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卫星遥感监测城市扩展与环境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72
1
作者 戴昌达 唐伶俐 +2 位作者 陈刚 王杰生 杨幼昶 《环境遥感》 CSCD 1995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阐述应用北京地区自1984年至1992年4景秋季的TM图像,通过高精度几何配准,辐射水准归一化,热图像条纹噪声消除,各种干扰因素的识别.压抑、剔除,目标信息的增强、提取,以及背景影像的生成等图像应用处理,直接获得... 本文阐述应用北京地区自1984年至1992年4景秋季的TM图像,通过高精度几何配准,辐射水准归一化,热图像条纹噪声消除,各种干扰因素的识别.压抑、剔除,目标信息的增强、提取,以及背景影像的生成等图像应用处理,直接获得试区8年间城镇建设用地、绿地、水体,城市热岛等环境要素变化动态,快速制出客观反映城市扩展变化的系列图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城市扩展 环境变化 图像处理 城市遥感
原文传递
围填海的海洋环境影响国内外研究进展 被引量:95
2
作者 张明慧 陈昌平 +1 位作者 索安宁 林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09-1513,共5页
围填海是通过人工修筑堤坝、填埋土石方等工程措施将天然海域空间改变成陆地以拓展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的人类活动,它是当前我国海岸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大规模围填海在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围填海是通过人工修筑堤坝、填埋土石方等工程措施将天然海域空间改变成陆地以拓展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的人类活动,它是当前我国海岸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大规模围填海在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在系统收集了国内外围填海的海洋环境影响研究报道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①围填海对滨海地形地貌、湿地景观的影响研究;②围填海对近岸海域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③围填海对滨海湿地退化与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④围填海对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⑤围填海对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影响等5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围填海的海洋环境影响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了加强围填海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实施围填海的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补偿等国际围填海研究新趋势。针对围填海的海洋环境影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加强对集中连片围填海区域的长期累积效应研究、加强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结构功能影响过程及机理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在围填海海洋环境影响方面的综合研究等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填海 海洋环境 环境改变
下载PDF
24万年来西昆仑山甜水海湖岩芯碳酸盐含量变化与气候环境演化 被引量:51
3
作者 李世杰 区荣康 +1 位作者 朱照宇 李炳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58-65,共8页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与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高原西北部的西昆仑山甜水海地区是高原上气候最干旱的区域.作者于1995年6月在该区海拔4840m的湖盆首次打钻取芯(TS95孔).获得57m湖泊岩芯,经对样品的实验室测年和多项环境指标分析,...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与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高原西北部的西昆仑山甜水海地区是高原上气候最干旱的区域.作者于1995年6月在该区海拔4840m的湖盆首次打钻取芯(TS95孔).获得57m湖泊岩芯,经对样品的实验室测年和多项环境指标分析,表明,TS95孔岩芯覆盖了距今240-17ka间的时间尺度.期间,经历了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早期,末次冰期间冰阶和末次冰盛期几个气候变化阶段.岩芯中碳酸盐含量变化可明显划分出两个大的环境阶段:在孔深30m以下,为河流沉积环境和开口型湖泊沉积环境,之上为封闭湖泊沉积环境,这种突然变化是由发生于距今150ka前的强烈构造运动事件造成的.在孔深30m以上,碳酸盐含量变化记录着古甜水海封闭湖泊的扩、缩变化历史,可借以作为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指示器.结合其它环境指标的分析:指出西昆仑山甜水海地区在距今240-17ka期间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特征表现为间冰期暖期的季风型气候和冰期的西风型气候交替作用、中间穿插过渡类型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 钻孔岩芯 碳酸盐含量 古气候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南京市生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55
4
作者 张浩 杜培军 +1 位作者 罗洁琼 李二珠 《地理空间信息》 2017年第2期58-62,共5页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客观、定量地评价生态环境变化。选取1990、2002、2013年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进行南京市生...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客观、定量地评价生态环境变化。选取1990、2002、2013年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进行南京市生态环境变化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990~2013年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生态环境变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以明城墙为范围的老城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变差的区域分布在新近建设的"一城三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4个分指标中,代表干度的指标NDBSI对于生态指数RSEI的贡献度最大,说明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与不透水面的大幅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变化 遥感生态指数 城市扩展 南京市
下载PDF
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与中全新世早期以来古环境演变 被引量:39
5
作者 杨永兴 黄锡畴 +1 位作者 王世岩 孔昭宸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2-249,共8页
根据典型沼泽剖面14 C测年及其树木年轮校正、孢粉分析、粘土矿物X 衍射分析、泥炭植物残体鉴定和沉积物的化学元素聚集与迁移资料 ,研究了中全新世以来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过程与古环境演变及其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 ,位于生态环境... 根据典型沼泽剖面14 C测年及其树木年轮校正、孢粉分析、粘土矿物X 衍射分析、泥炭植物残体鉴定和沉积物的化学元素聚集与迁移资料 ,研究了中全新世以来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过程与古环境演变及其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 ,位于生态环境过渡带、脆弱带的沼泽发生、发育对环境变化尤为敏感。中全新世早期以来 ,环境变化频繁 ,由此导致沼泽发育出现多次形成、发育、退化、消亡、再生循环变化。沼泽发育与古环境演变可划分为 6个时期 :中全新世早期沼泽孕育与萌芽发育期 ;中全新世中期沼泽旺盛发育期 ;中全新世中晚期沼泽间断发育期 ;中全新世晚期沼泽退化发育期 ;晚全新世早期沼泽复苏期 ;晚全新世晚期沼泽消亡期。距今 5 80 0年左右为本区全新世沼泽最早发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发育 古环境演变 中全新世早期 孢粉分析 粘土矿物分析 西辽河平原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海花粉记录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35
6
作者 孙湘君 李逊 罗运利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26,共9页
本文报道了南海北部深海沉积物中花粉的研究结果。所研究的17940孔长13.30m,包括最近4万年的沉积物。共鉴定统计103个样品,样品间距10cm,分辨率约为360a,自下而上分为3个花粉带和8个亚带。P1带(13.06~8.70m,约37000~15000aB... 本文报道了南海北部深海沉积物中花粉的研究结果。所研究的17940孔长13.30m,包括最近4万年的沉积物。共鉴定统计103个样品,样品间距10cm,分辨率约为360a,自下而上分为3个花粉带和8个亚带。P1带(13.06~8.70m,约37000~15000aB.P.)以山地针叶树(Picea,Abies,Tsuga)花粉高含量组合与蒿属花粉占优势组合交替出现为特征,指示冷湿及温干频繁交替的气候。根据氧同位素资料该带相当于3期及本次盛冰期。P2带前期(P2-a亚带,8.70~7.23m,约15000~11300aB.P.)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乔木花粉增加指示气候变暖,其中14000aB.P.前后红树林的高峰可能是海平面一度上升的结果;P2带后期P2-b亚带(7.23~660m,约11300~10000aB.p.)高山雨林及山地针叶树花粉增加指示气候变冷。根据氧同位素资料P2-a亚带与Bφlling-Allerφd升温期相当,而P2-b亚带属新仙女木期。P3带(660~0m,10000aB.P.至现在)为全新世,花粉组合以松属花粉占绝对优势,与现代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花粉组合相似,说明近万年以来南海北部气候与现代气候相近。近1400年来芒其孢子突然增加说明人类活动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 环境演变 南海 古植物 古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三峡建坝生态环境改变与血吸虫病传播关系研究 被引量:40
7
作者 郑江 辜学广 +12 位作者 徐永隆 葛继华 杨先祥 何昌浩 唐超 凯平 姜庆五 梁幼生 汪天平 徐兴建 钟久河 郑庆斯 袁鸿昌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112-116,共5页
Aim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Schistosomiasis japanica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Methods Based on predictive data supp... Aim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Schistosomiasis japanica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Methods Based on predictive data supplied by the Yangtze River Committee on Water Conservancy,of the changes of the water level and sedime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fter the dam construction, corresponding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mathematics model was extablished by field pilot studi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changes of water level and sediment on the growth 4 distribution of Oncomelania hupensis which is the intermediate host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field surveys and ecologically intimated experiments were done.The prevalence status and factors related to transmiss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methods of epidemiology, geographical medicine and social medicine.Results 1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is an integrated project in a large scale to exploit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will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improving and accelerating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 Positive impact on control of Schistosomiasis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After the dam construction, the de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flooding in Yangtze River will be occurred which cease the diffusion of snails and decline the chances ofinfectionofhumanandlivestock. Snails habitats will be reduced in the flushed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xploitation of beaches and delimination of snails will be benefited from the beach’s uplift in the flushed areas. And the floods that will be ahead of time in autumn will interfere the development of snails.3 Negative impact on control of Schistosomiasis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The flushed beaches and migrator’s settlements in certain altitude may become snail habitats.The reservoir areas will become the potential transmission areas of Schistosomiasis due to diffusion of infectious resources and On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特征 三峡建坝 生态环境 血吸虫病
下载PDF
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的气候环境信息 被引量:36
8
作者 张恩楼 沈吉 +2 位作者 夏威岚 朱育新 王苏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08,共4页
通过对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的分析 ,结合碳酸盐含量的变化特征 ,探讨了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 ,并且据此分析了青海湖地区近 70 0 a来的气候环境演变。青海湖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较好地记录了... 通过对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的分析 ,结合碳酸盐含量的变化特征 ,探讨了青海湖沉积物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 ,并且据此分析了青海湖地区近 70 0 a来的气候环境演变。青海湖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较好地记录了温度的变化 ,在有机碳含量高、有机碳同位素低时 ,气温较高 ,反之则相反。小冰期的 3次冷期以及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有机碳同位素 环境演变 青海湖 沉积物 碳酸盐含量 温度
下载PDF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农业强化及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6
9
作者 董广辉 张山佳 +2 位作者 杨谊时 陈建徽 陈发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2913-2925,共13页
人类世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尚存在较多争议.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对探讨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骨骼碳同位素和碳十四测年的究进展,并与古环境记录中黑炭研究进行对... 人类世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尚存在较多争议.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对探讨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骨骼碳同位素和碳十四测年的究进展,并与古环境记录中黑炭研究进行对比,梳理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粟黍农业强化和扩张的时空过程,其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距今10000~7000年前,中国北方整体处于原始粟黍农业阶段,距今7700年之在内蒙古东部出现最早粟黍农业经济的迹象;距今7000~6000年前,粟黍生产中心转移至关中地区,是粟黍农建立的过渡时期;距今6000~4000年前,粟黍农业在中国北方广泛扩张,推动了新石器晚期文化的繁盛和人口显著增长.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黑炭指标(EC-soot)的时空变化过程与粟黍农业强化和扩张过程有很好的对应,示粟黍农业生产活动对火灾频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为理解新石器时代粟黍农业发展历程和人与环境的互作用,深入探讨人类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黍农业 新石器时代 人类活动 环境变化 人类世
原文传递
莫莫格湖泊群近50年来的环境变化 被引量:28
10
作者 吕金福 肖荣寰 +1 位作者 介冬梅 范有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9-283,共5页
莫莫格湖泊群水位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大气降水和河流水位的变化。近50年来,湖区气温逐渐上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湖泊水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湖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关键词 莫莫格湖泊 水位 生态环境 人为活动
下载PDF
西安高陵渭河近120年来的洪水演变 被引量:30
11
作者 赵景波 蔡晓薇 王长燕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5-230,共6页
西安高陵渭河漫滩沉积剖面发育,能较好地指示渭河洪水变化。沉积物以粗粉砂、细粉砂、极细砂及粘粒为主。粒度较粗层位指示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和短暂的湿润气候或一定地区的暴雨增加,粒度较细的层位则代表较弱的水动力条件和短暂的湿润程... 西安高陵渭河漫滩沉积剖面发育,能较好地指示渭河洪水变化。沉积物以粗粉砂、细粉砂、极细砂及粘粒为主。粒度较粗层位指示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和短暂的湿润气候或一定地区的暴雨增加,粒度较细的层位则代表较弱的水动力条件和短暂的湿润程度略低的气候,而在各洪水沉积层之间无洪水发生的阶段则是正常的气候阶段或偏干的气候阶段。高陵渭河近120年来的河漫滩沉积剖面可分为16层,代表了16个大的洪水阶段。高陵渭河近120年来的河漫滩沉积粒度成分比更早期的河漫滩沉积粒度偏细,反映出近120年来渭河洪水深度与规模在变小,这主要是气候变干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 120年来 洪水演变 洪水规模 环境变化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过去200年来的环境变化 被引量:27
12
作者 王荣 羊向东 朱立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91-798,共8页
文章通过纳木错浅钻沉积硅藻研究,结合青藏高原湖泊现代硅藻-电导率转换函数,对过去200年来的湖水盐度(电导率)变化进行了定量重建。纳木错在小冰期冷期为淡水环境;小冰期结束后,湖水盐度开始增加;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盐度增加幅度... 文章通过纳木错浅钻沉积硅藻研究,结合青藏高原湖泊现代硅藻-电导率转换函数,对过去200年来的湖水盐度(电导率)变化进行了定量重建。纳木错在小冰期冷期为淡水环境;小冰期结束后,湖水盐度开始增加;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盐度增加幅度更加明显。过去100年来湖水盐度的增加与钻孔粒度变化所揭示的入湖径流量的增多,反映了增温背景下湖泊水文的响应特点。温度的上升,一方面引起了流域冰雪融水补给量的增加,但另一方面,湖泊水量平衡明显偏负,说明小冰期结束以来,尤其是最近40年,冰融水的增加并不足以弥补湖泊水量的负平衡。由此提出蒸发量在湖泊水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温度是影响湖泊水文变化的关键因子。区域湖泊综合对比结果进一步表明,不同湖泊盐度和水文变化趋势一致,反映了封闭湖泊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共同响应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 硅藻 盐度 定量重建 环境变化
下载PDF
贺兰山油松年轮中稳定碳同位素含量和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6
13
作者 马利民 刘禹 赵建夫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53,共5页
植物中稳定碳同位素δ13 C变化和环境关系密切 ,通过研究贺兰山油松 (Pinustabulacformis)植物纤维素中稳定碳同位素δ13 C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现该地区树轮纤维素中稳定碳同位素序列和大气中CO2 的含量关系密切 ,据此可以推算大气中的... 植物中稳定碳同位素δ13 C变化和环境关系密切 ,通过研究贺兰山油松 (Pinustabulacformis)植物纤维素中稳定碳同位素δ13 C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现该地区树轮纤维素中稳定碳同位素序列和大气中CO2 的含量关系密切 ,据此可以推算大气中的CO2 浓度的变化情况 .研究还发现植物纤维素中稳定碳同位素δ13 C的变化和生长年 1~ 7月的总降水量显著负相关 (r =-0 5 1 5 ,α=0 0 5 ) ,而和当年 6~ 8月的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 (r =0 4 2 7,α =0 0 5 ) .通过对比树轮纤维素稳定同位素δ13 C值和太阳黑子之间的关系 ,发现太阳黑子活动最强的年份往往对应较高的树轮纤维素δ13 C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树轮年轮 环境变化 Δ^13C
下载PDF
生态旅游区环境变化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以张家界为例 被引量:18
14
作者 全华 杨竹莘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5-98,共4页
生态旅游区在扩大接待能力 ,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景区生态环境。既要接待更多的过夜游客 ,增加旅游收入 ,又要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维持在安全的水平上 ,开发建设规模多大为宜 ,这是许多生态旅游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 生态旅游区在扩大接待能力 ,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景区生态环境。既要接待更多的过夜游客 ,增加旅游收入 ,又要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维持在安全的水平上 ,开发建设规模多大为宜 ,这是许多生态旅游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环境脆弱因子的建设规模容限值计量模型 ,并在典型的生态旅游区张家界进行了验证。通过计算得出了在不同的建设规模条件下 ,张家界景区最为脆弱的环境因子———总磷含量的变化状态。实证研究表明 ,宾馆规模容限值模型是分析生态旅游区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区 环境变化 可持续旅游发展 环境演变 动态容限值模型
下载PDF
1973-2006年新疆若羌湖泊群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马明国 宋怡 王雪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9-195,共7页
新疆若羌湖泊群位于新疆若羌县城北部,罗布庄东西两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应用1973-2006年Landsat MSS、TM、ETM+以及中巴卫星等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和250 m分辨率的MODIS数据监测湖泊群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02年以来,湖泊面... 新疆若羌湖泊群位于新疆若羌县城北部,罗布庄东西两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应用1973-2006年Landsat MSS、TM、ETM+以及中巴卫星等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和250 m分辨率的MODIS数据监测湖泊群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02年以来,湖泊面积有较为显著的增加趋势,2003年初到2004年春季以及2005年底到2006年春季湖泊持续保持大的湖水面积.高分辨率卫星资料显示,2003年7月22日湖水面积达到最大值181.8 km2.利用高分辨率单点结果验证时间系列粗分辨率结果表明,基于250 m分辨率MODIS数据反演的湖泊面积有较高精度.MODIS数据显示湖水面积最大可达295 km,但是其精度还需要更多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一步验证.初步的成因分析表明,气温升高导致冰川消融增加,从而引起河流径流的变化和洪水的暴发,强天气过程带来的大量降水也引发特大山洪或者超灾害洪水,特别是车尔臣河在短时间内向湖泊群区泄入大量洪水,是形成湖泊面积扩大的原因之一,时间上主要体现在夏季和秋季.自2000年以来的塔里木河多次生态输水也可能是形成大面积湖泊群的另一原因,但时间上主要体现在冬季和春季.沙漠地区的高蒸发量则是导致湖泊面积迅速缩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群 塔里木河 环境变化 遥感
下载PDF
稀土矿区地表环境变化多时相遥感监测研究--以岭北稀土矿区为例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李恒凯 吴立新 刘小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7-1094,共8页
离子型稀土矿的开采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采用20a的多时相TM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以定南县岭北稀土矿区作为研究案例,对稀土矿区的地表环境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和分析.为提高监测分析的可靠性,采用分形纹理辅助分... 离子型稀土矿的开采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采用20a的多时相TM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以定南县岭北稀土矿区作为研究案例,对稀土矿区的地表环境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和分析.为提高监测分析的可靠性,采用分形纹理辅助分类对分类后比较方法进行改进,构建了可分离指数和J-M距离两种分形窗口和波段选择模型,并比较了其在稀土矿区的适用性,为使用分形纹理辅助分类提供了定量方法.结果表明:随着稀土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矿区荒漠化日趋严重,并呈现集中连片的趋势,治理难度加大;原地浸矿工艺的推广和矿区复垦工作的进行,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矿区荒漠化趋势;稀土矿点周围植被出现退化现象,可能是稀土开采产生的水土污染对植被生长造成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区 环境变化 分类后比较法 分形模型
原文传递
淮河中下游洪泽湖水域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范亚民 何华春 +1 位作者 崔云霞 吴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97-1403,共7页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湖泊水域面积日益缩小,不仅影响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也造成了湖泊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破坏及湖泊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以淮河中下游洪泽湖为例,通过收集洪泽湖地区1930~2001年不同时期的地形图和...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湖泊水域面积日益缩小,不仅影响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也造成了湖泊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破坏及湖泊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以淮河中下游洪泽湖为例,通过收集洪泽湖地区1930~2001年不同时期的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对洪泽湖地蛆70多a来水域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30~1961年,洪泽箕面积减少了130.3km2,年均递减率为0.23%;1961~1971年,洪泽湖面积减少了31.99km2,年均递减率为0.17%;1971~2001年,洪泽湖面积减少了154.93km2,年均递减率为0.3%;1930~2001年,洪泽湖面积减少了317.22km2,减少了1930年总面积的16.92%,年均递减率0.24%。洪泽湖水域面积变化主要集中在湖的西部和东北部的湿地沼泽处。同时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及基于岸线发育系数方法,对洪泽湖1971~2001年30a来湖泊岸线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30a来,洪泽湖的岸线曲折度降低,岸线长度减少,岸线结构趋于单调。岸线曲折率下降与该时期洪泽湖的滩地围垦、水利建设等人类经济活动对湖泊形态的改变有密切关系,沿湖兴修水利工程,联圩并圩以及围湖垦殖等人类活动对洪阵湖岸线的演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加速了湖泊岸线的演化进程,导致湖泊岸线的计盒分形维数值降低。湖泊水域动态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的作用更为突出,针对湖泊水域日益减少的现状,在以上结果分析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如何合理利用与保护洪泽湖水资源、水环境进行了探讨,以实现湖泊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湖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水域面积 湖泊岸线 人类活动 洪泽湖
原文传递
泾河中游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毛龙江 黄春长 庞奖励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8-483,共6页
根据长武ETC全新世土壤剖面的测定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过程,阐明了先周时代土壤特征及人类耕作对成壤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早期气候温和干燥,沙尘暴明显减弱,风尘堆积速率降低,具有轻微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对... 根据长武ETC全新世土壤剖面的测定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过程,阐明了先周时代土壤特征及人类耕作对成壤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早期气候温和干燥,沙尘暴明显减弱,风尘堆积速率降低,具有轻微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对应于全新世最适宜期,该地气候温暖湿润,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大于风尘堆积作用,为典型的黑垆土成壤期。从3 100 a B.P.开始,季风气候格局发生转变,气候干旱化,沙尘暴加剧,风尘堆积速率大于生物风化成壤速率,土壤资源自然退化,形成弱成壤层和黄土层,两层均属于全新世黄土L0。先周时期耕作层对应古土壤层的顶部,土壤具有典型的团粒结构。3 100 a B.P.时的季风转变导致的气候干旱化与土壤退化促使了游牧民族南迁和“古公迁岐”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周时代 环境演变 耕作层 全新世
下载PDF
树木年轮研究的扫描图像分析方法及其在环境演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9
作者 谢昆青 李志尧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9-269,共11页
本文主要探讨用普通扫描仪作为获取树轮信息手段的有效途径,以及研究将图像分析和数字处理技术应用于树木年轮学的方法。通过对树轮图像的分布特征和噪声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本文设计出一套图像分割、信息提取算法和相应的处理程序。... 本文主要探讨用普通扫描仪作为获取树轮信息手段的有效途径,以及研究将图像分析和数字处理技术应用于树木年轮学的方法。通过对树轮图像的分布特征和噪声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本文设计出一套图像分割、信息提取算法和相应的处理程序。从实际的应用效果以及与其它树轮研究方法所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扫描图像处理方法不仅可行,而且高效、准确,拓宽了树木年轮学方法在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环境演变 扫描图像 古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洮河流域径流变化归因 被引量:23
20
作者 刘酌希 陈鑫 +3 位作者 管晓祥 舒章康 杨晓甜 王国庆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92,100,共7页
变化环境下干旱区河川径流锐减,定量分析不同驱动要素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对流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上游洮河流域为例,采用水文模拟途径,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近60年来,洮河流域径流下降趋势... 变化环境下干旱区河川径流锐减,定量分析不同驱动要素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对流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上游洮河流域为例,采用水文模拟途径,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近60年来,洮河流域径流下降趋势显著,平均线性递减率为-1.38 mm/a,实测径流系列在1986年产生突变,1986年以来实测径流量较前期减少28.5%;(2)SWAT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洮河流域的天然径流过程,纳什效率系数NSE和决定系数R2均超过80%,相对误差RE小于7%;(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8.9%和41.1%,气候变化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但人类活动的绝对影响有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 径流变化 归因分析 SWAT模型 洮河流域 变化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