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8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被引量:47
1
作者 史春梦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068-1079,共12页
目的 探讨发育成熟高等动物真皮组织中是否存在多能间充质干细胞 ,对其进行分离培养并初步研究其基本生物学性状。方法 以新生大鼠为研究对象 ,依据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特性采用酶消化法对其分离 ,通过传代培养进行筛选 ;流式细胞技术... 目的 探讨发育成熟高等动物真皮组织中是否存在多能间充质干细胞 ,对其进行分离培养并初步研究其基本生物学性状。方法 以新生大鼠为研究对象 ,依据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特性采用酶消化法对其分离 ,通过传代培养进行筛选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 ,MTT法检测细胞对生长因子的反应性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 早期贴壁的大鼠真皮细胞经过连续传代培养至第 3代 ,细胞形态较为均一 ,超过 88%的细胞处于G0 /G1期 ,细胞表面波形蛋白表达阳性 ,但Ⅷ因子和角蛋白表达阴性 ;体外培养细胞增殖旺盛 ,对bFGF有良好反应性 ,但对EGF和KGF反应不明显 ;地塞米松诱导分化实验证实该细胞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 本实验证实发育成熟大鼠真皮组织中存在多能干细胞 ,成功地分离得到真皮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上述结果提示真皮有可能是间充质干细胞的又一重要来源途径。这为深入研究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与再生中的意义与应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离 大鼠 细胞培养 皮肤再生
下载PDF
人全层组织工程皮肤的研制 被引量:39
2
作者 金岩 吕红兵 +4 位作者 刘源 赵宇 聂鑫 刘晓亮 张勇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 :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培养人的全层复合皮肤。方法 :胎儿背部皮肤为取材对象 ,分离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将成纤维细胞种植入牛I型胶原凝胶中 ,培养 3d后 ,将表皮细胞接种在凝胶的表面 ,继续培养 2d ,然后将凝胶移至气液面进行复层化... 目的 :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培养人的全层复合皮肤。方法 :胎儿背部皮肤为取材对象 ,分离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将成纤维细胞种植入牛I型胶原凝胶中 ,培养 3d后 ,将表皮细胞接种在凝胶的表面 ,继续培养 2d ,然后将凝胶移至气液面进行复层化。 5d后取材 ,进行HE染色 ,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皮肤具备表皮层和真皮层 ,其结构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相似。表皮层中包括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 ,细胞和细胞之间以细胞间桥的形式连接 ,个别部位有角化珠的存在。表皮层和真皮层之间有完整的基底膜。部分真皮层中可以见到长短不等的上皮钉突。透射电镜结果表明 ,表皮层的各层细胞之间以桥粒连接。结论 :以胎儿皮肤为细胞来源、牛I型胶原为支架的全层组织工程皮肤 ,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活性皮肤替代物 ,可用来修复全层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皮肤 组织工程 表皮层 真皮层 胶原
下载PDF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抗原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姜笃银 陈璧 +1 位作者 贾赤宇 陶克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55-158,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制备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 (Xeno -ADM )埋植物的抗原性差异。 方法 将猪断层中厚皮片采用胰蛋白酶 +tritonX 10 0等处理 ,制成Xeno -ADM ,分为戊二醛交联的Xeno ADM1组、网状交联的Xeno ADM2 组、未交联的Xeno AD...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制备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 (Xeno -ADM )埋植物的抗原性差异。 方法 将猪断层中厚皮片采用胰蛋白酶 +tritonX 10 0等处理 ,制成Xeno -ADM ,分为戊二醛交联的Xeno ADM1组、网状交联的Xeno ADM2 组、未交联的Xeno ADM3 组、动物先用Xeno ADM蛋白致敏后再移植交联的Xeno ADM4组和未交联的异体兔Allo ADM对照组。分别将移植物埋植于 5组共计 2 5只日本白兔的耳部和背部皮下 ,术后 2~ 32周检测兔血清抗ADMs抗体效价 ,并观察移植物大体和组织学变化。 结果 Xeno ADM4埋植物组血清抗Xeno ADM蛋白抗体效价最高 ;排除致敏因素的影响 ,Xeno ADM各组血清抗体滴度依次为 :Xeno ADM3 组 >Xeno ADM2 组 >Xeno ADM1组 (P<0 .0 5~ 0 .0 0 1) ;在Allo ADM组中 ,有 4 0 %的血清样本呈现出抗Allo ADM蛋白抗体阳性。组织学上 ,Xeno ADM移植部位有激烈而持久的炎症反应 ,明显强于Allo ADM异体埋植对照组 ;ADM被降解吸收的程度依次为 :Xeno ADM3 >Xeno ADM2 >Xeno ADM4>Xeno ADM1>Allo ADM (P <0 .0 5~ 0 .0 0 1) ,在交联型ADM组易产生异物巨细胞反应。 结论 Xeno ADM的免疫原性强于Allo ADM ,诱导宿主产生IgG限制的免疫反应 ;大张变性的ADM埋植物能降低抗原 抗体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 抗原性 实验研究 移植 组织学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应用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的眼睑原位重建术 被引量:44
4
作者 陈家祺 顾建军 +3 位作者 彭鸿钧 黄挺 陈龙山 周世有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9-413,共5页
目的 探讨脱细胞真皮在眼睑缺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11月至2002年11月收治10例眼睑缺损患者(11只眼睑),其中上睑8例,下睑1例,同侧眼上下睑1例;外伤所致者9例,先天性缺损者1例;眼睑完全缺损2只睑, 2 /3缺损8只睑, 1 /3缺损1... 目的 探讨脱细胞真皮在眼睑缺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11月至2002年11月收治10例眼睑缺损患者(11只眼睑),其中上睑8例,下睑1例,同侧眼上下睑1例;外伤所致者9例,先天性缺损者1例;眼睑完全缺损2只睑, 2 /3缺损8只睑, 1 /3缺损1只睑。以厚度为1mm的商业化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代替睑板,运用眼睑原位重建术治疗眼睑缺损。随访观察平均8个月。结果 脱细胞真皮植入眼睑后炎性反应轻微,未见有植入物脱落和感染现象,受体结膜可在脱细胞真皮表面爬行生长。组织学检查发现术后半年脱细胞真皮植片内有新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存在。术后按治疗标准评为优者8只睑,良好2只睑,改善1只睑,治愈率为91%。结论 脱细胞真皮不仅能代替睑板起支撑作用,而且术后引起的免疫和炎性反应轻微,可作为一种生物支架引导受体新生血管和胶原纤维的长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体脱细胞真皮 重建术 原位 同种 2002年11月 眼睑缺损 新生毛细血管 炎性反应 2001年 先天性缺损 纤维母细胞 组织学检查 临床效果 随访观察 治疗标准 胶原纤维 新生血管 生物支架 商业化 植入物 治愈率 术后引 下睑
原文传递
人工真皮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瘢痕和皮肤深度创面整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3
5
作者 刘洋 张宜澜 +7 位作者 黄亚兰 罗高兴 彭毅志 颜洪 罗奇志 张家平 吴军 彭代智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8-203,共6页
目的观察人工真皮联合bFGF应用于瘢痕和皮肤深度创面整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人选标准的应用人工真皮修复创面的72例患者临床资料,创面类型为瘢痕切除后创面、无肌腱或骨外露深度烧伤创... 目的观察人工真皮联合bFGF应用于瘢痕和皮肤深度创面整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人选标准的应用人工真皮修复创面的72例患者临床资料,创面类型为瘢痕切除后创面、无肌腱或骨外露深度烧伤创面、小面积肌腱或骨外露创面,共102个创面。根据是否联合应用bFGF,将创面分为人工真皮组60个和人工真皮+bFGF组42个。人工真皮组I期手术行瘢痕松解和切除或深度创面彻底清创,移植人工真皮,待人工真皮血管化完成时,行Ⅱ期手术移植自体刃厚皮修复创面。人工真皮+bFGF组的人工真皮先用bFGF浸泡30min后再移植,其余手术方法同人工真皮组。统计2组创面手术面积、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时间、皮片存活情况及随访情况。对数据行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2组创面中瘢痕切除后、无肌腱或骨外露深度烧伤、小面积肌腱或骨外露创面手术面积相近(t值为-1.853~-0.200,P值均大于0.05)。人工真皮+bFGF组创面中瘢痕切除后、无肌腱或骨外露深度烧伤、小面积肌腱或骨外露创面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时间分别为(15.6±2.9)、(14.7±2.7)、(20.3±4.g)d,较人工真皮组相应创面的(18.3±4.7)、(18.7±4.2)、(27.7±8.8)d平均分别缩短2.7、4.0、7.4d(t值为-2.779~-2.383,P值均小于0.05)。(2)人工真皮+bFGF组3种类型创面中,相同类型创面皮片存活为优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人工真皮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3)术后随访1~48个月,2组创面植皮区和供皮区均无明显瘢痕生长。结论人工真皮联合bFGF能有效缩短人工真皮在瘢痕切除后创面和皮肤深度创面的血管化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烧伤 伤口愈合 真皮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化 生理性 深度皮肤创面
原文传递
应用人工真皮和自体皮移植修复难愈性创面 被引量:38
6
作者 陈欣 王晓军 +2 位作者 王成 陈辉 张国安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4-447,共4页
目的了解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难愈性创面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例住院患者共25处持续8周以上的难愈性创面,分为慢性溃疡组9例11处创面,为创伤、烧伤后瘢痕溃疡创面;骨外露组11例14处创面,骨外露面积为0.8-77.... 目的了解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难愈性创面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例住院患者共25处持续8周以上的难愈性创面,分为慢性溃疡组9例11处创面,为创伤、烧伤后瘢痕溃疡创面;骨外露组11例14处创面,骨外露面积为0.8-77.0cm。(最大面积为22.0cm×3.5cm)。手术方法为I期扩创移植人工真皮,2-6周后局部血管化良好,外露肌腱和骨质被类真皮组织覆盖,Ⅱ期移植自体薄断层皮片。结果慢性溃疡组9例患者的11处创面中,9处愈合优良,2处经换药后愈合。骨外露组11例患者的14处创面中,12处愈合优,外露骨质得到有效覆盖;2处创面因感染人工真皮未成活,随后行皮瓣修复手术。随访5-24个月,未见创面复发,外观满意,无明显增生性瘢痕,供皮区亦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难愈性创面,方法简便、创面愈合质量高、供皮区损失轻微,为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溃疡 真皮 难愈性创面 骨外露
原文传递
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保留变性真皮并覆盖自体皮疗效观察 被引量:32
7
作者 刘英 黄晓元 杨兴华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为探讨自体皮覆盖变性真皮修复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大鼠背部造成直径3.5cm深Ⅱ度烧伤创面。伤后2—5d行创面浅层削痂保留变性真皮,同时在局部移植大张自体断层皮片。移植前和移植后不同时相点分别切取植皮... 目的为探讨自体皮覆盖变性真皮修复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大鼠背部造成直径3.5cm深Ⅱ度烧伤创面。伤后2—5d行创面浅层削痂保留变性真皮,同时在局部移植大张自体断层皮片。移植前和移植后不同时相点分别切取植皮区全层皮肤,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及胶原纤维变化,并检测其生物力学改变。取移植大鼠同体背部正常皮肤作为对照指标。结果(1)保留的变性真皮为玻璃样变性。(2)大鼠自体皮移植术后7d,皮片与创面融合无法分离,光镜下可见真皮乳头及网状层。术后21d移植部位皮肤厚度、结构、形态与正常组织相似,有萎缩毛囊,胶原纤维条索密度逐渐增大接近融合。(3)鼠皮抗拉强度、最大应变值在术后逐渐增大,至60d时接近正常。结论将自体皮覆盖于变性真皮上用以修复深Ⅱ度烧伤创面,变性真皮能够逐渐复苏,使其结构、形态接近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真皮 创面 深Ⅱ度烧伤 自体皮 大鼠 保留 术后 形态 光镜 胶原纤维
原文传递
手部烧创伤后复杂创面的修复 被引量:27
8
作者 黄书润 刘江涛 +3 位作者 张勇 欧阳容兰 阮明珍 罗斌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2-366,共5页
目的探讨手部烧创伤后复杂创面的修复方法与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45例伴深部组织外露的手部严重烧创伤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8~58岁。手指全脱套伤2例、手背侧伤27例、手掌侧伤16例,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 目的探讨手部烧创伤后复杂创面的修复方法与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45例伴深部组织外露的手部严重烧创伤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8~58岁。手指全脱套伤2例、手背侧伤27例、手掌侧伤16例,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cm×6cm^19cm×12cm,单处深部组织外露面积为0.5cm×0.4cm^10.0cm×4.0cm。根据深部组织外露的面积和位置采用不同方法修复,5例患者外露面积小,采用人工真皮+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自体皮移植修复;38例患者手掌或手背单侧外露面积大,采用分段结扎腹部薄皮瓣(面积为8cm×7cm^15cm×9cm)修复;2例患者手掌和手背双侧裸露面积大,采用改良腹部袋状延迟薄皮瓣(面积分别为12cm×5cm^12cm×9cm和12cm×6cm^14cm×9cm)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或采用中厚皮或邻近皮瓣修复。观察移植皮片、皮瓣成活情况,记录手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及随访情况。结果(1)采用人工真皮+VSD联合自体皮移植修复患者中,3例患者经2次手术后创面愈合;2例患者人工真皮感染溶解、肌腱坏死,经3次手术后愈合。该5例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伤后14~33d;随访3个月,患手外形好、质地柔软,瘢痕少,手功能评定良3例、可2例。(2)采用分段结扎腹部薄皮瓣法修复患者中,皮瓣无坏死,手术次数均为2次,创面愈合时间为伤后2~3周。35例患者随访1~6年,皮瓣色泽好、质地柔软,外形较佳,手功能评定优25例、良7例、可3例;3例患者失访。(3)2例采用改良腹部袋状延迟薄皮瓣修复患者,均行5次手术,皮瓣均成活,分别于伤后22、24d创面愈合,后期经分指、皮瓣修整后,患手无臃肿,外形及柔韧性好,随访2年,手功能评定均为良。结论手部烧创伤后复杂创面如深部组织外露面积小者可采用人工真皮+VSD联合自体皮移植修复,效果良好;如深部组织外露面积大,单侧创面采用分段结扎腹部薄皮瓣、双侧创面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外科皮瓣 真皮 组织
原文传递
辣木油对小鼠抗紫外线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5
9
作者 段琼芬 杨莲 +3 位作者 李钦 段小花 林青 安鑫南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73,共5页
研究辣木油对小鼠抗紫外线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开发防晒护肤品提供实验依据。采用中波(UVB 290-320 nm)和长波(UVA 320-400 nm)紫外线照射小鼠背部皮肤及双耳,造成小鼠皮肤及双耳灼伤水肿模型,以皮指数、耳指数、表皮厚度及皮肤组织... 研究辣木油对小鼠抗紫外线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开发防晒护肤品提供实验依据。采用中波(UVB 290-320 nm)和长波(UVA 320-400 nm)紫外线照射小鼠背部皮肤及双耳,造成小鼠皮肤及双耳灼伤水肿模型,以皮指数、耳指数、表皮厚度及皮肤组织病理学等指标评价辣木油对该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辣木油组小鼠的耳指数、皮指数、表皮厚度均低于模型组且有显著性差异,能明显抑制紫外线射伤所致小鼠皮肤表皮角质化与浸润,抑制真皮层组织病理改变,提示了辣木油具有抗紫外线损伤的功能即防晒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油 紫外线 防晒 表皮 真皮 病理
下载PDF
烧伤早期切痂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皮浆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10
作者 潘云川 徐家钦 +5 位作者 陈彦堃 李松龄 陈思环 吴多能 曾德斌 粱尊鸿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10-412,共3页
目的 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皮浆复合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在 8例患者Ⅲ°烧伤创面早期切痂 ,13个部位采用 18块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固定 ,在异体皮的真皮面上均匀涂布备好的皮浆 ,覆盖于脱细胞真皮基质上 ,缝合包扎固定。... 目的 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皮浆复合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在 8例患者Ⅲ°烧伤创面早期切痂 ,13个部位采用 18块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固定 ,在异体皮的真皮面上均匀涂布备好的皮浆 ,覆盖于脱细胞真皮基质上 ,缝合包扎固定。同一肢体其余创面常规用自体皮浆加异体皮移植做对照观察 ,皮浆与创面比例为 1∶5~ 1∶8。结果  18块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皮肤成活率 94 % ,随访 3~ 13个月皮肤弹性及色泽好、瘢痕轻、耐磨 ,愈合质量优于对照部位创面。术后 3个月组织切片表皮真皮连接紧密 ,可见钉突样结构 ,胶原纤维排列较规整 ;单纯皮浆移植皮肤为瘢痕皮肤结构。结论 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皮浆复合移植 ,明显优于单纯的皮浆移植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临床应用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 自体皮浆 复合移植
原文传递
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杨 薛宝升 +2 位作者 徐珲 李天威 唐明睿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 观察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后创面的修复情况。 方法 于 6只小白猪背部制作 4 6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 ,同时制作网状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和自体微粒皮。创面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3个 ,分别进行自体微粒皮 +异体... 目的 观察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后创面的修复情况。 方法 于 6只小白猪背部制作 4 6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 ,同时制作网状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和自体微粒皮。创面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3个 ,分别进行自体微粒皮 +异体真皮基质 (两者比例为 1∶4 ) +异体断层猪皮、自体刃厚皮 +异体真皮基质的移植。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移植成活率及创面收缩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两组移植术后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差别 ,术后 8~ 2 0周胶原纤维结构完整、清晰、排列规则、粗细均匀 ,可见正常的血管组织 ,炎症反应逐渐减轻 ,表 真皮间结合良好 ,钉突横跨基底膜并完好地固定于异体真皮上。移植术后 5个月皮肤均较平滑、有弹性、功能好。 结论 自体微粒皮与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后皮片成活率较高 ,为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较理想的覆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微粒皮 异体真皮基质 实验研究 烧伤 真皮 皮肤移植 移植物排斥
原文传递
含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复合皮构建及移植实验 被引量:18
12
作者 肖仕初 夏照帆 +4 位作者 杨珺 王广庆 王永胜 刘志国 刘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31-533,共3页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在构建复合皮中的作用 ,并观察复合皮对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效果。 方法 将表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种植于无细胞真皮替代物表面 ,于体外培养构建复合皮 ,观察种植成纤维细胞对表皮细胞与无细胞真皮替代物间粘附...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在构建复合皮中的作用 ,并观察复合皮对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效果。 方法 将表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种植于无细胞真皮替代物表面 ,于体外培养构建复合皮 ,观察种植成纤维细胞对表皮细胞与无细胞真皮替代物间粘附性的影响。然后将复合皮移植于裸鼠 (16只 )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观察存活率及新生皮肤组织结构。 结果 表皮细胞种植于无细胞真皮表面可形成复合皮 ,当种植少量成纤维细胞修饰无细胞真皮表皮面后 ,表皮细胞与真皮基质粘附紧密 ,在移植等操作过程中 ,表皮细胞膜片不易脱落。复合皮移植可封闭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完全存活者最高达 10只 (6 2 5 % ) ,新生皮肤基底膜结构完整 ,可见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形成。 结论 以无细胞真皮替代物为载体的复合皮可修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种植成纤维细胞可增强表皮细胞的粘附性 ,有利于移植存活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复合皮 构建 复合皮移植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Full-thickness tissue engineered skin constructed with autogenic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被引量:16
13
作者 HE LiJuan, NAN Xue, WANG YunFang, GUAN LiDong, BAI CiXian, SHI ShuangShuang, YUAN HongFeng, CHEN Lin, LIU DaQing & PEI XueTao Laboratory of Stem Cells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Institute of Blood Transfusion,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850, Chin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7年第4期429-437,共9页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repairing clinical cutaneous deficiency, autogenic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were isolated and differentiated into epidermal cells and fibroblasts in vitro supplemented ...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repairing clinical cutaneous deficiency, autogenic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were isolated and differentiated into epidermal cells and fibroblasts in vitro sup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inducing factors and biomaterials to construct functional tissue- engineered sk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72 h induction, BMSCs displayed morphologic changes such as typical epidermal cell arrangement, from spindle shape to round or oval; tonofibrils, melano-somes and keratohyaline granules were observed under a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e. The differentiated cells expressed epidermal stem cell surface marker CK19 (59.66% ± 4.2%) and epidermal cells differentiation marker CK10. In addition, the induced epidermal cells acquired the anti-radiation capacity featured by lowered apoptosis following exposure to UVB.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llagen microfibrils deposition was noticed under a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e after differentiating into dermis fibroblasts; RT-PCR identified collagen type I mRNA expression in differentiated cells; radioimmunoassay detected the secretion of interleukin-6 (IL-6) and interleukin-8 (IL-8) (up to 115.06 pg/mL and 0.84 ng/mL, respectively). Further in vivo implanting BMSCs with scaffold material short-ened skin wound repair significantly. In one word, autogenic BMSCs have the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into epidermal cells and fibroblasts in vitro, and show clinical feasibility acting as epidermis-like and dermis-like seed cells in skin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on EPIdermis dermis TISSUE engineering
原文传递
Accelerated healing of diabetic wound using artificial dermis constructed with adipose stem cells and poly(L-glutamic acid)/ chitosan scaffold 被引量:15
14
作者 SHEN Ting PAN Zhi-gang +1 位作者 ZHOU Xiao HONG Chao-y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8期1498-1503,共6页
Background Diabetic wound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therapies for chronic non-healing diabetes ulcer so far.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fe... Background Diabetic wound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therapies for chronic non-healing diabetes ulcer so far.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healing impaired wound using artificial dermis constructed with human 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ASCs) and poly(L-glutamic acid)/chitosan (PLGA/CS) scaffold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mice. Methods ASCs were isolated from fresh human lipoaspirates and expanded ex vivo for three passages, and then cells were seeded onto PLGNCS scaffold to form artificial dermis. Expression of VEGF and TGFI31 by ASCs presented in artificial dermis was determined. The artificial dermis was transplanted to treat the 20 mm ~ 20 mm full-thickness cutaneous wound created on the back of diabetic mice. Wound treated with scaffold alone and without treatment, and wound in normal non-diabetic mice served as control. Results Cells growing within scaffold showed great proliferation potential, depositing abundant collagen matrix. Meanwhil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TGF-131 by seeded ASCs maintained at a consistent high level. After treated with ASC based artificial dermis, diabetic wound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healing rate compared with wounds treated with scaffold alone or without treatment.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also demonstrated an improvement in cutaneous restoration with matrix deposition and organization. Further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dermis thickness and collagen content on artificial dermis treated wounds. Conclusion ASC/PLGA artificial dermis can effectively accelerate diabetic wound healing by promoting angiogenic growth factors and dermal collagen syn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betic wound artificial dermis stem cells adipose
原文传递
EGF对真皮成纤维细胞中cyclinD1和CDK-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军琳 刘源 +4 位作者 金岩 吕红兵 赵宇 王新文 董蕊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35-938,共4页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 (EGF)对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之一的真皮成纤维细胞中 cyclin D1和 CDK- 4表达的影响 ,以从细胞周期探讨 EGF促进真皮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机制 .方法 用含 10 0 m L· L- 1 胎牛血清的 DMEM,加入5 0 mg...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 (EGF)对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之一的真皮成纤维细胞中 cyclin D1和 CDK- 4表达的影响 ,以从细胞周期探讨 EGF促进真皮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机制 .方法 用含 10 0 m L· L- 1 胎牛血清的 DMEM,加入5 0 mg· L- 1的 EGF培养 SD大鼠的真皮成纤维细胞 ,通过MTT检测、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 ,免疫组化检测 cyclin D1和 CDK- 4的表达 ,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细胞的周期变化 .结果  MTT检测、流式细胞仪结果都显示 5 0mg· L- 1 的 EGF能显著促进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二者一致 .结论  5 0 mg· L- 1 的 EGF对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促进了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 D1和 CDK- 4的表达 ,使细胞 G1期变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类 细胞周期蛋白质依赖激酶类 表皮生长因子-尿抑胃素 真皮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表皮真皮分离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12
16
作者 伍津津 朱堂友 +1 位作者 鲁元刚 杨宏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2242-2244,共3页
目的 探索一种适合细胞培养的分离真表皮的酶消化法。方法 将分离酶配成 0 1%、0 2 %、0 5 % 3个浓度 ,在 4℃或 3 7℃条件下消化头皮或包皮 ,摸索消化的时间 ,并与 0 2 5 %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对比。结果  0 5 %分离酶在 4℃条... 目的 探索一种适合细胞培养的分离真表皮的酶消化法。方法 将分离酶配成 0 1%、0 2 %、0 5 % 3个浓度 ,在 4℃或 3 7℃条件下消化头皮或包皮 ,摸索消化的时间 ,并与 0 2 5 %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对比。结果  0 5 %分离酶在 4℃条件下消化 16~ 18h ,或 3 7℃条件下消化 1h ,能够很好地分离表皮与真皮 ,再用胰蛋白酶将表皮游离成角质形成细胞 ,活细胞率高 ,培养后细胞融合时间短。结论 分离酶能够选择性消化基底膜成分而起到很好的分离表皮与真皮的作用 ,分离酶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法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分离角质形成细胞的方法 ,同时又能够避免成纤维细胞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 真皮 酶消化法 分离酶
下载PDF
真皮替代物移植后的血管化过程及组织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谢卫国 谭红 +1 位作者 赵超莉 王晖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了解不同种类真皮替代物移植后的血管化过程及组织学变化。方法将21只SD大鼠根据其皮下埋植不同的真皮替代物分为猪脱细胞真皮基质(sADM)组、人脱细胞真皮基质(hADM)组及人工真皮(Integra)组。于埋植后2、3、4、7、10、14、21、30... 目的了解不同种类真皮替代物移植后的血管化过程及组织学变化。方法将21只SD大鼠根据其皮下埋植不同的真皮替代物分为猪脱细胞真皮基质(sADM)组、人脱细胞真皮基质(hADM)组及人工真皮(Integra)组。于埋植后2、3、4、7、10、14、21、30、60、90、120、150、180d行移植物大体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物的血管化过程及组织学变化。结果大体观察术后各组大鼠创口周围皮肤无明显红肿及炎性反应,切口愈合良好,移植物与创面接触紧密。90d后各组移植物不易从体表触及。180d时,部分移植物面积缩小、厚度变薄甚至难以辨认。组织学观察移植术后2d起可见成纤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侵入移植物内,3d时与受床组织连接处可见长入的新生毛细血管芽。30—60d,移植物内形成丰富的血管网。150d后近似正常真皮结构。180d后部分移植物有不同程度吸收退化。结论3种真皮替代物移植后均能很快建立与受床组织的血液循环,并长时间存留于创面,但有一定程度的吸收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物 真皮替代物 移植后 血管化 组织学变化 观察 创面 脱细胞真皮基质 辨认 吸收
原文传递
创伤局部微环境对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史春梦 程天民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9-202,共4页
目的 研究创伤局部微环境对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方法 将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经荧光染料DAPI标记后 ,植入受损的皮肤组织 ,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细胞的植入情况 ;体外四唑盐 (MTT)法和划痕实验检测急性皮肤创伤伤口液... 目的 研究创伤局部微环境对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方法 将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经荧光染料DAPI标记后 ,植入受损的皮肤组织 ,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细胞的植入情况 ;体外四唑盐 (MTT)法和划痕实验检测急性皮肤创伤伤口液对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进一步将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置入透析袋中并植入大鼠背部伤口作用 3d ,免疫组化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神经生长因子 (NGF)、一种生长因子的辅受体synde can - 1的表达。 结果 移植 14d后 ,DAPI标记的真皮多能干细胞主要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 ;体积分数为 10 %的伤口液在体外促进真皮多能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能力最强 ;大鼠背部伤口局部微环境作用 3d后 ,真皮多能干细胞高表达bFGF、NGF等生长因子和syndecan - 1。 结论 创伤局部微环境可通过诱导真皮多能干细胞的增殖、运动和分化而直接参与修复 ,同时还可通过调控生长因子和辅受体的表达而间接促进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局部微环境 大鼠 真皮 干细胞 生物学性状
原文传递
真皮及脂肪穹隆结构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宗瑜 苏海涛 +12 位作者 陆树良 黄丽滨 杨心波 邵铁滨 李宜姝 曲滨 王成刚 张秀英 杨嵩峰 孙佳新 徐炳州 孙曼 向军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43-346,共4页
目的 探讨烧伤后创面真皮组织缺损、脂肪穹隆结构破坏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四肢部位需要削痂的深Ⅱ度烧伤患者 2 4例 ,共 5 4个创面。削痂术中根据创面真皮脂肪颗粒的暴露程度分为 3组 :脂肪不暴露为A组 ,脂肪暴露少为B... 目的 探讨烧伤后创面真皮组织缺损、脂肪穹隆结构破坏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四肢部位需要削痂的深Ⅱ度烧伤患者 2 4例 ,共 5 4个创面。削痂术中根据创面真皮脂肪颗粒的暴露程度分为 3组 :脂肪不暴露为A组 ,脂肪暴露少为B组 ,脂肪暴露多为C组 ;再根据削痂后创面是否植皮又相应分组 :A组未植皮组、植刃厚皮组 ,B组未植皮组、植刃厚皮组 ,C组植刃厚皮组、植中厚皮组 ;每小组 9个创面。用KS4 0 0型图像分析仪测量各组患者的真皮厚度及脂肪颗粒暴露率 ;术后 6个月 ,用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瘢痕随访情况。 结果 各组患者的真皮厚度及脂肪暴露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 5或 0 .0 1 ) ;随着真皮缺损的增加 ,创面脂肪暴露率也相应增加 ,两者呈正相关 (γ =0.5 5 4,P <0.0 5)。A组瘢痕温哥华评分明显低于B、C组 (P<0.0 5 );B组未植皮组评分为 3.71 4± 0 .4 98,显著高于其他组 (P <0.0 1 );创面移植与缺损厚度近似的真皮 ,其瘢痕评分相应减少 ;随着脂肪暴露率增加 ,其瘢痕评分也增加 (P <0.0 5 )。  结论 烧伤后 ,真皮组织缺损程度与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程度密切相关 ,而脂肪穹隆结构的破坏也是瘢痕形成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 创面 暴露 增生性瘢痕 脂肪 烧伤 患者 正相关 方法选择 破坏
原文传递
少年儿童皮肤厚度的超声学测量 被引量:12
20
作者 傅跃先 章跃滨 +5 位作者 唐毅 全学模 邱林 田晓菲 刘燕 甘立强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2-355,共4页
目的用无创的方法获得少年儿童皮肤厚度资料。方法选择221例1~18岁皮肤健康的少年儿童,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男7~12岁、女7~11岁)、青春期组(男13~18岁、女12~18岁),各年龄组下分男、女2个性... 目的用无创的方法获得少年儿童皮肤厚度资料。方法选择221例1~18岁皮肤健康的少年儿童,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男7~12岁、女7~11岁)、青春期组(男13~18岁、女12~18岁),各年龄组下分男、女2个性别组。应用13 MHz高频超声,检测上述人员面部、胸部、腹部、背部、前臂、臀部、大腿7个部位的皮肤表皮、真皮与全层皮肤厚度。结果221例少年儿童的皮肤以面部较薄,背部及臀部较厚。(1)各年龄组的同一部位以及同一年龄组中男、女同一部位的表皮厚度相近(P>0.05)。(2)幼儿组、学龄前期组与学龄期组同一部位组间比较,以及组内不同性别同一部位比较,真皮和皮肤全层厚度相近(P>0.05)。与其余3组比较,青春期组此2项指标均明显偏高(P<0.05),男性真皮厚度为(1.16±0.04)~(1.98±0.47) mm、皮肤全层厚度为(1.27±0.12)~(2.20±0.45)mm,女性真皮厚度为(1.00±0.18)~(1.60±0.30)mm、皮肤全层厚度为(1.10±0.17)~(1.83±0.29)mm。结论13 MHz高频超声是无创测量少年儿童皮肤厚度的有效方法。青春期少年全层皮肤厚度增加的主要因素系真皮厚度明显增加,且男性较女性更为显著。面部与背部、臀部皮肤厚度的明显差异,对皮肤移植术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 真皮 超声检查 儿童 少年 皮肤厚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