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性知识的文本世界——贵州地方志修纂源流考论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新民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75,共13页
本文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详细勾勒了自宋元迄民国贵州地方志各阶段发展的具体面相,认为贵州方志的远源可追溯至《华阳国志》,正式出现则在宋代。元代继续发展,明代基本定型,清代鼎盛而有所提高,民国出现新的转型性变化。大量的... 本文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详细勾勒了自宋元迄民国贵州地方志各阶段发展的具体面相,认为贵州方志的远源可追溯至《华阳国志》,正式出现则在宋代。元代继续发展,明代基本定型,清代鼎盛而有所提高,民国出现新的转型性变化。大量的地方志乘的修纂,既体现了传统史学顽强保存文化记忆的历史性特征,同时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地方性知识的文本世界。除了方志自身内部的发展理路外,行政理性力量的介入推动,地方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传统士大夫立言不朽的价值诉求,都促进了志乘事业的发展。作为地方性知识宝库的志书文本,其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政治之隆替,文化之盛衰,经济之荣瘁,民生之忧戚,均可依据相应的方隅区划考而得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地方志 地方性知识 学术史 史学史
原文传递
《方志物产》引书挖掘及分析研究——以《岭南丛述》(物产)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衡中青 刘竟 侯汉清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2-139,共8页
本文介绍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收藏的《方志物产》资料的缘起及其引书挖掘的方法,并以其中著名的广东方志《岭南丛述》(物产)为例进行引书分析,从引书的历史时期、高频被引书、作者生活地域和引书学科性质四个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
关键词 地方志 《岭南丛述》 引书挖掘 引书分析
下载PDF
地方志文献的特征、价值及开发 被引量:9
3
作者 岑志坚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年第4期87-89,共3页
论述了地方志书固有的特征、功能,从地方志蕴藏的价值出发,探讨了积极开发地方志的措施。
关键词 地方志 史料价值 开发利用
下载PDF
民间叙事传统的转变——从廪君到向王 被引量:4
4
作者 林继富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93,共6页
廪君叙事与向王叙事代表了不同时代土家族民众的文化认同。明清之际,廪君叙事主角逐渐被向王天子取代,而向王叙事中也糅合了廪君的事迹,并大量出现在民间地方志书中,但志书中概略的记载,远不能反映民间活态的向王传说。这种地方文化精... 廪君叙事与向王叙事代表了不同时代土家族民众的文化认同。明清之际,廪君叙事主角逐渐被向王天子取代,而向王叙事中也糅合了廪君的事迹,并大量出现在民间地方志书中,但志书中概略的记载,远不能反映民间活态的向王传说。这种地方文化精英所做的带有一定目的或由于受到某种局限而做的有“剪裁”的记录及廪君叙事渐被向王叙事取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期土家族地区在纵横两个方向上的文化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叙事传统 地方志
下载PDF
南宋以降地方志中的“形胜”与城市的选址评价:以永州地区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孙诗萌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3年第2期413-436,共24页
在中国古代很早已有'形胜'的概念,作为在自然山水环境中城市选址的笼统评价,至南宋,'形胜/形势'逐渐成为地方志中的固定体例,在明清更产生出相对固定的表述类型和格式语汇。地方志中的'形胜/形势'篇记录了当时... 在中国古代很早已有'形胜'的概念,作为在自然山水环境中城市选址的笼统评价,至南宋,'形胜/形势'逐渐成为地方志中的固定体例,在明清更产生出相对固定的表述类型和格式语汇。地方志中的'形胜/形势'篇记录了当时人们对城市选址的思考与评价,其中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和理想模式也正是指导城市选址实践的重要理论。本文通过梳理方志中'形胜/形势'篇目在内容和格式上的变化来考察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固定;并通过明清时期永州地区诸府县城选址的实际特点考察当时'形胜/形势'理念对人居环境选址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胜 形势 城市选址 地方志 永州
原文传递
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霄冰 陈科锦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107,155,156,共16页
“民俗志”就其文本形式、记述内容和功能而言,具有浓郁的中国本土特色。中国古代不仅有“民俗志”的概念,而且有着悠久的民俗书写传统。古代的民俗记录大体上可分为史志类和笔记类两大体例。前者以方志民俗志为代表,其特点是范式化的... “民俗志”就其文本形式、记述内容和功能而言,具有浓郁的中国本土特色。中国古代不仅有“民俗志”的概念,而且有着悠久的民俗书写传统。古代的民俗记录大体上可分为史志类和笔记类两大体例。前者以方志民俗志为代表,其特点是范式化的写作和作者的隐身;后者则以文人笔记为主,其中“我”的在场、深刻的主观感受性和平民视角,都与现代民俗志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20世纪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又形成了史志民俗志、科学民俗志和传播民俗志三种类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书写范式的反思与新型民俗志的写作实践,不仅是对当前民俗学学术理念的回应,还显示出了回归中国本土民俗志诗学传统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志 风俗志 地方志 文人笔记 民俗志诗学
原文传递
清康熙年间徽州方志中山川版画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周亮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72,共7页
明清两代,徽州刊刻的山川版画绝大多数源于方志的插图,自从有了方志,不同时期编撰者们不仅在文字内容方面加以充实、完善,在插图的表现上也有不同的呈现,以府志、县志为例主要为地貌、城垣(廓)等,而以专志如山志则更为细致和丰富。作为... 明清两代,徽州刊刻的山川版画绝大多数源于方志的插图,自从有了方志,不同时期编撰者们不仅在文字内容方面加以充实、完善,在插图的表现上也有不同的呈现,以府志、县志为例主要为地貌、城垣(廓)等,而以专志如山志则更为细致和丰富。作为因地域因素而存在于方志中的山川版画所起的作用有两种含义:标明地貌关系及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康熙年间的方志版画正具备了这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 徽州 方志 版画
下载PDF
《长乐县志》中的史料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前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11期42-45,共4页
《长乐县志》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长乐一地的历史文化面貌。县志中关于当地民间抵抗海寇的记载可以补充正史史料的不足,民风民俗的叙述可以展示当地的社会生活状况,而地区时代沿革的描述则能够体现当地的历史变迁。从整体上来研究《长乐... 《长乐县志》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长乐一地的历史文化面貌。县志中关于当地民间抵抗海寇的记载可以补充正史史料的不足,民风民俗的叙述可以展示当地的社会生活状况,而地区时代沿革的描述则能够体现当地的历史变迁。从整体上来研究《长乐县志》的史料价值,一方面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志乃史体"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乐县志》 地方志 方志理论
下载PDF
《太平寰宇记·吐蕃》考论——兼谈西藏地方志在宋代的发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黄辛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0,共6页
《太平寰宇记·吐蕃》是宋初乐史著《太平寰宇记》中专记今西藏地区的篇目。在借鉴《元和郡县图志》等史籍编修体例基础上,乐史大量采撷《通典·吐蕃》和《旧唐书·吐蕃传》中的材料纂成《太平寰宇记·吐蕃》。虽然仅... 《太平寰宇记·吐蕃》是宋初乐史著《太平寰宇记》中专记今西藏地区的篇目。在借鉴《元和郡县图志》等史籍编修体例基础上,乐史大量采撷《通典·吐蕃》和《旧唐书·吐蕃传》中的材料纂成《太平寰宇记·吐蕃》。虽然仅列总述及四至、土俗物产、山、海等目,且篇幅大小不一、详略悬殊,体例并不完备,但《太平寰宇记·吐蕃》却具备了我国传统方志的基本特征,可谓西藏地区的一部简志,也是目前所见西藏方志最早之作。《太平寰宇记》中的此类篇目,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地方志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开展更加全面、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地方志 《太平寰宇记·吐蕃》 西藏方志 源流发展
下载PDF
地方志所载扁鹊墓葬及扁鹊名实考辨
10
作者 刘秀彬 张效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89-2392,共4页
文章以地方志关于扁鹊墓葬的记载为依据,对全国十处扁鹊墓葬考察,发现大部分方志编纂者对当地的扁鹊墓的真伪进行了考辨,但其结论却不尽相同。根据历史与逻辑原则来判断,各地扁鹊墓的存在必然是有原因的。通过梳理扁鹊学派的提出和完善... 文章以地方志关于扁鹊墓葬的记载为依据,对全国十处扁鹊墓葬考察,发现大部分方志编纂者对当地的扁鹊墓的真伪进行了考辨,但其结论却不尽相同。根据历史与逻辑原则来判断,各地扁鹊墓的存在必然是有原因的。通过梳理扁鹊学派的提出和完善过程,笔者认为扁鹊为学派名称这一结论是毋庸置疑的。但方志编纂者却仅将扁鹊作为一人看待,没有认识到“扁鹊”为学派名称,故才会有如此多的真假辨析。因此可以推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均有医者借扁鹊名号行医,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扁鹊墓。这进一步论证了“扁鹊”为学派名称,而非单指秦越人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鹊 扁鹊学派 墓葬 名实 地方志
原文传递
史志编纂与地方话语权争夺——以宋至清代对卢光稠的记载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尹慧琼 谢宏维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02-110,共9页
史志编纂既是国家意志延伸的重要渠道,也是地方表达话语权和构建话语机制的重要载体。由宋代至清代,地方志的编纂愈来愈多地在接受国家意志的过程中呈现出对抗、争夺的姿态,进而突出地方色彩,摆脱了"失语"的困境。卢光稠这一... 史志编纂既是国家意志延伸的重要渠道,也是地方表达话语权和构建话语机制的重要载体。由宋代至清代,地方志的编纂愈来愈多地在接受国家意志的过程中呈现出对抗、争夺的姿态,进而突出地方色彩,摆脱了"失语"的困境。卢光稠这一人物形象在历代方志中交错繁复的变化,便是国家和地方社会力量博弈生动而深刻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 卢光稠 地方话语权 争夺
下载PDF
地方志计算机数据库建设初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钱晓琴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11-115,共5页
地方志发展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地方志数据库建设势在必行。地方志数据库建设一 定要满足地情资料网上共享、检索方便、更新及时的要求,充分发挥地方志的资源优势,弘 扬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志 计算机 数据库
下载PDF
安徽地方志医学资料数据库的示范性构建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伟娜 李兵 +2 位作者 李鸿涛 佟琳 张华敏 《中国数字医学》 2016年第6期95-97,共3页
目的:构建示范性的安徽地方志医学资料数据库,探讨为中医药文献考证、地域特色分析等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方法:采用书目调研、文献辑录等方式获取数据资料;将B/S架构与MVC设计模式相结合,建立集数据加工与数据检索... 目的:构建示范性的安徽地方志医学资料数据库,探讨为中医药文献考证、地域特色分析等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方法:采用书目调研、文献辑录等方式获取数据资料;将B/S架构与MVC设计模式相结合,建立集数据加工与数据检索于一体的安徽地方志医学资料数据库。结果:建立了安徽地方志医学资料数据库—地方志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书目数据96条、内容数据5907条,实现了安徽地方志医学信息的录入、存储、修改、检索和统计功能。结论:安徽地方志医学资料数据库改变了传统地方志医学资料的存储和查询模式,可以为中医药文献考证、地域特色分析等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也为全面开展地方志医学资料研究提供了较好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资料 地方志 数据库
下载PDF
地方志中民间手工艺史料的发掘与利用——以明代织绣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熊瑛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234-241,共8页
实物和文献是古代工艺美术史研究的基本资料,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实物总有缺失,从而造成研究的诸多困难,(不光是时间的问题)这在易腐难存的织绣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以文献补充实物不足则是进行该研究行之有效的弥补方法。地方志是不可缺少的... 实物和文献是古代工艺美术史研究的基本资料,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实物总有缺失,从而造成研究的诸多困难,(不光是时间的问题)这在易腐难存的织绣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以文献补充实物不足则是进行该研究行之有效的弥补方法。地方志是不可缺少的一类文献,其中包含的织绣史料简要而确凿,是对彼时造作的真切呈现。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志中寻找资源、充实论据,这对工艺美术史的学术发展无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艺术史领域对地方志的作用与价值还未能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地方志中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并未被充分发掘,造成莫大的遗憾。地方志对手工业造作的正面记录并不算多,但在地域物产、风俗民情、税课贡赋等内容中时常包含相关的信息。经过梳理和比对,这些信息便能够串连出手工业发展的线索,为工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手工艺史料主要分布在明清各类地方志的物产、风俗、贡赋等卷中,其中,关于织绣物的则直接或间接记录了其色彩、图案、材质、工艺,是研究明清民间织绣的原始资料。地方志中的手工艺史料有清晰的地域和时间信息,依照时间顺序纵向对比,可以总结出其审美风气之变迁;依照地域线索横向对比,则可归纳出其生产分布之格局,具有其他类史料难以比拟的优势。由于地方志编纂水平并不整齐,史料价值高下悬殊,利用地方志须有甄别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美术史 明清 地方志 手工艺 织绣
下载PDF
16世纪的兴宁客家方言 被引量:3
15
作者 田志军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6-59,共4页
明人祝允明所撰《正德兴宁志》记录了明代广东兴宁方言齐韵作灰、庚韵作阳以及杨、王不辨等特点,并和吴方言乃至明代官话作了比较。而明人黄国奎修、盛继纂《嘉靖兴宁县志》则记录了当时兴宁方言的部分常用词汇。跟现代客家方言比较,从... 明人祝允明所撰《正德兴宁志》记录了明代广东兴宁方言齐韵作灰、庚韵作阳以及杨、王不辨等特点,并和吴方言乃至明代官话作了比较。而明人黄国奎修、盛继纂《嘉靖兴宁县志》则记录了当时兴宁方言的部分常用词汇。跟现代客家方言比较,从两志所记的语音、词汇所展示的特点可以看出当时的兴宁话已是一种成熟的客家言无疑。就现存地方文献来说,这是目前所见对客家方言最早的语音、词汇描写,在客家方言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 方言 地方志
下载PDF
青海古代地方志书考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岳庆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44,共6页
青海古称"边外"之地,地方志编纂起始较晚,为数甚少,且佚失严重。史志界为了还原历史,通常将具有方志性质的史地杂著也归入方志之列,因而产生了一些取舍上的差异。本文就清代以前青海所纂方志及其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 青海古称"边外"之地,地方志编纂起始较晚,为数甚少,且佚失严重。史志界为了还原历史,通常将具有方志性质的史地杂著也归入方志之列,因而产生了一些取舍上的差异。本文就清代以前青海所纂方志及其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对其内容、版本及存佚状况一一考述,以供青海史地研究者参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地方志书 方志编篡 存佚 辑本
下载PDF
来新夏与旧志整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余姣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8-126,共9页
来新夏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人称"纵横三学,自成一家"。文章着眼于来新夏在方志学领域内的成就,尤其是其在旧志整理上的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来新夏积极投入旧志整理与研究工作当中。通过对旧志... 来新夏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人称"纵横三学,自成一家"。文章着眼于来新夏在方志学领域内的成就,尤其是其在旧志整理上的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来新夏积极投入旧志整理与研究工作当中。通过对旧志整理理论的探讨、旧志目录提要的编纂,旧志的点校出版和旧志资料的类编等活动,来新夏形成了自己在旧志整理上的主要观点:重视对旧志经济资料的整理,主张点校和刊印旧志,强调对旧志的开发利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新夏 地方志 旧志整理 点校
下载PDF
当前全国地方志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18
作者 晓燕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z1期270-271,共2页
在续修志书的实践中 ,应该注重修志理论的充实和完善 ,同时要搞好宣传、组织工作 ,并在修志创新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关键词 地方志 续修志书 志书理论
下载PDF
因袭与调整:晚期方志中的分野叙述——以山东方志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田天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4-92,103,共10页
本文梳理了明清以来的山东方志分野,总结了山东方志中各县分野分布,并进一步考察了其叙述方式与理论背景。本文认为,传统分野理论自身本存在矛盾,且关注对象为较大的行政区划。多数地方志编纂者并非盲目因袭经典或官方文献,而是有自发... 本文梳理了明清以来的山东方志分野,总结了山东方志中各县分野分布,并进一步考察了其叙述方式与理论背景。本文认为,传统分野理论自身本存在矛盾,且关注对象为较大的行政区划。多数地方志编纂者并非盲目因袭经典或官方文献,而是有自发的思考与书写。在这种背景中,方志分野叙述既有对分野理论本身的怀疑,也有刻意地调整与弥合。如将之置于思想史的背景中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分野理论的传承脉络及其在思想史与地理学史中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野 山东 方志 地理学史 思想史
原文传递
旧典新命:方志学科建设刍议 被引量:3
20
作者 白效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6-139,161,共5页
目前,方志学仍隶属于历史学下之专门史,为三级学科。地位低下,导致学科构建不健全、学术研究不深入、人才培养后继乏力、研究队伍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学术研究难以为志书编纂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成为方志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能提升... 目前,方志学仍隶属于历史学下之专门史,为三级学科。地位低下,导致学科构建不健全、学术研究不深入、人才培养后继乏力、研究队伍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学术研究难以为志书编纂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成为方志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能提升方志学科为二级学科,从方志理论、志书编纂、旧志整理、地情研究、年鉴编写5个方面构建方志学科,深入研究方志理论和志书编纂实践中存在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必能提升志书编纂的质量,促进方志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志 方志学 学科构建 志书编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