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南山区连续年龄序列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动态 被引量:28
1
作者 樊后保 袁颖红 +3 位作者 廖迎春 李燕燕 苏兵强 高春芬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6-760,共5页
对闽南山区连续年龄序列(2a、3a、4a、5a、6a)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氮、磷、钾含量进行了分析,以评价土壤养分随林分年龄的变化动态.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均表现出随林... 对闽南山区连续年龄序列(2a、3a、4a、5a、6a)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氮、磷、钾含量进行了分析,以评价土壤养分随林分年龄的变化动态.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均表现出随林分年龄增加而增加,到4a生时达到最大,随后则呈下降趋势,6a生时下降到最低值.速效钾含量则随林分年龄增加逐步下降,6a生林分0~20cm、20~40cm和40~60cm这3个土层速效钾含量分别比2a生下降了53.2%、44.4%和55.2%;土壤全钾含量也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所有年龄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土壤全钾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因此,在桉树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定期增施钾肥,适时施用有机肥及氮、磷肥,以控制地力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动态 年龄序列 桉树人工林 闽南山区
下载PDF
中国早期人类化石层位与黄土-深海沉积古气候旋回的对比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东生 丁梦林 《人类学学报》 1984年第2期93-101,共9页
本文试从古人类化石层位在黄土剖面中的序列位置,结合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成果,对比黄土-深海沉积古气候旋回与氧同位素期。列出中国已发现的第四纪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公王岭蓝田猿人,距今年代为73—80万年。北京猿人的生活时期(北京... 本文试从古人类化石层位在黄土剖面中的序列位置,结合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成果,对比黄土-深海沉积古气候旋回与氧同位素期。列出中国已发现的第四纪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公王岭蓝田猿人,距今年代为73—80万年。北京猿人的生活时期(北京猿人洞穴堆积1—11层)可能为距今59—12.8万年。元谋猿人,陈家窝蓝田猿人与早期北京猿人时代相当,和县猿人与晚期北京猿人时代相当,大荔人和丁村人与最后期的北京猿人时代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人类化石层位 年代 时代顺序
下载PDF
连续年龄序列桉树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养分通量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文飞 樊后保 +2 位作者 高春芬 黄荣珍 苏兵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28-1934,共7页
在福建漳州地区,对连续年龄序列(2、3、4、5、6年生)的尾巨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2、3、4、5和6年生)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2796.65、3098.10、4489.13、420... 在福建漳州地区,对连续年龄序列(2、3、4、5、6年生)的尾巨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2、3、4、5和6年生)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2796.65、3098.10、4489.13、4200.72和3692.40kg.hm-2,呈现先期增加,4年生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各年龄段林分凋落物量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其中3、4和6年生林分呈单峰型,前二者出现在6月,后者出现在4月;而2和5年生林分则出现2个峰值,前一个峰值出现在4月,后一峰值出现在6月。在凋落物的组成中,落叶占总凋落物量的84.86%~90.04%,其次分别为碎屑物(5.01%~6.70%)、落枝(2.95%~4.52%)、树皮(2.64%~3.62%)和落果(0.30%~0.55%)。凋落物各组分中,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N>Ca>K>Mg>P。各龄级桉树人工林凋落物中5种元素的年通量的大小顺序表现为:4年生(133.20kg.hm-2)>5年生(124.98kg.hm-2)>6年生(97.56kg.hm-2)>3年生(90.51kg.hm-2)>2年生(86.01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人工林 年龄序列 凋落物量 养分通量
原文传递
不同年龄巨桉林土壤呼吸及其与土壤温度和细根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袁渭阳 李贤伟 +3 位作者 张健 荣丽 杨渺 潘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共8页
采用SRS-1000便携式土壤呼吸仪对四川省丹陵县集体林区巨桉短轮伐期1~6年生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和5cm土壤温度进行测量,并采用根钻法在不同季节测量所有年龄巨桉林活细根(<2mm)生物量。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巨桉林每月初期土壤呼吸速... 采用SRS-1000便携式土壤呼吸仪对四川省丹陵县集体林区巨桉短轮伐期1~6年生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和5cm土壤温度进行测量,并采用根钻法在不同季节测量所有年龄巨桉林活细根(<2mm)生物量。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巨桉林每月初期土壤呼吸速率在0.35~1.71μmol.m-2s-1间波动,季节趋势为,夏季(1.35)>秋季(1.16)>春季(0.62)>冬季(0.41μmol.m-2s-1)(P<0.01)。1~6年生的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年均值表现出"高—低—高"的趋势(P<0.01),6年生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最高;2)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用月初动态拟合的1~6年生林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大小为:4年生(2.29)>1年生(2.03)>6年生(1.95)>3年生(1.88)>2年生(1.83)>5年生(1.73)(P<0.01);3)土壤温度和0~50cm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具有二元线性回归关系(r=0.9640),它们对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贡献率基本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 土壤呼吸速率 温度 细根生物量 年龄序列
下载PDF
连续年龄序列尾巨桉人工林养分循环 被引量:14
5
作者 樊后保 李燕燕 +4 位作者 刘文飞 黄荣珍 袁颖红 苏兵强 廖迎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7-903,共7页
为探究尾巨桉乔木层养分随林龄变化的趋势,对闽南山区连续年龄序列(2年、3年、4年、5年、6年)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y×E.grandis)人工林乔木层的养分积累、分配和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尾巨桉各组分中氮(N)的含量最... 为探究尾巨桉乔木层养分随林龄变化的趋势,对闽南山区连续年龄序列(2年、3年、4年、5年、6年)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y×E.grandis)人工林乔木层的养分积累、分配和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尾巨桉各组分中氮(N)的含量最高,其次是钾(K)、钙(Ca)、镁(Mg),最低的为磷(P).(2)尾巨桉养分贮量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各林龄5种养分元素的总贮量依次为753.26、882.07、1 010.22、1 087.51、1 704.79 kg hm-2,其中树干的养分贮量最大,枝的贮量最小.(3)各年龄段人工林对5种养分元素的年净积累量分别为383.37、392.25、424.21、400.89、505.36 kghm-2a-1.(4)各林分养分年吸收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而养分归还量则呈相反趋势.(5)林分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系数分别为0.51、0.44、0.42、0.37、0.30,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减小;循环系数分别为0.18、0.19、0.24、0.24、0.16;周转时间分别为8.76、9.75、7.58、9.39、17.47年.因此,尾巨桉在生长初期对养分的利用效率较小,中期归还给林地的养分多,到了后期对养分利用增加的同时,归还速率也变小,容易引起林地养分的匮乏,在尾巨桉生长初期和后期中应通过施肥、增加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来维持林地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人工林 年龄序列 养分循环
原文传递
桂西南连续年龄序列尾巨桉人工林的生物生产力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卫星 何斌 +4 位作者 卢开成 李春宁 廖倩苑 刘俊 滕秋梅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6年第3期6-11,共6页
为了揭示桂西南尾巨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变化特征,本文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广西宁明县1、2、3和4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尾巨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步积累,分别为9... 为了揭示桂西南尾巨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变化特征,本文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广西宁明县1、2、3和4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尾巨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步积累,分别为9.02、46.53、73.67和97.20t/hm^2,其中干材所占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而明显增大,树枝、干皮和树叶所占的比例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各林龄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每年9.02、23.26、24.56和24.30 t/hm^2,不同林龄净生产力的比例均以干材最大,其次是树根、树枝和树皮,最小是树叶。1~4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生林下植被生物量为5.42~8.62 t/hm^2,随林分生长过程而逐渐积累。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桉树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人工林 生物量 生产力 年龄序列 桂西南
下载PDF
连续年龄序列尾巨桉人工林微量元素积累及其生物循环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何斌 廖倩苑 +4 位作者 杨卫星 刘俊 滕秋梅 李远航 舒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0-207,共8页
为揭示尾巨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微量元素积累及其生物循环特征,采用野外定位监测与室内分析方法,对连续年龄序列2~6a生尾巨桉人工林5种微量元素(Fe、Mn、Cu、Zn、B)的含量、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尾巨桉不同... 为揭示尾巨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微量元素积累及其生物循环特征,采用野外定位监测与室内分析方法,对连续年龄序列2~6a生尾巨桉人工林5种微量元素(Fe、Mn、Cu、Zn、B)的含量、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尾巨桉不同器官5种微量元素含量存在差异,树叶或干皮中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其次是树枝和树根,最低是干材;各器官不同微量元素含量均以Mn或Fe最高,其次是Zn和B,Cu最低。(2)2~6a生尾巨桉人工林微量元素贮存量分别为9.264,13.046,17.749,20.516,22.248kg/hm^2,随林分生长过程而逐渐增加,其中乔木层贮存量占60.34%~65.36%,灌草层占13.74~17.56%,地表凋落物层占20.47%~22.16%;林木中不同器官微量元素贮存量以干材最高,其次是树根、干皮和树叶,最低为树枝。(3)5个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微量元素年净积累量分别为3.032,2.817,2.803,2.476,2.267kg/(hm^2·a),不同微量元素年净积累量以Mn最高,其次是Fe、Zn和B,Cu最低。(4)5个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微量元素年吸收量分别为4.885,5.007,5.594,5.164,4.468kg/(hm^2·a),年归还量分别为1.853,2.190,2.791,2.688,2.201kg/(hm^2·a),营养元素的利用系数分别为0.807,0.593,0.500,0.417,0.332,循环系数为0.379,0.437,0.499,0.521,0.498,周转期为3.269,3.858,4.002,4.605,6.174a。除Mn外,B、Zn、Cu和Fe周转期均明显小于林分实际年龄。由此可见,尾巨桉人工林早期生长过程中微量元素利用率较低,归还速率较慢,中、后期归还的微量元素较多,归还速率较快,但由于林木中B、Zn、Cu利用效率较高,周转时间较长。因此,应通过施加B、Zn、Cu等微量元素肥料,以维持林地的持久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人工林 微量元素 生物循环 年龄序列
下载PDF
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无机氮比较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向升华 高人 +1 位作者 马红亮 刘乐中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1期24-30,共7页
在福建南平杉木林中心产区,选取11、21、28、40、88年生杉木人工林以及采伐迹地、杂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无机氮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NH4^+-N含量差异显著,以21年生的杉木人工林最高(11.91... 在福建南平杉木林中心产区,选取11、21、28、40、88年生杉木人工林以及采伐迹地、杂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无机氮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NH4^+-N含量差异显著,以21年生的杉木人工林最高(11.91±0.43mg·kg^-1),其他的为88年生的(8.33±0.38mg·kg^-1)〉28年生的(8.19±0.25mg·kg^-1)〉11年生的(5.65±0.17mg·kg^-1)〉40年生的(5.63±0.38mg·kg^-1);NO3^--N含量较低(3.15~4.11mg·kg^-1),且没有显著差异,这与杉木林所处的生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有关.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NH4^+-N和NO3^--N含量都有所下降;采伐迹地土壤NH4^+-N(19.74±1.44mg·kg^-1)和NO3^--N(18.05±0.72mg·kg^-1)含量远高于88年生的杉木林,分别是88年生的2.37和4.60倍.本地区无机氮含量较低,NH4^+-N占无机氮的比例为60.0%~74.3%,NH4^+-N为无机氮的主要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年龄序列 采伐迹地 杂木林 土壤 NH4^+-N NO3^--N
下载PDF
桂西南连续年龄序列尾巨桉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杨卫星 李春宁 +3 位作者 付军 何斌 滕秋梅 吕小燕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7年第3期24-30,共7页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广西宁明县连续年龄系列(1~4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的碳储量和年碳素固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各器官中碳素含量范围在455.4~502.4 g/kg之间,不同器官碳素含量高低的排列顺序为树叶、树干、树皮、树枝、树根。...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广西宁明县连续年龄系列(1~4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的碳储量和年碳素固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各器官中碳素含量范围在455.4~502.4 g/kg之间,不同器官碳素含量高低的排列顺序为树叶、树干、树皮、树枝、树根。林分中不同结构层次碳素平均含量高低的排列顺序乔木层、地表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0~80 cm土壤碳素含量均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1、2、3和4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依次为88.42、106.84、122.76和135.30 t/hm^2,其中乔木层碳储量占4.84%~35.04%,灌草层占0.38~1.14%,现存凋落物层占为1.85%~2.48%、土壤层占61.77%~92.90%.4个林龄杉尾巨桉人工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依次为9.02、23.26、24.56和24.30 t/(hm^2·a),碳素年净固定量分别为4.30、11.12、11.92和11.84 t/(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人工林 碳贮量 碳分配 年龄序列 桂西南
下载PDF
一个年龄序列巨桉人工林土壤对赤子爱胜蚓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余俊里 张健 +3 位作者 汤智群 王春子 钱丽芝 张丹桔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以四川省退耕还林营造的一个年龄序列巨桉人工林(2、4、6、8和10年生)为对象,研究其林下土壤对赤子爱胜蚓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林下土壤处理下蚯蚓存活率随林龄和处理时间均无显著变化;各林龄巨桉人工林林下... 以四川省退耕还林营造的一个年龄序列巨桉人工林(2、4、6、8和10年生)为对象,研究其林下土壤对赤子爱胜蚓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林下土壤处理下蚯蚓存活率随林龄和处理时间均无显著变化;各林龄巨桉人工林林下土壤处理下对蚯蚓体重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增加而增强,但6年生林下土壤对蚯蚓的体重抑制率呈现7~14 d上升此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林龄的增长,在第7和14天时蚯蚓体重抑制率呈先上升(2~6年生)后下降(6~10年生)的变化趋势,而在第21和28天时蚯蚓体重抑制率随林龄无显著变化;随着林龄的增长,巨桉人工林林下土壤处理赤子爱胜蚓没有显著的回避行为。处理第28天后,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和ACh E活性在2~8年生林下土壤无显著变化,10年生时显著升高;SOD活性在4、10年生比其他林龄显著降低,其余各林龄无显著差异;GST活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6~8年生时上升显著,其余林龄则较为稳定;MDA含量在2~4年生时较为稳定,6年生时显著上升,之后又较为稳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人工林 年龄序列 化感作用 赤子爱胜蚓
原文传递
定植年限对小叶锦鸡儿灌丛及根际土壤养分与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董云中 张强 +1 位作者 郜春花 李建华 《农学学报》 2014年第1期29-32,93,共5页
为了探讨小叶锦鸡儿在晋西北黄土丘陵区缺乏养分管理的环境下的生长状况,选取不同定植年限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植年限对灌丛及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力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随着定植年限的增加,地上部干物... 为了探讨小叶锦鸡儿在晋西北黄土丘陵区缺乏养分管理的环境下的生长状况,选取不同定植年限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植年限对灌丛及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力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随着定植年限的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绝对生长速率的峰值出现在10~20年间,20~30年间生长速率开始逐渐减小,但仍处于增长阶段;30~40年间,地上部干物质绝对生长速率出现负值,说明30年之后出现了灌丛枝、叶干枯退化现象.灌丛定植年限对根际土壤酸碱性并无明显影响.各定植年限灌丛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有明显的根际富集作用,定植年限对富集作用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没有表现出随定植年限的增加而出现显著的养分消耗现象;小叶锦鸡儿短期生长对磷的富集效应不明显,而长期则表现为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非根际土壤高,出现有效磷在根际富集的现象;速效钾含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且根际土壤显著高于根外土壤,以30年生小叶锦鸡儿灌丛的根际效应最为显著.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5~10年均处于快速增长期、10~20年处于缓慢提高期,20~30年处于缓慢降低期.因此,为了黄土高原植被的可持续利用,小叶锦鸡儿30龄时需要及时刈割平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 根际营养 土壤酶活力 定植年限
下载PDF
荒漠区红柳沙包沉积纹层年代序列建立方法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元杰 刘辉 +3 位作者 车高红 王辉 高辰晶 夏训诚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0-817,共8页
荒漠区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对于纹层清晰、沉积连续的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其沉积纹层是一种有效的计年方法;而对于沉积纹层并非全部清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红柳沙包,需要综合运用210Pb、137Cs和14C等多种测年方法,... 荒漠区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对于纹层清晰、沉积连续的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其沉积纹层是一种有效的计年方法;而对于沉积纹层并非全部清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红柳沙包,需要综合运用210Pb、137Cs和14C等多种测年方法,建立沉积纹层的年代序列。建立的罗布泊红柳沙包沉积纹层年代为1839—2006年,安迪尔故城为1792—2010年,安迪尔牧场为1600—2010年,达玛沟为1590—2010年。研究还表明,210Pb和137Cs测年方法对近百年来形成的红柳沙包沉积纹层计年意义明确,而14C和光释光测年方法不适用于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的年代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柳沙包 沉积纹层 年代序列 罗布泊
原文传递
关帝山林区退化灌木林转变为华北落叶松林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罗云建 张小全 +2 位作者 朱建华 张治军 车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354-8362,共9页
针对我国大量灌木林出现退化而宜林地又日益减少的现状,在适宜种植乔木的地区,将退化灌木林转变为乔木林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植被恢复方式。以关帝山林区退化灌木次生林转变而成的不同林龄(10、18、23、27年和35年)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 针对我国大量灌木林出现退化而宜林地又日益减少的现状,在适宜种植乔木的地区,将退化灌木林转变为乔木林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植被恢复方式。以关帝山林区退化灌木次生林转变而成的不同林龄(10、18、23、27年和35年)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林为研究对象,并以相邻的退化灌木次生林为对照,探究这种转变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组分的影响,将为我国开展造林/再造林、林业碳汇项目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与灌木林相比,造林初期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0年生华北落叶松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相对于灌木林显著下降了32.9%(P<0.05),但并非所有组分的下降都显著(P<0.05)。植被碳储量下降34.7%,其植被地上和地下碳储量分别下降5.4%和70.9%,但只有植被地下碳储量是显著减少的(P<0.05);凋落物碳储量下降42.8%,但并不显著(P=0.71);土壤有机碳储量(0—50 cm)显著下降32.6%(P<0.05),其不同土层(0—10、10—30 cm和30—50 cm)的碳储量也都出现显著减少(P<0.05)。林龄从10年到35年,华北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了1.6倍,植被及其组成(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土层(0—10、10—30 cm和30—50 cm)等的碳储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从而使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组分逐渐达到并全面超过灌木林。但是,不同组分要达到灌木林的碳储量水平,需要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土壤有机碳库>植被地下碳库>植被地上碳库,其中深层土壤有机碳>表层土壤有机碳(0—1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灌木林 华北落叶松林 碳储量 时间序列 关帝山林区
下载PDF
不同林龄序列杉木人工林土壤氮有效性及氮矿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梦娟 张冰冰 +2 位作者 邹秉章 王思荣 万晓华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2年第1期66-71,共6页
以亚热带不同林龄(5、8、21、27、4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氮矿化速率、微生物生物量氮、有效氮含量的差异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矿质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27年生的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矿质氮显... 以亚热带不同林龄(5、8、21、27、4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氮矿化速率、微生物生物量氮、有效氮含量的差异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矿质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27年生的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矿质氮显著高于21年生。土壤净氮矿化速率随林龄呈波动变化,其中40年生显著高于8年和27年。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与硝态氮含量呈正相关,与总氮和总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果显示在营林阶段施用磷肥以及采取间伐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土壤氮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年龄序列 氮矿化速率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碳源输入量变化对河南宝天曼锐齿栎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程 尤业明 +1 位作者 唐佐芯 孙建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30,共8页
[目的]通过采用实验手段人为调控森林样地凋落物量,改变土壤碳输入,以探究土壤酶活性与碳源输入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年龄序列(林龄大约为40 a、80 a和大于160 a)的锐齿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内进行对照(... [目的]通过采用实验手段人为调控森林样地凋落物量,改变土壤碳输入,以探究土壤酶活性与碳源输入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年龄序列(林龄大约为40 a、80 a和大于160 a)的锐齿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内进行对照(CK)、凋落物加倍(LA)、凋落物去除(LR)3种处理,分别测定了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生物量、并且采用底物诱导法对氧化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和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林龄仅对N-乙酰-β葡萄糖苷酶有显著影响,其酶活性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碳输入的改变对氧化酶无显著差异,但β-葡萄糖苷酶活性随凋落物量的增加而提高,呈现加倍>对照>去凋的趋势。微生物碳氮比(表征微生物结构)变化规律与专一酶活性(微生物功能)变化规律之间无严格对应关系。[结论]碳输入量的改变可以通过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和养分输入,从而对土壤酶活性产生影响,但对不同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林分年龄也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输入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 年龄序列 宝天曼
下载PDF
Temporal Changes of Ecosystem Carbon Stocks in Rubber Plantations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China
16
作者 SUN Yanci MA Youxin +5 位作者 CAO Kunfang LI Hongmei SHEN Jinxiang LIU Wenjun DI Liang MEI Cence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737-746,共10页
Rubber(Hevea brasiliensis) plantations have been expanded rapidly in tropical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 and cover more than20% of land area in Xishuangbanna.Several studies have addressed changes of soil C stocks in ... Rubber(Hevea brasiliensis) plantations have been expanded rapidly in tropical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 and cover more than20% of land area in Xishuangbanna.Several studies have addressed changes of soil C stocks in rubber plantations;however,estimates of total ecosystem C stocks and their temporal changes in rubber plantations have been inadequately studied.This study calculated C stocks in soil,biomass,litter,and dry rubber(latex),and estimated the total ecosystem C stocks of rubber plantations in an age sequence of 3-,7-,9-,21-,27-,and 34-year-old in Xishuangbanna,Southwest China.The total C stocks in rubber plantations ranged from 150.3 to 283.7 Mg C ha^(-1),with a mean of 213.4 Mg C ha^(-1).The plantations≤9-year-old had significantly lower(P<0.05)total C stocks than those older than 9 years.Carbon stocks in soil(mass equivalent) were between 107.1–170.5 Mg C ha^(-1) and in living biomass were between 2.8–95.7 Mg C ha^(-1),representing the largest and the second largest C components in a rubber plantation ecosystem.Neglect of dry rubber C stock resulted in an underestimate of 7.8%–14.2% of the total C stock in the rubber plantations older than 9 years,which was much larger than the contribution of litter C stock(less than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e sequence carbon sequestration dry rubber HEVEA brasiliensis LITTER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德观音店剖面碎屑锆石年龄序列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寇琳琳 李振宏 +2 位作者 董晓朋 崔加伟 李海龙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1-1064,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近纪—新近纪地层的精确时代和高原隆升扩展何时影响到东北缘地区一直是地质学家争论的焦点。此次以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德观音店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碎屑锆石U-Pb测年方法,结合区域古生物化石鉴定、古地磁测年结果,针对...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近纪—新近纪地层的精确时代和高原隆升扩展何时影响到东北缘地区一直是地质学家争论的焦点。此次以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德观音店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碎屑锆石U-Pb测年方法,结合区域古生物化石鉴定、古地磁测年结果,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测试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东北缘古近系清水营组上部碎屑锆石年龄序列中最年轻的峰值为17.8 Ma,研究得出如下两个认识:清水营组的沉积时代应归属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区域上具有穿时性;青藏高原隆升向东北方向的扩展推挤作用在早中新世时期就开始影响到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带以西地区,区域上构造-沉积-气候之间具有协同演化的耦合关系。这一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隆升向东推挤扩展影响到东北缘地区的起始时限提供了新的时间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清水营组 碎屑锆石年龄序列 隆德观音店剖面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对年龄序列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的一个质疑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广聪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1期104-107,共4页
年龄序列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是美国新近兴起的一种犯罪学理论。在成年犯罪原因上,认为婚姻和工作强化的社会纽带可以成为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抑制因素。然而,通过对中国农民工流动人口犯罪和日常行为中的"家庭因素"进行考察... 年龄序列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是美国新近兴起的一种犯罪学理论。在成年犯罪原因上,认为婚姻和工作强化的社会纽带可以成为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抑制因素。然而,通过对中国农民工流动人口犯罪和日常行为中的"家庭因素"进行考察分析,那么该理论"良好婚姻所形成家庭的社会纽带能够抑制成年犯罪"的结论就会受到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序列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 农民工流动人口 犯罪
下载PDF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age in an age-sequence of Pinus densiflora stands in Korea 被引量:24
19
作者 NOH Nam-Jin SON Yowhan +7 位作者 LEE Sue-Kyoung SEO Kyung-Won HEO Su-Jin1 YI Myong-Jong PARK Pil-Sun KIM Rae-Hyun SON Yeong-Mo LEE Kyeong-Hak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0年第7期822-830,共9页
The carbon(C) and nitrogen(N) storage capabilities of Pinus densiflora in six different stand ages(10,27,30,32,44,and 71 years old) were investigated in Korea.Thirty sample trees were destructively harvested and 12 we... The carbon(C) and nitrogen(N) storage capabilities of Pinus densiflora in six different stand ages(10,27,30,32,44,and 71 years old) were investigated in Korea.Thirty sample trees were destructively harvested and 12 were excavated.Samples from the above and belowground tree components,coarse woody debris(CWD),forest floor,and mineral soil(0-30 cm) were collected.Tree biomass was highest in the 71-year-old stand(202.8 t ha-1) and lowest in the 10-year-old stand(18.4 t ha-1).C and N storage in the mineral soil was higher in the 71-year-old stand than in the other stands,mainly due to higher soil C and N concentrations.Consequently,the total ecosystem C and N storage(tree+forest floor+CWD+soil)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tand age:increasing from a minimum in the 10 year old stand(18.8 t C ha-1 and 1.3 t N ha-1) to a maximum in the 71-year-old stand(201.4 t C ha-1 and 8.5 t N ha-1).The total ecosystem C storage showed a similar sigmoidal pattern to that of tree C storage as a function of the age-sequence,while N storage in the CWD,forest floor and mineral soil showed no significant temporal trends.Our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that will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C and N storage in P.densiflora stands and our ability to predict changes according to stand age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e-sequence ALLOMETRIC equation BIOMASS carbon nitrogen PINUS densiflora STAND age
原文传递
Age-related Changes of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Allocation in Plants and Soil of Black Locust Forest on Loess Plateau in Ansai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被引量:11
20
作者 LI Taijun LIU Guob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414-422,共9页
The effects of reforestation on carbon (C) sequestration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ecosystem have attracted much resear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lack locust trees (Robinia pseudoacacia L.) are valued for thei... The effects of reforestation on carbon (C) sequestration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ecosystem have attracted much resear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lack locust trees (Robinia pseudoacacia L.) are valued for their important use in reforestation and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fforts. This forest type is widespread across the Loess Plateau, and must h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any planning for C sequestration efforts in this fragile ecological region.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stand age on C accumulation and allocation after reforestation remains uncertain. We examined an age-sequence of black locust forest (5, 9, 20, 30, 38, and 56 yr since plant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to evaluate C accumulation and allocation in plants (trees, shrubs, herbages, and leaf litter) and soil (0-100 cm). Allometric equations were developed for estimating the biomass of tree components (leaf, branch, stem without bark, bark and root) with a de- structive sampling method.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lack locust forest ecosystem accumulated C constantly, from 31.42 Mg C/ha (1 Mg = 106 g) at 5 yr to 79.44 Mg C/haat 38 yr. At the 'old forest' stage (38 to 56 yr), the amount of C in plant biomas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45.32 to 34.52 Mg C/ha) due to the high mortality of trees. However, old forest was able to accumulate C continuously in soil (from 33.66 to 41.00 Mg C/ha). The C in shrub biomass increased with stand age, while the C stock in the herbage layer and leaf litter was age-independent. Reforestation resulted in C re-allocation in the forest soil. The topsoil (0-20 cm) C stock increased constantly with stand age. However, C storage in sub-top soil, in the 20-30, 30-50, 50-100, and 20-100 cm layers, was age-independen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ccession, as a temporal factor, plays a key role in C accumulation and re-allocation in black locust forests and also in regional C dynamics in vege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accumulation carbon allocati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REFORESTATION allometric equations black locust forest age-sequence Loess Plateau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