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5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蚜虫的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 被引量:60
1
作者 马亚玲 刘长仲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9-525,共7页
本文综述了蚜虫的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蚜虫有不全周期、全周期生活史两种不同的生活周期;高强度紫外线会引起其体色遗传分化;最适生长温度为15~30 ℃, 湿度为70%;光照与昆虫的生活习性及行为密切相关, 但目前有关蚜虫对光... 本文综述了蚜虫的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蚜虫有不全周期、全周期生活史两种不同的生活周期;高强度紫外线会引起其体色遗传分化;最适生长温度为15~30 ℃, 湿度为70%;光照与昆虫的生活习性及行为密切相关, 但目前有关蚜虫对光照反应的相关报道并不多。植物体内次生代谢的产物对蚜虫具有毒杀、驱避、麻醉、抑制生长发育或引诱作用;多功能性转基因植物可有效防治蚜虫。为了深入认知不同蚜虫的生态学特征并对其进行有效防治, 针对不同蚜虫种类的光感特性等理论研究及防治技术的工作亟待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生活史 防御反应 光合作用
下载PDF
蔬菜蚜虫抗药性现状及抗性治理策略 被引量:58
2
作者 汤秋玲 马康生 高希武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0,共10页
蚜虫是为害蔬菜作物的一类重要害虫,如不防治会给蔬菜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使用农药防治蔬菜蚜虫,但由于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蔬菜蚜虫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新烟碱等多种类型的杀虫药剂均产生了不同... 蚜虫是为害蔬菜作物的一类重要害虫,如不防治会给蔬菜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使用农药防治蔬菜蚜虫,但由于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蔬菜蚜虫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新烟碱等多种类型的杀虫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本文对常见的蔬菜蚜虫的抗药性现状、抗药性机理以及治理策略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该类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抗药性 抗药性机制 抗药性治理
下载PDF
烟蚜茧蜂繁育及对烟蚜的防治效果探索 被引量:50
3
作者 李明福 张永平 王秀忠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3期343-346,共4页
进行了人工温室大量繁殖烟蚜茧蜂和田间释放烟蚜茧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蜂时烟蚜量和接蜂量是影响僵蚜繁殖量的重要因素;大田放蜂生物防治效果达89.3%,防治效果显著;大田放蜂应在田间蚜量很少的5月中旬,同时防治效果随着放蜂次数和... 进行了人工温室大量繁殖烟蚜茧蜂和田间释放烟蚜茧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蜂时烟蚜量和接蜂量是影响僵蚜繁殖量的重要因素;大田放蜂生物防治效果达89.3%,防治效果显著;大田放蜂应在田间蚜量很少的5月中旬,同时防治效果随着放蜂次数和放蜂量的增多,防治效果越来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七种蚜虫的感染反应——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冯明光 唐启义 +1 位作者 胡国成 黄世文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1996年第1期22-33,共12页
通过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SGBB8601系列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液(10<sup>4</sup>~10<sup>8</sup>孢子/mL)对俄罗斯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麦... 通过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SGBB8601系列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液(10<sup>4</sup>~10<sup>8</sup>孢子/mL)对俄罗斯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禾谷缢管蚜(R padi)和忽布疣额蚜(Phorodon humuli)等七种蚜虫的体表接种试验,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该菌株作用于上述寄主的剂量、时间及其互作效应。所测菌株对所有蚜虫均具有毒力,接种后七日的LD<sub>50</sub>为1.25×10<sup>5</sup>~114.82×10<sup>5</sup>孢子/mL,毒力因蚜种而异,双尾蚜和忽布疣额蚜最为敏感,玉米蚜与禾谷缢管蚜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余居间。这些结果表明所试菌株具有作为蚜虫微生物防治候选因子的潜势。本研究采用的分析方法较传统的Probit或Logit分析方法有显著的优越性,将时间和剂量效应的分析统一到一个模型中,使时间与剂量效应的互作评价成为可能。笔者介绍了该模型的生物学基础和建模步骤,并讨论了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球孢白僵菌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毒力
下载PDF
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 被引量:38
5
作者 方燕 乔格侠 张广学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39,共9页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蚜虫类Aphidina科级和属级阶元系统研究世界范围内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蚜虫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267科2120属,尤其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伞形...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蚜虫类Aphidina科级和属级阶元系统研究世界范围内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蚜虫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267科2120属,尤其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伞形科、唇形科、蔷薇科、茜草科、兰科、壳斗科、杨柳科、胡桃科等植物为主。13科蚜虫的寄主植物差别很大:在科级水平,球蚜科Adelgidae、纩蚜科Mindaridae和平翅绵蚜科Phloeomyzidae的寄主植物类群比较单一,蚜科Aphididae和瘿绵蚜科Pemphigidae的寄主植物范围最为广泛;在属级水平,各属蚜虫间寄主植物也有明显差异,有143属蚜虫的寄主植物多于2科,其中蚜科的属占多数,蚜属Aphis、瘤蚜属Myzus、长管蚜属Macrosiphum、粗额蚜属Aulacorthum和声蚜属Toxoptera的寄主植物最多,各超过100科290属。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着不同种类的蚜虫,其中16科47属寄主植物上寄生的蚜虫多于14属。蚜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部位丰富多样,可分为7类,分别为叶片、嫩梢、嫩枝、茎、花、根部、果实等。以叶片、茎、嫩枝和嫩梢为蚜虫主要取食部位。平翅绵蚜科主要取食嫩枝、茎和根部,短痣蚜科Anoeciidae主要取食叶片、嫩梢和根部,球蚜科、群蚜科Thelaxidae和毛管蚜科Greenideidae取食叶片、嫩梢、嫩枝和茎等部位,纩蚜科取食叶片、嫩梢、茎和花等部位,大蚜科Lachnidae和斑蚜科Drepanosiphidae除取食叶片、嫩梢、嫩枝、茎等部位外,前者还在根部取食,后者还寄生在果实上,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在除花以外的其它6个部位取食,蚜科、瘿绵蚜科和毛蚜科Chaitophoridae的取食部位最为多样,它们在上述7个部位均可取食。还初步讨论了在不同寄主植物上蚜虫物种的分化,以及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寄主植物 取食部位 多样性.
下载PDF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蚜虫寄主定位中的作用 被引量:30
6
作者 周琼 梁广文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4-336,共3页
本文综述了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性质。
关键词 植物 挥发性物质 蚜虫 寄主定位
下载PDF
寄主植物-蚜虫-天敌三重营养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峰 阚炜 张钟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25-1033,共9页
综述了寄主植物 -蚜虫 -天敌三重营养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重点阐述了 3个研究热点 :1植物挥发性物质在蚜虫及其天敌选择寄主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2蚜虫信息素和蜜露对蚜虫天敌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3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蚜虫信息素作用的... 综述了寄主植物 -蚜虫 -天敌三重营养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重点阐述了 3个研究热点 :1植物挥发性物质在蚜虫及其天敌选择寄主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2蚜虫信息素和蜜露对蚜虫天敌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3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蚜虫信息素作用的影响。对寄主植物 -蚜虫 -天敌三重营养关系的全面了解 ,将为蚜虫的综合治理提供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天敌 寄主植物 植物挥发性物质 蚜虫信息素 三重营养关系 寄主选择行为
下载PDF
不同生物防治技术对烟草烟蚜和烟青虫及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38
8
作者 李晓婷 罗华元 +3 位作者 陈月舞 李鹏飞 陈初 孔宁川 《作物研究》 2011年第4期361-365,共5页
为减少烤烟生产中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烟叶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烟蚜茧蜂、赤眼蜂、生物农药及性诱剂等防治技术对烟草蚜虫、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较好;与化学防治相比,赤眼蜂防治烟... 为减少烤烟生产中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烟叶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烟蚜茧蜂、赤眼蜂、生物农药及性诱剂等防治技术对烟草蚜虫、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较好;与化学防治相比,赤眼蜂防治烟青虫处理与赤眼蜂防治斜纹夜蛾处理的田间被害株率分别降低了28.5%~84.2%、33.4%~100%,虫口减退率最高达25.6%;生物农药对烟蚜和烟青虫的防治效果与当地常规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相当,田间烟蚜与烟青虫的虫口减退率分别比化学农药防治低89.31%~91.45%、43.75%~54.55%;性诱剂对斜纹夜蛾的诱蛾效果良好,单个诱芯每5 d的平均诱捕量为28头,最高可达52头,但对烟青虫的诱蛾效果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烟蚜 烟青虫 斜纹夜蛾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小麦蚜虫的毒力 被引量:28
9
作者 张永军 王中康 +1 位作者 殷幼平 裴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4-146,共3页
:3株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bassiana)Bb 0 2 ,Bb 0 3和Bb 0 7在不同温度 ,pH值和培养基上培养 ,结果表明 ,三者的最适生长温度在 2 5℃~ 30℃间 ;Bb 0 2和Bb 0 7在pH4.0~ 6 .0生长良好 ;适量的蛋白胨或酵母浸膏可促进菌株的生长 ,但... :3株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bassiana)Bb 0 2 ,Bb 0 3和Bb 0 7在不同温度 ,pH值和培养基上培养 ,结果表明 ,三者的最适生长温度在 2 5℃~ 30℃间 ;Bb 0 2和Bb 0 7在pH4.0~ 6 .0生长良好 ;适量的蛋白胨或酵母浸膏可促进菌株的生长 ,但对葡萄糖和麦芽糖的利用能力没有明显差异 ,三者在PPDA ,SDAY和SMAY上生长良好。生物测定表明 ,3菌株对小麦蚜虫均具有较强的毒力 ,但各菌株的最适剂量略有差异 ,其中Bb 0 2以 10 6mL-1较佳 ,Bb 0 3以 10 7mL-1最好 ,Bb0 7则介于 10 7mL-1~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蚜虫 毒力 虫生真 小麦害虫
下载PDF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散放次数及其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黄继梅 邓建华 +2 位作者 龚道新 王宏伟 普云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10期437-441,共5页
对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散放次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蚜量较低的条件下,采用逐次(3次以上)放蜂的方法散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可有效地控制烟蚜种群的增长。对放蜂防治田、常规施药田和不施药烟田的烟蚜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散放烟蚜茧蜂防治... 对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散放次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蚜量较低的条件下,采用逐次(3次以上)放蜂的方法散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可有效地控制烟蚜种群的增长。对放蜂防治田、常规施药田和不施药烟田的烟蚜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散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与常规施药田的防治效果相当。对放蜂区和常规施药防治区内烟农施用杀虫剂情况的调查表明,在放蜂区施用杀虫剂的平均次数为1.83次,而常规施药防治区为3.05次,放蜂区的施药次数比常规防治区减少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茧蜂 烟蚜 散放次数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蔬菜蚜虫和蚜茧蜂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周琼 梁广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49-252,共4页
用药膜法测定 8种常见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桃蚜 (Myzuspersicae)、瓜蚜 (Aphisgossypii)和萝卜蚜 (Lipaphiserysimi)的忌避和控制作用 ,以及对蚜虫重要天敌———菜蚜茧蜂 (Aphidiusgifuensis)和菜少脉蚜茧蜂 (Diaeretiellarapae)存活的... 用药膜法测定 8种常见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桃蚜 (Myzuspersicae)、瓜蚜 (Aphisgossypii)和萝卜蚜 (Lipaphiserysimi)的忌避和控制作用 ,以及对蚜虫重要天敌———菜蚜茧蜂 (Aphidiusgifuensis)和菜少脉蚜茧蜂 (Diaeretiellarapae)存活的影响 .结果表明 ,供试的 8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 3种蚜虫都有一定的忌避作用 ,其中效果最好的是白花非洲山毛豆 (Tephrosiavogelli)和樟树 (Cinnamomumcamphora) ,对桃蚜、瓜蚜和萝卜蚜的忌避率分别达 0 .414、0 .72 9、0 .5 47和 0 .5 49、0 .690、0 .72 9;除黄素馨 (Jasminummes nyi)和草胡椒 (Peperomiapellucida)外 ,其余 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桃蚜、瓜蚜、萝卜蚜都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其中山毛豆、樟树对蚜虫的控制效果最佳 ,鸡矢藤 (Paederiascandena)和芒箕 (Dicranopterisdichotoma)仅次于前 2种植物 ,白兰花 (Micheliaalba)对瓜蚜和萝卜蚜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鱼藤精稀释 10 0 0倍对萝卜蚜效果很好 ,对桃蚜控制作用较差 .8种提取物中 ,山毛豆对蚜茧蜂有较强的毒性 ,4h死亡率达63 .3 3 % ,仅次于鱼藤酮精稀释 10 0 0倍 (4h的死亡率达 80 % ) ,而樟树、羊蹄甲 (Bauhiniavariegata)、黄素馨、白兰花和草胡椒的乙醇提取物与对照没有差异 ,对蚜茧蜂安全、无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乙醇提取物 蔬菜 蚜虫 天敌 蚜茧蜂 干扰作用
下载PDF
中国蚜虫类昆虫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点(半翅目,蚜总科) 被引量:27
12
作者 刘征 黄晓磊 +1 位作者 姜立云 乔格侠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7-291,共15页
研究了蚜虫类昆虫在中国的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和分布特点。基于多年的标本采集记录和已发表文献,建立了中国蚜虫物种数据库和中国蚜虫地理分布数据库。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蚜虫的地理分布和分布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 研究了蚜虫类昆虫在中国的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和分布特点。基于多年的标本采集记录和已发表文献,建立了中国蚜虫物种数据库和中国蚜虫地理分布数据库。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蚜虫的地理分布和分布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记录蚜虫类昆虫268属1099种/亚种,其中特有种518种,占中国蚜虫物种总数的47.1%。中国蚜虫的区系成分十分复杂,主要分为9种类型,其中以典型古北种、典型东洋种、跨古北界和东洋界分布的物种为主,同时与新北界、澳洲界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在自然地理区划上,蚜虫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分布多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多于南北两端。基于物种多样性和分布密度,确定了蚜虫在中国的5个多样性中心,即甘南山地、横断山区、天山山地、东部平原和台湾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蚜虫类 物种多样性 分布 中国
下载PDF
几种杀虫植物对蚜虫的生物活性及与化学杀虫剂混用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26
13
作者 高占林 潘文亮 +3 位作者 党志红 贾海民 李秀花 许景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7-70,共4页
通过杀虫植物的筛选测定发现,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北乌头(Aconitumkusnezoffii)、大籽蒿(Artemisiasieversiana)3种植物的丙酮提取液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绣线菊蚜(Aphispomi)和菜缢管蚜(Rhopalosiphumpseudobrass... 通过杀虫植物的筛选测定发现,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北乌头(Aconitumkusnezoffii)、大籽蒿(Artemisiasieversiana)3种植物的丙酮提取液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绣线菊蚜(Aphispomi)和菜缢管蚜(Rhopalosiphumpseudobrassicae)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以不同溶液进行提取,马齿苋的水浸液和丙酮浸液活性较高,北乌头的丙酮浸液活性最高。与化学农药混用,3种植物提取液对吡虫啉和氧化乐果均表现明显增效,而与抗蚜威混用则无明显的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北乌头 大籽蒿 蚜虫 杀虫活性 化学杀虫剂 增效
下载PDF
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汉芳 季书琴 +4 位作者 李向东 张德奇 马西云 钱圆 时艳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9-804,共6页
为了解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及最佳用药量,采用室内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郑麦366为试验品种,以600g.L-1吡虫啉和12.5%烯唑醇为对照药剂,设置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1∶50、1∶60、1∶70... 为了解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及最佳用药量,采用室内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郑麦366为试验品种,以600g.L-1吡虫啉和12.5%烯唑醇为对照药剂,设置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1∶50、1∶60、1∶70)处理,研究不同剂量的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对小麦发芽、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用药剂量越大,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越好。在防治蚜虫方面,该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和1∶60时防效分别为85.61%~97.71%和80.15%~93.38%,与对照药剂600g.L-1吡虫啉FS1∶300包衣效果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在蚜虫发生前期和中后期防效分别为91.32%~94.91%和74.88%~83.27%,其中中后期防效显著低于药种比1∶50、1∶60和对照药剂处理。在防治纹枯病和枯白穗方面,该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时防效分别为76.91%~86.64%和78.29%,与对照药剂12.5%烯唑醇WP 1∶1500拌种处理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60时的防效分别为69.14%~80.87%和72.68%,显著低于药种比1∶50包衣处理,与对照药剂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分别为60.75%~78.35%和64.43%,显著低于药种比1∶50、1∶60和对照药剂。以上结果说明,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为药种比1∶50~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 小麦纹枯病 蚜虫
下载PDF
蚜虫的表型可塑性及其遗传基础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倩 沈佐锐 王永模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59-866,共8页
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是有机体在适应生物或非生物环境时呈现不同表型的能力,并且有遗传基础。蚜虫是农林业的重要经济害虫,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表型的可塑性。本文综述了外部环境因素(如寄主植... 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是有机体在适应生物或非生物环境时呈现不同表型的能力,并且有遗传基础。蚜虫是农林业的重要经济害虫,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表型的可塑性。本文综述了外部环境因素(如寄主植物、温度、光照、天敌等)的变异对蚜虫表型的影响。总体来说,蚜虫表型会因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系以及发育阶段和营养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温度变化对不同蚜虫种类的生殖力、生存力以及有翅蚜产生与否有极大影响。研究人员利用RAPD-PCR、微卫星等分子遗传标记确认寄主植物和温度是造成蚜虫种群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就内部因素而言,不同的蚜虫种类以及同一种蚜虫的不同克隆系在表型和遗传进化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蚜虫受外界条件影响的不同虫态以及不同体色克隆系、不同生活周期的类群之间,其生物学、生态学和遗传学都有所差异。分析上述各个因素对蚜虫表型可塑性的影响,对于蚜虫的生态进化研究和有效治理蚜害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最后讨论了还有必要深入研究的诸多问题,如表观遗传调控,包括DNA甲基化、基因所在的核小体上的组蛋白的共价修饰和染色质重塑、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以及微RNA(microRNA或miRNA)调控的基因表达变化等,又如有翅蚜的表型和遗传学研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蚜虫的生态进化的影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表型可塑性 表型 遗传进化
下载PDF
吡虫啉对蚜虫的防效 被引量:23
16
作者 邱光 顾正远 肖英方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1-32,共2页
吡虫啉是一种新型杀虫剂,每亩用纯药1克对桃蚜、棉蚜和麦蚜等蚜虫的防效都在98%以上,且速效性和持效性都明显地优于氰戊菊酯。
关键词 杀虫剂 吡虫啉 蚜虫 防治效果 药效
下载PDF
双价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烟草中的表达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志斌 郭三堆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1999年第11期1-6,共6页
利用人工合成及密码子优化后的雪花莲凝集素 (GNA) 基因, 与人工合成的GFM cryIA构建了双价基因中间载体。双价基因进一步亚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1上, 获得了带有两个抗虫基因cryIA及GNA基因的高... 利用人工合成及密码子优化后的雪花莲凝集素 (GNA) 基因, 与人工合成的GFM cryIA构建了双价基因中间载体。双价基因进一步亚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1上, 获得了带有两个抗虫基因cryIA及GNA基因的高效植物表达载体pGW4BAI, 在载体中两基因的5′端、3′端各加入与在植物中能增强基因转录和翻译有关的调控元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叶盘法转化烟草K326, 获得28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 随机抽取17株经PCR及进一步Southern 印迹检测,证实了双价抗虫基因在烟草基因组中的整合。转基因烟草杀棉铃虫试验表明40% 的转基因烟草植株对棉铃虫具有高抗性; 抑制蚜虫试验表明有效降低了蚜虫繁殖率, 转基因植株抑制蚜口密度为30% ~85% 不等, 并且获得了数株兼抗棉铃虫及蚜虫效果均良好的转基因烟草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CRYIA 雪花莲凝集素 抗虫性 蚜虫
下载PDF
福建省蚜虫类昆虫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冯磊 黄晓磊 乔格侠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66-674,共9页
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 ,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寄生方式和寄生部位等角度探讨了福建省蚜虫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福建省蚜虫已知 9科 80属 16 4种 ,东洋区种类占明显优势 ;寄主植物种类繁多 ,涉及6 0科 15 8属 ;寄生方式为 ... 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 ,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寄生方式和寄生部位等角度探讨了福建省蚜虫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福建省蚜虫已知 9科 80属 16 4种 ,东洋区种类占明显优势 ;寄主植物种类繁多 ,涉及6 0科 15 8属 ;寄生方式为 3种 ,不形成虫瘿、形成虫瘿和形成伪虫瘿 ;寄生部位多样化 ,以叶片、茎、嫩尖、嫩枝为主要寄生部位。福建省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决定了福建省蚜虫类物种多样性特点 ,很好的反映了蚜虫和其寄主植物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部位 蚜虫类 寄主植物 虫瘿 成虫 寄生方式 嫩枝 东洋区 昆虫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便携式柑橘虫害实时检测系统的研制与试验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林惠 兰玉彬 +3 位作者 刘志壮 岳学军 邓述为 郭宜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2-288,共7页
为实现柑橘虫害的快速、准确识别,帮助果农及时掌握果园内虫害的危害程度和分布情况,该研究结合嵌入式图像处理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柑橘虫害实时检测系统。优选MoblieNet作为虫害图像特征提取网络,区域候选网络生成害... 为实现柑橘虫害的快速、准确识别,帮助果农及时掌握果园内虫害的危害程度和分布情况,该研究结合嵌入式图像处理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柑橘虫害实时检测系统。优选MoblieNet作为虫害图像特征提取网络,区域候选网络生成害虫的初步位置候选框,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eg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Faster R-CNN)实现候选框的分类和定位。检测系统根据目标图像中虫害数量计算危害程度,按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判定柑橘虫害的严重程度,形成虫害识别与级别定量化测评软件。最后引入北斗模块获取采样点位置信息,进一步处理成可视化的虫害热力图。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对柑橘红蜘蛛和蚜虫的快速准确检测,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91.0%和89.0%,单帧图像平均处理速度低至286 ms。该系统实现了柑橘虫害的精准识别与定位,可为农药喷洒作业提供精准信息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虫害检测 便携式 柑橘 红蜘蛛 蚜虫
下载PDF
近年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及防控情况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马中正 任彬元 +3 位作者 赵中华 李春广 沈杰 闫硕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3-470,共8页
为更系统地了解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对2008-2017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进行汇总,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的晚疫病、早疫病、蚜虫、蛴螬等病虫害发生及... 为更系统地了解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对2008-2017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进行汇总,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的晚疫病、早疫病、蚜虫、蛴螬等病虫害发生及防控情况,并对各产区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不同,晚疫病作为马铃薯最主要病害之一,高发于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造成年均产量损失分别占各区总损失的42.41%和64.22%,远高于其它病虫害;中原二作区马铃薯病虫害种类繁多,且均对产量造成威胁。在四大产区中,北方一作区年均病虫害发生面积最大,实际产量损失最高,二者均超出该产区种植面积占比。当前,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防控仍太过依赖化学农药,应进一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病虫害 马铃薯产区 马铃薯晚疫病 蛴螬 蚜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