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语创新催生“思想中国” 被引量:7
1
作者 潘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45,共13页
中共中央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出发,空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创新。话语创新必将催生一个全面、高度、和谐发展的"思想中国"。作为观念形态的"思想中国"相较于物化形态的"现实中国"而言... 中共中央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出发,空前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创新。话语创新必将催生一个全面、高度、和谐发展的"思想中国"。作为观念形态的"思想中国"相较于物化形态的"现实中国"而言,是指秉持自由创造信念、洋溢思维灵感和深度创新活力的东方精神强国及其象征的"中华文明"当代新形态。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现代历史的文明演进,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诸多显著业绩,已经证明话语创新是一种顺应时代需要的必然历史逻辑。反思哲学社会科学界,确实存在着诸如表达力衰微、批判力丧失和解释力走弱这种种现实的"话语问题";需要警觉的是:"话语问题"淤积之"弊"将阻碍全社会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文化创造力的喷发,无益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长远积累。当前创新理论学术话语,亟需转换理论学术研究主体的语用范式,鼓励从消极语用走向积极语用的新境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基本的思想原则,彰显研究主体在创新话语过程中的独立人格、思想品位和表达个性。一方面可以从主观上强化学术主体的创新理念、坚定其创新行为、拓宽其创新思路、优化其创新方法等环节着眼;另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学术文化境遇、提升学术评价机制、构建学术成长平台等外在方面入手。转换语用范式,将有效促进研究主体思想创造力的大释放,实现"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创造性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创新 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语用范式转换 “思想中国”
下载PDF
中国公私观念研究综述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畅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3-82,共10页
公私观念 ,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活力的思想因子之一 ;公私之辨 ,是古今一以贯之的思想母题。春秋战国诸子争鸣 ,已提出崇公抑私的命题 ,至于秦汉之际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念基本成型。其后 ,“公”本位思想一直占据传统思维... 公私观念 ,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活力的思想因子之一 ;公私之辨 ,是古今一以贯之的思想母题。春秋战国诸子争鸣 ,已提出崇公抑私的命题 ,至于秦汉之际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念基本成型。其后 ,“公”本位思想一直占据传统思维主流 ,其中间或有“私”本位观念萌动、抬头 ,但一直是思想界的弱势群体。至于近现代 ,“公天下”观念仍是发动一次次社会改革与革命的强大思想引擎。百年来 ,中国社会所经历的从传统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每一重要阶段 ,无一不伴随着公私观念的激烈争论。公私难分 ,剪不断 ,理还乱 ;公私纠缠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自先秦始 ,这一领域积淀了大量的思想遗产。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多元、分层的研究。目前 ,这些成果尚呈弥散状态 ,对它们按照不同专题进行一番清理 ,将为进一步的深度研究提供一条大致准确的起跑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思想史 公私观念 研究综述
下载PDF
近期中国的毛泽东研究:一个政治意识生态的框架草图 被引量:24
3
作者 萧延中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6,共12页
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前提下,对中国学术界近期毛泽东晚年研究状况作一个评价性报告。将目前这一研究领域中的基本倾向概括为"主流意识形态"、"否定批判取向"、"‘新左翼’研究论述"和"历史主义学派"四个流派,并对各家观点的基础预... 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前提下,对中国学术界近期毛泽东晚年研究状况作一个评价性报告。将目前这一研究领域中的基本倾向概括为"主流意识形态"、"否定批判取向"、"‘新左翼’研究论述"和"历史主义学派"四个流派,并对各家观点的基础预设和争论焦点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在当下的中国,"毛泽东"已演变成了某种政治符号,而"毛泽东问题",则实际隐含着研究者自身对于良好社会制度和正当政治秩序的一种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年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政治意识 当代中国思想
下载PDF
当前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圣敏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8,共7页
就新时期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在研究中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四个方面,即学科界线与学科规范问题,客观性的问题,汉民族研究问题,后现代与学术创新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民族学 人类学 汉民族研究 中国学派 学术创新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 被引量:12
5
作者 关增建 《大自然探索》 1996年第4期113-117,共5页
本文讨论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分析了古人对空间观念的定义以及他们关于空间的有限与否、空间取向的绝对性等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 科学思想史 中国 古代 空间观念
下载PDF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的学科化建构 被引量:9
6
作者 缪德刚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2年第1期95-117,共23页
18世纪末,经济学在欧洲地区发展成为系统化的经济科学,而此时的中国经济思想仍然处于前科学阶段。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传统生产方式与思想文化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随着外来学术思想的传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参照欧美地区的经济科学... 18世纪末,经济学在欧洲地区发展成为系统化的经济科学,而此时的中国经济思想仍然处于前科学阶段。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传统生产方式与思想文化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随着外来学术思想的传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参照欧美地区的经济科学从中国思想文化中解构出经济思想,奠定了中国经济思想学科化发展的基础。这些尝试或许是初步的,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的经济科学化推动了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早期发展的一个缩影。探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近代的经济学学科化构建问题,可以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提供有助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经济思想 经济学说 中国经济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文传递
贾谊政治思想的再发现 被引量:5
7
作者 邵金凯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31-134,共4页
贾谊的政治思想是与秦汉中央集权新体制紧密相连的。贾谊论秦之过的重点落在秦“不改暴政”上 ,暴政是由“弃礼义”造成的。因而 ,他为汉王朝制定了实施“仁义之政”和重建“礼制”的汉政和汉制。这正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也是贾谊为汉... 贾谊的政治思想是与秦汉中央集权新体制紧密相连的。贾谊论秦之过的重点落在秦“不改暴政”上 ,暴政是由“弃礼义”造成的。因而 ,他为汉王朝制定了实施“仁义之政”和重建“礼制”的汉政和汉制。这正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也是贾谊为汉王朝制定的“治安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政治思想家 西汉 中国 古代 政治思想史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中国思想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9
8
作者 陈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39,共6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法治中国思想以巧妙的方式予以逻辑的安排,体现出严谨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新时代法治中国思想以建设法治中国的历史逻辑为思想统率和价值追求,以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逻辑为理论指导和战略安排,以深化依法治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法治中国思想以巧妙的方式予以逻辑的安排,体现出严谨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新时代法治中国思想以建设法治中国的历史逻辑为思想统率和价值追求,以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逻辑为理论指导和战略安排,以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逻辑为工作布局和规格标准,张弛有度地运筹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法治中国思想 内在逻辑
下载PDF
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政治思想史研究透视 被引量:6
9
作者 杨海蛟 亓光 《政治思想史》 2010年第4期39-59,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研究是人们参与政治思考的重要途径。自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中外政治思想研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政治思想史两大根本研究领域内硕果累累,令人瞩目。近30年来,我国中外政治思想史研究基本呈现出六大基本... 中外政治思想研究是人们参与政治思考的重要途径。自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中外政治思想研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政治思想史两大根本研究领域内硕果累累,令人瞩目。近30年来,我国中外政治思想史研究基本呈现出六大基本特征,即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政治学学术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研究体系不断系统,研究的思维过程渐趋科学,研究内容逐步丰富,研究方法日渐多元以及研究的目的性有效提升。当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时期,中外政治思想史研究只有继续强化本学科研究的学术性、体系性、独立性、开放性、多元性,不断加强研究队伍的科学建设,才能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有力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政治思想史 研究态势 研究特征 发展前景
下载PDF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庆华 张汉静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2-25,共4页
以先秦儒家“义利观”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经营思想 ,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我国现代商业伦理体系和矫正企业经营伦理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国 古代经济思想 儒家思想 义利观 现代商业伦理
下载PDF
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思想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谷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8-462,共5页
河上肇作为日本近代的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思想有着极其密切的双向联系: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河上转向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日本近代,他始终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中汲取"求道"的... 河上肇作为日本近代的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思想有着极其密切的双向联系: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河上转向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日本近代,他始终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中汲取"求道"的精神动力,并以中国古代思想为媒介来论述他的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另一方面,河上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又成为现代中国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中国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都借助他的著作学习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对现代中国的革命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上肇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思想 中国现代革命思想
下载PDF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研究范式——以先秦儒家的礼法思想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任强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0-27,共8页
本文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 ,对休谟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划分进行了扩展研究 ,完成了休谟这一理论从绝对理性的本质主义向相对理性的非本质主义的过渡 ,并以非本质意义上的“事实判... 本文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 ,对休谟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划分进行了扩展研究 ,完成了休谟这一理论从绝对理性的本质主义向相对理性的非本质主义的过渡 ,并以非本质意义上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为基础 ,以先秦儒家的礼法思想为例证 ,提出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研究范式的两种“理想类型” :还原与解释 ;推展与原创。作者认为 ,依照这两种“理想类型” ,就能厘清目前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研究方法的盲目和混乱 ,在解释与对话中确立起码的规则 ,从而深化思想的研究 ,推动思想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法律思路 儒家 礼法思想 "理想类型"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研究范式 还原解释 推理
下载PDF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理想社会 被引量:4
13
作者 邢东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5-140,共6页
通过对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大思想系统中关于理想社会构想的简要考察,说明中国传统中人们对于社会抱有各种各样的诉求与期望,而天下太平、生活安定、人间和睦、平等和谐是最基本的追求。这些理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 通过对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大思想系统中关于理想社会构想的简要考察,说明中国传统中人们对于社会抱有各种各样的诉求与期望,而天下太平、生活安定、人间和睦、平等和谐是最基本的追求。这些理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深深根植于民族心理之中,其中的许多构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普遍价值,对于我们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建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思想 理想社会
原文传递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欧人权思想互鉴
14
作者 常健 高洁馨 《人权研究》 2024年第1期1-28,共28页
中国和欧洲的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潜在人权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学西渐”,对欧洲产生了一定的启蒙作用,助力了欧洲人权学说的创立。反过来,欧洲人权学说“西学东渐”,也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权资源实... 中国和欧洲的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潜在人权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学西渐”,对欧洲产生了一定的启蒙作用,助力了欧洲人权学说的创立。反过来,欧洲人权学说“西学东渐”,也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权资源实现自我突破,萌发了中国的人权理念。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制定过程中,中国代表与欧洲代表相互交流、共同探索,为全球人权共识的达成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欧人权交流更为广泛并趋于平衡。中欧在平等和开放的基础上加强人权交流,不仅有助于中欧双方人权视野的拓展和人权共识的达成,也会为全球人权交流树立样板,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共同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进程 中国人权思想 欧洲人权学说 中欧人权思想互鉴
下载PDF
“两个结合”:阐述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新视角
15
作者 陈再生 黄伟淇 《三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14,77,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世界市场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开放思想(即中国古代开放思想)分别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两个结合”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文化养分。世界市场理论蕴含着对世界市场与全球化产生必然性的认识、对资本主义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世界市场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开放思想(即中国古代开放思想)分别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两个结合”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文化养分。世界市场理论蕴含着对世界市场与全球化产生必然性的认识、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两面性的分析和对世界市场发展归宿的展望与建构,明确了“两个结合”的出发点、矛盾点和落脚点。中国古代开放思想包含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以义为先、义利兼顾”“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观念,则为“两个结合”奠定了基调、原则和愿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将世界市场理论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古代开放思想相结合,形成一系列全新的理论认识与发展方案,彰显出对“两个结合”的深入践行与灵活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对外开放 世界市场理论 中国古代开放思想
下载PDF
什么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 被引量:4
16
作者 傅荣贤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1-44,共4页
界定"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学"等概念,在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比较中阐述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研究在学术立场、目标定位和致思取向诸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古代... 界定"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学"等概念,在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比较中阐述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研究在学术立场、目标定位和致思取向诸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之"史"的本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史
原文传递
《庄子·天下篇》的真伪及学术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运生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1-4,共4页
文章就《庄子·天下》篇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1、不批评儒家学派 ;2、批评墨家学派却持儒家观点 ,而非道家观点 ;3、自我批评说明庄子思想实质、置身老子一派等疑窦 ,断言《天下》篇不是庄子作品 ,应是后人伪作。但也肯定它在论... 文章就《庄子·天下》篇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1、不批评儒家学派 ;2、批评墨家学派却持儒家观点 ,而非道家观点 ;3、自我批评说明庄子思想实质、置身老子一派等疑窦 ,断言《天下》篇不是庄子作品 ,应是后人伪作。但也肯定它在论述先秦学术方面的历史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篇》 学术价值 真伪问题 儒家学派 墨家学派 天道观
全文增补中
中国书法意象说 被引量:3
18
作者 钟明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52,共11页
中国书法是用中国人特制的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其本质特征是意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以道、易为核心,吸收了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同时融合了外来文化思想的精华,其内涵的主体是道与易。
关键词 书法艺术 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文化精神
下载PDF
从“西学中源”到“执中鉴西”——进化论与近代中国人理想社会追求的范式转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四代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70-75,共6页
在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进攻下,近代中国形成了"西学中源"论。随着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从历史大趋势上认识中国的发展,形成了"执中鉴西"的思维方式。这种转变是一种"范式转变",它不仅使人们... 在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进攻下,近代中国形成了"西学中源"论。随着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从历史大趋势上认识中国的发展,形成了"执中鉴西"的思维方式。这种转变是一种"范式转变",它不仅使人们对中西方关系的认识建立在了历史进化之上,而且使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求索从歌颂过去转向了追求未来,在判断资本主义中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的贯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文化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中源” 进化论 “执中鉴西” 大同理想 社会主义
下载PDF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现代反省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晓春 《政治思想史》 2010年第4期11-21,共11页
发端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与源自于古希腊的西方政治思想是最重要的两种思想传统,而构成这两种思想传统核心的恰恰是政治哲学。作为政治价值观念的源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规范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过程。优良的社会生活是人类永... 发端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与源自于古希腊的西方政治思想是最重要的两种思想传统,而构成这两种思想传统核心的恰恰是政治哲学。作为政治价值观念的源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规范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过程。优良的社会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现代人仍然面对着古代思想家曾经面对的思想主题,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价值判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