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肌电、肌动信号评估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卒中病人上肢痉挛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向云 王辉 +4 位作者 倪俊杰 李光林 杨万章 张良清 许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5期541-546,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性瘫痪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低频电针组(2Hz)与高频电针组(100Hz),每组15例。针对病人痉挛性瘫痪上肢进行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性瘫痪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低频电针组(2Hz)与高频电针组(100Hz),每组15例。针对病人痉挛性瘫痪上肢进行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肌动图(MMG)记录肘关节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表面肌电、肌动活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肌肉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在肘关节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的IEMG均下降,肱三头肌IEMG均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频组比较,高频组病人在肘关节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IEMG低于低频组,肱三头肌IEMG高于低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肱二头肌表面肌动信号均方根值(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肘关节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的RMS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频组比较,高频组病人肘关节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RMS低于低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上肢)、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下降,Fugl-Meyer量表(上肢)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频组与低频组比较,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明显下降,Fugl-Meyer量表评分(上肢)、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率电针均能有效改善脑卒中病人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高频电针组作用疗效明显优于低频电针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 电针 频率 生物信号 改良Ashworth量表 Fugl-Meyer量表 改良barthel指数
下载PDF
高血压心力衰竭病人住院期间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2
作者 宋雅玲 杨君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7年第7期2610-2613,共4页
[目的]调查高血压心力衰竭病人住院期间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对我院收治的276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住院病人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心力衰竭病人住院期间SPB得分为(33.05±5.06)分,处于... [目的]调查高血压心力衰竭病人住院期间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对我院收治的276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住院病人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心力衰竭病人住院期间SPB得分为(33.05±5.06)分,处于中度感受负担水平,SPB量表中"担心治疗需要很多钱"和"担心照顾人员太过劳累"得分最高。不同分类的医保情况、改良Barthel指数、心功能分级、高血压分级、有无合并症、家庭收入能否支撑医疗费用和照顾者身体状况的病人SPB得分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收入能否支撑医疗费用、医保情况、Barthel指数和照顾者身体状况4个因素是高血压心力衰竭病人住院期间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心力衰竭病人住院期间自我感受负担明显,家庭收入、医保、Barthel指数和照顾者身体状况是病人住院期间产生负担感觉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力衰竭 住院期间 自我感受负担 影响因素 barthel指数 照顾者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患者社会心理因素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余政 张梅英 《江西医药》 CAS 2014年第11期1179-1182,共4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方法采用6个月纵向研究设计,共选定2个观察时间点:T1,发生脑卒中后的第2周;T2,发生脑卒中后的第6个月。在T1时间点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制)、汉密尔顿抑郁...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方法采用6个月纵向研究设计,共选定2个观察时间点:T1,发生脑卒中后的第2周;T2,发生脑卒中后的第6个月。在T1时间点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Barthel指数(BI)6个量表进行调查。T2时间点对患者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Barthel指数(BI)量表进行追踪调查。结果 T1和T2时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42.5%和56.6%。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共有4个变量可解释T2时卒中后抑郁62%的差异,其相关因素包括:在T1时抑郁症状的水平、消极的应对方式、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以及在T2时的Barthel指数。结论卒中早期即发生抑郁、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以及卒中后6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时更易患卒中后抑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纵向研究 社会心理因素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