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2)P治疗体表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
作者 魏敬军 王育敏 +2 位作者 王嘉军 马新英 关荣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685-686,共2页
目的针对体表血管瘤的特征,采用32P4种方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32P胶体加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单纯32P胶体注射治疗、32P胶体注射加32P敷贴法治疗、单纯32P敷贴4种方法治疗体表血管瘤。结果海绵状血管瘤治愈率为91.74%,草莓... 目的针对体表血管瘤的特征,采用32P4种方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32P胶体加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单纯32P胶体注射治疗、32P胶体注射加32P敷贴法治疗、单纯32P敷贴4种方法治疗体表血管瘤。结果海绵状血管瘤治愈率为91.74%,草莓状血管瘤治愈率为97.36%,混合性血管瘤治愈率为95.60%,蔓状血管瘤治愈率为79.07%,鲜红斑痣治愈率为58.97%。结论32P是治疗体表血管瘤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体表血管瘤 ^32P胶体 治愈率 疗效观察 敷贴 鲜红斑痣 结论 混合性 方法
原文传递
^32P-磷酸铬-聚L-乳酸缓释粒子的制备及其放射性释出和生物分布 被引量:13
2
作者 邵国强 王自正 +6 位作者 刘璐 王峰 李少华 张乐乐 黄培林 杨敏 祁本忠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9-193,共5页
目的研制^32P-磷酸铬-聚L-乳酸(CP—PLLA)缓释粒子,探讨不同配比对其理化性能的影响及植入正常小鼠肌肉后的放射性生物分布及作用特点等。方法应用压制法制备^32P-CP—PLLA缓释粒子,比较不同相对分子质量PLLA、不同原料配比制备粒... 目的研制^32P-磷酸铬-聚L-乳酸(CP—PLLA)缓释粒子,探讨不同配比对其理化性能的影响及植入正常小鼠肌肉后的放射性生物分布及作用特点等。方法应用压制法制备^32P-CP—PLLA缓释粒子,比较不同相对分子质量PLLA、不同原料配比制备粒子的体外溶蚀失重率、放射性释出率(RRR)及放射性自吸收系数(RSAC);采用经皮穿刺法将相同表面活度的^32P-CP—PLLA缓释粒子和^32P-CP胶体植入和注射至正常小鼠小腿肌肉组织,观察小鼠体内放射性生物分布、有效半衰期、作用特点和粒子体内失重率、RRR。用SPSS12.0软件,多个样本均数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行t检验。结果^32P-CP—PLLA粒子为淡绿色圆柱体,形态圆整,质量及粒子内放射性分布均匀;RSAC受PLLA相对密度影响较小,随PLLA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加;体外RRR随PLLA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加而降低,随PLLA和CP胶体质量比增加而增加,比值为3:1时达峰值,然后逐渐降低,同时粒子脆性逐步增加。^32P-CP—PLLA粒子肌肉植入后,体内失重率及RRR缓慢增加,以RRR增加尤为迅速,且释出^32P-CP主要分布于粒子邻近肌肉组织,肝、脾和粒子侧骨骼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值为1.7887,1.6401和1.9470,明显低于胶体组(4.7523,3.9712和4.3174,t均〉2.7,P均〈0.05),其他脏器%ID/g值极低,峰值与胶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均〈0.65,P均〉0.05),植入靶位有效半衰期达13d。放射性粒子周围弥漫性变性坏死区内未见正常肌肉纤维存在,肝、脾等重要脏器未见明显异常。结论^32P-CP—PLLA通过自身溶蚀降解缓慢释出放射性,有效提高了植入靶位放射性滞留量和有效半衰期,有效射程内具有集中的生物学效应,可增加应用剂量、提高局部生物学效应并减轻对重要脏器的毒性和不良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铬-聚L-乳酸 磷放射性同位素 代谢 半衰期 小鼠
原文传递
^(32)P-胶体局部给药治疗胰腺移植瘤及其在淋巴道的运转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璐 王自正 +3 位作者 高宏 李旭东 尹其华 黄鹰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34-336,共3页
目的 研究^(32)P-磷酸铬(^(32)P-胶体)在裸鼠人胰腺癌Pc-3移植瘤间质注射后的抗癌效应及其在淋巴道的运转。方法 48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3.7、7.4、14.8、18.5、29.6 MBq组和冷胶体(0 MBq)对照组(1~6组)给药后14 d处死;14.8... 目的 研究^(32)P-磷酸铬(^(32)P-胶体)在裸鼠人胰腺癌Pc-3移植瘤间质注射后的抗癌效应及其在淋巴道的运转。方法 48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3.7、7.4、14.8、18.5、29.6 MBq组和冷胶体(0 MBq)对照组(1~6组)给药后14 d处死;14.8 MBq组、空白对照组(7组,8组)给药后饲养时间最长达40 d,平均30 d。通过光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给药后^(32)P-胶体在瘤体内积聚情况、14 d瘤细胞坏死率及形态学改变,对CD34蛋白质表达阳性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动态观察通过淋巴道转运的^(32)P-胶体对腹股沟淋巴结(GLN)的生物学效应。结果 ^(32)P-胶体注射后主要积聚在瘤体内。1~6组瘤细胞坏死率分别为20%、45%、65%、70%、95%和4%(F=4.14~105.36,P<0.01);MVD分别为38.5±4.0、28.0±2.9、17.0±2.9、8.8±1.5、5.7±2.3和65.0±5.2(t=11.9~26.1,P<0.01)。7组瘤体缩小干瘪,结痂脱落。GLN肿大,给药组迟于并小于6组和8组;移植瘤虽包膜完整,但已存在淋巴道转移,受^(32)P射线作用后瘤细胞发生变性死亡,GLN辐射损伤程度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4周后组织修复正常。结论 ^(32)P-胶体瘤体内注射抗癌效应明显,能同时治疗胰腺癌及早期淋巴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胶体 胰腺移植瘤 ^32P-磷酸铬 抗癌效应 淋巴道 药物运转 放射疗法
下载PDF
肺癌术中胶体^(32)P组织间照射治疗淋巴道隐匿性转移灶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璐 刘志勇 +6 位作者 童冠圣 李旭东 谢亦山 高宏 高文 黄鹰 封国生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 探讨胶体32 P在肺癌手术中组织间照射对淋巴道隐匿性转移灶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 73例肺癌患者采用手术切除瘤体配合胶体32 P间质注射治疗 ,以同期同病种单纯手术治疗 5 8例为对照 ,观察术后胶体32 P在体表动态分布情况、并发症... 目的 探讨胶体32 P在肺癌手术中组织间照射对淋巴道隐匿性转移灶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 73例肺癌患者采用手术切除瘤体配合胶体32 P间质注射治疗 ,以同期同病种单纯手术治疗 5 8例为对照 ,观察术后胶体32 P在体表动态分布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不同病理类型各组术后锁骨上淋巴结(SCL)转移率及 1、3和 5年生存率。结果 手术 +胶体32 P组与对照组均无手术死亡。两组淋巴结阳性率及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χ2 =0 .0 1 2、2 . 0 82、0 . 0 0 3,P均 >0. 0 5 ;χ2 =0 . 0 2 1~ 0 .1 4 4 ,P均 >0. 0 5 )。术后SCL转移发生率手术 +胶体32 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 =4 .5 0 7~ 5 .348,P <0 . 0 5和 <0 . 0 1 )。手术 +胶体32 P组和对照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2 . 2 %、5 6. 2 %、38 .7%,77 .6 %、4 1. 7%、2 5. 5 %。其中 1年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6 5 9,P >0 0 5 ) ,3和 5年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χ2 =4. 2 0 7、3. 997,P均 <0. 0 5 )。结论 肺癌切除术中胶体32 P间质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杀灭隐匿性转移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 隐匿性转移 肺癌 生存率 术后 对照组 淋巴 显著性 胶体 结论
下载PDF
核素^(32)P胶体灌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22例报告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胜利 计学理 +4 位作者 肖来华 赵晓宇 耿建 刘建功 曹立新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494-495,共2页
目的 :探讨核素3 2 P胶体对慢性上颌窦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 2 2例 (31侧 )慢性上颌窦炎患者先行窦腔冲洗 ,然后以3 2 P胶体窦内灌注治疗。并与行常规保守治疗的 2 0例 (31侧 )患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核素组治愈 2 7侧 ,治愈率 87% ... 目的 :探讨核素3 2 P胶体对慢性上颌窦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 2 2例 (31侧 )慢性上颌窦炎患者先行窦腔冲洗 ,然后以3 2 P胶体窦内灌注治疗。并与行常规保守治疗的 2 0例 (31侧 )患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核素组治愈 2 7侧 ,治愈率 87% ,复发 4侧 ;常规组治愈 19侧 ,治愈率 6 1% ,复发 12侧。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1。核素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 :核素3 2 P胶体对病变组织的电离辐射作用可使免疫活性和组织代谢过程增强 ,使局部微小血管和微淋巴管闭塞 ,促进炎性组织渗液吸收 ,渗出减少 ,水肿消失 ,使增生组织逐渐萎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上颌窦炎 磷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疗法 核素^32P胶体灌注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32)P与顺铂联合应用对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念钦 黄钢 +2 位作者 刘建军 程旭 吴靖川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2-144,i001,共4页
目的 观察32 P照射对肺腺癌细胞株A5 4 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 用32 P溶液对A5 4 9细胞进行内照射 ,用顺铂进行化疗。通过四唑盐 (MTT)比色法计数、流式细胞术、透射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方法 ,观察A5 4 9细胞的细胞存活... 目的 观察32 P照射对肺腺癌细胞株A5 4 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 用32 P溶液对A5 4 9细胞进行内照射 ,用顺铂进行化疗。通过四唑盐 (MTT)比色法计数、流式细胞术、透射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方法 ,观察A5 4 9细胞的细胞存活率、细胞凋亡率、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相关基因表达。结果 随32 P放射性浓度和顺铂剂量增加 ,A5 4 9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 ,且两者间存在协同作用 ;联合应用低剂量顺铂 (2 5 μg ml)和低放射性浓度 (5 5 5kBq ml) 32 P时 ,A5 4 9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 ,细胞凋亡率上升 ,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且在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 ,p5 3、bax基因表达上调 ,bcl 2 bax比值下调。结论 低放射性浓度32 P溶液与顺铂联合应用 ,既能有效促进A5 4 9细胞凋亡 ,又能明显降低两者剂量 ,减少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培养的细胞 放射疗法 化学疗法 细胞凋亡 磷放射性同位素 肿瘤细胞
下载PDF
放射性^(32)磷和^(90)锶敷贴治疗血管瘤16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明浩 玄日 +1 位作者 朴贞淑 金茂雄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218-219,共2页
[ 研究背景] 先天性血管瘤分为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血管瘤用32 磷胶体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甚佳,其余3 种类型用放射性核素32 磷、90 锶敷贴治疗.[ 病例报告] 用放射性核素32 磷和9... [ 研究背景] 先天性血管瘤分为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血管瘤用32 磷胶体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甚佳,其余3 种类型用放射性核素32 磷、90 锶敷贴治疗.[ 病例报告] 用放射性核素32 磷和90 锶敷贴治疗了不同类型的血管瘤160 例.[ 讨论] 年龄与疗效密切相关, 年龄越小,疗效越好,不同的血管瘤类型中以草莓状痣疗效最佳,其次为鲜红斑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磷32 锶90 敷贴治疗 放射疗法
下载PDF
^(32)P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任飞 谭建 +2 位作者 董峰 贺能树 魏鼎泰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 探讨32 P液体球囊血管内近距离照射治疗对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量效关系及其抑制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2 7只雌性大白兔髂动脉球囊扩张损伤后 ,实验组 (18只 )分别给予 3、9、18和 36Gy32 P液体球囊行内照射治疗 ,对... 目的 探讨32 P液体球囊血管内近距离照射治疗对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量效关系及其抑制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2 7只雌性大白兔髂动脉球囊扩张损伤后 ,实验组 (18只 )分别给予 3、9、18和 36Gy32 P液体球囊行内照射治疗 ,对照组 (9只 )灌注生理盐水。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取材 ,行HE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电镜观察血管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测量管腔面积和内膜面积。结果 对照组血管内膜明显增生 ,管腔变狭窄。 18Gy组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明显受抑 ,细胞凋亡增加 ,管腔面积无明显丢失 ;36Gy组血栓形成明显 ;3和 9Gy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生物效应。结论 32 P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可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 ,其机制可能为抑制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 ,促进其凋亡及改善血管重塑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液体球囊 血管内照射 预防 血管成形术 治疗 再狭窄 量效关系
下载PDF
^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植入实验鼠体内降解特性及代谢 被引量:3
9
作者 兰兴昊 邵国强 +3 位作者 刘璐 王自正 黄培林 杨敏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目的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粒子植入实验鼠体内的降解特性及代谢。方法KM小鼠72只,采用开腹或经皮穿刺法将^32P—CP—PLLA粒子分别植入小鼠肝、腹腔及腿部肌肉,粒子植入前活度为20.44~25.14kBq,30d内不同时... 目的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粒子植入实验鼠体内的降解特性及代谢。方法KM小鼠72只,采用开腹或经皮穿刺法将^32P—CP—PLLA粒子分别植入小鼠肝、腹腔及腿部肌肉,粒子植入前活度为20.44~25.14kBq,30d内不同时间处死,取出粒子,取血及主要脏器测^32P放射性计数率,计算每克组织的百分剂量率(%ID/g),用扫描电镜动态观察粒子形态变化。SD大鼠5只,肝内植入粒子后代谢笼饲养,每24小时测量粪便及尿液放射性,计算^32P 30d排泄率。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KM小鼠体内生物分布显示^32P—CP—PLLA粒子植入后无一发生粒子移位,释出的^32P在重要脏器和组织中放射性分布略高于本底水平。30d内组织脏器计数率之和呈现阶段性变化:肝组1~5d各脏器摄取总值极少,6~10d略增多,11~20d又趋减少,21~25d摄取再次增多,达到峰值(622±11)计数/min,26~30d略有下降;肌肉组变化与肝组相似,唯峰时提前(15d),且峰值相对较低,为(403±14)计数/min;腹腔组重要脏器摄取呈持续低水平,无明显阶段性变化。粪便和尿液放射性峰值分别出现在第16天和第19天,排泄率分别为(0.82±0.20)%和(0.50±0.23)%,30d总排泄率分别为4.08%和1.33%。结论^32P—CP—PLLA粒子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恶性肿瘤植入剂,在体内无脏器迁移,粒子呈现阶段性缓慢降解,降解物不具胶体特性,较少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显示出良好的体内稳定性、靶向定位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铬一聚L一乳酸 磷放射性同位素 小鼠 代谢
原文传递
β射线内照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建伟 黄钢 +1 位作者 刘建军 袁济民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7-330,T001,共5页
目的 探讨β射线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效应。方法 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接受0、1.25、2.5、5.0、10、20、40 Gy β射线后,以四唑盐(MTT)比色实验评价剂量-效应关系,用划痕实验研究β射线对两种细胞增... 目的 探讨β射线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效应。方法 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接受0、1.25、2.5、5.0、10、20、40 Gy β射线后,以四唑盐(MTT)比色实验评价剂量-效应关系,用划痕实验研究β射线对两种细胞增殖的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经0、2.5、5.0、10、20 Gy照射后,进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和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NA倍体及凋亡率分析。结果 血管内皮细胞在照射后2、24 h,在1.25~40 Gy其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在照射后48、72 h,其剂量依赖性抑制在10 Gy时处于平台期。血管平滑肌细胞在照射后2、24和48 h,其增殖抑制在10Gy时处于平台期;在照射后72h,其增殖抑制在5 Gy时处于平台期。在照射后72 h,吸收剂量为5 Gy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27.9%和19.0%(P=0.016);吸收剂量为10 Gy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3.7%和20.9%(P=0.002)。划痕实验示吸收剂量为5Gy时血管内皮细胞几乎完全充填裂隙,而平滑肌细胞较少充填裂隙;10 Gy照射后,内皮细胞充填裂隙数量减少,而平滑肌细胞几乎未充填裂隙。透射电镜未发现典型的凋亡征象,流式细胞仪检查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凋亡率均<4.4%。DNA倍体分析发现对照组G_2/M期细胞数百分比为13.09%,各照射组依次为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射线 血管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 细胞效应 细胞增殖 近距离放射疗法
下载PDF
32P-胶体滑膜切除术治疗血友病性关节病326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臻 张茵 +5 位作者 葛英辉 刘慧娟 刘艳慧 赵甲军 窦银聪 雷平冲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观察32P-胶体滑膜切除术治疗血友病性关节病的疗效,并评估MRI Denver评分对血友病性关节病进行分期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326例血友病患者的405个关节进行32P-胶体滑膜切除术治疗,根据MRI表现对102个关节进行Denver评分并比较0~6分... 目的观察32P-胶体滑膜切除术治疗血友病性关节病的疗效,并评估MRI Denver评分对血友病性关节病进行分期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326例血友病患者的405个关节进行32P-胶体滑膜切除术治疗,根据MRI表现对102个关节进行Denver评分并比较0~6分和7~10分组临床疗效的差异,观察29个膝关节治疗前后滑膜体积变化。 结果①全部326例血友病性关节病患者治疗前的疼痛评分为(3.2±2.4)分,治疗后6个月及1、2、3年分别为(1.2±0.6)分(285例)、(1.7±0.5)分(242例)、(2.1±1.1)分(212例)、(2.2±1.6)分(176例),均低于治疗前(P值分别为0.021、0.032、0.030、0.037)。②全部326例血友病患者治疗前的出血频次为(15.1±3.6)次/年,治疗后1、2、3年分别为(2.1±0.7)、(4.3±0.6)、(4.8±0.8)次/年,均低于治疗前(P值分别为0.016、0.011、0.025)。③治疗后6个月及1、2、3年靶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的比例分别为68.50%(248/362)、58.39%(181/310)、55.67%(162/239),42.61%(75/176);Denver评分0~6分组治疗后6个月、1年和2年的HSS评分均高于7~10分组(P值分别为0.011、0.007、0.026)。④Denver评分0~6分组(45个靶关节)治疗前出血频次为(13.0±1.9)次/年,治疗后1、2年分别为(1.3±0.6)、(3.1±0.9)次/年,均低于治疗前(P值分别为0.002、0.009);Denver评分7~10分组(57个靶关节)治疗前出血频次为(16.6±2.1)次/年,治疗后1、2年分别为(3.1±0.9)、(5.7±1.1)次/年,均低于治疗前(P值分别为0.008、0.004)。Denver评分7~10分组治疗前出血频次与0~6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3),治疗后1、2年均高于0~6分组(P值分别为0.028、0.042)。⑤29个膝关节治疗后6个月滑膜体积小于治疗前[(2 362.15±32.41)mm3对(3 012.40±39.78)mm3,t=7.621,P〈0.001]。 结论32P-胶体滑膜切除术治疗血友病性关节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血友病B 滑膜炎 磷放射性同位素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32)P的无闪烁液测量法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秀琴 徐学群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准确且无污染废液的32P放射性测量的方法。【方法】根据契伦科夫辐射(CerenkovRadiation)的原理,对各种有闪烁液和无闪烁液测量介质和测量条件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①无闪烁液的测量效率包括水溶液、空气...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准确且无污染废液的32P放射性测量的方法。【方法】根据契伦科夫辐射(CerenkovRadiation)的原理,对各种有闪烁液和无闪烁液测量介质和测量条件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①无闪烁液的测量效率包括水溶液、空气和滤膜,分别是闪烁液测量的80%、67%和60%;②经闪烁液处理的塑料杯测量32P的效率最高,一般的塑料杯和玻璃塑料杯分别是闪烁塑料杯的69%和50%,③水溶液样品的体积(从30uL~10mL)对测量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结论】闪烁塑料杯的“干式”测量32P,可得最高的探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同位素 闪烁计数
下载PDF
胶体^(32)P与p53基因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疗效的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长明 左书耀 +1 位作者 张英 张玉芳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563-1565,共3页
目的:探讨胶体32P与p53基因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65例确诊为肺癌并发单侧癌性胸腔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胶体32 P-磷酸铬(胶体32 P)治疗,B组单用胶体32P,C组单用重组人p53腺... 目的:探讨胶体32P与p53基因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65例确诊为肺癌并发单侧癌性胸腔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胶体32 P-磷酸铬(胶体32 P)治疗,B组单用胶体32P,C组单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各入组者均每月治疗1次,治疗2次后评价疗效。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81.8%,B组总有效率为52.4%,C组总有效率为40.9%,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B、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4和7.77,P值均<0.05;3组患者恶心、呕吐和粒细胞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和C组均有5例发热,与B组无发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48。结论:单独使用胶体32P或p53基因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疗效有限;胶体32P与p53基因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肺癌胸腔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胸腔积液 基因 p53 磷放射性同位素
原文传递
^(32)P-玻璃微球子宫动脉灌注治疗宫颈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沛 王世阆 +2 位作者 彭芝兰 李茂良 孙文豪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1995年第3期225-228,共4页
对6例中晚期外生型子宫颈癌患者行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加子宫动脉32P-玻璃微球(32P-GMS)灌注术,照射剂量6000~8000cGy,术后3周局部肿瘤脱落。表明32P-GMS可引起局部内照射及栓塞作用,患者无全... 对6例中晚期外生型子宫颈癌患者行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加子宫动脉32P-玻璃微球(32P-GMS)灌注术,照射剂量6000~8000cGy,术后3周局部肿瘤脱落。表明32P-GMS可引起局部内照射及栓塞作用,患者无全身不良反应,无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灌注后4~5周,对4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2例作了外照射。本组患者随访1~1.5年均存活。32P-GMs治疗宫颈癌安全、可靠、一次性完成,对工作人员无辐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磷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疗法
下载PDF
立体定向囊内放射治疗囊性颅咽管瘤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新 胡晨浩 +6 位作者 张剑宁 刘锐 王亚明 刘辉 李志超 赵虎林 刘宗惠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19-1123,共5页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囊内放疗治疗囊性颅咽管瘤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199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行立体定向囊内P-32放射治疗的囊性颅咽管瘤患者141例,其中67例(47.5%)为术后复发者。囊壁累计计算的B射线照...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囊内放疗治疗囊性颅咽管瘤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199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行立体定向囊内P-32放射治疗的囊性颅咽管瘤患者141例,其中67例(47.5%)为术后复发者。囊壁累计计算的B射线照射剂量为250Gy。评估患者的远期治疗结果。结果随访1.0-19.5年,平均(9.7±4.5)年。视力下降的改善率为68.6%(59/86)。141例患者中,肿瘤的有效控制率为86.5%(122例),其中完全有效率为44.0%(62例),部分有效率为36.2%(51例),稳定率为6.3%(9例);无效率为13.5%(19例);肿瘤复发率为17.0%(24例)。141例中,随访期发生视力下降13例(9.2%),动眼神经麻痹2例(1.4%),颈内动脉闭塞1例(0.7%),新发性功能障碍5例(3.5%)、多饮多尿7例(5.0%)、肥胖12例(8.5%)、记忆力或认知功能下降10例(7.1%),远期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5%(50/141)。平均生存时间为120个月,5年、10年及15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97.9%(138/141)、92.9%(131/141)及89.3%(126/141)。结论立体定向囊内放射治疗囊性颅咽管瘤,长期疗效较好。适用于手术风险高和术后复发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颅咽管瘤 立体定位性放射外科手术 磷放射性同位素 治疗结果 远期
原文传递
^(32)P胶体和大蒜素联合包被支架预防血管内膜损伤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尚华 江洪 +6 位作者 李庚山 吴可贵 蒋学俊 李晓艳 陈元秀 王海蓉 聂晓敏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1-163,i002,共4页
目的 探讨32 P、大蒜素 (DT)及两者联合包被支架对犬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制作蛋白质包被的32 P胶体 (n =6 )、DT(n =5 )及32 P +DT联合包被的蛋白质涂层支架 (n=6 )。 10只杂种犬 ,分别置入以上 3种支架 ,同时置入单纯蛋... 目的 探讨32 P、大蒜素 (DT)及两者联合包被支架对犬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制作蛋白质包被的32 P胶体 (n =6 )、DT(n =5 )及32 P +DT联合包被的蛋白质涂层支架 (n=6 )。 10只杂种犬 ,分别置入以上 3种支架 ,同时置入单纯蛋白质涂层支架作为对照组 (n =5 )。术后 6个月重复冠状动脉造影后 ,处死动物 ,取材 ,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组织图像分析。结果 组织学观察发现 ,3种药物包被支架组的内膜面积 [32 P :(2 6 3± 0 4 8)mm2 ,DT :(2 5 0± 0 4 9)mm2 ,32 P +DT :(1 4 2± 0 4 1)mm2 ]小于对照组 [(4 87± 0 80 )mm2 ,P =0 0 0 1],联合包被组的内膜面积小于各自的单一包被支架组(P≤ 0 0 0 5 ) ;3种药物组支架置入段的血管面积狭窄率 [32 P :(32 4 8± 4 79) % ,DT :(30 0 4±5 4 3) % ,32 P +DT :(17 2 1± 4 0 5 ) % ]显著低于对照组 [(5 4 6 2± 6 82 ) % ,P <0 0 0 1],联合包被组面积狭窄率显著低于单一包被支架组 (P≤ 0 0 0 1)。血管造影示 ,3种药物包被组直径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 ,联合包被支架组直径再狭窄率低于单一包被支架组 (P≤ 0 0 0 5 )。未发现边缘效应。结论 32 P和DT联合包被支架可预防内膜过度增生 ,其疗效优于单纯32 P或DT包被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胶体 大蒜素 包被支架 预防 血管内膜损伤后再狭窄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新型^(32)P支架对再狭窄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东升 陈润芬 +1 位作者 毛家亮 黄定九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新型32 P支架对兔髂动脉狭窄的预防作用、机制及其“边缘效应”。方法 以Ni P复合镀法制备32 P放射性支架 ,与镀31 P的非放射性支架配对后 ,随机植入兔两侧髂动脉 ,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 3 0d造影 ,观察动脉狭窄程度 ;术后 3... 目的 探讨新型32 P支架对兔髂动脉狭窄的预防作用、机制及其“边缘效应”。方法 以Ni P复合镀法制备32 P放射性支架 ,与镀31 P的非放射性支架配对后 ,随机植入兔两侧髂动脉 ,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 3 0d造影 ,观察动脉狭窄程度 ;术后 3 0d取材进行组织图像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术后 3 0d ,放射性支架侧的血管最小腔径 (MLD)显著大于对照侧 (P <0 .0 1) ,而其后期丢失、丢失指数、支架内狭窄程度等指标则显著小于对照侧 (P均 <0 .0 1)。放射性支架侧血管管腔面积显著大于对照侧 (P <0 .0 5 ) ,而其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小于对照侧 (P <0 .0 1)。放射性支架植入段血管α actin阳性细胞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支架侧。但32 P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狭窄程度大于对照支架侧。结论 该32 P支架在较低活度下即可有效防止再狭窄 ,具有安全、成本低、制备简便的优点 ,但仍有“边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狭窄 预防作用 机制 髂动脉 支架 放射疗法 磷放射性同位素
下载PDF
^(32)P胶体致人胰腺癌Pc-3移植瘤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宇 刘璐 +2 位作者 端木浩 童冠圣 刘龙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94-296,共3页
目的 观察低剂量32 P胶体瘤体内注射诱导裸鼠人胰腺癌Pc 3移植瘤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效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BALB c裸鼠人胰腺癌Pc 3移植瘤动物模型 ,分别向 3 0只荷瘤鼠瘤块中心注射不同剂量 (0 3 7、0 74... 目的 观察低剂量32 P胶体瘤体内注射诱导裸鼠人胰腺癌Pc 3移植瘤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效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BALB c裸鼠人胰腺癌Pc 3移植瘤动物模型 ,分别向 3 0只荷瘤鼠瘤块中心注射不同剂量 (0 3 7、0 74、1 48、2 96和 5 92MBq)的3 2 P胶体溶液 ,对照组注射等体积冷胶体。于注射后 2 4h取出瘤块 ;通过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方法 ,研究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率、细胞坏死率、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Apo2 7、Caspase 3、bcl 2、bax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0 74、1 48和 2 96MBq组瘤体内注射后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表现 ,5 92MBq组细胞则以大量坏死为主。辐射诱导凋亡过程中 ,bcl 2 bax比值下调 ,Apo2 7、Caspase 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结论 32 P胶体瘤体注射可诱导荷瘤裸鼠人胰腺癌Pc 3肿瘤细胞凋亡 ;Apo2 7、Caspase 3、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胶体 人胰腺癌 Pc-3移植瘤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生物学效应 瘤体内注射
下载PDF
经动脉灌注^(32)P-玻璃微球治疗肝癌的吸收剂量估算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晓东 曹喜才 +6 位作者 杨仁杰 谭建 李斌 王任飞 刘勇 于东升 姚连昌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灌注32 P 玻璃微球内照射栓塞治疗肝癌的吸收剂量估算方法。方法 肝癌患者 30例 ,采用改良式Seldinger技术行超选择性插管 ,经导管灌注32 P 玻璃微球、超液化碘油和吡柔比星的混悬液。术后行 β轫致辐射显像 ,观察32...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灌注32 P 玻璃微球内照射栓塞治疗肝癌的吸收剂量估算方法。方法 肝癌患者 30例 ,采用改良式Seldinger技术行超选择性插管 ,经导管灌注32 P 玻璃微球、超液化碘油和吡柔比星的混悬液。术后行 β轫致辐射显像 ,观察32 P 玻璃微球的分布 ,结合分区模型和32 P内照射吸收剂量公式 ,估算肿瘤、非瘤肝组织和肺组织的吸收剂量。结果 肿瘤组织的平均吸收剂量为 (130 34± 5 4 5 3)Gy ,非瘤肝组织为 (34 73± 13 4 1)Gy;肺组织为 (6 8± 4 9)Gy。肿瘤吸收剂量 >12 0Gy者 13例 ,反应率 10 0 % ,中位生存期 2 1个月 ;<12 0Gy者 17例 ,反应率 4 7 1% ,中位生存期 11个月。结论 经肝动脉超选择性灌注32 P 玻璃微球内照射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 β轫致辐射显像结合分区模型估算肿瘤组织和非瘤肝组织的吸收剂量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动脉灌注 ^32P-玻璃微球 治疗 肝癌 吸收剂量 估算
下载PDF
新型^(32)P支架产生“边缘效应”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东升 陈润芬 +2 位作者 黄定九 李文新 倪幼方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44-346,共3页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32)P支架是否形成“边缘效应”。方法 32只不锈钢支架,其中16只经Ni-P复合镀法使其载带放射性^(32)P,平均活度为(13.69±5.55)kBq,另外16只以同法镀无放射性的^(31)P作为对照,将2种支架配对并随机安排,分别置入1...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32)P支架是否形成“边缘效应”。方法 32只不锈钢支架,其中16只经Ni-P复合镀法使其载带放射性^(32)P,平均活度为(13.69±5.55)kBq,另外16只以同法镀无放射性的^(31)P作为对照,将2种支架配对并随机安排,分别置入16只新西兰大白兔(A组8只,直接置入支架;B组8只,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后再置入支架)的两侧髂动脉中。术后30 d,通过血管造影和组织图像分析,评价支架边缘部位的管腔变化及血管内膜的增生程度。结果 A组^(32)P支架和对照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造影、组织图像分析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B组^(32)P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内径、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支架,而血管狭窄程度、内膜面积则大于对照支架(P<0.05,P<0.01)。结论 放射性支架“边缘效应”的形成是血管损伤和支架边缘活度显著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支架 边缘效应 磷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血管造影 原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