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物理技术在我国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钟世航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3期498-506,共9页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地球物理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地球物理技术在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在古墓探查、大型古建筑地下遗存现状探查、古遗迹断代等方面 ,地球物理技术都找到了发挥作用的机会 .本文...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地球物理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地球物理技术在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在古墓探查、大型古建筑地下遗存现状探查、古遗迹断代等方面 ,地球物理技术都找到了发挥作用的机会 .本文通过地球物理技术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北京故宫紫禁城、嵩岳寺塔、古泗州城遗址、风阳明中都等的物理探查实例 ,以及查找古墓、古遗迹断代等方面的工作 ,介绍了我国在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的进展 ,并指出了物探在用于考古和文保时的特点和展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文物保护 地球物理勘探 中国 古墓 古遗迹断代
下载PDF
贾湖史前人类迁移行为的初步研究--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24
2
作者 尹若春 张居中 杨晓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7,共8页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是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7800~9000年。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人和动物的骨骼与牙齿,这为研究史前时期中国中部地区人类的迁移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本次研究中,共分析了26个人和动物样品,包括12个...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是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7800~9000年。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人和动物的骨骼与牙齿,这为研究史前时期中国中部地区人类的迁移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本次研究中,共分析了26个人和动物样品,包括12个人体骨密质样品、9个人牙釉质样品和5个猪牙釉质样品。测定了每个样品的锶同位素浓度和87Sr/86Sr比值,结果表明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浓度(平均值为196±51ppm,n=5,1σ)高于人牙釉质的浓度(平均值为110±61ppm,n=9,1σ),人骨骼的锶同位素浓度(平均值为444±173ppm,n=12,1σ)明显地高于人牙釉质的浓度。根据5个猪牙釉质样品87Sr/86Sr平均值±2倍的标准偏差确定的当地锶同位素比值范围(0.712205~0.712420),发现14个人类个体中有5个是外来迁入的,并且从第1期到第3期人口的迁移率有增加的趋势。这是在国内首次利用锶位素分析方法对古人类的迁移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表明此方法可以很好地判断古人类迁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锶同位素 人类迁移 贾湖遗址
下载PDF
试论“话语”一词的含义 被引量:15
3
作者 谭斌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0-77,共8页
“话语”一词在人文社会学科中有诸多不同的含义和用法。我们不能给“话语”下一 个属加种差的定义,然而我们可以从语用学的角度梳理“话语”一词的各种用法,并在福柯 知识考古学与权力系谱学的基础上对这个词作出概念性的说明。
关键词 话语 语用学 考古学 系谱学 福柯
下载PDF
媒介考古:与小人儿捉迷藏?——读《媒介考古学:方法、路径与意涵》 被引量:20
4
作者 黄旦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0-104,共15页
媒介与考古,是媒介考古学的两个关键词;如何理解这两个概念,直接关系到"媒介考古学"的路径、方法及其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媒介考古学》做了分析和解读。该书将"考古"解释为一种多元的历史书写,在"媒介"... 媒介与考古,是媒介考古学的两个关键词;如何理解这两个概念,直接关系到"媒介考古学"的路径、方法及其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媒介考古学》做了分析和解读。该书将"考古"解释为一种多元的历史书写,在"媒介"的处理上,则是听任自然,不做必要的诠释。正是因此,全书缺少统一的概念框架,给人的总体印象不是在"媒介考古",而是在"考古媒介",发掘出各种不同的"媒介"——好比"与小人儿捉迷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考古 媒介考古学
原文传递
中国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22
5
作者 聂跃平 杨林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0-962,共23页
遥感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考古学的新目标、新需要不断出现,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田野考古研究的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回顾了遥感考古的历史,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大遗址探测中的优势与作用,以当前遥感考古与虚拟考古研究为例,对遥感考古发展中... 遥感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考古学的新目标、新需要不断出现,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田野考古研究的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回顾了遥感考古的历史,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大遗址探测中的优势与作用,以当前遥感考古与虚拟考古研究为例,对遥感考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考古 大遗址
下载PDF
汉晋时期藏西“高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21
6
作者 霍川 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52-57,共6页
由于文献缺载,以往对"高原丝绸之路"的认识大多始于公元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之后。近年来在西藏考古新发现表明,实际上早在汉晋时期,西藏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与中亚和西域新疆一带文化交流密切的区域,当地已经出现了具有高度复杂... 由于文献缺载,以往对"高原丝绸之路"的认识大多始于公元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之后。近年来在西藏考古新发现表明,实际上早在汉晋时期,西藏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与中亚和西域新疆一带文化交流密切的区域,当地已经出现了具有高度复杂化特点的社会组织形态,并且有能力积极参与到这一区域之外频繁的商业贸易、文化交往等活动当中。这些证据还表明,早在汉晋时期,从西藏高原通往西域、南亚等地的"高原丝绸之路"已经初步开通,在吐蕃时期被纳入到更为广阔的对外交流网络之中,成为吐蕃出入中亚、南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在物质交流、宗教传播、人员往来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极为重大,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高原丝绸之路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全系列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及考古测绘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白成军 吴葱 张龙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6-439,共4页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及考古测绘中的综合应用,实现了文物及考古测绘由二维向三维、四维、乃至多维的革命性飞跃。在大量测绘实践和分析研究基础上,文章对微观、中观、宏观等全系列三维激光扫描仪在文物与考古测绘中的应用相关问题进...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及考古测绘中的综合应用,实现了文物及考古测绘由二维向三维、四维、乃至多维的革命性飞跃。在大量测绘实践和分析研究基础上,文章对微观、中观、宏观等全系列三维激光扫描仪在文物与考古测绘中的应用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根据文物及考古测绘特点探讨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文物考古测绘成果多样化表现形式;进一步指出,将传统测量方法和先进测量技术融合贯通、优势互补是全系列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深度应用的基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文物 考古 测绘成果表现
下载PDF
绿松石显微拉曼光谱及产地意义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佘玲珠 秦颍 +3 位作者 冯敏 毛振伟 许存义 黄凤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107-2110,共4页
运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RM)分析了实地采集的我国湖北、安徽两地的4件现代绿松石样品,发现处于同一绿松石成矿带内、成矿背景和成因类型相同的3件湖北绿松石样品,尽管颜色上有差异,但其拉曼图谱保持基本一致,而与成矿背景和含矿岩系明... 运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RM)分析了实地采集的我国湖北、安徽两地的4件现代绿松石样品,发现处于同一绿松石成矿带内、成矿背景和成因类型相同的3件湖北绿松石样品,尽管颜色上有差异,但其拉曼图谱保持基本一致,而与成矿背景和含矿岩系明显不同的安徽马鞍山绿松石拉曼图谱在900~100cm^-1区域差别很大,且荧光背景强度和光谱特征也有明显区别;同时选取了2件古代绿松石样品用激光拉曼光谱进行原位无损分析,通过与已知产地绿松石样品(所有样品均为实地采集)拉曼图谱的对比,探讨利用已知产地绿松石样品的拉曼图谱作为“指纹”示踪古代绿松石产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拉曼光谱 绿松石 产地 考古
下载PDF
白裤瑶服饰文化刻录的上古文明 被引量:10
9
作者 磨现强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13,共7页
白裤瑶服饰图案"瑶王印"是易经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历史的形象刻画表叙,保留着八卦形成之前河图与洛书融合的早期文明形态,是上古人类从结绳记事阶段进步到数字记事阶段的标志图案,解析整体服饰文化的... 白裤瑶服饰图案"瑶王印"是易经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历史的形象刻画表叙,保留着八卦形成之前河图与洛书融合的早期文明形态,是上古人类从结绳记事阶段进步到数字记事阶段的标志图案,解析整体服饰文化的史前文明遗存,显现白裤瑶文化蕴含的上古人类进化阶次和上古文明进步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裤瑶文化 易经 考古 八卦 河图洛书 上古文明
下载PDF
粉黛香盒——女性文物之唐宋瓷粉盒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沈芯屿 《美育学刊》 2014年第1期96-104,共9页
瓷粉盒(亦称香盒)出现于唐代,历经五代,盛行于宋代,是一种圆形带盖的盒子,常见于女性墓葬。粉盒或香盒造型精巧、纹饰丰富,与女性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有着密切的关联。瓷粉盒纹饰和造型的转变,与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关联... 瓷粉盒(亦称香盒)出现于唐代,历经五代,盛行于宋代,是一种圆形带盖的盒子,常见于女性墓葬。粉盒或香盒造型精巧、纹饰丰富,与女性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有着密切的关联。瓷粉盒纹饰和造型的转变,与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关联。总体而言,唐宋两个时代的粉盒,经历了从简洁大方逐步走向细腻温婉的表现过程。唐宋瓷粉盒的发展,是由该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生活方式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粉盒 香盒 女性 墓葬 考古 文物
下载PDF
释光测年在应用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贾耀锋 黄春长 +3 位作者 庞奖励 卢新卫 张旭 韩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5-121,共7页
根据释光测年是地质学研究和考古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手段和断代方法,总结出了在近十多年来应用该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进展:(1)主要包括激发光源、晒退光源、辐射源以及操作软件等技术设备方面的巨大进展,以及由于释光测... 根据释光测年是地质学研究和考古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手段和断代方法,总结出了在近十多年来应用该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进展:(1)主要包括激发光源、晒退光源、辐射源以及操作软件等技术设备方面的巨大进展,以及由于释光测年技术设备精度的提高而由此极大地降低了释光测年的系统误差;(2)以单片再生测年技术和线性调整技术为代表的多种测年方法的快速发展,使得不同类型样品等效剂量的测定更加准确,而且测年流程更加简单易于操作;(3)测年材料不仅包括经受热过(主要是陶瓦)和经充足曝光的物质,同时对未经充足曝光的物质(如水积物和崩积物等)和其他经受热过的物质(如断层泥等)等也进行了大量的测年研究,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释光测年的应用领域;(4)各种年剂量测定方法的相互补充降低了在年剂量测定方面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考古学 释光测年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论福柯的考古学与谱系学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晓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6-60,共5页
福柯的考古学与谱系学方法有共同之处:反对历史统一性、连续性,关注断裂与偶然;解构普遍真理神话,关注认识中的偏执与阴暗。不同之处在于:其考古学是一种尽力摆脱社会制度影响的话语分析,而其谱系学则着重权力分析。
关键词 福柯 考古学 谱系学 话语 主体
下载PDF
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用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妍 李振兴 +1 位作者 侯爱琴 詹予忠 《分析仪器》 CAS 2017年第6期34-38,共5页
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用技术结合了两种仪器的优势,在样品同一微区形貌、元素组成和化合物成分分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联用技术有两种模式,即"离轴"和"同轴"模式,已应用于颜料与壁画、瓷器、青铜器、铁器等文... 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用技术结合了两种仪器的优势,在样品同一微区形貌、元素组成和化合物成分分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联用技术有两种模式,即"离轴"和"同轴"模式,已应用于颜料与壁画、瓷器、青铜器、铁器等文化遗产研究领域。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用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该设备的普及必将极大地推进文物原料、工艺、腐蚀机理以及保护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考古学 扫描电子显微镜 显微拉曼光谱 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用
下载PDF
针砭发源地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薛玺情 李旭豪 +1 位作者 马欣 杨继国 《山东中医杂志》 2022年第6期696-699,共4页
砭石被认为是最早的针具,为现代针具的雏形,砭石的起源与发展象征着针刺的起源。从古代文献记载中发现砭石多源于山东境内,扁鹊、伏羲氏最早以石治病;现代文献研究表明砭石起源于东方,尤其是山东沿海一带,与古莒文化区有密切联系,亦有... 砭石被认为是最早的针具,为现代针具的雏形,砭石的起源与发展象征着针刺的起源。从古代文献记载中发现砭石多源于山东境内,扁鹊、伏羲氏最早以石治病;现代文献研究表明砭石起源于东方,尤其是山东沿海一带,与古莒文化区有密切联系,亦有学者认为针砭的起源与浙江、河南、河北、甘肃等地有一定的关系;考古发现山东地区出土大量针砭文物,其次为湖南,且从中出土的砭石形状丰富,而河南、河北、内蒙古、江苏、上海、江西等地也有少量砭石出土。参考文献31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砭石 针刺 发源地 古代文献 现代文献 考古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考古学所见西藏文明的历史轨迹 被引量:6
15
作者 霍巍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67,共10页
本文从考古学的视角对西藏古代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观察与勾勒,分别从西藏远古时代人类活动及其遗存、西藏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吐蕃王朝时期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三个主要历史阶段,讨论了西藏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对... 本文从考古学的视角对西藏古代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观察与勾勒,分别从西藏远古时代人类活动及其遗存、西藏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吐蕃王朝时期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三个主要历史阶段,讨论了西藏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对其和周边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等问题也提出了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考古学 西藏古代文明 墓葬制度
原文传递
核磁共振测深方法的新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振宇 高秀花 潘玉玲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4年第2期6-10,共5页
核磁共振测深(MRS)方法是目前唯一直接探查地下水的新方法。本文概要介绍了参加第二届核磁共振测深(MRS)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要收获。阐述了核磁共振找水仪的研制和进展以及扩大了MRS方法的应用领域方面的情况。在应用MRS方法探测地下水... 核磁共振测深(MRS)方法是目前唯一直接探查地下水的新方法。本文概要介绍了参加第二届核磁共振测深(MRS)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要收获。阐述了核磁共振找水仪的研制和进展以及扩大了MRS方法的应用领域方面的情况。在应用MRS方法探测地下水取得很大成效的此基础上,我们率先用MRS方法进行了三峡滑坡监测和秦始皇陵考古工作,又取得了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深 国际学术研讨会 滑坡监测 考古
下载PDF
天水麦积山第120窟开凿时代考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怡楠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5-61,共7页
麦积山石窟第120窟后壁被127窟打通,关于其开凿学时间学术界有两种看法,在127窟之前抑或在127窟之后。通过对120窟艺术风格及供养人题记中武兴镇、白石县设置时间及隶属关系的研究,我们认为120窟开凿在127窟之前,时间大约在497年至524... 麦积山石窟第120窟后壁被127窟打通,关于其开凿学时间学术界有两种看法,在127窟之前抑或在127窟之后。通过对120窟艺术风格及供养人题记中武兴镇、白石县设置时间及隶属关系的研究,我们认为120窟开凿在127窟之前,时间大约在497年至524年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 第120窟 考古 佛教艺术 武兴镇 白石县
下载PDF
考古发现与先秦易学 被引量:3
18
作者 连劭名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6,共10页
本文从考古发现的一些才料,考证了先秦易学的若干问题.认为,古贞与鼎同字,贞亦训“定”,鼎是“定命”的象征.殷墟卜辞“卜王”与《周易》卦辞中的“安贞”同义。卜辞中有“由王事”,即“从王事”。《周易》爻辞中有“从王事”.《周易》... 本文从考古发现的一些才料,考证了先秦易学的若干问题.认为,古贞与鼎同字,贞亦训“定”,鼎是“定命”的象征.殷墟卜辞“卜王”与《周易》卦辞中的“安贞”同义。卜辞中有“由王事”,即“从王事”。《周易》爻辞中有“从王事”.《周易》卦爻辞中屡言“我”,取象与“从王事”全同.卜辞中有神名“(虫虫)”,指太一神。包山楚简中有神名“二天子”,应是伏牺、神农。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的“大帝”即为“易”.张家山汉简《盖庐》出现了“太极”的概念,是研究古代思想的珍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易学 先秦时期 出土文献
下载PDF
中国远古玉文化——华夏礼仪和中华儒学之源 被引量:3
19
作者 姚士奇 《珠宝科技》 2004年第2期49-58,共10页
中国玉文化博大而精深 ,在国内外都享有声誉 ,深入地研究其演变轨迹和相关的社会文化体系 ,对于促进玉文化的发扬光大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对诸多出土文物和历史资料的系统考证和分析 ,对史前玉文化的壮观、礼仪文明的起源及夏 -商代宗... 中国玉文化博大而精深 ,在国内外都享有声誉 ,深入地研究其演变轨迹和相关的社会文化体系 ,对于促进玉文化的发扬光大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对诸多出土文物和历史资料的系统考证和分析 ,对史前玉文化的壮观、礼仪文明的起源及夏 -商代宗教活动由巫到儒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中国玉文化走过了一段理论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走向了独立的、完整的文化体系 ,最终又由巫觋们携带着走向儒教的理论范畴 ,并逐步汇入统治理论。接着 ,通过对玉在周礼沿袭殷商礼仪文化中的作用的分析 ,论证了玉文化理论成为国家统治理论的原因。再通过对“三礼”中关于用玉的论述和规定的辨析 ,最后认为中国远古玉文化之源是华夏礼仪和中华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物考古 玉器 玉文化 华夏礼仪 儒学
下载PDF
Karst caves and hydrology between geodesy and archeology:Field trip notes 被引量:2
20
作者 Carla Braitenberg Tommaso Pivetta +2 位作者 Giuliana Rossi Paola Ventura Ambra Betic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8年第3期262-269,共8页
The Geodynamics-Earth-Tides-meeting-2016 was held in the Karst, the origin of geologic karst- formation. Surface-rivers are absent, and water flows in channels over distances of 30 km, forming subsurface caves. Geodet... The Geodynamics-Earth-Tides-meeting-2016 was held in the Karst, the origin of geologic karst- formation. Surface-rivers are absent, and water flows in channels over distances of 30 km, forming subsurface caves. Geodetic observations allow detecting caves and sense hydrologic flow. The Karst water had been recognized before Romans as provision for man and livestock. Proto-historic remains near the mouth of the underground river suggest the water outpouring from the Karst was associated with deities to be worshiped. Here the geodet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Karst are summarized, illustrating the field trip that had been offered to the particip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springs archeology HYDROLOGY TILTMET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