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ake area variation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from 1971 to 2004 in the Nam Co bas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66
1
作者 ZHU LiPing XIE ManPing WU YanH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3期1294-1303,共10页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ies, spati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 analysis, we calculated the water area and volume variations of the Nam Co Lake from 1971-2004, and discussed their influence factors from t...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ies, spati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 analysis, we calculated the water area and volume variations of the Nam Co Lake from 1971-2004, and discussed their influence factor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climatic change and water balance. Data source in this study includes bathymetric data of the lake, aerial surveyed topographic maps of 1970,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1991 and 2004 in the lake catchment,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7 stations within 1971-2004 in the adjacent area of the lake catch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ke area expanded from 1920 km2 to 2015 km2 during 1971 to 2004 with the mean annual increasing rate (MAIR) of 2.81 km2 a-1, and the lake volume augmented from 783.23×108 m3 to 863.77×108 m3 with the MAIR of 2.37×108 m3. Moreover, the MAIR of the lake area and volume are both higher during 1992 to 2004 (4.01 km2 a-1 and 3.61×108 m3 a-1) than those during 1971 to 1991 (2.06 km2 a-1 and 1.60×108 m3 a-1). Analyses of meteorological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continue rising of air temperature conduced more glacier melting water. This part of water supply, together with the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and the descending evaporation, contributed to the enlargement of Nam Co Lake. The roughly water balance analyses of lake water volume implied that, in two study periods (1971-1991 and 1992-2004), the precipitation supplies (direct precipitations on the lake area and stream flow derived from precipitations) accounted for 63% and 61.92% of the whole supplies, while the glacier melting water supplies occupied only 8.55% and 11.48%, respectively. This showed that precipitations were main water supplies of the Nam Co Lake. However, for the reason of lake water increasing, the increased amount from precipitations accounted for 46.67% of total increased water supplies, while the increased amount from glacier melting water reached 52.86% of total increased water supplies. The ratio of lake evaporation and lake volume augment showed that 95.71% of total increased water supp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的高原 Nam 公司湖 湖区域变化 遥感 水平衡
原文传递
基于SWAT的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Ⅰ.模型构建的原理与方法 被引量:57
2
作者 代俊峰 崔远来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5-152,共8页
针对中国南方丘陵水稻灌区水文特点,在对自然流域水文模型SWAT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改进了SWAT的灌溉水运动模块、稻田水分循环模块、稻田水量平衡各要素和产量模拟的计算方法,改变了陆面水文过程的计算结构,增加了... 针对中国南方丘陵水稻灌区水文特点,在对自然流域水文模型SWAT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改进了SWAT的灌溉水运动模块、稻田水分循环模块、稻田水量平衡各要素和产量模拟的计算方法,改变了陆面水文过程的计算结构,增加了渠系渗漏模拟模块及其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塘堰的灌溉模块等。以湖北省漳河灌区内的一个闭合小流域为例,对构建的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校正和验证,模拟结果显示,该模型适合于水稻灌区水分循环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 分布式水文模型 灌区 稻田 水量平衡
下载PDF
陕西省子午岭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盈盈 刘康 +1 位作者 胡胜 吴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6-642,共7页
应用In VEST模型和SCS模型,计算得出研究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约为3×108m3,涵养深度69.79 mm,表明研究区具有比较突出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特别是在森林和灌丛分布相对集中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内,水源涵养能力处于较高水平。不同土... 应用In VEST模型和SCS模型,计算得出研究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约为3×108m3,涵养深度69.79 mm,表明研究区具有比较突出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特别是在森林和灌丛分布相对集中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内,水源涵养能力处于较高水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有较大差别。由于灌丛具有较好的降水截留能力和较小的蒸腾作用,水源涵养能力最强;而森林由于蒸腾旺盛,加之冠层截留的大部分降水用于蒸发而无法积累,使其水源涵养能力稍低于灌丛;草地和农田覆盖地区,降水极易流失,因而草地和农田的水源涵养能力较差,对区域总水源涵养量的贡献也最小。此外,研究区多年平均产水深度139.4 mm,整体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减小,与区域降水量空间变化趋势一致,在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多年平均径流深度71.1 mm,空间上大致由南向北减少,同时,由于径流深度还受到降水时间分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的影响,因此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岭 水源涵养 水量平衡 InVEST和SCS模型
下载PDF
陕西省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曹叶琳 宋进喜 +1 位作者 李明月 王辉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7-223,共7页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线性回归法,对2000—2014年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和重要性评价,并以此为方向探讨区域生态红线规划。结果表明:(1)陕西省水源涵养能力南北高,中间低,空间...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线性回归法,对2000—2014年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和重要性评价,并以此为方向探讨区域生态红线规划。结果表明:(1)陕西省水源涵养能力南北高,中间低,空间差异显著,单元水源涵养量为0~800.90 mm;近15年水源涵养功能增加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71%,总水源涵养量呈“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特征。(2)气候要素与水源涵养量相关性较强,植被类型也影响着水源涵养的空间特性。植被类型中,森林是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主体,其中,水源涵养能力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3)研究区内水源涵养量<200 mm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5.12%,整体水源涵养生态价值不高;综合划定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77593.31 km2,占总面积的37.70%,主要分布在秦岭中西部高山区、汉水谷地以南以及延河流域以北,生态系统类型以林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水源涵养 生态红线 水量平衡 GIS
下载PDF
城镇圩区排涝模数与合理水面率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郑雄伟 周芬 +1 位作者 侯云青 钟名军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0-94,共5页
针对城镇圩区下垫面条件和排涝特点,以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区为例,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城镇圩区的排涝模数,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圩区排涝模数与关键因子(水面率、地面硬化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建立费用现值最小模型并采用外罚函... 针对城镇圩区下垫面条件和排涝特点,以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区为例,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城镇圩区的排涝模数,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圩区排涝模数与关键因子(水面率、地面硬化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建立费用现值最小模型并采用外罚函数法优选确定城镇圩区适宜的水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圩区 排涝模数 合理水面率 水量平衡法 多元回归分析 费用现值最小模型
下载PDF
河套灌区土壤水和地下水动态变化及水平衡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郝芳华 孙铭泽 +3 位作者 张璇 欧阳威 郭波波 黄浩波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1-779,共9页
为探究田间土壤水及地下水在不同作物种植区、不同灌期等情况下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水平衡特征,以春小麦、玉米、向日葵为典型作物,在河套灌区选取4块2亩的试验田,于2009年4—11月采集田间土壤及地下水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地块... 为探究田间土壤水及地下水在不同作物种植区、不同灌期等情况下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水平衡特征,以春小麦、玉米、向日葵为典型作物,在河套灌区选取4块2亩的试验田,于2009年4—11月采集田间土壤及地下水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地块间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差别主要集中在5—9月的作物生长期.夏灌灌水量不足,土壤含水率呈下降趋势,田间土壤水分变化属于"蒸腾蒸发消耗型";秋浇期内水量充足,各地块各土层含水率均明显增加,田间土壤水分呈"入渗补给型".各地块地下水埋深月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于优先流的存在,地下水对灌溉降水响应快.本文定量研究了区域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灌区水平衡要素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可为灌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土壤水 地下水 动态变化 水平衡
原文传递
宁夏平原区耗水量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赵勇 裴源生 张金萍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7-183,共7页
由于地表地下水转换频繁、生产和生态耗水难以区分、当地降雨与外来水彼此混合、引排水量测算不清等因素,导致宁夏平原区耗水量难以计算.本文在分析现有耗水量计算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水循环模拟法研究宁夏平原区耗水量变化规律,建... 由于地表地下水转换频繁、生产和生态耗水难以区分、当地降雨与外来水彼此混合、引排水量测算不清等因素,导致宁夏平原区耗水量难以计算.本文在分析现有耗水量计算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水循环模拟法研究宁夏平原区耗水量变化规律,建立平原区分布式水循环模型,从区域水循环机理出发,模拟当地水、周边来水和引黄水量在平原区人工系统和天然系统中的分配、蒸散发、入渗、产汇流等水循环过程。模拟结果表明:2000年宁夏平原区总蒸腾蒸发消耗水量为47.2×10^8m^3,其中消耗黄河干流水量为33.5×10^8m^3,若加上黄河河道耗水量,则宁夏平原区消耗黄河水资源总量为36.9×10^8m^3.1991年~2000年宁夏平原区耗水量规律为:灌溉面积增加是平原区耗水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区域总蒸发量呈现增加趋势,但天然生态系统消耗黄河水量逐渐减少;平原区消耗黄河水量不断增加,从1991年的27.6×10^8m^3增加到2000年的33.5×10^8m^3;黄河流域统一调度促使宁夏平原区引黄灌溉的效率呈现提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平原区 水均衡 耗水量 水循环模拟
下载PDF
内蒙河套灌区义长灌域水均衡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岳卫峰 杨金忠 +1 位作者 高鸿永 徐建新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5-28,共4页
针对义长灌域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建立了以土壤水为中心的非农区农区水域水均衡模型,该模型可根据历年实测的引排水量等资料,对义长灌域的非农区、农区、水域以及农区与非农区、农区与水域之间的水分迁移转化进行分析。提供了定量分析... 针对义长灌域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建立了以土壤水为中心的非农区农区水域水均衡模型,该模型可根据历年实测的引排水量等资料,对义长灌域的非农区、农区、水域以及农区与非农区、农区与水域之间的水分迁移转化进行分析。提供了定量分析的结果,为义长灌域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区 水域 河套灌区 土壤水 内蒙 水分迁移 有效利用 水均衡模型 资料 均衡分析
下载PDF
基于四水转化的灌区耗水量计算模型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成丽 蒋任飞 +1 位作者 阮本清 许凤冉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96-1203,共8页
针对以往灌区耗水量计算方法的不足和灌区水循环机制的特点,本文建立了基于四水(即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转化的灌区耗水量计算模型。该模型把灌区划分为农田、林草地、荒地、湖泊湿地和城镇用地五类水均衡模块,重点考虑了人... 针对以往灌区耗水量计算方法的不足和灌区水循环机制的特点,本文建立了基于四水(即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转化的灌区耗水量计算模型。该模型把灌区划分为农田、林草地、荒地、湖泊湿地和城镇用地五类水均衡模块,重点考虑了人类活动对灌区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耗水量的影响。以宁夏青铜峡引黄灌区为例,详细计算了各种耗水类型的耗水总量和耗用的黄河水总量,并定量分析了各水均衡要素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观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在平原灌区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能够应用于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水转化 灌区耗水 水均衡模块 计算模型 青铜峡灌区
下载PDF
城市供水产销差率与漏损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俊岭 徐怡 +4 位作者 韩伟 李爽 张雅君 冯萃敏 许萍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5期48-52,97,共6页
针对产销差率居高不下这一供水行业问题,研究了供水产销差率的定义和组成、水平衡分析、国内外供水产销差率及漏损现状,以及当前控制产销差率、漏损率的技术和方法,如DMA(district metering area)分区、管网压力控制、检漏工具和管网建... 针对产销差率居高不下这一供水行业问题,研究了供水产销差率的定义和组成、水平衡分析、国内外供水产销差率及漏损现状,以及当前控制产销差率、漏损率的技术和方法,如DMA(district metering area)分区、管网压力控制、检漏工具和管网建模等。降低产销差率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需各种措施共同施用,才能有效提升供水企业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销差率 漏损率 DMA分区 水平衡分析
下载PDF
规定时段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确定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廷玺 朝伦巴根 +3 位作者 马龙 吴文 白显金 鲍金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44-48,共5页
本文采用动态法、区域水量均衡法、数值法确定了通辽地区不同时段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在分析不同时段 (月、年 )不同等级降雨量条件下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关系曲线的基础上 ,找出了α-Δ 线型中不同系数A、B、C随降雨... 本文采用动态法、区域水量均衡法、数值法确定了通辽地区不同时段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在分析不同时段 (月、年 )不同等级降雨量条件下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关系曲线的基础上 ,找出了α-Δ 线型中不同系数A、B、C随降雨量而变化的回归曲线。从而 ,使我们把规定时段α-Δ - p关系写成一个统一的式子 ,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处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定时段 降雨入渗补给系数 数值方法 区域水量平衡
下载PDF
集水措施下油松植树带微域环境的水量平衡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永涛 杨吉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7-139,183,共4页
为解决因干旱少水导致黄土高原树木生长不良的问题,利用径流林业的理论,对不同集水面积和集水措施对油松生长环境的水量平衡做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集水面积和坡面处理措施对植树带的来水量、耗水量和水量平衡都产生较大影响。其中... 为解决因干旱少水导致黄土高原树木生长不良的问题,利用径流林业的理论,对不同集水面积和集水措施对油松生长环境的水量平衡做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集水面积和坡面处理措施对植树带的来水量、耗水量和水量平衡都产生较大影响。其中集水面积5m2的水分盈余比集水面积3m2的要多,采取压实拍光措施(PG)的水分盈余比未采取措施(CK)的要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水措施 油松 植树带 微域环境 水量平衡分析 来水量 耗水量 压实拍光措施 径流林业
下载PDF
柳绕养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可开采潜力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垠 王铁良 +2 位作者 周浩 李波 冮行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6-341,共6页
为研究彰武县柳绕养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特点及保证柳绕养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用水均衡法及可开采系数法分别对区内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及可开采潜力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柳绕养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 9740.5万m3,总排... 为研究彰武县柳绕养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特点及保证柳绕养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用水均衡法及可开采系数法分别对区内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及可开采潜力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柳绕养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 9740.5万m3,总排泄量为2 9117.4万m3,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 5279.43万m3,现条件下地下水资源开采系数为0.19.柳绕养平原区现状条件下地下水资源处于正均衡状态,地下水资源量丰富,可开采潜力巨大,未来可根据合理地利用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供水水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区 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评价 可开采潜力 水均衡法 可开采系数法 可开采量
下载PDF
湖北大别山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遥感评估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翔宇 王立辉 +6 位作者 李扬 杨启池 吴兆福 高飞 路利杰 肖飞 凌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7-497,共11页
湖北大别山区是长江中游和淮河中下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开展其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可以为区域生态保护和生态规划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以湖北大别山区为研究区,在获取高精度精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基础上,基于... 湖北大别山区是长江中游和淮河中下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开展其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可以为区域生态保护和生态规划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以湖北大别山区为研究区,在获取高精度精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基础上,基于水量平衡模型评估水源涵养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系统类型、海拔和坡度等因子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2020年水源涵养深度均值为292 mm,水源涵养总量为43.57×10^(8)m^(3),空间上呈现东强西弱的特征;(2)水源涵养总量贡献较大的是森林和灌丛,贡献率占比超过70%。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较强的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灌丛,分别为620.63和539.51 mm;(3)中低海拔(100~300 m)区域水源涵养总量占比最大,为42.86%,高海拔(1000~1700 m)区域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较高,为711.79 mm,缓坡(5°~15°)地区对水源涵养总量贡献最大,为47.80%;(4)水源涵养极重要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6%,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九资河镇、温泉镇、青石镇等;重要区域占12.08%,主要集中在南部英山县草盘地镇、石头咀镇和罗田县九资河镇的山地。研究结果可为湖北大别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规划与生态空间管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功能 湖北大别山区 水量平衡模型 生态系统类型 遥感评估
原文传递
快速城市化流域综合径流系数确定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殷书梅 龚莉 张翔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93,共7页
径流系数是表征流域的产水能力、反映自然地理因素对降水形成径流过程影响程度的重要参数。针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需求,为了寻求具有一定物理基础且较简捷快速的方法来确定区域产流,以武汉市后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 径流系数是表征流域的产水能力、反映自然地理因素对降水形成径流过程影响程度的重要参数。针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需求,为了寻求具有一定物理基础且较简捷快速的方法来确定区域产流,以武汉市后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降雨径流试验的拟合函数、面积加权法和水量平衡法3种方法计算综合径流系数,并分析比较各个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①后湖流域3种方法计算的综合径流系数值分别为0.49,0.49和0.58;基于试验的拟合函数法计算简便,面积加权法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系数取值主观性较大,水量平衡法具有水文学原理,适用于监测资料较充足区域。②降雨过程水量平衡法计算结果表明,前期影响雨量对场次径流系数有较大影响,在规划设计中应结合设计工况对应的成灾雨型、雨量、设计重现期等影响因素,优选水量平衡计算法。③当实测资料较为缺乏时,综合考虑排水规范中面积加权法和降雨径流试验方法可以快速得到区域综合径流系数的参考值。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水资源利用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流域 综合径流系数 降雨径流试验 面积加权法 水量平衡法 快速城市化 海绵城市 后湖流域 武汉市
下载PDF
平陆灌区规划面积方案研究
16
作者 梁全明 杨利福 刘军佐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2期87-91,共5页
建设平陆灌区工程是改善钦州市农业灌溉条件、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通过灌区分布范围的耕地情况调查拟定了4个面积方案,通过水量平衡分析、经济技术对比,确定了116万亩的灌溉面积推荐方案。
关键词 平陆灌区 规划面积 水量平衡分析
下载PDF
邵伯湖供水区水资源综合评价分析
17
作者 钱睿智 王永东 赵林林 《江苏水利》 2024年第6期37-39,43,共4页
基于定额法、供需平衡分析和水量平衡原理,分别从不同水平年邵伯湖供水服务范围内总需水量、典型年高用水期邵伯湖实际贡献水量、泡田期邵伯湖供水区极值需水量3个方面,分析邵伯湖供水区内基本水量需求,系统分析可供相关工程建设运行管... 基于定额法、供需平衡分析和水量平衡原理,分别从不同水平年邵伯湖供水服务范围内总需水量、典型年高用水期邵伯湖实际贡献水量、泡田期邵伯湖供水区极值需水量3个方面,分析邵伯湖供水区内基本水量需求,系统分析可供相关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及区域水资源利用进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区 水资源评价 水量平衡 水平年 邵伯湖
下载PDF
基于二元水循环的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孟春红 路振广 +1 位作者 马细霞 邱新强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年第2期92-97,共6页
针对中国北方灌区的水文特点,在二元水循环理论的指导下,对自然流域水文模型SWAT进行了改进,构建了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改进了SWAT模型的灌溉水运动模块、稻田水分循环模块、稻田水量平衡各要素和产量模拟的计算方法,增加了渠系渗漏模... 针对中国北方灌区的水文特点,在二元水循环理论的指导下,对自然流域水文模型SWAT进行了改进,构建了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改进了SWAT模型的灌溉水运动模块、稻田水分循环模块、稻田水量平衡各要素和产量模拟的计算方法,增加了渠系渗漏模拟模块等。以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为例,利用改进的SWAT模型对该灌区的水循环过程进行了模拟。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选用Nash-Suttclife效率系数(纳西效率系数)E、线性回归系数R2来评估模型在校准和验证过程中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该模型适合灌区水分循环的模拟。模型的构建和改进,对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研究和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为灌溉水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水循环理论 分布式水文模型 高强度人类活动 灌区 水量平衡
下载PDF
广西不同生态地理区域杉木林水量平衡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邓世宗 韦炳贰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16,共9页
本文在进行了10年森林气候和地面径流观测基础上,研究了桂东北低山、桂东南低山及桂中3个区域杉木林的水量平衡。结果是:3个区域杉木林水量平衡都以蒸散量为最大支出项,都由桂东北→桂东南→桂中增大。下渗土层水量居支出项第二... 本文在进行了10年森林气候和地面径流观测基础上,研究了桂东北低山、桂东南低山及桂中3个区域杉木林的水量平衡。结果是:3个区域杉木林水量平衡都以蒸散量为最大支出项,都由桂东北→桂东南→桂中增大。下渗土层水量居支出项第二,分布规律与蒸散量相反。地面径流量(深)为最小支出项,分布规律与蒸散量一致。但是幼龄的杉木林例外,其径流量最大,下渗土层水量最小。水资源生态效益则以桂东北为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理区域 杉木林 水量平衡
下载PDF
集雨措施下柠条植树带域土壤水量平衡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成六三 李小雁 肖洪浪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为了解决干旱半干旱区缺水导致目前植被生态建设中林灌木生长的不良问题,对不同集雨面积措施下柠条生长环境水量平衡做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集雨面积对植树带的来水量、耗水量和水量平衡影响较大,其自然集雨面积为5 0m2 的... 为了解决干旱半干旱区缺水导致目前植被生态建设中林灌木生长的不良问题,对不同集雨面积措施下柠条生长环境水量平衡做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集雨面积对植树带的来水量、耗水量和水量平衡影响较大,其自然集雨面积为5 0m2 的处理比其他三个集雨面积处理中的土壤剩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平衡分析 柠条 集雨面积 带域 干旱半干旱区 土壤水分含量 生态建设 初步分析 生长环境 来水量 植树带 耗水量 剩余量 生长量 灌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