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志摩与剑桥大学 |
刘洪涛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7
|
|
2
|
地域文化视域下徐志摩名人文创产品设计 |
俞凯
|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
2022 |
7
|
|
3
|
翻译间性与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 |
陈琳
张春柏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4
|
论“新月派”作家与伍尔夫的精神契合与文学关联 |
杨莉馨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5
|
徐志摩诗歌创作与翻译的互动生成 |
陈历明
马双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6
|
哈代的悲观主义与徐志摩的忧郁情绪——以哈代的诗歌Hap与徐志摩诗歌《偶然》为例 |
赵晓航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7
|
徐志摩诗歌意象初探 |
周星平
|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 |
5
|
|
8
|
中国现代诗歌创作与翻译——以徐志摩为例 |
陈历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9
|
曼斯菲尔德与徐志摩之比较 |
雷月梅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10
|
探索与纠偏:新月社排演《齐德拉》的戏剧史意义 |
张诗洋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11
|
徐志摩诗歌中隐现的传统文化精神 |
马容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02 |
2
|
|
12
|
“旅行”中的苏俄形象与中国道路的不同想象——以瞿秋白和徐志摩的苏俄游记为中心 |
鲍良兵
孙良好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3
|
论徐志摩散文的美学追求 |
张智辉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4
|
|
14
|
论徐志摩早期诗歌创作中的“以译代作”现象 |
熊辉
|
《写作》
|
2024 |
0 |
|
15
|
沉浸他者文化而生的民族自我批评:狄金森、徐志摩与赛珍珠 |
张敬珏
朱骅(译)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4 |
0 |
|
16
|
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
王木青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3
|
|
17
|
为新月找一个坐标——1925-1926年徐志摩与《晨报副刊》 |
覃宝凤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8
|
论徐志摩散文中“浓得化不开”的色彩景观 |
郑奕然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4 |
0 |
|
19
|
另一种康桥情结——作为情诗的《再别康桥》再解读 |
彭贵昌
|
《惠州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0
|
陌生化诗歌翻译与翻译规范 |
陈琳
胡强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