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1篇文章
< 1 2 1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3
1
作者 魏学忠 冯思哲 李智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提高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脑膜瘤手术的全切率,总结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和处理颅内静脉系统的经验和技巧。方法我院1991年7月至2001年7月,手术治疗300例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的脑膜瘤,包括(1)矢状窦旁脑膜瘤;(2)大脑镰旁脑膜瘤... 目的提高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脑膜瘤手术的全切率,总结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和处理颅内静脉系统的经验和技巧。方法我院1991年7月至2001年7月,手术治疗300例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的脑膜瘤,包括(1)矢状窦旁脑膜瘤;(2)大脑镰旁脑膜瘤;(3)小脑幕脑膜瘤;(4)横窦和窦汇区脑膜瘤;(5)镰幕脑膜瘤;(6)海绵窦脑膜瘤;(7)乙状窦脑膜瘤;(8)颈静脉孔区脑膜瘤。视肿瘤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根据静脉系统受侵及的程度做不同的处理。结果按脑膜瘤切除的Simpson's分级,其中Ⅰ、Ⅱ级为全切除,全切率为86.7%,死亡率为1.7%。结论当脑膜瘤侵及不同的硬脑膜静脉窦或重要的颅内静脉时,手术处理方法不同。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提高脑膜瘤的全切率,并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系统 脑膜瘤 治疗 外科手术 静脉窦
原文传递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及面听神经保护 被引量:23
2
作者 黄冠又 张俊廷 +4 位作者 吴震 郝淑煜 张力伟 贾桂军 关树森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74-677,共4页
目的探讨小脑脑桥角脑膜瘤的临床分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方法与面听神经保护。方法回顾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06例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人路。结果肿瘤全切除89例(84.0%),近全切除15例(14.2%),部分切除2... 目的探讨小脑脑桥角脑膜瘤的临床分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方法与面听神经保护。方法回顾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06例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人路。结果肿瘤全切除89例(84.0%),近全切除15例(14.2%),部分切除2例(1.9%),死亡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101例(95.3%),听神经解剖保留75例(70.8%)。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I级、Ⅱ级)保留73例(68.9%),听力保留率为72.3%(47/65)。结论对小脑脑桥角脑膜瘤进行临床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人路以及术中一定的手术技巧,能够提高面听神经功能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脑桥角 脑膜瘤 面神经 耳蜗神经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0
3
作者 毛庆 孙鸿 +1 位作者 毛伯镛 刘家刚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 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4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全切肿瘤 5 1例 (94 .5 % ) ,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者 2 2例 (40 .8% ) ,SimpsonⅡ级切除者 2 9例 (5 3.7% ) ;余 3例SimpsonⅢ... 目的 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4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全切肿瘤 5 1例 (94 .5 % ) ,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者 2 2例 (40 .8% ) ,SimpsonⅡ级切除者 2 9例 (5 3.7% ) ;余 3例SimpsonⅢ级切除 (5 .5 % )。术后随访 6~ 72个月 ,无手术死亡。结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力争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 ;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窦旁脑膜瘤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手术技巧 切除术
下载PDF
颅底脑膜瘤的伽玛刀治疗 被引量:20
4
作者 罗斌 刘阿力 +3 位作者 王忠诚 孙时斌 王美华 刘鹏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7-299,共3页
目的研究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颅底脑膜瘤的效果。方法选取了1995-2000年治疗的颅底脑膜瘤患者225例,肿瘤体积平均6.0±5.2cm3,给予中心剂量平均27.5±5.2Gy,周边剂量平均12.3±1.9Gy。随访根据治疗前后的影像表现和Karnofsk... 目的研究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颅底脑膜瘤的效果。方法选取了1995-2000年治疗的颅底脑膜瘤患者225例,肿瘤体积平均6.0±5.2cm3,给予中心剂量平均27.5±5.2Gy,周边剂量平均12.3±1.9Gy。随访根据治疗前后的影像表现和Karnofsky行为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189例。从总体上,肿瘤的控制率为96.8%;临床表现满意度(好转和稳定)96.3%,并发症少且轻微。结论伽玛刀可作为颅底较大脑膜瘤开颅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可作为较小肿瘤或对手术禁忌患者的首选性治疗;对长期控制肿瘤复发、保证患者良好的生存质量,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脑膜瘤 伽玛刀治疗 Karnofsky 放射外科治疗 2000年 肿瘤体积 周边剂量 影像表现 治疗前后 随访资料 临床表现 辅助治疗 开颅术后 手术禁忌 肿瘤复发 长期控制 生存质量 患者 平均 控制率 满意度 并发症 性治疗 小肿瘤
原文传递
中央回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爱民 夏咏本 +2 位作者 刘希光 李宁 颜士卫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31-733,共3页
目的探讨中央回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15例中央回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中央前回8例,中央后回5例,中央前后回均受累2例。结果Simpson Ⅰ级切除9例,Ⅱ级切除5例,Ⅲ级切除1例。无... 目的探讨中央回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15例中央回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中央前回8例,中央后回5例,中央前后回均受累2例。结果Simpson Ⅰ级切除9例,Ⅱ级切除5例,Ⅲ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功能障碍好转10例,无效5例,新增短期功能障碍6例;随访9—3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中央回区脑膜瘤应在良好功能保护的前提下,力争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准确定位、保护好功能区皮质、加强回流静脉结构和功能的维护是降低中央回区脑膜瘤手术残障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回区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良性脑膜瘤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玉超 王光彬 +5 位作者 刘强 史宏璐 郝雯 杨丽 李莉莉 陈伟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3期461-464,473,共5页
目的 探讨多b值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introvoxel incoherent motion MR imaging,IVIM MRI)的单、双指数模型在良性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2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良性脑膜瘤并术前行常规MR序列及IVIM序列扫描的患者.... 目的 探讨多b值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introvoxel incoherent motion MR imaging,IVIM MRI)的单、双指数模型在良性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2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良性脑膜瘤并术前行常规MR序列及IVIM序列扫描的患者.多b值IVIM序列包括14个b值(0~1 000s/mm2),所得IVIM序列原始数据经单、双指数模型处理,得到单、双指数模型衰减曲线,并生成对应参数图,测量肿瘤实质区及正常脑白质的单指数模型的扩散系数ADC值和双指数模型的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灌注系数D*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双指数模型衰减曲线显示肿瘤实质区信号强度随b值的增大而衰减.肿瘤实质区ADC值、D值、D*值、f值分别为(0.87±0.13)μm2/ms、(0.79±0.10)μm2/ms、(58.68±27.52)μm2/ms、(7.68±3.59)%;正常脑白质的ADC值、D值、D*值、f值分别为(0.74±0.06)μm2/ms、(0.69±0.04)μm2/ms、(93.43±31.64)μm2/ms、(4.48±2.39)%.单指数模型中肿瘤实质区ADC值较正常脑白质ADC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3,P<0.05);双指数模型中,肿瘤实质与正常脑白质D、f、D*值分别进行比较,肿瘤实质的D、f值均较正常脑白质增高(t=4.384,P<0.05和t=3.349,P<0.05);而肿瘤实质D*值较正常脑白质D*值减低(t=-3.559,P<0.05).肿瘤实质区单指数模型ADC值与双指数模型D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单指数ADC值显著较双指数模型D高(t=6.492,P<0.05).结论 基于棠规DWI序列的多b值IVIM双指数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良性脑膜瘤的扩散信息,同时非侵入性地获得肿瘤灌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多b值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扩散加权成像 脑膜瘤
下载PDF
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矢状窦、大脑镰旁大型脑膜瘤术后的意义 被引量:20
7
作者 崔荣周 詹彦 +3 位作者 谢延风 陈敏若 王佳 石全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626-1628,共3页
目的持续动态观察矢状窦、大脑镰旁大型脑膜瘤患者术后颅内压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其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2-11月的53例矢状窦、大脑镰旁大型脑膜瘤患者(矢状窦旁20例,大脑镰旁23例,窦镰旁10例)术后的... 目的持续动态观察矢状窦、大脑镰旁大型脑膜瘤患者术后颅内压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其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2-11月的53例矢状窦、大脑镰旁大型脑膜瘤患者(矢状窦旁20例,大脑镰旁23例,窦镰旁10例)术后的颅内压监测值,分析术后颅内压变化的规律及意义,分析其与术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后6 h内患者颅内压较低甚至为负(5.87±7.33)mmHg,6~72 h逐渐升高(10.62±13.21)mmHg,72 h后达高峰并趋于稳定(13.36±11.43)mmHg。6 h内ICP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持续动态的颅内压监测可时时观察患者术后的颅内压变化,指导临床早期发现颅内压升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颅内压监测发现颅内压增高早于临床症状观察,结合影像学检查,提高了围手术期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脑膜瘤 颅内高压
下载PDF
岩斜部脑膜瘤的微侵袭治疗 被引量:19
8
作者 毛颖 周良辅 +1 位作者 张荣 朱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在岩斜脑膜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锁孔技术治疗14例岩斜部脑膜瘤。累及上中斜坡8例,广基或宽基累及上中下斜坡5例,累及中下斜坡1例。其中6例同时扩展至鞍旁或海绵窦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6例,颞下... 目的探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在岩斜脑膜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锁孔技术治疗14例岩斜部脑膜瘤。累及上中斜坡8例,广基或宽基累及上中下斜坡5例,累及中下斜坡1例。其中6例同时扩展至鞍旁或海绵窦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6例,颞下锁孔入路2例,幕上下联合入路6例。结果全切除肿瘤8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2例(均为术后复发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完好或未见新增脑神经损伤8例,术后出现轻度面瘫4例,外展功能障碍3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后组脑神经功能影响1例。均未发生术后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经11~19个月随访,轻度面瘫和动眼神经麻痹均有明显改善,但外展功能障碍恢复缓慢。结论针对岩斜部脑膜瘤累及范围,采用单独/联合采用颞下锁孔入路和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可有效切除肿瘤,并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和患者康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联合运用微侵袭技术(锁孔入路联合),术中显微技术与术后放射外科治疗等是今后岩斜部脑膜瘤的治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微侵袭治疗 颞下锁孔入路 动眼神经麻痹 神经外科技术 神经功能影响 放射外科治疗 中下斜坡 乙状窦后 轻度面瘫 功能障碍 脑神经损伤 术后并发症 微侵袭技术 锁孔技术 联合入路 次全切除 术后复发 大部切除 切口感染
原文传递
16层螺旋CT双期3D-CTA对脑膜瘤术前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杰平 曹代荣 +3 位作者 李银官 游瑞雄 蔡建忠 刘颖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评估16排螺旋CT双期三维血管造影(3D-CTA)显示脑膜瘤与邻近血管关系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1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术前双期3D-CTA影像资料,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估3D-CTA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脑血管关系的能力。结果以手术为标准,本研究... 目的评估16排螺旋CT双期三维血管造影(3D-CTA)显示脑膜瘤与邻近血管关系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1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术前双期3D-CTA影像资料,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估3D-CTA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脑血管关系的能力。结果以手术为标准,本研究对42例与临近大动脉接触的脑膜瘤CTA判定为A型(肿瘤未侵蚀血管)28例,24例与术中发现一致(85.7%),CTA判定为B型(肿瘤侵蚀血管)14例,12例与术中发现一致(85.7%)。对28例靠近静脉窦的脑膜瘤,CTA判定有临近静脉窦侵犯的共18例,全部被手术证实;其中14例CTA判断其侵犯程度与手术一致。结论双期3D—CTA提供了脑膜瘤与邻近大血管、静脉窦及骨骼三维空间准确关系;可明确区分肿瘤周围的动静脉成分;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提高术中处理的可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双期三维CT血管造影术 脑膜瘤
下载PDF
小脑桥脑角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18
10
作者 魏学忠 冯思哲 薛洪利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17-319,共3页
目的 分析总结小脑桥脑角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的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的全切率和面听神经保留率,预防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我科近10年经显微手术治疗的30例小脑桥脑角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目的 分析总结小脑桥脑角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的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的全切率和面听神经保留率,预防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我科近10年经显微手术治疗的30例小脑桥脑角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率为96.7%。面神经解剖保留率96.7%,位听神经解剖保留率80%。复发2例。本组无死亡。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小脑桥脑角脑膜瘤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熟练的手术技巧和手术前后的处理是保留面神经功能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显微外科 手术入路 肿瘤切除 并发症 小脑桥脑角脑膜瘤
下载PDF
ADC值在鉴别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桥 周碧婧 +1 位作者 何慧瑾 冯晓源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9-425,共7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影像学特点,探究弥散加权成像及ADC值在鉴别血管外皮细胞瘤及不同亚型脑膜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12月到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及126例脑膜瘤,测量... 目的:回顾性总结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影像学特点,探究弥散加权成像及ADC值在鉴别血管外皮细胞瘤及不同亚型脑膜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12月到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及126例脑膜瘤,测量肿瘤实性部分及对侧正常白质ADC值,对肿瘤组织平均ADC值(m ADC)及标化ADC值(NADC)即肿瘤组织ADC/对侧正常白质AD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HPC病例的m ADC及NADC值分别高于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砾型、非典型及间变型脑膜瘤且其差值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之间的m ADC及NADC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在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尤其是与恶性脑膜瘤的鉴别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瘤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CT和MRI影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12
作者 孟庆梅 丁甫成 《中国医学装备》 2016年第3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良性和恶性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40例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膜瘤的形态、边缘、信号和密度、瘤周水肿、肿瘤钙化、肿瘤多发以及瘤-脑组织界... 目的:探讨良性和恶性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40例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膜瘤的形态、边缘、信号和密度、瘤周水肿、肿瘤钙化、肿瘤多发以及瘤-脑组织界面等影像学表现判断脑膜瘤的良性与恶性。结果:1肿瘤信号或密度:T1信号不均6例(占15.0%),T2信号不均8例(占20.0%),T1及T2信号均匀26例(占65.0%),CT密度不均15例(占37.5%),均匀25例(占62.5%);2肿瘤边缘:规整27例(占67.5%),毛糙、不规则、分叶及有壁结节13例(占32.5%);3硬膜尾征36例(占90.0%);4颅骨受侵6例(占15.0%);5肿瘤内钙化7例(占17.5%);6瘤周水肿14例(占35.0%);7肿瘤多发6例(占15.0%);8增强表现:明显均匀强化27例(占67.5%),明显不均匀强化13例(占32.5%)。结论:对良性和恶性脑膜瘤患者,术前可根据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对其治疗和预后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和恶性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X线CT
下载PDF
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MR影像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林燕 高培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6-259,共4页
目的 研究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表现 ,并与脑膜瘤进行了对比分析。方法 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 3 3例以及颅中窝脑膜瘤 96例。使用Windows 8 0版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两组肿瘤的MR及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 目的 研究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表现 ,并与脑膜瘤进行了对比分析。方法 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 3 3例以及颅中窝脑膜瘤 96例。使用Windows 8 0版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两组肿瘤的MR及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统计学方法包括 χ2 检验和Logistic回归。 结果 χ2 检验显示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形态、肿瘤实质的均匀程度、T1WI信号强度、T2 WI信号强度、肿瘤增强均匀性等 7个因素在海绵状血管瘤组与脑膜瘤组之间存在着差异 ,P <0 0 1;肿瘤边缘和有无脑膜增强 2个因素在两组间也存在差异 ,P <0 0 5。Logistic回归方程中 ,变量“T2 加权像信号强度”的P值为 0 0 0 0 5 ,P <0 0 1。结论 本组资料分析表明 ,在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和脑膜瘤的MR影像鉴别诊断诸多因素中 ,T2 WI上肿瘤表现为高信号影最有意义。虽然少数脑膜瘤也可以有长T2 信号表现 ,但此征象仍强烈提示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能性。结合其他因素的分析将有助于提高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颅中窝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累及鞍区不同部位之脑膜瘤经颅手术入路的选择与评价 被引量:14
14
作者 袁贤瑞 方加胜 +4 位作者 罗端午 姜维喜 陈立华 周艳红 侯永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累及鞍区不同部位之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以四级分类法评价经颅不同手术入路切除累及鞍区不同部位的脑膜瘤43例所获显露程度。结果:经眶颧额颞下入路对鞍旁脑膜瘤显露最佳;经额鼻眶入路对鞍上脑膜瘤显露最佳,其... 目的:探讨累及鞍区不同部位之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以四级分类法评价经颅不同手术入路切除累及鞍区不同部位的脑膜瘤43例所获显露程度。结果:经眶颧额颞下入路对鞍旁脑膜瘤显露最佳;经额鼻眶入路对鞍上脑膜瘤显露最佳,其次为经翼点入路。结论:鞍旁脑膜瘤首选经眶颧额颞下入路;鞍上脑膜瘤大型者首选经额鼻眶入路,中小型者可首选经翼点入路;向一侧桥小脑角发展的鞍后脑膜瘤可选用枕下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鞍区 显微外科手术 脑肿瘤 入路
原文传递
脑膜瘤颅骨增生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家胜 王国军 +2 位作者 步星耀 张永福 陈艳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5期282-283,共2页
目的 探讨脑膜瘤病人颅骨增生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促反应及分光光度法测定60例脑膜瘤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LPase)含量,结合术前CT比较其颅骨增生发生情况。结果 ALPase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3例ALPase增高的脑... 目的 探讨脑膜瘤病人颅骨增生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促反应及分光光度法测定60例脑膜瘤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LPase)含量,结合术前CT比较其颅骨增生发生情况。结果 ALPase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3例ALPase增高的脑膜瘤病人的颅骨增生也远比17例ALPase正常的脑膜瘤病人显著(P<0.05)。结论 脑膜瘤病人颅骨增生的发生机制与脑膜瘤组织中ALPase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颅骨增生 发生机制
下载PDF
鞍结节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及翼点锁孔手术治疗 被引量:14
16
作者 秦汉 龚杰 +5 位作者 张戈 姚国杰 黄成 甘志强 李成才 吕健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11期641-644,共4页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及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翼点锁孔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本组98例鞍结节脑膜瘤增强MRI呈显著均一强化,84例伴有脑膜尾征。...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及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翼点锁孔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本组98例鞍结节脑膜瘤增强MRI呈显著均一强化,84例伴有脑膜尾征。本组肿瘤全切除80例,次全切除18例。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2月~10年,10例复发。结论掌握鞍结节脑膜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对于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效果良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结节脑膜瘤 翼点入路 锁孔手术 效果
下载PDF
脑膜瘤术前栓塞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姚江伟 李芸 +3 位作者 吴文甫 杜吴杰 王红艳 胡慧丽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9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前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25例颅内脑膜瘤患者先行脑膜瘤栓塞,然后显微手术切除肿瘤;MRI检查评估栓塞和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25例脑膜瘤中,大脑凸面脑膜瘤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2例,蝶骨嵴脑膜瘤4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桥... 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前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25例颅内脑膜瘤患者先行脑膜瘤栓塞,然后显微手术切除肿瘤;MRI检查评估栓塞和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25例脑膜瘤中,大脑凸面脑膜瘤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2例,蝶骨嵴脑膜瘤4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桥小脑角脑膜瘤3例,岩骨-斜坡脑膜瘤5例,脑室内脑膜瘤1例,中颅窝脑膜瘤4例,小脑幕脑膜瘤1例。栓塞后肿瘤血管染色完全消失16例,染色明显减轻9例。25例脑膜瘤患者均在栓塞后3~5d手术,病灶均被全部切除,术中平均出血150~500ml。栓塞后增强MRI检查显示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肿瘤病变内均无增强影像。结论脑膜瘤术前栓塞治疗会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术前栓塞 临床意义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对脑膜瘤血流灌注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施裕新 徐剑峰 池鸣鸣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69-1272,共4页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膜瘤定量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SomatomPlus 4螺旋CT扫描机 ,对 1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 (其中脑膜瘤复发 2例 )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经灌注软件处理 ,使用 2 5 6彩色直观地显示脑组织中血流灌注图 ,并...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膜瘤定量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SomatomPlus 4螺旋CT扫描机 ,对 1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 (其中脑膜瘤复发 2例 )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经灌注软件处理 ,使用 2 5 6彩色直观地显示脑组织中血流灌注图 ,并计算出局部脑血流量 (rCBF)、局部脑血容量 (r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 (MTT) ,并与对侧脑组织灌注参数和肿瘤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脑膜瘤的rCBV、rCBF值明显高于对侧脑组织 [rCBV分别为 (16 12 5± 12 135 )ml/ 10 0g与 (2 15 8± 1 345 )ml/ 10 0g ;rCBF分别为 (89 6 2 7± 6 3 193)ml-1·10 0g-1·min-1与 (2 5 5 99± 9 2 6 6 )ml-1·10 0g-1·min-1,P值均 <0 0 0 2 ]。脑膜瘤的MTT值也明显高于对侧脑组织 [分别为 (9 2 0 3±4 4 34)s与 (3 85 7± 2 2 90 )s,P值均 <0 0 0 1]。 7例不典型脑膜瘤的rCBV、rCBF和MTT值明显高于 4例典型脑膜瘤 [rCBV值分别为 (2 0 94 8± 9 4 2 4 )ml/ 10 0g与 (4 0 15± 2 4 5 4 )ml/ 10 0g ,P <0 0 1;rCBF值分别为 (115 76 6± 6 8 0 92 )ml-1·10 0g-1·min-1与 (32 113± 4 90 4 )ml-1·10 0g-1·min-1,P <0 0 5 ;MTT值分别为 (10 35 2± 3 74 4 )s与 (4 6 85± 0 912 )s,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典型脑膜瘤 CT灌注成像 脑组织 血流灌注 MTT 瘤周水肿 复发 显示 软件处理 动态曲线
原文传递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选择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洪正安 牛朝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和手术结果。方法回顾分析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01月至2011年07月鞍结节脑膜瘤49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切除。分析全切除率、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和手术结果。方法回顾分析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01月至2011年07月鞍结节脑膜瘤49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切除。分析全切除率、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经单侧额下入路18例,经冠状开颅额下入路15例,冠状开颅前纵裂入路7例,眶上锁孔入路5例,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4例。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评估,达SimpsonII级切除者40例,III级切除者9例,肿瘤全切除率(Simpson II级)为81.6%。本组1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考虑术前患者即肿瘤卒中昏迷,术后致多脏器衰竭。术前38例合并视力减退及视野缺损,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20例,无明显变化17例,视力加重1例。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主要手段,手术入路选择应根据:①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大小。②术前视力视野受累程度。③术者习惯。④手术路径最短,对脑组织损伤最小。手术疗效取决于:术前视力受累程度,病程的长短,术中对神经、血管和脑组织的保护,肿瘤全切除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结节 脑膜瘤 手术入路 显微手术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矢状窦中部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20
作者 易勇 周世军 陶裕川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4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中部窦镰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2年1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矢状窦中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21例为A组,选择1996年1月~2012年1月应用常规手术治疗的矢状窦中部矢状窦大脑镰...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中部窦镰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2年1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矢状窦中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21例为A组,选择1996年1月~2012年1月应用常规手术治疗的矢状窦中部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15例为B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区出血率、症状改善率、肿瘤切除情况、癫痫控制、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为(800±220)mL,肿瘤全切除率为66.7%,症状改善率为80.0%,术区再出血率为20.0%。A组术中出血量为(400±150)mL,肿瘤全切除率为88.0%,症状改善率为92.0%,术区出血率为8.0%。两组均无死亡病例,A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A组术后术区再出血率明显低于B组,A组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上述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全切率达92.0%,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前有癫痫11例,7例患者癫痫消失,4例患者抗癫痫用药量减少,无术后新发生癫痫患者。B组术前有癫痫9例,3例患者癫痫消失,2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其余4例需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中部窦镰旁脑膜瘤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操作简单,其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血肿形成,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临床症状,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开颅手术,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窦中部 脑膜瘤 常规手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