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 被引量:28
1
作者 郑元者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1,共6页
艺术人类学是艺术与人类学之间的离合关系的产物,它经历了很长时间才成为一门有系统的学科。旧式的“艺术人类学”主要以研究无文字社会的艺术为己任,而新的艺术人类学在时间性和地区性上有其更大的范围,因为它要重建迄今为止世界上所... 艺术人类学是艺术与人类学之间的离合关系的产物,它经历了很长时间才成为一门有系统的学科。旧式的“艺术人类学”主要以研究无文字社会的艺术为己任,而新的艺术人类学在时间性和地区性上有其更大的范围,因为它要重建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民族的艺术性的生活方式,它不但承诺要对全景式的人类艺术景观作出更加广泛的、全面的观察,而且寻求对艺术和人生的真理作出自己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生成 基本含义
下载PDF
艺术人类学的视野 被引量:28
2
作者 何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4,共9页
艺术人类学是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尤其它涉及文化功能的解释,或者叫文化深层解释。艺术人类学学科建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艺术人类学学科建构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和艺术民族志、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分类,这... 艺术人类学是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尤其它涉及文化功能的解释,或者叫文化深层解释。艺术人类学学科建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艺术人类学学科建构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和艺术民族志、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分类,这四个问题涉及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构及其理论方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文化深层解释 艺术民族志 艺术分类
原文传递
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方李莉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47,共6页
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中 ,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它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 ,就是纠缠于这些联系之中 ,它们在一起结成一个混沌的文化整体 ,我们只有... 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中 ,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它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 ,就是纠缠于这些联系之中 ,它们在一起结成一个混沌的文化整体 ,我们只有将其放在这样的整体中我们才会真正清楚地认识它们。在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的研究中 ,我们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审美和艺术本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文化 艺术 审美
下载PDF
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 被引量:21
4
作者 何明 吴晓 《学术探索》 2005年第3期116-121,共6页
西方现代美学选择了与古典美学相反的学术路径,批判并放弃了从理性、概念出发演绎出庞大的抽象理论体系的学术模式,追寻对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问题的解释,这为人类学介入艺术及审美领域提供了学术契机。而美学本身早就有着人类学表述... 西方现代美学选择了与古典美学相反的学术路径,批判并放弃了从理性、概念出发演绎出庞大的抽象理论体系的学术模式,追寻对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问题的解释,这为人类学介入艺术及审美领域提供了学术契机。而美学本身早就有着人类学表述的传统,为美学的人类学转向作了知识结构的准备,人类学一直以来热衷于对艺术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介入美学和接纳美学作了经验模式的铺垫。艺术人类学就是在美学进行困境摆脱时而与人类学整合而成。在学科特质上,艺术人类学表现为以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理论思辨作为潜在资源,以人类学的田野实证作为具体路径,以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求实的参与观察方法彰显其自身的敏锐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人类学 美的本质 艺术人类学
下载PDF
人类学视域下武术概念的重新审视 被引量:21
5
作者 陈振勇 李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60,共7页
以人类学为视角,对不同时期武术概念进行资料梳理与学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学意蕴中武术概念的解释性理解。研究认为:对于武术概念的解读需跨越体育技术以及文化的特定领域范畴,应视其作为一种人类身体的活动现象进行更加普遍... 以人类学为视角,对不同时期武术概念进行资料梳理与学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学意蕴中武术概念的解释性理解。研究认为:对于武术概念的解读需跨越体育技术以及文化的特定领域范畴,应视其作为一种人类身体的活动现象进行更加普遍意义的人类行为审视;武术不仅仅只是一项"体育"运动,或者说是一项身体"唯美技术",更应理解为不同地域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身体行为;从人类学身体文化领域所关注的"身体结构""身体意象"和"身体符号"三个维度对武术特有的"身体技术""身体艺术""身体文化"属性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探讨和诠释武术概念的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武术概念 身体技术 身体艺术 身体文化 技击论
下载PDF
中国艺术乡建的实践与未来:与方李莉的对话 被引量:19
6
作者 方李莉 向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8-125,共8页
基于中国乡村百年之痛以及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艺术乡建主要从“生态性”“治理性”和“美好性”三个层面对乡村建设做出新的规划与构建,在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复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人类学逐渐关注人的情感之维,探讨... 基于中国乡村百年之痛以及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艺术乡建主要从“生态性”“治理性”和“美好性”三个层面对乡村建设做出新的规划与构建,在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复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人类学逐渐关注人的情感之维,探讨情感结构与社会转型和变迁之间的深刻联系。在艺术人类学视野中,中国手工艺的复兴和乡村复兴实则是一套文化样态和审美哲学的复兴。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可以让乡民重新感知乡村的美,从而引领新时尚和社会革新。乡村是中国文化之根,不是我们拯救乡村,而是乡村拯救我们。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今后的社会发展是去中心和多中心的重构。在这样的社会转型中,我们更需要迈向“生态中国”,需要新的看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样式,从而真正在艺术层通达美美与共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艺术乡建 乡村复兴 多中心重构 时尚 生活样式
下载PDF
绘画人类学的学理、解读与实践--一个研究团队的行动实验(1999~2017年) 被引量:17
7
作者 庄孔韶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共9页
从20世纪末至今的20余年间,中国人类学家和油画画家师生一直在联合探索绘画人类学的一些重要研究路径(这也是多年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平行探索实践)。这支艺术研究团队的实践活动,从通常的人类学参与观察与文化诠释,发展到人际的、跨文化... 从20世纪末至今的20余年间,中国人类学家和油画画家师生一直在联合探索绘画人类学的一些重要研究路径(这也是多年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平行探索实践)。这支艺术研究团队的实践活动,从通常的人类学参与观察与文化诠释,发展到人际的、跨文化的、跨学科的与技法的深度理解与互动。其中,对绘画的人类学创意和人类学的绘画解读,以及文化、思维与哲学的绘画展示包含着何种概念活动,是他们探索与研究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人类学 主体性 艺术生成 人类学创意与解读 行动实验 跨文化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艺术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可能性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35,共12页
在回顾人类学艺术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人类学在面对民间艺术或乡土艺术时所持有的"大"、"小"的文化视野,认为艺术人类学在中国大有作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更多地则应扎根于艺术的田野。
关键词 艺术 艺术人类学 艺术工作 中国艺术人类学
原文传递
让艺术和审美研究从实践出发——艺术人类学之学术意义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16
9
作者 何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2-86,共5页
西方现代美学在批判古典美学纠缠于形而上的本体论问题、以思辨方法演绎理论体系等过程中提出了从事实和经验出发分析与解决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问题的学术目标,但由于美学自身的方法论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设置了障碍,从而进展缓慢;现代... 西方现代美学在批判古典美学纠缠于形而上的本体论问题、以思辨方法演绎理论体系等过程中提出了从事实和经验出发分析与解决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问题的学术目标,但由于美学自身的方法论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设置了障碍,从而进展缓慢;现代人类学特有的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方法为解决美学的这一难题提供一条路径。目前美学与人类学的结合主要从资料引用、思想启迪等方面切入,属于跨学科研究的性质,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尚未真正进入艺术和审美研究的领域,因而作为学科意义的艺术人类学目前尚未确立。把田野工作和“民族志”的方法融进艺术和审美的研究之中,是探寻解决当代美学难题、实现有关艺术和审美研究从经验事实和实践出发的重要路径,也是创建艺术人类学的根本依据和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田野工作 民族志 美学 艺术人类学
下载PDF
重塑“写艺术”的话语目标——论艺术民族志的研究与书写 被引量:11
10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6期47-60,共14页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需要有一系列艺术民族志的撰写,从而提供中国艺术现象所存在的基本事实,以形成共同研究的话题及系列的本土理论,并以此与西方艺术人类学形成平等讨论的话语空间。为此,有关艺术民族志的书写及书写理论的讨论,就成...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需要有一系列艺术民族志的撰写,从而提供中国艺术现象所存在的基本事实,以形成共同研究的话题及系列的本土理论,并以此与西方艺术人类学形成平等讨论的话语空间。为此,有关艺术民族志的书写及书写理论的讨论,就成为当今中国艺术人类学领域的重要使命。但由于艺术人类学是一门来自西方的学科,所以,如果要发展中国艺术人类学,还必须要掌握西方艺术人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其发展的脉络及其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不同流派的主要观点和主要理论。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深入的讨论,我们就很难找到中国艺术人类学在世界艺术人类学领域中的位置及发展坐标。因此,这篇论文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思考中国艺术民族志书写的未来走向,重塑"写艺术"的话语目标,但文章首先讨论的还是有关来自西方艺术民族志研究的一些相关概念与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到中国的艺术人类学中有关艺术民族志写作的基准,并以此来讨论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中所遇到的诸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民族志 艺术人类学 艺术界 后艺术民族志
下载PDF
地方性、地方感与艺术民族志创新 被引量:12
11
作者 孟凡行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9,共9页
进入20世纪,艺术开始祛魅,目前学界对艺术的理解已进展到艺术界的层次。不同于艺术哲学和美学,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要基于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在对具体的艺术田野研究中,要重点注意对地方性和地方感的双重挖掘。前者更多是通过对地... 进入20世纪,艺术开始祛魅,目前学界对艺术的理解已进展到艺术界的层次。不同于艺术哲学和美学,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要基于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在对具体的艺术田野研究中,要重点注意对地方性和地方感的双重挖掘。前者更多是通过对地方艺术界的结构和功能、艺术的法则等的研究,阐明作为艺术界一般规律的各种人文关系,为艺术民族志夯实社会和文化层。后者则更多是通过对艺术的能动性、艺术界中人的情感、感受等的考察,阐明作为艺术界特殊规律的各种人文关系,为艺术民族志建构艺术层和意义层。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感知识浑融共成艺术民族志,两者的结合,特别是地方感的视角,为艺术民族志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突破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界 艺术民族志 艺术人类学 地方性 地方感
下载PDF
人类学视域下乡村振兴的审美逻辑与艺术实践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晓慧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0-108,共9页
由介入到内生是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厘清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表征是探索艺术实践路径的前提,人类学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表征为日常化与多元化、能动性与本质性,这是由人类学... 由介入到内生是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厘清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表征是探索艺术实践路径的前提,人类学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表征为日常化与多元化、能动性与本质性,这是由人类学视角下乡村艺术的审美本质决定的。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基于价值实现的知识性生产的永续性保护、物质性生产的生活化传承和艺术乡建是目前乡村振兴艺术实践的有效路径。大量具体案例的学理性分析是对基于审美逻辑的乡村振兴艺术实践路径的进一步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审美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 艺术乡建
下载PDF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民族志方法讨论 被引量:11
13
作者 洪颖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7-107,共11页
艺术人类学研究有必要借鉴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民族志具有“文体”和“方法”双重内涵,对艺术研究的民族志讨论应包括“作为方法的民族志实践”和“作为文本的民族志书写”两方面的研究。在作为方法的艺术民族志研究实践中,“整体观”原... 艺术人类学研究有必要借鉴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民族志具有“文体”和“方法”双重内涵,对艺术研究的民族志讨论应包括“作为方法的民族志实践”和“作为文本的民族志书写”两方面的研究。在作为方法的艺术民族志研究实践中,“整体观”原则对帮助转换既有的知识传统中以孤立地谈论艺术品来解决“艺术”问题的倾向、模式,以及对“艺术”认知的“祛魅”,具有基础性意义;对“观察—体验”的实践理念的标举,正面回应了“体验”在民族志实践中的长期蛰伏状态;以“当下”地“共域在场”为具体操持方案,强调研究者对“场域”结构关系保持自觉并调动自身“在场”的能动性,机动地采取有目的的行为从调查现场获致所需信息。适应于实践的具体情况,艺术民族志书写将呈现为一系列的、调动多种手段的实验性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民族志 实践 书写
原文传递
从实践出发:开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新视域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何明 吴晓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34,共6页
从实践出发,就是把社会生活的实际运行过程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并使之贯穿于学术研究的始终。艺术人类学把从实践出发作为学科的学术价值取向,既承续了其母体学科文化人类学的学术传统,又确定了与文艺学、美学、艺术学等以... 从实践出发,就是把社会生活的实际运行过程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并使之贯穿于学术研究的始终。艺术人类学把从实践出发作为学科的学术价值取向,既承续了其母体学科文化人类学的学术传统,又确定了与文艺学、美学、艺术学等以艺术和审美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相区别的学科边界,从而赋予艺术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新兴子学科或独立性的交叉学科的建构具有了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而开启出生活世界的艺术和审美活动的新视域,在艺术和审美研究领域拓展出以田野民族志为基本方法和以人们在生活中的艺术创作和接受行为为焦点、以由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所构成并对人及其行为具有形塑作用的场域为坐标、以由社会制度或社会规定性逐渐内化到人的身体之中而形成的并具有不断吸纳特定场域中新的社会规定性以调整与重构自身和实践对象的惯习研究为指归的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实践 生活世界 行为 场域 惯习
下载PDF
学术范式的转换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构 被引量:13
15
作者 何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24,共6页
文化人类学与文艺美学虽因其研究对象的共域而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叉互渗研究实践,但却长期滞留于材料移植和理论移植阶段,未能促成艺术人类学学科范式的形成。其主要根源在于两个学科各持一端:一者固守实证主义立场,把艺术视为与生计、交... 文化人类学与文艺美学虽因其研究对象的共域而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叉互渗研究实践,但却长期滞留于材料移植和理论移植阶段,未能促成艺术人类学学科范式的形成。其主要根源在于两个学科各持一端:一者固守实证主义立场,把艺术视为与生计、交换、政治体制等几乎无差别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描述与解读;另一者坚持对从社会文化中孤立出来的艺术及其活动进行思辨的方法,把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的艺术悬置起来不予问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既解构了理性主义的思辨模式又颠覆了实证主义的绝对真理性,把人及其主体性移置到学术研究的中心,引发了学术范式的转换和知识资源的重组,推动文化人类学与文艺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积极互动和深度融合,促成具有学科意义和知识创新能力的艺术人类学学科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范式 理性主义 后现代思潮 艺术人类学
原文传递
新文科中文理交融的深层次探讨——基于艺术人类学学科自觉的思考 被引量:8
16
作者 方李莉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5,157,共12页
当下人类社会已进入“人类世”的高风险复杂系统,面临着种种问题、困境及机遇,在此背景下,新文科应运而生。当今学界的首要任务在于提升全球文化政治共商机制,以节制技术发展来应对各种技术风险,制衡技术的全面统治,进而解决地球生态及... 当下人类社会已进入“人类世”的高风险复杂系统,面临着种种问题、困境及机遇,在此背景下,新文科应运而生。当今学界的首要任务在于提升全球文化政治共商机制,以节制技术发展来应对各种技术风险,制衡技术的全面统治,进而解决地球生态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不仅需要科学家的参与,也需要人类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巨大的思想库,而新文科概念的出现正是这一思想库形成的前提。作为跨人类学、艺术学、哲学等领域的艺术人类学,应充分认识自身的学科优势,将其融入新文科理念中,努力发展新的研究范式,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提出新的思考,并由此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艺术学 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
原文传递
艺术人类学的基本问题与学科发展新方向 被引量:8
17
作者 孟凡行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52,共10页
艺术人类学对艺术学的意义与其在人类学中作为一个研究侧面(分支学科)不同,由于它可担负起艺术研究从艺术物理层向艺术哲学层攀升过程中文化研究的功能,因而是艺术学必不可缺的层面。艺术人类学将艺术放入文化和社会网络中进行整体研究... 艺术人类学对艺术学的意义与其在人类学中作为一个研究侧面(分支学科)不同,由于它可担负起艺术研究从艺术物理层向艺术哲学层攀升过程中文化研究的功能,因而是艺术学必不可缺的层面。艺术人类学将艺术放入文化和社会网络中进行整体研究的思路,决定了研究对象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艺术,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界。艺术民族志方法可帮助艺术学摆脱在面对从“死艺术”到“活态艺术”转变的当代艺术图景时的困境,且可为艺术学打造全新的一手资料系统。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艺术学有“革新”价值,艺术人类学应抓住艺术学升门和艺术学理论升为一级学科的机遇,将自身建设成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艺术民族志 学科位置 学科建设 艺术学理论
下载PDF
19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8
18
作者 洪颖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23,共9页
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滥觞期大致可上溯到19世纪中后期,与作为其主体学科的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联系密切。西方学者在人类学视野、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艺术研究按照其立场取向的不同可归纳为艺术审美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3种类型,呈... 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滥觞期大致可上溯到19世纪中后期,与作为其主体学科的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联系密切。西方学者在人类学视野、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艺术研究按照其立场取向的不同可归纳为艺术审美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3种类型,呈现出审美艺术还原和社会文化还原的学术旨归。其研究对象范围的确定及立场取向的变迁表征了一种自觉趋近于社会思潮背景及现实生活的学术姿态,并客观地对国外学界在该领域基本限于个案阐论而较少学科理论建树的总体研究状况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艺术人类学 研究取向
下载PDF
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明 吴晓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4-138,共5页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演变历程,有一条若隐若现而又内在地存在着的逻辑主线,这就是从美的本质的争论到实践美学的论证再到艺术或审美的文化研究。这一学术转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理论观点的演进,即从美的本质的理...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演变历程,有一条若隐若现而又内在地存在着的逻辑主线,这就是从美的本质的争论到实践美学的论证再到艺术或审美的文化研究。这一学术转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理论观点的演进,即从美的本质的理论方位论争,到以人的本质为理论定位的实践美学理论建构,再到把艺术或审美的文化阐释;另一方面是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形而上”的理论推论到“形而下”的事实阐释。从中国当代美学学科发展角度审视,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学术研究的推进与深化,若将其置于当代世界美学乃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态势观之,这一变化呈现出了中国美学向国际学术旨趣的趋近或接轨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当代美学 学术转型 实践美学 研究范式
下载PDF
“萌”作为一种美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星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18,共14页
"萌"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及文化生活中颇为醒目。以动画、漫画、电子游戏和互联网等为媒介,"萌"是弥漫于日本和中国的越境性审美文化现象。从艺术人类学之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萌&quo... "萌"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及文化生活中颇为醒目。以动画、漫画、电子游戏和互联网等为媒介,"萌"是弥漫于日本和中国的越境性审美文化现象。从艺术人类学之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萌",有助于揭示"萌"之美的普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爱 审美 艺术人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