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思想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法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7-92,共6页
杜夫海纳以现象学方法建立了完整的现代美学原理体系,这一体系由审美对象的生成论、艺术作品的结构论和审美经验的本体论三部分构成。借助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杜夫海纳给予美学基本问题以新的言说。
关键词 现象学 审美对象 审美知觉 审美经验
下载PDF
生活世界与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永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0-24,共5页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既不是与人无涉的客观世界,也不是与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主观世界,而是主客相亲相融的意义世界;生活世界具有非课题性、奠基性、主观性和直观性的特征;生活世界是人的原初经验世界,它构成了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既不是与人无涉的客观世界,也不是与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主观世界,而是主客相亲相融的意义世界;生活世界具有非课题性、奠基性、主观性和直观性的特征;生活世界是人的原初经验世界,它构成了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审美对象的意义世界是对生活世界这一原初世界的具象呈现,是时人的存在意义的一种感性体验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审美对象 意义世界 实践哲学
下载PDF
艺术作品的表演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瑞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16-120,共5页
杜夫海纳不仅澄清了“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的混淆,而且从美学角度阐释了“表演”的本体论地位,即表演是艺术作品呈现于知觉的必要途径。杜夫海纳的表演理论包含三个方面:表演者的表演、创作者的表演和欣赏者的表演。
关键词 艺术作品 审美对象 表演
下载PDF
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理论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陶谊 《镇江高专学报》 2007年第4期17-19,共3页
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现象学美学家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将审美对象看作是一种知觉对象,认为审美对象是一个层级性的结构性存在,是由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和为我们的存在相互关联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他企... 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现象学美学家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将审美对象看作是一种知觉对象,认为审美对象是一个层级性的结构性存在,是由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和为我们的存在相互关联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他企图从根本上纠正现象学此前的审美对象理论主观化的错误,恢复意向性在审美对象理论中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夫海纳 现象学 审美对象
下载PDF
从历史的发展看杜夫海纳关于审美知觉的论述
5
作者 陶谊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93-96,共4页
在杜夫海纳看来,对感觉与知觉的分析是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他提出以情感与知觉的普遍作用作为审美经验的基础,力图恢复古希腊对于aesthetic的含义,即最基本的感性认知和最具体的人类经验。
关键词 杜夫海纳 知觉 审美知觉 审美对象
下载PDF
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论
6
作者 陶谊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52-54,共3页
现象学认为知觉作用具有指向性,物体就是被知觉的物体。在审美活动中,要搁置各种主动附加的内容,让审美对象能够直接地呈现于我们,使审美知觉的特征显现出来。杜夫海纳则在此基础上把分析感觉与知觉看成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对活生生的... 现象学认为知觉作用具有指向性,物体就是被知觉的物体。在审美活动中,要搁置各种主动附加的内容,让审美对象能够直接地呈现于我们,使审美知觉的特征显现出来。杜夫海纳则在此基础上把分析感觉与知觉看成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对活生生的审美知觉的描述和向往,意味着人们渴望追寻到鲍姆嘉通aesthetic(感性学)的原意,返回到希腊人称之为"感性经验"的那种基本的和具体的人类原初经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杜夫海纳的美学认识论的基础。审美知觉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呈现阶段、表象与想象的阶段和反思和情感阶段。审美知觉是一种具有明显意向性的现象学的知觉,是一种纯粹的知觉,也是一种能把艺术作品变成审美对象的知觉。它既是感性的,同时也是归纳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夫海纳 知觉 审美知觉 审美对象
下载PDF
感性: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
7
作者 张云鹏 胡艺珊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1-45,共5页
"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也就是说,"感性"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在"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审美知觉"这一具有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论框架里理解"感性",会使"感性"的含义更具整... "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也就是说,"感性"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在"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审美知觉"这一具有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论框架里理解"感性",会使"感性"的含义更具整体性和深入性。在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关联中,"物质材料"(未被审美地感知时的艺术作品)与"物质手段"(材料的材料)有别,原始感性与审美感性有别。审美感性不是审美对象依存性的属性,而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对象本身。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关联中,两者相互之间具有原初性的可逆性关系——"呈现"。呈现是非对象性的、存在性的"绝对呈现",所以,"感性"在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与知觉主体的肉体之间以呈现的方式生成了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自身,成为审美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对象 感性 呈现 存在形态
下载PDF
从经典到日常生活——论审美对象的主体性
8
作者 赵跃庆 《美育学刊》 2016年第6期58-64,共7页
美学研究已从文本研究转向了对观众接受方式的研究。这种转向又与当代的审美文化发展联系在一起。在艺术方式和语言多元化的当下,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如何弥合这条鸿沟以及将艺术审美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种... 美学研究已从文本研究转向了对观众接受方式的研究。这种转向又与当代的审美文化发展联系在一起。在艺术方式和语言多元化的当下,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如何弥合这条鸿沟以及将艺术审美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不仅要从经典中学会欣赏,还要将这种能力转向日常经验领域,在商业教化的趋势中,使大众仍然能获得超越式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经验 审美对象 主体性
下载PDF
审美对象的意义形态和特点
9
作者 张云鹏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2期41-45,共5页
形式、意义、世界三要素的相互指引表明,意义是审美对象"感性的统一原则"。人与世界的关系包含三个层次:前主客关系、主客关系、超主客关系,在不同层次上,相应地存在着不同形态的意义。对应于主客关系层次的意义,其存在形态... 形式、意义、世界三要素的相互指引表明,意义是审美对象"感性的统一原则"。人与世界的关系包含三个层次:前主客关系、主客关系、超主客关系,在不同层次上,相应地存在着不同形态的意义。对应于主客关系层次的意义,其存在形态是概念的,它诉诸人的知性思维;对应于前主客关系层次的意义,其存在形态是原始感性的,它诉诸人的一般知觉;对应于超主客关系层次的意义,其存在形态是纯粹感性的,它诉诸人的纯粹知觉。感性的存在形态决定了审美对象的意义具有如下特点:多样性、暧昧性、深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对象 意义形态 意义特点
下载PDF
沃尔海姆的物理对象理论和审美对象理论
10
作者 赵树军 《文化艺术研究》 2013年第1期22-26,共5页
理查德·沃尔海姆(1923—2003)是一位英国分析美学家、哲学家。他对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即艺术定义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了艺术品即物理对象假说。从整个艺术发展历史来说,理查德·沃尔海姆的艺术定义理论为"究竟何为艺术&qu... 理查德·沃尔海姆(1923—2003)是一位英国分析美学家、哲学家。他对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即艺术定义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了艺术品即物理对象假说。从整个艺术发展历史来说,理查德·沃尔海姆的艺术定义理论为"究竟何为艺术"这个千古不衰的命题增加了一种新的探讨渠道,实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因而,他的工作具有创造性意义。之后,他又在艺术品即物理对象假说基础上,提出了艺术品即审美对象理论,将二者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对审美对象形成的动力因素、种类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对象假说 审美对象理论 审美特征 非审美特征
下载PDF
音教美学的现代重构
11
作者 付敏 赖诚 《韶关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96-98,共3页
美学教育在现代的一个突出进展,是从音乐主观直觉切入,最终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在美学现代性的理论前提下,从现代网络及音乐教育环境的现状观察的基础上,研究了审美发生的内容和形式,讨论了在现代音乐教育产业正在形成的背景上,审美如... 美学教育在现代的一个突出进展,是从音乐主观直觉切入,最终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在美学现代性的理论前提下,从现代网络及音乐教育环境的现状观察的基础上,研究了审美发生的内容和形式,讨论了在现代音乐教育产业正在形成的背景上,审美如何实现其艺术性与生存两者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美学 审美生存 艺术民主 美学现代性
下载PDF
翻译美学初探 被引量:72
12
作者 隋荣谊 李锋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4-57,共4页
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本文从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运用宏观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美学与翻译结合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通过对二者结合过程中所形成的中西翻译理论从"源"与"流"的角度加以阐明,旨在对中西美学思想是否以... 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本文从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运用宏观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美学与翻译结合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通过对二者结合过程中所形成的中西翻译理论从"源"与"流"的角度加以阐明,旨在对中西美学思想是否以及如何闪耀在翻译研究的发展道路上进行初探,对中西相关翻译理论彼此相资,共同促进翻译研究的发展进行全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 接受理论 格式塔理论
下载PDF
中日园林美学比较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庭风 《中国园林》 2003年第7期57-60,共4页
从美学角度,对中日两国的园林进行了比较。认为:在审美主体上,中国偏于文人,日本偏于武人和僧人;审美中介上,中国偏于艺术地把握,日本偏于宗教地把握;审美客体上,中国偏于人工,日本偏于自然。
关键词 日本 中国 园林美学 风景园林 园林艺术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曲赋英译的翻译美学思考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珺如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116,共6页
古典诗词曲赋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本文分析了诗词曲赋作为翻译审美客体的主客观审美构成(客观系统:语音审美、文字审美、语法审美和修辞审美;主观系统:意境,具体表现为意象、... 古典诗词曲赋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本文分析了诗词曲赋作为翻译审美客体的主客观审美构成(客观系统:语音审美、文字审美、语法审美和修辞审美;主观系统:意境,具体表现为意象、虚白和禅境)和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这些审美特征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及对译者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词曲赋 翻译美学 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
下载PDF
关于体育运动中诸多美学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8
15
作者 高增霞 梁金辉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23-125,共3页
本文通过对体育运动中诸多美学现象和规律的探讨,对体育运动中的美学成分和概念做了一般性的界定,同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如何培养体育审美意识的建议,以便使得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们能从中得到更多乐趣,也使一些疏忽体育文化的人能真正领会... 本文通过对体育运动中诸多美学现象和规律的探讨,对体育运动中的美学成分和概念做了一般性的界定,同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如何培养体育审美意识的建议,以便使得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们能从中得到更多乐趣,也使一些疏忽体育文化的人能真正领会体育的美学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运动 美学价值 审美意识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英译和传播探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晓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4-148,共5页
"花儿"是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用汉语演唱的、格律及歌唱方式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古老民间歌谣。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充满了大量的乡音俗语,运用了大量衬词和赋、比、兴的修辞手法,这一切都使"花儿"的英译难上加难... "花儿"是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用汉语演唱的、格律及歌唱方式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古老民间歌谣。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充满了大量的乡音俗语,运用了大量衬词和赋、比、兴的修辞手法,这一切都使"花儿"的英译难上加难。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角度对"花儿"进行翻译实践探索和研究,旨在使译文符合民歌特点,具有一定的传唱性,既不丢失民歌的独特民族韵味,也能反映丰富的中国民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理论 “花儿”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下载PDF
论艺术审美心理 被引量:4
17
作者 汪明强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10-113,共4页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审美倾向性。审美心理的形成主要受审美态度因素、审美状态因素等的影响 ;健康的审美心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审美心理具有二重性。
关键词 审美心理 审美主体 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
下载PDF
朝鲜高丽文学的审美理想与追求 被引量:6
18
作者 蔡美花 《东疆学刊》 2006年第1期74-83,共10页
朝鲜高丽文学的文学时代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崇尚和谐美,追求雄健豪放之美,崇尚“天然”美。高丽审美意识承前启后,具有转折性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 朝鲜高丽文学 审美理想 追求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多样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金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52-155,共4页
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汉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中译文多样性的问题。着重阐述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客体的原文文本的模糊性,以及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读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出这两者也是多样性译文出现的主... 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汉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中译文多样性的问题。着重阐述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客体的原文文本的模糊性,以及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读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出这两者也是多样性译文出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多样性 原文文本 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以《故都的秋》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慧燕 黄晓艳 《南昌高专学报》 2010年第2期47-50,共4页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佳作之一,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如何再现原文的审美意旨是翻译该文的一个关键点,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方面分析了著名翻译家张培基...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佳作之一,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如何再现原文的审美意旨是翻译该文的一个关键点,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方面分析了著名翻译家张培基的译文的美学效果的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审美客体 审美效果 再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