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葛恒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是它高于其他有关社会发展学说而赋予自身真理性的关键之所在。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对解决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仍有实质性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是它高于其他有关社会发展学说而赋予自身真理性的关键之所在。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对解决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仍有实质性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理论鲜明地贯穿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人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思想,在理念上是一脉相通的,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首要的思想来源,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和重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持续
下载PDF
作为“有味道的形式”的美——中国古代审美中身体性维度的探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再林 张少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0,共5页
从身体出发的中国哲学不仅导致了中国古人对身体的生命欲望的积极肯定,而且也进而从"欲"到"食"、从"食"到"味"地使"味道"作为"原道"地位得以确定。把这一理解用于审美领域... 从身体出发的中国哲学不仅导致了中国古人对身体的生命欲望的积极肯定,而且也进而从"欲"到"食"、从"食"到"味"地使"味道"作为"原道"地位得以确定。把这一理解用于审美领域,则使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即:对于中国古人来说,美与其说是一种贝尔所谓的视觉化的"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不如说是一种我们所谓的味觉化的"有味道的形式"(tasty form)。同时,这种作为"有味道的形式"的美,一如对味道本身的分析所示,其具有"亲体性"、"咸和性"以及"品味性"这三个主要理论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与中国古老的大易之道一致,并与业已趋于唯心化的西方传统的美学理论迥然异趣,中国古代美学代表了人类文化中的一种更忠实于我们自身生命的,也更为原生态的美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美学 有味道的形式 亲体性 咸和性 品味性
下载PDF
浅谈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潘晓秋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5年第3期91-92,共2页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中心,是存储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保证。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对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高校 图书馆 建设 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中国政治哲学的贡献、经验和当代任务
4
作者 江畅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142,M0007,共13页
中国政治哲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一种中国模式,为世界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基本架构和理论参照,为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念和原则。中国政治哲学立足于人类本性和社会本体... 中国政治哲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一种中国模式,为世界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基本架构和理论参照,为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念和原则。中国政治哲学立足于人类本性和社会本体探求政治的应然本质,视天下即世界为其对象范围,将个人人格完善与社会整体和谐紧密关联起来研究,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政治哲学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研究经验。构建当代中国特色政治哲学体系面临着着眼于人类本性和社会本性揭示政治的真实本性、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深化德治与法治关系的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人类社会应有的政治模式等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哲学 天下为公 世界大同 人民至上 德法兼治
原文传递
试论邓小平的科学发展观 被引量:1
5
作者 余翔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5,共5页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首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再次,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区...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首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再次,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最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当前我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万物同情观”对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特质的影响
6
作者 景遐东 曾羽霞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93-96,共4页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审美方式上用"以物观物"、万物同情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在表现内容上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以个体生命、生机盎然的事物为主要审美对象,以宁静、自由、和谐、永恒之美为主要审美特征;在审美理想上则寻求人与自...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审美方式上用"以物观物"、万物同情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在表现内容上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以个体生命、生机盎然的事物为主要审美对象,以宁静、自由、和谐、永恒之美为主要审美特征;在审美理想上则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至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同情 山水诗 审美特质 和谐
下载PDF
国有股减持全流通的法律思考——以平衡协调为原则
7
作者 康健 崔征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02-106,共5页
国有股减持全流通是证券市场最大的变数和难题,应在国有股减持流通中遵循平衡协调原则。对相关联的五方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应定位并统一;应在公平的基础上达到促进效益,安全稳定的目标。并对平衡协调原则实现中出现的绝对控股额度、国有... 国有股减持全流通是证券市场最大的变数和难题,应在国有股减持流通中遵循平衡协调原则。对相关联的五方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应定位并统一;应在公平的基础上达到促进效益,安全稳定的目标。并对平衡协调原则实现中出现的绝对控股额度、国有资产流失、外资与民营业的参与、减持流通方案等问题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股减持 证券市场 国有资产 职工 国家
下载PDF
论全民健身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被引量:16
8
作者 肖伟君 何建华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63,共3页
全民健身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多元功能也得到进一步发挥,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促进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对全民健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对全民健身提出的要... 全民健身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多元功能也得到进一步发挥,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促进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对全民健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对全民健身提出的要求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身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万物和谐观 被引量:9
9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邹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各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所在。万物和谐生态观是包容兼和的中华民族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一种体现。万物不同但能相和,各尽其能,在历史长河中交流...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各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所在。万物和谐生态观是包容兼和的中华民族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一种体现。万物不同但能相和,各尽其能,在历史长河中交流交往、动态调适,互为环境,互构互补,彼此嵌入,达致中和,形成可持续、有活力的生态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精神 万物和谐 生态观
下载PDF
“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历史与法文化解读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晋藩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1,共7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是“坚持胸怀天下”。“胸怀天下”“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也是古圣先贤政治法律智慧的突出反映...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是“坚持胸怀天下”。“胸怀天下”“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也是古圣先贤政治法律智慧的突出反映。先秦诸子之说构成“胸怀天下”“协和万邦”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基因,汉唐设置都护府管理邦国、中国古代属人主义的化外人立法、历代明君对邻国的关怀与尊重等等,体现了“协和万邦”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与中华法文化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下一家、求同存异的文化特质高度契合,反映出中国对改善全球治理所进行的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和万邦 法文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关系
原文传递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文化基础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志成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3,M0004,共11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结合的产物,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为世界各国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这一重要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主要表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结合的产物,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为世界各国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这一重要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主要表现为天下一家的世界观照、和合共生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义利兼顾的价值规范和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这些思想文化因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理论伟力,而且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化 天下一家 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
原文传递
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被引量:9
12
作者 苏坤涵 刘万里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1390-1394,共5页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理论出自《黄帝内经》,是对胆在人体生命活动中重要地位的高度概括。胆胃相关,主要表现在五行制衡、经络关系、气机升降等方面。胆胃不和、胃气上逆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病机;胆胃同病、脏腑失调是该病的发病基础...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理论出自《黄帝内经》,是对胆在人体生命活动中重要地位的高度概括。胆胃相关,主要表现在五行制衡、经络关系、气机升降等方面。胆胃不和、胃气上逆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病机;胆胃同病、脏腑失调是该病的发病基础。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应针对气机壅塞、脏腑郁热、身心不和等病机特点,以利胆和胃、调理脏腑为治则核心,运用利胆疏肝,理气和胃;清胆健脾,化湿和胃;安胆宁心,养神和胃等方法,以求中州斡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利胆和胃 《黄帝内经》
下载PDF
中医中和观理论本质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可兴 《中医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中和”为本,强调“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秩序。立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视角,对历代重要中医典籍的基本理论、医学原则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与实践蕴含着丰富的“中和观”思想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中和”为本,强调“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秩序。立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视角,对历代重要中医典籍的基本理论、医学原则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与实践蕴含着丰富的“中和观”思想内涵,呈现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守中致和”“内外平衡”“动态和谐”的基本特征。深入考察这一基本理念和方法的内涵、特征与价值,能够为重构中医话语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研究范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中和观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守中致和 内外平衡 动态和谐 理论本质 历史考察
下载PDF
中国古代法典传统与当代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梓太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55,共14页
“诸法合体”是中国古代法典与当代生态环境法典共同的形式特征,“法律自然化”是中国古代法典与当代生态环境法典相续接的实践理路。中国古代为克服“诸法合体”的弊端,形成了“统分结合,以类相从”与“繁简适中,形式多样”的法典传统... “诸法合体”是中国古代法典与当代生态环境法典共同的形式特征,“法律自然化”是中国古代法典与当代生态环境法典相续接的实践理路。中国古代为克服“诸法合体”的弊端,形成了“统分结合,以类相从”与“繁简适中,形式多样”的法典传统。当代生态环境法典应坚持走适度法典化道路,建立特殊于普通法律的法典修改机制,借鉴古代法篇续造的法律传统,采取法典法与单行法并行的立法模式,以保证中国生态环境法典兼具综合性、体系性、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特征。中国古代法典秉持“天人合一”理念,在“法律自然化”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模式”。中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应向本土“生命模式”回归,克服近现代环境法典过于倚重“技术模式”的弊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指引,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法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环境法典 古代法典传统 诸法合体 天人合一 生命模式
原文传递
“和”文化理念与《黄帝内经》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硕 鞠宝兆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6期82-83,123,共3页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理念,《周易》《老子》《论语》《管子》《春秋繁露》等文献就有详细论述,包括万物和谐、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心身和谐各个层面,形成"和合""中庸""中和",是中国古代哲...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理念,《周易》《老子》《论语》《管子》《春秋繁露》等文献就有详细论述,包括万物和谐、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心身和谐各个层面,形成"和合""中庸""中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社会学及自然科学基本理念。《黄帝内经》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和"的理念广泛运用到自然、生命、疾病、治疗及养生等领域,成为中医"和"思想的源头,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和"理念与"和法"的思想基础,主要有"顺应""协调""和缓""温和""和合""交会""交媾""安和""淳和之气"等,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体自身-和谐、疾病-人体失和、养生-以和为贵、治疗-以平为期,对阴阳、脏腑、气血等各种失和,偏倾者求其平,盈亏者求其匀,相争者求其和,逆乱者求其顺,突出求"和"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文化理念 顺应 协调 和缓 温和 和合 交会 交媾 安和 淳和之气 中庸 中和 万物和谐 天人和谐 社会和谐 心身和谐
下载PDF
和平发展作为中国国家理想与民族品性——兼谈建构中国国家历史形象
16
作者 冯国荣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9-33,共15页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国家理想、国家目标本身,也是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内容,这是中华民族固有品性内在决定的,有着坚实的历史依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和文化,这种文化浸润了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和合品性。以中原为核心的单元历史在对外...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国家理想、国家目标本身,也是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内容,这是中华民族固有品性内在决定的,有着坚实的历史依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和文化,这种文化浸润了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和合品性。以中原为核心的单元历史在对外关系上呈现整体上的和平礼仪外交与非攻击性,历朝历代都以天下太平四海咸宁为最高理想,从来没有主动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即使有战争也是“平天下”,以天下太平为目的,而不是屠杀、占领、掠夺、奴役乃至种族灭绝。所谓“朝贡制”主要是保证天下太平四海咸宁的礼仪,经济上基本都是倒贴的。中国自身数千年“协和万邦”的实践为当今人类和平发展提供了具有特殊启示意义的宝贵经验,“中和天下观”的构想,可以为人类走向善善与共的美好明天提供新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发展 中和天下观 协和万邦 国家理想 民族品性 适度世界 归化和合 善善与共
下载PDF
张载《西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7
作者 张鑫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0期19-22,共4页
张载在《西铭》中对太虚之气的宇宙本体论,“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理论,“民胞物与”的伦理思想做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在《西铭》所建立的一套完整体系中,包括了天道与人道的和谐、伦理与道德的和谐以及社会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和谐,对于处... 张载在《西铭》中对太虚之气的宇宙本体论,“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理论,“民胞物与”的伦理思想做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在《西铭》所建立的一套完整体系中,包括了天道与人道的和谐、伦理与道德的和谐以及社会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和谐,对于处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人自身的矛盾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铭 “民胞物与” “天人合一” 和谐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巴经济走廊问题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天一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90-94,共5页
中巴经济走廊问题研究,关系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开展,已经成为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深入,中国与巴基斯坦双方也面临印度干预、恐怖袭击、巴国内反对派干扰等诸多问题。所以中巴双方需要深化合... 中巴经济走廊问题研究,关系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开展,已经成为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深入,中国与巴基斯坦双方也面临印度干预、恐怖袭击、巴国内反对派干扰等诸多问题。所以中巴双方需要深化合作、引导与强化舆论,加大对"走廊"周边地区的经济与教育投入。同时,中国与印度也需要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深入沟通,加强政治互信。中巴经济走廊的研究,对我国"一带一路"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巴经济走廊 和谐共赢 印度
下载PDF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以中华传统“和”文化为视角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鑫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33-138,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国内外局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科学思想。该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根植于悠久的中华传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国内外局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科学思想。该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根植于悠久的中华传统——"和"文化之中,鲜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以及"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有力地彰显了"天下大同"的价值旨归,实现了对中华传统"和"文化的继承运用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人合一 协和万邦 和而不同 人心和善
下载PDF
万物通心——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型方案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一川 《文化软实力》 2022年第2期5-18,共14页
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型是一个需要认真考察的重要问题。梁漱溟的“理智运用直觉”、张岱年的四点论、牟宗三的“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徐复观的“忧患意识”、李泽厚的“乐感文化”、钱穆的“天人合一”、许倬云的“三原色”、庞朴的“... 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型是一个需要认真考察的重要问题。梁漱溟的“理智运用直觉”、张岱年的四点论、牟宗三的“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徐复观的“忧患意识”、李泽厚的“乐感文化”、钱穆的“天人合一”、许倬云的“三原色”、庞朴的“忧乐圆融”、张世英的“万物一体”等学说之间存在一个相通点,即都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带有主体心性智慧的特点。万物通心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即心性智慧传统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性解决方案。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以物质决定精神之说为基本的理论概括为万物对人或主体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体心性智慧概括为心对物的感通或应答作用的结果。万物通心意味着世间万事万物,一方面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又给予个人以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同时又连通个人的身体感觉和心灵思考,迫使个人以己心去应答,形成人心将万物与人沟通起来的局面。万物通心的基本特性在于天地人心一体论,其基本原则之一在于“中和”,其实施途径在审美及文艺表现层面有天地生文律、阴阳交替律、刚柔相济律、以善润真律、化悲为喜律、褒贬皆有律和乐以忘忧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通心 中国文化传统 心性智慧 天地人心一体 中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