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4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被引量:31
1
作者 郭齐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5期24-28,共5页
郭店儒家简有较丰富的人性天命说的内容。人的性情,禀赋自天。神秘的天道天德是人道人性的终极根据。肯定人的情气和内在生命有为善的趋势,以情言性,即心言性,是楚简与《孟子》的相同之点。在存心养性、“仁内义外”的问题上,二... 郭店儒家简有较丰富的人性天命说的内容。人的性情,禀赋自天。神秘的天道天德是人道人性的终极根据。肯定人的情气和内在生命有为善的趋势,以情言性,即心言性,是楚简与《孟子》的相同之点。在存心养性、“仁内义外”的问题上,二者有所区别。孟子对他以前的心性论作了理论的提升和推进。理解“情”与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四端七情”恰恰是天人之际的纽带。性善论既是道德理性普遍主义的提扬,又不排斥情、才、气性。在心志的引导下,道德情感可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孟子 心性论
下载PDF
注生我经:论文本的理解与解释的生活渊源--孟子“论世知人”思想阐释 被引量:28
2
作者 黄玉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49,共6页
孟子提出的"论世→知人→读书"思想,涉及到当代诠释学问题。这里涉及读者与客观的文本、读者与文本的作者、读者与作者的生活之间三层关系。在传统观念中,这种关系使我们遭遇到经验论的"认识论困境"、先验论的"... 孟子提出的"论世→知人→读书"思想,涉及到当代诠释学问题。这里涉及读者与客观的文本、读者与文本的作者、读者与作者的生活之间三层关系。在传统观念中,这种关系使我们遭遇到经验论的"认识论困境"、先验论的"交互主体性"困境。这种困境的真正彻底地解决,在于回到"存在—生活"的思想视域:不论客观的文本、文本的作者、作者的生活,还是主观的读者,都是存在的显现样式,都涵摄于当下的生活之中。因此,透彻的理解与解释的观念,并不是"我注六经"或者"六经注我",而是"注生我经",而"注"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种显现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论世 知人 理解 解释 生活-存在
原文传递
中国思想史上的“圣人”概念 被引量:25
3
作者 吴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25,共13页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对圣人概念作一观念史考察,颇有意义。上古时代圣人概念的原本意思是指聪明睿智之人,然在春秋战国时代,圣人概念具有了双重涵义:既指道德上的完美人格,又指政治上的杰出人物。战国以降,孔子被圣人化,并表现出圣人神...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对圣人概念作一观念史考察,颇有意义。上古时代圣人概念的原本意思是指聪明睿智之人,然在春秋战国时代,圣人概念具有了双重涵义:既指道德上的完美人格,又指政治上的杰出人物。战国以降,孔子被圣人化,并表现出圣人神圣化之趋向。及至宋明时代,在"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口号的广泛影响下,圣人之学及圣人之道成了儒家文化的象征,儒学也就成了成圣之学。及至阳明心学的时代,满街都是圣人的观点导致了圣人的彻底内在化,圣人成了人心良知的象征符号而不再神秘,并开始走向世俗化。在这一思想演变的历程中,儒家圣人观所蕴含的"超凡入圣"如何可能之问题亦值得省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 圣王 孔子 孟子 王阳明 超凡入圣
下载PDF
略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引淑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5-160,共6页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的思想主题,它是以人民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是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理念。孟子为提倡民权提供了一...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的思想主题,它是以人民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是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理念。孟子为提倡民权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并提出了以保民、养民、富民、教民为基本内涵的民生主张。从这些政治理念中必将得出具有政治实践意义的结论:为政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政治措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否则就是离民背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以民为本 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
原文传递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杨英法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102,共3页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表面上对立,其实可以兼容。二者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荀子将人性视为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即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而孟子的人性则指人在亲人、他人遇到危难、...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表面上对立,其实可以兼容。二者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荀子将人性视为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即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而孟子的人性则指人在亲人、他人遇到危难、横暴等事情时天生的心态,主要指精神心理的倾向性。二者都切实有据,言之成理,但都有不合逻辑之处。性善论与性恶论实际相互补充,可整合为统一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恶论” “性善论” 荀子 孟子
下载PDF
孟子心性论的逻辑架构 被引量:19
6
作者 杨海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11,共6页
在战国中期的人性论思潮中 ,不同于告子 ,孟子认为 ,完整的人性结构包括义理当然性之性、生物性之性两个部分 ,其中前者居于关键地位。通常所说的“性善论” ,实际说的就是义理当然性之性是善的。性善论也具体地展开为两个方面 :“性本... 在战国中期的人性论思潮中 ,不同于告子 ,孟子认为 ,完整的人性结构包括义理当然性之性、生物性之性两个部分 ,其中前者居于关键地位。通常所说的“性善论” ,实际说的就是义理当然性之性是善的。性善论也具体地展开为两个方面 :“性本善”涉及了本体问题 ,解答了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超越客观的根据 ;“性向善”涉及了功夫问题 ,解答了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内在主观的根据。为了进一步彰显性善论的道德激励功能 ,孟子继而原创性地开启了“以心善言性善”的基本思路 ,并揭示了“四心”与“四德”的微妙关联 ,最后把“本心”既解释为本体论的实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性论 性善论 心性论 逻辑结构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新探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鹏伟 郭齐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20,共5页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人性概念是与“命”、“心”概念紧密联系的,命是性的本原,心是性的显现。性和心的含义都包括“体”和“用”两层:从体而言,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良能,心是人的良心本心;从用而言,性是仁义礼智四端,心是恻隐、羞恶...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人性概念是与“命”、“心”概念紧密联系的,命是性的本原,心是性的显现。性和心的含义都包括“体”和“用”两层:从体而言,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良能,心是人的良心本心;从用而言,性是仁义礼智四端,心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良心本心作为性善论的立论基础,是人的道德本能、道德理性和道德意志的集合,其显现过程是从道德本能出发经过道德理性逐渐上升到道德意志的过程。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而是性本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性 天命 良心
下载PDF
论孔孟的教化思想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5,共5页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教化思想成形于孔子、孟子,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两千...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教化思想成形于孔子、孟子,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两千多年来道德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而且,随着西汉以来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的道德教化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来的整个中国社会。孔孟所开创的儒家教化思想的许多方面,对于当今的社会教育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对和谐社会方略的实施及其有效运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教化 德教 礼教 明人伦
下载PDF
先秦文献《孟子》自动分词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梁社会 陈小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3期175-182,共8页
自动分词是中文信息处理重要的基础课题。文章主要探讨了先秦文献《孟子》基于条件随机场统计模型的自动分词方法和利用相关注疏文献的自动分词方法等自动分词技术。自动分词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分词方法效果显著,词语F值和小句F值均达... 自动分词是中文信息处理重要的基础课题。文章主要探讨了先秦文献《孟子》基于条件随机场统计模型的自动分词方法和利用相关注疏文献的自动分词方法等自动分词技术。自动分词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分词方法效果显著,词语F值和小句F值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用不同的方法对《孟子》进行自动分词时,在词语F值的统计指标外,首次尝试引入了小句F值这一统计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文献《孟子》 自动分词 条件随机场 注疏文献
下载PDF
孟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探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黄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9-142,共4页
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身处战国中期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正人心,息邪说,距盶行,放淫词”为己任,“讲道德,说仁义”,建立起别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体系。这个体系以“性善论”为其思想基础、以在“民本论... 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身处战国中期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正人心,息邪说,距盶行,放淫词”为己任,“讲道德,说仁义”,建立起别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体系。这个体系以“性善论”为其思想基础、以在“民本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政”说为其主要内容,以“反省内求”为其入德之方,把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儒家 仁政 思想道德教育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玉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0-83,共4页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认为孝不仅是指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包括精神上尊敬父母。孝是实行仁的根本,由“孝亲”推而广之则是“泛爱众”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并把它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札...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认为孝不仅是指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包括精神上尊敬父母。孝是实行仁的根本,由“孝亲”推而广之则是“泛爱众”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并把它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札记》等典籍中也有许多关于孝的阐述。在当前把握并弘扬先秦儒家孝道,对于维护家庭与社会稳定,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伦理道德体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孝道 孔子 孟子 伦理 现代意义
下载PDF
性善:一种引导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意蕴与方法内涵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2-88,共7页
长期以来,学术界把孟子的性善观念理解为一种先验性的学说,但是,本文认为,先验/经验的范畴归属于认知性的哲学(cognitive philosophy),其论证功能更多的指向理论,而不是规范。而孟子的性善说却以对于“以故言性”的认知性的人性理论的... 长期以来,学术界把孟子的性善观念理解为一种先验性的学说,但是,本文认为,先验/经验的范畴归属于认知性的哲学(cognitive philosophy),其论证功能更多的指向理论,而不是规范。而孟子的性善说却以对于“以故言性”的认知性的人性理论的批判为其出发点,后者所导致的理论结果往往是“以情才代性”,也就说,认知性的人性论触及的总是“情”与“才”,而不是真正的“性”。而孟子本人的性善论不是对于人性所表现出来的经验性事实的理论解释,其功能主要是规范性的,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引导性(orientative)的概念,它的主旨不在于获得某种知识理论,而是在实现人与世界的某种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 认知与引导
下载PDF
《孟子》及其英译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季红琴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116,共4页
本文分两部分对《孟子》及其英译进行综述性总结。第一部分集中阐述注疏;第二部分探讨几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孟子》英译的情况以及各个时期较具影响的《孟子》英译本,并进行客观评述。
关键词 孟子 《孟子》 英译
原文传递
孟子的德育思想和德育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千朴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2年第2期11-14,共4页
对德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人性基础的论证 ,重视德育社会功能的发挥 ,是孟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强调“尚志”和树立道德理想 ,重视人的理性作用 ,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中突出人的道德主体性 。
关键词 孟子 德育思想 德育方法 道德理想 道德教育
下载PDF
直感判断力:理解儒学的心之能力 被引量:14
15
作者 谢遐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38,共13页
牟宗三以康德实践理性解说儒学是一错误思路。"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表明孟子以共通感论述理义来源,"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两用"悦"字,证明应当以直感判断力解说孟子。分析朱子、阳明... 牟宗三以康德实践理性解说儒学是一错误思路。"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表明孟子以共通感论述理义来源,"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两用"悦"字,证明应当以直感判断力解说孟子。分析朱子、阳明的一些言论证明以直感判断力解说儒学则若合符节;并引述康德关于判断力的相关学说、伽达默尔对康德的批评支持上述论点;从而主张,中国道德哲学宜以直感判断力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儒学 实践理性 直感判断力
下载PDF
孟、荀人性论比较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蔡陈聪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3-38,共6页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各有其特定的人性概念内涵,既在理论形态上互相对立,又在逻辑意蕴上互相补充。立足于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历史的辩证法来考察和比较孟、荀的人性论,对于我们正确评价其理论得失和深刻反思当代中国人性与...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各有其特定的人性概念内涵,既在理论形态上互相对立,又在逻辑意蕴上互相补充。立足于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历史的辩证法来考察和比较孟、荀的人性论,对于我们正确评价其理论得失和深刻反思当代中国人性与伦理道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苟子 人性论 比较研究 当代意义
下载PDF
《孟子注疏》与孙奭《孟子》学 被引量:9
17
作者 董洪利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62,共6页
《孟子注疏》是见于著录的北宋第一部《孟子》注本。《孟子注疏》虽题名为孙所作,但据前人研究,此书是假托孙之名的伪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考证,认为前辈学者仅凭屈指可数的例子,就断然判定《孟子注疏》不是孙的作... 《孟子注疏》是见于著录的北宋第一部《孟子》注本。《孟子注疏》虽题名为孙所作,但据前人研究,此书是假托孙之名的伪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考证,认为前辈学者仅凭屈指可数的例子,就断然判定《孟子注疏》不是孙的作品,有些底气不足。指出关于《孟子注疏》的作者问题,除非有更为直接的过硬材料,否则只能存疑。以现有的材料为依据,无论说《孟子注疏》是孙的作品或不是孙的作品,理由都显得不够充分。另外本文对《孟子注疏》在《孟子》学史上的价值与影响以及孙的《孟子》研究成就也做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孟子注疏》 孙奭
原文传递
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被引量:9
18
作者 霍松林 霍建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15,共6页
笔者从接受学角度认真考察了《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与历史上的孔子加以对比,认为《孟子》对孔子进行了“圣化”,《庄子》则进行了“寓言化”,尽管两者中的孔子都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那种不拘泥于历史、主动拿来、为... 笔者从接受学角度认真考察了《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与历史上的孔子加以对比,认为《孟子》对孔子进行了“圣化”,《庄子》则进行了“寓言化”,尽管两者中的孔子都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那种不拘泥于历史、主动拿来、为我所用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在治学方法上对后代亦有较大影响,可谓异曲同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庄子》 孔子形象
下载PDF
仁义礼智四位一体——论孟子伦理哲学思想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奇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4-99,共6页
在儒家思想史上 ,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人之深层细微的心理情感活动寻求仁爱之心的内在根据 ,所谓“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他提出仁宅义路、居仁由义 ,从内在与外在、基础和行为的统一确立了“仁义”道德的根本内核... 在儒家思想史上 ,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人之深层细微的心理情感活动寻求仁爱之心的内在根据 ,所谓“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他提出仁宅义路、居仁由义 ,从内在与外在、基础和行为的统一确立了“仁义”道德的根本内核和道德人生的基本取向。由此 ,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 ,仁义礼智四位一体 ,相依互补 ,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道 伦理哲学
下载PDF
“蜀石经”与《十三经》的结集 被引量:13
20
作者 舒大刚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75,共8页
儒家"十三经"何时结集而成,自古迄今,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考察,发现始于孟蜀广政而成于北宋宣和的"蜀石经",已经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 儒家"十三经"何时结集而成,自古迄今,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考察,发现始于孟蜀广政而成于北宋宣和的"蜀石经",已经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刻入石经,从而完成了"十三经"的结集过程。《孟子》之刻入石经,标志着儒学从"尊经重传",到"尊经重子"传统的转变;也预示着儒学从重视"经学"到重视"理学"的时代的来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石经 后蜀 十三经 孟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