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面积股前外侧皮瓣的设计与切取:附28例报告 被引量:27
1
作者 隋海明 翟建国 +2 位作者 吴红军 史永安 丛海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股前外侧皮瓣的设计、切取方法及修复创面的疗效。方法依据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设计皮瓣。切取皮瓣时保留一支较粗大的肌支或源血管的终末支,在皮瓣近端或远端选取一支口径适宜的穿支,将两者吻合以扩大血管... 目的探讨大面积股前外侧皮瓣的设计、切取方法及修复创面的疗效。方法依据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设计皮瓣。切取皮瓣时保留一支较粗大的肌支或源血管的终末支,在皮瓣近端或远端选取一支口径适宜的穿支,将两者吻合以扩大血管供血范围,皮瓣皮血管为肌皮穿支型的供吻合的穿支自肌肉穿出点切断,皮瓣皮血管为肌间隙穿支或直接皮动脉型的广泛游离供吻合的肌皮穿支。自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该术式临床应用于四肢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创面修复28例,术中测量穿出肌肉浅出处切断穿支的血管口径,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随访供区有无并发症出现。结果18例皮血管为肌皮穿支型的皮瓣自肌肉穿出点切断供吻合的穿支,术中测量该处血管口径为1.3—1.8mm,平均1.45mm,均可用于吻合。28例28块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22.0em×15.0em一42.0em×14.0em。其中2例皮血管为肌皮穿支型的皮瓣术后发生动脉危象,为血肿压迫吻合口并形成血栓,清除血肿后重新吻合,皮瓣成活。无感染病例发生,皮瓣受区与供区均一期愈合,未发现皮瓣皮缘坏死。2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供区未见明显塌陷畸形、肌肉坏死、肌力减退和肌疝等,皮瓣外观平整、颜色接近正常、质地好。结论采取吻合穿支的手术方式可切取大面积的股前外侧皮瓣,用于创面的修复,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 皮瓣移植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变异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徐涛 薛绛宇 +5 位作者 陈炯 比诺德 崔宇辉 高文伟 王韧 曹合利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了解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的变异特点,为血管和颅底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6例经福尔马林处理的人脑完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算,并作摄影。结果46例(92侧)中,两侧后交通动脉(PCoA)管径不等超过60%,长度相差2mm以上... 目的了解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的变异特点,为血管和颅底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6例经福尔马林处理的人脑完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算,并作摄影。结果46例(92侧)中,两侧后交通动脉(PCoA)管径不等超过60%,长度相差2mm以上者约占50%;PCoA与大脑后动脉(PCA)的解剖关系中,约50%发育正常;基底动脉(BA)与两侧PCA组成的分叉角为45°~150°,平均105°,PCA交通前段内穿支出现率98%。结论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中,约50%以上存在血管的管径、长度和解剖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S动脉环 显微解剖 后循环 内穿支
下载PDF
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荣 金光哲 +5 位作者 巨积辉 李建宁 赵强 刘跃飞 李雷 侯瑞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3-695,共3页
目的报道以内踝上胫后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2月~2010年2月,对22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以内踝上胫后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修复术。皮瓣面积10cm×7cm~15cm×11cm,供... 目的报道以内踝上胫后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2月~2010年2月,对22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以内踝上胫后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修复术。皮瓣面积10cm×7cm~15cm×11cm,供区采用下腹部全厚皮片植皮。结果术后22例患者皮瓣均一期成活,供区伤口一期愈合。经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不臃肿,感觉恢复S2~S3+,足部行走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植皮者植皮区松软,外观可,无瘢痕挛缩。结论内踝上以胫后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解剖恒定,手术操作安全、简便,可满足踝部部创面覆盖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穿支 损伤修复
下载PDF
小腿后部穿支的3D可视化研究与皮瓣设计 被引量:6
4
作者 唐茂林 徐象党 +2 位作者 戴开宇 周鹏 杨新东 《解剖与临床》 2009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运用血管造影及其数字化模型探讨小腿后部各区穿支间的关系,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8具新鲜成人整尸,采用改良的氧化铅配方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其中2具行连续螺旋CT扫描,对小腿进行三维重建。(2... 目的:运用血管造影及其数字化模型探讨小腿后部各区穿支间的关系,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8具新鲜成人整尸,采用改良的氧化铅配方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其中2具行连续螺旋CT扫描,对小腿进行三维重建。(2)将小腿后部分为上、中、下3区,层次解剖并配合x线摄影,观测各区穿支的定位、直径、走行、分支及其相互之间的吻合状况。结果:小腿后部共有外径≥0.5mm穿支(13±2.3)支,平均外径(0.8±0.2)mm,平均供血面积(38±9.0)cm2。上区的胭动脉穿支位置恒定且较粗大,向下与中区的胫后动脉、腓动脉之穿支形成不减少口径的真性吻合,其单穿支供血面积高达(55±20)cm2;下区穿支较细,沿跟腱两侧呈链状分布,向上与中区的穿支吻合。结论:小腿后部为良好的穿支皮瓣供区,中区可切取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上区与下区可分别切取近端蒂与远端蒂穿支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 穿支 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5
作者 郑和平 陈鹏 +2 位作者 洪发兰 陈超勇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与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 目的为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①前臂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与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①前臂后皮神经主干行于前臂背侧,约在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下行达腕背部,分布于前臂后外侧1/3区域;②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的肌间隙、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肱骨外上髁下12.5~15.8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前臂后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之间形成顺沿肌间隙和前臂后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可以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为蒂形成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臂、腕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损伤 穿支 外科皮瓣 前臂后外侧 移位术
下载PDF
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4
6
作者 郑和平 林涧 +2 位作者 张志宏 陈超勇 张发惠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观察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的解剖学。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以肱骨外上髁为观测标志点,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1)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2)穿支与周围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 目的观察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皮瓣的解剖学。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以肱骨外上髁为观测标志点,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1)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2)穿支与周围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2侧新鲜标本上分别进行墨染和模拟手术设计。结果来源于骨问后动脉桡侧肌皮支、桡动脉肌间隙支和桡动脉直接骨膜支的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穿出深筋膜的位置相对恒定,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的肌间隙、旋后肌与拇长展肌之间、肱骨外上髁下12.5—15.8cm范围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邻近的肌皮穿支血管、前臂后皮神经外侧支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之间形成顺沿肌间隙和前臂后皮神经外侧支纵轴的血管丛。结论以前臂后外侧中段穿支为蒂,可形成轴型皮瓣或跨区域供血皮瓣转位修复前臂及腕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损伤 外科皮瓣 穿支
原文传递
眶颧额颞下入路对Willis动脉环的显微解剖
7
作者 张志钢 袁贤瑞 +2 位作者 赵杰 焦光辉 徐德宝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2年第9期921-923,共3页
目的 对Willis动脉环及其穿支进行解剖观察与测量 ,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5例成人尸体头颅经眶颧额颞下入路对动脉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Willis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前动脉A1段、左右颈内动脉、左... 目的 对Willis动脉环及其穿支进行解剖观察与测量 ,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5例成人尸体头颅经眶颧额颞下入路对动脉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Willis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前动脉A1段、左右颈内动脉、左右后交通动脉及左右大脑后动脉内侧段组成。Willis动脉环变异多 ,尤其以大脑前动脉A1段明显 ,且左侧A1外径大于右侧A1外径。脑底动脉环上各部均有穿支发出 ,一般从起源动脉发出后走向内上方分布到垂体柄、视束、视交叉、丘脑、下丘脑、基底节和内囊等区域供血。结论 熟悉Willis动脉环的显微解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颧额颞下入路 脑底动脉环 穿通支 显微解剖 WILLIS动脉环
原文传递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穿通支显微解剖学研究
8
作者 田继辉 孙涛 宋家仁 《宁夏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92-93,共2页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穿通支显微解剖。方法:应用2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5~25倍显微镜下,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进行显微解剖及测量。结果:眼动脉段颈内动脉自其内下壁发出2~7支穿通支,平均4支,主要分布于垂...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穿通支显微解剖。方法:应用2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5~25倍显微镜下,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进行显微解剖及测量。结果:眼动脉段颈内动脉自其内下壁发出2~7支穿通支,平均4支,主要分布于垂体柄及视交叉。仅有20%标本后交通段颈内动脉从其内后壁发出1~2支穿通支。脉络膜前动脉段颈内动脉自其后壁发出1~6支穿通支,平均297支,主要分布于前穿质及视束。结论:熟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穿通支显微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穿通支 显微解剖 鞍区肿瘤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汝觅禄 任海军 +2 位作者 高俊玮 巩麦林 王健伟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357-1359,共3页
目的:通过解剖及观察大脑前动脉(ACA)A1段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前脑底部显微外科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4具(28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解剖,观察ACAA1段及其穿通支的直径、走行和分布情况.... 目的:通过解剖及观察大脑前动脉(ACA)A1段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前脑底部显微外科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4具(28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解剖,观察ACAA1段及其穿通支的直径、走行和分布情况.结果:ACAA1段变异较多,双侧A1管径多不相等,且以左侧管径大于右侧多见;A1段的穿支大多由其上壁、内上壁发出向后走行,每一侧A1发出有2~15(平均8支)穿通动脉,分布于前穿质、基底节、视交叉、额叶和下丘脑等处.Heubner回返动脉出现恒定,均起源于同侧ACA,以前交通动脉远、近侧2mm内多见,回返动脉沿A1段上方、内上方为主,向后上方走行.在一侧A1段发育不良时,可与同侧回返动脉相混.结论:应用ACAA1段及其穿通支的解剖学基本特征指导前脑底部相关手术,从而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前动脉A1段 穿通支 显微解剖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9
10
作者 张发惠 谢其扬 +4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宋一平 田万成 黄汉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动脉穿支 远端蒂皮瓣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52
11
作者 丰育功 朱贤立 +2 位作者 张俊廷 张建国 张丽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2-225,共4页
目的 鞍区显微外科手术的开展 ,迫切需要鞍区手术间隙详细的显微解剖资料。方法 借助手术显微镜在 6~ 2 5倍下对 2 0例成人尸体头颅经翼点入路对鞍区手术常用的 4个间隙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间隙Ⅰ为视交叉前间隙 :间隙Ⅱ为视... 目的 鞍区显微外科手术的开展 ,迫切需要鞍区手术间隙详细的显微解剖资料。方法 借助手术显微镜在 6~ 2 5倍下对 2 0例成人尸体头颅经翼点入路对鞍区手术常用的 4个间隙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间隙Ⅰ为视交叉前间隙 :间隙Ⅱ为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大脑前动脉间隙 ;间隙Ⅲ为颈内动脉、小脑幕游离缘间隙 ;间隙Ⅳ为打开终板所得的间隙。描述和测量了各间隙血管和神经的结构及直径、长度。结论 在鞍区显微手术中 ,间隙Ⅰ、Ⅱ是最常用的间隙 ;间隙Ⅲ、Ⅳ多配合间隙Ⅰ、Ⅱ来完成手术。熟悉这 4个间隙的显微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手术间隙 显微解剖 脑肿瘤
原文传递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12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膝降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4
13
作者 郑和平 林涧 +1 位作者 陈超勇 张发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膝降动脉穿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以股骨内侧髁下缘、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点,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①膝降动脉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 目的探讨膝降动脉穿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在4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以股骨内侧髁下缘、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点,手术放大镜下重点解剖观测:①膝降动脉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②穿支与周围血管间吻合关系。另1侧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膝降动脉穿支于股骨内侧髁下缘上约4cm,在股内侧肌、大收肌腱与股骨内侧髁所围成的三角形凹陷内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邻近的髌骨周围血管网、缝匠肌前缘及后缘的穿血管、股内侧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在膝关节内侧上部形成顺沿缝匠肌和股内侧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以膝降动脉穿支为蒂,可形成轴型皮瓣或跨区域供血皮瓣转位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降动脉穿支 穿支血管 外科皮瓣 修复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顾斌贤 薛绛宇 徐涛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2年第3期242-247,共6页
目的 :研究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内穿支的显微外科解剖 ,为神经外科提供该区域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45具甲醛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进行解剖。结果 :测量大脑前动脉A1、A2段、前交通动脉、Heu... 目的 :研究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内穿支的显微外科解剖 ,为神经外科提供该区域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45具甲醛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进行解剖。结果 :测量大脑前动脉A1、A2段、前交通动脉、Heubner返动脉的长度、管径以及它们发出的内穿支长度管径等数据 ,并记录它们的毗邻关系、供血范围和各种形态变异。结论 :国人脑血管形态存在许多变异 ,结果与国外文献相比有很大出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Heubner返动脉 内穿支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胫后动脉内踝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后区创面 被引量:10
15
作者 许育健 徐永清 +6 位作者 赵万秋 杨曦 张旭林 段家章 吴欢 袁礼波 何晓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316-1320,共5页
[目的]介绍胫后动脉内踝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后区创面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6年3月~2018年9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后区软组织缺损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21~52岁,平均(33.42±7.24)... [目的]介绍胫后动脉内踝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后区创面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6年3月~2018年9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后区软组织缺损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21~52岁,平均(33.42±7.24)岁。创面位置位于足跟后区,创面大小:2.5 cm×3 cm^5.7 cm×6.5 cm。通过术前下肢血管造影(CTA)及手持彩色多普勒超声精确定位穿支点位置,术前测量创面大小设计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大桨和小桨,术中根据设计切取皮瓣,旋转120°~180°修复创面。[结果]术后皮瓣均存活;2例供区部分植皮修复,创面及供区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18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色泽、质地及弹性佳,无挛缩,供区外观良好。[结论]胫后动脉内踝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与足跟后区组织相近,内踝穿支位置恒定,皮瓣易于旋转,无需牺牲主要血管,是修复足跟后区中等创面的理想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螺旋桨皮瓣 胫后动脉内踝穿支
原文传递
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及其内穿支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涛 顾斌贤 +1 位作者 濮春华 王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48-149,共2页
本文介绍Willis动脉环后半环大脑后动脉及其内穿支的显微解剖,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穿支是脑深部的重要供血血管之一,100%的病例双侧具有该血管。
关键词 WILLIS环 内穿支 显微解剖 大脑后动脉
下载PDF
三面会师法切取胫后动脉高位穿支蒂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骨外露 被引量:8
17
作者 唐修俊 周信荣 +4 位作者 祁建平 魏在荣 韩文杰 金文虎 王达利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12-515,共4页
目的总结胫后动脉高位穿支蒂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5月,我科共收治25例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15~61岁,平均36岁。软组织缺损范围2cm×3cm~7cm... 目的总结胫后动脉高位穿支蒂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5月,我科共收治25例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15~61岁,平均36岁。软组织缺损范围2cm×3cm~7cm×14cm;创面采用胫后动脉高位穿支蒂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皮瓣面积为3cm×5cm~9cm×18cm,病程7天至2月。结果术后25例皮瓣全部成活,骨外露创面及供区Ⅰ期愈合。其中2例因切取平面达腘窝平面上2cm,术后皮瓣远端约2cm×3cm表皮青紫,经换药拆线松解蒂部后皮瓣完全存活,18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33月,平均18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外形良好。随访病例6月后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胫后动脉高位穿支供血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不损伤肢体主要动脉,供区损害小,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良好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穿支 软组织缺损 皮瓣
下载PDF
阿加曲班治疗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相关进展性卒中的临床效果
18
作者 李慧 邢付强 +1 位作者 石进峰 赵尧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4期1337-1340,共4页
目的评估阿加曲班治疗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相关进展性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相关进展性卒中的9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阿加曲班,分为阿加曲班组和... 目的评估阿加曲班治疗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相关进展性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相关进展性卒中的9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阿加曲班,分为阿加曲班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6例。阿加曲班组给予7 d阿加曲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照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观察两组治疗不同时间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变化,治疗90 dmRS≤2分的比率,并记录相关出血事件。结果治疗后,阿加曲班组7 d评分为(4.33±2.37)分,低于对照组的(5.22±1.9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14 d NIHSS评分为(2.85±2.31)分,低于对照组的(4.17±1.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14 d、90 d mRS评分分别为(2.15±0.87)分和(1.33±1.06)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56±0.69)分和(2.15±0.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治疗90 d mRS≤2分的比率高于常规组(89.96%vs.65.22%,P<0.05)。阿加曲班组与对照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2%vs.4.35%,P>0.05)。结论阿加曲班可明显改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相关进展性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并改善90 d功能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进展性卒中
下载PDF
脐旁穿支胸脐皮瓣移植足踝创伤创面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治伟 查朱青 刘文静 《中国医疗美容》 2017年第9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脐旁穿支胸脐皮瓣移植足踝创伤创面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016年收治的患有足踝创伤创面的56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其采用脐旁穿支胸脐皮瓣移植进行治疗,创面面积15cm×4cm-25cm×6cm,皮瓣面积18cm×6cm-... 目的探讨脐旁穿支胸脐皮瓣移植足踝创伤创面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016年收治的患有足踝创伤创面的56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其采用脐旁穿支胸脐皮瓣移植进行治疗,创面面积15cm×4cm-25cm×6cm,皮瓣面积18cm×6cm-28cm×8cm。其中供皮区需要植皮修复的5例,其他51例直接缝合。结果 56例足踝创伤创面患者中有54例患者均是一次性皮瓣移植成功,2例患者是皮瓣移植后出现淤血拆除后再次进行缝合修复的,患者均没有出现危重情况,术后创面恢复良好。对患者随访0.5-1.5年,皮瓣移植区域和受区皮肤愈合良好,质地柔软,没有出现臃肿情况,患者足踝功能恢复较好,可以正常生活。结论足踝创伤创面采用脐旁穿支胸脐皮瓣移植治疗,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对患者的软组织缺损修复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旁穿支胸脐 皮瓣移植 足踝创伤创面
下载PDF
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治疗难治性骨不连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伟炽 黄东 +2 位作者 刘晓春 张大卫 牟勇 《现代医院》 2013年第3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治疗难治性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所有18例病人采用骨不连残端取出硬化骨、打通髓腔。骨不连间隙>3 mm的13例采用Feminster植骨法,植入髂骨骨片;骨不连间隙<3 mm的5例将骨端去除骨血管,变为毛糙状... 目的探讨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治疗难治性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所有18例病人采用骨不连残端取出硬化骨、打通髓腔。骨不连间隙>3 mm的13例采用Feminster植骨法,植入髂骨骨片;骨不连间隙<3 mm的5例将骨端去除骨血管,变为毛糙状,骨碎屑填入间隙。切取大小适宜的带有骨膜监测皮岛的胫骨外侧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于骨不连处。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16.7个月。18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监测皮岛均成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肢体短缩、关节活动受限、跛行等并发症,满意度高。结论应用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治疗骨不连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好的优点,是治疗骨不连的好方法,适合进行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骨膜瓣 游离移植 难治性骨不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