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志摩与剑桥大学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洪涛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7期3-10,共8页
徐志摩因爱情失意来到剑桥,又因追求爱情中断学业,离开剑桥。徐志摩在剑桥期间住过的地址包括莎士顿王子居、国王学院校友居、维多利亚路55号,此外,还经常出入王家学院广场10号奥格顿邪学社的办公室。徐志摩在剑桥的游玩路线囊括了剑河... 徐志摩因爱情失意来到剑桥,又因追求爱情中断学业,离开剑桥。徐志摩在剑桥期间住过的地址包括莎士顿王子居、国王学院校友居、维多利亚路55号,此外,还经常出入王家学院广场10号奥格顿邪学社的办公室。徐志摩在剑桥的游玩路线囊括了剑河的精华。徐志摩在剑桥时与众多剑桥著名学者有广泛交往,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一个使者。徐志摩载入了剑桥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剑桥 交游 剑桥文学史
下载PDF
地域文化视域下徐志摩名人文创产品设计 被引量:7
2
作者 俞凯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6-279,共14页
目的 基于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鼎新,对徐志摩名人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创新性设计与研究,以提升产品的内在文化价值。方法 从徐志摩名人文化和嘉兴海宁地域文化2个层面构建文化基因谱系图,运用设计符号学,对徐志摩名人文化与嘉兴海宁地域中... 目的 基于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鼎新,对徐志摩名人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创新性设计与研究,以提升产品的内在文化价值。方法 从徐志摩名人文化和嘉兴海宁地域文化2个层面构建文化基因谱系图,运用设计符号学,对徐志摩名人文化与嘉兴海宁地域中的文化符号元素因子进行可视化提炼与研究,根据提取的显性符号元素因子运用耦合理论进行隐性符号元素因子提炼。运用语言学与产品语义学挖掘徐志摩名人文化背后的创作题材,结合嘉兴海宁地域文化特色因素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结论 从文学作品、名人故居、地域特色、非遗技艺等方面,探索名人文化、地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品融合的新路径,并赋予徐志摩名人文化创意产品新的生命力,使其传承与复兴的同时提升嘉兴城市文化自信力与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嘉兴海宁地域文化 文化基因 符号元素因子 传承与创新
下载PDF
翻译间性与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 被引量:7
3
作者 陈琳 张春柏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60,共15页
本文追根溯源地考察了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的哲学理据,其翻译过程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话语间性等翻译间性是构成其追求译诗的文学新奇性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体现于徐志摩作为新诗诗人、译者、原诗诗人、目标读者四个主体之间所发... 本文追根溯源地考察了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的哲学理据,其翻译过程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话语间性等翻译间性是构成其追求译诗的文学新奇性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体现于徐志摩作为新诗诗人、译者、原诗诗人、目标读者四个主体之间所发生的共同的认知和认识上。原诗诗人深刻地影响了徐志摩对诗性的唯美追求,而这种诗性的追求又与他作为新诗诗人的艺术创造力、目标读者对新诗的欣赏力等主体因素共同作用,其结果是导致前语篇的文本符号在译诗中的可见并形成互文性参引,而使得译诗表现出话语间性,成为文言格律译诗或白话新格律译诗,且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诗。徐志摩译诗的丰富性和偏异性促使我们思考其作为诗人译者的翻译间性,以及其诗歌翻译的文学意义,而非仅仅囿于其翻译是否对等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互文参引 话语间性 翻译间性 诗歌翻译 徐志摩
原文传递
论“新月派”作家与伍尔夫的精神契合与文学关联 被引量:6
4
作者 杨莉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1-146,共6页
得天独厚的知识背景与崇尚"优雅"的美学品格,使得"新月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情有独钟。其灵魂人物徐志摩以及文学中坚林徽因等均与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精神领袖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着深刻的精... 得天独厚的知识背景与崇尚"优雅"的美学品格,使得"新月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情有独钟。其灵魂人物徐志摩以及文学中坚林徽因等均与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精神领袖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着深刻的精神契合与文学关联。徐志摩是中国文坛评介伍尔夫思想与创作成就的第一人;林徽因不仅在教养、才情上与伍尔夫颇多类似,其小说创作的现代性特征也体现出对伍尔夫式的意识流技巧的借鉴。"新月派"作家与伍尔夫的不解之缘,映照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派” 徐志摩 林徽因 伍尔夫 意识流小说
下载PDF
徐志摩诗歌创作与翻译的互动生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历明 马双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6-98,共13页
徐志摩通过自己多元化的创作与翻译,尝试并创造性地转化了众多西方诗体,在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中找到了良好的平衡和契合点,极大丰富了现代(白话)新诗的文体形式,也较好地避免了新诗伊始广为诟病的非诗化之弊端,促成了其音乐美学艺术... 徐志摩通过自己多元化的创作与翻译,尝试并创造性地转化了众多西方诗体,在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中找到了良好的平衡和契合点,极大丰富了现代(白话)新诗的文体形式,也较好地避免了新诗伊始广为诟病的非诗化之弊端,促成了其音乐美学艺术气质的回归,值得后人发扬光大。五四以来的闻一多、戴望舒等现代诗人翻译家(或译者诗人)亦可如是观之。就中国新诗而言,外来影响是新诗现代性生成的条件与结果,无需回避,借此反思学界对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影响 文体 翻译与创作 新诗的现代性
原文传递
哈代的悲观主义与徐志摩的忧郁情绪——以哈代的诗歌Hap与徐志摩诗歌《偶然》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赵晓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8-121,共4页
徐志摩是中国最早翻译哈代诗歌的诗人,而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哈代的影响,但是,除去技巧运用、作品风格上的相似,两位诗人在诗歌背后的关注点却是迥异的。两位诗人的诗歌中,都有一种"悲观",哈代意图透过"小我"的悲观,... 徐志摩是中国最早翻译哈代诗歌的诗人,而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哈代的影响,但是,除去技巧运用、作品风格上的相似,两位诗人在诗歌背后的关注点却是迥异的。两位诗人的诗歌中,都有一种"悲观",哈代意图透过"小我"的悲观,为"大我"乃至宗教、社会找出一条出路;徐志摩则透过"小我"的悲观,营造出一种"小我"的忧郁,并借这种忧郁安慰自己、安慰整个社会的不满足。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两位诗人的个人成长经历所致,另一方面,也和社会背景、民族宗教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代 徐志摩 诗歌 悲观主义 忧郁
下载PDF
徐志摩诗歌意象初探 被引量:5
7
作者 周星平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12-15,共4页
徐志摩诗歌意象可分为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三类 ,徐诗意象具有清新明丽、新颖美妙、充满动态感和轻飘感等特点 ,蕴含着绘画美、复叠美、朦胧美、动态美、轻柔美。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
关键词 徐志摩 诗歌 意象美 描述性意象 动态美 绘画美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歌创作与翻译——以徐志摩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历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8-131,共14页
自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1959年)一文发表以来,海内外学界就不乏对影响研究(有意)无意的误读或误释。就中国现代诗歌而言,避谈影响及其转化便无法厘清其逻辑生成机制。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徐志摩的诗歌写作与翻译的内在联系,... 自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1959年)一文发表以来,海内外学界就不乏对影响研究(有意)无意的误读或误释。就中国现代诗歌而言,避谈影响及其转化便无法厘清其逻辑生成机制。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徐志摩的诗歌写作与翻译的内在联系,管窥中国现代诗歌的生成,阐明现代诗人将"影响之焦虑"化为革新之动力,通过自己多方位的创作与翻译,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等方面创造性地转化了西方诗体,不仅使现代(白话)新诗收获了文体的繁荣,也极大扭转了新诗的非诗化发展趋势,找回了它应有的艺术气质。诗人以其独特的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对此给出了足堪垂范后人的答案,尽管仍未完全成熟。对于郭沫若、闻一多、冯至、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诗人翻译家亦当如是观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互动生成 翻译 创作 创造性转化
下载PDF
曼斯菲尔德与徐志摩之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雷月梅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58-160,共3页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圈 ,但他们的作品在叙事角度、文体风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合之处。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主要通过人物的有限视角进行叙事 ,《幸福》就是通过女主人公贝萨的有限视角再现了她对人生的幻灭。...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圈 ,但他们的作品在叙事角度、文体风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合之处。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主要通过人物的有限视角进行叙事 ,《幸福》就是通过女主人公贝萨的有限视角再现了她对人生的幻灭。徐志摩的短篇《浓得化不开》(新加坡 )也是通过人物廉枫的有限视角透视了他孤独悲哀的心境。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的作品在文体风格方面也极为相似 ,他们的作品都以含蓄为主要特征。其实 ,二位作家创作的异曲同工之妙有着坚实的基础 ,因为早在 192 2年徐志摩就拜访过曼斯菲尔德 ,且他是中国翻译这位女作家作品的第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 徐志摩 叙事角度 文体风格
下载PDF
探索与纠偏:新月社排演《齐德拉》的戏剧史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诗洋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73,共12页
新发现的张彭春日记详细记载了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新月社排演话剧《齐德拉》始末。其在戏剧史、文化史上的意义一直未得到学界充分认识。《齐德拉》诗剧本身所倡导的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的观念,为五四之后的社会现实所需要;其不同于西... 新发现的张彭春日记详细记载了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新月社排演话剧《齐德拉》始末。其在戏剧史、文化史上的意义一直未得到学界充分认识。《齐德拉》诗剧本身所倡导的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的观念,为五四之后的社会现实所需要;其不同于西方"问题剧"的诗性审美倾向,和张彭春、徐志摩等新月社同仁的艺术追求正相契合,也是对当时流行的"写实主义"的有意反拨。新月社从宏大问题叙事走出,探索个人、婚姻、家庭、欲望、人性等问题,回归到对象征、写意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审美的重视。新月社名流搬演《齐德拉》的探索和纠偏,可视为"国剧运动"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彭春 徐志摩 新月社 齐德拉 诗剧
原文传递
徐志摩诗歌中隐现的传统文化精神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容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44-46,共3页
长期以来,徐志摩都被视为资产阶级自由诗人,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强调他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却没有人明确提到过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徐志摩诗歌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入手,论述这位“资产阶级诗人”与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割裂的丝... 长期以来,徐志摩都被视为资产阶级自由诗人,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强调他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却没有人明确提到过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徐志摩诗歌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入手,论述这位“资产阶级诗人”与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割裂的丝丝缕缕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思想感情 爱情 徐志摩 诗歌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旅行”中的苏俄形象与中国道路的不同想象——以瞿秋白和徐志摩的苏俄游记为中心 被引量:4
12
作者 鲍良兵 孙良好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0-172,共13页
作为"后发"的现代国家,20世纪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学的发生、发展都与"异国"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苏俄,受其影响深远。1920年代初,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徐志摩的《欧游漫录》是当时介绍苏俄最为重... 作为"后发"的现代国家,20世纪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学的发生、发展都与"异国"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苏俄,受其影响深远。1920年代初,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徐志摩的《欧游漫录》是当时介绍苏俄最为重要的文献,曾在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对比瞿秋白和徐志摩笔下的苏俄形象,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借助形象学理论和方法,在比较形象差异的基础上探究自我主体的差异如何影响"苏俄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本土民族国家道路之间的想象机制。苏俄形象在新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主体不同的知识分子在进行异邦的深刻体验和"观看及想象"之下所展开的对现代中国道路的不同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徐志摩 苏俄形象 形象学 想象中国
原文传递
论徐志摩散文的美学追求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智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8-125,共8页
赋与大自然以性灵神韵和社会意义,是徐志摩散文追捕的美。他把三种美感形态的创造作为散文重要的艺术追求:柔美,能让人感到和谐、情意缠绵及轻松愉快;壮美,能引起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悲壮美,能使人在沉痛、怜悯、崇敬和赞美等... 赋与大自然以性灵神韵和社会意义,是徐志摩散文追捕的美。他把三种美感形态的创造作为散文重要的艺术追求:柔美,能让人感到和谐、情意缠绵及轻松愉快;壮美,能引起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悲壮美,能使人在沉痛、怜悯、崇敬和赞美等精神反应中得到美好情感的激励、振奋、陶冶和提高。他在散文中所探索的想象美,主要表现在补充感觉、洞见美质、拓展诗意和超越时空局限方面。他的散文,极力追寻的浓艳富丽美文体,是由丰富的“色彩意识流”、变形的联喻、虚幻的荒诞描写和艺术通感组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散文 自然美 柔美 壮美 悲壮美 审美特征 想象美 情感 表现形态 文体风格
下载PDF
论徐志摩早期诗歌创作中的“以译代作”现象
14
作者 熊辉 《写作》 2024年第6期76-84,共9页
在新诗创作资源匮乏的“五四”前后,很多诗人依靠翻译外国诗歌来获得创作灵感或习得艺术表达方式,故“以译代作”成为早期中国新诗创作的特殊方式。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徐志摩早期的诗歌创作同样存在“以译代作”的特殊方... 在新诗创作资源匮乏的“五四”前后,很多诗人依靠翻译外国诗歌来获得创作灵感或习得艺术表达方式,故“以译代作”成为早期中国新诗创作的特殊方式。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徐志摩早期的诗歌创作同样存在“以译代作”的特殊方式。本文从“以译代作”的时代风尚为切入点,首先呈现了徐志摩诗歌创作中的“以译代作”现象,进而讨论这种创作方式如何使其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模仿、改写甚至是抄袭外国诗歌的烙印,这也许是成为他否定自己早期创作成就的原因之一。对徐志摩“以译代作”创作方式的讨论,有助于进一步廓清中国新诗创作的丰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诗歌翻译 诗歌创作 创作方式 以译代作
下载PDF
沉浸他者文化而生的民族自我批评:狄金森、徐志摩与赛珍珠
15
作者 张敬珏 朱骅(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68-80,共13页
狄金森、徐志摩、赛珍珠不仅是万众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还是重要的文学和政治团体的创始成员,是跨国文学共同体网络的一部分。他们与自己国家格格不入,却在异国他乡建构身份认同,都在自己的祖国和海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促进了中英之... 狄金森、徐志摩、赛珍珠不仅是万众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还是重要的文学和政治团体的创始成员,是跨国文学共同体网络的一部分。他们与自己国家格格不入,却在异国他乡建构身份认同,都在自己的祖国和海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促进了中英之间和中美之间极具活力的文化交流。他们对本国的批评之所以令人信服,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曾长时间生活在他者文化中,由此获得审视故土道德标准和国家政策所必要的批评距离。以对位视角来看,他们是早期移民作家和学者的杰出代表,他们相信多元交融的必要性,相信促进多元世界文化遗产,尤其是鼓励批评性文化以及民族自省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金森 徐志摩 赛珍珠 民族自省 自我批评 他者文化
下载PDF
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木青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543-549,共7页
徐志摩散文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 ,闪耀着潇洒、自由的个性风采 ;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渗性 ,又重视美学的移情作用 ,故其散文注重表现情景交融的诗境 ,心物合一的妙境 ,主客贯通的化境。他认为宇宙的生命精神蕴藏在生活本体和大... 徐志摩散文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 ,闪耀着潇洒、自由的个性风采 ;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渗性 ,又重视美学的移情作用 ,故其散文注重表现情景交融的诗境 ,心物合一的妙境 ,主客贯通的化境。他认为宇宙的生命精神蕴藏在生活本体和大自然中 ,因而 ,他的散文注重歌颂大自然和生活本体的主体———人的生命精神。徐志摩重视艺术中所迸发的思想火花 ,宣扬人道主义精神 ,鼓吹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这种思想是积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诗化散文 情感互渗 生命精神 中国
下载PDF
为新月找一个坐标——1925-1926年徐志摩与《晨报副刊》 被引量:1
17
作者 覃宝凤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03-106,共4页
报纸和出版社往往成为文学社团的生命线。通过对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间徐志摩所执掌的《晨报副刊》的考察,这个时期的《晨报副刊》对新月派自身的发展及其在整个文学史格局中的位置的影响是很大的,徐志摩为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在现代... 报纸和出版社往往成为文学社团的生命线。通过对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间徐志摩所执掌的《晨报副刊》的考察,这个时期的《晨报副刊》对新月派自身的发展及其在整个文学史格局中的位置的影响是很大的,徐志摩为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在现代文学地图上寻找了一个坐标,确立了它独特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晨报副刊》 徐志摩 新月派
下载PDF
论徐志摩散文中“浓得化不开”的色彩景观
18
作者 郑奕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3期1-5,共5页
徐志摩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散文结构自由、文风艳丽,具有诗化色彩,在文坛大放异彩。徐志摩散文建构了丰富多元的色彩景观,包括暗淡苍凉的冷色调、浓烈宏阔的暖色调,以及植根日常的中间色调。徐志摩散文中的色彩具有状物造境、写... 徐志摩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散文结构自由、文风艳丽,具有诗化色彩,在文坛大放异彩。徐志摩散文建构了丰富多元的色彩景观,包括暗淡苍凉的冷色调、浓烈宏阔的暖色调,以及植根日常的中间色调。徐志摩散文中的色彩具有状物造境、写人记事等功能,形成了艳丽的文风。徐志摩散文的色彩表现力一方面来源于作家的想象力与充沛的情感,另一方面来源于剑桥大学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该文分析了徐志摩散文中的色彩景观建构,然后分析徐志摩散文中色彩的表现功能,最后探讨其色彩表现力的来源,旨在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散文 自然崇拜 色彩景观 表现功能 剑桥大学
下载PDF
另一种康桥情结——作为情诗的《再别康桥》再解读
19
作者 彭贵昌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14,104,共6页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白话新诗经典,其内涵并非只是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背后还蕴含着徐志摩对林徽因爱而不得的哀伤和对昔日美好的回忆。徐志摩在不同时间写下的回忆康桥的诗作和散文都充满着“甜蜜”气息,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林...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白话新诗经典,其内涵并非只是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背后还蕴含着徐志摩对林徽因爱而不得的哀伤和对昔日美好的回忆。徐志摩在不同时间写下的回忆康桥的诗作和散文都充满着“甜蜜”气息,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林徽因的感情,同时,这篇诗作的创作背景也与他的感情生活息息相关。在这样的语境下,结合徐志摩的其他诗作来重新解读《再别康桥》,诗中的各种意象和场景都是爱情和回忆的投射,因此《再别康桥》可以看作一首情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林徽因 《再别康桥》 情诗
下载PDF
陌生化诗歌翻译与翻译规范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琳 胡强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99,共6页
本文从翻译规范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的翻译学理据。其有机诗体译诗遵从了当时的初始规范即目标文化取向,体现出较强的接受性:早期译诗与文言古体诗杂合;而中后期的译诗则与新格律诗体杂合;同时,遵守了预先规范和责任... 本文从翻译规范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的翻译学理据。其有机诗体译诗遵从了当时的初始规范即目标文化取向,体现出较强的接受性:早期译诗与文言古体诗杂合;而中后期的译诗则与新格律诗体杂合;同时,遵守了预先规范和责任规范。作为新月社的主要成员,其译诗选材和翻译文本表现均体现出其遵守社团纲领:译诗成为其探寻白话新诗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的工具。因而注重译诗本身的形式、意境和韵律的和谐统一;最后,遵守了文本语言规范,在译诗中大量运用白话口语词汇并杜撰新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诗歌语言的非标准化和陌生化。因此,其译诗具有历史性的诗学意义:追求诗歌艺术的新奇性,从而获得陌生化诗歌翻译的效果,最终使译诗成为白话新诗发展的助推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规范 陌生化翻译 有机诗体 徐志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