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影与现实的“梦”与“境”——探究电影《梦》中色彩语言对于哲学思考与人性挖掘的深入表达
1
作者 房晓宇 《色彩》 2024年第8期21-24,共4页
黑泽明晚年的《梦》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影片,影片的八个梦境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表现、串接。本文通过电影《梦》的八个梦境分析黑泽明透过色彩语言表现出的自然与人性、哲理性思想以及死亡美学等多个方面,从而探讨影片中生命的价... 黑泽明晚年的《梦》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影片,影片的八个梦境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表现、串接。本文通过电影《梦》的八个梦境分析黑泽明透过色彩语言表现出的自然与人性、哲理性思想以及死亡美学等多个方面,从而探讨影片中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镜头所呈现的死亡意境的审美价值的必要性,同时通过电影中对死亡美学的分析研究,来弥补对黑泽明导演死亡美学系统性研究的空白,并能从中体悟生命的存在形式以及多元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泽明 《梦》 色彩 哲学 死亡美学
下载PDF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石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2-53,共12页
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 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留恋等个体情感上的挣扎;陶渊明处在庄子与屈原之间,他在诗文中对于生死的描述,蕴含了十分深远的哲学思辨,但是又保留了真实生命的个体情感,他的死亡美学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死亡态度。中国古典对于死亡的探讨、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哲学 死亡美学 庄子 屈原 陶渊明 死亡观
原文传递
论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美学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隽 《湘南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9-72,共4页
与追求大团圆结局的传统童话不同,王尔德的童话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有着对死亡异乎寻常的关注。但是,死亡在他的童话中丝毫不见血腥与残暴,反而成了表现美的最佳形式。对王尔德的童话进行细致梳理,可发现王尔德对死亡异乎寻常的关注以及... 与追求大团圆结局的传统童话不同,王尔德的童话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有着对死亡异乎寻常的关注。但是,死亡在他的童话中丝毫不见血腥与残暴,反而成了表现美的最佳形式。对王尔德的童话进行细致梳理,可发现王尔德对死亡异乎寻常的关注以及将死亡审美化的倾向源自其对"唯美主义"理想的追逐和对永生的渴求。因此,王尔德死亡美学的本质就是生存美学,是以自由精神对抗理想的陨落和侵蚀、超越死亡的恐惧和困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卡·王尔德 死亡美学 唯美主义 童话
下载PDF
浅谈日本人的“切腹”与“忠” 被引量:3
4
作者 吕俊梅 《红河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1-23,共3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以“切腹”自杀为“美”却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而这种自杀方式在日本几乎得到了全民族的支持。“切腹”思想在日本源远流长。樱花的美,武士道等导致了日本人死的美学观。而近现代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以“切腹”自杀为“美”却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而这种自杀方式在日本几乎得到了全民族的支持。“切腹”思想在日本源远流长。樱花的美,武士道等导致了日本人死的美学观。而近现代以后日本的社会发展以及武力侵略也与“切腹”所体现的“忠”的精神不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花 切腹 武士道 死的美学
下载PDF
屈原“游”的诗学建构与意涵 被引量:2
5
作者 潘筱蒨 《云梦学刊》 2019年第2期30-36,共7页
屈原作品中的场景与空间总是处于不断"移动""游走"的状态,上天下地,意识流动,这是一种"游"的诗学。屈原从场景与空间的安排,展示出"游"的想像思维,进而建构出"游"的诗学。这种"... 屈原作品中的场景与空间总是处于不断"移动""游走"的状态,上天下地,意识流动,这是一种"游"的诗学。屈原从场景与空间的安排,展示出"游"的想像思维,进而建构出"游"的诗学。这种"游"的诗学内涵,源自庄子"游"的哲学。屈原发展了这种哲学,将其融入文学创作中,并引申出"漫游美学"与"死亡美学"的深刻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游”诗学 漫游美学 死亡美学
下载PDF
趋生之死:日本动画的死亡审美 被引量:1
6
作者 万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1,共8页
日本动画中对死亡现象的关注,背后的文化动因是对生命的留恋。这种留恋通过生命的另一极——死亡展现出来。其动画文本的死亡审美通过三种方式达成:一是死亡为与生命一样的日常,死亡因通向平凡的日常性而具有感悟的超脱之美;二是对生命... 日本动画中对死亡现象的关注,背后的文化动因是对生命的留恋。这种留恋通过生命的另一极——死亡展现出来。其动画文本的死亡审美通过三种方式达成:一是死亡为与生命一样的日常,死亡因通向平凡的日常性而具有感悟的超脱之美;二是对生命的本体崇拜与生命轮回说体现了对永生的追求,平行世界的设定和此死彼生的情节给予死亡生的善意,死亡因之具有德性的希望之美;三是为了弥补彼世的破除和生的短暂与有限,死亡的瞬间被凝固于永恒存在的想象性弥补中,从而使死亡具有辩证的悲剧之美。对生死两端的奇妙融合给日本动画带来独特而民族化的审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动画 日本文化 死亡审美
下载PDF
作家自杀深层意识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金富 张凌逸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12-16,共5页
作家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他们的自绝是以精神的超越为前提,还是以抑郁和绝望为前提,这除了社会学、心理学和病理学层面外,更重要的是一个哲学问题。情绪的抑郁和精神的错乱是作家自杀的前提,生存状态的危机和社会结... 作家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他们的自绝是以精神的超越为前提,还是以抑郁和绝望为前提,这除了社会学、心理学和病理学层面外,更重要的是一个哲学问题。情绪的抑郁和精神的错乱是作家自杀的前提,生存状态的危机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是作家自杀的推动力量,精神层面的超越是作家自杀的最终决定力量。正确认识作家自杀的社会原因、精神病理因素与死亡哲学之美,对理解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自杀 文学现象 精神病理 社会因素 死亡美学
下载PDF
《蝇王》中死亡的美学价值
8
作者 邹丹 雷明珍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8-61,共4页
《蝇王》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戈尔丁的代表作。以海德格尔的死亡美学观审视作品,更深刻地领会现代人类"向死存在"的困境,正视对死亡的恐惧导致人性沉沦的人类缺陷,通过反省,使人从日常生活的困顿中超脱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qu... 《蝇王》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戈尔丁的代表作。以海德格尔的死亡美学观审视作品,更深刻地领会现代人类"向死存在"的困境,正视对死亡的恐惧导致人性沉沦的人类缺陷,通过反省,使人从日常生活的困顿中超脱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本真的向死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尔丁 《蝇王》 海德格尔 死亡美学 美学价值
下载PDF
早期京派作家的生死美学及文学构成
9
作者 王丽 廖钢青 《韶关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35-38,共4页
早期京派作家在动荡的年代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于悲苦的现实里体味生活的乐趣,主张闲适自在的趣味主义和平和冲淡的隐逸气息,但又并未坠入低俗与颓废。他们因众生可敬与一切皆空的矛盾生命观念、亦梦亦醒与不生不死的苦闷中年心态和生死... 早期京派作家在动荡的年代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于悲苦的现实里体味生活的乐趣,主张闲适自在的趣味主义和平和冲淡的隐逸气息,但又并未坠入低俗与颓废。他们因众生可敬与一切皆空的矛盾生命观念、亦梦亦醒与不生不死的苦闷中年心态和生死轮回与冲淡死亡的佛禅死亡意识,"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苦中作乐"的生死美学,作品结构自由松散、漂浮流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作家 生死美学 文学构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