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20世纪初尊孔反孔思潮中的第三种抉择 被引量:1
1
作者 焦润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尊孔与反孔是20世纪初年重要的文化论争思潮。学术界对反孔思潮一向重视,发表的成果较多,对于尊孔思潮的研究也时而出现,不过对处于反孔派与尊孔派之间的中间派,或曰"反孔尊孔折中派"则少有涉及。从重读历史的角度看,折中派... 尊孔与反孔是20世纪初年重要的文化论争思潮。学术界对反孔思潮一向重视,发表的成果较多,对于尊孔思潮的研究也时而出现,不过对处于反孔派与尊孔派之间的中间派,或曰"反孔尊孔折中派"则少有涉及。从重读历史的角度看,折中派在反孔尊孔思潮中对于孔子学说采取更为理性的态度,其思想上的稳健性和客观性以及言论上的合理内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并引发我们对现代思想文化史发展线索的深入思考。文章从折中派对孔子及其学说的主要观点、折中派与尊孔派反孔派的异同差异、研究折中派的学术价值与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孔反孔思潮 折中派 文化论争
下载PDF
泰戈尔访华:反对者的批评
2
作者 卢茂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1-55,共5页
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曾在中国文化界引发了激烈论争并出现强力抵制,反对派的中坚人物陈独秀、沈雁冰、郭沫若等人却又是我国最早翻译泰戈尔作品、推介泰戈尔思想、追踪泰戈尔行踪的学者。泰戈尔主要在北京的文化界活动,抵制和批判的... 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曾在中国文化界引发了激烈论争并出现强力抵制,反对派的中坚人物陈独秀、沈雁冰、郭沫若等人却又是我国最早翻译泰戈尔作品、推介泰戈尔思想、追踪泰戈尔行踪的学者。泰戈尔主要在北京的文化界活动,抵制和批判的文章却多刊载于上海的政治性杂志。反对者的部分文章偏离实事,凭空杜撰。对此一事件的研究和评价亦多有舛误。对上述内容进行实证性的梳理,以期对一些认识偏失作出辨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 误读 泰戈尔访华 文化论争
下载PDF
“爵士时代”背景下雅俗文化两极论的“文化论争”
3
作者 晏丽 晏娜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3年第2期39-42,共4页
以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为范本,借用文化研究批评理论,对"爵士时代"背景下的汤姆与威尔逊太太所代表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文化论争"作了细致的分析,以探讨他们的命运结局———复合与灭亡。
关键词 “爵士时代” 高雅文化 通俗文化 “文化论争”
下载PDF
“海归派”与“本土派”的文化纷争 被引量:2
4
作者 金惠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7-40,共4页
本文以跨文化价值观念的视角对所谓“海归派”和“本土派”的划分进行剖析。这种分歧其实就是“五四”以来中西文化争论的延续 ,其核心是讨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价值问题 。
关键词 “海归派” “本土派” 跨文化价值观念 中国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五四”东西文化论战再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许剑铭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2-67,共6页
自清中叶开始,中国社会和文化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多种文化互相激荡,新的文化逐渐生成。当时的东西方文化之争作为特有的文化历史现象,昭示着中国历史巨变所蕴涵的现代意义,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场论争是在以西方为中心的前提下讨论东... 自清中叶开始,中国社会和文化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多种文化互相激荡,新的文化逐渐生成。当时的东西方文化之争作为特有的文化历史现象,昭示着中国历史巨变所蕴涵的现代意义,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场论争是在以西方为中心的前提下讨论东方文化能否继续存在。当然,这样的一场争论,其政治意义超过了文化意义,所谓的文化中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社会转型 文化论战 政治意义
下载PDF
试论早期清华教育的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玲霞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早期清华教育的成功已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范例。本文试图寻觅当年校园的教育理念、学术氛围、学科管理、社团刊物、文化争论诸方面,找到一些特征进而获得启示。
关键词 现代教育 教授治校 臧否互见 文化论争
原文传递
梁启超与泰戈尔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宜学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49-53,共5页
梁启超是最早关注泰戈尔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清末民初,梁启超以"文学救国"为目的,一方面致力于翻译介绍西方文化,欢迎西方学者来华讲学,一方面完成了从崇尚西方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宣扬东方文明的救世功能。就是基于... 梁启超是最早关注泰戈尔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清末民初,梁启超以"文学救国"为目的,一方面致力于翻译介绍西方文化,欢迎西方学者来华讲学,一方面完成了从崇尚西方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宣扬东方文明的救世功能。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背景,作为第一个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泰戈尔进入其视野并受邀于1924年访华。但在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下,梁启超与泰戈尔的真诚友谊却受到"别有用心者"的激烈批评。剖析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透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矛盾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泰戈尔 东方文明 文化论争
下载PDF
角色与功能:文化认同、主体建构与公共空间 被引量:1
8
作者 钟希明 《闽江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57-62,共6页
身份问题和认同问题对于文化研究来说至关重要。21世纪初的台湾受到了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的双重夹击,因此造成了广大民众在思想认同上普遍存在的文化迷思。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双重焦虑,台湾公共知识分子纷纷撰文,在公共领域展开... 身份问题和认同问题对于文化研究来说至关重要。21世纪初的台湾受到了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的双重夹击,因此造成了广大民众在思想认同上普遍存在的文化迷思。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双重焦虑,台湾公共知识分子纷纷撰文,在公共领域展开了一场文化大论辩,呈现了台湾公共知识分子对于国族身份认同与试图重建文化主体性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公共场域 21世纪初 文化论争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关于“本位文化”的大讨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盛邦和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共7页
"本位"就是"本来的地位"的意思。"本位文化"运动就是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地位的运动。中国近现代有过中体西用思想、国粹思想、国学思想、复古思想等,都是"本位文化"思想在不同时代形式上的... "本位"就是"本来的地位"的意思。"本位文化"运动就是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地位的运动。中国近现代有过中体西用思想、国粹思想、国学思想、复古思想等,都是"本位文化"思想在不同时代形式上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论战 “本位文化” “全盘西化” “充分的现代化
原文传递
20世纪末文化论争对中国武术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吉灿忠 纪铭霞 邱丕相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8-12,共5页
20世纪末的文化论战是关切中国问题的知识分子的一次思想交锋。此次论战不仅促使了国人思想的解放,为民族文化发展开辟新道路提供了思想准备,而且深深影响到武术领域。它驱使了国人的体育全球化意识由懵懂到神明,完成了竞技武术的成型;... 20世纪末的文化论战是关切中国问题的知识分子的一次思想交锋。此次论战不仅促使了国人思想的解放,为民族文化发展开辟新道路提供了思想准备,而且深深影响到武术领域。它驱使了国人的体育全球化意识由懵懂到神明,完成了竞技武术的成型;诱使人们以积极态度应对民族文化现代性,缔造了武术多种形式"琴瑟和鸣"大好形势;诱发了人们的寻根意识,加强了对传统武术的文化认同;掀起了武术教育改革的新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末 文化论争 武术
下载PDF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新文化场域的建构
11
作者 朱妍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民国初年,皖籍知识分子建构了新文化的舆论场域,他们与守成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其言论观点随着论争空间的型塑而逐渐明晰。陈独秀、胡适凭借其依靠地缘、学统建立的社会资本,掌控了公共舆论的导向。汪孟邹与胡适、陈独秀的密切协作,... 民国初年,皖籍知识分子建构了新文化的舆论场域,他们与守成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其言论观点随着论争空间的型塑而逐渐明晰。陈独秀、胡适凭借其依靠地缘、学统建立的社会资本,掌控了公共舆论的导向。汪孟邹与胡适、陈独秀的密切协作,体现了皖籍知识分子文化理想与报刊实践的良性互动。皖籍知识分子利用教师的职业优势,与北大学生创建了合作性的新型师生关系,助推了新文学接受群体对科学民主意识的情感认同。民初的教育部门积极推进学制的改革,为皖籍知识分子的话语言说及知识普及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在价值真空的时代语境下,皖籍知识分子从关系维度诠释了现代化的理想诉求,重塑了国民的精神信仰,引领了社会的文化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籍知识分子 文化论争 亚东图书馆 北大学生 教育部
下载PDF
关于五四新文化时期中西文化论战的思考
12
作者 俞丽君 《科教导刊》 2016年第9X期163-164,共2页
近代中国在西方入侵的压力下,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五四新文化时期的中西文化论战试图在两种文明的比较中为近代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并将其与国家的发展变革相联系成为诸多知识分子思考的重点。一战及十月革命后,... 近代中国在西方入侵的压力下,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五四新文化时期的中西文化论战试图在两种文明的比较中为近代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并将其与国家的发展变革相联系成为诸多知识分子思考的重点。一战及十月革命后,论战的变化昭示了近代中国的变革有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论战 五四新文化时期 全盘西化 保守主义
下载PDF
“关公”何必战“木兰”——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赵汤文化论战”
13
作者 段少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7-12,共6页
采用分析、评估、重构的批判性思维,重新审视美国华裔文学领域中著名的“赵汤文化论战”:通过分析评估重构这一文学现象,得知它仅是一场殊途同归的“舌”战,没有对错之分。但是这场论战对于推动华裔文学多元发展却产生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赵建秀 汤亭亭 文化论战
下载PDF
本土现代性: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孕育生长--反思近三十年的传统文化之争 被引量:8
14
作者 许明 綦晓芹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1-172,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命运一波三折。从"五四"以来就在外来的现代性的重压下左冲右突。新时期三十年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历经曲折,现在终于在"本土现代性"的呼唤下重归正途。中国人在传统基础上的精神重...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命运一波三折。从"五四"以来就在外来的现代性的重压下左冲右突。新时期三十年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历经曲折,现在终于在"本土现代性"的呼唤下重归正途。中国人在传统基础上的精神重建与现代性的历史性要求并不相悖。"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超越了以往偏狭的社会发展目标,为传统与现代性的对接提供里新的意识形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现代性 传统 三十年文化之争
下载PDF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的理论界标及其文明启示
15
作者 樊士博 郑天骄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任务,标志着中华文化发展进入崭新境界。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围绕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展开,探讨东西文化古今之争、义利之辩与动静之别的性质差异,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开辟...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任务,标志着中华文化发展进入崭新境界。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围绕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展开,探讨东西文化古今之争、义利之辩与动静之别的性质差异,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开辟了立足本来、吸收外来、中西结合三条文化发展路径,成为推动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思想界标,至今仍有重要启示意义。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主体维度上要不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实践维度上要贯彻“两创”方针,在价值维度上要坚持走“两个结合”的文化发展路径,在目标维度上要担当引领文化繁荣发展的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化 东西文化论战 文化使命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城市“摩登”现象及其论争
16
作者 焦婕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30-138,共9页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主要城市生活中的“摩登”现象极为普遍,凡是城市生活中带有潮流式的东西皆可以“摩登”称之,其中许多内容反映着城市市民在生活中追逐世界潮流的步伐。官方对“摩登”现象多持否定态度,民间对“摩登”现象则是敌...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主要城市生活中的“摩登”现象极为普遍,凡是城市生活中带有潮流式的东西皆可以“摩登”称之,其中许多内容反映着城市市民在生活中追逐世界潮流的步伐。官方对“摩登”现象多持否定态度,民间对“摩登”现象则是敌视与维护的言行并存,舆论严重撕裂,由此形成了思想舆论界的“摩登肯定派”与“摩登否定派”的论争,这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在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碰撞与摩擦的具体体现之一。由此可以了解彼时国人对于西方新奇事物的排斥、选择与扬弃。许多优秀的外来事物就是在这种博弈中逐渐被中华文化所吸收、借鉴,成为民众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社会则在这样的冲突、选择与认同的过程中不断演进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登现象 近现代城市生活 中西文化论争 社会文化史
下载PDF
杜亚泉:在“动静”与“新旧”之间 被引量:1
17
作者 鲍文欣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29,共6页
坊间流行着把杜亚泉与陈独秀等文化激进主义者断然两分的观点,然而深入的研究将发现,杜亚泉思想中有两条相对独立又互相冲突的线索:强调竞争与互助之辩证运动的普遍进化论和以文化保守主义为取向的东西文明比较论。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他... 坊间流行着把杜亚泉与陈独秀等文化激进主义者断然两分的观点,然而深入的研究将发现,杜亚泉思想中有两条相对独立又互相冲突的线索:强调竞争与互助之辩证运动的普遍进化论和以文化保守主义为取向的东西文明比较论。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他的东西"动静"二元论:东西方文明分别发展了普遍进化论中两类不同因素,它们的辩证综合将形成一种新文明。将对东西方文明各自价值的论证整合进"旧-新"的现代时间框架内,是杜亚泉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显著特征。这说明杜氏与陈独秀等论敌共享着类似的现代观念框架。但在此种整合中,杜亚泉实际上偏离了对普遍进化论中两种对反因素的辩证理解,这是其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无法在新文化运动的舞台上立足的理论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亚泉 东西文化论战 文化保守主义
下载PDF
俄国斯拉夫派、西方派之争和我国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
18
作者 王汝良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111-116,共6页
19世纪俄国斯拉夫派、西方派之争和我国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在社会背景、民族激情、文化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契合关系。同时,论战思想家个体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接受,时代语境间亦不乏主动或被动的渗透与选择。
关键词 斯拉夫派 西方派 五四时期 东西文化论战
下载PDF
试论钱穆与胡适的交谊及其学术论争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勇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77,共13页
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钱穆与胡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者,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西化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传统史学派的大家、文化民族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本文以钱穆眼中的胡适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时期两人的学术关联及其文化观的异... 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钱穆与胡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者,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西化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传统史学派的大家、文化民族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本文以钱穆眼中的胡适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时期两人的学术关联及其文化观的异同,认为钱穆对胡适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尊崇到疏离再到公开批评的转变过程,研究这个转变过程,对于20世纪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而言,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胡适 交往 中西文化观 学术之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