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超声造影测量肺循环时间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充盈压升高的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淑华 张梅青 +6 位作者 王秋霜 朱斐 姬冬冬 李敏 刘丹 杨菲菲 张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心脏超声造影测量肺循环时间(PTT)及肺血量(PBV)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充盈压升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6例,根据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估... 目的探讨应用心脏超声造影测量肺循环时间(PTT)及肺血量(PBV)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充盈压升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6例,根据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估指南分为左心室充盈压正常组(n=41)和左心室充盈压升高组(n=35),同时选择健康对照30例,所有受检者行常规超声和心脏超声造影,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三尖瓣反流速度及压差、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速率(E)、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等,测定对比剂PTT并计算PBV。比较3组超声参数、PTT及PBV的差异。分析PTT、PBV与各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PTT、PBV预测左心室充盈压升高的效能。结果对照组、左心室充盈压正常组、左心室充盈压升高组间比较,PTT依次延长,PBV增多,LVEF减低,LVEDV、LVEDD、LAVI、E/e'增大(F=22.93、12.01、103.85、23.15、51.40、35.04、48.94,P均<0.05),肺动脉瓣反流舒张晚期压差增加(F=4.15,P<0.05),B型钠尿肽增高(H=44.44,P<0.01)。PTT和PBV与LVEDV(r=0.455、0.591)、LVEDD(r=0.393、0.621)、LAVI(r=0.453、0.581)、三尖瓣反流压差(r=0.254、0.396)、肺动脉瓣反流舒张晚期压差(r=0.630、0.487)、E/e'(r=0.514、0.526)及B型钠尿肽(r=0.471、0.621)均呈正相关(P均<0.05),与LVEF呈负相关(r=−0.692、−0.363,P<0.05)。PTT和PBV预测左心室充盈压升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2和0.760,PTT>8.6 s和PBV>438.9 ml判断左心室充盈压升高的敏感度分别为68.5%、71.9%,特异度分别为82.7%、61.3%。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PTT和PBV随左心室充盈压升高而延长和增多,超声造影测得的PTT和PBV用于评估心力衰竭左心室充盈压升高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肺循环时间 肺血量 心脏超声造影 左心室充盈压
下载PDF
21天头低位卧床对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卫世强 鲁力立 +3 位作者 宿双宁 李勇枝 张三林 刘向昕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 探讨 2 1d - 6°头低位卧床 (HDT - 6°)对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并对其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为地面模拟失重及航天飞行医学监督提供有关医学参考。 方法 采用Vmax 2 2LV肺功能仪和 6 2 0 0肺功能仪 ,对 16名健康男性... 目的 探讨 2 1d - 6°头低位卧床 (HDT - 6°)对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并对其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为地面模拟失重及航天飞行医学监督提供有关医学参考。 方法 采用Vmax 2 2LV肺功能仪和 6 2 0 0肺功能仪 ,对 1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卧床前、后及卧床不同时间反映肺弥散功能的指标 [弥散容量 (DLco)、弥散常数 (Kco)、肺泡容量 (VA) ]以及反映肺内气体分布的指标和肺血容量分别进行了测试。 结果 与卧床前平卧位相比 ,在卧床开始时 ,DLco、Kco均增加 ,从卧床的第 3天起至恢复期第 1天 ,DLco、Kco显著减少 ,恢复期第 3天尚未恢复至卧床前水平 ;头低位卧床期间VA显著减少。Kco在卧床中的变化趋势与DLco一致 ,但变化率高于DLco ,主要是由于头低位卧床期间VA、肺血容量的显著减少以及肺内吸入气的分布不均有关 ,同时肺泡 毛细血管膜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结论 头低位卧床肺弥散功能下降与肺毛细血管血量的减少、肺泡容量下降 ,以及通气血流分布不均和潜在性的肺间质水肿导致膜弥散下降有关 ,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的医学监督应考虑肺弥散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低位卧床 肺弥散功能 弥散容量 弥散常数 肺泡容量 气体分布 肺血容量
原文传递
高原肺水肿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范勇 史玉玲 刘杰 《河南中医》 2023年第9期1435-1444,共10页
高原环境(低压低氧、寒冷、强紫外线、干燥、风沙大等)引起的肺动脉压过度增高、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异常、肺血容量增加、肺部炎症反应等因素致使血浆、蛋白和红细胞漏出/渗出至肺间质或肺泡,从而导致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 高原环境(低压低氧、寒冷、强紫外线、干燥、风沙大等)引起的肺动脉压过度增高、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异常、肺血容量增加、肺部炎症反应等因素致使血浆、蛋白和红细胞漏出/渗出至肺间质或肺泡,从而导致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的发生。中西医治疗HAPE各有优势,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中医药治疗HAPE存在的不足是:中医对HAPE的防治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和验证;中医治疗HAPE的临床数据相对较少,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因此,今后应加强对中医理论和经典组方的深入研究,开展更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收集更多证据支持中医防治HAPE的有效性,同时也要加强与西医的协同合作,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肺水肿 发病机制 肺动脉压 肺泡-毛细血管膜 肺血容量 肺部炎症反应
下载PDF
心功能不全病人右胸导纳图变化与肺动脉嵌压间的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张海峰 白伟光 《临床医学》 CAS 2006年第12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时右胸导纳图变化与肺动脉嵌压(PCWP)间的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3例心功能不全住院病人,应用右胸导纳图技术(RCEAP)检测射血及射血前期肺动、静脉内血容量波变化,并与心导管术测定的肺动脉嵌压进行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时右胸导纳图变化与肺动脉嵌压(PCWP)间的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3例心功能不全住院病人,应用右胸导纳图技术(RCEAP)检测射血及射血前期肺动、静脉内血容量波变化,并与心导管术测定的肺动脉嵌压进行对比分析,求出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射血前间期(Q-j间期)随心功能不全加重而时间延长,相反,射血期(j-z间期)相对缩短,肺动、静脉容量波变化比值(Hc/Hz),Hc=c波高度,Hz=z波高度)与PCWP的相关系数为0.8933(P<0.01)。结论RCEAP是评价左心功能的一种无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功能不全 肺动脉嵌压 肺血容量 右胸导纳图技术
原文传递
头低位卧床对肺血流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卫世强 王东平 +3 位作者 张三林 倪军 刘建中 仲崇发 《实用医药杂志》 2006年第7期825-828,共4页
目的观察-6°头低位卧床(HDT-6°)对肺循环血流的影响,并探讨其与肺弥散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YK-10循环系统监测仪和HP2500超声诊断仪,对1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90minHDT-6°卧床及21dHDT-6°卧床前、后及卧床不同时间肺循... 目的观察-6°头低位卧床(HDT-6°)对肺循环血流的影响,并探讨其与肺弥散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YK-10循环系统监测仪和HP2500超声诊断仪,对1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90minHDT-6°卧床及21dHDT-6°卧床前、后及卧床不同时间肺循环血流、肺血容量、右心输出量等有关指标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在90min卧床试验中,HDT-6°卧床肺血容量较卧床前坐位显著增加,随卧床时间延长,肺血容量渐减少,90min左右已显著少于平卧位水平。在21d卧床中,第3天最低,第7天测量仍显著低于卧床前平卧位对照值,以后保持相对稳定。起床后第3天平卧位测量仍低于卧床前。右心输出量在卧床第3天即显著下降,之后保持相对稳定,在起床第3天测量基本恢复;每搏量在卧床第7天显著降低,一直持续到起床第3天,而在这个阶段,心率则逐渐增加,卧床第20天和起床第1、3天均比卧床前有显著增加。结论头低位卧床使肺血流量增加的同时,增加了肺循环的灌注压,有肺间质水肿的潜在危害。同时肺动脉压升高,以及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自我调节,反过来减少了肺灌注,肺毛细血管血量的减少,有自我保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低位卧床 肺循环血流 肺血容量 右心输出量 肺动脉压
下载PDF
应用多普勒超声判断肺功能的价值
6
作者 周传江 崔金敏 +1 位作者 陈东义 李玉 《中国厂矿医学》 2008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在判断肺功能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对41例胸外科术前病人的肺动脉及其分支进行测量,计算其血流量参数,并与主要肺功能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及与肺灌注显像测得的左肺血流百分值对比。结果主肺动脉每分钟血...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在判断肺功能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对41例胸外科术前病人的肺动脉及其分支进行测量,计算其血流量参数,并与主要肺功能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及与肺灌注显像测得的左肺血流百分值对比。结果主肺动脉每分钟血流量与用力肺活量(FVC)间呈正相关(r=0.646,P<0.01);左肺血流量百分值与肺灌注显像测得结果一致(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可清晰准确地测量肺动脉直径及各种频谱参数;测得的肺动脉血流量参数与FVC间有良好的正相关,该法可替代肺灌注显像测量左或右肺血流量百分值,对术前正确的估价肺功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超声 肺血流量 肺功能
下载PDF
建立正常人肺血管容量的无创精确测量方法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4
7
作者 孙兴国 Songshou Mao +2 位作者 Matthew J. Budoff William W. Stringer 程显声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26-329,J0007,共5页
目的:由于传统呼吸调控环路忽略了对血液循环的决定性作用,肺(静脉)血管容量相关研究甚少,亟需建立肺血管容量测量方法。方法:选择正常志愿者完成CT全肺扫描,图像数据经过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从肺尖到肺底以40~50层进行肺野手工切划... 目的:由于传统呼吸调控环路忽略了对血液循环的决定性作用,肺(静脉)血管容量相关研究甚少,亟需建立肺血管容量测量方法。方法:选择正常志愿者完成CT全肺扫描,图像数据经过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从肺尖到肺底以40~50层进行肺野手工切划,相邻层间由计算机自动模拟连接,在去除干扰后进行全肺血管(≥0.6 mm)高精度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处理,进而计算全肺和肺血管容积。结果:12例正常志愿者从肺尖到肺底CT扫描图片层数为530±98(431~841)张。全肺和肺血管的总容积是3705±857(2398~5383)ml,肺血管血液总的容积是125±32(94~201)ml。按肺静脉系统血管容量约为全肺血管血液容量一半计算,应该是63±16(47~100)ml。结论:肺CT扫描数据分析三维立体成像建立肺血管容量无创测量方法精确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脏CT扫描 肺血管总容量 肺血管树 肺静脉血管容量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肺灌注成像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文强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22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肺灌注成像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行双源CT检查的疑似肺栓塞患者86例,对其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电脑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图像和肺灌注血容量(PBV)图像。以CT...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肺灌注成像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行双源CT检查的疑似肺栓塞患者86例,对其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电脑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图像和肺灌注血容量(PBV)图像。以CTA图像作为对照,统计PBV图像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PBV图像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为94.12%(48/51),特异性为60.00%(21/35),阳性预测值为77.42%(48/62),阴性预测值为87.50%(21/24),PBV图像诊断完全肺栓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16/16)。结论双源CT双能肺灌注成像能获得肺部、肺部动脉的解剖学信息和肺部血流灌注情况,据此可获得较多诊断肺栓塞的有效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双源CT 肺灌注血容量
原文传递
稳定期COPD患者肺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改变 被引量:2
9
作者 高蓓兰 刘锦铭 +2 位作者 杨文兰 朱东 王英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76-87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病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弥散功能的改变,探讨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与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对COPD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8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35例健康者测定静息状态下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观察各项肺功能... 目的研究不同病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弥散功能的改变,探讨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与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对COPD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8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35例健康者测定静息状态下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观察各项肺功能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COPD组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百分比等参数从Ⅰ级开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每升肺泡容积DLCO(DLCO/VA)、Dm以及Vc等参数则从Ⅱ级开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Ⅰ级患者Dm较对照组下降,但Vc有增高(均P<0.05)。结论在COPD早期,尽管DLCO值在正常范围,但膜弥散已有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Dm和Vc同时减低,DLCO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Dm及Vc是弥散功能重要和敏感的指标,可反映肺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生理改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氧化碳弥散量 膜弥散 肺泡毛细血管床容量
下载PDF
正常人的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又宁 茌璐琪 +2 位作者 朴哲龙 郝峰英 张青勉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测定正常成人的肺弥散能力(DL)、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及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计算与年龄、身高、体重相关的回归方程;研究年龄对于DL特别是对Dm、Vc的影响以及后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单次呼吸法测... 目的:测定正常成人的肺弥散能力(DL)、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及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计算与年龄、身高、体重相关的回归方程;研究年龄对于DL特别是对Dm、Vc的影响以及后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单次呼吸法测定DLCO,测定不同吸入气氧分压下的DLCO,采用Roughton和Foster方法计算Dm和Vc。结果:年龄与DL、Dm、Vc呈中度或高度负相关,DL与Dm和Vc、VA与DL、Dm和Vc中度或高度正相关;DL、Dm在40岁以后开始降低,Vc在50岁以后开始降低;在各年龄组DL、Dm和Vc的回归方程中,身高和/或年龄为进入公式的主要变量。结论:(1)年龄与Dm、Vc呈线性负相关;(2)Dm在40岁以后开始降低,Vc减少发生在50岁以后;(3)DL在4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而减少主要是由于Dm、Vc的降低所引起;(4)Dm、Vc的减少与VA随年龄变化有关;(5)身高和/或年龄是D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气屏障 肺毛细血管床 容量 肺泡 DM VC
下载PDF
肺减容手术治疗肺气肿对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徐鉷 高坤祥 +2 位作者 程庆书 王云杰 刘锟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4期2272-2274,共3页
目的 :比较肺减容手术前、后肺膜弥散量 (Dm)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 (Vc)对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的影响 .方法 :建立肺气肿动物模型 ,单侧施行LVRS ,并在手术前和手术后 4wk测定动脉血气 ,DL(肺弥散功能 ) ,Dm ,VC;结果 :LVRS前、后的DL ,... 目的 :比较肺减容手术前、后肺膜弥散量 (Dm)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 (Vc)对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的影响 .方法 :建立肺气肿动物模型 ,单侧施行LVRS ,并在手术前和手术后 4wk测定动脉血气 ,DL(肺弥散功能 ) ,Dm ,VC;结果 :LVRS前、后的DL ,Dm ,Vc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 )分别为 (6 3± 4 ) %和 (77± 5 ) % ,(6 7± 5 ) %和 (71±4 ) % ,(71± 7) %和 (83± 6 ) % ,(78± 4 )mmHg和 (93± 3)mmHg .除Dm外 ,手术前、后各组值的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肺气肿肺弥散功能下降 ,与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肺毛细血管床容量有关 .LVRS术后肺弥散功能、动脉血氧分压、低氧血症的显著改善 ,与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增加显著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外科学 一氧化碳 肺弥散能力 肺毛细血管床容量
下载PDF
维吾尔族173例与汉族163例体检者肺毛细血管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血量与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差异性分析
12
作者 贾慧英 赵明华 +7 位作者 马岩霞 韩克斯 巴提曼 徐春莲 王维 孜比尔 买尔巴提 徐世琦 《中国医药》 2013年第6期778-780,共3页
目的比较在我院体检的维吾尔族和汉族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正常值、肺毛细血管血量(VC)与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之间的差异。方法对在我院体检的336例(汉族163例,维吾尔族173例)成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进行肺功能及弥散功能... 目的比较在我院体检的维吾尔族和汉族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正常值、肺毛细血管血量(VC)与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之间的差异。方法对在我院体检的336例(汉族163例,维吾尔族173例)成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进行肺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查,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DLCO、单位肺泡弥散量(KCO)、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Dm)及Vc。通过年龄分层比较,对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维吾尔族组和汉族组肺通气功能呼气峰流量(P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2.0)L/s比(6.8±2.0)lMs](P〈0.05),弥散功能DLCO、Vc、KC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2.0)mmol/(min·kPa)比(8.5±1.8)mmol/(min·kPa),(70±19)ml(77±20)ml,(1.59±0.20)mmol/(min·kPa·L)比(1.73±0.25)mmol/(min·kPa·L)](P〈0.01);通过维吾尔族和汉族年龄分层进行比较,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25%~75%)、DLCO、KCO、Dm均在40岁以后与30~39岁组间比较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max、FEV1、Vc则在50岁以后与30~39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体检的维吾尔族和汉族肺通气功能差异,主要表现在弥散功能方面的差异。民族间弥散值差异是否与少数民族居住的环境、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毛细血管膜弥散 肺毛细血管血量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维吾尔族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肺弥散功能的研究
13
作者 杜勤惠 李燕芹 +1 位作者 秦慧 刘斌 《中国综合临床》 2009年第9期956-959,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肺部微血管的改变。方法对58例糖尿病患者和4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肺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测,另对其中21例糖尿病患者和1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功能(DM)和肺毛细血管血容量(Vc)测定。结果糖尿病患者...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肺部微血管的改变。方法对58例糖尿病患者和4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肺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检测,另对其中21例糖尿病患者和1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功能(DM)和肺毛细血管血容量(Vc)测定。结果糖尿病患者肺通气功能一秒率(FEV1/FVC)为(81.02±6.40)%,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102.03±14.40)%,与健康对照组[FEV1/FVC:(81.20±6.96)%,FEV1%:(103.94±11.4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94、0.737。P均〉0.05)。糖尿病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为(18.14±5.92)ml/(mmHg·min),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为(72.79±19.85)%,较健康对照组IDLCO:(25.42±5.61)mE/(mmHg·min)。DL-CO%:(90.60±13.25)%]明显降低(t值分剐为6.407、5.268,P均〈0.01),病程≥10年的糖尿病患者DL-CO为(15.15±3.92)ml/(mmHg·min),DLCO%为(64.69±17.49)%,较病程〈10年的患者[DLCO:(21.14±6.12)mE/(mmHg·min),DLCO%:(80.904-18.98)%]明显降低(t=4.435,-3.381,P均〈0.01)。糖尿病患者DM为(20.96±5.33)ml/(mmHg·min),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占预计值百分比(DM%)为(51.10±13.88)%,较健康对照组[DM:(42.92±13.14)ml/(mmHg·min),DM%:(83.58±26.79)%]明显降低(t值分男·l为6.801、4.612,P均〈0.01),而糖尿痛组VC为(61.40±52.84)ml,肺毛细血管血容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为(78.05±64.40)%,与健康对照组[VC:(66.99±19.63)ml,VC%:(79.33±23.32)%]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肺弥散功能受损,与病程长短有关,随病程延长,弥散功能下降更加明显。糖尿病患者弥散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功能 肺毛细血管血容量
原文传递
SARS对肺膜弥散量和肺毛细血管血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王巍 周怡 +5 位作者 袁新荣 林明贵 陈红兵 王金河 王安生 王玉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65-767,共3页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肺弥散能力 (DL)、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 (Dm)及肺泡毛细血管血容量 (Vc)的变化 ,探讨肺弥散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SARS组 (2 6例 )及正常对照组 1 2名 ,测定静息状态下不同氧分压下的...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肺弥散能力 (DL)、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 (Dm)及肺泡毛细血管血容量 (Vc)的变化 ,探讨肺弥散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SARS组 (2 6例 )及正常对照组 1 2名 ,测定静息状态下不同氧分压下的DL ,按照Roughton和Forster方法计算Dm和Vc。结果 SARS组DLco显著低于对照组 ,A组Dm和Vc显著低于对照组 ;肺部病变程度越重 ,肺弥散功能损害越重 ,残气容积 (RV)低于或高于正常值者也增多。结论 SARS患者不仅有Dm而且也有Vc的改变 ,Dm和Vc的测定对发现SARS肺病变有益 ,可以明确DL下降的原因及判断病变的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一氧化碳弥散量 膜弥散 肺泡毛细血管血量
下载PDF
气胸对膜弥散量和肺毛细血管血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曾勉 谢灿茂 +2 位作者 李志平 程东升 严英硕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42-244,共3页
目的探讨气胸患者治疗前后肺膜弥散量(Dm)和肺毛细血管血量(Vc)对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的影响,阐明肺复张后低氧血症的机制。方法对21例气胸患者在治疗前和肺复张后1周进行肺通气功能、DLCO、Dm、Vc和动脉血... 目的探讨气胸患者治疗前后肺膜弥散量(Dm)和肺毛细血管血量(Vc)对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的影响,阐明肺复张后低氧血症的机制。方法对21例气胸患者在治疗前和肺复张后1周进行肺通气功能、DLCO、Dm、Vc和动脉血气测定。结果气胸时和肺复张后DLCO分别为(64±4)%和(71±4)%,Dm分别为(66±5)%和(74±4)%,Vc为(70±5)%和(80±6)%,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837±23)mmHg和(894±1.5)mmHg,肺泡通气量(VA)为(4.40±0.20)L和(5.40±0.20)L,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为(59±4)%和(79±4)%,死腔气量/潮气容积(VD/VT)为0.340±0.020和0.210±0.010。这些指标治疗后有明显改善,除Dm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0.01)。Dm和Vc与DLCO明显相关,以Dm与DLCO关系更显著。Dm与DLCO治疗前相关系数r=0.862,P<0.0001;治疗后r=0.728,P<0.001。Vc与DLCO治疗前后分别为r=0.643,P<0.01和r=0.52,P<0.0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胸 一氧化碳弥散量 膜弥散量 肺细血管血量
原文传递
正常人每搏输出量与肺静脉血管容量和左心房容量的相关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兴国 Songshou Mao +2 位作者 Matthew J. Budoff William W. Stringer 程显声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37-340,共4页
目的:从新理论对呼吸调控解释中,肺-动脉血液循环时间直接决定了吸、呼时相从开始到被终止(即吸呼切换)时间,从而形成呼吸节律和频率。但相关研究甚少,使用肺CT扫描和心脏CTA造影对同一个人进行肺静脉血管容量、左心房容量及每搏输出量... 目的:从新理论对呼吸调控解释中,肺-动脉血液循环时间直接决定了吸、呼时相从开始到被终止(即吸呼切换)时间,从而形成呼吸节律和频率。但相关研究甚少,使用肺CT扫描和心脏CTA造影对同一个人进行肺静脉血管容量、左心房容量及每搏输出量多项测定,分析其相关关系以探讨循环时间对呼吸的调控。方法:按我们近期建立肺CT扫描进行全肺血管(≥0.06 mm)高精度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处理后,估算肺静脉血管容量和心脏CTA造影数据经过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计算左心房容量和每搏输出量。将三者进行相关关系分析,推算肺-循环时间。结果:5例正常志愿者的全肺和肺血管的总容量3486±783(2156-4418)ml,肺血管容量141±20(105-163)ml,估算肺静脉血管容量71±10(52-81)ml;左心房容量是97±39(53-165)m L,每搏输出量是86±16(60-106)ml。肺静脉血管容量和左心房容量之和大约是每搏输出量2.0±0.3(1.7-2.4)倍;其中肺静脉血管容量略小于每搏输出量(0.8±0.1),而左心房容量略大于每搏输出量(1.1±0.4)。结论 :推算的肺-动脉时间约为三次心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脏CT扫描 肺血管树三维成像 肺血管总容量 肺静脉血管容量 心脏CTA 每搏输出量 左心房容量 心脏三维成像
下载PDF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锦铭 吴文 +5 位作者 王英敏 朱东 郑卫 杨文兰 高蓓兰 江平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69-371,380,共4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患者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和肺泡毛细血管床容量(VC)变化及特点。方法20例IIP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寻常性间质性肺炎(UIP)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各7例。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观察组及... 目的研究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患者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和肺泡毛细血管床容量(VC)变化及特点。方法20例IIP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寻常性间质性肺炎(UIP)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各7例。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观察组及对照组的CO弥散量(DLCO)、比弥散量(DLCO/VA)、DM、VC及肺通气功能。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的FEV1分别为(72.44±13.61)%及(103.33±11.96)%(预计值),FVC为(74.80±20.59)%及(116.08±16.84)%(预计值),观察组均明显降低(P<0.001);FEV1/FVC分别为(80.00±7.99)%、(79.92±4.56)%,无显著性差异(P>0.05);DLCO分别为(13.64±4.20)mL·mmHg1·min1及(21.80±2.88)mL·mmHg1·min1,观察组明显降低(P<0.001);DLCO/VA分别为(4.49±1.16)mL·mmHg1·min1、(4.23±0.57)mL·mmHg1·min1,无显著性差异(P>0.05);DM分别为(30.17±19.61)mL·mmHg1·min1、(67.63±11.28)mL·mmHg1·min1,VC分别为(51.00±13.06)mL、(66.67±9.62)mL,观察组均明显降低(P<0.001,P<0.05)。UIP组与NSIP组上述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LCO变化可由DM和VC变化共同影响。DM、VC变化也可不完全一致,DM降低时VC可正常甚至反而升高,DLCO却可能在正常范围。DM及VC测定可作为早期评价肺弥散功能损害敏感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肺泡毛细血管膜 弥散能力 肺毛细血管床容量 换气功能 血红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