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猫的摇篮》中的科技异化思想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春梅 易艳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22-124,共3页
异化思想是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小说《猫的摇篮》的主旋律,而科技异化思想贯穿整部小说。作者以代表先进科技的原子弹和"九号冰"造成地球毁灭的幽默故事,提醒人们不要盲目发展科技,而应该合理利用高科技。
关键词 《猫的摇篮》 科技异化 世界末日 “九号冰”
下载PDF
末世狂欢下的忧虑与绝望——《金瓶梅》父亲缺席的叙事策略
2
作者 姚洪运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72-74,共3页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亲作为一种负载历史传承的文化代码具有正负双重含义,西门庆的张扬与沦陷体现了父亲缺失的二律背反。《金瓶梅》父亲缺席的叙事策略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寓言,反映了作者在末世狂欢的时代表象下深深的忧虑和绝望。
关键词 金瓶梅 末世 张扬 沦陷 寓言
下载PDF
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及“末世论”刍议
3
作者 叶璐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7-102,共6页
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彗星撞地球、彗尾有毒等"末世论"论调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文章将从相关新闻报道、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星象辨谬以及社会大众反响三个维度,整理晚清社会针对此次彗星回归及"末世论"的相关史料,阐释... 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彗星撞地球、彗尾有毒等"末世论"论调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文章将从相关新闻报道、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星象辨谬以及社会大众反响三个维度,整理晚清社会针对此次彗星回归及"末世论"的相关史料,阐释国人在西学东渐影响下天文观念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雷彗星 1910年 末世论
原文传递
论《新桃花扇》中的士人形象
4
作者 刘昕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5-59,共5页
长篇历史小说《新桃花扇》从历史兴亡的角度对士人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发出了诘问,并对其进行了解构。它延续了20世纪30年代爱国主义的传统,凝聚了作者对于民族、国家前途的深重忧思,也探索和表达了对士人阶层在具体历史情境中进行价... 长篇历史小说《新桃花扇》从历史兴亡的角度对士人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发出了诘问,并对其进行了解构。它延续了20世纪30年代爱国主义的传统,凝聚了作者对于民族、国家前途的深重忧思,也探索和表达了对士人阶层在具体历史情境中进行价值转变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 国家 末世 价值
下载PDF
双重个体下的逃离与回归--论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5
作者 李婕雅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47-51,共5页
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运用独特的并置式“双重个体”时空分裂叙事方式,企图通过两组不同的场景构造,来呈现不同的主题内涵:一是设置“冷酷仙境”中的“我”(わたし)和“世界尽头”中的“我”(ぼく)两个叙事视角,展现了“... 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运用独特的并置式“双重个体”时空分裂叙事方式,企图通过两组不同的场景构造,来呈现不同的主题内涵:一是设置“冷酷仙境”中的“我”(わたし)和“世界尽头”中的“我”(ぼく)两个叙事视角,展现了“精神生存”和“身体生存”之间的矛盾与连接。二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平行时空进行比较,最终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对作者的世界观进行描绘;三是设置同而不同的人物形象,构建出“现实描写”和“文学虚构”之间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上春树 世界尽头 冷酷仙境 时空因素 人物对比
下载PDF
政治诉求、审美追求与市场需求的碰撞——以《芳草天涯》公演与批评为中心的考察
6
作者 范卫东 王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1-205,共5页
作为抗战时期重庆雾季演出的尾声,夏衍《芳草天涯》在当时市场反应良好却受到以《新华日报》副刊为中心的严厉批评,成为20世纪40年代政治观念引导文艺活动的典型现象。其实该剧的创作、修改、公演与批评,反映的是话剧这种独特的艺术样... 作为抗战时期重庆雾季演出的尾声,夏衍《芳草天涯》在当时市场反应良好却受到以《新华日报》副刊为中心的严厉批评,成为20世纪40年代政治观念引导文艺活动的典型现象。其实该剧的创作、修改、公演与批评,反映的是话剧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在政治诉求、审美追求、市场需求三种主体之间的评价对话,其碰撞既折射出"时代"的局限性,也折射出话剧生存与发展的长期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政治诉求 艺术作品 审美追求 市场需求 《芳草天涯》 戏剧演出
下载PDF
清末科学小说与世纪末思潮--以两篇《世界末日记》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艳丽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20世纪初,《新小说》与《月月小说》上刊登了梁启超与包天笑的同名短篇小说《世界末日记》。勿庸置疑,它们都是传授先进的天文学知识的科学小说。然而,新世纪伊始,"世界末日"的登场似乎有违时代潮流之嫌。通过对英文原作、日... 20世纪初,《新小说》与《月月小说》上刊登了梁启超与包天笑的同名短篇小说《世界末日记》。勿庸置疑,它们都是传授先进的天文学知识的科学小说。然而,新世纪伊始,"世界末日"的登场似乎有违时代潮流之嫌。通过对英文原作、日译本、中译本、中文创作版的异同比较,从清末的"科学"与"科学小说"、"世界末日"与"世纪末思潮"、中国关于"世纪末思潮"的接受等方面进行探讨,不难发现《世界末日记》中看似矛盾的"科学"和"世界末日"、"世纪末",实际上蕴含了从旧传统向新社会蜕变的深刻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科学小说 世界末日 世纪末思潮
下载PDF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建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3-98,共6页
黑格尔哲学美学中的"艺术终结"问题成为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的一个预言,一些重要理论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艺术终结"的预言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成为了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热门话题。探讨黑格尔以来关于&qu... 黑格尔哲学美学中的"艺术终结"问题成为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的一个预言,一些重要理论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艺术终结"的预言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成为了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热门话题。探讨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可知,"艺术终结"问题是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发展的不同诠释,体现的是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阐释的开放性,而不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艺术的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美学 艺术的终结 艺术理论的终结 艺术世界的终结
下载PDF
探究潜意识记忆的抵抗机制——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海边的卡夫卡》的森林意象分析
9
作者 关冰冰 杨炳菁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9-98,共10页
森林是村上春树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事物。在小说中,森林既是本色森林,也是村上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两部小说不仅存在着精神上的内在关联,而且森林也都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小... 森林是村上春树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事物。在小说中,森林既是本色森林,也是村上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两部小说不仅存在着精神上的内在关联,而且森林也都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小说中并承担了重要作用。两部小说中森林是主人公自身的一部分,所表现出的种种危险都是一种假象,象征的是阻挡人们探究被压制在潜意识中记忆的抵抗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上春树 森林意象 抵抗机制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海边的卡夫卡》
下载PDF
网络交往的悖论:“天涯若比邻”与“比邻若天涯”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玉荣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2004年第1期48-49,共2页
网络交往极大地拓展了人类交往的范围 ,使交往具有了超时空性、普遍性、平等性和深入性的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但另一方面 ,它又造成了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疏离 ,带来了喧嚣中的孤独这一副产品 ,尤其是网络交往本... 网络交往极大地拓展了人类交往的范围 ,使交往具有了超时空性、普遍性、平等性和深入性的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但另一方面 ,它又造成了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疏离 ,带来了喧嚣中的孤独这一副产品 ,尤其是网络交往本身的信任度低、归属感差 ,这就造成了“比邻若天涯”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交往 悖论 “天涯若比邻” “比邻若天涯” 交往方式 现实交往
下载PDF
至善或意义?——论康德的终极目的概念
11
作者 贺磊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3,共10页
《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至善学说将幸福视作至善的构成要素,并通过配当幸福的概念将至善规定为德福一致。基于康德对幸福的理解及其伦理学对质料性的幸福原则的拒斥,康德将该至善规定为“纯粹实践理性”的整全对象乃至道德的终极目的的做... 《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至善学说将幸福视作至善的构成要素,并通过配当幸福的概念将至善规定为德福一致。基于康德对幸福的理解及其伦理学对质料性的幸福原则的拒斥,康德将该至善规定为“纯粹实践理性”的整全对象乃至道德的终极目的的做法面临着根本困难。在康德的后续著作,尤其是《判断力批判》的相关讨论中,康德论证至善与道德的终极目的等同的尝试亦未完全成功。但第三批判在目的论问题的视域中对世界的终极目的的思考,具有独立于至善概念的理论价值。基于对意义而非对幸福或至善的需要的终极目的概念,能够为世界性道德秩序即“道德世界”的可实现性的信念做最终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善 幸福 道德的终极目的 世界的终极目的
下载PDF
论古希腊哲学的天性与分析哲学的人性
12
作者 陈道远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3-87,共5页
古希腊哲学在探索“天”这一最高存在者时,注意到“天”的两个属性:“空”及居高临下的普遍性(即天“盖”)。古希腊哲学的这种探索精神,给后来的哲学遗留下对“人”给予关注的更大的空间。分析哲学的独特贡献正是在于其所诠释的人的存... 古希腊哲学在探索“天”这一最高存在者时,注意到“天”的两个属性:“空”及居高临下的普遍性(即天“盖”)。古希腊哲学的这种探索精神,给后来的哲学遗留下对“人”给予关注的更大的空间。分析哲学的独特贡献正是在于其所诠释的人的存在状况富有时代特色,这是一种生活在世俗世界并同时拥有语言能力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哲学 天“空” 天“盖” 时代特色 世俗世界 语言能力
下载PDF
“不死者”之“未来”--论梁启超的《世界末日记》与《新中国未来记》
13
作者 张杨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37-44,共8页
1902年,《新小说》创刊号上刊登了梁启超所作的《新中国未来记》与所译的《世界末日记》,此前书目预告中的《世界未来记》却并未出现。对于以激励爱国精神为宗旨之刊物的创刊号而言,“末日”的出现值得深究,其所体现的是梁启超在“末日... 1902年,《新小说》创刊号上刊登了梁启超所作的《新中国未来记》与所译的《世界末日记》,此前书目预告中的《世界未来记》却并未出现。对于以激励爱国精神为宗旨之刊物的创刊号而言,“末日”的出现值得深究,其所体现的是梁启超在“末日”与“未来”之间所建构的逻辑理路。梁启超运用佛教及进化论思想对源自基督教的“末日”观念进行了改造,借用“无量”“世相续”“生死”“进化”等观念,将“末日”重新阐释成一种过渡环节,一种历史进化中的“劫”,同时也是“未来”的起点。在“末日”通向“未来”的过程中,“不死者”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不死者”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行动,且唯有在进化的时间之流中才有意义。梁启超在“末日”与“未来”之间所架起的这座桥梁颇为重要,它意味着重塑现实是可能的,也即,在面对中国向何处去这样的问题时,作为行动或准则的“不死者”将使历史的可能走向得以显明。“末日”与“未来”在《新小说》上的同框体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现代知识分子在复杂的历史境遇中为探求中国道路所作出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死者” “未来” 梁启超 《世界末日记》 《新中国未来记》
下载PDF
世界的始终与人性之日生日成——王船山“天地之始终今日是”的哲学蕴含
14
作者 陈赟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3-37,共5页
世界的开端与终结问题是困惑着人类的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王船山对于这个问题作出了独特的回答,这就是:天地之始今日是,天地之终今日是。也就是说,世界的开始与终结都发生在现在。这一回答的实质是,把世界的始终问题从天地本身的问题那... 世界的开端与终结问题是困惑着人类的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王船山对于这个问题作出了独特的回答,这就是:天地之始今日是,天地之终今日是。也就是说,世界的开始与终结都发生在现在。这一回答的实质是,把世界的始终问题从天地本身的问题那里解放出来,而还原为人自身的问题,这样,问题就具有了与人自身存在相关的视域。从主体的始终来理解天地之始终,这就是把人的在世活动以及人的成长看作与世界的交互作用,视为在当前活动中与不可见的世界总体的沟通过程。这样,在主体的参与中,世界的始终就成为主体通过自身的活动揭示存在的过程,也就是主体之性日生日成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的始终 性日生日成 王船山
下载PDF
双脚走天涯 激情写世界——“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王喜民
15
作者 乔云霞 《新闻春秋》 CSSCI 2021年第5期9-16,共8页
王喜民是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年,王喜民完成5000余篇新闻报道作品,出版各类著作15部;38项作品获得全国性奖项,其中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11件。本文以王喜民... 王喜民是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年,王喜民完成5000余篇新闻报道作品,出版各类著作15部;38项作品获得全国性奖项,其中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11件。本文以王喜民作为个案式研究对象,在梳理其新闻工作经历的基础上,挖掘以王喜民为代表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长时间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不畏艰险、心贴群众、善抓典型的优良工作作风。文章认为,王喜民取得的工作成绩和荣誉与其优良工作作风密不可分,传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作风对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喜民 长江韬奋奖 走天涯 写世界
原文传递
《尺素天涯》所包含的多重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陆蔚青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6-128,共3页
带有新闻写作的特质,深入被历史掩盖的深处,而又含有文学创作的写作气质,这是加拿大华文作家李彦的非虚构作品《尺素天涯》的特点。这是一段历史的钩沉。通过白求恩最后的情书的发现过程,将历史与现实融合一处。又通过带有悬念和质疑的... 带有新闻写作的特质,深入被历史掩盖的深处,而又含有文学创作的写作气质,这是加拿大华文作家李彦的非虚构作品《尺素天涯》的特点。这是一段历史的钩沉。通过白求恩最后的情书的发现过程,将历史与现实融合一处。又通过带有悬念和质疑的情节进程,让非虚构的作品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的中西交融的文化气息,展现出世界性的写作视野和精神高度。它不仅重塑了白求恩形象,更开掘出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地带,使白求恩精神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素天涯》 李彦 白求恩 加拿大 纪实文学
下载PDF
玛雅天文学和2012世界末日 被引量:1
17
作者 Michael H.SOFFEL 李亮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49-255,共7页
随着2012年的来临,我们需要为世界末日担忧吗?在简单介绍玛雅天文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玛雅历法,揭示玛雅历法与世界末日之间的关系。作者相信2012年12月21日不会是世界末日,只是玛雅历法的一个新的开始。
关键词 世界末日 玛雅天文学 玛雅历法 2012
下载PDF
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看村上春树的“世界”构筑
18
作者 杨宇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3期13-16,共4页
村上春树的作品经常以并行结构的两个世界作为故事的舞台背景。在村上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冷酷仙境”章与“世界尽头”章呈一章一章穿插推进的结构。该文以《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为中心,对村上春树的“世界”构筑手法、“世... 村上春树的作品经常以并行结构的两个世界作为故事的舞台背景。在村上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冷酷仙境”章与“世界尽头”章呈一章一章穿插推进的结构。该文以《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为中心,对村上春树的“世界”构筑手法、“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在意识上的关联方式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上春树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双重世界 意象
下载PDF
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看村上春树的自我流放意识
19
作者 贾迪扉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26-128,共3页
自我流放意识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个人自传性质的小说,从这部小说的情节设置、主人公设置和文学语言特点,可以充分显现村上春树的自我流放意识。这种自我流放意识是时代的必... 自我流放意识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个人自传性质的小说,从这部小说的情节设置、主人公设置和文学语言特点,可以充分显现村上春树的自我流放意识。这种自我流放意识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上春树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自我流放意识
下载PDF
现代性危机及其历史救赎——别尔嘉耶夫历史哲学理论研究
20
作者 周来顺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6,共9页
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理论以其鲜明的独特性、时代性、民族性,不仅在俄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他的历史哲学理论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学说,而是有着强烈的实践指向性,是基于时代性危机的产物。在他看来,时代性危机源于客... 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理论以其鲜明的独特性、时代性、民族性,不仅在俄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他的历史哲学理论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学说,而是有着强烈的实践指向性,是基于时代性危机的产物。在他看来,时代性危机源于客体化,并就客体化的根源、实质、特征、表现形态等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分析他力图指出,在现代社会客体化的渗透、侵袭已无孔不入,人类社会已处于前所未有的异化与奴役状态。基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深层危机,基于已处于即将迸发的火山之口的危机时刻,别尔嘉耶夫力图通过历史哲学的建构为人类的未来指明出路。之所以对历史哲学充满期待,源于在他看来历史哲学是通向终结、通向末世的,通过历史哲学的理论建构能最终终结客体化、克服恶。总体而言,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体系建构及所期许的现实指向是与民众、现实相脱节的,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更多地呈现为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客体化 现代性 末世论 历史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