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以儒诠经” 被引量:14
1
作者 马明良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5期53-60,共8页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具有"依智提哈德"(法律创制)资格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如明清之际的刘智、王岱舆等)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依据伊斯兰教的一整套立法原则和规程所做的创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究 “以儒诠经”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
下载PDF
二十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学术进展——基于1994-2014年间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章露红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5,56,共8页
我国学界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普遍关注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二十年来,教育公平是什么、教育为何不公、教育如何才能公平、怎样评价教育公平等研究领域受到持续关注。总体上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表现出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多... 我国学界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普遍关注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二十年来,教育公平是什么、教育为何不公、教育如何才能公平、怎样评价教育公平等研究领域受到持续关注。总体上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表现出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多学科介入与多视角挖掘并举、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和细化等特点。当前还需不断推动理论本土化构建,拓展教育学本体意义上的研究和基于综合性、批判性视角的研究,加强"质的研究"和个案研究,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总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公平 学术进展 基础理论研究 实践研究 理论本土化
下载PDF
好文章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关系——以《中国地质》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学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84-1090,共7页
【目的】探索好文章对提升地质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方法】通过介绍好文章及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概念,以《中国地质》为例,从期刊的定位、好文章的组织与精细加工、期刊的宣传推介方面探索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方法。【结果】提升学术... 【目的】探索好文章对提升地质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方法】通过介绍好文章及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概念,以《中国地质》为例,从期刊的定位、好文章的组织与精细加工、期刊的宣传推介方面探索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方法。【结果】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途径有多种,内容建设和宣传推广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而内容建设的根本是能组到有分量的好文章并对其进行精细加工。不同的期刊因其自身定位不同对好文章的要求也不同,根据期刊特色组织好文章并做好后续工作对提升其影响力至关重要。【结论】对学术期刊来说,在准确定位期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了解业界信息,重视组约业界权威专家的好文章,多发表体现行业热点和重点的论文,精心策划出版集中好文章的重要专辑,并有针对性地对稿件进行同行评审、实行严格的编校等使之精益求精,同时对成型的好文章进行宣传推广,可显著地提升地质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影响力 好文章 期刊定位 内容建设 宣传推广
原文传递
漂泊中的永恒与永恒的漂泊——人类学学者访谈之三十二 被引量:7
4
作者 徐杰舜 乔健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9,共8页
乔健先生50年的人类学学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研究台湾的高山族,第二个阶段研究美国的印第安人、香港的民间风俗和中国大陆的少数民族,第三个阶段是研究汉族社会至今。乔先生十分重视田野调查,认为做田野是人类学工作者的... 乔健先生50年的人类学学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研究台湾的高山族,第二个阶段研究美国的印第安人、香港的民间风俗和中国大陆的少数民族,第三个阶段是研究汉族社会至今。乔先生十分重视田野调查,认为做田野是人类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和成年礼。同时,他也强调理论学习和本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生涯 田野调查 本土化
下载PDF
西南联大教师兼职研究
5
作者 刘超 罗冠群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在时空不稳定的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教学与研究资源受到限制,大后方物价的飞涨导致教师生活难以为继,联大教师相继兼职。这种兼职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主业时间的压缩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学工作;学者的社会参与和市场活动... 在时空不稳定的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教学与研究资源受到限制,大后方物价的飞涨导致教师生活难以为继,联大教师相继兼职。这种兼职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主业时间的压缩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学工作;学者的社会参与和市场活动改变了其生活样态和思想观念,推动了近代大学价值取向的变迁,使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大学的学术体制在教师的流动中也有所调适;文化资源的流入与再生,则带动了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合大学 教师兼职 学术环境 精神再造 在地化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
6
作者 段莹茹 汪巧红 常大伟(整理)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1,125,共3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开辟出的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探索和新成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总结几十年中国档案学科发展成效的内在要求,也是从档案视角阐释中国式现代...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开辟出的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探索和新成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总结几十年中国档案学科发展成效的内在要求,也是从档案视角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档案学人应该发挥主体意识,以历史为观照、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巩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增强中国特色档案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档案学 学科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 学术评价 主体意识 本土化 代表作
下载PDF
1964年民法典草案的政治经济学化——兼论现行《民法典》中政治经济学条文的处理 被引量:6
7
作者 徐国栋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8-128,179,共12页
1964年,我国在第二次起草民法典的过程中,力图摆脱苏联的控制与影响,从民法调整财产关系入手,采用财产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的核心逻辑,找到了民法与政治经济学的切合点,即两者的规制对象都是生产关系。在此背景下,按照政治经济学理路起草... 1964年,我国在第二次起草民法典的过程中,力图摆脱苏联的控制与影响,从民法调整财产关系入手,采用财产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的核心逻辑,找到了民法与政治经济学的切合点,即两者的规制对象都是生产关系。在此背景下,按照政治经济学理路起草的民法典草案,遵循了政治经济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基本理论框架,但因为缺少法技术要素而最终宣告失败。1979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借助于翻译1964年《苏俄民法典》以及其他的学术资源,1982年的民法典草案基本实现了去政治经济学化。该草案也成为我国现行《民法典》的基础,但其中少量的政治经济学条款仍以隐含的形式保留在现行《民法典》中,对此宜进行适当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苏俄民法典 政治经济学 学术本土化
原文传递
从本土到本土化: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进路与话语转向
8
作者 卢勇 陈加晋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3,共11页
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农业文化遗产并非是不证自明的价值实体。从话语分析视角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进路实质上就是话语实践之路。近代时期,国人遗产意识的觉醒来源于抵御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化自觉;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文化遗产在农业历... 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农业文化遗产并非是不证自明的价值实体。从话语分析视角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进路实质上就是话语实践之路。近代时期,国人遗产意识的觉醒来源于抵御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化自觉;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文化遗产在农业历史学的语境中被建构,表述上指向“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话语迅速成为国内权威,它在掀起我国农遗保护热潮的同时,也削弱了本土的遗产叙事能力、阐释权力乃至文化立场。农业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以本土化为面向的反思和倡导虽切中肯綮,但尚处于探索阶段,故要加快构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本土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要注重统筹好遗产历史与遗产现实、地方表述与国家表达、创造主体与阐释群体以及本土话语与全球经验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学术进路 话语实践 本土化
下载PDF
中国大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研究:二十年的回顾(1998—2017年)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小青 王九民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3期62-73,共12页
我国大学生学业成就评估探索刚好跨过二十年。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日益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逐步将大学生学业成就评估作为问责高校办学的关键手段之一。综合使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访谈法,以国际上大学学业... 我国大学生学业成就评估探索刚好跨过二十年。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日益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逐步将大学生学业成就评估作为问责高校办学的关键手段之一。综合使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访谈法,以国际上大学学业成就评估发展为参照,全面介绍我国大学生学业成就评估工具、评估测评方法和评估结果应用的现状,剖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评估工具的标准化、本土化、多样化程度不够,评估方法过于依赖间接估算法和横向评估法,评估结果使用不透明等。在此基础上,建议建立学业成就评估系统性的制度,建立新的学业成就评估范式,将学业成就评估和其他学习结果评价结合使用,对学业成就评估进行元评价,学业成就评估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本土化等,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学业成就评估,保障我国新时期的本科教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业成就 学业评估 评估工具 测评方法 本土化
下载PDF
马长寿先生早期民族学研究的知识结构与学术旨趣——兼论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民族学本土化研究范式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欣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65,124-125,共11页
马长寿先生是我国早期的本土民族学家。其早期民族学研究的知识结构,除了包括传统的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外,还涉及当时国际上流行的功能学派、文化历史学派、进化论学派、年鉴学派、播化学派、心理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等,几乎涵盖西方主... 马长寿先生是我国早期的本土民族学家。其早期民族学研究的知识结构,除了包括传统的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外,还涉及当时国际上流行的功能学派、文化历史学派、进化论学派、年鉴学派、播化学派、心理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等,几乎涵盖西方主要的学术流派和理论。在马先生早期民族学研究的知识结构中,历史学是基础,民族学人类学是核心,而语言学、考古学和社会学也占有重要地位。马先生将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的多种理论、学说和方法进行批判性分析,融会贯通后再应用于本土田野实践和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在此过程中努力实现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的本土化,由此,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视阈,反映出兼容并蓄的学术旨趣,在中国民族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长寿 民族学研究 知识结构 学术旨趣 本土化
原文传递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守仁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18年第2期29-33,共5页
本文分析学科标准的中国特点和学科建设任务的多元复杂性,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应该采取协调推进的策略,即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并重、研究外国与关注中国并重、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并强调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一... 本文分析学科标准的中国特点和学科建设任务的多元复杂性,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应该采取协调推进的策略,即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并重、研究外国与关注中国并重、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并强调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学科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国际化 本土化 师资队伍建设
下载PDF
福利态度研究的学术脉络:研究缘起、分析维度、影响因素与本土探索
12
作者 杨琨 彭华民 《社会福利》 2023年第1期3-13,共11页
福利态度是社会成员对政府承担社会福利责任的看法,是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社会福利制度合法性的核心。研究围绕福利态度的研究缘起、分析维度、影响因素与本土探索,力图呈现福利态度研究的学术脉络。文章发现,确保福... 福利态度是社会成员对政府承担社会福利责任的看法,是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社会福利制度合法性的核心。研究围绕福利态度的研究缘起、分析维度、影响因素与本土探索,力图呈现福利态度研究的学术脉络。文章发现,确保福利国家的合法性是福利态度研究的出发点,福利态度是公众以支持或不支持的方式对政府承担福利责任作出回应的一种倾向。福利态度的分析维度实现了从单一维度向多元维度转变,从静态指标的机械组合向动态要素的有机联结转变。个体层面的福利态度受到社会身份、社会流动与社会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层面福利态度的影响因素可以从福利制度、福利文化、宏观环境因素等理论视角探讨。中国港台地区与内地(大陆)学者也对福利态度进行了本土化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利态度 学术脉络 分析维度 本土探索 社会福利
原文传递
关于情绪智力和情绪智商及其讨论情况的反思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立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3-87,共5页
综述 2 0世纪末中国 (大陆 )社会和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情绪智力、情绪智商问题与讨论过程中的种种现象 ,通过参阅中外相关文献 ,论述了至今仍在激烈争论的EI能否测量 (EQ)的问题 ;评价了在引进外来科学成果过程中不严肃的态度和浮躁... 综述 2 0世纪末中国 (大陆 )社会和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情绪智力、情绪智商问题与讨论过程中的种种现象 ,通过参阅中外相关文献 ,论述了至今仍在激烈争论的EI能否测量 (EQ)的问题 ;评价了在引进外来科学成果过程中不严肃的态度和浮躁的学风 ;认为心理学将面对理论发展和社会 (市场 )需求的双重挑战 ,并强调应始终不渝地坚持心理学发展本土化方向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智力 情绪智商 科学态度 学术浮躁 社会需要 本土化
下载PDF
略谈中国人类学重建以来的学科史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鸿保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5期74-76,共3页
人类学学科史的研究是跟随学科实践之后进行的另外一种人类学学术活动。人类学在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社会学的关系,大陆与域外同行学术对话,社会科学本土化等议题方面,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 中国 人类学 学科史 民族学 社会学 文献史料
下载PDF
从历史到社会:新中国自然法研究回理
15
作者 李洋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21,共12页
自然法研究是新中国法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70余年的变化发展。从横向分类来看,自然法研究可归为历时性研究、哲理性研究、“本土化”研究、价值论研究四类;从纵向演进来看,自然法研究则历经了由“概念史”到“思想史”再到“社会... 自然法研究是新中国法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70余年的变化发展。从横向分类来看,自然法研究可归为历时性研究、哲理性研究、“本土化”研究、价值论研究四类;从纵向演进来看,自然法研究则历经了由“概念史”到“思想史”再到“社会史”的发展轨迹,亦即从历史性研究到哲学性研究再到社会性研究的转化。应当说,自然法理论为我国提供了反思传统观念的参照系,也促进了法学的知识生产与学科建设。但我国自然法研究在研究方法、“本土化”进程、实践意义等方面仍有发展空间,需要朝着这三方面改善才是自然法研究进步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法研究 观念史 学术史 本土化
下载PDF
反思与展望:中国“乡村治理”研究评估(2004-2014) 被引量:3
16
作者 沈费伟 刘祖云 李永明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7-163,共7页
本文以知识图谱和文献统计的方法对2004—2014年十大学术期刊的乡村治理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治理研究存在着欠缺统一的学术规范,导致重复性、非学术性研究偏多;研究类型存在结构性失衡,不能形成真正的学术平台;变量... 本文以知识图谱和文献统计的方法对2004—2014年十大学术期刊的乡村治理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治理研究存在着欠缺统一的学术规范,导致重复性、非学术性研究偏多;研究类型存在结构性失衡,不能形成真正的学术平台;变量统计研究明显短缺,研究尚处于较低阶段;学科方法论研究被严重忽略,难以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未来的村治研究中,必须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和方法论意识,通过注重本土化理论建构和拥有全球视野相结合,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研究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学术期刊 研究评估 本土化视角 全球性视野
下载PDF
中国行政学的外延式扩张与“学术正脉”回归 被引量:3
17
作者 余兴安 苗月霞 刘晔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8年第3期3-16,共14页
我国行政学研究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恢复重建及其后30余年的发展,研究成果发表和教学机构数量都持续增加。但是在外延式增长的表面繁荣之下,行政学的基础研究仍然非常薄弱,而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更导致了行政学学术脉络的紊乱。本文以... 我国行政学研究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恢复重建及其后30余年的发展,研究成果发表和教学机构数量都持续增加。但是在外延式增长的表面繁荣之下,行政学的基础研究仍然非常薄弱,而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更导致了行政学学术脉络的紊乱。本文以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及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了中国行政学"身份危机"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及其原因。本文认为,我国行政学研究应回归"学术正脉",特别是学科名称应正本清源,确定于"行政学",在厘清行政学学科定位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真正推进中国本位行政学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学 “学术正脉” 中国本位
原文传递
国际化与本土化:清末民初现代学术转型中的双向追求——以“中国图书馆学”的建立为重点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作敏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6-11,共6页
清末民初,是混而不分的传统学术形态向分科日趋细化的现代学术形态实现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国际化与本土化成为中国学人在实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中同步并趋的双向追求。学术转型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同步并趋、国际借鉴与历史传承兼顾并重... 清末民初,是混而不分的传统学术形态向分科日趋细化的现代学术形态实现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国际化与本土化成为中国学人在实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中同步并趋的双向追求。学术转型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同步并趋、国际借鉴与历史传承兼顾并重,是中西融合、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念在学术领域的延伸与体现。"学术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学科体系、学术体制的国际化,学术观念、学术方法的国际化,学术名词、学术话语的国际化,从具体学科来说,图书馆学的建立是"西学东渐"之背景下引入西方学术分科观念、现代知识分类体系的产物。近代学人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学术本土化倾向,如图书馆学从建立之初就启动了本土化进程,体现为"三个注重",即注重适应中国历史文化背景,注重适应中国目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注重整理中国固有的目录学、校雠学等本土学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学术转型 中国图书馆学 国际化 本土化
下载PDF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现状:调和政治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中原 郭苏建 罗湘衡(译)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4,共9页
旨在回顾中国政治学40年的发展状况,并反思和分析中国政治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制度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上;另一方面,在西方化与本土化、科学化与方法多样性、“象牙塔”与政治实用性之间还存在... 旨在回顾中国政治学40年的发展状况,并反思和分析中国政治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制度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上;另一方面,在西方化与本土化、科学化与方法多样性、“象牙塔”与政治实用性之间还存在诸多紧张和矛盾。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如何理解政治知识的本质以及将政治转化为知识的途径,相关争论表明科学的、普遍的、实证主义的研究路径同特殊的、历史的、情境性的传统存在冲突。倡导“全球本土化”之路或许有助于调和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整合“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方面的互惠影响,在方法上兼顾“科学化”和“多样性”,并且平衡学理性和社会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自由 中国政治学 本土化和“全球本土化” 方法多样性 科学化
下载PDF
20世纪早期费孝通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学术取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段塔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2,共6页
20世纪早期,费孝通以"认识并改造社会"、关注民生问题、"从实求知"以及坚守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为其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学术取向。这一学术取向源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乡土中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20世纪早期,费孝通以"认识并改造社会"、关注民生问题、"从实求知"以及坚守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为其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学术取向。这一学术取向源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乡土中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社会调查之风在中国的广泛兴起。费孝通早期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学术取向及其实践,不仅为早期社会学的"本土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当代中国社会调查研究走向本土性、乡土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社会调查研究 学术取向 社会学“本土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