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刺激前脑内侧束对运动疲劳大鼠纹状体神经元诱发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晓莉 吴迪 +1 位作者 乔德才 侯莉娟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通过电刺激前脑内侧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观察运动疲劳大鼠纹状体(striatum,STR)神经元诱发放电变化特征,揭示黑质(substantia nigra,SN)-STR多巴胺(dipamine,DA)能神经通路对运动疲劳调控的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32... 目的通过电刺激前脑内侧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观察运动疲劳大鼠纹状体(striatum,STR)神经元诱发放电变化特征,揭示黑质(substantia nigra,SN)-STR多巴胺(dipamine,DA)能神经通路对运动疲劳调控的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ontrol group,CG)和运动疲劳组(fatigue group,FG),每组16只,建立递增负荷运动疲劳模型。电刺激大鼠MFB并微量注射多巴胺Ⅰ型受体(D1 dopamine receptor,D1DR)拮抗剂氟哌啶醇(HAL),采用玻璃微电极观察运动疲劳对SN-STR神经通路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运动疲劳后,诱发大鼠STR神经元产生最大兴奋性反应的刺激频率较CG明显增大(P<0.05),抑制性反应单位比例增多,HAL对抑制性反应单位有敏感的阻断作用。结论运动疲劳后,STR诱发放电的频率达到最大值的刺激阈强度增加,SNc区的DA能神经系统主要通过D2DR的作用对STR的电活动进行调节,提示SN-STR DA能神经通路参与了运动疲劳的中枢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前脑内侧束 运动性疲劳 纹状体 电活动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行为学评价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谭磊琦 刘亚松 +4 位作者 沈富春 张慧民 任梦 刘长青 郭俣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18期2109-2112,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稳定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测试和病理学检测对模型成功率和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为实验后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中,随机挑选20只作为正常组,另外30只纳入P... 目的建立高效、稳定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测试和病理学检测对模型成功率和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为实验后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中,随机挑选20只作为正常组,另外30只纳入PD模型组,采用6-羟基多巴胺单侧两点注射法,进行内侧前脑束脑立体定位损伤,分别于术后1周、2周、3周腹腔注射阿朴吗啡检测旋转行为,转圈数≥210 r/30 min为成功帕金森病模型。分别采用旷场实验、露台水迷宫实验评价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的行为学差异。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随机选取2只,采用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后取脑制作冰冻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脑黑质神经元的变化情况。结果 6-羟基多巴胺单侧两点注射内侧前脑束法成功获得21只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旷场实验结果显示PD模型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和运动总距离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PD模型组的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长于正常组(P<0.01);与正常组相比,PD模型组的露台水迷宫寻台时间明显延长,寻台速度明显下降(P<0.01);HE染色结果显示,PD模型组大鼠右侧黑质区域神经元胞体形态不规则、结构不清、数量明显低于正常组;TH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D模型组大鼠右侧黑质区TH阳性表达明显减少。结论实验表明6-羟基多巴胺单侧两点注射内侧前脑束是一种有效的建立帕金森大鼠模型的方法。为后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高效、稳定的模型基础,即有利于客观、有效评价细胞移植治疗效果,又是探索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大鼠 内侧前脑束 旷场实验 露台水迷宫
下载PDF
快速周期伏安法在定量研究脑内核团多巴胺释放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谢俊霞 周宇 姜宏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70-372,共3页
目的和方法 :采用快速周期伏安法 (FCV)在体研究电刺激内侧前脑束 (MFB)或腹侧背盖区 (VTA)诱发的纹状体 (CPu)、伏核 (Acb)或中央杏仁核 (CAN)多巴胺 (DA)释放的特点 ,探索电刺激诱发不同核团DA释放的适宜刺激参数。结果 :CPu、Acb与CA... 目的和方法 :采用快速周期伏安法 (FCV)在体研究电刺激内侧前脑束 (MFB)或腹侧背盖区 (VTA)诱发的纹状体 (CPu)、伏核 (Acb)或中央杏仁核 (CAN)多巴胺 (DA)释放的特点 ,探索电刺激诱发不同核团DA释放的适宜刺激参数。结果 :CPu、Acb与CAN的DA释放量及释放动力学特征均有不同。结论 :在应用FCV技术研究脑内不同部位DA释放时 ,应重视适宜刺激参数的选择及运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周期伏安法 电刺激 多巴胺 定量研究 释放
下载PDF
线刀损毁大鼠内侧前脑束建立部分损伤的帕金森病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梁希彬 罗涌 +5 位作者 卢峻 刘贤宇 张旺明 李丰桥 王晓民 韩济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9-204,T035,共7页
采用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退行性改变。在手术后不同的时间 ,分别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行为学测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大鼠黑质神经元损伤状况、动物的异常旋转行为和... 采用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退行性改变。在手术后不同的时间 ,分别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行为学测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大鼠黑质神经元损伤状况、动物的异常旋转行为和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刀损毁 丙侧前脑束 部分损伤 帕金森病模型 大鼠 PD
下载PDF
黑质致密部和内侧前脑束注射6-OHDA制备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中DA含量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韩玲娜 常永丽 +1 位作者 郭晓姝 张翠英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334-337,共4页
目的:比较黑质致密部(SNc)损毁和内侧前脑束(MFB)损毁2种方法制备的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对纹状体中多巴胺(DA)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SNc损毁组(n=15)和MFB损毁组(n=1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 目的:比较黑质致密部(SNc)损毁和内侧前脑束(MFB)损毁2种方法制备的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对纹状体中多巴胺(DA)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SNc损毁组(n=15)和MFB损毁组(n=1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观察3组大鼠损毁侧纹状体中DA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SNc损毁组(P<0.001)和MFB损毁组(P<0.001)大鼠纹状体中DA含量均显著降低,与SNc损毁组相比较,MFB损毁组大鼠纹状体中DA含量下降更为显著(P=0.005)。结论:MFB损毁制备的PD大鼠模型对DA能神经元的损伤范围较SNc损毁有所扩大,为不同研究选择制备模型的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黑质致密部 内侧前脑束
下载PDF
破坏前脑内侧束对精神分裂症大鼠神经递质的影响
6
作者 姚小卫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27期8-9,共2页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前脑内侧束毁损后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用苯环己哌啶(Phencyclidine,PCP)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将动物分成模型组和毁损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方法在体检测两组大鼠额叶皮层、杏仁核及海马中...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前脑内侧束毁损后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用苯环己哌啶(Phencyclidine,PCP)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将动物分成模型组和毁损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方法在体检测两组大鼠额叶皮层、杏仁核及海马中神经递质DA和5-HT的含量。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毁损组大鼠DA和5-HT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与神经递质DA和5-HT密切相关,通过毁损前脑内侧束可以调节神经递质DA和5-HT的释放,缓解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苯环己哌啶 前脑内侧束 神经递质
下载PDF
电刺激腹侧被盖区及损伤前脑内侧束对后侧伏核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朝晖 谢俊霞 +1 位作者 蒋正尧 唐明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电刺激腹侧被盖区(VTA)及损伤前脑内侧束(MFB)对后侧伏核(PNA)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②方法应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了正常大鼠、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健侧、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MFB侧PN... 目的探讨电刺激腹侧被盖区(VTA)及损伤前脑内侧束(MFB)对后侧伏核(PNA)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②方法应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了正常大鼠、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健侧、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MFB侧PNA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同时观察电刺激VTA对PNA神经元放电的影响。③结果电刺激VTA后神经元多数呈抑制反应(t=2.17,P<0.05);正常大鼠自发单放电频率较PD大鼠模型损毁侧放电频率低(q=3.49,P<0.05),而与PD大鼠模型健侧PNA神经元放电频率相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q=2.89,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侧伏核 神经元 电刺激 震颤性麻痹 大鼠
下载PDF
一种改良帕金森大鼠模型的制作
8
作者 苏平 李艳华 +4 位作者 郑敏 管利东 王韫芳 陆兵勋 裴雪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47-949,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改进的帕金森(PD)大鼠模型制作方法,并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取Wistar大鼠60只,分别制作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内侧前脑束(MFB)两点6-OHDA毁损传统PD大鼠模型及中脑内侧前脑束(MFB)单点6-OHDA毁损改良PD大鼠模... 目的建立一种改进的帕金森(PD)大鼠模型制作方法,并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取Wistar大鼠60只,分别制作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内侧前脑束(MFB)两点6-OHDA毁损传统PD大鼠模型及中脑内侧前脑束(MFB)单点6-OHDA毁损改良PD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行为及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化。结果改良组大鼠死亡率低于传统组和对照组,行为学检测和免疫组化检测与传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注射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减少(P<0.01)。结论本实验方法可快速简便地建立稳定的PD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大鼠模型 多巴胺能神经元 黑质致密部 内侧前脑束
下载PDF
内侧前脑束不同部位注射6-羟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罗蔚锋 包仕尧 +4 位作者 刘春风 霍红梅 张志琳 韩旺 吴冠会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6-68,88,共4页
目的建立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注射同等剂量的6-羟多巴胺于内侧前脑束不同部位(第1组注射位点:位点1:前囟后1.8mm,右侧2.0mm,背腹8.0mm;位点2:前囟后1.8mm,右侧3.0mm,背腹7.5mm。第2组注射位点:位点1... 目的建立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注射同等剂量的6-羟多巴胺于内侧前脑束不同部位(第1组注射位点:位点1:前囟后1.8mm,右侧2.0mm,背腹8.0mm;位点2:前囟后1.8mm,右侧3.0mm,背腹7.5mm。第2组注射位点:位点1:前囟后1.8mm,右侧2.5mm,背腹8.0mm;位点2:前囟后1.8mm,右侧2.5mm,背腹7.5mm),造成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坏,运用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试验及免疫组化检验模型是否成功。比较两组注射位点的成功率。结果采用第1组注射位点的成功率为51%,第2组注射位点的成功率为77%,显著高于第1组(P<0.01)。结论采用第2组注射位点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率高、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羟多巴胺 内侧前脑束 帕金森病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