EDTA对Cd的去除率显著高于EDDS,EDTA对Cd的去除率最高为82.4%;EDDS对Cd的去除率最高为46.8%.在5—30 mmol·L-1范围内,同浓度下,EDDS对Pb去除显著高于EDTA,两种螯合剂在50 mmol·L-1时对Pb的去除无显著差异.in vitro实验表明污染土壤浸提后Cd、Pb的生物可给性显著降低.经EDDS浸提后Cd的生物可给性低于EDTA浸提后,Pb的生物可给性高于EDTA浸提后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TA EDDS 重金属 去除率 生物可给性
下载PDF
In vitro系统评价胃肠液pH及土液比对铅、镉、砷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7
作者 付瑾 崔岩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5-251,共7页
土壤中铅、镉、砷可能直接通过人的口部无意摄入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而各研究者评价土壤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风险所用的实验参数有别,结果缺乏可比性,因此探讨不同评价方法对结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污染的棕钙土和红壤为研究对象,应... 土壤中铅、镉、砷可能直接通过人的口部无意摄入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而各研究者评价土壤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风险所用的实验参数有别,结果缺乏可比性,因此探讨不同评价方法对结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污染的棕钙土和红壤为研究对象,应用in vitro方法研究分析胃肠阶段不同土液比、pH以及土壤性质对铅、镉、砷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与in vitro系统中的pH、土液比、土壤类型以及重金属本身有关。在胃阶段,随着土液比升高,3种重金属生物可给性趋于降低;不同土液比处理下,红壤中铅生物可给性大于棕钙土,而砷则相反,红壤和棕钙土中镉的生物可给性差异不明显。在肠阶段,随着土液比升高,3种重金属生物可给性也趋于降低(除了红壤镉以外),土液比1∶100的3种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均显著大于1∶10。不同pH处理下,铅的生物可给性随pH的升高逐渐降低,而pH对镉和砷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与土液比有关。因此,肠胃实际吸收的重金属可能与摄入水量、食物成分与组成以及食物摄入引起的肠液pH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VITRO 土液比 PH 生物可给性 土壤
下载PDF
食物中营养物及污染物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8
作者 付瑾 崔岩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13-120,共8页
随着人们对食物质量关注度的提高,生物可给性的测定结果已逐渐代替物质的总量进行评价,包括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和营养物质的被吸收利用程度。因此,在阐述生物可给性意义,概括并介绍生物可給性的不同的测定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 随着人们对食物质量关注度的提高,生物可给性的测定结果已逐渐代替物质的总量进行评价,包括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和营养物质的被吸收利用程度。因此,在阐述生物可给性意义,概括并介绍生物可給性的不同的测定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invitro消化方法的生理基础和实验操作,以及应用于各种食物样品生物可给性检测的主要成果。最后指出invitro模拟肠胃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VITRO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类胡萝卜素 生物可给性
下载PDF
3种海洋贝类重金属污染及食用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蔡艳 周亦君 +6 位作者 吴晓艺 吴哲铭 梁兴维 郑安然 钟莺莺 俞雪钧 杨震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6-1134,共9页
为全面了解常见海产贝类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对3个不同养殖区域内水煮加工后的牡蛎、缢蛏和血蚶体内的Cd、Cr、Cu、Pb、甲基Hg和无机As等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利用体外生物可利用度分析贝类中重金属在人体胃肠道中的溶解和转化情况,并采用... 为全面了解常见海产贝类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对3个不同养殖区域内水煮加工后的牡蛎、缢蛏和血蚶体内的Cd、Cr、Cu、Pb、甲基Hg和无机As等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利用体外生物可利用度分析贝类中重金属在人体胃肠道中的溶解和转化情况,并采用生物质量指数(Pi)和靶标危害系数(THQs)对贝类食用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牡蛎中重金属污染水平较高,且Cu、Cd是牡蛎的主要污染因子。Pb和Cd的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达到4.6675和1.0601,综合污染指数最大值达7.6552,说明部分贝类达到重度污染。体外生物利用度模型表明,贝类中的重金属在人体胃肠道环境下不能完全溶解,其生物利用度在1.1975%~69.5775%之间。采用THQs值评价贝类中金属元素总量和体外消化模型后的含量,以金属总量进行评价时,77.78%贝类样品的THQs值大于1.0;以体外消化模型后的金属元素含量评价时,3个养殖区的牡蛎和象山缢蛏的THQs值大于1.0,表明长期食用牡蛎对人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并且各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依次为Cd〉无机As〉Cu〉Pb〉甲基Hg〉Cr。本研究结果为评价重金属对人类健康的风险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贝类 重金属污染 生物利用度 食用风险评价
下载PDF
腐殖酸对土壤铅镉吸附、赋存形态及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罗梅 柏宏成 +1 位作者 陈亭悦 魏世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1-1202,共12页
腐殖酸(HAs)对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与其组分分子量大小关系密切.通过3种in vitro试验方法(PBET、SBRC、IVG)探讨了HAs不同分子量组分(F1:<5kDa、F2:5-10kDa、F3:10-30kDa、F4:>30kDa)对土壤镉(Cd)、铅(Pb)生... 腐殖酸(HAs)对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与其组分分子量大小关系密切.通过3种in vitro试验方法(PBET、SBRC、IVG)探讨了HAs不同分子量组分(F1:<5kDa、F2:5-10kDa、F3:10-30kDa、F4:>30kDa)对土壤镉(Cd)、铅(Pb)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同时结合批量等温吸附实验、化学连续提取形态分级方法,分析了土壤Cd、Pb吸附和形态转化与生物可给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对Cd、Pb吸附能力既受HAs添加量的影响,也受到HAs分子量大小的影响.HAs添加量为0.2%C-1%C条件下,<5kDa分子量组分促进了土壤对Cd、Pb的吸附,且随着HAs添加量的增加,促进作用更强.而>10kDa的其他组分则降低了土壤吸附Cd、Pb的能力.在本试验HAs添加量范围内,不同组分均促进了土壤中酸提取态Cd向残渣态转化,且低分子量组分对其促进作用更强.土壤Pb 2+主要以可还原态的形式存在,占57%-89%,随着HAs组分分子量的增加,酸交换态Pb占比逐渐下降,HAs的添加促进了活性态Pb向难利用态Pb转化,从而降低了Pb 2+活性.3种in vitro方法生物可给性测定结果表明,<5k和5-10k组分均提高了胃、肠阶段土壤Cd、Pb生物可给性(BACd、BAPb),而其余组分则使土壤Cd、Pb生物可给性降低.Cd、Pb生物可给性取决于Cd、Pb在土壤中转化平衡后的赋存形态,酸交换态占比高生物可给性相应也越高,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固定难以反映生物可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形态 生物可给性
下载PDF
应用in vitro法评估土壤性质对土壤中Pb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郑顺安 王飞 +2 位作者 李晓华 王海 万小春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51-857,共7页
选取22种典型土壤样品,应用2种in vitro(体外模拟)试验方法——SBET法(simple bioaccessibility extraction test,生物有效性简化提取法)和PBET法(physiologically-based extraction test,生物原理提取法),定量阐明土壤性质对Pb的生物... 选取22种典型土壤样品,应用2种in vitro(体外模拟)试验方法——SBET法(simple bioaccessibility extraction test,生物有效性简化提取法)和PBET法(physiologically-based extraction test,生物原理提取法),定量阐明土壤性质对Pb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SBET法中Pb的生物可给性为18.78%~77.08%,平均值为44.14%;PBET法中Pb的生物可给性为0.72%~50.51%,平均值为13.77%.除赤红壤和贵州黄壤外,其余20种土壤样品均表现为SBET法中Pb的生物可给性显著高于PBET法,并且随着土壤pH的增长,2种方法的差距更加显著.②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SBET法中,对土壤Pb的生物可给性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土壤中w(黏粒),其次为pH,二者可以解释69.49%的Pb的生物可给性的变化;在PBET法中,对土壤Pb的生物可给性影响最大的因子是pH,其次为w(黏粒),二者可以解释73.65%的Pb的生物可给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说明,污染土壤中Pb的生物可给性可以根据土壤pH和w(黏粒)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vitro试验 土壤性质 生物可给性 影响
下载PDF
城市表层土壤中铅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以首钢厂区附近小区域为例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晓晨 牛佳 崔岩山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28-3035,共8页
研究了城市表层土壤中铅的生物可给性及其无意口部摄入后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以首钢厂区附近小区域为研究区,采集65个土壤样品应用于in vitro人工胃肠模拟实验,测定其铅的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土壤中铅的生物可给性差异很大,胃阶段为28.83... 研究了城市表层土壤中铅的生物可给性及其无意口部摄入后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以首钢厂区附近小区域为研究区,采集65个土壤样品应用于in vitro人工胃肠模拟实验,测定其铅的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土壤中铅的生物可给性差异很大,胃阶段为28.83%~62.50%,小肠阶段为6.86%~45.71%,而其大小和土壤中铅总量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铅在胃肠道中的溶解态量与其在土壤中总量的高值分布区域比较一致;与交通及机动车辆关系较密切的样点的土壤中铅的溶解态量较高,而生物可给性较低.此外,无意口部摄入的土壤铅对人体铅的每周允许摄入量贡献率的分析表明,土壤中铅对人体并没有很高的健康风险,仅是以胃阶段结果进行判断时,其对儿童的风险较高,在研究区西北部出现了5个贡献率超过10%的样点,最大值达到25.37%;土壤铅对儿童的健康风险要高于对成人的;只有铅含量较高且生物可给性较高的土壤,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较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表层土壤 生物可给性 健康风险 首钢
原文传递
锑矿区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继宁 魏源 +4 位作者 赵龙 上官宇先 陈志鹏 李发生 侯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412-420,共9页
采集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锑矿区29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Fe、Mn、Cu、Zn、Pb、Cd、As和Sb)浓度,并对其污染状况作出评价;用简化生物可给性提取(simplified bioaccessibility extraction test,SBET)法研究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并... 采集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锑矿区29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Fe、Mn、Cu、Zn、Pb、Cd、As和Sb)浓度,并对其污染状况作出评价;用简化生物可给性提取(simplified bioaccessibility extraction test,SBET)法研究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并用人体健康风险模型评估该地区土壤重金属经口腔摄入后对成人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锑矿区土壤As和Sb的污染最为严重,且具有同源性,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不同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差异很大,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平均值为Mn(36.7%)>Cd(30.7%)>Pb(24.4%)>Zn(23.1%)>Cu(12.0%)>As(5.89%)>Fe(3.88%)>Sb(2.13%),表明经口摄入重金属大部分不被人体吸收;用总量评估经口摄入途径风险时过高估计了实际的人体健康风险,用生物可给性进行调整后风险值显著降低,总非致癌风险(HI)和总致癌风险(TCR)平均值分别降低约97%和92%。主导健康危害效应的主要污染因子是Sb和As,调整后尾矿坝(S5)处仍有部分采样点总非致癌风险超过风险阈值,需要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生物可给性 锑矿区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4
作者 唐文忠 孙柳 单保庆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75-1790,共16页
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而重金属在环境中的生态风险与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定义;概述了用于研究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 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而重金属在环境中的生态风险与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定义;概述了用于研究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生物模型(小鼠、猪、兔子等);总结了用于研究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几种体外方法,包括模拟人类肠胃消化(PBET、SBRC、UBM等)和底栖生物消化;分析了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和分析方法)。提出了未来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重金属生态风险的评价和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生物可利用性 土壤 沉积物
原文传递
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进展 被引量:21
15
作者 徐笠 陆安祥 +1 位作者 王纪华 刘洋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7,共9页
食品安全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物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重金属污染问题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且,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测定结果已逐渐代替重... 食品安全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物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重金属污染问题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且,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测定结果已逐渐代替重金属的全量结果进行评价。因此,本文系统介绍了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定义及相关关系,综述了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多种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着重总结了饮食习惯和肠道微生物对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指出研究者应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体外消化方法,饮食习惯和肠道微生物均极大地影响着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食物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可给性 生物有效性 CACO-2细胞
下载PDF
接种发酵对葡萄酵素多酚生物利用度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丁玉峰 马艳莉 +4 位作者 李素萍 席晓丽 孙剑锋 刘亚琼 牟建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8-116,共9页
为明确接种发酵对葡萄酵素多酚生物利用度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葡萄酵素发酵过程中发酵特性、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并采用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对其多酚的生物利用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葡萄酵素发酵过程中还原糖质量浓度由... 为明确接种发酵对葡萄酵素多酚生物利用度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葡萄酵素发酵过程中发酵特性、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并采用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对其多酚的生物利用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葡萄酵素发酵过程中还原糖质量浓度由31.91 g/L逐渐降低至0.46 g/L,pH值由3.77降至3.19,乙醇体积分数于发酵第6天升高至7.66%后逐渐降低至第27天的0.47%;接种发酵促进了酚类物质的释放,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于发酵结束后较葡萄汁分别增加1.16倍和0.83倍,没食子酸、香草酸含量较未发酵葡萄汁分别增加了6.17倍和4.18倍,杨梅素含量增加了60.29%。经体外模拟消化后,5种酚酸具有生物有效性,生物利用度为39.11%~57.77%,而类黄酮中杨梅素和槲皮素表现出较好的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5.78%和42.34%;发酵过程中葡萄酵素抗氧化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与葡萄汁相比,发酵结束时葡萄酵素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51.45%和82.23%。综上,接种发酵可以提高葡萄酵素特定酚类物质的含量,改善部分酚类物质的生物有效性,提高抗氧化活性。这些结果表明接种发酵可作为制备葡萄酵素的有效加工方式,可提升葡萄酵素的营养及功能性,为开发其他功能型酵素产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酵素 体外模拟消化 多酚 生物利用度 抗氧化
下载PDF
上海市居民区与工业区大气颗粒物重金属生物可给性与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9
17
作者 蒋颖 司马菁珂 +2 位作者 赵玲 续晓云 曹心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37-1345,共9页
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体外模拟呼吸系统Gamble方法研究上海市两大功能区——工业区、居民区不同大气颗粒物包括PM_(10)和PM_(2.5)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两大功能区大气颗粒物中均检出重金属Cu、Mn、Ni、Pb、Zn、Cr和Cd,其... 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体外模拟呼吸系统Gamble方法研究上海市两大功能区——工业区、居民区不同大气颗粒物包括PM_(10)和PM_(2.5)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两大功能区大气颗粒物中均检出重金属Cu、Mn、Ni、Pb、Zn、Cr和Cd,其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Zn>Pb>Cu>Mn>Ni≈Cr>Cd,工业区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Cu、Mn、Ni、Pb和Zn的平均浓度均高于居民区,且两大功能区PM_(10)中重金属浓度均大于PM_(2.5).居民区大气颗粒物中Cu和Ni的生物可给性低于工业区,Mn和Pb的生物可给性高于工业区,而Zn、Cr和Cd的生物可给性在两大功能区则较为接近,且PM_(2.5)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高于PM_(10).成人致癌风险高于儿童,非致癌风险低于儿童.其中Cr和Cd的致癌风险较低,Ni的致癌风险可忽略.除去Pb元素,其余重金属元素均表现为工业区非致癌风险高于或接近于居民区,不同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值大小为:Pb>Cd>Zn≈Cr>Cu>Ni>Mn,均远小于1,可忽略.但是,Pb的人体健康风险相对其他重金属较高,Cd在大气颗粒物中的重金属浓度较低,但非致癌风险值相对较高,也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重金属 生物可给性 健康风险
下载PDF
典型富硒植物中硒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陆晓奇 王健 +4 位作者 朱元元 刘颖 袁林喜 高礼先 尹雪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29-1234,共6页
为了评估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在富硒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生物营养强化所得富硒植物材料中硒的含量、形态和生物可给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植物中硒的含量,检测样品中硒... 为了评估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在富硒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生物营养强化所得富硒植物材料中硒的含量、形态和生物可给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植物中硒的含量,检测样品中硒的含量达到0.91~110.8 mg/kg。富硒植物中硒的形态主要以硒代氨基酸形式的有机硒为主,其中富硒谷物和大豆中硒主要存在形态为硒代蛋氨酸(SeMet,44.2%~80.4%),富硒西兰花中硒主要存在形态为SeMet(27.8%)、硒代胱氨酸(SeCys2,25.9%)和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37.1%),壶瓶碎米荠中硒主要存在形态为SeMet(73%)和SeCys2(23.8%)。富硒植物中硒具有较高的生物可给性,其中富硒小麦和大豆达到90%,富硒玉米和西兰花达到80%,壶瓶碎米荠为50%。生物营养强化所得富硒植物具有硒含量高、有机硒比例大和较好的生物可给性,可作为人体补充硒的重要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营养强化 富硒植物 硒形态 生物可给性
下载PDF
污染场地土壤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及毒性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马娇阳 田稳 +4 位作者 王坤 保欣晨 汪洁 崔道雷 向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885-4893,共9页
近年来,生物可给性被用于评估场地土壤污染健康风险,然而不同场地类型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差别巨大,生物可给态重金属的人体健康危害效应仍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浙江温岭某电子拆解厂为研究区,分析比较了5个场地土壤(S1-S5)中Zn、Cu、Cd、P... 近年来,生物可给性被用于评估场地土壤污染健康风险,然而不同场地类型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差别巨大,生物可给态重金属的人体健康危害效应仍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浙江温岭某电子拆解厂为研究区,分析比较了5个场地土壤(S1-S5)中Zn、Cu、Cd、Pb的生物可给性并探究生物可给态重金属对人小肠上皮细胞的毒性效应机制.结果表明,场地土壤Cd和Cu污染较为严重,含量分别为4.84,438.52mg/kg.4种重金属在胃阶段生物可给性范围分别为2.10%~48.28%、4.84%~33.73%、16.04%~42.81%、1.81%~15.71%,小肠阶段为2.05%~36.91%、13.17%~22.23%、10.19%~23.10%、0.60%~2.69%,可见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低于小肠阶段.对于肠相生物可给态重金属暴露人体肠道上皮细胞后,除样点S4外,细胞活力均显著性下降.此外,样点S3和S5土壤提取液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影响较小,但显著抑制过氧化氢酶活力,并且该样点对DNA产生损伤.通过研究电子拆解厂土壤生物可给性以及其毒性效应,以为我国场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拆解厂 土壤 生物可给性 CACO-2 DNA损伤
下载PDF
淮北煤矿周边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及人体健康风险 被引量:19
20
作者 孙立强 孙崇玉 +1 位作者 刘飞 包先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53-1460,共8页
为了探究煤矿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评估可能对人体带来的健康危害,本研究以安徽省淮北地区3座主要煤矿为研究区,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并采用体外胃肠模拟方法(PBET),计算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并以此修正健康风险评... 为了探究煤矿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评估可能对人体带来的健康危害,本研究以安徽省淮北地区3座主要煤矿为研究区,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并采用体外胃肠模拟方法(PBET),计算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并以此修正健康风险评价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mg·kg-1)分别为Cd (0.16)、Cr (11.82)、Cu (12.03)、Ni (21.86)、Pb (55.09)、Zn (41.46),与国内不同类型矿区相比,淮北煤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较低;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平均值大小顺序是:胃阶段:Pb (61.69%)>Cu (51.88%)>Cd (43.88%)>Cr (26.48%)>Zn (17.45%)>Ni (14.57%),小肠阶段为:Cr (58.80%)>Cu (55.71%)>Zn (51.40%)>Ni (39.44%)>Pb (7.59%)>Cd (7.32%);由生物可给性校正后,成人和儿童不同重金属非致癌风险暴露量均小于1,说明成人和儿童均不存在非致癌风险,不同种类重金属的致癌风险为:Cr>Cd>Ni,其中,Cr的致癌风险介于10-6—10-4之间,表明Cr对人群有一定的致癌风险,但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且儿童的致癌风险高于成人,经手-口无意摄入是土壤重金属最主要的暴露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煤矿区 土壤 重金属 生物可给性 健康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