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沙地生境下黄柳(Salix gordejevii)的根系分布和冠层结构特征 被引量:52
1
作者 任安芝 高玉葆 王金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9-404,共6页
对分布于 3种不同沙地生境 (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 )黄柳灌丛的根系分布 (根的数目与深度分布 )和冠层结构特征 (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以及当年枝长度分布 )进行了研究。半固定沙丘上的黄柳根系最发达 (根系分布深 ,数量大 ... 对分布于 3种不同沙地生境 (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 )黄柳灌丛的根系分布 (根的数目与深度分布 )和冠层结构特征 (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以及当年枝长度分布 )进行了研究。半固定沙丘上的黄柳根系最发达 (根系分布深 ,数量大 ) ,固定沙丘的黄柳明显不及前者 ,而丘间低地的黄柳根系最不发达。粗根 (Φ≥ 5mm)的分布与土壤水分和土壤容重呈显著相关性 ,细根 ( Φ<5mm)的分布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呈极显著相关。不同程度的根系发育导致地上部分的繁茂程度不同 :分布于半固定沙丘上的黄柳灌丛叶面积指数较大 ,当年枝平均长度较大 ,枝长频度分布趋于正态分布 ;丘间低地的黄柳灌丛叶面积指数较小 ,当年枝平均长度较小 ,枝长频度分布趋于对数正态分布 ;固定沙丘上灌丛的上述特征大致介于二者之间 ,而其当年枝长度频度符合 Weibull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柳 沙地生境 根系 枝长频度分布 叶面积指数 杨柳科 冠层结构
下载PDF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对半干旱区沙地生境的适应及其生态作用 被引量:47
2
作者 杨洪晓 张金屯 +3 位作者 吴波 王妍 李晓松 许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4-690,共7页
我国温带半干旱区沙地生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沙源丰富和大风频繁 ,这种特定条件进化出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植物———油蒿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油蒿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繁殖习性 ,能够很好地适应沙地环境 .油蒿群落... 我国温带半干旱区沙地生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沙源丰富和大风频繁 ,这种特定条件进化出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植物———油蒿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油蒿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繁殖习性 ,能够很好地适应沙地环境 .油蒿群落不仅能够防风固沙 ,影响沙地生态系统的水分运移与分配 ,还能促进土壤的发育 .因此 ,油蒿在适应沙地生境的同时对沙地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改造作用 .油蒿群落对沙地生境的不断改造 ,推动了植物群落的演替 ,最终使流动沙丘转变为丰茂的植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油蒿 适应性 生态作用 群落演替
下载PDF
不同沙地生境下黄柳(Salix gordejevii)种群若干数量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梁宇 高玉葆 +3 位作者 任安芝 陈世苹 刘宁 刘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0-87,共8页
对分布于3种不同沙地生境(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黄柳灌丛的个体形态、生长和群体数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测定了灌丛下草本层植物种类组成及频度。结果显示:分布于丘间低地的黄柳灌丛当年枝平均长度增加缓慢,短枝条的比... 对分布于3种不同沙地生境(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黄柳灌丛的个体形态、生长和群体数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测定了灌丛下草本层植物种类组成及频度。结果显示:分布于丘间低地的黄柳灌丛当年枝平均长度增加缓慢,短枝条的比例较高,枝长频度分布(当年枝)峰值偏左,分枝也较多,叶片短而狭,长宽比大;与之相比,分布于半固定沙丘上的灌丛当年枝平均长度增加较快,长枝条比例较高,枝长频度分布趋于正态分布,分枝较少,叶片长而宽,长宽比小;固定沙丘上灌丛的上述特征大致介于二者之间,其枝长频度符合Weibull分布。3种生境条件下黄柳灌丛下草本层的种类组成频度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柳 沙地生境 枝长频率分布 分枝系统 叶形态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凝结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新平 何玉惠 +4 位作者 赵学勇 李玉霖 李玉强 李衍青 李世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18-1924,共7页
2007年8月采用称量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4种生境(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农田和樟子松林)土壤凝结水形成的时间以及凝结水的数量.结果表明:20:00—22:00间,研究区土壤凝结水开始逐渐形成,22:00—4:00时段的土壤凝结水波动增大,4:00之后土壤... 2007年8月采用称量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4种生境(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农田和樟子松林)土壤凝结水形成的时间以及凝结水的数量.结果表明:20:00—22:00间,研究区土壤凝结水开始逐渐形成,22:00—4:00时段的土壤凝结水波动增大,4:00之后土壤凝结水开始逐渐蒸发损失;科尔沁沙地4种生境0~9cm土层是土壤凝结水的主要形成层,其中,0~3cm土层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凝结水量的40%,9~30cm土层仍有凝结水形成,但凝结水量较少;4种生境0~3cm土层的凝结水量在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0~3cm土层日均凝结水量大小依次为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农田>樟子松林,说明植被条件较好的生境反而不利于土壤凝结水的形成;0~30cm土层日均凝结水量以固定沙地最多(约0.172mm),以农田最少(为0.110mm),流动沙地和樟子松林地分别为0.120和0.128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生境 凝结水 凝结水量
原文传递
科尔沁沙地封育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9
5
作者 吕朋 左小安 +3 位作者 岳喜元 张晶 赵生龙 程清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880-2888,共9页
为研究沙地退化植被封育恢复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分别于2011年、2013年和2015年8月中旬在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上开展了3次植被特征调查。结果表明:2011—2015年,流动沙丘优势植物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 为研究沙地退化植被封育恢复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分别于2011年、2013年和2015年8月中旬在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上开展了3次植被特征调查。结果表明:2011—2015年,流动沙丘优势植物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的优势度逐渐降低,半固定沙丘优势植物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m)的优势度波动下降、一年生植物优势度有所增加;固定沙丘和草地中一年生植物的优势度有所下降,多年生植物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随着退化植被封育恢复,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凋落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明显增加; 2011—2015年,4种生境上的平均凋落物量和半固定沙丘的植被盖度逐年增加,而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表现出波动变化趋势,地下生物量年际间变化不显著;沙地退化植被封育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凋落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的植物生物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沙地退化植被封育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和优势种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沙地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与群落结构复杂化的趋向;沙地退化植被的封育恢复导致了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组成 生物量 恢复年限 沙地 生境类型
原文传递
科尔沁沙地沙丘固定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特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周欣 左小安 +4 位作者 赵学勇 刘川 罗永清 岳祥飞 吕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9,共9页
为了解沙丘固定不同阶段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特点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比较了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质草地4种生境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并分4层土壤深度分析了土壤理化特性的演变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为了解沙丘固定不同阶段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特点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比较了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质草地4种生境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并分4层土壤深度分析了土壤理化特性的演变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显著正相关,0~10cm土层地下生物量最大,随着沙丘的固定,地下10~20、20~40、40~60cm深度土层的生物量显著增加,植物地上生物量依次增大,分别为2.20、98.10、131.41、190.38g·m-2,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依次为10.44、1.67、0.81、1.18;(2)随着沙丘的固定,表层土壤容重由1.62g·cm3下降到1.33g·cm3,各土层的粉沙和极细沙的占比依次增加,中沙比例依次减小,土壤碳氮含量、碳氮比、pH值、电导率均逐渐增加;(3)地上、地下生物量均与表层土壤碳氮含量、pH值、电导率显著正相关,土壤碳、氮含量均与pH值、电导率、土壤水分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沙丘恢复过程中植物生物量的增加与表层土壤颗粒细化、营养物质增多、水分增加密切相关,土壤-植被系统构成了有机的综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生境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土壤特性
原文传递
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植物及叶片的C、N元素计量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欣 左小安 +4 位作者 赵学勇 刘川 罗永清 岳祥飞 吕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5-575,共11页
为了研究科尔沁沙地植物及叶片的C、N元素在沙丘固定过程中的化学计量差异及变化规律,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草地4种生境上分别采集整株植物样品和叶片样品,测定其C、N元素含量,并在群落水平和功能型水平上展开分析。结果... 为了研究科尔沁沙地植物及叶片的C、N元素在沙丘固定过程中的化学计量差异及变化规律,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草地4种生境上分别采集整株植物样品和叶片样品,测定其C、N元素含量,并在群落水平和功能型水平上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沙丘的固定,植物群落及群落叶片的C含量逐渐上升而N含量逐渐下降,且C含量的变异系数较N含量小;(2)各生境植物及叶片C、N含量表现为灌木>一年生植物、C3植物>C4植物、豆科植物>非豆科植物,各功能型植物的C、N含量正相关于其叶片的C、N含量;(3)沿沙丘固定梯度,一年生、C4与非豆科植物及其叶片C含量趋于上升,而一年生、多年生、C3、非豆科植物及其叶片N含量趋于下降。沙丘固定过程中群落C含量的变化主要源于一年生、C4、非豆科植物,而N含量的下降则受草本、C3、非豆科植物的共同影响。适当补植灌木、C3植物、豆科植物对于该地区的固C效率和生物固N以及改良土壤肥力会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生境 C、N元素 功能型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沙丘生境单元凋落物运移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新源 赵学勇 +3 位作者 李玉霖 陈翔舜 王小军 云建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7-173,共7页
通过测定科尔沁沙地沙丘生境单元凋落物的运移量,分析了沙丘类型和生境变化对凋落物运移的影响,并探讨了是否可以通过凋落物运移量的变化来判断营养物质的迁移。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沙丘凋落物的运移过程主要发生在非生长季,呈明显的... 通过测定科尔沁沙地沙丘生境单元凋落物的运移量,分析了沙丘类型和生境变化对凋落物运移的影响,并探讨了是否可以通过凋落物运移量的变化来判断营养物质的迁移。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沙丘凋落物的运移过程主要发生在非生长季,呈明显的单峰型季节波动。凋落物运移量在不同沙丘的丘间地、迎风坡、丘顶和背风坡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丘顶的凋落物运移量最大,迎风坡次之,丘间地和背风坡相对较小。凋落物运移量有随距地表高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距地表高度为0~25cm时,凋落物运移量最大,显著高于25~50、50~75、75~100cm3个高度区间。凋落物运移量与风速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正相关,显示风速是影响凋落物运移量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生境单元 风速 凋落物运移量
原文传递
不同生境对踏郎生长及土壤养分空间差异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杨东华 赵雨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0-186,共7页
踏郎(Hedysarum fruticosum),又称羊柴、山花子、山竹子、油葫芦稍,豆科岩黄芪属。踏郎是一种优良的保土固沙灌木,具有很强的根蘖能力,常"一株成林",是优良的固沙造林植物种,大部分分布在我国内蒙和西北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丘上,... 踏郎(Hedysarum fruticosum),又称羊柴、山花子、山竹子、油葫芦稍,豆科岩黄芪属。踏郎是一种优良的保土固沙灌木,具有很强的根蘖能力,常"一株成林",是优良的固沙造林植物种,大部分分布在我国内蒙和西北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丘上,而在内蒙古大面积的半流动沙地上和流动沙地的附近也有分布,用其固定沙丘(柏玉珍,1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踏郎 生境 人工林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植被凋落物年际及年内动态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旭洋 李玉强 +4 位作者 罗永清 连杰 牛亚毅 龚相文 杨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94-1502,共9页
凋落物是植被土壤系统之间重要的物质和能量通道之一,在生态脆弱区植被和土壤修复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以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草地为对象,通过连续测定9个生长季凋落物量,并结合气温与降水量数据,研究沙地生态系统... 凋落物是植被土壤系统之间重要的物质和能量通道之一,在生态脆弱区植被和土壤修复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以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草地为对象,通过连续测定9个生长季凋落物量,并结合气温与降水量数据,研究沙地生态系统不同生境的凋落物年际和年内动态及其调控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植被年凋落物大小依次为:流动沙丘(9.01 g·m^(-2))<固定沙丘(67.46 g·m^(-2))<草地(119.55 g·m^(-2)).凋落物总量年际动态波动明显,固定沙丘年际变化呈"双峰"曲线,草地年际变化呈"W"型曲线.凋落物量年内变化均表现为"U"型曲线,在4和9月出现高峰值.降水量和气温对固定沙丘和草地凋落物量月际动态影响显著,而对不同生境条件下凋落物量年际变化影响均不显著.气温是影响该沙地生态系统生长季(4—9月)凋落物量月动态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生境 凋落物
原文传递
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生境因子变化及其对播种期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海东 沈渭寿 +2 位作者 燕守广 王涛 唐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7-655,共9页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野外观测了流动沙地植被恢复试验期间的生境因子(降水、地温、土壤水分和风沙运动),结合文献[13]所报道的2008--2011年人工模拟飞播试验结果,分析了西藏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生境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最佳播种期的...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野外观测了流动沙地植被恢复试验期间的生境因子(降水、地温、土壤水分和风沙运动),结合文献[13]所报道的2008--2011年人工模拟飞播试验结果,分析了西藏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生境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最佳播种期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正在进行的风沙化土地植被恢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降水量大小及其时间分布、不同类型沙地和沙丘坡向的土壤水分状况,决定着种子发芽、出苗和生长过程中能否得到持续不断的土壤水分补给,从而保证新播植物的根系前在越冬穿过旱季的干沙层,到达土壤水分较稳定的土层而顺利越冬。2.裸露于沙丘表面的种子因高温灼烧而干瘪、开裂,丧失发芽能力,尤其是刚出土的新生芽和幼苗对日灼很敏感,常出现3~4.5cm幼苗与地表接触的根茎结合部受日灼而死亡的现象。3.选择6月下旬前后作为植被恢复的最佳播种时间,通过河谷风向变换频繁引起的风沙运动,完成飞播植物种子的自然覆沙,既能满足新播植物种子发芽和出苗对土壤水分的需求,亦能提供相应的生长期,使植株高和根系长度生长到一定程度而保证新播苗顺利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化土地 植被恢复 生境因子 雅鲁藏布江高寒河谷
下载PDF
不同生境梯度下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种群ITS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文达 赵学勇 +2 位作者 左小安 李玉强 连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54-559,共6页
以科尔沁沙地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研究对象,以中亚草原蒿(Artemisia depauperata)为外类群,研究不同生境梯度下差不嘎蒿种群核糖体DNA的ITS序列间差异。结果表明:排序后的差不嘎蒿ITS序列总长度为696bp,ITS-1和ITS-2长度... 以科尔沁沙地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研究对象,以中亚草原蒿(Artemisia depauperata)为外类群,研究不同生境梯度下差不嘎蒿种群核糖体DNA的ITS序列间差异。结果表明:排序后的差不嘎蒿ITS序列总长度为696bp,ITS-1和ITS-2长度分别为253~256bp和264~269bp、G+C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4.02%~54.77%和56.75%~58.64%,这表明ITS-2在序列长度和序列组成方面均比ITS-1变异大。差不嘎蒿9个种群序列间的一致度为85.7%~99.7%,这表明序列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ITS最大简约树说明,CladeⅡ较CladeⅠ原始,顺序依次为subp4→subp1→subp2→subp3→subp8→subp6→subp7→subp9→subp5,与其相对应的生境次序大致为丘间低地→半流动沙丘→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这表明差不嘎蒿的进化过程与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形成过程以及生态恢复过程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差不嘎蒿 生境梯度 ITS
原文传递
ITS sequence analysis of Artemisia halodendron in different habitat gradients
13
作者 WenDa Huang XueYong Zhao +3 位作者 YuQiang Li XiaoAn Zuo Jing Feng Na Su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3年第3期347-352,共6页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sequences ofArtemisia halodendron Turcz. from differ- ent habitat gradients in Horqin Sandy Land, with Artemisia depauperata Krasch. selected a...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sequences ofArtemisia halodendron Turcz. from differ- ent habitat gradients in Horqin Sandy Land, with Artemisia depauperata Krasch. selected as the outgroup.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otal length ofA. halodendron ITS is 696 bp, the lengths of unaligned ITS-1 and ITS-2 sequences varied from 253 to 256 bp and 264 to 269 bp, respectively, and GC content of ITS-1 and ITS-2 sequences ranged from 54.02% to 54.77% and 56.75% to 58.64%,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s a high difference of length and composition of sequences in ITS-1 than ITS-2. The genetic identity between ITS sequences ofA. halodendron from nine populations ranged from 85.7% to 99.7% which indicates some genetic dif- ferentiation between sequences. In the maximum parsimony (MP) tree, most ITS sequences from A. halodendron show two major clades: Clade I and Clade II, with Clade II older than Clade I. The order is subp4→ subpl → subp2 → subp3→ subp8 → subp6 → subp7 → subp9 → subp5, and corresponding habitat order is: inter-dune lowlands → semi-mobile dune → mobile dune →semi-fixed dune -→fixed dune. This indicate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A. halodendron and deserti- fication forming processe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cesses of Horqin Sandy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qin sandy land Artemisia halodendron habitat gradients ITS
下载PDF
生境和苜蓿种植对科尔沁沙地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宁 张玉霞 邰继承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11-115,共5页
采用分层取样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条件和苜蓿种植对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及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洼地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岗地,速效磷差异不显著.苜蓿种植有提高土地有机质... 采用分层取样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条件和苜蓿种植对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及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洼地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岗地,速效磷差异不显著.苜蓿种植有提高土地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作用,而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有所降低.从垂直分布来看,自然洼地和岗地养分含量均呈现明显随土层加深而下降的趋势,而人工苜蓿草地均有明显波动.建议科尔沁地区非耕地苜蓿草地适当增加氮、磷肥料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生境 苜蓿 土壤 养分含量
下载PDF
风沙区采煤塌陷对沙质地貌及植被生境的影响
15
作者 由洋 田鹏 +4 位作者 杨雯锦 胡玥 张梦琦 申卫博 赵国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8-92,98,共6页
为了探究风沙区采煤塌陷引起的“二次荒漠化”问题与治理对策,通过野外分区调查及统计分析,对塌陷区塌陷边缘、塌陷中部及塌陷盆地引发的塌陷裂缝变化、植被位移及倾斜、干沙层及风蚀/风积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塌陷边缘形成... 为了探究风沙区采煤塌陷引起的“二次荒漠化”问题与治理对策,通过野外分区调查及统计分析,对塌陷区塌陷边缘、塌陷中部及塌陷盆地引发的塌陷裂缝变化、植被位移及倾斜、干沙层及风蚀/风积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塌陷边缘形成的裂缝宽度、密度最小,塌陷中部次之,塌陷盆地最大,而裂缝错落和地表破损变化则反之;塌陷区植被平均位移长度达60 cm以上,倾斜率变化为5.67~28.63,主干根部风蚀/风积最大深度达-30.52 cm/+25.41 cm,以塌陷边缘最为严重;植被的位移长度和倾角变化与塌陷裂隙高度和地表破碎呈正线性相关;塌陷边缘干沙层平均厚度达14 cm以上,比对照增大了4~6 cm,而塌陷中部和塌陷盆地变化在11 cm左右,比非塌陷增加了1~4 cm;塌陷边缘风蚀率高达83.34%,塌陷中部次之52.06%,而塌陷盆地风积率为51.84%。塌陷边缘对沙质地表和植被生境影响最为强烈,为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建议采煤塌陷后及时进行分区治理,避免“二次”荒漠化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区 采煤塌陷 沙质地表 植物生境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林踏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东华 赵雨森 +1 位作者 辛颖 崔浩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8-122,共5页
以科尔沁地区半流动沙丘地上6 a生踏郎人工灌木防风固沙林为对象,选取立地质量相近的撂荒地作为对照,通过样地种群结构统计、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度等研究,对踏郎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不同生境下的踏郎人工... 以科尔沁地区半流动沙丘地上6 a生踏郎人工灌木防风固沙林为对象,选取立地质量相近的撂荒地作为对照,通过样地种群结构统计、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度等研究,对踏郎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不同生境下的踏郎人工灌木防风固沙林的各项指标存在差异,坡下踏郎人工固沙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种群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稳定性均达到最好,其中物种丰富度S达到8;Si mpson多样性指数D为0.58;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为1.35;Pielou均匀度指数Jw为0.74;Alatalo均匀度指数Ea为0.64;M指数达到0.666 7。撂荒地的立地质量、物种多样性均最差,物种丰富度为4;Si mpson多样性指数D为0.29;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为0.67;Pielou均匀度指数Jw为0.36;Alatalo均匀度指数Ea为0.32。综合评价不同生境的踏郎人工灌木防风固沙林稳定性结果为:坡下>坡上>坡中>撂荒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生境 稳定性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年龄结构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卓 黄荣凤 +1 位作者 张国盛 王林和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8-554,共7页
以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Sabina vulgaris)种群为研究对象,按水分、地形等立地条件变化,将臭柏种群划分为滩地、沙丘底部、沙丘坡面和沙丘顶部4种生境类型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动态。运用WinDENDRO^(TM)年轮分析系统确定... 以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Sabina vulgaris)种群为研究对象,按水分、地形等立地条件变化,将臭柏种群划分为滩地、沙丘底部、沙丘坡面和沙丘顶部4种生境类型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动态。运用WinDENDRO^(TM)年轮分析系统确定种群个体年龄,建立幼龄个体和成过熟个体的地径与年龄的回归方程,用以推算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年龄。结果表明:滩地和沙丘底部生境下的臭柏种群10年以下幼龄植株占94%以上,其年龄结构图表现为金字塔型,属扩展种群;沙丘坡面生境下的臭柏种群以21~30年中龄植株为主,年龄结构表现为圆锥型,属稳定种群;沙丘顶部生境下的臭柏种群以51~60年成熟或老龄植株为主,年龄结构表现为倒金字塔型,属衰退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臭柏(Sabina vulgaris) 种群 年龄结构 生境类型 植被恢复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不同生境小气候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丽莉 杨丽华 许冬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92-896,共5页
采用短期定位观测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流动半流动沙丘草地、固定半固定沙地草地、盐化丘间低地草和缓坡丘陵梁地草地4种不同生境的光照、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地表温度及地下5 cm、10 cm、15 cm、20 cm土壤温度等表征区域小气... 采用短期定位观测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流动半流动沙丘草地、固定半固定沙地草地、盐化丘间低地草和缓坡丘陵梁地草地4种不同生境的光照、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地表温度及地下5 cm、10 cm、15 cm、20 cm土壤温度等表征区域小气候特征的指标进行了观测并对其日变化进行了分析,以阐明小气候因子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从缓坡丘陵梁地草地,经盐化丘间低地草地、固定半固定沙地草地到流动半流动沙丘草地,光照强度增加了18.62%;空气湿度下降了24.62%;气温、地表温度变幅加大,分别由缓坡丘陵梁地草地的13℃、20.9℃增加至流动半流动沙丘草地的15.5℃、35.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变化幅度逐渐减小,5 cm土层温度变化趋势接近地表,14:00达最高;其它土层温度17:00达最高,滞后于地表和5 cm土层温度。自缓坡丘陵梁地草地至流动半流动沙丘草地,群落小气候向着更为干旱和不稳定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生态过渡带 生境 小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