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及腹壁浅动脉皮瓣的血供解剖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东方 庄跃宏 +2 位作者 王建红 崔怀瑞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9-623,628,共6页
目的针对下腹部皮瓣及皮下组织的血供分区尚存在争议,对血供分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技术,灌注10具新鲜尸体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应用交互式医... 目的针对下腹部皮瓣及皮下组织的血供分区尚存在争议,对血供分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使用改良的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技术,灌注10具新鲜尸体标本。经螺旋CT扫描后,应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对腹壁下动脉及其穿支和腹壁浅动脉进行3D可视化研究,并对下腹壁区域皮肤及皮下组织等进行层次解剖与X线摄像。结果腹壁下动脉有3种分支形式,当其分为2支或3支时,发出相对应的内、外两排穿支。腹壁浅动脉的解剖变异度较大,但均与腹壁下动脉穿支间有丰富的吻合。结论腹壁血供传统分区的争议与术中选择内排或外排穿支有关。当术前确认腹壁浅动脉管径较大,且所需组织量不超过半腹部时,腹壁浅动脉皮瓣是一种很好的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腹壁下动脉 穿支 腹壁浅动脉 血管造影 3D可视化
下载PDF
CTA诊断胸部血管性病变临床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延春 《医药论坛杂志》 2009年第12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胸部血管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6例胸部血管性病变CTA成像的阳性病例。结果16例阳性病例中,血管瘤2例,动脉粥样硬化4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6例,主动脉夹层4例。CTA均能清楚显示病变的大...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胸部血管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6例胸部血管性病变CTA成像的阳性病例。结果16例阳性病例中,血管瘤2例,动脉粥样硬化4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6例,主动脉夹层4例。CTA均能清楚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病变的性质作出客观评价并做出正确诊断。结论16层螺旋CT胸部CTA对血管性病变诊断率高,对与周围结构关系显示良好,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前瞻性意义。CTA安全、微创,可以作为胸部血管性病变诊断的常用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血管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青 米树华 +5 位作者 张晓霞 戴文龙 苏工 张涛 田磊 赵全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首次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的冠心病患者78例,对病变部位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根据其特征分为易损斑块组...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首次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的冠心病患者78例,对病变部位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根据其特征分为易损斑块组(49例)及稳定型斑块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HCY水平并对冠状动脉病变部位IVUS图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与稳定斑块组相比,易损斑块组HCY水平显著增加(P<0.01);其病变处血管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偏心指数(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均显著增加(P<0.05);负性重构更多见于稳定斑块组(P<0.01)。HCY与EEMA、PA、PB、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加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斑块的不稳定性,联合IVUS检查有助于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检查 血管内 易损斑块 稳定斑块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被引量:13
4
作者 顾苏兵 林高平 +4 位作者 施天明 王奕琪 张剑梅 陈桂花 丁忠祥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5-397,408,共4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和60.12%。112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38例(33.93%)和多发动脉狭窄74例(66.07%)。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59.82%,2级狭窄30.36%,3级及以上狭窄9.82%。228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91例(83.77%),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2.86%、80.77%和86.39%。191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83例(43.46%)和多发动脉狭窄108例(56.54%)。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34.56%,2级狭窄41.36%,3级及以上狭窄24.08%。两组30~44岁患者中以前循环单发颅内动脉狭窄为主,≥60岁组中以多发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颅内动脉1级狭窄为主,而脑血栓形成以2级以上狭窄为主。两组≥60岁患者随年龄增长多发动脉狭窄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狭窄
下载PDF
C反应蛋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伟 周小辉 +1 位作者 王欣 杨建新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 (CRP)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测定 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 3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CRP含量。【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CRP含... 【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 (CRP)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测定 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 3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CRP含量。【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CRP含量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升高 (分别为P <0 0 1,P <0 0 0 1) ,急性心肌梗塞组CRP升高最显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组 ,主要心脏事件发生 (心绞痛组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衰、泵衰、梗塞后心包炎 )多数病例 ,在同组中处于CRP含量较高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RP与左室射血分数无关 ,与急性心肌梗塞组成负相关 (r=- 0 72 ,P <0 0 0 1)。【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 ,血清CRP增高是预后不良的一个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塞 预后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利用移动型DSA设备建立“杂交手术室”的探讨 被引量:12
6
作者 冯世领 王禹 《中国医学装备》 2012年第6期49-51,共3页
"杂交手术室"是既可以进行介入手术治疗,又可满足传统外科手术要求的手术室,去除了术中转移的环节,从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建立"杂交手术室"是医学发展和医院建设的趋势,一个完善的"杂交手术室"是未来... "杂交手术室"是既可以进行介入手术治疗,又可满足传统外科手术要求的手术室,去除了术中转移的环节,从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建立"杂交手术室"是医学发展和医院建设的趋势,一个完善的"杂交手术室"是未来手术室建设的目标。先进的"杂交手术室"应该拥有可开展各种手术的功能,同时还具备现场应用多种影像学设备的功能。通过介绍杂交手术室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杂交手术室"对于现代医疗的重要性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的概念和特点,以利用移动式DSA构建"杂交手术室"为例,阐述如何建立"杂交手术室",同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式数字血管造影机 杂交手术室 一体化手术室 信息系统
下载PDF
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姚文君 郑穗生 +5 位作者 汪渊 王龙胜 陈贵林 陈立芳 杜北珏 许玲 《安徽医学》 2012年第4期472-475,共4页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于兔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的诊断价值及其局限性。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建立2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另建20只正常饲养作为对照。分别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后,解剖家兔进行病理学对照。结果...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于兔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的诊断价值及其局限性。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建立2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另建20只正常饲养作为对照。分别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后,解剖家兔进行病理学对照。结果 20只正常饲养兔血管正常,CTA未见明显异常;26只高脂饮食兔的血管大体观内膜表面均布满脂纹及脂斑,CTA检查25只(96.2%)血管横断面失去正常圆滑形态,12只(46.2%)可见管壁轻度偏心性增厚,管腔狭窄不明显。结论 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形态,大范围观察全段动脉,对于早期斑块的显示主要表现为管腔形态的改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物实验模型 CT血管造影 病理
下载PDF
冠心病家族史在冠心病发病中作用地位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黄久仪 李良寿 +2 位作者 何耀 李兰荪 贾国良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1993年第4期158-160,192,共4页
10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确诊为冠心病和45例CAG检查结果正常的病人进行了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家族史、吸烟、高脂饮食习惯和年龄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冠心病家族史的优势比(OR)为5.82... 10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确诊为冠心病和45例CAG检查结果正常的病人进行了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家族史、吸烟、高脂饮食习惯和年龄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冠心病家族史的优势比(OR)为5.82,占诸危险因素的首位.冠心病、高血压和脑卒中家族史合并出现时,冠心病的OR值显著提高.多因素分析和分层分析均提示,冠心病家族史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家族史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被引量:3
9
作者 顾苏兵 施天明 +4 位作者 林高平 王奕琪 张剑梅 张文亚 郭舜源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0年第4期391-395,400,共6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0TMRA)测定186例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并与121例轻度头昏患者对照。结果:186例CI患者有动脉狭窄164例(88.17%)。狭窄动脉分布:①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0TMRA)测定186例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并与121例轻度头昏患者对照。结果:186例CI患者有动脉狭窄164例(88.17%)。狭窄动脉分布:①颅内动脉狭窄率为83.54%,颈部动脉狭窄率为51.83%。②前循环单一动脉狭窄60/164例(36.59%),其中颅内50例,颈部10例;后循环动脉狭窄38/164例(23.17%),其中颅内21例,颈部17例。③合并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两条以上动脉狭窄66/164例(40.24%)。46~60岁组患者以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54.05%),其中主要为颅内大脑中动脉;>60岁组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30.08%),而后循环动脉狭窄(26.02%)和多发动脉狭窄(43.90%)明显增加(P<0.05)。结论:46~60岁CI患者动脉狭窄以前循环颅内动脉为主,>60岁CI患者后循环动脉狭窄和累及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动脉的多发动脉狭窄相对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 颅内动脉 狭窄 磁共振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殷建瑞 张波 +2 位作者 谭丽华 傅贤 高庆春 《广州医药》 2011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阐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MRA检查、NIHSS评分,同时记录出现进展性脑卒中的情况。分析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阐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MRA检查、NIHSS评分,同时记录出现进展性脑卒中的情况。分析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其对进展性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 MRA显示:2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65例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30.1%)。其中23例为单一血管狭窄,42例为多发颅内大动脉狭窄。狭窄的动脉分布为大脑中动脉(61/111,55.0%)、大脑后动脉(15/111,13.5%)、大脑前动脉(13/111,11.7%)、颈内动脉颅内段(12/111,10.8%)、基底动脉(6/111,5.4%)、椎动脉颅内段(3/111,2.7%)。1级狭窄占51.4%,2级狭窄占39.6%,3级及以上狭窄的占9.0%。入院后1周内20例患者出现了进展性卒中。在此类患者中,颅内动脉达到1级狭窄的患者有22.3%,达到2级狭窄的有41.7%,达到3级及以上狭窄的有3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所处解剖区的供血动脉更易发生狭窄(占所有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67.7%)(P<0.01),而且此类患者更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为36.4%)(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所处解剖区的供血大动脉更易发生狭窄,其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机制,这种患者更加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需要更积极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大动脉狭窄 腔隙性脑梗死 磁共振血管造影 进展性卒中
下载PDF
初步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三种参数标准评价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柳舜兰 朱建平 +2 位作者 蒋彦 江丽 罗晓莉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三种参数标准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诊断价值,为客观评估现存的ICAS超声参数标准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0例症状性脑缺血患者120支颈内动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三种参数标准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诊断价值,为客观评估现存的ICAS超声参数标准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0例症状性脑缺血患者120支颈内动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CDFI三种参数标准即2003年美国放射年会超声会议公布的参数标准(标准一)、2006年澳大利亚超声医学会推荐的参数标准(标准二)、2006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提出的参数标准(标准三)分别评估每支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结果 CDFI三种参数标准评估ICAS的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及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三种参数标准均有效(AUC>0.90),三组评估结果与DSA结果均一致(P<0.001),其中标准二评估结果与DSA一致性最高(Kappa值=0.76),对中、重度ICAS的诊断敏感性(64.00%、81.25%)和准确性(89.17%、96.67%)高于另两种标准。结论 CDFI三种参数标准均可有效地评估ICAS程度,标准二诊断中、重度ICAS的有效性优于另两种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粥样硬化性狭窄 颈内动脉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虹 张莹 周颖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4期261-263,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64-sCT)评价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方法拟诊稳定型心绞痛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66±12)岁,行64-sCT冠状动脉扫描,并于检查15d内行冠... 目的探讨64层螺旋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64-sCT)评价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方法拟诊稳定型心绞痛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66±12)岁,行64-sCT冠状动脉扫描,并于检查15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对所有病人的冠状动脉544节段分析,将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结果64-sCT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52%,特异度为96%,阳性预测价值74%,阴性预测价值90%。对每条冠状动脉进行分析,诊断敏感度为76%,特异度为99%,阳性预测价值98%,阴性预测价值83%。对病人进行评价,诊断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33%,阳性预测价值94%,阴性预测价值50%。结论64-sCT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冠状动脉造影 稳定型心绞痛
下载PDF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文君 郑穗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6期16-18,共3页
目的总结胡桃夹综合征的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表现特征,探讨CTA诊断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明确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CTA资料。结果 10例中有9例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α)变小所致,14.0°≤α≤24.5°,... 目的总结胡桃夹综合征的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表现特征,探讨CTA诊断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明确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CTA资料。结果 10例中有9例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α)变小所致,14.0°≤α≤24.5°,1例因左肾静脉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脊柱之间且明显受压所致,左肾静脉近肾侧扩张段前后径(b)与左肾静脉狭窄段前后径(a)之比为3.03≤b/a≤5.00;7例伴有十二指肠淤滞症,3例清晰显示侧支循环。结论胡桃夹综合征CTA图像上具有特征性,具有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夹综合征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系统的MRI诊断及影像学比较(附23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新 林炜 +1 位作者 赵志锋 胡连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窦瘤破裂 2 3例 ,其中无冠状窦破入右心房 3例 ,右冠状窦破入右心房 4例、右心室 15例和肺动脉 1例。术前均行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和MRI检查 ,9例... 目的 :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窦瘤破裂 2 3例 ,其中无冠状窦破入右心房 3例 ,右冠状窦破入右心房 4例、右心室 15例和肺动脉 1例。术前均行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和MRI检查 ,9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MRI正确诊断 19例。典型表现为窦壁信号中断 ,破裂处窦壁漂入相邻心腔 ,此征象亦为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结论 :MRI是诊断主动脉窦瘤破裂的有效方法 ,辅助超声心动图检查 ,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窦瘤 MRI 诊断 影像学
下载PDF
新生儿动脉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MRI特点 被引量:1
15
作者 白娟 徐树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2年第5期556-561,共6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动脉缺血性脑梗死(NAIS)的危险因素及MRI特点。方法选择64例确诊为NAIS的患儿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胎龄35.86~42.00周,平均胎龄39.53周;年龄1~28 d,平均年龄7.67 d;足月儿60例(93.8%),早产儿4例。同期住院但... 目的探讨新生儿动脉缺血性脑梗死(NAIS)的危险因素及MRI特点。方法选择64例确诊为NAIS的患儿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胎龄35.86~42.00周,平均胎龄39.53周;年龄1~28 d,平均年龄7.67 d;足月儿60例(93.8%),早产儿4例。同期住院但MRI表现正常的新生儿128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7例,女性51例;胎龄25.57~43.00周,平均胎龄36.96周;年龄1~28 d,平均年龄8.88 d;足月儿86例,早产儿42例。均完善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对两组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进行组间比较,总结MRI影像特征。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惊厥、肌张力改变、反应差、面色灰白、青紫和发热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足月、妊娠期高血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患NAIS的危险因素(P<0.05)。MRI表现方面,21例DWI发现病灶范围及部位明显大于或多于常规序列;病灶累及单侧58例(90.6%,其中左侧65.5%),双侧6例(9.4%),皮质脊髓束走行区受累26例(40.6%);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血管中断、分支减少或增多19例(19/26),大脑中动脉受累15例(78.9%),血管增粗/分支丰富7例(36.8%)。19例复查MRI均呈脑梗死后遗改变。结论NAIS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性别、足月、妊娠期高血压、HIE、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先天性心脏病;MRI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要重视常规序列、DWI及MRA的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动脉缺血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MRI 扩散加权成像(DWI)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下载PDF
CE-MRA法和TOF法在下肢动脉检查中的应用与比较
16
作者 戴工华 武刚 吴元佐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48-51,共4页
目的比较与分析TOF法和CE-MRA法在下肢动脉检查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TOF法37例,CE-MRA法19例)患者进行检查,其中有5例采用了两种方法检查进行对比;所有患者均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以上两种结果进行对照。结果采用TOF法有26例显... 目的比较与分析TOF法和CE-MRA法在下肢动脉检查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TOF法37例,CE-MRA法19例)患者进行检查,其中有5例采用了两种方法检查进行对比;所有患者均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以上两种结果进行对照。结果采用TOF法有26例显示动脉狭窄或连续性中断,而彩色多普勒超声仅显示6例狭窄。采用CE-MRA法有2例显示狭窄,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相吻合。结论CE-MRA法较TOF法在下肢动脉的显示上要更为精确、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扫描技术 下肢血管
下载PDF
骨盆肿瘤术前选择性髂内动脉栓塞的评价
17
作者 徐皓 卢森桂 +1 位作者 符臣学 吴纪瑞 《福州总医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8-29,共2页
目的:为减少骨盆肿瘤术中出血,以完整切除肿瘤,我们试尝施行术前髂内动脉栓塞术.方法;本组12例各种骨盆肿瘤,术前进行髂内动脉造影及选择性髂内动脉栓塞.结果:术前栓塞有效地减少了术中出血.术野清晰,肿瘤完整地被切除,术手并发症,复发... 目的:为减少骨盆肿瘤术中出血,以完整切除肿瘤,我们试尝施行术前髂内动脉栓塞术.方法;本组12例各种骨盆肿瘤,术前进行髂内动脉造影及选择性髂内动脉栓塞.结果:术前栓塞有效地减少了术中出血.术野清晰,肿瘤完整地被切除,术手并发症,复发率明显减少.绪论:术前选择性髂内动脉栓塞是减少骨盆肿瘤术中出血,完整切除肿瘤,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肿瘤 髂内动脉栓塞术 术前栓塞 切除 复发率 术中出血 术后并发症 造影 评价 有效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