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
鲁卫东
冯伟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0 |
10
|
|
2
|
方式宾语的鉴定模式及其典型性考察 |
谢晓明
谷亚丽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3
|
汉语介词的主题标志功能研究 |
杨丽姣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2
|
|
4
|
工具宾语的鉴定模式及其典型性 |
谢晓明
乔东蕊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5
|
“NP_1有NP_2”句式新探 |
杨安红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4 |
2
|
|
6
|
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 |
赵怀仁
|
《大理师专学报》
|
2000 |
3
|
|
7
|
末世不容女强人:王熙凤悲剧的典型意义 |
陈松柏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4
|
|
8
|
四川合江方言的被动标记 |
王平
|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9
|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意识流"——舍伍德·安德森和他的《母亲》评介 |
刘树蕙
付宇
张凤英
|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10
|
菲茨杰拉德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模式 |
王万兵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2
|
|
11
|
论《喻世明言》情节特色之优劣 |
李志雄
赵家文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12
|
以心驭象,雄奇多姿——论李白的咏月诗 |
施常州
|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13
|
论列宁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
朱平珍
|
《云梦学刊》
|
2007 |
2
|
|
14
|
“类型理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不同表现形态 |
岳国法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5
|
“典型”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的探讨与发展 |
张清民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04 |
0 |
|
16
|
多色的灵魂 绚烂的市井(上)——试论《金瓶梅》中潘金莲语言个性化的美学特征 |
郝志诚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7
|
论周朴园私生活及其典型性——对传统学术观点的批判 |
杨青苗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18
|
论诗的感情与意蕴 |
郑新安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19
|
论20世纪40年代小说理论的“典型化” |
李丽
|
《殷都学刊》
|
2006 |
0 |
|
20
|
泰戈尔与郭沫若的诗歌精神 |
孙宜学
周青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