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至德之世”:庄子整体视域下的理想社会建构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守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30-34,共5页
"至德之世"是庄子基于"道"的整体性视角建构的理想社会,建构的原因是现实社会"道"的缺失。人们对仁义道德、技术知识的过度推崇和依赖,导致了道"德"的衰变和社会的混乱。为使道"德"... "至德之世"是庄子基于"道"的整体性视角建构的理想社会,建构的原因是现实社会"道"的缺失。人们对仁义道德、技术知识的过度推崇和依赖,导致了道"德"的衰变和社会的混乱。为使道"德"能复其初,社会整体能归于素朴和谐,庄子提出了丧我以明的齐物论、虚静待物的心斋论和离形去知的坐忘论三条解决路径。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接近于"道"的社会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至德之世” “道” “德”
下载PDF
论拉康的“镜像阶段”与庄子的“至德之世”
2
作者 王永豪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65-69,共5页
“镜像阶段”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起点,我们旨在阐明拉康主体理论中的“镜像阶段”理论,并试图以其来探讨庄子思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形象的形成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庄子追求“至德之世”的深层心理原因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 “镜像阶段”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起点,我们旨在阐明拉康主体理论中的“镜像阶段”理论,并试图以其来探讨庄子思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形象的形成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庄子追求“至德之世”的深层心理原因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深切了解拉康“镜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阶段 理想自我 至德之世 至人 神人 圣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