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2
1
作者 黄鹤忠 李义 +2 位作者 宋学宏 王永玲 杨彩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8-205,共8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不同氨氮浓度环境和养殖时间的组间差异,研究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NH+4-N3.0mg/L10天或1.0mg/L20天时,其血淋巴血细胞密度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NH4+-N2.0mg/L和3.0m... 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不同氨氮浓度环境和养殖时间的组间差异,研究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NH+4-N3.0mg/L10天或1.0mg/L20天时,其血淋巴血细胞密度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NH4+-N2.0mg/L和3.0mg/L无论10天或20天,血细胞吞噬百分率均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NH4+-N3.0mg/L10天或2.0mg/L20天,血细胞吞噬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H4+-N1.0mg/L和2.0mg/L分别20天时,血清溶菌酶(LSZ)活力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NH4+-N1.0—5.0mg/L10天时,血清酚氧化酶(PO)活力均极显著(P<0.01)下降;但NH4+-N1.0—4.0mg/L20天时,血清PO活力水平均比10天时有所上升。NH4+-N3.0—4.0mg/L10天或1.0—2.0mg/L20天,以及5.0mg/L10天或3.0—5.0mg/L20天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会引起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数量、血细胞吞噬能力、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等的逐渐下降,使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遭到损伤,同时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机体细胞和组织受到伤害甚至出现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氨氮胁迫 血细胞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中国对虾血细胞吞噬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杜爱芳 蔡渭明 于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6,共6页
本研究建立了检测中国对虾血细胞吞噬功能的橙检测法。该检测法可同时直观地观察中国对虾血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和杀伤情况:一项试验可同时获得吞噬和杀伤百分率,吞噬和杀伤指数四个指标。用本法研究四种免疫增强剂对时虾血细... 本研究建立了检测中国对虾血细胞吞噬功能的橙检测法。该检测法可同时直观地观察中国对虾血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和杀伤情况:一项试验可同时获得吞噬和杀伤百分率,吞噬和杀伤指数四个指标。用本法研究四种免疫增强剂对时虾血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结果表明,他们均可提高血细胞对金葡菌的吞噬活力以及血淋巴中的溶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但经统计学分析,结合攻毒试验的结果,浙农Ⅰ号和湖州Ⅰ号的免疫效果优于湖州Ⅱ号和湖州Ⅲ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血细胞 吞噬功能 检测方法 免疫增强剂
下载PDF
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及其扫描电镜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孙虎山 李光友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6-19,5,共5页
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栉孔扇贝血细胞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注射细菌 1 5h后 ,吞噬率分别达 2 5%和 2 7%。小颗粒 (嗜中性颗粒 )细胞吞噬能... 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栉孔扇贝血细胞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注射细菌 1 5h后 ,吞噬率分别达 2 5%和 2 7%。小颗粒 (嗜中性颗粒 )细胞吞噬能力最强。中颗粒 (嗜碱性颗粒 )细胞吞噬能力较弱。大颗粒 (嗜酸性颗粒 )细胞无吞噬能力。无颗粒细胞中只有少量较大的细胞具有吞噬能力。吞噬体不断与小空泡 (初级溶酶体 )融和形成大的吞噬体 ,并在其内将细菌逐步消化降解。吞噬体中的细菌也可被分散包围成多个小吞噬体后分别被降解。扫描电镜观察栉孔扇贝血细胞有圆形、椭圆形和梭形三种形状。多数血细胞容易变形形成伪足。可形成大量长的纤维状伪足的血细胞具有凝血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血细胞 吞噬作用 扫描电镜 免疫
下载PDF
甲壳动物血细胞及其在免疫防御中的功能 被引量:31
4
作者 姚翠鸾 王志勇 相建海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9-557,共9页
甲壳动物的免疫反应主要依靠吞噬、包囊和凝集,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血细胞在甲壳动物的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造血组织和造血干细胞为血细胞的生成、补充和更新提供了保障。血细胞成熟后分为不同类型,对血细胞分型的研究正在从采用传... 甲壳动物的免疫反应主要依靠吞噬、包囊和凝集,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血细胞在甲壳动物的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造血组织和造血干细胞为血细胞的生成、补充和更新提供了保障。血细胞成熟后分为不同类型,对血细胞分型的研究正在从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向采用生物技术方法的方向发展,单克隆抗体技术已经应用于血细胞分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在细胞化学特性与功能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在甲壳动物的免疫反应中,血细胞数量在不同的免疫应激状态下发生明显变化。当外来病原体较小时,血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吞入病原体,在细胞内部将病原杀灭;而当入侵的病原体或寄生虫的个体大于10μm时则以多个血细胞的包囊作用或凝集作用来完成。甲壳动物的免疫反应是一个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必然涉及多层次、多个因子的参与。其中造血组织的结构,血细胞的产生及调控机理,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对血细胞进行分型标准的建立,免疫因子在免疫反应中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网络关系等尚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动物 血细胞 造血组织 造血干细胞 免疫反应
下载PDF
栉孔扇贝血液细胞的免疫功能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维翥 吴信忠 +1 位作者 李登峰 孙敬锋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69-677,共9页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ferreri)血细胞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血细胞的数量和不同功能细胞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健康血淋巴中血细胞的平均密度为3.03±0.11×107cell/ml,...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ferreri)血细胞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血细胞的数量和不同功能细胞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健康血淋巴中血细胞的平均密度为3.03±0.11×107cell/ml,其中颗粒细胞占42.6%,透明细胞占57.4%;病贝血淋巴中血细胞的平均密度为2.78±0.34×107cell/ml,其中颗粒细胞占40.2%,透明细胞占59.8%。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血细胞的表面结构主要有表面光滑型,表面松果型和表面褶皱阿米巴型3类。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颗粒细胞吞噬外源性颗粒(Ⅰ型颗粒)通过溶酶体(Ⅱ型颗粒)进行降解。并观察到同心片层结构出现在吞噬泡的降解过程中。利用APIZYM试剂盒对栉孔扇贝血细胞及血清中的19种酶进行检测,结果在血清中检测到了13种酶,在血细胞中检测到10种酶,健康血淋巴中酶的含量高于病贝。对血细胞吞噬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细胞对大肠杆菌和对类立克次体(RLO)的吞噬率分别为25.4%和21.7%。颗粒细胞的吞噬活性(30%-40%)远远大于透明细胞(4.8%-14%)。环境胁迫对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感染和温度、盐度等环境胁迫因素对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温因素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血细胞 显微结构 酶活性 吞噬活性 细胞免疫功能 血液细胞 扫描电镜观察 颗粒细胞 透射电镜技术
下载PDF
日本沼虾血细胞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蔡雪峰 罗琳 +1 位作者 李权 李淑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9-292,共4页
关键词 日本沼虾 血细胞 染色方法 密度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冰鲜野杂鱼和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消化酶活力及血细胞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杨丽丽 杨筱珍 +3 位作者 赵柳兰 范朋 梁攀 成永旭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9-624,共6页
采用配合饲料和冰鲜野杂鱼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30d,观察两种饲料对蟹存活率、规格(体长、体宽和体重)和肝胰腺指数的影响,并对肝胰腺内的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及血淋巴中的血细胞组成与大小进行计算与测量.结果表明:冰鲜野杂鱼... 采用配合饲料和冰鲜野杂鱼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30d,观察两种饲料对蟹存活率、规格(体长、体宽和体重)和肝胰腺指数的影响,并对肝胰腺内的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及血淋巴中的血细胞组成与大小进行计算与测量.结果表明:冰鲜野杂鱼组中华绒螯蟹规格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而存活率、肝胰腺指数和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两种饵料组蟹的4种类型血细胞中,均以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最高,约为64%.在血细胞比例方面,两种饵料组仅在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两种细胞类型比例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配合饲料组无颗粒细胞比例小于冰鲜野杂鱼组,而小颗粒细胞则相反;在血细胞大小方面,仅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比较两组各血细胞核质比后,发现配合饲料组无颗粒细胞小于冰鲜野杂鱼组,而小颗粒细胞则相反.结论:冰鲜野杂鱼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冰鲜野杂鱼通过调控血细胞比例,间接影响了蟹的免疫力.配合饲料有待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饵料 中华绒螯蟹 生长 消化酶 血细胞
原文传递
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形态结构及其分类 被引量:17
8
作者 陆宏达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94-500,共7页
通过相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 ,根据中华绒螯蟹血细胞胞质内有无颗粒以及颗粒大小、染色反应、折光性和形成方式的特点 ,血细胞分为胞质内无颗粒的无颗粒细胞、胞质内只有具折光性和呈淡红色反应大颗粒的大颗粒细胞、胞质内只有无折光性和... 通过相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 ,根据中华绒螯蟹血细胞胞质内有无颗粒以及颗粒大小、染色反应、折光性和形成方式的特点 ,血细胞分为胞质内无颗粒的无颗粒细胞、胞质内只有具折光性和呈淡红色反应大颗粒的大颗粒细胞、胞质内只有无折光性和呈淡蓝色染色反应小颗粒的小颗粒细胞以及胞质内同时具有大颗粒和小颗粒二种颗粒特性的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小颗粒的形成方式是高尔基体成熟面小泡脱离后直接成为小颗粒 ,而大颗粒的形成方式是高尔基体成熟面小泡脱离后 ,数个小泡逐渐聚集成蜂窝状大颗粒 ,进一步发育成熟为均质大颗粒。实验结果表明 :三种有颗粒的细胞是互相独立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血细胞 亚显微形态结构 分类
下载PDF
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分类 被引量:16
9
作者 孙虎山 李光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51-57,共7页
采用组织学及透射电镜技术,对栉孔扇贝血细胞进行分类研究.从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细胞化学3个方面综合考虑,将其血细胞分为拟淋巴细胞、血栓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6类.对各类血细胞的HE染色后的... 采用组织学及透射电镜技术,对栉孔扇贝血细胞进行分类研究.从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细胞化学3个方面综合考虑,将其血细胞分为拟淋巴细胞、血栓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6类.对各类血细胞的HE染色后的显微结构及其透射电镜下的超微结构予以描述.并对血细胞的部分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血细胞 分类 双壳贝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血淋巴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长红 金珊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3-166,共4页
利用API ZYM试剂盒和酶活力测试盒检测了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及血清中的19种酶类及血清中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雄蟹血清和血细胞中均检测到19种酶,在雌蟹血清和血细胞中分... 利用API ZYM试剂盒和酶活力测试盒检测了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及血清中的19种酶类及血清中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雄蟹血清和血细胞中均检测到19种酶,在雌蟹血清和血细胞中分别检测到18种和16种。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很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三疣梭子蟹血清和血细胞溶解物(HLS)对溶藻弧菌的抗菌活力,结果显示血清样品对溶藻弧菌的抗菌活力较强,但其体外作用的持续时间较短;而血细胞溶菌酶对溶藻弧菌的抗菌活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血细胞 血清 抗菌活力
下载PDF
锯缘青蟹血细胞的形态及分类 被引量:16
11
作者 周凯 房文红 乔振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1-216,共6页
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血细胞染色的抗凝剂、染色方法进行筛选。蟹样品体质量约250 g。采用亚甲基蓝、瑞氏法染色后,在Olympus油镜下观察、记数、测量,再结合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结果对锯缘青蟹血细胞进行分类。根据血细胞质中颗粒的... 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血细胞染色的抗凝剂、染色方法进行筛选。蟹样品体质量约250 g。采用亚甲基蓝、瑞氏法染色后,在Olympus油镜下观察、记数、测量,再结合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结果对锯缘青蟹血细胞进行分类。根据血细胞质中颗粒的有无、大小、折光性、染色特性及细胞的大小、核质比等,将锯缘青蟹血细胞分为4种:(1)无颗粒细胞,细胞质中无颗粒;(2)小颗粒细胞,细胞质中有深蓝色小颗粒;(3)中间型细胞,细胞质中既有深蓝色小颗粒,又有折光性红色大颗粒;(4)大颗粒细胞,细胞质中充满了具有折光性的红色大颗粒。4种血细胞的大小顺序从小到大依次为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中间型颗粒细胞、大颗粒细胞;核质比则相反,分别为54.01%、37.13%、25.37%、17.49%;其数量百分比分别占20.92%、40.30%、19.39%、19.39%。根据伪足的多少,对4种血细胞在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了简单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缘青蟹 血细胞 形态结构 分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血淋巴细胞的形态、分类及计数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玉 穆占昆 杨振国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279-281,共3页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血淋巴细胞 形态 分类 计数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在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分类、活性和免疫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冼健安 王安利 苗玉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4,57,共7页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血细胞的分类、活性和免疫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血细胞可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三个亚群,组成比例分别为(26.25±5.29)%、(51.44±7.02)%和(11.20...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血细胞的分类、活性和免疫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血细胞可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三个亚群,组成比例分别为(26.25±5.29)%、(51.44±7.02)%和(11.20±1.82)%;螯虾血细胞的平均总凋亡率约为3.12%;血细胞对荧光大肠杆菌的吞噬活力显著(P<0.05)高于荧光微球,吞噬率分别为17.04%和14.57%;血细胞在自然生理状态下含有一定量的活性氧,其在两类颗粒细胞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透明细胞,在大颗粒细胞中最高。结果表明,FCM能较好地应用于虾类的血细胞分类和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血细胞
下载PDF
海湾扇贝血细胞的表面结构及超微结构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维翥 吴信忠 汪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6-494,共9页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对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形态、表面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可将血细胞分成四种类型:Ⅰ型小透明细胞,大小约(2·38±0·08)μm,约占比例30%-35%;Ⅰ型大透明细胞...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对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形态、表面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可将血细胞分成四种类型:Ⅰ型小透明细胞,大小约(2·38±0·08)μm,约占比例30%-35%;Ⅰ型大透明细胞,大小约(4·41±0·33)μm,约占比例15%-25%;Ⅱ型小颗粒细胞,大小约(4·15±0·26)μm,约占比例20%-25%;Ⅱ型大颗粒细胞,大小约(8·26±0·52)μm,约占比例25%-30%。血细胞在血淋巴中的平均密度为(3·75±0·65)×107cell/ml。其中Ⅰ型透明细胞占55·3%,Ⅱ型颗粒细胞占44·7%。表面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有5种形态:圆形血细胞,梨形或梭形血细胞,松果形血细胞,阿米巴样细胞,大型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细胞主要归属于两大类型:Ⅰ型透明细胞和Ⅱ型颗粒细胞。超微结构显示颗粒细胞的细胞质颗粒可区分成三种类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和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并推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是细胞吞噬的异物(微生物等)或细胞内的废物(沉积颗粒,衰老的胞器或碎片);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是溶酶体类的胞内分泌颗粒,来源于高尔基复合体或内质网;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可能是次级溶酶体,由Ⅰ型颗粒向Ⅱ型颗粒融合并注入裂解酶类而形成[动物学报51(3):486-494,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结构 表面结构 血细胞 海湾扇贝 电子密度 颗粒细胞 透射电镜观察 结构与功能 扫描电镜 形态结构 平均密度 结构观察 胞质颗粒 分泌颗粒 溶酶体 Ⅰ型 Ⅱ型 透明 比例 类型 细胞内 微生物 内质网 复合体 显示 中等 Ⅲ型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虾类血细胞活性氧含量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5
15
作者 冼健安 苟妮娜 +2 位作者 陈晓丹 苗玉涛 王安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33,共5页
建立和优化了流式细胞术检测虾类血细胞活性氧含量的方法。以2′,7′-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DCFH-DA)为ROS特异探针,以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血细胞为材料,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染料浓度和不同染料孵育时间下血细胞的荧光强度、... 建立和优化了流式细胞术检测虾类血细胞活性氧含量的方法。以2′,7′-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DCFH-DA)为ROS特异探针,以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血细胞为材料,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染料浓度和不同染料孵育时间下血细胞的荧光强度、细胞形态特征和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利用FCM检测虾类血细胞ROS含量的适宜的染料浓度和最佳的孵育时间分别为10μmol/L和3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活性氧 血细胞
下载PDF
毛蚶血细胞的形态观察及吞噬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志鸿 张士璀 +3 位作者 杨爱国 杜方勇 周丽青 王清印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94-96,共3页
以毛蚶为实验材料 ,利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毛蚶的血细胞进行观察。毛蚶的血细胞有四种组成 ,其中以红细胞为主 ,直径为 18.4± 0 .97μm ;透明细胞为 5 .6 3± 1.4 9μm ,核染色深 ,瑞氏染色胞质内光镜下未见颗... 以毛蚶为实验材料 ,利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毛蚶的血细胞进行观察。毛蚶的血细胞有四种组成 ,其中以红细胞为主 ,直径为 18.4± 0 .97μm ;透明细胞为 5 .6 3± 1.4 9μm ,核染色深 ,瑞氏染色胞质内光镜下未见颗粒 ;颗粒细胞胞质中含有着色颗粒 ,瑞氏染色后一种为桔红色 ,8± 1.0 6 μm ,另一种为兰色 ,6 .3± 1.2 5 μm ;另外还有极少量血细胞几乎没有细胞质 ,细胞大小为 5 .17± 1.6 9μm。分别在 4℃ ,10℃ ,2 0℃ ,30℃ ,37℃条件下研究毛蚶血细胞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吞噬实验。结果发现 ,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和红细胞都具有体外吞噬活性 ,以 30°C条件下吞噬百分率最高 ,达到 6 2 .11%。利用鳗弧菌Vibrioanguillirum对毛蚶进行免疫刺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蚶 血细胞 吞噬性能 细胞化学染色法 免疫学 白色念珠菌 水产养殖 疾病防治
下载PDF
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毒性及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郭慧 冼健安 王安利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67,共7页
随着水产动物集约化养殖的迅猛发展,水质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环境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断上升,成为水产养殖中诱发爆发性疾病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探讨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的毒性以及p53 mRNA的影响,通过预试验... 随着水产动物集约化养殖的迅猛发展,水质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环境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断上升,成为水产养殖中诱发爆发性疾病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探讨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的毒性以及p53 mRNA的影响,通过预试验以及前期资料获取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选取0 mg/L对照组和20 mg/L浓度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细胞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含量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53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在亚硝酸盐应激12 h后,对虾血细胞的NO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P<0.05),在应激24、48、72 h后有极显著的升高(P<0.01);ROS含量在应激12、48、72 h时有极显著升高(P<0.01),在应激24 h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升高(P<0.05)。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在应激24、48、72 h显著下降(P<0.05),p53的表达水平在应激48 h和72 h后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亚硝酸盐应激诱导对虾血细胞产生了过量的NO和ROS,造成氧化胁迫作用,诱导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亚硝酸盐 血细胞 基因表达 氧化胁迫
下载PDF
亚硝酸盐胁迫对罗氏沼虾血细胞及其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冼健安 张秀霞 +2 位作者 郭慧 王冬梅 王安利 《生物安全学报》 2016年第4期300-307,共8页
【背景】亚硝酸盐是虾类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毒性污染物之一,研究亚硝酸盐胁迫对罗氏沼虾血细胞的毒性以及抗氧化酶在抗胁迫防御中的作用,能够为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的亚硝酸盐中毒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不同浓度(0、1、5和1... 【背景】亚硝酸盐是虾类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毒性污染物之一,研究亚硝酸盐胁迫对罗氏沼虾血细胞的毒性以及抗氧化酶在抗胁迫防御中的作用,能够为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的亚硝酸盐中毒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不同浓度(0、1、5和10 mg·L^(-1))的亚硝态氮(NO_2^--N)对罗氏沼虾进行胁迫,于胁迫后的0、6、12、24和48 h取样,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细胞活性氧(ROS)含量和细胞凋亡率,同时测定血细胞总数(THC)和胞内抗氧化酶活力。【结果】1 mg·L^(-1)NO_2^--N在48 h内对血细胞ROS含量、凋亡率和THC均无显著影响。5 mg·L^(-1)NO_2^--N胁迫24 h,血细胞ROS含量显著上升,THC显著下降,胁迫48 h凋亡率显著提高。10 mg·L^(-1)NO_2^--N胁迫6 h,血细胞ROS含量和凋亡率均显著上升,胁迫12 h THC显著下降。血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力均不同程度地被NO_2^--N胁迫所诱导,CAT活力主要在胁迫前期提高,而GPx活力在胁迫后期提高。【结论与意义】亚硝酸盐存在浓度和时间毒性效应,一定浓度的亚硝酸盐会诱导虾血细胞产生ROS,这些ROS的过量产生诱导了血细胞发生凋亡,继而导致THC下降,这一氧化胁迫过程可能是亚硝酸盐对罗氏沼虾产生细胞毒性的重要机制之一。抗氧化酶活力的诱导表明抗氧化酶在亚硝酸盐胁迫过程中发挥防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盐 罗氏沼虾 血细胞 氧化胁迫 抗氧化活力
下载PDF
镉对凡纳滨对虾离体血细胞的毒性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冼健安 王安利 +2 位作者 苗玉涛 李彬 潘训彬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进行离体镉离子(Cd2+)应激试验。Cd2+浓度为10-3~10-9M,在应激6h后取样,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细胞的活性和活性氧(ROS)含量。结果显示,当Cd2+浓度为10-5M时,血细胞的ROS含量显著升高;当C...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进行离体镉离子(Cd2+)应激试验。Cd2+浓度为10-3~10-9M,在应激6h后取样,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细胞的活性和活性氧(ROS)含量。结果显示,当Cd2+浓度为10-5M时,血细胞的ROS含量显著升高;当Cd2+浓度为10-3和10-4M时,血细胞的死亡率和ROS含量均显著上升;表明Cd2+的细胞毒性作用与其浓度相关,Cd2+浓度达到10-5M时即可诱导血细胞ROS的产生,但当Cd2+浓度达到10-4M及以上时,被诱导产生的ROS对细胞造成氧化伤害,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血细胞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脂多糖和嗜酸小球菌对凡纳滨对虾血清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朱宏友 余德光 +1 位作者 王广军 谢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32,共6页
探讨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中是否存在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进行了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脂多糖(LPS)体外孵育实验,采用亚硝酸盐法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NOS活性进行了测定。结... 探讨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中是否存在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进行了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脂多糖(LPS)体外孵育实验,采用亚硝酸盐法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NOS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和LPS离体孵育血细胞组的一氧化氮(NO)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这一反应能被NOS抑制剂亚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所阻断,证实了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存在NOS活性。同时进行了副溶血弧菌感染凡纳滨对虾对其血清NO浓度和NOS活性的影响试验。试验表明,副溶血弧菌注射感染凡纳滨对虾后12h血清中NOS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NO浓度在注射后24h开始升高,72h后各组NO浓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副溶血弧菌感染凡纳滨对虾可以诱导NOS的表达,并产生NO来抵抗副溶血弧菌的入侵,从而增强了对虾的免疫力。此外将嗜酸小球菌Pediococcusacidilactici按10.0mg·kg-1添加到饲料里投喂凡纳滨对虾后,血清中溶菌酶活力和NOS活性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且溶菌酶活力和NOS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29,r0.05[1,12]=0.532)。从而进一步说明了NOS活性可以作为凡纳滨对虾免疫力高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血细胞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