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2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g Earth data:A new frontier in Earth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被引量:54
1
作者 Huadong Guo 《Big Earth Data》 EI 2017年第1期4-20,共17页
Big data is a revolutionary innovation that has allowed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new methods in scientific research.This new way of thinking has encouraged the pursuit of new discoveries.Big data occupies the strategic... Big data is a revolutionary innovation that has allowed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new methods in scientific research.This new way of thinking has encouraged the pursuit of new discoveries.Big data occupies the strategic high ground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ies and also constitutes a new national and global strategic resource.“Big Earth data”,derived from,but not limited to,Earth observation has macro-level capabilities that enable rapid and accurate monitoring of the Earth,and is becoming a new frontier contributing to the advancement of Earth science and significant scientific discoveries.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g dat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big data and recognizes its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the role that big Earth data can play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science.On this basis,the paper outlines the Big Earth Data Science Engineering Project(CASEarth)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Big data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geoscience,information science,and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it is expected that big Earth data will provide new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sc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g data scientific big data big Earth data Earth observation geoscience scientific discoveries decision support
原文传递
扫描电镜和环境扫描电镜在地学领域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35
2
作者 于丽芳 杨志军 +3 位作者 周永章 赵文霞 李红中 古志宏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8年第1期54-61,共8页
微区信息是现代物质信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扫描电镜捕捉物质微区信息具有分辨高、放大倍数大、景深大、立体感强、样品制备简单的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本文综述扫描电镜(SEM)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在矿物、岩石学... 微区信息是现代物质信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扫描电镜捕捉物质微区信息具有分辨高、放大倍数大、景深大、立体感强、样品制备简单的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本文综述扫描电镜(SEM)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在矿物、岩石学、石油地质、工程地质、天文地质、古微生物学等不同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状况。结果表明扫描电镜(SEM)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在地学微区信息提取方面有不可代替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SEM) 环境扫描电镜(ESEM) 地球科学 应用综述
下载PDF
地球科学与碳中和: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8
3
作者 马冰 贾凌霄 +4 位作者 于洋 王欢 陈静 钟帅 朱吉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7-358,共12页
碳中和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热点,地球科学可以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国际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际能源署、能源转型委员会,以及在国家层面,政策咨询小组已就CO_2减排可能的实现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模型和预测情景,表明要实现碳中... 碳中和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热点,地球科学可以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国际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际能源署、能源转型委员会,以及在国家层面,政策咨询小组已就CO_2减排可能的实现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模型和预测情景,表明要实现碳中和,电将代替化石燃料成为全球能源的主要载体。在全球迫切需要减排的背景下,地球科学为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提供地质解决方案至关重要,主要科学问题涉及:储热与地热;干热岩;水电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核能;碳捕集与储存;氢经济;能源转型需要的矿产原材料。这就需要地球科学:一是对岩石进行地球化学和地质体的岩石力学特征描述,以便在可能开展脱碳的地区储存CO_2和建立绿色能源系统;二是进一步揭示电动汽车电池和风力涡轮机等所需矿产资源的起源和成因;三是从小型实验室尺度扩大到试点、工业化和商业化全尺度规模;四是要了解公众对地下脱碳技术的态度,保证项目安全性。碳中和目标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发展需要从多方面提供支持;提高对地球科学在实现脱碳方面关键作用的认识,并发展技术,打造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气候行动 地球科学 地质调查工程 可再生能源 碳捕集与储存 矿产原材料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环境地质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梦熊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31-34,共4页
环境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地质科学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质环境受自然与人类两大主要因素的影响,涉及的范围大很广,所以在对环境地质科学的研究中必须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为基础,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创立一个美好的环... 环境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地质科学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质环境受自然与人类两大主要因素的影响,涉及的范围大很广,所以在对环境地质科学的研究中必须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为基础,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创立一个美好的环境地质科学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科学 现代科学 理论体系 发展前景 环境地质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良玉 张明林 +1 位作者 祝洪涛 刘洋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1年第1期15-26,共12页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是一种分布式并行处理信息的抽象数学模型,现已在许多科学领域得以成功应用。在地球科学领域,人工神经网络最早应用于地球物理反演问题,随后逐渐扩展至其他领域。通...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是一种分布式并行处理信息的抽象数学模型,现已在许多科学领域得以成功应用。在地球科学领域,人工神经网络最早应用于地球物理反演问题,随后逐渐扩展至其他领域。通过简要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及其模型,对地学领域中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简单对比,并论述了其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特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在地学领域中的主要应用,着重从判别分类、模式识别、预测评价以及信息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结合地学领域的实际特点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大量出现的优化理论和技术,分析认为人工神经网络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将逐渐呈现多种技术和深度学习的相融合态势,且在地学领域中应用效果会日益显著。这些探讨和分析对推动地学工作数字化、智能化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ANN) 地球科学 深度学习 智能化
下载PDF
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技术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郭国林 潘家永 +1 位作者 刘成东 郭福生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9-42,共4页
电子探针主要应用于固体无机材料的微区化学成分定量测定和表面形貌研究。近十年来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技术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简单介绍该技术发展历程后,进一步详细介绍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样品制备与分析、年龄计算... 电子探针主要应用于固体无机材料的微区化学成分定量测定和表面形貌研究。近十年来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技术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简单介绍该技术发展历程后,进一步详细介绍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样品制备与分析、年龄计算方法等内容,最后讨论了该技术的优缺点,同时指出电子探针测年技术在地学中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 测年技术 应用 地学 技术发展历程 表面形貌 定量测定 化学成分 无机材料 研究成果 基本原理 详细介绍 样品制备 计算方法 优缺点 微区
下载PDF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区分析进展评述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岚 杨理勤 +3 位作者 王亚平 冯亮 陈雪 陈占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7-645,共9页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LA-ICP-MS)等离子体以其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多元素同时测定并可提供同位素比值信息的检测能力在原位微区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现从仪器的发展、基础研究等方面评述了近年来LA-ICP-MS微区分析的进展,重点介绍...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LA-ICP-MS)等离子体以其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多元素同时测定并可提供同位素比值信息的检测能力在原位微区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现从仪器的发展、基础研究等方面评述了近年来LA-ICP-MS微区分析的进展,重点介绍了与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的激光器(纳秒和飞秒激光器)的发展、校正方法、分馏效应及其在地球科学微量元素、同位素、包裹体分析中的应用。并简要地阐述了LA-ICP-MS分析技术存在的局限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LA-ICP-MS) 微区分析 地球科学 评述
下载PDF
地学课程思政内容探索与建设思考 被引量:19
8
作者 盛鹏飞 《中国地质教育》 2020年第3期56-59,共4页
课程思政是一门以育人为中心的整体课程观。地学作为研究地球科学的学科,是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地学人才,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针对地学课程思政主题,... 课程思政是一门以育人为中心的整体课程观。地学作为研究地球科学的学科,是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地学人才,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针对地学课程思政主题,从地学人物、地质遗迹、地学发展重大事件等方面出发,探索课程思政内容。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积极推进地学课程思政,将地学文化融入教学资源,全面开展地学课程文化建设,为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能的方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 课程思政 地质遗迹
下载PDF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实践教学理念凝练与教学体系构建 被引量:18
9
作者 颜丹平 赵志丹 +3 位作者 王根厚 王杰 余晓 邱亮 《中国地质教育》 2015年第4期31-34,共4页
实践教学是地质学教学的重要组成,然而,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理念凝练孤立开来,二者的关系很难清晰展现和表达,是地质学实践教学深入改革的思想屏障。本文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对60余年... 实践教学是地质学教学的重要组成,然而,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理念凝练孤立开来,二者的关系很难清晰展现和表达,是地质学实践教学深入改革的思想屏障。本文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对60余年来地质学实践教学4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以及各阶段实践教学理念及其演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建的九模块—三平台—三层次地质学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基础厚实、协作创新、国际视野、服务社会"的实践教学理念相辅相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凝练不但体现了地质学实践教学深厚的学术底蕴、浓厚的地学文化特色,而且指导教师和学生取得了丰硕的教学与教学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地质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实践教学理念 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下载PDF
新世纪的卫星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科学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俊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经典卫星大地测量学着重研究地球几何形状、定向及其变化,并在实际应用中关注在地球表面上点的定位、重力及其变化。而现代卫星大地测量则不仅仅能在地表上长时间以10-9精度定位,而且它已远远超过原来经典的目标,已经涉及多种学科领域,... 经典卫星大地测量学着重研究地球几何形状、定向及其变化,并在实际应用中关注在地球表面上点的定位、重力及其变化。而现代卫星大地测量则不仅仅能在地表上长时间以10-9精度定位,而且它已远远超过原来经典的目标,已经涉及多种学科领域,可以提供和处理涉及原来是地球动力学、行星学、大气学、海洋学、板块运动学和冰川学等其他学科所需的信息,提供多种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很难取得的数值和有可能解决它们相应的困惑。当然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卫星大地测量学仍然还有众多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然而可以预期,卫星大地测量学将与其他学科会有更多的交叉,不仅在大地测量学,而且在地球科学中会具有强大生命力,并将更大地影响和促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测量学 地球科学 海洋 重力 大气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3-D Geoscience Modeling Technology for the Estimation of Solid Mineral Reserves 被引量:15
11
作者 PAN Mao LI Jun +1 位作者 WANG Zhangang JIN Jiang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655-660,共6页
Applying new approache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 estimation of reserv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assessments of solid mineral resources. After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3-D g... Applying new approache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 estimation of reserv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assessments of solid mineral resources. After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3-D geoscience modeling technology (3-D GM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3-D GMT for the estimation of solid mineral reserves, emphatically introducing its workflow and two key technologies, 3-D orebody surface modeling, and property modeling. Moreover,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methods, such as the section method and geological block method, and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of 3-D GMT: building more accurate 3-D orebody models, expressing the internal inhomogeneous attributes of an orebody, reducing the potential for errors in the estimation of reserves, and implementing dynamic estimations of reser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geoscience modeling solid mineral resource estimation of reserves surface modeling property modeling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地学学科思政元素的探讨与挖掘——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16
12
作者 封志兵 聂逢君 +3 位作者 江丽 张华 何剑锋 刘阳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80-183,共4页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以东华理工大学这所极具核地学特色的省部共建高校为例,深入分析当今地质勘探行业和自身存在的问题,着眼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核军工的历史使命、地方经济建...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以东华理工大学这所极具核地学特色的省部共建高校为例,深入分析当今地质勘探行业和自身存在的问题,着眼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核军工的历史使命、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凝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军工精神以及江西省地学元素等三大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关键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元素 地学学科 课程思政 省部共建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地学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薛小杰 谭克龙 《中国煤田地质》 2005年第3期12-14,共3页
元胞自动机模型具有离散动力学特征,可以模拟和分析一般的复杂系统,对具有空间特征的地理复杂系统更具优势。该模型有“自下而上”、离散、确定性和随机性结合、灵活性和开放性等优点,但亦具有边界的无限、空间同质、元胞形状规则、邻... 元胞自动机模型具有离散动力学特征,可以模拟和分析一般的复杂系统,对具有空间特征的地理复杂系统更具优势。该模型有“自下而上”、离散、确定性和随机性结合、灵活性和开放性等优点,但亦具有边界的无限、空间同质、元胞形状规则、邻近关系固定以及对实践封闭等缺点。在介绍了该模型优缺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元胞自动机的理论研究趋势与主要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 地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Geoscience knowledge graph in the big data era 被引量:12
14
作者 Chenghu ZHOU Hua WANG +11 位作者 Chengshan WANG Zengqian HOU Zhiming ZHENG Shuzhong SHEN Qiuming CHENG Zhiqiang FENG Xinbing WANG Hairong LV Junxuan FAN Xiumian HU Mingcai HOU Yunqiang Z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7期1105-1114,共10页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 st century,the geoscience research has been entering a significant transitional perio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knowledge system as the core and with the drive of big data as the m...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 st century,the geoscience research has been entering a significant transitional perio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knowledge system as the core and with the drive of big data as the means.It is a revolutionary leap in the research of geoscience 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the traditional encyclopedic discipline knowledge system to the computer-understandable and operable knowledge graph.Based on adopting the graph pattern of general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the geoscience knowledge graph expands the uniqu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to the Geoscience knowledge,and integrates geoscience knowledge elements,such as map,text,and number,to establish an all-domain geoscience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model.A federated,crowd intelligence-based collaborativ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the geoscience knowledge graph is developed here,which real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graph in collaboration with global geo-scientists.We also develop 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dynamic knowledge graph of multi-modal geoscience data based on in-depth text analysis,which extracts geoscience knowledge from massive geoscience literature to construct the latest and most complete dynamic geoscience knowledge graph.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geoscience knowledge graph can not only deepen the existing geoscience big data analysis,but also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precision geological time scale driven by big data,the compilation of intelligent maps driven by rules and data,and the geoscience knowledge evolution and reasoning analysis,among others.It will further expand the new directions of geoscience research driven by both data and knowledge,break new ground where geoscience,information science,and data science converge,realiz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of the geoscience research and achieve major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in the spatiotemporal big data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science knowledge graph All-domain geoscience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model Federated crowd intelligence collaboration High-precision geological time scale
原文传递
FAIR Data and Services in Biodiversity Science and Geoscience 被引量:13
15
作者 Larry Lannom Dimitris Koureas Alex R.Hardisty 《Data Intelligence》 2020年第1期122-130,309,310,共11页
We examine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FAIR principles(Findable,Accessible,Interoperable and Reusabl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the aggregation of widely distributed and heterogeneous data about biolo... We examine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FAIR principles(Findable,Accessible,Interoperable and Reusabl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the aggregation of widely distributed and heterogeneous data about biological and geological specimens,and the use of the Digital Object Architecture(DOA)data model and components as an approach to solving those challenges that offers adherence to the FAIR principles as an integral characteristic.This approach will be prototyped in the Distributed System of Scientific Collections(DiSSCo)project,the pan-European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which aims to unify over 110 natural science collections across 21 countries.We take each of the FAIR principles,discuss them as requirements in the creation of a seamless virtual collection of bio/geo specimen data,and map those requirements to Digital Object components and facilities such as persistent identification,extended data typing,and the use of an additional level of abstraction to normalize existing heterogeneous data structures.The FAIR principles inform and motivate the work and the DO Architecture provides the technical vision to create the seamless virtual collection vitally needed to address scientific questions of societal impor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Object Architecture(DOA) FAIR DiSSCo BIODIVERSITY geoscience
原文传递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技术的地学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曹忠权 谢平 金花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2期291-295,共5页
 合成孔径雷达(SAR)因其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及对地物有一定穿透力等独特的优点,已成为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机理及遥感图像特征做简要介绍,对新兴起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做简要描述,并...  合成孔径雷达(SAR)因其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及对地物有一定穿透力等独特的优点,已成为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机理及遥感图像特征做简要介绍,对新兴起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做简要描述,并就SAR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进行了列举,展示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地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SAR) 遥感 地球科学
下载PDF
SVG:一种前景光明的地学绘图技术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改善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2年第6期47-54,共8页
介绍了一种新的绘图技术 ,即SVG(可缩放矢量图形 )技术 ,指出了SVG在将来地学绘图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图形文件格式标准 ,SVG得到了信息技术工业界的普遍支持 ,以及众多应用软件特别是应用最为普及的网络浏览器的支... 介绍了一种新的绘图技术 ,即SVG(可缩放矢量图形 )技术 ,指出了SVG在将来地学绘图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图形文件格式标准 ,SVG得到了信息技术工业界的普遍支持 ,以及众多应用软件特别是应用最为普及的网络浏览器的支持。作为XML的一种具体应用 ,SVG对网络环境有天然的适应性 ,可以在基于网络的应用中与其他技术进行有机的集成。SVG具有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其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地学研究中广泛采用SVG绘图技术 ,便于采用应用广泛的通用图形应用软件 ,可以降低地学绘图的应用成本 ,促进地学应用到桌面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缩放矢量图形 标准 XML 地学图件 SVG 地学绘图技术
下载PDF
论地学科研信息化环境 被引量:10
18
作者 诸云强 孙九林 +5 位作者 冯敏 宋佳 苗茹 潘鹏 张金区 杨雅萍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4期501-510,共10页
地学科研信息化环境(e-Geoscience)是在传统地球信息科学基础上,利用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支撑地学创新研究及其政府决策服务的科学研究信息化环境。文章提出了e-Geoscience的核心要素及其概念模型,研究了e-Geosci... 地学科研信息化环境(e-Geoscience)是在传统地球信息科学基础上,利用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支撑地学创新研究及其政府决策服务的科学研究信息化环境。文章提出了e-Geoscience的核心要素及其概念模型,研究了e-Geoscience的典型特征,分析了在Web 2.0、物联网、移动通讯、语义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支撑下,e-Geoscience的技术体系:地球信息资源多源化采集、存储技术、分布式/高效能地学计算技术、地学信息资源共享、精确发现与智能推荐技术、地学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以及协同研究技术。最后讨论了地学信息资源持续共享、质量保障、智能发现以及e-Geoscience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给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科研信息化 科研范式 资源共享 协同创新
原文传递
保持核地质教育特色,树立全新地学人才培养理念——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谈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正其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7-60,共4页
在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3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改革思路及其蕴涵新型地学人才培养理念进行阐述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地学教育亟待创新;保持核地质教育特色,树立全新地学人才培养理念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地学教育... 在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3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改革思路及其蕴涵新型地学人才培养理念进行阐述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地学教育亟待创新;保持核地质教育特色,树立全新地学人才培养理念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地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地质教育 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理念 教育改革 教学内容 培养模式 素质教育 教育特色
下载PDF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罗珽 冷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1-440,共10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领域的各种测量和模拟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对数据的可视化和实时分析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二维可视化方法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地球科学的科研和教学需求.新一代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使观察者能够直观地...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领域的各种测量和模拟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对数据的可视化和实时分析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二维可视化方法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地球科学的科研和教学需求.新一代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使观察者能够直观地观察和分析三维地球的科学数据,并与数据进行交互,实现沉浸式地实时分析或远程虚拟野外考察,这将帮助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更快更准确地理解三维地球科学数据.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能促进新的科学发现的产生,并能够帮助地球科学的成果在大众中的科普推广.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本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各种具体应用方式,讨论了该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优势与前景,以及进一步拓展应用水平还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 虚拟现实 地球科学 数据可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