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of atrioventricular delay by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phy during dual chamber pacing 被引量:8
1
作者 WU Li-qun GU Gang CAO Min SHEN Yong-chu SU Kan SHEN Wei-f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54-457,共4页
Background Nominal atrioventricular (AV) interval in dual chamber pacemaker (DDD) is not the best AV delay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atrioventricular block. To find a simple method for optimizing AV delay a... Background Nominal atrioventricular (AV) interval in dual chamber pacemaker (DDD) is not the best AV delay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atrioventricular block. To find a simple method for optimizing AV delay adjustment, we assessed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phy (ECG) for optimizing AV delay during dual chamber pacing. Methods DDD pacemakers were implanted in 46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almost complete, AV block. Optimal AV delay was achieved by programming an additional delay of 100 ms, to the width of intrinsic P wave or to the interval between pacing spike to the end of P wave on surface ECG. Leit ventricular (LV) end diastolic and end systolic volumes, ejection fraction and diastolic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by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during both nominal and optimal AV delay pacing.Results Compared to nominal AV delay setting, LV end diastolic volume increased [to (53.2±11.3) ml from (50.2 ± 10.2) ml, P〈0.05], end systolic volume decreased [to (26.1 ± 9.0) ml from (27.9 ± 8.2) ml, P〈0.05] during adjusted AV delay pacing,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LV ejection fraction [to (68.2±5.3)% from (64.5±4.3)%, P〈0.05]. LV diastolic filling and isovolumic relaxation tim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Conclusion Optimization of AV delay by surface ECG is a simple method to improve LV systolic function during dual chamber pac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oventricular delay ELECTROCARDIOGRAPHY PACING P-WAVE
原文传递
房室间期优化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房室顺序起搏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宋光银 俞杉 +2 位作者 安亚平 吴强 陈亚宁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房室间期(AVD)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房室顺序起搏(DDD)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DDD起搏治疗的Ⅲ°AVB患者16例,其中男女比例3∶1,平均年龄(64.50±15.96)岁。起搏器术后调整不同的AVD,应用左心... 目的:探讨不同房室间期(AVD)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房室顺序起搏(DDD)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DDD起搏治疗的Ⅲ°AVB患者16例,其中男女比例3∶1,平均年龄(64.50±15.96)岁。起搏器术后调整不同的AVD,应用左心导管检查测量左心室内压力上升/下降的速率(±dP/dT),评价不同AVD对Ⅲ°AVB患者DDD起搏后心功能的影响。结果:个体间最佳AVD的离散度较大(120~260 ms);不同AVD时,±dP/dT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AVD在160~220 ms区间的分布较集中;在160~220 ms区间的+dP/dT水平与其他区间的+dP/d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dT组最佳AVD与-dP/dT组最佳A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AVD对Ⅲ°AVB患者DDD起搏后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影响,最佳AVD能使其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间期 左心导管检查 收缩功能 舒张功能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对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邓龙 李健 +5 位作者 陈福坤 李延广 林琨 单兆亮 王玉堂 时向民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22-225,245,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房室间期与经验性优化房室间期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2014年5-12月在我院行双腔起搏器置入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术后1周先给予经验性程控房室间期,B组术后1周先应用超声心动图指导优... 目的比较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房室间期与经验性优化房室间期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2014年5-12月在我院行双腔起搏器置入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术后1周先给予经验性程控房室间期,B组术后1周先应用超声心动图指导优化房室间期。术后3个月时评估纽约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functional class,NYHA),6 min步行距离实验(6-minute walk distance test,6MWT)。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主动脉瓣口速度时间积分(velocity time integral,VTI)等。检验脑钠肽前体(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Pro-BNP)水平等综合评价心功能,互换两组程控方法。术后6个月再次随访,观察心功能各项指标。进行自身前后配对比较两种程控方法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种程控方法对患者起搏比例无影响。A组6个月时LVEF、VTI、6MWT、Pro-BNP等心功能指标优于3个月时[LVEF(56.2±3.3)%vs(60.7±4.3)%,P=0.038;VTI(22.6±4.5)cm vs(25.1±4.6)cm,P=0.027;6MWT(327.4±128.6)m vs(396.5±115.1)m,P=0.015;Pro-BNP(298.6±198.6)pg/ml vs(118.3±156.4)pg/ml,P=0.028]。B组3个月时LVEF、VTI、6MWT、Pro-BNP等心功能指标优于6个月时[LVEF(59.2±5.6)vs(58.2±4.2),P=0.024;VTI(25.2±4.9)cm vs(23.1±3.9)cm,P=0.014;6MWT(379.8±108.7)m vs(364.8±113.7)m,P=0.039;Pro-BNP(187.5±157.6)pg/ml vs(243.4±186.9)pg/ml,P=0.014]。两组NYHA和LVEDD无明显改变。结论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房室间期有助于维护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可作为双腔起搏器优化房室间期的有效指导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房室间期 超声心动图 心功能
下载PDF
Optimize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被引量:3
4
作者 NIU Hong-xia HUA Wei ZHANG Shu SUN Xin CHEN Ke-ping WANG Fang-zheng CHEN Xi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7期605-607,共3页
Heart failure was a major and increasing public health problem, with an almost "epidemic"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Despite recent advances in pharmacotherapy, the prognosis remains poor. Cardiac resynchro... Heart failure was a major and increasing public health problem, with an almost "epidemic"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Despite recent advances in pharmacotherapy, the prognosis remains po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by pacing right and left ventricles, has been proved to improve symptoms and reduce mortality for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cardiac dyssynchrony, However, 20% to 30% of patients did not respond to CRT. The good cardiac synchronicity before CRT and the remaining atrioventficular, inter- and intra-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after CRT may explain the non-response. New echocardiographic techniques, and in particular tissue Doppler imaging (TDI) analysis,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helpful tool in evaluating cardiac dyssynchrony, as well as in assessing the degree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after biventricular device implantation. So, in this study, we optimized the pacing parameters to determine whether echo-guided optimizing of AV/VV delays would enhance the effect of CRT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synchron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 failure dysynchrony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atrioventricular delay interventricular delay tissue Doppler imaging
原文传递
双腔心脏起搏时房室延迟对左室充盈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志斌 赵青 +2 位作者 孙品 聂晶 李艳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295-296,299,共3页
①目的 探讨双腔心脏起搏时房室延迟对左室充盈动力学的影响。②方法 对 19例患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起搏频率为 70min-1,房室延迟分别程控在 70ms,15 0ms和2 30ms) ,应用脉冲多普勒记录不同房室... ①目的 探讨双腔心脏起搏时房室延迟对左室充盈动力学的影响。②方法 对 19例患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起搏频率为 70min-1,房室延迟分别程控在 70ms,15 0ms和2 30ms) ,应用脉冲多普勒记录不同房室延迟时的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的血流频谱。测量左室舒张期充盈时间、舒张早期峰值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的比值、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③结果 随着房室延迟的增加 ,左室舒张期充盈时间变短 (F =2 7.9,P <0 .0 0 0 1) ,舒张早期峰值充盈速度降低 (F =4 .8,P <0 .0 5 ) ,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增加 (F =5 .0 ,P <0 .0 5 ) ,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的比值减小 (F =11.1,P <0 .0 0 0 1)。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收缩期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在房室延迟 15 0ms时最大 (F =8.0 ,5 .5 ,P <0 .0 1)。④结论 双腔心脏起搏时左室舒张期充盈模式随房室延迟的不同而变化 ,多普勒超声对左室充盈模式变化的评估有助于获取双腔心脏起搏的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充盈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 房室延迟 心脏起搏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不同房室间期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汤长春 向力群 +3 位作者 胡美英 曾向辉 彭珍云 张翼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不同房室间期(AVD)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Ⅲ度AVB患者51例,按不同AVD分为前后4期:A期AVD为心房感知(SAV)90 ms、心室起搏(PAV)120 ms;B期为SAV 120 ms、PAV 150 ms;...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不同房室间期(AVD)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Ⅲ度AVB患者51例,按不同AVD分为前后4期:A期AVD为心房感知(SAV)90 ms、心室起搏(PAV)120 ms;B期为SAV 120 ms、PAV 150 ms;C期为SAV 150 ms、PAV 180 ms;D期为SAV 180 ms、PAV 210 ms。每期观察2个月,分别比较Ⅲ度AVB患者4期心电图QRS波时限和形态,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心脏超声左房内径(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三尖瓣返流等参数。结果Ⅲ度AVB患者行不同AVD起搏时LAD、LVDd、LVDs、IVST、LVPWT及LVEF无变化;而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随AVD的延长而依次减少;起搏QRS波时限A期较D期长(149.21±8.10 ms vs 145.27±6.94 ms,P<0.05);NT-proBNP随AVD的延长而减少(中位值分别为365.51,327.54,279.13和270.10 pg/ml)。结论Ⅲ度AVD患者不同AVD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会产生影响,短期内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影响不明显,选择起搏间期为SAV180 ms、PAV 210 ms时患者的获益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间期 心脏血流动力学 心功能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置入患者最佳房室延迟不同设置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魏子秀 孙晓斐 +1 位作者 丛培玲 冯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4期273-276,共4页
对不同最佳房室延迟(OAVD)设置方法进行比较,探讨OAVD设置的简单、实用的方法.选择36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设置不同的AVD,于超声心动图下记录左室射血分数(EF)、舒张期二尖瓣返流、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Time 1)、最早... 对不同最佳房室延迟(OAVD)设置方法进行比较,探讨OAVD设置的简单、实用的方法.选择36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设置不同的AVD,于超声心动图下记录左室射血分数(EF)、舒张期二尖瓣返流、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Time 1)、最早出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的AVD(临界AVD),并通过同步心电图测定QT间期(QTI)、QT离散度(QTD)及QRS波群时间(QRSI).将各指标预测的OAVD与OAVD(EF最大时的AVD)进行比较.结果:①心功能正常者心房起搏或心房感知时在AVD为170 ms或140~160 ms时EF达到最大,且与OAVD时EF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心功能不全者在AVD为130~140 ms时EF达到最大,但与OAVD时EF相比差异有显著性.②三种心电图指标预测的OAVD与OAVD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其预测的OAVD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与OAVD显著相关.③预测OAVD、AVD=200或180 ms时预测的OAVD与OAVD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下述简单方法设置OAVD: OAVD=200 ms(或180 ms)减去200 ms(或180 ms)时Time 1,以提高随访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双腔心脏起搏器 房室延迟 血流动力学 QT离散度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及血流动力学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赵青 蔡尚郎 +2 位作者 沃金善 王志斌 孙品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 对不同房室延迟DDD起搏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探讨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方法。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17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不同AV间期时心排出量(CO)、舒张期二尖瓣返流(DMRD)、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时间间期及... 目的 对不同房室延迟DDD起搏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探讨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方法。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17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不同AV间期时心排出量(CO)、舒张期二尖瓣返流(DMRD)、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时间间期及同步心电图QT间期等的变化。结果(1)当 AV延迟调至(16.9±19.9)ms时,A波结束与二尖瓣关闭同时出现,此时将AV延迟分别延长20ms、40ms、60ms、80ms,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间期分别延长(13.9±3.7)ms、(31.5±5.1)ms、(52.8±4.1)ms、(72.4±4.0)ms,而且在此间期可发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2)CO最大时的AV延迟(即最佳房室延迟)与预测的最佳 AV延迟呈明显正相关(r=0.893,P<0.05);(3)临界AV间期与最佳AV间期有显著正相关(r=0.884,P<0.05),临界AV间期较最佳AV间期长;(4)临界AV间期及其后不同AV间期预测的最佳AV间期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1)临界AV间期可代表最佳AV间期的上限,可用临界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来预测最佳AV间期;(2)最佳AV延迟可按以下公式预测:先设置一个较长的AV间期,然后于超声心动图下测量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则最佳AV间期等于此较长的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D起搏 最佳房室延迟 血流动力学 双腔心脏起搏器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超声指导希氏束起搏患者房室间期优化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雪 王星懿 +6 位作者 刘楠楠 高越 焦晓芳 李贵申 梁延春 于海波 周微微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1181-1182,1185,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希氏束起搏患者房室间期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希氏束起搏器置入的20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为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房室间期的参数...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希氏束起搏患者房室间期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希氏束起搏器置入的20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为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房室间期的参数变化。结果术后3 d调节80~160 ms房室间期,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所减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心室间机械延迟、左心室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房室间期120 ms时,左心室充盈时间最长。结论希氏束起搏可以改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心脏运动同步性,超声指导优化房室间期简便可行,可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超声心动图 房室间期 运动同步性
下载PDF
体表心电图在双腔起搏器房室传导间期最佳化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顾刚 吴立群 +3 位作者 曹敏 沈永初 苏侃 戚文航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置入了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随访时,根据体表心电图P波宽度调节房室传导间期(AV间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因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安装美墩力SD303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1例。测量患者体表心电图自身P波宽度,和(或)心房起... 目的:探讨置入了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随访时,根据体表心电图P波宽度调节房室传导间期(AV间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因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安装美墩力SD303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1例。测量患者体表心电图自身P波宽度,和(或)心房起搏脉冲至起搏的P波末端的宽度,在此测量值上加100ms,分别设定双腔起搏器的感知AV间期和起搏AV间期。使用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在出厂常规设置的AV间期和根据体表心电图优化的AV间期设定值,进行超声检查。结果:经体表心电图调整AV间期后的左室每搏量、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充盈时间、二尖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均高于常规出厂设置的AV间期,前三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中P波宽度的变化来调节AV间期,不但能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且由于其简单易行,而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房室传导间期 心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评价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设置时心功能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敏 顾刚 +1 位作者 施仲伟 吴立群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8年第3期176-178,181,共4页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技术评价双腔起搏器设置不同房室间期(AVD)时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和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改变。方法36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常规设置AVD和根据体表心电图优化设置AVD的情况下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技术评价双腔起搏器设置不同房室间期(AVD)时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和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改变。方法36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常规设置AVD和根据体表心电图优化设置AVD的情况下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常规设置AVD相比,AVD优化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和心排量显著增加,左室充盈时间延长,二尖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显著增加,Tei指数显著减小。此外,AVD优化后组织多普勒指标室间隔、左室前壁、下壁基底段收缩期峰值速度(Sm)显著增高,左、右心室壁基底段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显著增高,右室游离壁基底段的S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和Am均显著高于左室壁各基底段。结论双腔起搏器最佳AVD设置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脏功能,这些变化可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房室间期 双腔起搏器
下载PDF
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左束支区域起搏的最佳房室间期选择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若寒 邓晓奇 +7 位作者 王淑珍 刘春霞 张丽娟 徐敏 黄晓凤 谭焜月 严霜霜 熊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44-849,共6页
目的:探讨右束支传导阻滞对左束支区域起搏最佳房室间期的影响。方法:纳入19例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患者,术前采集心电图明确束支传导阻滞情况,术后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获取最佳房室间期,比较不同房室间期下所获取的超声参数差异及右束支... 目的:探讨右束支传导阻滞对左束支区域起搏最佳房室间期的影响。方法:纳入19例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患者,术前采集心电图明确束支传导阻滞情况,术后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获取最佳房室间期,比较不同房室间期下所获取的超声参数差异及右束支阻滞对于房室间期选择的影响。结果:通过超声心动图优化房室间期,可使心脏血流动力学最优化;术前伴右束支阻滞患者的最佳房室间期短于不伴右束支阻滞者(P<0.05)。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种可行性高的生理性起搏方式,房室间期的选择可影响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最佳房室间期的选择具有个体差异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能影响最佳房室间期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生理性起搏 房室间期 右束支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房室传导延迟AAI与DDD模式心肌节段运动
13
作者 陈晓栋 许迪 +5 位作者 周蕾 雍永宏 陈莉 王璎瑛 张荣 廖铭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6-589,F0003,共5页
目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的患者分别设置为AAI和DDD模式,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两种模式时各节段心肌的运动分析,探讨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设置为AAI... 目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的患者分别设置为AAI和DDD模式,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两种模式时各节段心肌的运动分析,探讨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设置为AAI模式和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运用QTVI比较这两种起搏模式下心肌节段收缩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和位移(D)。结果:在左室多数基底段及右室游离壁基底段Vs和Ve在AAI模式时大于DDD模式时(P<0.05);前间隔基底段Vs及下壁基底段的Ve在两种模式下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AAI模式较DDD模式有增大的趋势;基底段的Va在两种模式下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室心肌中段和右室游离壁心肌中段的Vs、Ve、Va及左室和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的D在AAI模式和DDD模式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SSS伴房室传导延迟(PR>200ms且<260ms)患者AAI起搏模式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优于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②QTVI可早期显示AAI和DDD起搏状态心肌运动状态的变化,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起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组织多普勒 优化的AV间期 双腔起搏器 房室传导延迟
下载PDF
房室延迟对舒张功能不良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聪 纪阳 +2 位作者 赵青 蔡尚郎 孙品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AV间期)起搏对单纯舒张功能不良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76例,分为单纯舒张功能不良组(38例)和心功能正常组(38例),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应变率成像测算在不同AV间期时...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AV间期)起搏对单纯舒张功能不良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76例,分为单纯舒张功能不良组(38例)和心功能正常组(38例),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应变率成像测算在不同AV间期时的心排出量(CO)、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左心房心肌平均峰值应变率(SR—S、SR—e和SR—a)。结果单纯舒张功能不良组:Q)AV间期自80ms开始增至200ms时,SR—a、LAEF和CO随AV间期的延长相应增大,在AV间期200111S时达到最大,达峰值后逐渐下降,SR.a、LAEF和CO在AV间期〈150ms及〉200ms时较AV间期150~200ms时降低(P〈0.05);(2)AV间期为80ms时SR—S较AV间期为200ms时增加明显(P〈0.05)。心功能正常组:①随着AV间期变化,评价左心房功能的各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②CO在AV间期为150ms时达到最大,在AV间期〈150ms及〉200ms时较AV间期为150—200ms时降低(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不同AV间期可影响单纯舒张功能不良患者左心房的收缩功能,适当延长AV间期在生理上更有利于左心房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房室延迟 左心房功能 应变率
原文传递
缩短房室间期处理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三娣 韩宏伟 +3 位作者 李振 蒋萍 李继文 闻捷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通过缩短起搏器房室间期,阻断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引起的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的可行性及原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起搏器程随访中8例发生PMT患者的资料,PMT均由心室起... 目的探讨通过缩短起搏器房室间期,阻断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引起的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的可行性及原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起搏器程随访中8例发生PMT患者的资料,PMT均由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引起,经缩短AV间期处理PMT。结果 8例患者均通过缩短AV间期阻断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从而终止PMT,最短感知AV间期85ms,最长120ms,平均104±9ms。心电图房室间期(心房感知延迟+感知AV间期)最短120ms,最长150ms,平均136±12ms。结论缩短AV间期能有效阻断心室起搏后的室房逆传,从而消除其介导的PMT。短AV间期未对血流动力学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 AV间期 室房逆传
原文传递
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房室间期的程控管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晓盟 黄榕翀 +7 位作者 夏云龙 王莹琦 丛涛 高连君 张树龙 黄立萍 林治湖 杨延宗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最佳房室间期(AVD)的设置和管理方法。方法:选择因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安置双腔起搏器的患者,研究组(23例)通过超声心动图指导进行感知房室间期的优化,对照组(21例)则常规设置房室间期。对比起搏器植入后1周和7个月2组... 目的:探讨最佳房室间期(AVD)的设置和管理方法。方法:选择因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安置双腔起搏器的患者,研究组(23例)通过超声心动图指导进行感知房室间期的优化,对照组(21例)则常规设置房室间期。对比起搏器植入后1周和7个月2组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变化以及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结果:(1)研究组的AVD为(138.7±8.7)ms,对照组的AVD为(124.8±0.8)ms(P<0.001)。(2)起搏器植入后1周,2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显著差异。(3)随访结束时,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左房内径分别为(36±2.8)mm和(38.7±3.4)mm,P=0.008;左室内径分别为(46.7±4.5)mm和(49.4±5.2)mm,P=0.07,对照组的左心房、左心室较研究组相对增大。E波最大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分别为(13.2±0.9)和(9.9±1.7);A波最大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分别为(5.1±0.9)和(4.1±0.9);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8.6±2.2)%和(55.3±4.1)%;每搏量分别为(63±5.2)mL和(54.9±6.6)mL,对照组患者的心功能明显降低。结论:最佳房室间期起搏有利于患者的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是指导房室间期设置的简便而可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间期 心脏超声 双腔起搏
下载PDF
双腔起搏对血浆脑钠肽值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曌 励伟芬 +1 位作者 张邢炜 李薇薇 《心电学杂志》 2009年第2期73-74,共2页
目的 探讨双腔起搏器心室起搏比例与血浆脑钠肽值的关系。方法52例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分别在术后和房室延迟调整后第3个月末程控测取心室起搏比例及血浆脑钠肽值,并按心室起搏比例分成≥40%组(35例)和〈40%组(17例)。结果术后心... 目的 探讨双腔起搏器心室起搏比例与血浆脑钠肽值的关系。方法52例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分别在术后和房室延迟调整后第3个月末程控测取心室起搏比例及血浆脑钠肽值,并按心室起搏比例分成≥40%组(35例)和〈40%组(17例)。结果术后心室起搏比例≥40%组和〈40%组的血浆脑钠肽对数值分别为2.06±0.26和1.77±0.2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心室起搏比例≥40%组经过房室延迟调整后心室起搏比例从(65.0±12.3)%下降为(44.1±7.3)%,血浆脑钠肽对数值从2.06±0.26下降为1.79±0.3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减少双腔起搏器的非必需心室起搏,可减少对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心室起搏比例 脑钠肽 房室延迟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评价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蔚 孟素荣 +3 位作者 彭健 杨溶海 谢昌联 冯旭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136-1138,共3页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以房室全能型方式起搏在不同房室间期(AVD)时心功能的变化,以探讨最佳 AVD,指导临床程控起搏器 AVD 参数的设定。方法 30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植入双腔起搏器,男18例,女12例。利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分别测量...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以房室全能型方式起搏在不同房室间期(AVD)时心功能的变化,以探讨最佳 AVD,指导临床程控起搏器 AVD 参数的设定。方法 30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植入双腔起搏器,男18例,女12例。利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分别测量程控不同 AVD 时室间隔及左室各壁基底段的收缩峰值速度和收缩达峰时间(从收缩期开始至收缩峰值的时间),在常规二维超声切面上测量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舒张末期内径(LVEDd)。AVD 自100 ms 起以30 ms 步长依次递增至250 ms。结果程控不同的 AVD 对心功能的影响不同,AVD 程控为160 ms 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CO(5.5 L/min±1.1 L/min,P<0.05)、CI(3.5 L·min^(-1)·m^(-2)±0.8 L·min^(-1)·m^(-2),P<0.05)、SV(78 ml±13 ml,P<0.05)、LVEF(67%±7%,P<0.05)、LVEDd(121 mm±29 mm,P<0.05)均达最大值,LVESd 达最小值(37 mm±16 mm,P<0.05);室间隔及左室各壁基底段的收缩峰值速度最快,收缩达峰时间最短,各室壁运动的同步性最好(P<0.05)。结论选择最佳的 AVD(160 ms)双腔起搏器程控时.对患者心功能改善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脏功能试验 房室间期
原文传递
心电图P波宽度在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凌天佑 吴立群 +4 位作者 顾刚 曹敏 沈永初 苏侃 沈卫峰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3期222-224,共3页
目的:探索以心电图P波宽度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AV间期)的方法,以期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选择63例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Medtronic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测量其心电图自身P波宽度,或从心房起搏脉冲至起搏P波末端的宽度... 目的:探索以心电图P波宽度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AV间期)的方法,以期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选择63例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Medtronic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测量其心电图自身P波宽度,或从心房起搏脉冲至起搏P波末端的宽度,在此测量值上加100ms,设定为双腔起搏器的感知AV间期(SAV)和起搏AV间期(PAV)。每例患者分别在出厂常规设置的AV间期和根据心电图优化的AV间期设定值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即刻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经心电图优化AV间期后,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常规出厂设置的AV间期有显著改善(69.5±11.2比72.3±12.7;29.5±9.5比27.88±10.07;63.6±5.3比67.2±6.2,P<0.05)。结论:根据心电图P波宽度优化双腔起搏器AV间期,可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左室充盈改善,LVEF上升;且该法简单易行,具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体表心电图 房室间期 P波宽度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成像估测双腔起搏病人左心室收缩功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建省 王志斌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37-238,241,共3页
目的运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评价DDD双腔起搏病人房室间期(AVD)的变化对其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5例植入永久性DDD起搏器病人(其起搏频率为70 min^-1,AVD分别程控在70、150和230ms)和18例正常人,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后间... 目的运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评价DDD双腔起搏病人房室间期(AVD)的变化对其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5例植入永久性DDD起搏器病人(其起搏频率为70 min^-1,AVD分别程控在70、150和230ms)和18例正常人,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后间隔、左心室侧壁、左心室前壁、左心室下壁、前间隔和左心室后壁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m),应用脉冲多普勒测量左心室每搏量(LVSV)。结果AVD程控为150 ms DDD起搏组Sm与正常对照组及AVD为70 ms和230 ms DDD起搏组Sm存在显著性差异(F=5.35,q=3.03-6.13,P〈0.05),并且AVD程控为150 ms DDD起搏组的Sm与LVSV间呈明显正相关(r=0.68,P〈0.01)。结论运用组织多普勒分析房室间期的变化对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的影响,可以估测双腔起搏病人左心室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心脏起搏 人工 房室间期 心室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