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歆沂 杨其勇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年第9期89-92,110,共5页
语言精练、含义隽永的古诗是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载体。但在当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中,新课标提到的美育理念无法贯彻落实。具体表现为: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教学模式单一;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教学时间少。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 语言精练、含义隽永的古诗是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载体。但在当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中,新课标提到的美育理念无法贯彻落实。具体表现为: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教学模式单一;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教学时间少。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语文素养不够;吟唱与教学意境缺失;小学生理解能力局限。新课标视野下加深小学古诗课堂美育的具体策略是提高教师语文素养,采取多样化教学,挖掘课堂美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 古诗 课堂美育 语文素养 教学意境
下载PDF
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3
2
作者 卢军羽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单一范式到多种范式争鸣,从技巧探讨到理论构建的历程。展望未来,中国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应该以弘扬中国古典文化为己任,继续加强基础性研究,在各种范式相互借...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单一范式到多种范式争鸣,从技巧探讨到理论构建的历程。展望未来,中国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应该以弘扬中国古典文化为己任,继续加强基础性研究,在各种范式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多元互补的古诗词英译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 英译 现状 展望
原文传递
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描写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文鹤 孙三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4,共12页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替换四类,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使用进行深度的描写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 英译 翻译策略 替换法 描写研究
下载PDF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敏 《学周刊(上旬)》 2016年第5期54-55,共2页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人文价值,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改为我国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针对我国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教学问题进行了研...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人文价值,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改为我国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针对我国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原文传递
古诗词英译中“双关”的处理 被引量:6
5
作者 顾正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53-58,共6页
在古诗词的英译中,译者对具有“双关”含义的古诗,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照译字面”、“选择一种 意义”、“译出双关义”、“用其它辞格”、“在上下文中体现”等方法。加以处理。
关键词 古诗词 双关 翻译
下载PDF
古诗地名意象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基于读者反应论 被引量:8
6
作者 叶立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00-103,共4页
古诗中的地名是一种文化意象。文章用读者反应论来对古诗地名意象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地名意象翻译的基本方法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认为应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从而实现文化信息的融合。
关键词 古诗 读者反应论 地名意象 归化 异化
下载PDF
席慕容与中国古代诗歌 被引量:3
7
作者 雷学军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40-44,共5页
席慕容的诗歌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读者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继承。这种继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遵循以情为中心的表现原则;二、采用中国古代诗歌的技法;三、追求诗歌的意境美。
关键词 席慕容 中国古代诗歌 意境 用句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人如何诗意地存在?——论汉诗的语言机制与审美心理 被引量:6
8
作者 顾明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81,共14页
在对语言和诗歌本质的形而上反思中,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再将语言视为人们通常使用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构成了"世界"的主题和材料。语言不仅是诗歌的本源,而且还赋予其创造的文本世界以展示自身的潜力。此外,它还绘制使作者和读... 在对语言和诗歌本质的形而上反思中,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再将语言视为人们通常使用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构成了"世界"的主题和材料。语言不仅是诗歌的本源,而且还赋予其创造的文本世界以展示自身的潜力。此外,它还绘制使作者和读者被限制和统领的地图,构建创作和阅读时的主体性,决定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活动。在抒情诗一直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诗歌语言构建了诗人存在于此的"世界",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如何诗意地存在。从分析王维、杜甫、刘禹锡、李白、温庭筠、马致远等人的诗歌入手,可以看出,中国诗歌语言的材料被赋予了梦境意象的特征。汉字的象形性,汉字少有的词形限制,以及诗行的句法自由,使得中国古代诗人能够创造自由的语言缝合,这种缝合类似但超出电影场景的缝合。它暗含许多主体立场,从而使诗中的诠释空间变得飘忽不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行滚动的意义生成,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跟主体相关的新"世界",诗人得以栖居其中,在瞬息之间达到一种诗意的"此在"(Dase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中国古诗 汉语文言 审美心理 诗意存在
下载PDF
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的构建: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6
9
作者 卢军羽 席欢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75-78,共4页
近10年来,各种路径的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竞相发展,出现了理论构建的高潮。其中以许渊冲为代表的诗学路径理论最成熟,贡献最大;同时,语言学路径和跨文化路径的兴起扩大了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视野。然而,这三种路径都有着自身无法克... 近10年来,各种路径的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竞相发展,出现了理论构建的高潮。其中以许渊冲为代表的诗学路径理论最成熟,贡献最大;同时,语言学路径和跨文化路径的兴起扩大了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视野。然而,这三种路径都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今后我们可以在各种范式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多元互补的古诗词英译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词 英译 理论 构建
下载PDF
概念隐喻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运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玉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87-,91,共2页
隐喻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辞手段,诗人使用隐喻,一方面将内心的感受图像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诗歌变得清晰、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内在涵义;另一方面,使诗变得意义深刻,更具可读性。本文尝试运用George,... 隐喻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辞手段,诗人使用隐喻,一方面将内心的感受图像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诗歌变得清晰、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内在涵义;另一方面,使诗变得意义深刻,更具可读性。本文尝试运用George,Lakoff等学者的认知理论,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通过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与概念隐喻的关系,说明了隐喻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无所不在,理解隐喻正是理解整首诗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隐喻 概念隐喻 中国古代诗词
原文传递
象似性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李煜词作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庆明 吴永莉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507-512,共6页
以李煜词作为例,运用象似性原则对不同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采用象似性的切入点有助于原文形式及其附加义的再现和传递,从而实现"形神皆似"的理想翻译效果。
关键词 象似性原则 中国古典诗词 李煜词英译
下载PDF
由“汉语桥”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以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试题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静 朱智秀 《科教导刊》 2018年第33期124-125,共2页
自2002年第一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开办以来,至今"汉语桥"在中国已经举办了16届,历届的"汉语桥"比赛的试题可以让汉语学习者掌握更多中国的文化知识,汉语学习者对古诗词的掌握能够很好地体现其... 自2002年第一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开办以来,至今"汉语桥"在中国已经举办了16届,历届的"汉语桥"比赛的试题可以让汉语学习者掌握更多中国的文化知识,汉语学习者对古诗词的掌握能够很好地体现其汉语功底。因此,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古诗词的教学,教师应该在汉语课堂中多涉及一些古诗词的教学。在此以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试题为例,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提出相关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建议,希望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桥对 外汉语教学 古诗词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的修辞认知探究
13
作者 邱文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2-27,共6页
无论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翻译,修辞认知都渗透于其过程中。修辞认知影响着译者对修辞性话语翻译策略的选择,体现于译诗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层面。本文从修辞认知发散思维,阐述汉语古诗英译的审美性与语境性修辞认知特征及其修辞认知维度,即艺... 无论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翻译,修辞认知都渗透于其过程中。修辞认知影响着译者对修辞性话语翻译策略的选择,体现于译诗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层面。本文从修辞认知发散思维,阐述汉语古诗英译的审美性与语境性修辞认知特征及其修辞认知维度,即艺术化修辞认知与陌生化修辞认知,说明汉语古诗英译修辞认知研究能有效指导译者翻译诗歌诗性话语的认知过程,使原诗在诗意审美上获得新生,从而实现原诗与译诗在诗学效果上的最佳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 修辞认知 特征 维度 翻译
下载PDF
古诗词英译的翻译变通策略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辰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 2020年第22期221-223,共3页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汉英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加之古汉语语体灵活的句法变化,为古诗词英译造成了诸多困难。研究基于中西方翻译家的古诗词译本,探究了翻译变通策略在古诗词翻...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汉英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加之古汉语语体灵活的句法变化,为古诗词英译造成了诸多困难。研究基于中西方翻译家的古诗词译本,探究了翻译变通策略在古诗词翻译中的应用,提出译者在必要时进行翻译变通,有助于原诗含义的完美呈现,提高译本的可接受性,减弱时间距离感,增加读者的沉浸感,能够让西方读者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美感,了解中国诗歌艺术,这对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 英译 翻译变通
原文传递
“两个结合”视野下的中华古体诗词创作研究
15
作者 孙书文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9期36-45,I0002,共11页
语言是文化传承核心性的载体。当下社会中存在的语用能力降低问题,不仅阻碍有效信息的交流,长此以往也将会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不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推进中华古体诗词创作,在摹习经典诗词作品的过程中,将新词融入传统文学形式,... 语言是文化传承核心性的载体。当下社会中存在的语用能力降低问题,不仅阻碍有效信息的交流,长此以往也将会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不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推进中华古体诗词创作,在摹习经典诗词作品的过程中,将新词融入传统文学形式,能够为解决“词穷”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在“两个结合”的视野下研究中华古体诗词的当代价值、创作机理、发展动力,会获得许多新的发现。优秀的诗词作品是声音、形象、意蕴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汉字特有的声、韵、调,是汉语的“母语境界”的集中彰显。中国传统文论“修辞立其诚”的命题,厘清了达此境界的路径,但未能解决其动力性的问题,而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提供了答案。当代古体诗词创作中将新语入诗词,是把当下时代的“热词”放入格律熔炉中加以“淬火”。这一重要的语词“实践”,推动了当代汉语的发展,在网络用语带来强力冲击、数字虚拟写作方兴未艾等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古体诗词 语用能力提升
下载PDF
会计专业课程融合儒家文化和古诗词教学创新研究
16
作者 刘霞玲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96,共10页
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将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与优秀的儒家文化思想及相应的古诗词融合,并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在会计课堂教学的资源库建设... 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将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与优秀的儒家文化思想及相应的古诗词融合,并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在会计课堂教学的资源库建设、时间安排以及教学手段运用上设计了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诗词与专业课程内容的交互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习惯,提升专业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儒家文化 古诗词 课堂思政
下载PDF
意象及其空间性——从言、象、意论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性之三 被引量:4
17
作者 邓伟龙 尹素娥 《河池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2-27,共6页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它是"象"和"意"的有机结合,而"象"的具象可视与空间性以及"意象"本身"虚实"的空间性,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种空间(至少是偏向...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它是"象"和"意"的有机结合,而"象"的具象可视与空间性以及"意象"本身"虚实"的空间性,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种空间(至少是偏向空间)性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虚实 中国古代诗歌 空间性
下载PDF
古诗英译研究的认知新视野
18
作者 赵艳萍 谢之君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15-118,共4页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古诗英译 ,认为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表述都与认知有关。具体说 ,古诗英译是一个有关原诗作者。
关键词 古诗 英译 认知
下载PDF
论打油诗独特的民间大众化传播方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珂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66-72,共7页
打油诗文体源于文人诗歌的俗化和大众诗歌。打油诗是内容上高度严肃、形式上极度严谨的中国正统诗歌的补充 ,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诗体 ,具有抒情的世俗性 ,呈现出国人 ,特别是中国文人的生态 ,主要功能是讽刺与幽默 ,主要有嘲人和嘲己两种... 打油诗文体源于文人诗歌的俗化和大众诗歌。打油诗是内容上高度严肃、形式上极度严谨的中国正统诗歌的补充 ,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诗体 ,具有抒情的世俗性 ,呈现出国人 ,特别是中国文人的生态 ,主要功能是讽刺与幽默 ,主要有嘲人和嘲己两种类型。打油诗的普及性与这种文体的传播方式相关 ,主要有口头传播与散文故事、儿歌、戏曲等其他文体融合传播、寄居于严肃诗体或者与民间诗体混杂等民间传播方式。打油诗的作者和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 ,传播极具大众性、民间性和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油诗 讽刺 幽默 古代汉诗 现代汉诗
下载PDF
意境及其历史命运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本益 杨晓瑞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意境概念应当在文化根源更为深远的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来理解。这样理解的意境就是由独特的意象所构成的整体。构成意境整体的意象的特点是:原样兴现,观照均衡,浑然融合,虚实相生。意境因而也具有这些特点,并且往往更为鲜明。在严格的意义... 意境概念应当在文化根源更为深远的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来理解。这样理解的意境就是由独特的意象所构成的整体。构成意境整体的意象的特点是:原样兴现,观照均衡,浑然融合,虚实相生。意境因而也具有这些特点,并且往往更为鲜明。在严格的意义上,外国诗歌中没有这样的意境,所以其诗论中也没有意境概念。意境也不是中国现代诗歌所追求的目标。对于整个中国古代诗歌来说,意境概念也只适宜用来指称以天人合一的文化为背景的诗歌境界(有些古代诗歌境界并不以天人合一的文化为背景)。将意境概念泛化地用来指称一切诗歌境界,是弊大于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歌 意象 意境 境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