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镉、铅对蟾蜍精巢毒作用的酶学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贾秀英 董爱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329-2333,共5页
为研究镉、铅对精巢的生化毒作用机理 ,应用氯化镉、硝酸铅溶液对成年雄性蟾蜍进行腹腔染毒 (按镉计 0 .1、0 .2、0 .4、0 .8mg/ kg体重 ;按铅计 1、2、4、8mg/ kg体重 ) ,连续染毒 7d后活体解剖 ,测定分析精巢中各种酶的活性。结果显... 为研究镉、铅对精巢的生化毒作用机理 ,应用氯化镉、硝酸铅溶液对成年雄性蟾蜍进行腹腔染毒 (按镉计 0 .1、0 .2、0 .4、0 .8mg/ kg体重 ;按铅计 1、2、4、8mg/ kg体重 ) ,连续染毒 7d后活体解剖 ,测定分析精巢中各种酶的活性。结果显示 ,在镉染毒下 ,精巢乳酸脱氢酶 (L DH)和酸性磷酸酶 (ACP)的活性随镉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而碱性磷酸酶 (AL P)未发现明显变化 ;在铅染毒下 ,乳酸脱氢酶 (L DH)和碱性磷酸酶 (AL P)的活性随铅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而酸性磷酸酶 (ACP)未发现明显变化 ;乳酸脱氢酶 (L DH)同工酶在镉、铅染毒下则主要表现为酶带 L DH1 、L DH2 的抑制或缺失和 L DH5活性的增强。因此 ,镉、铅对蟾蜍的雄性生殖毒性机理可能与酶的活性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L DH可以考虑作为反映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乳酸脱氢酶 精巢 毒作用 蟾蜍
下载PDF
连续4次(每次间隔36h)部分肝切除对大鼠肝ACP、AKP、HSC70/HSP68和PCNA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封青川 卢爱灵 +1 位作者 李庚午 徐存拴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190-198,共9页
在分析了连续 3次 (每次间隔 4h)部分肝切除对肝细胞生化和增殖的影响后 ,本文又以连续 4次 (每次间隔 3 6h)部分肝切除 (shortintervalsuccessivepartialhepatectomy ,SISPH)大鼠为模型 ,分析了SISPH对肝脏酸性磷酸酶 (ACP)、碱性磷酸... 在分析了连续 3次 (每次间隔 4h)部分肝切除对肝细胞生化和增殖的影响后 ,本文又以连续 4次 (每次间隔 3 6h)部分肝切除 (shortintervalsuccessivepartialhepatectomy ,SISPH)大鼠为模型 ,分析了SISPH对肝脏酸性磷酸酶 (ACP)、碱性磷酸酶 (AKP)、构成性热休克蛋白 70 /诱导性热休克蛋白 68(HSC70 /HSP68)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活性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第 1次切除肝的左外叶后恢复 3 6h ,ACP和AKP活性及HSC70 /HSP68和PCNA表达量均增加 ;第 2、 3、 4次分别切除左中叶和中叶、右叶、尾状叶 (每次间隔 3 6h)后 ,AP活性和PCNA含量与AKP活性和HSC70 /HSP68含量呈负相关性 ;间隔 3 6h的连续部分肝切除延缓了细胞分化时间。根据上述实验中ACP和AKP在细胞内位置和活性变化推测 :AKP和ACP可能共同参与了细胞的增殖启动 ;PCNA和AKP可能参与了DNA合成和细胞增殖 ;ACP和HSC70 /HSP68可能在蛋白质转运、选择性降解和细胞结构、功能重建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短间隔连续部分肝切除(SISPH) 肝再生 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acp和AKP) 构成性热休克蛋白70/诱导性热休克蛋白68(HSC70/HSP68)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在铜锈环棱螺肝组织中的累积降解及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双玲 陆开宏 +2 位作者 郑忠明 潘洁慧 朱津永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9,共6页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有毒微囊藻藻液中(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50%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蓝藻组:只投喂铜绿微囊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有毒微囊藻藻液中(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50%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蓝藻组:只投喂铜绿微囊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肝组织中藻毒素浓度,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浓度分别为:对照组0μg·L-1;混合藻组(14.47±1.22)μg·L-1;蓝藻组(29.47±2.43)μg·L-1。螺在两种不同毒素浓度藻液中暴露15d后再移入四尾柵藻藻液中降解15d。结果表明,暴露期间,混合藻组、蓝藻组螺肝组织中MC含量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且同期混合藻组MC含量都明显高于蓝藻组;作为机体代谢生物标志物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MC浓度及其暴露时间发生相应变化;作为解毒生物标志物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在混合藻组先被诱导后被抑制,在蓝藻组初期变化不明显后表现为诱导。在15d降解过程中,混合藻组和蓝藻组MC含量均持续下降;机体生物标志物ACP、ALP和GST活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本试验结果为ACP、ALP和GST活性作为MC胁迫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MC) 生物标志物 酸性磷酸酶(acp) 碱性磷酸酶(ALP)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下载PDF
V_C对河蟹血清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9
4
作者 艾春香 陈立侨 +2 位作者 高露姣 温小波 江洪波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31-438,共8页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VC 对河蟹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碱性磷酸酶 (ALP)和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中不添加VC 时 ,河蟹肝胰腺、卵巢、血清和肌肉各组织中SOD、ALP和ACP活性各异 ,其中SOD活性大小顺序为肝...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VC 对河蟹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碱性磷酸酶 (ALP)和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中不添加VC 时 ,河蟹肝胰腺、卵巢、血清和肌肉各组织中SOD、ALP和ACP活性各异 ,其中SOD活性大小顺序为肝胰腺 >卵巢 >血清 >肌肉 ,ALP活性顺序为肝胰腺 >血清 >卵巢 >肌肉 ,而ACP活性则为肝胰腺 >血清 >肌肉 >卵巢 .饲料中VC 添加量分别 2 .5× 1 0 - 3 、5.0×1 0 - 3 、1 0 .0× 1 0 - 3 和 1 5.0× 1 0 - 3 (m m)时 ,与对照组相比 ,河蟹不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下降 (p <0 .0 5或 p <0 .0 1 ) ,而ALP、ACP这两种酶的活性却显著升高 (p <0 .0 5或 p <0 .0 1 ) .但它们的变化幅度不同 ,其中就肝胰腺、卵巢、血清和肌肉中SOD活性而言 ,VC 添加量为 1 5.0× 1 0 - 3 (m m )饲料组分别比对照组的低1 41 .3 4 %、1 2 5.94%、1 1 6.67%和 1 1 5.79%;ALP活性 ,VC 添加量为 1 0 .0× 1 0 - 3(m m)饲料组分别比对照组高 93 .0 %、77.5%、1 66.3 %和 2 66.4%;ACP活性 ,VC的添加量为 1 5.0× 1 0 - 3 (m m)饲料组分别比对照组高 1 3 0 .7%、2 3 7.4%、43 7.6%和 2 65.5%.饲料中VC 添加量为 (5.0~ 1 0 .0 )× 1 0 - 3 (m m )时 ,可有效地增强河蟹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组织 中华绒螯蟹 维生素C 超氧化物歧化酶 碱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下载PDF
V_E对河蟹血清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艾春香 陈立侨 +3 位作者 温小波 刘晓玲 高露姣 江洪波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4-31,共8页
通过投喂添加VE 量分别为 0、0 .1× 1 0 - 3 、0 .2× 1 0 - 3 、0 .4× 1 0 - 3 、0 .6× 1 0 - 3(m m)的 5种实验饲料饲养河蟹 6 0d ,以探讨VE 对其体内SOD、ALP和ACP等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VE 时 ... 通过投喂添加VE 量分别为 0、0 .1× 1 0 - 3 、0 .2× 1 0 - 3 、0 .4× 1 0 - 3 、0 .6× 1 0 - 3(m m)的 5种实验饲料饲养河蟹 6 0d ,以探讨VE 对其体内SOD、ALP和ACP等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VE 时 ,河蟹血清、肝胰腺、卵巢和肌肉各组织中SOD、ALP和ACP活性各异 ,其中SOD的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腺 >卵巢 >血清 >肌肉 ,ALP活性的为肝胰腺 >血清 >卵巢 >肌肉 ,而ACP活性则是肝胰腺 >血清 >肌肉 >卵巢 .饲料中添加VE 时 ,与对照组相比 ,各组织中SOD活性随着VE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 ( p <0 .0 5或 p <0 .0 1 ) ;ALP和ACP活性则随着VE 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 p <0 .0 5或 p <0 .0 1 ) .这表明VE 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河蟹体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并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从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VE 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河蟹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能有效发挥其增强河蟹免疫功能的VE 适宜添加量为 ( 0 .2~ 0 .4)× 1 0 - 3(m 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 中华绒螯蟹 维生素E 超氧化物歧化酶 磷酸酶 血清 卵巢 饲料
下载PDF
凡纳对虾体内ACP、AKP酶的细胞化学定位 被引量:24
6
作者 孙静秋 许燕 +1 位作者 张慧绮 叶军强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47-951,共5页
运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凡纳对虾体内肝脏(L)、肌肉(M)、心脏(H)和复眼(E)等四种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并与感染病毒的凡纳对虾四种组织中ACP、AKP的细胞化学定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健康的对... 运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凡纳对虾体内肝脏(L)、肌肉(M)、心脏(H)和复眼(E)等四种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并与感染病毒的凡纳对虾四种组织中ACP、AKP的细胞化学定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健康的对虾体内,ACP依次出现在各组织中的溶酶体、细胞核、细胞内膜、线粒体、内质网以及肝脏组织中的部分脂滴周围及微绒毛中AKP依次出现在各组织中的细胞膜、细胞核、溶酶体、内质网以及肝脏组织中的脂滴周围及微绒毛中.感染病毒后,对虾体内组织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病理变化,各组织细胞内均出现大量的髓样小体;各组织中ACP,AKP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也发生了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表现为相应细胞器内ACP,AKP酶活性均减弱或消失,并在多数组织的细胞质中检测到ACP,AKP酶活性的高电子密度颗粒,且大量出现的髓样小体均呈阳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病毒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细胞化学定位
原文传递
中医清法制剂“热毒清”抗内毒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鸣真 叶望云 +5 位作者 林菊生 邓益明 吴荣庆 杨芙蓉 章菊花 林宝英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7-91,共5页
热毒清 (抗炎6号) 体外能使鲎试验转阴,电镜下可见能使大肠杆菌O_(111)B_4内毒素网状结构崩解。体内实验用家兔内毒素所致DlC模型,检测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3F试验;光镜检查肾小球微血栓形成率和肾小球所含纤维素密度等,... 热毒清 (抗炎6号) 体外能使鲎试验转阴,电镜下可见能使大肠杆菌O_(111)B_4内毒素网状结构崩解。体内实验用家兔内毒素所致DlC模型,检测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3F试验;光镜检查肾小球微血栓形成率和肾小球所含纤维素密度等,用药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合电镜观察和肝细胞溶酶体标志酶ACF测定,提示热毒清抗内毒素的作用机理可能与①直接降解内毒素,②增强MPS吞噬功能,③稳定溶酶体膜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毒清 内毒素 鲎试验
下载PDF
卵形鲳鲹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分布及其低温保存 被引量:22
8
作者 区又君 罗奇 李加儿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2期49-54,共6页
测定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的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在不同器官和肌肉中的活性;将样品分别置于4℃、-20℃和-80℃下保存3 d、7 d、15 d和30 d,研究不同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样品中AKP和AC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测定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的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在不同器官和肌肉中的活性;将样品分别置于4℃、-20℃和-80℃下保存3 d、7 d、15 d和30 d,研究不同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样品中AKP和AC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卵形鲳鲹胃中未检测到AKP活性,其他器官中均检测到AKP活性,AKP活性大小顺序依次为后肠>幽门盲囊>肾>中肠>肝>前肠>心>肌肉;ACP在卵形鲳鲹体内分布较广,所测器官中均有ACP活性,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肝>肌肉>后肠>中肠>幽门盲囊>肾>心>前肠>胃。低温保存试验结果表明,AKP和ACP在4℃和-20℃下保存,时间越长,活力越低;在-80℃下保存,AKP和ACP活力在30 d内基本稳定,只有幽门盲囊的AKP和ACP在长时间保存后活力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碱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低温保存 酶活性
下载PDF
pH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5种免疫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文春根 张丽红 +3 位作者 胡宝庆 饶玉才 陈绍萍 王芳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176,共5页
在pH值为6.0、6.5、6.8、7.5、8.0、8.5条件下,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肝过氧化氢酶(CAT),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及肝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蚌体内SOD、CA... 在pH值为6.0、6.5、6.8、7.5、8.0、8.5条件下,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肝过氧化氢酶(CAT),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及肝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蚌体内SOD、CAT、ACP和AKP活性在pH8.5时均低于对照组;而当pH高于对照组(pH6.8)时,MDA含量随pH升高而逐渐上升。当pH低于对照组时,MDA含量随着pH降低也逐渐上升;除ACP活性在pH6.5时略有上升外;SOD、CAT、ACP和AKP活性在pH6.0时均低于对照。SOD活性仅在pH7.5时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CAT活性仅在pH8.5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ACP活性在pH8.0和8.5时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AKP活性在pH6.0时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pH8.5和pH7.5与对照组之间均为显著差异(P<0.05)。MDA含量在pH6.0和pH8.5时与对照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蚌 PH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碱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丙二醛
下载PDF
Cu^(2+)、Zn^(2+)和Cd^(2+)对茂名海域文昌鱼酸、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白秀娟 卢伙胜 唐峰华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3-517,共5页
试验结果表明,在Cu2+质量浓度为0.096 mg/L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均不受抑制作用,在Cu2+质量浓度为0.16、0.256、0.356 mg/L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的ACP、ALP活性均显著受抑制(P<0.05),随时间延长和质量... 试验结果表明,在Cu2+质量浓度为0.096 mg/L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均不受抑制作用,在Cu2+质量浓度为0.16、0.256、0.356 mg/L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的ACP、ALP活性均显著受抑制(P<0.05),随时间延长和质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在Zn2+质量浓度达到0.195 mg/L时,文昌鱼的ALP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受抑制作用显著(P<0.05),随质量浓度增加,受抑制作用增强;ACP在Zn2+质量浓度达到0.39 mg/L时,文昌鱼ACP第10 d影响不显著(P>0.05),第20 d和30 d表现出显著(P<0.05)抑制作用,超过这一质量浓度,受抑制作用增强。在Cd2+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ALP在Cd2+质量浓度为0.4 mg/L时,抑制显著(P<0.05),在此质量浓度水体中的文昌鱼ACP在第30 d测定时也表现为抑制显著(P<0.05),随时间延长和质量浓度增加,文昌鱼ACP、ALP活性受抑制作用增强,在最高质量浓度为2.0 mg/L时,至中期已经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CU^2+ ZN^2+ CD^2+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侵染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宋欣 张丽岩 +1 位作者 高玮玮 潘宝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4-258,共5页
对500个成体青蛤分别用鳗弧菌和生理盐水注射,在感染后3h、6h、12h、24h和36h分别取不同处理组的肝胰脏、鳃和闭壳肌组织,测定上述样品的碱性磷酸酶(AL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析鳗弧菌对青蛤体内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鳗... 对500个成体青蛤分别用鳗弧菌和生理盐水注射,在感染后3h、6h、12h、24h和36h分别取不同处理组的肝胰脏、鳃和闭壳肌组织,测定上述样品的碱性磷酸酶(AL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析鳗弧菌对青蛤体内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鳗弧菌感染组的ALP与ACP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脏>鳃>闭壳肌,其中青蛤肝胰脏和鳃组织中ALP和ACP活性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并且在12h时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而青蛤闭壳肌组织中侵染组ALP和ACP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鳗弧菌对青蛤的磷酸酶活性影响较大,对其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 鳗弧菌 碱性磷酸酶(ALP) 酸性磷酸酶(acp)
下载PDF
蛭弧菌对草鱼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梁 沈建忠 +1 位作者 敖茂权 张我松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5-299,共5页
对草鱼基础饲料喷洒蛭弧菌制剂,喷洒量分别为0(对照).2mg/g,5mg/g.8mg/g.10mg/g.于第21d,42d分别测定草鱼血清和肝脏中免疫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AKP活性变化特点是:肝脏中AKP活性在第2ld,42d时.实验组与对照相比,... 对草鱼基础饲料喷洒蛭弧菌制剂,喷洒量分别为0(对照).2mg/g,5mg/g.8mg/g.10mg/g.于第21d,42d分别测定草鱼血清和肝脏中免疫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AKP活性变化特点是:肝脏中AKP活性在第2ld,42d时.实验组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AKP活性,第21d时.实验组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第42d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ACP活性变化特点是:血清中ACP活性,第21d.42d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肝脏中ACP活性.第21d,42d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SOD活性变化特点是:第21d,42d时,肝脏和血清中SOD活性均有小幅度升高.但是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蛭弧菌能对草鱼体内免疫相关酶系统产生积极地调理改善作用.使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得到改善与提高.结合养殖成本,建议其适宜添加量为5~8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蛭弧菌 草鱼 碱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A3α肽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幼体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国福 张春云 +3 位作者 王光玉 徐仲 宋晓玲 黄倢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84-587,共4页
用含不同质量分数(0.005%、0.01%、0.1%)A3α肽聚糖(PG)的饵料投喂及在育苗水体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005、0.01和0.05 mg/ml)的PG浸浴凡纳滨对虾幼体,以投喂不添加PG的饵料作对照,另设投喂活饵的试验组作参考;饲养7 d后,检测PL1... 用含不同质量分数(0.005%、0.01%、0.1%)A3α肽聚糖(PG)的饵料投喂及在育苗水体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005、0.01和0.05 mg/ml)的PG浸浴凡纳滨对虾幼体,以投喂不添加PG的饵料作对照,另设投喂活饵的试验组作参考;饲养7 d后,检测PL1期仔虾体内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显示:PG经浸浴和口服能促进幼虾ACP和ALP活性提高;经活饵投喂的幼虾的ACP和ALP活性也较高。活饵组的ACP和ALP活性,0.01%PG添加量组和0.005 mg/ml PG的浸浴组幼体的ACP活性,0.01%和0.1%PG添加量组、PG质量浓度为0.01、0.05 mg/ml的浸浴组的ALP活性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口服组和浸浴组ACP活性均与PG浓度正相关,而口服组中0.01%PG添加量组ALP活性最高,浸浴组中PG浓度与ALP活性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PG能提高幼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力。PG用于育苗的口服质量分数建议为0.05%-0.1%,浸浴质量浓度为0.05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聚糖 凡纳滨对虾 幼体 酸性磷酸酶(acp) 碱性磷酸酶(ALP)
下载PDF
丙烯腈对小鼠睾丸组织标志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段志文 李海山 +2 位作者 张玉敏 崔金山 马宝玺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研究丙烯腈对小鼠睾丸组织某些标志酶活性的影响 ,探讨丙烯腈对雄性小鼠生殖损伤的机制及早期敏感指标。方法 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睾丸组织匀浆中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G 6 PD)、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LDHx)、β 葡糖苷酸酶 (β G)... 目的 研究丙烯腈对小鼠睾丸组织某些标志酶活性的影响 ,探讨丙烯腈对雄性小鼠生殖损伤的机制及早期敏感指标。方法 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睾丸组织匀浆中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G 6 PD)、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LDHx)、β 葡糖苷酸酶 (β G)及酸性磷酸酶 (ACP)的活性。 结果 G 6 PD、LDHx、β G及ACP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本实验染毒时间和染毒剂量范围内 ,丙烯腈对小鼠睾丸组织中酶活性 (G 6 PD、LDHx、β G及ACP)未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 睾丸组织 葡萄-6-磷酸脱氢酶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β-葡萄苷酸酶 毒理
下载PDF
醋酸铅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薛君 张玉敏 崔金山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7-239,共3页
给雄性小鼠灌胃染毒醋酸铅 10mg/kg、 2 0mg/kg和 40mg/kg ,每天 1次连续 3 5d。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和睾丸中酶活性 ,按标准方法测定小鼠生育力 ,并对睾丸、附睾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 ,雄鼠受精率、雌鼠妊娠率、平均每窝活... 给雄性小鼠灌胃染毒醋酸铅 10mg/kg、 2 0mg/kg和 40mg/kg ,每天 1次连续 3 5d。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和睾丸中酶活性 ,按标准方法测定小鼠生育力 ,并对睾丸、附睾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 ,雄鼠受精率、雌鼠妊娠率、平均每窝活胎率及睾丸匀浆中的 β G和LDHx随染毒剂量增加而降低 ,死胎率和吸收胎率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升高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并呈现明确的剂量 反应关系 ,r值依次为 -0 412、 -0 42 0、-0 5 3 7、 -0 5 3 8、 -0 617、 0 5 42和 0 5 3 5。雄鼠交配率 ,血清和睾丸匀浆中G 6 PD、ACP、LDH仅在 40mg/kg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和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说明染毒醋酸铅≥ 2 0mg/kg剂量可损害雄性小鼠生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铅 小鼠 生育力 G-6-PD acp LDH LDHx β-G
下载PDF
转移生长因子β_1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鲁道海 陈建庭 +3 位作者 金大地 郑晓明 郭振河 陈映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9期898-900,共3页
目的 :探讨转移生长因子 β1(TGF β1)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 :酶动力学法测定培养基中酸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内氢离子随TGF β1浓度的变化情况 ;LeicaQuanti... 目的 :探讨转移生长因子 β1(TGF β1)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 :酶动力学法测定培养基中酸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内氢离子随TGF β1浓度的变化情况 ;LeicaQuantimet 5 0 0图像分析系统对骨吸收陷窝进行图像分析 ;扫描电镜观察骨吸收陷窝变化。结果 :随着TGF β1浓度的升高 ,处理组与对照组ACP和TRAP的活性分别从 (1.71± 0 .3 3U) /L和 (1.41± 0 .2 9)U /L降低到 (1.3 2± 0 .2 1)U/L和 (1.0 1± 0 .11)U /L(均为P <0 .0 1) ,骨吸收陷窝的数目与面积从 (16.67± 1.3 5 )个 /片和 (5 82 .2 4± 178.68) μm2 减少到 (13 .2 9± 1.47)个 /片与 (4 4 2 .3 8± 14 8.2 7) μm2 ,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破骨细胞相对荧光值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TGF β1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分泌H+ 无明显影响。结论 :TGF β1虽然不能抑制氢离子释放 ,但能通过改变酸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生长因子Β1 破骨细胞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骨吸收
下载PDF
盐度、pH胁迫对茂名海域文昌鱼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白秀娟 卢伙胜 +1 位作者 刘晓彬 彭小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46,共5页
实验测定了茂名海域文昌鱼在96h时间间隔内耐受盐度的极限值为:最低17.24,最高46.24;耐受pH的极限值为最低5.0,最高10.0。通过实验前后文昌鱼体重及酸碱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对比,找出茂名海域文昌鱼较适合生长的盐度及pH范围分别为:28.0~3... 实验测定了茂名海域文昌鱼在96h时间间隔内耐受盐度的极限值为:最低17.24,最高46.24;耐受pH的极限值为最低5.0,最高10.0。通过实验前后文昌鱼体重及酸碱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对比,找出茂名海域文昌鱼较适合生长的盐度及pH范围分别为:28.0~32.0及7.5~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盐度 pH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IHHNV-WSSV共感染率调查分析及其对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文娟 房文红 +6 位作者 江敏 张健龙 王元 顾德平 胡伟国 于忠利 周俊芳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5-693,共9页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均为需向OIE报告的虾类病毒,本研究于2014年对上海地区部分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WSS...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均为需向OIE报告的虾类病毒,本研究于2014年对上海地区部分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WSSV和IHHNV的感染及共感染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测和人工感染分析。检测结果显示,WSSV和IHHNV平均单感染率分别为42.6%和38.5%,双病毒共感染率为20.5%,其中,IHHNV-WSSV共感染率与WSSV感染率呈正相关。病理和累计死亡率分析显示,尽管IHHNV-WSSV组的对虾累计死亡率比同一时间点WSSV组低,但是这两组濒死对虾鳃丝细胞的病变都很严重,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异。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析表明,IHHNV-WSSV共感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比单纯WSSV感染激起更高和更快些的免疫应答,但是,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IHHNV-WSSV共感染表现出比WSSV单感染更长时间的免疫抑制。研究表明,虽然IHHNV-WSSV共感染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和一定程度内降低对虾累计死亡率,但是共感染可造成病毒致病性的叠加和宿主更长时间的免疫保护低下,因此,IHHNV-WSSV共感染导致的损失可能比单病毒感染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共感染 病理 超氧化物歧化酶 酸性磷酸酶
原文传递
海湾扇贝血细胞形态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邵雁群 李赟 秦铭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4-406,共3页
为给海湾扇贝的细胞免疫学研究提供基本依据,同时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并进行血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海湾扇贝的血细胞可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2种类型。与透明细胞相比,颗粒细胞数目多... 为给海湾扇贝的细胞免疫学研究提供基本依据,同时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并进行血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海湾扇贝的血细胞可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2种类型。与透明细胞相比,颗粒细胞数目多,酸性磷酸酶活性高,细胞核呈肾形或卵圆形,核质比低,细胞质内颗粒状物质丰富,颗粒大小不一,可明显分为大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2类。这些特征表明,海湾扇贝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的免疫学功能是明显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扇贝 血细胞 酸性磷酸酶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免疫相关酶的联合效应 被引量:6
20
作者 栗志民 钱佳慧 +1 位作者 劳翠英 刘志刚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7-238,共12页
为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免疫相关酶活力的联合效应,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CD)和响应曲面分析法(RSM)进行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19-31℃),盐度(22-38)对华贵栉孔扇贝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胱... 为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免疫相关酶活力的联合效应,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CD)和响应曲面分析法(RSM)进行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19-31℃),盐度(22-38)对华贵栉孔扇贝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胱甘肽还原酶(GR)三种免疫相关酶活性的联合效应,旨在考察温度与盐度对ACP,AKP和GR活性的影响及华贵栉孔扇贝免疫水平较高时的最佳温度和盐度组合,为华贵栉孔扇贝人工养殖所需条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温度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对ACP,AKP和GR活力影响显著(P〈0.05);盐度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对ACP,AKP和GR的活力影响显著(P〈0.05);温度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ACP,AKP和GR活力的影响显著(P〈0.05)。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温度和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ACP,AKP和GR活性影响的模型方程,该模型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986 6,0.981 3和0.957 6(P〈0.01),预测系数分别为0.934 5,0.888 0和0.738 4,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华贵栉孔扇贝ACP,AKP和GR活力变化。通过模型优化和验证实验,得到在温度24.30℃、盐度30.55时,ACP和AKP活力达到最小值,分别为170.43,181.74U/mg,而GR活力最大为0.34U/mg,满意度达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贵栉孔扇贝 响应曲面 碱性磷酸酶(AKP) 酸性磷酸酶(acp) 谷胱甘肽还原酶(G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