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学对糖皮质激素主治功效的药性认识 被引量:88
1
作者 刘芬芬 羊维 +2 位作者 黄琳 李海昌 温成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68-1270,共3页
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常用药物,其药效明确可靠;然而,中医药理论体系对其理论分析却很少涉及。文章对糖皮质激素进行中药特征的分析,使之具备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药性理论,为"西药中药化"奠定理论及临床... 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常用药物,其药效明确可靠;然而,中医药理论体系对其理论分析却很少涉及。文章对糖皮质激素进行中药特征的分析,使之具备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药性理论,为"西药中药化"奠定理论及临床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中医学 功效 四气 五味
原文传递
活血化瘀中药五味药性功效的化学及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50
2
作者 刘昌孝 张铁军 +3 位作者 何新 陈常青 许浚 田成旺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5-624,共10页
根据当前中药药性研究问题,确定以传统药味(辛、甘、酸、苦、咸)和功效为主线,提出"药物-五味-物质-效应-功用"的"五要素"模式和研究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以活血化瘀中药的五味药性为切入点,阐述中药药味... 根据当前中药药性研究问题,确定以传统药味(辛、甘、酸、苦、咸)和功效为主线,提出"药物-五味-物质-效应-功用"的"五要素"模式和研究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以活血化瘀中药的五味药性为切入点,阐述中药药味相关的化学物质-功效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的内在联系。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开展中药药性理论和科学内涵研究,"五要素"是转化研究的纽带,攻克与药效作用和不同药味的差异性是难点。因此,该思路将有益于中药学的学术创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活血化瘀 五味 五要素 药性
原文传递
肝毒性中药及其与药性和有效成分的关系——对55种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的分析报告 被引量:42
3
作者 宋秉智 施怀生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 :研究有关文献资料中中药肝毒性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文献研究方法 ,对 55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肝毒性有一定相关性。肝... 目的 :研究有关文献资料中中药肝毒性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文献研究方法 ,对 55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肝毒性有一定相关性。肝毒性主要集中在寒、热类 ,苦、辛类 ,归肝、脾、肾经类和有效成分中碱、甙类药物方面。结论 :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分均与肝毒性有一定的关系 ,应用归类分析的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是中药毒性研究中确实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毒性 四气 五味 归经 有效成分
下载PDF
海外植物药辣木叶的中药药性研究概括 被引量:17
4
作者 董笑克 郭翔宇 +5 位作者 胡玉立 洪明昭 吴丽丽 秦灵灵 丁雷 刘铜华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期149-153,共5页
辣木叶是印度传统草药,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辣木叶可以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肝肾功能异常、肥胖、癌症、癫痫、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是一种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且价位低廉的植物药,对其药性研究有利于扩大辣木叶的适用范围,更... 辣木叶是印度传统草药,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辣木叶可以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肝肾功能异常、肥胖、癌症、癫痫、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是一种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且价位低廉的植物药,对其药性研究有利于扩大辣木叶的适用范围,更好地挖掘其药用价值。根据现有的研究,结合中医性味归经理论,推测辣木叶性寒凉,味甘、苦,性沉降,归肝、脾(或/及胃)经,属安全剂量下的无毒类药材,其配伍及禁忌尚不明,功效为健脾化痰除湿、清肝泻火,可用于治疗肝火上炎的甲亢、肝阳上亢及痰湿中阻的高血压病、脾虚痰湿的肥胖症及糖尿病等。借助实验室手段,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辣木叶的中药药性,以促进海外植物药辣木叶的"中药化",拓展中药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叶 药性理论 四气 五味 功效
下载PDF
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5
作者 禄保平 贾睿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关系。以文献和专著中报道的肝毒性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药大辞典》记载的药性理论内容为主要依据,统计分析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及归经方面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①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 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关系。以文献和专著中报道的肝毒性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药大辞典》记载的药性理论内容为主要依据,统计分析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及归经方面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①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四气归属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寒、温、平、凉和热性。二者在四气归属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无相关性;②肝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辛、甘、酸、涩、咸和淡味;一般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亦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甘、辛、咸、涩、酸和淡味。中药肝毒性与五味归属有一定相关性(P<0.05,rp=0.137)。③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归经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肝、肺、胃、脾、肾、心、大肠、膀胱、胆、小肠、心包和三焦经。二者在归经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归经无相关性。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归属和归经方面有明显差别,但与一般中药比较,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和归经无相关性,与五味归属则有一定相关性,但为弱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肝毒性 四气 五味 归经
原文传递
以果实入药的中药药性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刘辉 孙文平 +2 位作者 杨光 郭月秋 陈代贤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果实类中药的药性特点。方法以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植物类中药(420种)为样本建立数据库,按关键字段搜索,得到61种以果实入药的中药,用类似方法分别统计420种(对照组)和61种(果实组)中药药性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 目的探讨果实类中药的药性特点。方法以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植物类中药(420种)为样本建立数据库,按关键字段搜索,得到61种以果实入药的中药,用类似方法分别统计420种(对照组)和61种(果实组)中药药性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果实组中药性温者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药性寒者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味呈酸性者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归经未见明显特点(P>0.05);果实类中药多具有理气和消食功能(P<0.01)。结论果实类中药药性特点明显,可能具有共同的产生有关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类中药 四气 五味 归经 理气 消食 药性分析
下载PDF
肝毒性中药与中药药性的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林小琪 靳洪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57-58,共2页
目的: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144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中寒温性药物、苦辛甘味药物、归肝肺经药物居多,有肝毒性中药也有这种趋势,肝毒性中药与一般中药... 目的: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144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中寒温性药物、苦辛甘味药物、归肝肺经药物居多,有肝毒性中药也有这种趋势,肝毒性中药与一般中药在四气五味归经方面分布趋势大致相同。结论:提示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肝毒性 四气 五味 归经
下载PDF
中药肾脏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党丽敏 尹爱武 +1 位作者 刘莎莎 欧苗 《广东化工》 CAS 2017年第15期65-67,共3页
研究中药肾脏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关系。以专著和文献中报道的肾脏毒性中药及一般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药大辞典》记载的药性理论为主要依据,用χ~2检验统计分析肾脏毒性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显... 研究中药肾脏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关系。以专著和文献中报道的肾脏毒性中药及一般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药大辞典》记载的药性理论为主要依据,用χ~2检验统计分析肾脏毒性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显示肾脏毒性中药四气顺序依次为:温性、寒性>热、凉、平性,一般中药四气顺序依次为:热性、凉性>温性、寒性>平性。肾脏毒性中药五味分布规律顺序依次为:苦味、辛味>甘味>酸味、咸味,一般中药五味分布规律顺序依次为:苦味、甘味>辛味>酸、咸味。肾脏毒性中药归经顺序依次为:肝经>肺、肾、大肠、心、脾、胃经>三焦、膀胱、胆、小肠、心包经,一般中药归经顺序依次为:肝经>肺、肾、心、脾、胃经>大肠经>膀胱经>胆、小肠、三焦、心包经。结果表明肾脏毒性中药及一般中药在四气、五味及归经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肾脏毒性中药与一般中药之间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气 五味 归经 肾毒性 中药
下载PDF
象思维视角下的中药药性与功效 被引量:10
9
作者 韩莉 王丽敏 毕鸿雁 《山东中医杂志》 2021年第7期699-702,共4页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传统中医学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不能脱离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解读象思维的核心意义,基于象思维视角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角度分析中药的...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传统中医学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不能脱离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解读象思维的核心意义,基于象思维视角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角度分析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从“象-效”关系认识中药的功效特点,掌握中药学药象、药性与功效三者之间的规律,从而指导临床,发挥中药的最大价值,以期能够为中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思维 中药药性理论 功效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下载PDF
消化系统毒性中药及其与药性和有效成分的关系——对122种中药消化系统毒性文献资料的分析报告 被引量:7
10
作者 宋秉智 高耀宗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21-22,共2页
目的 :研究有关文献中中药的消化系统毒性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文献研究方法 ,对 12 2种具有消化系统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消化系统毒... 目的 :研究有关文献中中药的消化系统毒性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文献研究方法 ,对 12 2种具有消化系统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消化系统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消化系统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四气属性中寒、热两类药物 ;五味属性中苦、甘、辛三类药物 ;归经属性中归肝、脾、肺、胃四经的药和有效成分中含生物碱类及甙类成分的药物方面。结论 :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份与其消化系统毒性之间有一定关系 ,应用文献统计归类分析的方法 ,分析研究已有资料中中药毒性是确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消化系统毒性 四气 五味 归经 有效成分
下载PDF
关于五味的五脏所入考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尹畅烈 《天津中医药》 CAS 2008年第1期75-77,共3页
根据同气相求的原则,五味入于五脏,而五脏的五行机能与五味的作用完全相反,脾不包括在内。五味源于地气,成为"阴成形",特别是生成五脏。形成脏的味与脏的机能相反,是因为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之间的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平... 根据同气相求的原则,五味入于五脏,而五脏的五行机能与五味的作用完全相反,脾不包括在内。五味源于地气,成为"阴成形",特别是生成五脏。形成脏的味与脏的机能相反,是因为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之间的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平衡、阴阳协调,是相反相成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 五脏 同气相求 相反相成
下载PDF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浅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汤尔群 黄玉燕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7-19,共3页
《黄帝内经》对中药药性理论做了纲领性的描述,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原则,为药物四气理论的萌芽;提出了"辛、酸、甘、苦、咸"五味,及"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qu... 《黄帝内经》对中药药性理论做了纲领性的描述,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原则,为药物四气理论的萌芽;提出了"辛、酸、甘、苦、咸"五味,及"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等五味功能,成为五味理论的基础;此外,还有关于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的阐释。后世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中药药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药性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有毒无毒
下载PDF
臭味食品的种类及臭味食品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3
作者 蒋立文 陈晨 +2 位作者 吴跃飞 徐睿烜 林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9,共4页
五味(甘、酸、苦、辛、咸)调和是饮食调味的重要法则,但臭味不是五味之一。臭味食品尽管一般人无法接受,但有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均显示其存在的魅力。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臭味食品的种类及存在的现状,对目前国内有关臭味食品化学... 五味(甘、酸、苦、辛、咸)调和是饮食调味的重要法则,但臭味不是五味之一。臭味食品尽管一般人无法接受,但有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均显示其存在的魅力。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臭味食品的种类及存在的现状,对目前国内有关臭味食品化学成分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归纳,以期为这一食品的未来发展、品质安全、发展溯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味食品 五味 臭味
下载PDF
瞬时受体电位家族离子通道与四气五味(辛味)的关系研究
14
作者 杨丽丽 宁艳梅 +4 位作者 魏本君 海洋 刘小瑞 任珂 刘东玲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5,共8页
温度型哺乳动物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s,TRPs)家族离子通道相关受体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参与机体的基础代谢调节,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等的潜在治疗靶点。现描述不同TRPs家族离子通道感受温度的变化... 温度型哺乳动物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s,TRPs)家族离子通道相关受体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参与机体的基础代谢调节,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等的潜在治疗靶点。现描述不同TRPs家族离子通道感受温度的变化和生理功能;通过比较中药药性中的四气理论、五味理论(辛味)和不同TRPs家族通道对温度敏感差异的特性,分析四气理论中寒、凉、温、热和辛味药性与TRPs家族之间生理功能的关系,提出中药药性与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结合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中药 理论 药性 四气 五味 辛味
下载PDF
基于本草古籍之大黄性味归经与功效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袁代昌 袁玲 +1 位作者 袁盼盼 南一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第1期196-202,共7页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文献中大黄的记载,梳理大黄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归纳大黄的用药特点。大黄味苦性寒,主归胃、大肠经,具有攻积滞,行土郁,清火热,解热毒,凉血热,下瘀血,通经脉,祛痰湿,利水道,退黄疸,外用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主治脏腑积滞...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文献中大黄的记载,梳理大黄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归纳大黄的用药特点。大黄味苦性寒,主归胃、大肠经,具有攻积滞,行土郁,清火热,解热毒,凉血热,下瘀血,通经脉,祛痰湿,利水道,退黄疸,外用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主治脏腑积滞、痰热腑实、癥瘕积聚、痞满燥实、热结便秘、瘟疫发斑、阳狂谵语、痢下赤白、里急腹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湿热黄疸、小便淋漓、热毒疮痈、水火烫伤、瘀血诸证及血热妄行之各种出血证。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大黄具有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护肝利胆、保护胰腺细胞及功能、活血、止血、调节血脂、保护心脑血管、保护肾脏功能、抗炎抑菌、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性味归经 功效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三平祖师公药签用药特点研究
16
作者 蔡秋梅 韩春雯 +1 位作者 张丽娜 潘伟滨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4-1557,共4页
目的: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方法统计整理三平祖师公药签75首方药以探讨药签用药特点,从中医医学理论上剖析药签的起效机制,为科学传承中医药民间文化拓展平台。方法:运用Excel软件数据处理系统,对药签处方药物的性能、功效元素频次进行统计... 目的: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方法统计整理三平祖师公药签75首方药以探讨药签用药特点,从中医医学理论上剖析药签的起效机制,为科学传承中医药民间文化拓展平台。方法:运用Excel软件数据处理系统,对药签处方药物的性能、功效元素频次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用药特点。结果:三平祖师公药签用药共49味,选药平和无毒,以甘草、茯苓、当归、牛膝、山药为常;四性以平、温、寒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要;归经以入脾、肺、肾经为重;药物功效以健脾祛湿为首。结论:三平祖师公药签用药精简,其立法参闽南气候湿热之实,组方量病患久疾中虚之情,重视甘平之药培补中焦以恢复元气,配伍合理,用药平和,与医理相符,值得科学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平祖师公 药签 四性 五味 归经 毒性 功效元素 文化
原文传递
基于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对茯苓皮五味辨识及产地鉴别的研究
17
作者 程磊 修慧迪 +3 位作者 王文全 李乙平 韩影 江庆伍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2-16,共5页
目的基于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对不同产地茯苓皮气味、滋味进行量化表征,认知茯苓皮五味药性,鉴别茯苓皮产区。方法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分析6个省份18个产地茯苓皮样品的气味、滋味特征,以传感器响应值为指标,采集气味、滋味信息值并制作雷... 目的基于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对不同产地茯苓皮气味、滋味进行量化表征,认知茯苓皮五味药性,鉴别茯苓皮产区。方法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分析6个省份18个产地茯苓皮样品的气味、滋味特征,以传感器响应值为指标,采集气味、滋味信息值并制作雷达信息图,进行主成分分析、R型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电子鼻、电子舌传感器对茯苓皮气味、滋味特征具有较好的响应,茯苓皮具有芳香气味,甜味、苦味、鲜味、涩味等滋味。电子鼻、电子舌主成分分析总贡献率分别达到97.64%、98.74%,能够较完整地反映不同产地样品信息,结合聚类分析,可有效区分不同产区茯苓皮样品。结论智能感官分析技术能够表征茯苓皮丰富的气味、滋味属性,且不同产区存在差异性,为茯苓皮五味药性研究、产地区分提供可参照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皮 电子鼻 电子舌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五味
下载PDF
五味特性与四时人体气机运动的关系探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颜培正 隋雨言 +1 位作者 王晓旭 张庆祥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68-1170,共3页
自古以来,部分中药材的五味定位、五味的相互补泻作用一直存在争议,致使其应用存在差异,此时多数人便从实践药物功效来应用,以致部分医者认可五行新配属。现阶段临床用药只是五味学说整体中的一小部分应用,视野有限,不可枉然推翻原有配... 自古以来,部分中药材的五味定位、五味的相互补泻作用一直存在争议,致使其应用存在差异,此时多数人便从实践药物功效来应用,以致部分医者认可五行新配属。现阶段临床用药只是五味学说整体中的一小部分应用,视野有限,不可枉然推翻原有配属关系。在分析五味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时,从四时人体之气运动规律出发,分析其相应的特性,便可发现五味与五行的内在联系。方可认识到五味与五行配属的实质。从而更好地加强对于药物性质特性的认识,丰富药物性味理论,以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四时五行 五味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基于性味归经理论浅谈安罗替尼的中药药性
19
作者 伍卓珺 文枝 +4 位作者 王理槐 赖桂花 向婷婷 王菲 曹建雄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6期105-107,共3页
目前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了个体化的“精准医疗”时代,通过对基因状态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等指标的检测可以制订更加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但对于无精准靶向药物可用的患者而言,常用的治疗方案如放化疗、抗血管生成等仍缺少一定的指向... 目前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了个体化的“精准医疗”时代,通过对基因状态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等指标的检测可以制订更加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但对于无精准靶向药物可用的患者而言,常用的治疗方案如放化疗、抗血管生成等仍缺少一定的指向性,因此若能将性味归经理论引进到肿瘤治疗的理念中,用以评估药物治疗可能的适宜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中医性味归经理论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根据机体用药反应,通过逻辑推理,探讨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用以指导临床应用。将性味归经理论引进到肿瘤治疗的理念中,对提高肿瘤治疗的指向性和力度、减低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意义。文章以血管靶向药物安罗替尼为例进行分析,安罗替尼属于抗血管生成类药物,主要应用于肺癌、软组织肉瘤、甲状腺癌等疾病,根据其作用机制、不良反应、临床实践,推测其四气为热,五味属辛、咸,升降浮沉中具有双向性,主要归心、脾二经。因此临床运用安罗替尼时,若中医辨为心脾热盛、血热吐衄等实热证或气阴亏虚等虚热证,应注意配伍养阴生津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罗替尼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下载PDF
雌激素的中药药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凌燕 胡丽莎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30期123-125,共3页
雌激素在生殖内分泌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其适合剂量、疗效及副作用因人而异。以雌激素的生理药理作用为基础,从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无毒性五个方面分析雌激素的中药药性,认为雌激素具有滋补肾阴功效,属寒凉药性,在五味应属甘苦... 雌激素在生殖内分泌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其适合剂量、疗效及副作用因人而异。以雌激素的生理药理作用为基础,从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无毒性五个方面分析雌激素的中药药性,认为雌激素具有滋补肾阴功效,属寒凉药性,在五味应属甘苦,归肝、肾经,属沉降药,合理选用雌激素制剂是安全无毒的。明确目标西药的中药药性可以实现根据证型不同而施治有别,有助于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