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关于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一分殊说” 被引量:17
1
作者 蒙培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26,共11页
"理一"不是实体,是极好致善的"表德",即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分殊"是万物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理一与分殊的关系不是概念论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生命论的整体与分体的关系。理一在万物中,在人的... "理一"不是实体,是极好致善的"表德",即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分殊"是万物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理一与分殊的关系不是概念论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生命论的整体与分体的关系。理一在万物中,在人的心灵中。"理一分殊"说不只是从概念"推下来",而且是从经验"推上去",是经验与观念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人人有真、善、美的价值诉求,但最重要的是理会多样性,立足于分殊而理会理一。理一作为生命的根本法则就是仁,其实现的方法是"忠恕",只有尊重事物的差异性,从中理会一贯的道理,才能实现共同价值。朱子从生命哲学的立场,试图为人类生活建立统一的价值法则,直接讨论人类生存方式这一重大课题,并深入到心灵世界的深处,挖掘共同的生命诉求,坚持多样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态,通过多样性的实践而实现共同价值,有其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一 分殊 太极 万物 忠恕 一贯
原文传递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 被引量:2
2
作者 冉光芬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9-22,共4页
"万物一体"思想在儒家哲学中源远流长,是阳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致良知"的学说是境界与本体的关系。阳明指陈时弊,积极应对,就是要在以良知为本体的基础上实现"仁者浑然与万物一体"的至上境界。
关键词 王阳明 万物 一体 致良知 万物一体
下载PDF
道家无为观的思想内涵、诠释倾向与现代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白延辉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年第3期75-82,共8页
无为是道家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体现和主张,其内涵主要表现为"顺自然而为""无为无以为""无目的而为"三个层面。由于无为观念内涵的丰富性,在后世的传承过程中出现三种不同的诠释倾向:精神化的无为、制... 无为是道家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体现和主张,其内涵主要表现为"顺自然而为""无为无以为""无目的而为"三个层面。由于无为观念内涵的丰富性,在后世的传承过程中出现三种不同的诠释倾向:精神化的无为、制度化的无为、修养化的无为,与之相应的实现路径表现于形上层面的精神超越、社会层面的王道政治、个人层面的身心修养。无为的原则和方法对于现代社会的环境理论、人生哲学、社会治理等问题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无为 无不为 自然
下载PDF
论周敦颐“太极”和“诚”关系的二重性及其逻辑展开
4
作者 袁传志 《理论界》 2022年第8期38-45,共8页
“太极”和“诚”是周敦颐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而周敦颐对这两个概念的论述却存在复杂性。总的来看,“太极”和“诚”之间的关系具有多层维度,二者之间既有统一性又存在差异性。分别来看,“太极”既具有宇宙生成本原的意义,又具有万物... “太极”和“诚”是周敦颐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而周敦颐对这两个概念的论述却存在复杂性。总的来看,“太极”和“诚”之间的关系具有多层维度,二者之间既有统一性又存在差异性。分别来看,“太极”既具有宇宙生成本原的意义,又具有万物本体的特征。而“诚”作为本体既生成于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又挺立为与人相关的道德与价值本体。从本体的角度来看,“太极”是本然世界的“万物”之本体,“诚”是意义世界的“万事”之本体。此两种进路之间的统一和区分,体现了周敦颐哲学从宇宙论中开出本体论的开创性,这亦是周敦颐“太极”“诚”思想被确立为理学开山的理论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 万事 万物
原文传递
论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5
作者 方尔加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26-31,共6页
本文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一句分“我”、“万物”、“备”三个要素进行解析。“我”非静态之“我”,而是在与“万物”的对应中不断超越自身,由无意识的自在状态向有意识的自为状态升华的动态之“我”。“万物”是万事。事由人观察、... 本文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一句分“我”、“万物”、“备”三个要素进行解析。“我”非静态之“我”,而是在与“万物”的对应中不断超越自身,由无意识的自在状态向有意识的自为状态升华的动态之“我”。“万物”是万事。事由人观察、评判和做。人正而事正。“备”是一种境界,表示“万物”皆被“我”悟察、顺化,成为“我”认识自身升华自身的资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在之我 自为之我 万物
下载PDF
《管子》“道生德”的辩证法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建良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3-39,共7页
《管子》认为“德”是“道”的产物即“道生德”、“德者道之舍”;“道”“德”本来是没有区别的“无间”,之所以把它们加以不同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标明“所以舍”与“舍之”的关系;“道”是“德”的根由,“德”是“道”的形下显现;“道... 《管子》认为“德”是“道”的产物即“道生德”、“德者道之舍”;“道”“德”本来是没有区别的“无间”,之所以把它们加以不同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标明“所以舍”与“舍之”的关系;“道”是“德”的根由,“德”是“道”的形下显现;“道”“德”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体与用的关系;“道”“德”舞台上面的演员是芸芸万物,“德”在不同的个物那里,实现着不同的样态,“道”也在与万物的共作里,展示着自己无形而无限的力量,从而形成切实可感的即物而形、即物而是、即物而性、即物而德的“道”“德”链,展示了《管子》法家所具有的道德情怀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万物
下载PDF
蔡沈论气
7
作者 王治伟 李彩凤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10-112,共3页
蔡沈是朱子门人,他对朱子学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受父兄易学思想影响,重视数和象。他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源,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气数,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气和形共同构成了恶,甚至灾祸的来源;通过对理和气的涵养,形体自然得到养护,这正... 蔡沈是朱子门人,他对朱子学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受父兄易学思想影响,重视数和象。他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源,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气数,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气和形共同构成了恶,甚至灾祸的来源;通过对理和气的涵养,形体自然得到养护,这正是人养生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沈 万物 定数 善恶 养生
下载PDF
基于5G环境下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探讨 被引量:32
8
作者 张长青 《电信网技术》 2017年第1期29-34,共6页
5G和工业互联网同为当今的前沿技术,虽然分别服务于通信领域和工业领域,但技术的关联性仍然会使它们紧密相联。工业互联网依赖于高速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性能优异的5G网络将会有力促进互联网应用的高速发展,也必将对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产生... 5G和工业互联网同为当今的前沿技术,虽然分别服务于通信领域和工业领域,但技术的关联性仍然会使它们紧密相联。工业互联网依赖于高速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性能优异的5G网络将会有力促进互联网应用的高速发展,也必将对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工业互联网和5G通信系统的技术与应用特点,探讨了基于5G环境下的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可为了解5G系统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技术 工业互联网 支撑平台 万物互联
下载PDF
论生态文学 被引量:27
9
作者 方军 陈昕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生态文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由文学和生态学交叉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广义生态文学和狭义生态文学之分。文章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生态文学,归纳了其常见的几种表现模式。作者认为,文学和生态学的理论是生态文学的理论基础,"万物... 生态文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由文学和生态学交叉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广义生态文学和狭义生态文学之分。文章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生态文学,归纳了其常见的几种表现模式。作者认为,文学和生态学的理论是生态文学的理论基础,"万物是人的尺度"是生态文学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生态意识 天人合工 "万物是人的尺度" "精神态生圈"
下载PDF
试评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17
10
作者 葛荣晋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6,共4页
儒家以“仁爱”思想为基础 ,以“爱物”为原则 ,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境界 ,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原则。发掘和弘扬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 ,对于建构新的生态伦理学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 儒家 "爱物" "天地万物一体" 生态哲学思想 现代价值
下载PDF
从“大同世界”到“万物一体”——论儒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8
11
作者 刘培功 单虹泽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1-37,共7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由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西方先进文化三者的精髓杂糅而成的。儒家文化的共同体思想展开为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先秦儒学中的大同世界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不能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而在中国政治社会真正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由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西方先进文化三者的精髓杂糅而成的。儒家文化的共同体思想展开为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先秦儒学中的大同世界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不能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而在中国政治社会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家国一体”为核心的小康礼制。宋明儒学吸收了佛教思想,将儒家的政治共同体转化为道德共同体,进而使万物一体概念落实到现实的人我交往之中。到了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加强了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世界政治、文化也趋于多元化发展。西方政治制度表现出排他性,一味地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并没有实现发展中国家的蓬勃发展,而恰恰对世界安全造成了挑战。反观儒家思想,则打破了西方的逻辑惯性,“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同体思想展现出“中国式”处世方式。因此,透过儒家视角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探析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共同体 大同世界 万物一体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苗族延续至今的万物有灵信仰及原因剖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陆群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8-92,共5页
苗族信仰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基于万物有灵基础上的自然宗教信仰。万物有灵是远古人类所共有的宗教信仰形式。随着时代的进展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万物有灵信仰逐步消失了 ,而苗族的万物有灵却基本完整地延续到了今天 ,这成为当代苗族宗教... 苗族信仰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基于万物有灵基础上的自然宗教信仰。万物有灵是远古人类所共有的宗教信仰形式。随着时代的进展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万物有灵信仰逐步消失了 ,而苗族的万物有灵却基本完整地延续到了今天 ,这成为当代苗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色。了解了这点 ,对于认识苗族信仰与其它宗教信仰的差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至今 万物有灵 苗族信仰
原文传递
建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大伦理学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晓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52-58,共7页
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为尺度, 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敬畏神灵阶段;敬畏人类阶段;敬畏万物阶段。伦理学的第一次根本转折推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现代文明, 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野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人... 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为尺度, 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敬畏神灵阶段;敬畏人类阶段;敬畏万物阶段。伦理学的第一次根本转折推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现代文明, 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野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人的心灵危机。所以,伦理学必须完成第二次根本转折,从敬畏人类阶段跃进到敬畏万物、守护家园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敬畏神灵 敬畏人类 敬畏万物
下载PDF
生命的困境与心灵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 被引量:8
14
作者 刁生虎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02年第2期98-103,共6页
庄子人生哲学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必然性因素 (“命”)的超越 ,达到个体生命心灵的绝对自由 (“逍遥”)。庄子将人生所面临的生死、时势、情欲等困境概括为一种必然性范畴———“命”。而作为“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庄子... 庄子人生哲学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必然性因素 (“命”)的超越 ,达到个体生命心灵的绝对自由 (“逍遥”)。庄子将人生所面临的生死、时势、情欲等困境概括为一种必然性范畴———“命”。而作为“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庄子找到了三种超越生命困境、实现心灵自由的途径 :安命、齐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人生哲学 生命困境 心灵自由 安命 齐物 体道
下载PDF
技术媒体、具身认知与万物闪耀——休伯特·德雷福斯的媒介现象学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颖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76-86,共11页
德雷福斯从技术现象学视角对技术媒体的迭代发展进行了哲学反思,形成了面向未来智能技术的媒体理论,这使他成为人工智能、互联网、认知科学和现象学等领域最具经典性的学者之一。在德雷福斯看来,如果脱离了身体的在世存在,人们将会陷入... 德雷福斯从技术现象学视角对技术媒体的迭代发展进行了哲学反思,形成了面向未来智能技术的媒体理论,这使他成为人工智能、互联网、认知科学和现象学等领域最具经典性的学者之一。在德雷福斯看来,如果脱离了身体的在世存在,人们将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然而,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正在使人逐渐遗忘身体的重要性,消解人们对具身智能、情感互动、身体技能、信责伦理及聚焦性公共生活的正确认知和热情。一旦人们痴迷于离身认知、远程具现和虚拟交流的幻想,不仅无法在智能技术的开发方面获得成功,而且还会由于现实与生活的虚无化而导致孤独、抑郁甚至自杀。因此,他认为在技术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应该平衡技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恢复面对面的交流、重视技能学习并积极参与公共活动等“聚焦性”身体实践,使万物由此而重新闪耀,使生活充满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媒体 具身认知 万物闪耀 现象学
下载PDF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超越维度 被引量:10
16
作者 邹广文 蔡志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21,共5页
超越意识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建构儒家信仰体系的重要成果,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体现了鲜明的超越意识。具体而言,他强调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和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通过"天人合一"、"民吾同胞&q... 超越意识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建构儒家信仰体系的重要成果,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体现了鲜明的超越意识。具体而言,他强调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和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通过"天人合一"、"民吾同胞"和"均死生"等方式来完成对于自我有限性、名利和生死的超越建构。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无心"和"有信"两个层面的内容,其思想对现实的超越与超越现实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民胞物与 超越维度 当代价值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儒家伦理底蕴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海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38-42,共5页
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文化体系迥异于世界其他文明。它风格独异又兼容并包,主张万物一体而又认为和而不同,强调生生之德又拒斥唯我独尊,奉行忠恕之道又倡导己欲立而立人,正是凡此种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构成中华民族不同于其... 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文化体系迥异于世界其他文明。它风格独异又兼容并包,主张万物一体而又认为和而不同,强调生生之德又拒斥唯我独尊,奉行忠恕之道又倡导己欲立而立人,正是凡此种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构成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时至今日,这些思维和行为方式仍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为人处事,即便是在今天的中国对外交往中,也难免打下这种鲜明的中国烙印。中国政府及其领导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愿望,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正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万物一体、生生之德和忠恕之道等思想理念,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传统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儒家伦理 万物一体 生生之德 忠恕之道
下载PDF
自然之思: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万求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7-81,共5页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从宏观上看,这些生态伦理智慧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底蕴,"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取向以及"节用爱物"生态伦理实践。这些思想尽管带有某种朴素的直观或顿悟的性质,...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从宏观上看,这些生态伦理智慧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底蕴,"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取向以及"节用爱物"生态伦理实践。这些思想尽管带有某种朴素的直观或顿悟的性质,但都是人类生态伦理智慧的一部分,具有"奇迹般深刻",值得我们今天在深人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价值时认真分析和汲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万物平等 节用爱物 当代价值
下载PDF
阮籍《达庄论》与汉魏之际庄学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晓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29,共6页
学术界一般认为 ,阮籍《达庄论》作于高平陵政变之后 ,表达了反对“名教”崇尚“自然”的激烈观点 ,与《大人先生传》相同。通过分析《达庄论》力图调和“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特征 ,结合其他资料 ,可得出该论创作于正始八~九年 ... 学术界一般认为 ,阮籍《达庄论》作于高平陵政变之后 ,表达了反对“名教”崇尚“自然”的激烈观点 ,与《大人先生传》相同。通过分析《达庄论》力图调和“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特征 ,结合其他资料 ,可得出该论创作于正始八~九年 (2 4 7~ 2 4 8)正始之音高潮中的结论。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解《庄》专论 ,它超越了汉魏思想界以“贵生”“隐逸”理解《庄子》的传统 ,将“齐物”视为《庄子》的理论主旨 ,以“元气”论解释了“齐物”思想的合理性 ,力图消除儒家“名教”、“入世”与《庄子》“自然”、“出世”之间的差异 ,从庄学角度丰富了正始玄学的“儒道同”理论 ,并为后来向秀、郭象建立以“性分”为基础的“冥物”(齐物 )学说 ,开辟了学术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庄论》 阮籍 齐物 玄学 庄学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万物和谐观 被引量:8
20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邹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各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所在。万物和谐生态观是包容兼和的中华民族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一种体现。万物不同但能相和,各尽其能,在历史长河中交流...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各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所在。万物和谐生态观是包容兼和的中华民族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一种体现。万物不同但能相和,各尽其能,在历史长河中交流交往、动态调适,互为环境,互构互补,彼此嵌入,达致中和,形成可持续、有活力的生态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精神 万物和谐 生态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