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穿刺方式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增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邓甲秀 王立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8-670,共3页
综述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血管内膜增生危险因素、增生机制、不同穿刺方式对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穿刺工具对内瘘的影响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自体动静脉内瘘 穿刺方式 穿刺工具 血管内膜 增生 综述
下载PDF
旱莲草水提取物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血脂及血管内膜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黄川锋 秦玖刚 +4 位作者 王爱梅 刘荣志 马瑜红 刘庆春 张冬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82-885,共4页
目的探讨旱莲草水提取物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大鼠血脂及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通过喂饲高L-蛋氨酸饲料,复制HHcy大鼠模型。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洛伐他汀组(2 mg·kg-1)及旱莲草低、高2个剂量组(5,10 g... 目的探讨旱莲草水提取物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大鼠血脂及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通过喂饲高L-蛋氨酸饲料,复制HHcy大鼠模型。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洛伐他汀组(2 mg·kg-1)及旱莲草低、高2个剂量组(5,10 g·kg-1),每日灌胃给药。8周后,生化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血栓素B2(TXB2)水平,胸主动脉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旱莲草组血清NO水平明显上升,其余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胸主动脉血管形态基本正常。结论旱莲草水提取物能够有效降低Hhcy大鼠血清Hcy水平,具有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莲草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血脂 血管内膜
原文传递
大鼠血管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NF-κB的活化和ICAM-1及COX-2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韩梅 温进坤 +1 位作者 刘月平 宋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NF-κB活化与内膜炎性增生的相互关系。方法:Westernblotting分析血管壁中NF-κB p65、IκBα及其下游炎性基因ICAM-1和COX-2的表达;用免疫沉淀分析检测NF-κB p65的苏氨酸磷酸化。结果:内皮剥脱后,血... 目的:探讨大鼠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NF-κB活化与内膜炎性增生的相互关系。方法:Westernblotting分析血管壁中NF-κB p65、IκBα及其下游炎性基因ICAM-1和COX-2的表达;用免疫沉淀分析检测NF-κB p65的苏氨酸磷酸化。结果:内皮剥脱后,血管总蛋白与核蛋白中p65的含量于术后7 d达峰值;术后21 d下降但仍高于0、1 d组;但胞浆p65含量无明显变化。p65苏氨酸磷酸化水平与NF-κB核转位成负相关关系。IκBα于术后1 d表现出一过性降低,术后14 d开始回升,21 d接近正常组水平;与此相反,ICAM-1和COX-2的表达于内皮剥脱后升高,至14 d时达峰值,21 d时表达量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结论:血管内皮剥脱诱导的内膜增生过程中伴有持续的NF-κB p65活化和炎性因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 血管 NF-ΚB 血管内膜 大鼠 胞间黏附分子1 环氧合酶2
下载PDF
平滑肌细胞凋亡对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耿 何国祥 +2 位作者 迟路湘 景涛 王海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机制。方法 :采用电镜、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凋亡及新生内膜面积的变化。结果 :球囊损伤后... 目的 :探讨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机制。方法 :采用电镜、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凋亡及新生内膜面积的变化。结果 :球囊损伤后血管壁增生 ,球囊损伤后第 3天 ,血管中层出现凋亡的平滑肌细胞 (SMC) ;损伤后第 7天 ,新生内膜形成 ,内膜和中层SMC凋亡率最高 ,凋亡的SMC主要分布在内膜层 ,以后逐渐降低 ;至损伤后第 2 8天 ,仅内膜层有少量凋亡的SMC ;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R )拮抗剂Irbesartan显著增加SMC凋亡和抑制内膜增生。结论 :VSMC凋亡不足是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凋亡 血管内膜增殖
下载PDF
半永久导管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及血管内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黄静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20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半永久导管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内膜和体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18.12我院68例老年MH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通路不同分成观察组(予以AVF)与对照组(予以半永久导管... 目的探讨半永久导管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内膜和体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18.12我院68例老年MH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通路不同分成观察组(予以AVF)与对照组(予以半永久导管)各有34例,对两组透析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反应蛋白(CRP)与阻力指数(RI)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透析前,两组CRP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透析后3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CRP水平较透析前下降,对照组CRP水平较透析前上升,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12个月后,观察组最大IMT、RI与易损斑块比例与透析前相比略微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最大IMT、RI与易损斑块比例与透析前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AVF相比,半永久导管更容易使老年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加重,同时长期使用导管易使血管功能下降,造成斑块阳性率升高与IMT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半永久导管 血液透析 血管内膜 微炎症状态
原文传递
普罗布考抑制冠脉成形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岳欣 潘其兴 +3 位作者 李继福 田奉正 张薇 于爱琴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建立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普罗布考对损伤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大约克夏猪1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1只,普罗布考组8只,于术前4w给予普罗布考,两组均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术后喂饲6w,重复冠脉... 目的:建立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普罗布考对损伤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大约克夏猪1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1只,普罗布考组8只,于术前4w给予普罗布考,两组均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术后喂饲6w,重复冠脉造影后处死。选取损伤的冠状动脉,常规病理制片,观察形态学变化,并计算损伤动脉的内膜面积占有率。结果:对照组损伤动脉内膜可见大量平滑肌细胞增生,呈偏心性增厚,使管腔狭窄,内膜面积占有率为56.01%〔(56.01±17.85)%〕,普罗布考组损伤动脉内膜面积占有率为30.27%〔(30.27±20.97)%〕,内膜增厚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普罗布考具有抑制冠脉成形术后损伤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布考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血管内膜增生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影响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因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萧明第 尤文俊 +1 位作者 袁忠祥 徐根兴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2期1550-1552,共3页
目的 研究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机理 ,为预防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寻找合理有效的途径。方法  2 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应用半定量方法分别于术后 2周、4周检测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胶原Ⅰ、胶原Ⅲ和血管紧张素... 目的 研究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机理 ,为预防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寻找合理有效的途径。方法  2 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应用半定量方法分别于术后 2周、4周检测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胶原Ⅰ、胶原Ⅲ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AT1R)mRNA表达水平。 结果 手术组各检测指标在各时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术后 2周时 ,TGF β(4 0 5± 0 4 9vs 2 0 5±0 2 6 ) ;AT1R(18 2 3± 1 32vs 4 6 1± 0 5 3)、胶原Ⅰ (1 80± 0 17vs 0 90± 0 18)、胶原Ⅲ (7 0 5± 0 6 8vs2 80± 0 17)各基因表达水平最高。结论 TGF β、AT1R在内膜增生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持续的动脉压力作用是导致TGF β、AT1R大量表达的主要因素 ,并由此导致胶原纤维的大量合成和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静脉移植物 血管移植物闭塞 血管内膜增生 半定量方法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RNA干扰沉默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基因表达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及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新华 张强 +3 位作者 杨军 刘程伟 张志深 杨德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构建靶向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的 RNA 干扰表达载体,研究其对离体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活性及大鼠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大鼠 mTOR 基因的短发夹环 RNA(shRNA)序列和对照序列,插... 目的构建靶向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的 RNA 干扰表达载体,研究其对离体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活性及大鼠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大鼠 mTOR 基因的短发夹环 RNA(shRNA)序列和对照序列,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IN,转染包装细胞获得重组的病毒载体。感染 VSMC,Northern 杂交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 mTOR及其下游底物4E-BP1和 p70s6k 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 VSMC 增殖周期的变化,MTT 法检测VSMC 增殖活性的改变。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54只,随机分成转基因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术后7 d、14 d、28 d 取材,常规 HE 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蛋白印迹检测 mTOR 表达,TUNEL 法检测 VSMC 凋亡。结果 shRNA 序列插入 pLXIN 载体,成功包装并且感染 VSMC,证实针对mTOR 基因的 pLXIN-shRNA 能够显著抑制 mTOR 表达,mTOR 通路下游的 p70s6k 表达减少,而4E-BP1的表达却显著增加;被感染 VSMC 的分裂、增殖过程受阻,更多细胞停滞在 G_0/G_1期;局部感染移植血管能够显著减少 mTOR 基因的 mRNA 及蛋白质产物表达(均 P<0.01),内膜增生程度亦较其他组明显减轻(P<0.01),凋亡细胞增多(P<0.01)。结论成功构建靶向 mTOR 基因的 RNA 干扰表达载体,沉默 mTOR 基因表达能够抑制 VSMC 分裂、分化和增殖,减轻内膜增生,增加 VSMC 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基因表达 平滑 血管 血管内膜 大鼠
原文传递
自体移植静脉中sonic hedgehog表达水平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凤贺 辛世杰 +5 位作者 惠林萍 崔泽实 赵蕾 杨昱 张健 段志泉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39-542,共4页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相关因子sonic hedgehog(SHH)在大鼠自体移植静脉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8周龄,体质量140g。建立颈静脉一腹主动脉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14d、28d各处死12只大鼠,取材移植血管...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相关因子sonic hedgehog(SHH)在大鼠自体移植静脉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8周龄,体质量140g。建立颈静脉一腹主动脉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14d、28d各处死12只大鼠,取材移植血管,免疫组化检测SHH蛋白在移植血管新生内膜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法观察SHH及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Real—timePCR定量检测SHHmRNA的表达;以对侧颈静脉作为对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静脉、术后14d和术后28d移植静脉SHH+细胞数比例分别为(2.0±0.5)%、(39.4±0.4)%和(63.0±0.3)%,正常静脉与移植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法显示术后SHH表达水平增加并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r=0.808,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术后14d组和术后28d组的SHH mRNA表达增加,分别为对照组含量的9.5和23.8倍。结论自体静脉移植术后,SHH在新生内膜中高表达并可能与细胞增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物闭塞 血管 血管内膜 细胞周期蛋白质类
原文传递
人冠状动脉内、中膜平滑肌细胞核体密度的年龄性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汉琴 李文春 +1 位作者 陈家强 黄铁柱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208-209,共2页
目的 :探讨人冠状动脉内膜、中膜平滑肌细胞核 (smoothmusclecellnuclei,SMCN)体密度的年龄性变化。方法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 ,Verhoeff氏铁苏木精 -VanGieson染色 ,对 33例 15岁~ 5 0岁正常男性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以下简称冠状动脉 )... 目的 :探讨人冠状动脉内膜、中膜平滑肌细胞核 (smoothmusclecellnuclei,SMCN)体密度的年龄性变化。方法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 ,Verhoeff氏铁苏木精 -VanGieson染色 ,对 33例 15岁~ 5 0岁正常男性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以下简称冠状动脉 )内膜、中膜SMCN体密度进行了图像定量分析。结果 :正常男性冠状动脉SMCN体密度的年龄性变化不明显 ,但 31岁以后的同年龄段内膜、中膜不同部位间SMCN体密度有显著性差异 ,其中内膜高于中膜 ,31~岁 (P <0 .0 5 ) ,41~ 5 0岁 (P <0 .0 1)。结论 :正常男性冠状动脉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年龄无明显关系 ;31岁以后的同年龄段内膜中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能力强于中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血管平滑肌细胞核体密度 年龄段
下载PDF
术前放疗对犬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人工血管内膜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晓 郭媛媛 +3 位作者 欧阳尚 朱晓爽 袁丽琴 舒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5-579,共5页
目的观察术前放疗对犬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人工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放疗组和对照组各9只。放疗组对标记的拟行人工血管移植的血管区行分割放疗,6周后于肾动脉下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ePTFE人工血管... 目的观察术前放疗对犬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人工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放疗组和对照组各9只。放疗组对标记的拟行人工血管移植的血管区行分割放疗,6周后于肾动脉下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ePTFE人工血管置换术,4周后取标本。对照组除不放疗外各项操作同放疗组。观察两组动物人工血管的通畅率,并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PCNA和CD34染色。结果放疗组有2犬术后当天死亡,对照组全部存活。放疗组术后3条静脉人工血管完全堵塞,对照组2条完全堵塞,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人工血管均通畅,内膜完整,但内皮细胞覆盖不完全。放疗组的吻合口近、远端处CD34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人工血管中部放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放疗组吻合口近、远端及人工血管中部内膜厚度均较对照组薄(P<0.05);而放疗组3个点PCNA阳性细胞表达较对照组为低(P<0.05)。结论术前放疗对人工血管置换术后4周内膜的增生有抑制作用,不会降低其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腔静脉 人工血管 血管内膜 放射疗法 CD34 PCNA
原文传递
局部RNA干扰下调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信号通路抑制大鼠颈静脉颈动脉间置模型静脉移植血管新生内膜增生 被引量:3
12
作者 邓勇志 刘苏健 +6 位作者 马丽 孙宗全 陈家军 苏刚 刘超 王国华 柯俊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1713-1716,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干扰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p110β亚单位对移植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的作用。方法大鼠颈静脉分支-颈动脉间置模型,通过 Pluronic F-127-质粒缓释系统在血管吻合完成后局部 RNA 干扰。分6组:第1组:25%Pluronic F-127组,第2组:pU6... 目的探讨局部干扰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p110β亚单位对移植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的作用。方法大鼠颈静脉分支-颈动脉间置模型,通过 Pluronic F-127-质粒缓释系统在血管吻合完成后局部 RNA 干扰。分6组:第1组:25%Pluronic F-127组,第2组:pU6-Pik3cb-shRNA-1组,第3组:pU6-Pik3cb-shRNA-2组,第4组:1/2(shRNA 1+shRNA 2)组,第5组:pGenesil-1质粒错配shRNA 组,第6组:渥曼青霉素阳性对照组。实验时分别将200μl含有50μg shRNA 质粒,或50μg渥曼青霉素,或空白 Pluronic F-127凝胶均匀地涂在移植桥血管的周围。每组30只 SD 大鼠,分别于1、3、7、14、28 d 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厚度;术后3 d 进行荧光定量 PCR 和 Western 印迹法测定 P13K p110β亚单位 mRNA 和其下游效应分子磷酸化 Akt 和 mTOR。结果 Pluronic F-127质粒缓释系统平滑肌细胞转染效率为60%,内皮细胞达90%以上,pU6-Pik3cb-shRNA 和渥曼青霉素转染后 Pik3cb mRNA 和其下游效应分子磷酸化 Akt 和 mTOR 下调,移植血管内膜增生减轻。结论靶向Pik3cb 的 shRNA 下调 P13K-Akt-mTOR 信号通路,减轻移植血管新生内膜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物闭塞 血管 血管内膜 增生
原文传递
慢性下肢缺血搭桥术后再狭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克强 张小明 +1 位作者 沈晨阳 万峰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9-281,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下肢缺血患者行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狭窄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股胭动脉搭桥术后再狭窄行二次手术的5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访资料完整的32例搭... 目的探讨慢性下肢缺血患者行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狭窄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股胭动脉搭桥术后再狭窄行二次手术的5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访资料完整的32例搭桥术后人工血管通畅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伴随疾病及高危因素,检测血脂、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实验组纤维蛋白原(4.48±1.68)g/L、CRP(9.5±2.6)mg/L、低密度脂蛋白(4.5±1.7)mmol/L高于对照组(3.50±0.72)g/L、(4.0±3.2)mg/L、(2.8±0.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高密度脂蛋白为(1.02±0.32)mmol/L略低于对照组(1.12±0.28)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次手术中见吻合口处重度内膜增生并继发血栓形成42例,人工血管内原发血栓形成10例。二次术后人工血管保持通畅28例,截肢10例,人工血管感染取出3例,死亡5例。结论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狭窄主要原因是吻合口内膜增生。CRP、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可能是导致吻合口内膜增生、人工血管闭塞的重要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移植物闭塞 血管 C反应蛋白质 纤维蛋白原 内膜增生
原文传递
球囊拉伤兔髂动脉内膜的组织形态变化的研究
14
作者 张曼 张海荣 +5 位作者 康小玲 段玮 官影鹏 周爱儒 唐朝枢 汤健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16-119,共4页
球囊拉伤血管内膜是目前研究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方便而切实的模型。因此,对其演变过程的形态学研究是必要的。方法:应用PTCA球囊导管拉伤兔髂动脉,用光镜、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拉伤后不同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拉伤后各期... 球囊拉伤血管内膜是目前研究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方便而切实的模型。因此,对其演变过程的形态学研究是必要的。方法:应用PTCA球囊导管拉伤兔髂动脉,用光镜、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拉伤后不同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拉伤后各期变化不同,拉伤后1周内,以血细胞沉积为主,1周后,内膜开始增生,2至4周增生最快。增生活跃的内膜平滑肌细胞来自活化的中膜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增生极慢,4周内未见内膜内皮化,呈虫食样改变。结论:球囊拉伤兔髂动脉内膜,可引起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堆积,导致血管腔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拉伤 血管内膜 增生
下载PDF
Inhibitory effect of TGF_α-PE40 on neointimal proliferation follow injury to the rabbit common carotid artery
15
作者 王兵 关战军 +3 位作者 李玉莉 张国元 吴宗贵 徐永华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8年第4期280-284,共5页
To investigate inhibitory effect of recombinan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a-pseudomonas exotoxin fusion protein (TGFInhibitory effect of TGF_α-PE40; TP40) on neointimal proliferation following arterial injury.Methods... To investigate inhibitory effect of recombinan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a-pseudomonas exotoxin fusion protein (TGFInhibitory effect of TGF_α-PE40; TP40) on neointimal proliferation following arterial injury.Methods: Forty-eight male rabbits fed with rich cholesterol diet were randomiz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n= 24)and the control group (n=24). The rabbi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by local adiministration of TP40 (30 μg) 24 h after arterial injury,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saline. LM and computer image analysi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rabbit arterial segments 2, 4 and &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Irregular thickening of the arterial intima. large amounts of smooth muscle cells within the neointima, and stenosis of the arterial cavity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intimal proliferation and no stenosis of the arterial cavit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observed microscopically. Computer im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neointimal area and the ratio of neointimal/medial area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t 2, 4 and 8week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antly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s (P<0. 01 ).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P40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neointimal proliferation following carotid arterial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_α PSEUDOMONAS EXOTOXIN balloon INJURY vascular intima CYTOTOXIC therapy
全文增补中
PTEN/PI3K/Akt信号通路在血管外膜CD34+干细胞参与血管新内膜形成中的作用
16
作者 张佳 沈艳 《感染.炎症.修复》 2023年第1期7-12,F0002,共7页
目的:探讨PTEN/PI3K/Akt信号通路在血管壁干细胞(VRSCs)参与血管损伤后新内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①从42只健康SD大鼠中随机选取18只制备颈动脉内皮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0、7、28 d时随机取6只大鼠,各取损伤部位的左颈总动脉1 cm左右,制... 目的:探讨PTEN/PI3K/Akt信号通路在血管壁干细胞(VRSCs)参与血管损伤后新内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①从42只健康SD大鼠中随机选取18只制备颈动脉内皮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0、7、28 d时随机取6只大鼠,各取损伤部位的左颈总动脉1 cm左右,制备血管组织冰冻切片,观察动脉内膜厚度的变化;行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计算PTEN、p-PI3K及p-Akt阳性细胞占CD34^(+)细胞的比例,观察损伤后PTEN/PI3K/Akt信号通路在CD34^(+)VRSCs中的激活情况。②另取1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赋形剂组和抑制剂组3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只分离血管,赋形剂组和抑制剂组均制备颈动脉内皮损伤模型,然后通过血管外膜分别给予磷酸盐缓冲液(赋形剂组)和PI3K/Akt通路阻断剂LY294002(抑制剂组),测定各组损伤血管组织新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其比值。③余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小干扰RNA(siRNA)-PTEN组,每组3只,均取颈总动脉外膜,通过免疫磁珠分选法筛选并纯化CD34^(+)VRSCs,siRNA-PTEN组的CD34^(+)VRSCs体外培养后转染PTEN siRNA;两组CD34^(+)VRSCs均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TEN/PI3K/Akt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血管新内膜随损伤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厚。在损伤修复早期(损伤后7 d),CD34^(+)VRSCs p-PI3K、p-Akt表达比例明显升高,PTEN的表达比例未见明显升高;在损伤修复晚期(损伤后28 d)后,CD34^(+)VRSCs细胞中的PTEN表达量明显升高,p-PI3K、p-Akt表达量下降。在血管内皮损伤术后,通过外膜给药阻断PI3K/Akt通路,新生血管内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比均较赋形剂组下降。体外分离纯化后的模型大鼠CD34^(+)VRSCs经转染PTEN siRNA后,PTEN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PI3K/Akt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结论:PTEN/PI3K/Akt信号通路在血管外膜CD34^(+)干细胞参与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膜 再狭窄 血管壁干细胞 PTEN PI3K Akt
下载PDF
紫杉醇对大鼠移植动脉内膜增生及硬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兆华 洪涛 +4 位作者 王春生 宋凯 郑佳予 朱仕杰 刘琛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5-137,共3页
目的 观察紫杉醇对同种大鼠移植动脉的影响,探讨紫杉醇对移植物动脉硬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受者,SD大鼠为供者,按供鼠、受鼠不同分为3组,每组8对:同系对照组Wistar大鼠接受Wistar大鼠的胸腹主动脉移植;同种对... 目的 观察紫杉醇对同种大鼠移植动脉的影响,探讨紫杉醇对移植物动脉硬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受者,SD大鼠为供者,按供鼠、受鼠不同分为3组,每组8对:同系对照组Wistar大鼠接受Wistar大鼠的胸腹主动脉移植;同种对照组Wistar大鼠接受SD大鼠的胸腹主动脉移植;同种实验组Wistar大鼠接受SD大鼠的胸腹主动脉移植,术后1~14d腹腔注射紫杉醇2mg·kg^-1·d^-1。两个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30d,取出移植动脉,进行病理学观察,测出管腔面积和内膜截面积,计算再狭窄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同种实验组移植动脉内膜厚度、内膜PCNA表达情况均较同种对照组明显减少,外膜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管腔再狭窄率均较同种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紫杉醇能有效抑制同种大鼠移植动脉内膜增生,防止移植物动脉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减轻对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物闭塞 血管 动脉硬化 血管内膜 大鼠
原文传递
TGFα-PE40对兔颈总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兵 李玉莉 +4 位作者 关战军 张国元 吴宗贵 何金 徐永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α-绿脓杆菌外毒素融合蛋白(TGFα-PE40;TP40)对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48只兔随机分为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4),均高脂饲养;行右颈总动脉球囊内膜剥...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α-绿脓杆菌外毒素融合蛋白(TGFα-PE40;TP40)对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48只兔随机分为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4),均高脂饲养;行右颈总动脉球囊内膜剥脱术后24h,治疗组于动脉损伤段局部给予TP4030μg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治疗后第2,4和8周取实验动脉段行光镜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光镜观察见对照组动脉内膜不规则增厚,新生内膜可见大量平滑肌细胞,管腔狭窄,治疗组动脉内膜增生被明显抑制,管腔无狭窄;计算机图像分析显示动脉损伤后第2,4和8周治疗组内膜截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Α 绿脓杆菌外毒素 血管内膜损伤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大鼠颈动静脉移植血管重构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占芳 梁向党 +3 位作者 邹秀强 孙赓 余宽宽 房卓群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32-36,共5页
目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对大鼠动静脉移植后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实验组取大鼠左侧颈总动脉1 cm移植到大鼠右侧颈外静脉;对照组取大鼠左侧颈总动脉1 cm切除后原位移植。分别于术后第1、2、... 目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对大鼠动静脉移植后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实验组取大鼠左侧颈总动脉1 cm移植到大鼠右侧颈外静脉;对照组取大鼠左侧颈总动脉1 cm切除后原位移植。分别于术后第1、2、4周进行大体观察、血管超声检查、血管内膜厚度观察、细胞增生情况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观察。结果两组大体观察血流均通畅。超声检查显示实验组血流信号较弱。实验组各观察时间点血管内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2周两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观察时间点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动脉血管移植后,血流动力差异导致血管内膜呈现萎缩和增生不同结果,细胞的凋亡和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动脉血管移植到静脉后,血管重构符合静脉血流动力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血管移植术 血管内膜 大鼠
下载PDF
去抗原血管移植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子栋 朱彬 +4 位作者 王小平 靖永胜 王璞 王少梅 徐何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07年第5期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甲醛处理尸体股动脉应用于血液透析(HD)血管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双向琼脂扩散沉淀反应(DADPR)测定甲醛处理后血管的抗原性。46例71次血管移植术前未行组织配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观察移植血管排异反应、血流量、通畅率... 目的探讨甲醛处理尸体股动脉应用于血液透析(HD)血管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双向琼脂扩散沉淀反应(DADPR)测定甲醛处理后血管的抗原性。46例71次血管移植术前未行组织配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观察移植血管排异反应、血流量、通畅率和并发症。普通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血管保存效果和血管内膜增生情况。结果DADPR反复3次均无沉淀线。术后1月移植血管平均血流量(702±293)ml/min,其1、2、3年的初始和二次通畅率分别是(74.6%±6.5%)/(90.4%±5.5%)、(53.7%±7.2%)/(73.5%±7.2%)、(42.3%±7.2%)/(62.5%±9.2%)。术后6月、24月光镜显示移植血管各层结构完整。增生内膜最表层CD34、vWf阳性染色,表层下增生内膜为actin阳性表达的平滑肌细胞,弹力纤维结构完整;移植血管术后不同阶段发生血栓形成27例次(38%)、血管瘤2例、穿刺部位感染1例,无排异反应发生。结论甲醛处理血管可有效去除血管的抗原性,血流量和通畅率满意,并发症少;增生的血管内膜表达actin抗原,最表层有CD34、vWf阳性表达。该方法处理血管可应用于临床血管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移植物 血液透析 通畅率 内膜增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