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地天通与天人合一 被引量:9
1
作者 张汝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58,共7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由于西方现代性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产生了违背古代思想传统的理解。一是把天人关系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否定天与人的根本区分以及天人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由于西方现代性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产生了违背古代思想传统的理解。一是把天人关系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否定天与人的根本区分以及天人关系中天的主导地位。然而,中国古代哲学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却不是这样的。本文通过对《吕刑》和《国语》中有关绝地天通的阐释来说明这一点。本文认为,绝地天通对于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想有着奠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 天人关系 绝地天通 现代性 人类中心论
下载PDF
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形上智慧——说明立法的合法性 被引量:3
2
作者 谢晖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22,共12页
中国古代在法律和法律解释中,对法律合法性的阐述被置于对“天人”之关系的追问中,及“通古今之变”的追求中。中国古代追求通过法律解释和法律调整中人们的“身心之和”,通过两造的道德内省实现对两造的道德约束。“求实质公平”为中... 中国古代在法律和法律解释中,对法律合法性的阐述被置于对“天人”之关系的追问中,及“通古今之变”的追求中。中国古代追求通过法律解释和法律调整中人们的“身心之和”,通过两造的道德内省实现对两造的道德约束。“求实质公平”为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结果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 合法性 形上智慧 古典 立法 中国古代 法律调整 道德约束 实质公平 追求 阐述
原文传递
以身度天:董仲舒“天人一”参证进路及其价值
3
作者 白立强 杜蘅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0-44,共5页
董仲舒“天人一”涵摄着理论与实践双重向度。天人同元奠基了“天人一”的理论前提,而“以身度天”则为参证“天人一”的具体生成进路。“以身度天”通过对自身性天的观照,在天人互鉴中启发乃至培固先天良正之品质,进而重塑自身的主体... 董仲舒“天人一”涵摄着理论与实践双重向度。天人同元奠基了“天人一”的理论前提,而“以身度天”则为参证“天人一”的具体生成进路。“以身度天”通过对自身性天的观照,在天人互鉴中启发乃至培固先天良正之品质,进而重塑自身的主体性地位。由此建构起以德立人、以人立天的“天人一”良序格局。这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一” 以人立天 天地秩序 天人关系
下载PDF
传统和合思想本质含义探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忠宁 陈慧群 +1 位作者 张氢 史康健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4-8,共5页
和合思想是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客观、准确地把握其本质含义,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实证的方法对传统和合思想的含义进行考证分析。并指出,传统和合思想围绕着两个核心范畴(即天与人... 和合思想是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客观、准确地把握其本质含义,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实证的方法对传统和合思想的含义进行考证分析。并指出,传统和合思想围绕着两个核心范畴(即天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来展开它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综合地体现在中国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学派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思想 本质含义 天人关系 人人关系
下载PDF
汉字构形与中国古代的天人观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立军 白如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年第4期46-61,共16页
天人观是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先秦时期开始,对天人关系的相关论述就已蔚为大观。而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则蕴含着更为古老的造字时代的天人观念,早期先民的这些朴素认识,是后世成体系的哲学思想的早期渊源。从... 天人观是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先秦时期开始,对天人关系的相关论述就已蔚为大观。而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则蕴含着更为古老的造字时代的天人观念,早期先民的这些朴素认识,是后世成体系的哲学思想的早期渊源。从古文字构形的角度梳理天人关系的发展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观 天人关系 汉字构形
下载PDF
尊天抑或扬人:董仲舒天人关系再探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闻文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62-69,共8页
对于董仲舒的天人学,以往学界多从谶纬神学的角度加以诠释,认为董仲舒是高倡神秘之学,宣扬唯心学说,神化天命,贬低人的地位,甚至完全把他的天人思想看作是迷信。其实不然,梳理董仲舒的相关思想,就会发现他的天人关系学说仍是承续先秦天... 对于董仲舒的天人学,以往学界多从谶纬神学的角度加以诠释,认为董仲舒是高倡神秘之学,宣扬唯心学说,神化天命,贬低人的地位,甚至完全把他的天人思想看作是迷信。其实不然,梳理董仲舒的相关思想,就会发现他的天人关系学说仍是承续先秦天人学的脉络,高扬“人”的精神,并且又进行了创新。首先,他从“天人同类”出发,解决了天人相异的问题,为其天人学的论证打下了基础;其次,他又通过“人副天数”说,从外在形体构造上阐释人与天的相通处,以此抬高人的地位,进而借助“天人感应”思想从反面论证,借尊天而高扬人的精神。这是汉唐时期人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的表现,也彰显了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人文维度及其天人关系论证的特殊理路。要言之,董仲舒的天人之学,看似是尊天,其实是借此以抬高人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关系 天人同类 人副天数 天人感应
下载PDF
《中庸》天人思想及人的主体化意义
7
作者 吴仰维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212-214,共3页
“天”与“性”的定义及其内在联系阐释了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思想,其在不同时期的嬗变同时也反映着人区别于动物,作为社会化的人这一主体化意识的崛起。“天命”在逐渐道德化、义理化的过程中开始与每一个人的本质都有了普遍性关联,人... “天”与“性”的定义及其内在联系阐释了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思想,其在不同时期的嬗变同时也反映着人区别于动物,作为社会化的人这一主体化意识的崛起。“天命”在逐渐道德化、义理化的过程中开始与每一个人的本质都有了普遍性关联,人的主体性也随之有了新的意义,一方面人性论有了天命的基础,另一方面,天命又具有了普遍、现实、生命的表现。天人关系的重构意味着人不再为“天”的附庸,人类从自然界中实现自我剥离,其中透露着高度的思想自觉,即所谓人之所以为人的思想自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天命 主体性 义理
下载PDF
潘多拉与倒转的天人:赫西俄德世界中的神人秩序 被引量:2
8
作者 颜荻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8,共8页
潘多拉神话同时出现在赫西俄德《神谱》与《劳作与时日》两个关键之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认为,潘多拉神话不仅是有关“人类社会”的起源故事,而是天人关系形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潘多拉事件的重要意义是其本质上启动了人类社会之... 潘多拉神话同时出现在赫西俄德《神谱》与《劳作与时日》两个关键之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认为,潘多拉神话不仅是有关“人类社会”的起源故事,而是天人关系形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潘多拉事件的重要意义是其本质上启动了人类社会之于诸神社会秩序的根本倒转,而这一“倒转”正是宙斯对人类社会最严峻的惩罚,也是其建立神人秩序的要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多拉 赫西俄德 天人关系 秩序 女性
原文传递
春秋灾异与政治张力——以晏子“论祝史荐信”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贺森 桂珍明 《贵州文史丛刊》 2021年第2期50-56,共7页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生病,祝固、史嚣祝祷鬼神逾年而不愈,梁丘据与裔款向齐景公进谗欲诛祝、史之事。晏子以“祝史荐信”为切入点,论述鬼神祭祀与现实政治行为间的关系,劝谏齐景公改正齐国现实行政中的过失,吸取夏商灭...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生病,祝固、史嚣祝祷鬼神逾年而不愈,梁丘据与裔款向齐景公进谗欲诛祝、史之事。晏子以“祝史荐信”为切入点,论述鬼神祭祀与现实政治行为间的关系,劝谏齐景公改正齐国现实行政中的过失,吸取夏商灭亡之教训。晏子关于“祝史荐信”系统的论述,其核心是劝谏君主注意天人关系维度中,天之意志即民之意愿,要重视民众意见与现实政治作为,以民为本,行修德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子 祝史荐信 灾异 天人关系 政治张力 《左传·昭公二十年》
下载PDF
信仰、仪式与天人之际——董仲舒论祭礼
10
作者 张树业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2-71,共10页
祭礼是传统中国信仰生活的核心承载形式,其政教效能为董仲舒所关注。郊祀在祭礼中地位最尊,是王朝政权合法性建构的重要途径。董仲舒极力论证郊祀绝不可废,认为《春秋》不因丧废郊,足见祭天的重要性超越一切现实政治事务,他更以周、秦... 祭礼是传统中国信仰生活的核心承载形式,其政教效能为董仲舒所关注。郊祀在祭礼中地位最尊,是王朝政权合法性建构的重要途径。董仲舒极力论证郊祀绝不可废,认为《春秋》不因丧废郊,足见祭天的重要性超越一切现实政治事务,他更以周、秦二代兴衰之对比,将郊祀礼理解为子对父的孝道侍奉,在强调天之神圣权威的同时,将之纳入儒家之德行与教化理论系统,在人文理性的价值秩序中为其奠立必不可废的道义根基。董仲舒之宗庙四祭说代表汉儒对古传礼仪的典型诠释方案。其祭祀思想中最富于汉代思想特色者,是阴阳观念的大量运用。在董仲舒的理论体系中,贵阳贱阴与阴阳中和两种观念实并行不悖,这一点也成为汉以后中国哲学理解阴阳关系的主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郊祀 宗庙四祭 阴阳 天人之际 祭礼
下载PDF
董仲舒经学对历史的理解——以天人、古今关系为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琪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88-95,共8页
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是中国传统学术中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前者涉及历史的动因问题,后者则关涉历史之变化。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认为,孔子通过作《春秋》以寄寓其对天人、古今关系的深刻认识。那么,服膺于《春秋》的董仲舒,是否也通过其... 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是中国传统学术中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前者涉及历史的动因问题,后者则关涉历史之变化。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认为,孔子通过作《春秋》以寄寓其对天人、古今关系的深刻认识。那么,服膺于《春秋》的董仲舒,是否也通过其经学来表达自己关于天人、古今关系的理解呢?通过对董仲舒的"道"和"统"学说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肯定的答案。董仲舒认为,在历史进程中既有保持相对稳定的"常",也有时时变动的"变","常"与"变"之间又存在紧密的关联,而无论"变"与"常",又都可以从天人关系上寻得依据。董仲舒经学的上述认识,无疑表现出对历史的丰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 天人关系 古今关系
下载PDF
朱子的天人关系研究——以《中庸章句》为线索
12
作者 杨玉婷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年第5期68-75,共8页
以《中庸章句》为线索,朱子天人关系思想主要包括:首先,天道规定人道,人与万物都是禀天命而成。天以理、气赋予人,形成性的两个层次,即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其次,人之优于万物的地位在于人有"心"之灵,可以通过修养去掉气禀的... 以《中庸章句》为线索,朱子天人关系思想主要包括:首先,天道规定人道,人与万物都是禀天命而成。天以理、气赋予人,形成性的两个层次,即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其次,人之优于万物的地位在于人有"心"之灵,可以通过修养去掉气禀的影响而复其天命之性。有"诚之"的工夫成全其本性,达到圣人境界才可说实现了具体的"天人合一";最后,朱子注《中庸》,提高了"圣人"的地位。圣人能真实无妄地践行天理,又能主动地在动态过程中促进各类关系、完善天地秩序。在朱子充满道德意蕴的世界中,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圣人的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天命之性 圣人 天地
下载PDF
曾国藩论“天人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佑生 徐雷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2-114,共3页
曾国藩作为近代思想史、学术史研究无法避开的人物,一生笃信理学,被学界称为晚清理学巨擘。他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既承袭前贤,又不乏己见,诸如天意难测、天人征应、代天主张、无故怨天、天罚昭昭、顺天为贵等认识的最终形成,无一不是本人... 曾国藩作为近代思想史、学术史研究无法避开的人物,一生笃信理学,被学界称为晚清理学巨擘。他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既承袭前贤,又不乏己见,诸如天意难测、天人征应、代天主张、无故怨天、天罚昭昭、顺天为贵等认识的最终形成,无一不是本人践行理学、体躬心悟所得,尤其是批判常理测天的核心态度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理学 天人关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现代话语体系研究
14
作者 张继宏 谢佩洪 朱影影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3年第1期25-35,220,共12页
席卷全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管理活动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促使管理理论必须随之创新。相对而言,天人相分的西方传统管理哲学思想长于建构“有为”管理体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为提高工业企业效率贡... 席卷全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管理活动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促使管理理论必须随之创新。相对而言,天人相分的西方传统管理哲学思想长于建构“有为”管理体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为提高工业企业效率贡献了西方方案;“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长于建构“无为”管理体系,必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绽放异彩,为世界管理学贡献中国智慧。本文通过梳理东西方哲学分野,分析了建立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现代话语体系的必然性、实践路径及其理论升华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之际 数据时代 自我超越 道技合一 无为而治
下载PDF
司马迁历史人物评价理念试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希中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1-176,共6页
历史人物评价是中国史著的主要内容,其中既有一定的形式,也富有值得称道的评价理念。在司马迁笔下,不论历史人物是贫贱还是富贵,也不论其最后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有可称道的道德表现或事功作为,就会进入他的视野。具体而言,司马迁... 历史人物评价是中国史著的主要内容,其中既有一定的形式,也富有值得称道的评价理念。在司马迁笔下,不论历史人物是贫贱还是富贵,也不论其最后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有可称道的道德表现或事功作为,就会进入他的视野。具体而言,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的理念主要有:信而有征,实事求是;继承《春秋》笔法,推崇善恶褒贬;对事功充分肯定,但不作为最高标准;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不以成败论英雄;秉持公正和不朽理念,捍卫世间正义,彰显历史人物于后世。另外,在这些理念背后,有着"天人关系"这一广阔的视域。这一视域对认识和理解司马迁的历史人物评价理念颇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评价理念 天人关系 善恶
原文传递
《尚书》天人关系摭谈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娜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85-90,121,共7页
《尚书》中蕴含有中国最为原始的“天人关系”思维,随着虞夏商周不同时代和语境的嬗变,“天”与“人”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呈现出“自然崇拜—人合于天—天人合一”的思维变化。尤其是西周“天命可变”“敬德保民”思想的发展给天人关系... 《尚书》中蕴含有中国最为原始的“天人关系”思维,随着虞夏商周不同时代和语境的嬗变,“天”与“人”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呈现出“自然崇拜—人合于天—天人合一”的思维变化。尤其是西周“天命可变”“敬德保民”思想的发展给天人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从“重神”向“重人”转变的色彩愈加浓厚。这种转变的发生主要是基于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尚书》中以“人”为主导关系的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尚书》 天命观 人本观
下载PDF
张载哲学的问题意识与逻辑起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帆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8-181,共4页
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哲学构架的真正确立者,理学不少关键性哲学命题都是由张载给出了系统的理论证明。通过对张载哲学体系的始基,即其必须解决的主要理论难题及相应的逻辑出发点的考量,可以事半功倍、提纲挈领地掌握宋代理学的哲学主干命题... 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哲学构架的真正确立者,理学不少关键性哲学命题都是由张载给出了系统的理论证明。通过对张载哲学体系的始基,即其必须解决的主要理论难题及相应的逻辑出发点的考量,可以事半功倍、提纲挈领地掌握宋代理学的哲学主干命题,并能真切体会到宋代理学开创者的真实心路历程,从而加深对理学发展史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人关系 本体论 太虚 性情
下载PDF
董仲舒“为政之理”的形上建构
18
作者 朱康有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2-15,112,共5页
董仲舒通过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释读,为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形上基础。这一理论建构历程,把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天命”置于首位,在对比了天与人的诸多可通之处后,得出“为政之理”,从而透... 董仲舒通过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释读,为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形上基础。这一理论建构历程,把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天命”置于首位,在对比了天与人的诸多可通之处后,得出“为政之理”,从而透显出深邃的政治哲学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命 天人相类 为政之理 形上建构
下载PDF
柳宗元、刘禹锡天人关系论之革新
19
作者 杨瑞冬 《运城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34-37,共4页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传统士人为求国家昌盛,恢复大唐盛世,认为唯有儒学最能发挥治国平天下的作用。中唐之后,儒学发展到了衰落阶段,在儒、释、道三家文化交织的背景下,儒学已被注入了新的内容,有了新特点,在天人关系的论证上也...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传统士人为求国家昌盛,恢复大唐盛世,认为唯有儒学最能发挥治国平天下的作用。中唐之后,儒学发展到了衰落阶段,在儒、释、道三家文化交织的背景下,儒学已被注入了新的内容,有了新特点,在天人关系的论证上也有一些新变化。韩愈高举复兴儒学大旗提出"道统论",为了顺应佛、道对现实影响的对抗,柳宗元、刘禹锡二人不得不针对韩愈的天论,提出关于天人关系的新见解,其本质就是在对待天的态度上与韩愈发挥不同路向,在荀子"天人相分"和王充的"自然元气论"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天人关系中人的独特地位,是一次由天及人、天人反复的思想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刘禹锡 天人关系 由天及人 革新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和”文化的生成与终极理想的设定
20
作者 王才路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41-45,共5页
中国古代"和"文化,是在中国古代变化不已的特定时空中,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元素相综合的多元土壤中生成、发展的产物,还与起于夏、商成于西周的"天、王、民"学说有紧密联系。同时,中国古代"和"文... 中国古代"和"文化,是在中国古代变化不已的特定时空中,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元素相综合的多元土壤中生成、发展的产物,还与起于夏、商成于西周的"天、王、民"学说有紧密联系。同时,中国古代"和"文化,立足于"天"与"人"及其关系,从对"天"的不同认识的角度分别设定了它的终极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天 民”学说 天人关系 终极理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