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事以尽,尚质而无斫凿;委本从圣,求真勿令有失——道安“五失本、三不易”说源流考及现代诠释 被引量:11
1
作者 祝朝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2-116,共5页
以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思想为中心,详细地讨论该学说提出的史实根源、哲学源起以及道安本人的宗教思想和政治抱负方面的原因,并分析“五失本、三不易”思想中所反映出的道安的翻译文质观、文体观和语言文化观。
关键词 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 文质
下载PDF
文质之别与陶渊明的疏野之美
2
作者 张鑫 《美育学刊》 2024年第3期112-120,共9页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最初被用于社会伦理领域,后来被拓展到历史、文学及美学领域,成为影响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理论。文质互救是中国历史朝代演进中一个重要的规律,不同的时代或尚文,或尚质,在文与质的互动调和中不断...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最初被用于社会伦理领域,后来被拓展到历史、文学及美学领域,成为影响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理论。文质互救是中国历史朝代演进中一个重要的规律,不同的时代或尚文,或尚质,在文与质的互动调和中不断发展。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其审美风尚大体上是尚质反文,这一时代审美取向影响了他的创作实践。此外,陶渊明天真质朴、古拙真率、向逸爱野、真淳简淡的个性品格与审美倾向也是其诗文形成萧散疏野风格的重要原因。陶渊明艺术作品的疏野之美对后来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 陶渊明 疏野
下载PDF
论道安之“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 被引量:1
3
作者 黄静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144-145,共2页
详细阐述道安最具代表性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主张,并对道安身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出了分析,同时基于对其所处历史大环境的分析以及前人翻译经验的总结,进一步阐明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的内涵以及对我们的... 详细阐述道安最具代表性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主张,并对道安身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出了分析,同时基于对其所处历史大环境的分析以及前人翻译经验的总结,进一步阐明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的内涵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 文与质 质与量
下载PDF
元好问诗述沁州出土隋薛收撰《文中子墓志》
4
作者 邓小军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全唐文》所录薛收撰《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是考察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生平事迹及其河汾之学与唐初贞观之治关系的关键性文献。元好问《铜鞮次村道中》诗、《送弋唐佐董彦宽南归》诗,记述了亲见于金贞祐四年或此前不久出土于沁州铜鞮... 《全唐文》所录薛收撰《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是考察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生平事迹及其河汾之学与唐初贞观之治关系的关键性文献。元好问《铜鞮次村道中》诗、《送弋唐佐董彦宽南归》诗,记述了亲见于金贞祐四年或此前不久出土于沁州铜鞮山之薛收撰《文中子墓志》,指出《文中子墓志》所述为信史,可以破除对文中子之怀疑。沁州出土薛收所作《文中子墓志铭》比汲冢出土《竹书纪年》还要宝贵。元好问两诗宝贵的史料价值,在于证明元好问所见薛收《文中子墓志》与今存薛收《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基本内容一致,从而多一重证据证明今存薛收撰《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之信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中子墓志》 《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 薛收 元好问
下载PDF
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新诠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前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3-128,共6页
对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可尝试将其置于"文质世运"这一语境来加以讨论。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演变,表现为一个"质文代变、文质互救"的模式,即:汉末文弊,曹魏争之以质,曹魏中期以后,治道又由质转文。汉魏之际的清谈浮... 对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可尝试将其置于"文质世运"这一语境来加以讨论。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演变,表现为一个"质文代变、文质互救"的模式,即:汉末文弊,曹魏争之以质,曹魏中期以后,治道又由质转文。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与宦官擅权、选举不实等政治问题相伴而生,是汉末文弊的一种表现。曹魏代汉是一个"救文以质"的社会政治过程,清谈浮华在这一时期自然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不过曹魏中期以后,汉魏之际的政治却又表现出"由质趋文"的中途转向,清谈浮华也得以重新发展。不过,正始清谈更多的是一个思想学术问题,它受玄学的主导。由此,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将到达一个新的阶段——魏晋清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之际 清谈浮华 文质世运
下载PDF
《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情”“采”关系新解 被引量:4
6
作者 胡言会 郭梅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5-8,共4页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采 关系 文质 情性本体
下载PDF
文质三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夏静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31-35,共5页
文质问题,现在看来是文论中的传统命题,但在古代思想体系中,尤其在上古,并非就文学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三种形态:以文质论历史、以文质论人和以文质论文学,本文将分别从历时、共时角度,关涉到它们的知识背景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文质 人论 阴阳 天地人
下载PDF
中古佛经翻译“文质之争”的哲学源起 被引量:3
8
作者 邓志辉 汪东萍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16年第2期37-49,共13页
佛经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本质上植根于贯穿中国古代哲学的言意理论,是先秦儒道哲学及魏晋玄学言意理论先后在佛经翻译领域的表现形式。佛经翻译初期的'质胜文出'受孔子'言不尽意'论和老子'言道相悖'... 佛经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本质上植根于贯穿中国古代哲学的言意理论,是先秦儒道哲学及魏晋玄学言意理论先后在佛经翻译领域的表现形式。佛经翻译初期的'质胜文出'受孔子'言不尽意'论和老子'言道相悖'观的影响,是'重意轻言'哲学思想的体现,同期出现的格义方法也以先秦言意论为哲学基础;在佛经翻译的发展期,译界'文质相兼趋向'的背后驱动力则是'言意并重'思想,是魏晋时期王弼'得意忘言'论在佛经翻译领域的应用。这一时期的格义方法也因此呈不同表现形式,并随着佛经翻译理论的日渐成熟终受摒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 言意 格义
原文传递
复质与广大:《论语》和《诗经》的诗教思想 被引量:2
9
作者 柯小刚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共5页
《八佾》篇"子夏问诗"和《阳货》篇"教伯鱼读《二南》",分别阐述了《论语》诗教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复质"与"广大"。从《春秋》"复质"思想出发,结合《诗经·周南》中的《汉... 《八佾》篇"子夏问诗"和《阳货》篇"教伯鱼读《二南》",分别阐述了《论语》诗教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复质"与"广大"。从《春秋》"复质"思想出发,结合《诗经·周南》中的《汉广》《汝坟》两篇的具体文本解读,可以把《论语》诗教思想中的"复质"和"广大"两层意思联系起来,获得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诗经》 《春秋》 诗教 文质
下载PDF
早期佛典译论文质“厥中论”范式的哲学疏解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宏雨 刘华文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4-41,191,192,共10页
文质“厥中论”于早期佛译“文质之争”中所产生,是中国古代翻译思想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取法于儒家的文质人格论,但又有创新发展:不仅仅停留于文质理解的策略层面,还从“经文义理”与“译文语体”间的关系来看待文质矛盾,在文与质间... 文质“厥中论”于早期佛译“文质之争”中所产生,是中国古代翻译思想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取法于儒家的文质人格论,但又有创新发展:不仅仅停留于文质理解的策略层面,还从“经文义理”与“译文语体”间的关系来看待文质矛盾,在文与质间寻求平衡,本文称之为“翻译叙事语篇平衡论”。其也表现出独有的文化特质:翻译的“信言”与“美言”互为有体的传统辩证性、“折中观”均衡意识下的中和思维意识以及从传统文论先觉中汲取营养的学习性。厥中论的理论格局不止于文与质间的均衡,还有翻译的内外因素间的均衡,这一双重意识,较之于之前佛译思想,明显是一种突破与超越,也是对早期传统文论观念的一种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典译论 文与质 “厥中论” 文化特质
原文传递
《文心雕龙》“符采”说释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文爽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6,共9页
"符采"在《文心雕龙》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是"符之采",即"玉之横文",引申为"文采",《原道》《诏策》篇中是此义;二是"符"与"采",即玉之坚硬质地与华美文采的结合,引申... "符采"在《文心雕龙》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是"符之采",即"玉之横文",引申为"文采",《原道》《诏策》篇中是此义;二是"符"与"采",即玉之坚硬质地与华美文采的结合,引申为文章质实的内在美与富有文采的外在美的结合,《宗经》《风骨》《诠赋》篇中是此义。比较而言,并列结构的"符采"更具理论深度,从这一角度看,"符采"之"符"与"风骨"有相近之处,"采"则与辞赋的"铺采摛文"密切相关。"符"相当于"雅义","采"相当于"丽词","符"与"采"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交融,其内涵与"文质"说、"丽词雅义"说、"情经辞纬"说一脉相承而又能超越诸说,更为精确地体现了刘勰文质并重的文章审美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符采 文质 风骨 丽词雅义
下载PDF
探求知识的三种方式——现、比二量,亲、闻、说三知与笛卡尔的双重途径
12
作者 张忠义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共4页
因明中的现、比二量,墨家的亲、闻、说三知,笛卡儿的经验与演绎,分别是古印度、中国与西方逻辑中探求知识的方式。这三种方式的共同点是:把探求知识的途径分为直接(直观)与间接两种,都强调直接感受的重要性;以演绎作为探求新知的主要推... 因明中的现、比二量,墨家的亲、闻、说三知,笛卡儿的经验与演绎,分别是古印度、中国与西方逻辑中探求知识的方式。这三种方式的共同点是:把探求知识的途径分为直接(直观)与间接两种,都强调直接感受的重要性;以演绎作为探求新知的主要推演方法;其研究对象都类同于自相与共相。这三种方式的差异是:对推演内容真实与形式正确的要求不同;对“真知”的强调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比二量 亲、闻、说三知 双重途径
下载PDF
文质与直译和意译关系的探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娜 《林区教学》 2020年第7期64-66,共3页
文质与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翻译学者比较热衷的话题。分析“文”“质”意义的原始含义及变迁,探讨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及发展,提出文质与直译和意译因时代不同、内涵不同,文质之争与直译和意译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即文不等同于... 文质与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翻译学者比较热衷的话题。分析“文”“质”意义的原始含义及变迁,探讨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及发展,提出文质与直译和意译因时代不同、内涵不同,文质之争与直译和意译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即文不等同于意译,而质也不等同于直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 直译 意译
下载PDF
道家视域下的绘画色彩观研究
14
作者 赖俊威 《中国美学》 2023年第1期193-206,共14页
鉴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文质”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色彩概念之间的关系,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在视觉表现层面形成了一条看似“重质反文”的色彩认知理路,这一度成为影响后世绘画创作及色彩实践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最终形成了根植于... 鉴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文质”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色彩概念之间的关系,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在视觉表现层面形成了一条看似“重质反文”的色彩认知理路,这一度成为影响后世绘画创作及色彩实践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最终形成了根植于道家“自然”哲学理念的绘画色彩审美理论。道家视域下形成的绘画色彩观,具有鲜明的史观嬗变痕迹,具体表现为对传统儒家“文质彬彬”观念的批判;同时,道家视域下的绘画色彩观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范围分别对“质”与“文”概念做了进一步阐释,以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构,这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绘画类型的区分与绘画技法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绘画色彩 文质 自然理念
原文传递
公羊家的文质概念与晚清变法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亦 张绍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2,共10页
晚清变法思想之理论根源在于公羊学,其中,康有为通过对公羊学的孔子改制学说重新进行阐释,发展出一套极具现实政治意义的经学理论,从而为其变法主张提供了经典依据。本文主要通过对公羊学的文质概念的梳理,一方面,由此澄清了儒家固有的... 晚清变法思想之理论根源在于公羊学,其中,康有为通过对公羊学的孔子改制学说重新进行阐释,发展出一套极具现实政治意义的经学理论,从而为其变法主张提供了经典依据。本文主要通过对公羊学的文质概念的梳理,一方面,由此澄清了儒家固有的关于孔子改制的思想,以及后世学者的一些误解;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康有为对文质概念的阐释实际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目的则在为中国指明一个朝着西方新世界的路向,并为这条路向的具体步骤提供合法性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羊 文质 变法 康有为 改制 夷夏
原文传递
反思《文心雕龙》文学地理学的“北质南文”视域
16
作者 李智星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3年第2期230-251,共22页
有关《文心雕龙》的文学地理学阐论向来强调,刘勰立足尊儒弘道的北方文化传统而制衡雕文镂采的南方美文思潮。该阐论框架基于北质南文的文学地理图景,主张北方尚贞质实义,异乎南方尚绮文丽章。然而这与刘勰的北方观本身存在偏差。一方面... 有关《文心雕龙》的文学地理学阐论向来强调,刘勰立足尊儒弘道的北方文化传统而制衡雕文镂采的南方美文思潮。该阐论框架基于北质南文的文学地理图景,主张北方尚贞质实义,异乎南方尚绮文丽章。然而这与刘勰的北方观本身存在偏差。一方面,刘勰文章学承继了北地的儒家礼乐文脉,正如“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之梦所示,刘勰以显诸“丹漆”文采的“美文”性理解礼乐文化,反映对北方礼乐人文“尽美”维度的承续。另一方面,为适应南方新兴的文学审美思潮,刘勰以文学化方式重读代表北方正统文化的儒经,凭骈文美学眼光再现儒经之“含文”。以上表明刘勰的“北方”远非质而无采,倚仗北质南文之二元固化模式的《文心雕龙》文学地理学批评有待重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学地理学 南北 文质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艺术范畴
17
作者 邹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39,共4页
受中国上古宗教特殊性的影响,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由此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美的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与此四象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逐渐发展出形神、意境... 受中国上古宗教特殊性的影响,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由此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美的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与此四象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逐渐发展出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四大范畴,以统领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个范畴体系。形神与意境为虚象,具有超脱空灵的审美品味;文质和兴象为实象,包含较多的社会功利内容。由四象生成的四大艺术范畴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关联和渗透,研究者可有所偏重但不能偏废;偏废不仅弃置其所欲舍,同时也将断送其所欲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范畴 形神 意境 文质 兴象
下载PDF
简析先秦修辞学说中几组概念之关系及其成因
18
作者 郝瑾洁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9年第12期6-10,共5页
先秦时期诸子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文与质、名与实、言与德就是其中三组重要的修辞学概念。每组概念的双方之间都有其语言哲学意蕴,而三组概念的产生都其背景和成因。
关键词 先秦 修辞学说 文与质 名与实 言与德 成因
下载PDF
扬雄“文质”美学思想及其对汉赋的评价
19
作者 陈碧仙 《凯里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1-54,共4页
文与质的关系问题是扬雄美学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文质"兼备,二者统一,其中"质"必须符合明道、宗经、征圣的原则,符合这一原则的就是美的。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扬雄对汉赋进行了批评,这源于汉赋的形式与内容不统... 文与质的关系问题是扬雄美学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文质"兼备,二者统一,其中"质"必须符合明道、宗经、征圣的原则,符合这一原则的就是美的。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扬雄对汉赋进行了批评,这源于汉赋的形式与内容不统一,文质不相符。文质和谐才成为美。可见,扬雄对于辞赋的看法,是贯彻了他的"文质"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文质 美学 汉赋 评价
下载PDF
刘勰《文心雕龙》与文艺学元问题
20
作者 张乾坤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32-36,共5页
"衔华佩实"是刘勰指导文章作法的根本指导思想。"衔华佩实"实际上是指文与质的有机统一,它有深厚的哲学缘起和理论渊源。文与质的有机统一体即作品。它不仅是文艺理论史上人们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最初切入点,而且有关... "衔华佩实"是刘勰指导文章作法的根本指导思想。"衔华佩实"实际上是指文与质的有机统一,它有深厚的哲学缘起和理论渊源。文与质的有机统一体即作品。它不仅是文艺理论史上人们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最初切入点,而且有关作品的知识还是文艺学知识大厦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由此看来,文与质问题当是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基础和核心部分,是文艺学的元问题。实际上的确如此,诸多的文艺学知识都是围绕文质问题而展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衔华佩实 文与质 文艺学 元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