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0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哥华瘢痕量表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280
1
作者 刘海兵 唐丹 +1 位作者 曹海燕 李奎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测试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scarscale,VSS)用于评定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信度,为其在国内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32例烧伤患者共84处增生性瘢痕,一周内分2次、每次由2名评定者应用VSS独立进行瘢痕评定,采用等级相关系数(in... 目的:测试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scarscale,VSS)用于评定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信度,为其在国内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32例烧伤患者共84处增生性瘢痕,一周内分2次、每次由2名评定者应用VSS独立进行瘢痕评定,采用等级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eioncoefficient,ICC)检验VSS的重测信度,通过计算机获得Crobachα信度系数检验其内部一致性。结果:VSS的Crobachα信度系数为0.84,组内信度ICC为0.776—0.900,组间信度ICC为0.768—0.936。结论:VSS内部一致性良好,用于评估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哥华瘢痕量表 增生性瘢痕 信度 烧伤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01
2
作者 李荟元 刘建波 +2 位作者 夏炜 鲁开化 郭树忠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76-278,共3页
目的 建立由动物自身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实验模型。方法 选用 4 7只日本大耳白兔 ,在耳腹侧面制作 6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1 5cm× 4 5cm长方形创面以及耳背圆形创面共3 88个 ,进行组织学等多项观察。结果  70 %兔耳圆形创面... 目的 建立由动物自身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实验模型。方法 选用 4 7只日本大耳白兔 ,在耳腹侧面制作 6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1 5cm× 4 5cm长方形创面以及耳背圆形创面共3 88个 ,进行组织学等多项观察。结果  70 %兔耳圆形创面可发生与人增生性瘢痕类似的增生块 ,增生块持续时间最长为 15 0d ;长方形创面增生块发生率为 80 %以上 ,持续时间已超过 2 62d。增生块内有特征性的结节或漩涡状结构。创基注入TGF β1 、IFN γ ,可以促进或抑制增生块的发生。原位杂交 ,查明内源性TGF β1 mRNA为强阳性表达。利用此模型证实成纤维细胞凋亡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结论 兔耳可以产生与人增生性瘢痕类似的病理改变 ,可以用作瘢痕研究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动物模型 原位杂交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病理性瘢痕中c-myc、c-fos和ras原癌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胡振富 罗力生 罗盛康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5-167,I003,共4页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图像定量分析 ,检测c myc、c fos和rasp2 1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c myc和c fo...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图像定量分析 ,检测c myc、c fos和rasp2 1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c myc和c fos呈强阳性表达 ,而rasp2 1蛋白在病理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缺乏表达。结论 ①病理性瘢痕中c myc和c fos癌基因受激活 ,可能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胶原合成与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 ,并导致瘢痕增生。②ras癌基因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可能不突变或不起主要作用。③病理性瘢痕只是部分原癌基因的有限制性表达 ,不存在多基因无限制性的共同表达可能是其较少癌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C-MYC C-FOS RAS 原癌基因 实验研究 基因表达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原文传递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在溃疡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35
4
作者 付小兵 孙同柱 +3 位作者 杨银辉 蒋礼先 顾小曼 盛志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71-274,共4页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与转化生长因子 - β(TGF- β)在溃疡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修复结果的关系。方法  2 1例标本包括体表慢性溃疡 8例、增生性瘢痕 8例和正常皮肤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常规病...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与转化生长因子 - β(TGF- β)在溃疡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修复结果的关系。方法  2 1例标本包括体表慢性溃疡 8例、增生性瘢痕 8例和正常皮肤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两种生长因子在溃疡和增生性瘢痕的定位与表达量。结果  b FGF和TGF- β在正常皮肤中有少量表达 ,主要位于表皮基底细胞胞浆和细胞外基质。此外 ,b FGF还见于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溃疡组织 b FGF与 TGF- β表达量明显增加 ,其中 b FGF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而 TGF- β则仅见于炎性细胞。在增生性瘢痕 TGF- β的表达为阴性 ,而 b FGF则仍呈现出较高的表达量。结论 在高浓度生长因子环境下创面修复延迟可能和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障碍有关。研究结果还提示 b FGF参与了瘢痕发生的全过程 ,TGF- β则主要作用于瘢痕形成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溃疡 增生性瘢痕 BFGF TGF-β 创面修复
下载PDF
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建立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32
5
作者 李希军 柳大烈 王吉慧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5期499-500,i0001,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方法对兔耳瘢痕模型建立的影响。方法:建立三种兔耳皮肤创伤愈合模型,A组在切除兔耳皮肤的同时,切除皮下软骨及软骨膜;B组切除皮肤及软骨膜但保留软骨;C组只切除皮肤,保留软骨及软骨膜。对创伤愈合过程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 目的:探讨手术方法对兔耳瘢痕模型建立的影响。方法:建立三种兔耳皮肤创伤愈合模型,A组在切除兔耳皮肤的同时,切除皮下软骨及软骨膜;B组切除皮肤及软骨膜但保留软骨;C组只切除皮肤,保留软骨及软骨膜。对创伤愈合过程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并在镜下测量瘢痕突出皮肤的高度。结果:①A、B、C三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0.4±1.0)天、(17.8±1.6)天、(11.4±1.3)天,三组之间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②A、C两组伤后4~5天肉芽组织充满创面,B组在伤后第10天,肉芽组织开始在坏死软骨下向中心生长;③A、B、C三组瘢痕隆起高度为(1.20±0.56)mm、(1.68±0.73)mm、(1.15±0.50)mm,B组与A、C组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保留软骨,切除皮肤和软骨膜能获得较大的瘢痕,可用于瘢痕治疗性实验;切除软骨形成瘢痕较小,可用于观察创面外用药物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增生性瘢痕
下载PDF
脉冲染料激光与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李娜 杨丽 +2 位作者 程静 韩军涛 胡大海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03-607,共5页
目的比较脉冲染料激光(PDL)与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2月-2017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人选标准的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221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 目的比较脉冲染料激光(PDL)与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2月-2017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人选标准的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221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DL组122例和UFCL组99例。PDL组患者采用PDL治疗,间隔3~4周治疗1次。UFCL组患者采用UFCL治疗,间隔6~12周治疗1次。2组患者均治疗持续至瘢痕形成12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情况进行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治疗12个月监测瘢痕部位血流,记录血流灌注量;记录治疗结束后3~6个月患者满意度,并计算满意率;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包括红斑/紫癜持续时间、治疗时VAS及误工时间。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X2检验。结果(1)PDL组、UFCL组患者治疗后VSS评分均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前(t=11.34、12.77,P〈0.05)。PDL组与UFCL组患者治疗后VSS评分分别较治疗前下降(5.8±1.1)、(6.0±1.4)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91,P〉0.05)。(2)PDL组、UFCL组患者治疗后VAS均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前(t=7.12、5.23,P〈0.05)。PDL组与UFCL组患者治疗后VAS分别较治疗前下降(4.0±0.6)、(3.24±1.3)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P〉0.05)。(3)PDL组患者治疗6个月瘢痕血流灌注量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t=1.59,P〉0.05),治疗12个月瘢痕血流灌注量较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明显降低(t=3.17、6.96,P〈0.05)。UFCL组患者治疗6个月瘢痕血流灌注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6.01,P〈0.05);治疗12个月瘢痕血流灌注量虽较治疗6个月明显下降(t=4.52,P〈0.05),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激光疗法 增生性瘢痕 脉冲染料激光 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
原文传递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最新治疗进展 被引量:39
7
作者 马倩玉 武晓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1-5,26,共6页
病理性瘢痕是创伤后皮肤组织过度增生的结果,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外伤、烧伤、手术、疫苗接种、皮肤穿刺、痤疮和带状疱疹等,但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病理性瘢痕可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压迫... 病理性瘢痕是创伤后皮肤组织过度增生的结果,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外伤、烧伤、手术、疫苗接种、皮肤穿刺、痤疮和带状疱疹等,但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病理性瘢痕可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压迫治疗、硅胶制剂、药物治疗、手术、放射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自体脂肪移植、免疫疗法、基因疗法等,但尚未有令人满意的单一疗法,因此综合治疗仍是目前临床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治疗
下载PDF
CO_2点阵激光联合紫草治疗增生性瘢痕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VEGF的影响 被引量:39
8
作者 行敏 赵凤梅 +4 位作者 吴洁 王立玉 贾立军 张蕾 芝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114,共5页
目的探讨CO_2点阵激光联合紫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分为对照组(紫草治疗组),观察组(CO_2点阵激光联合紫草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 目的探讨CO_2点阵激光联合紫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分为对照组(紫草治疗组),观察组(CO_2点阵激光联合紫草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变化情况及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健康对照组及各治疗组研究对象标本血清中VEGF含量。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VSS量表各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60.00%)高于对照组(4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改善明显。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的血清VEGF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CO_2点阵激光联合紫草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紫草 增生性瘢痕 CO2点阵激光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注射预防面部创伤或术后增生性瘢痕: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4
9
作者 宋黎 叶俊儒 +3 位作者 陆茂 唐懿 刘彦麟 陈熙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9期4744-4750,共7页
背景:面部瘢痕主要来源于创伤或术后,非常影响容貌,皮肤科及整形科医生尝试了许多方法来改善瘢痕的外观,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在临床上已有较多的应用,但疗效及安全性颇有争议,需要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 背景:面部瘢痕主要来源于创伤或术后,非常影响容貌,皮肤科及整形科医生尝试了许多方法来改善瘢痕的外观,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在临床上已有较多的应用,但疗效及安全性颇有争议,需要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预防面部创伤后及手术后增生性瘢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截至2019年11月的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A型肉毒素预防面部瘢痕的随机对照试验,手工检索补充不全资料,经2名医生筛选纳入文献并进行文献评价,最后纳入11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试验组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或空白对照。部分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不能用软件分析的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纳入11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436例患者518个术后切口;结果显示,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改善温哥华量表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瘢痕宽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WMD=-1.61,95%CI=-2.06至-0.26,P=0.02;WMD=1.7,95%CI=0.38-3.02,P=0.01;WMD=-0.17,95%CI=-0.22至-0.12,P<0.0001);其暂时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8.335,P=0.004),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②目前证据显示A型肉毒毒素注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能减小术后瘢痕宽度,改善温哥华量表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但应在术前术后做充分沟通解释工作,并事先做好应对各种不良反应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增生性瘢痕 温哥华量表 目测类比评分 患者瘢痕评价量表 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紫草素促进皮肤伤口愈合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0
作者 李蒙娜 闫言 王宝玺 《中医药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皮肤伤口愈合是由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调节过程,其机制包括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和疤痕形成等。紫草素作为一种从传统中药紫草中提取的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炎、促进伤口愈合、抗感染、抗氧化、抗血栓等,尤其... 皮肤伤口愈合是由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调节过程,其机制包括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和疤痕形成等。紫草素作为一种从传统中药紫草中提取的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炎、促进伤口愈合、抗感染、抗氧化、抗血栓等,尤其其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已被大量实验研究证实。本文在介绍紫草素和皮肤伤口愈合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就紫草素对皮肤伤口愈合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其在皮肤科的应用提供参考,也为后续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皮肤 伤口愈合 炎症反应 增生性瘢痕
下载PDF
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培养、生物学特征及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宋维铭 孙广慈 +1 位作者 管正玉 徐承熊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生物学特征及超微结构,阐明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遗传学特征...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生物学特征及超微结构,阐明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遗传学特征及细胞超微结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率和形态学相同,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超微结构相似。结论据此结果和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建立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实验模型,可用于瘢痕防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粉防己碱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观察 被引量:27
12
作者 刘德伍 李国辉 +3 位作者 曹勇 苏子毅 王文 吴燮卿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5-57,共3页
观察粉防己碱对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粉防己碱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作用与浓度、时间呈正相关。据此结果,作者认为粉防己碱在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中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 粉防己碱 成纤维细胞 增生性 瘢痕
下载PDF
雷公藤提取物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解伟光 姜会庆 李汉保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 为雷公藤提取物 (LLZ)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LLZ(5× 10 -3 、5× 10 -4、5× 10 -5、5× 10 -6g/L) ,2 4h后观察细胞形态、增殖活... 目的 为雷公藤提取物 (LLZ)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LLZ(5× 10 -3 、5× 10 -4、5× 10 -5、5× 10 -6g/L) ,2 4h后观察细胞形态、增殖活性及药物雷公藤提取物的细胞毒性。 结果 不同浓度的LLZ均能改变成纤维细胞形态 ,减少细胞数量 ,同时可明显降低细胞增殖活性。 结论 LLZ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形态和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此作用并非毒性所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雷公藤提取物 控制
原文传递
皮肤伤口减张器抑制切口瘢痕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1
14
作者 陈立彬 陈亚红 +3 位作者 高振 赵莉 何晨光 武晓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年第5期316-319,共4页
目的探索皮肤伤口减张器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切除术后,减少切口瘢痕形成和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方法选取10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行病理性瘢痕切除术,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将瘢痕术后切口分为减张组和对照组。减张组瘢痕术后切... 目的探索皮肤伤口减张器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切除术后,减少切口瘢痕形成和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方法选取10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行病理性瘢痕切除术,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将瘢痕术后切口分为减张组和对照组。减张组瘢痕术后切口局部使用皮肤减张器,对照组瘢痕术后切口不使用减张器。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瘢痕宽度、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3个月减张组术后瘢痕宽度较对照组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皮肤伤口减张器对抑制手术后皮肤切口张力导致的瘢痕形成具有明确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瘢痕宽度、抑制瘢痕增生,从而提高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伤口张力 皮肤伤口减张器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温哥华瘢痕量表
下载PDF
章氏超减张缝合在闭合高张力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被引量:31
15
作者 陈珺 章一新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39-345,共7页
目的:探讨章氏超减张缝合应用于高张力创面闭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8月,19例瘢痕或黑毛痣患者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接受门诊手术,患者皮肤条件适宜,对其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年龄... 目的:探讨章氏超减张缝合应用于高张力创面闭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8月,19例瘢痕或黑毛痣患者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接受门诊手术,患者皮肤条件适宜,对其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年龄10~68岁,瘢痕疙瘩8例、增生性瘢痕3例、萎缩性瘢痕5例、黑毛痣3例。手术部位涉及下颌2例、颈部3例、胸部4例、腹部2例、四肢8例。术前瘢痕、黑毛痣面积1.4 cm×1.1 cm^10.0 cm×4.0 cm。所有病损均单纯手术切除,于切口两侧游离1~2 cm,术中创面面积2.6 cm×2.6 cm^12.6 cm×6.8 cm。使用倒刺线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向中间推进两侧正常皮肤使创缘自然贴合并处于松弛低张力状态。2例瘢痕疙瘩患者于术后24 h内接受总剂量20 Gy浅层放射治疗,分4次完成,每天1次。术后门诊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及减张作用维持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瘢痕外观,记录瘢痕宽度和复发情况。结果:19例患者创面术后全部愈合。2例患者穿皮点出现一过性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其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穿皮点瘢痕增生,予以局部曲安奈德注射后缓解。1例行放射治疗患者出现一过性红斑、干性脱屑、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随访7.1~13.6个月,平均9.6个月。减张作用维持4~26周,平均11.2周。2例患者减张作用维持4周,于术后8周再次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术后6个月,19例患者瘢痕均呈线状,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1.0~4.3分,平均2.1分;瘢痕宽度0.8~7.0 mm,平均2.2 mm。3例瘢痕疙瘩术后未行放射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局部复发,予以激光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及5-氟尿嘧啶等瘢痕内注射后明显缓解。结论:应用倒刺线对高张力创面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能够有效减小创缘张力,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减张作用,术后切口瘢痕增生风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伤口闭合技术 增生性瘢痕 张力
原文传递
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的构建及其在增殖性疤痕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杨军 杨光辉 +3 位作者 刘伟 崔磊 曹谊林 钱云良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96-298,共3页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增殖性疤痕治疗。方法 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断层削除增殖性疤痕,膜片移植于创面、适度加压,术后10、30、90 d行大体观...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增殖性疤痕治疗。方法 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断层削除增殖性疤痕,膜片移植于创面、适度加压,术后10、30、90 d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及广谱角蛋白、包壳蛋白、层粘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利用自体表皮细胞和壳聚糖/明胶膜能够构建出人表皮细胞膜片,应用于临床增殖性疤痕治疗6例,经过3月随访,创面愈合时间(16.2±15)d,移植膜片存活良好,结构较完整,90 d随访无明显疤痕增生,疗效肯定。结论 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对增殖性疤痕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组织工程皮肤进入临床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表皮细胞 壳聚糖 明胶膜 增殖性疤痕 皮肤损伤 细胞培养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p53基因多态性的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王春梅 百束比古 中泽南堂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探讨p5 3基因codon 72部位的多态性分布是否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易发性有关。方法 以日本医科大学整形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的切除瘢痕标本为材料 ,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RFLP)及DNA序列分析法 (DNA sequence) ,对... 目的 探讨p5 3基因codon 72部位的多态性分布是否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易发性有关。方法 以日本医科大学整形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的切除瘢痕标本为材料 ,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RFLP)及DNA序列分析法 (DNA sequence) ,对 5 4例瘢痕疙瘩标本和 30例增生性瘢痕标本的p5 3基因codon 72部位编码精氨酸 (Arg)和脯氨酸 (Pro)的等位基因CGC(Arg)和CCC(Pro)进行了分析。结果 与正常日本人群外周血p5 3基因codon 72部位的多态性频度分布相比 ,瘢痕疙瘩差异无显著性 ,而增生性瘢痕则差异有显著性。此外 ,由穿耳孔所致的耳部瘢痕疙瘩CGC(Arg)基因型显著增高。结论 推测p5 3codon 72部位具有CGC CGC (Arg Arg)纯合型者耳部瘢痕疙瘩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具有CCC CCC (pro pro)纯合型者增生性瘢痕发生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P53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8
作者 庞轲 刘一君 +2 位作者 张凯 王彦君 金越涵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9年第1期58-62,共5页
增生性瘢痕是创面修复过程中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产物,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也缺乏可靠的标准。为此,笔者于本研究中将增生性瘢痕的治疗现状,尤其是注射中药制剂、基因调控和激光在增生性瘢痕治疗中所取得的... 增生性瘢痕是创面修复过程中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产物,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也缺乏可靠的标准。为此,笔者于本研究中将增生性瘢痕的治疗现状,尤其是注射中药制剂、基因调控和激光在增生性瘢痕治疗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增生性瘢痕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治疗 中药制剂 基因调控 激光 综述
下载PDF
粉防己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DNA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刘德伍 李国辉 +1 位作者 刘德明 曹勇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DNA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为实验模型,将粉防己碱(5-80 mg/L)加入细胞培养液中进行干预并与对照组比较,用3H-TdR掺入法和3-脯氨酸掺入法分别...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DNA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为实验模型,将粉防己碱(5-80 mg/L)加入细胞培养液中进行干预并与对照组比较,用3H-TdR掺入法和3-脯氨酸掺入法分别测定各组瘢痕成纤维细胞3H-TdR掺入值与3H脯氨酸掺入值,以反映其DNA和胶原合成水平的变化。结果 粉防己碱预处理浓度由5 mg/L升至80 mg/L时:(1)瘢痕成纤维细胞3H-TdR掺入值(min-1)由对照组的1740 ± 165分别降至1162 ±226、412±82,抑制率达76.32%,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2)瘢痕成纤维细胞3H-脯氨酸掺入值(min-1)由对照组的1126 ± 193分别降至535± 141、341± 89,抑制率达69.71%,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粉防己碱对体外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DNA和胶原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具有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防己碱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胶原 体外培养
原文传递
压力治疗及硅酮敷料治疗对增生性瘢痕疗效的短期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李曾慧平 刘颂文 +3 位作者 励建安 周士枋 戴玲 路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62-465,共4页
目的 采用客观的测试来比较硅酮敷料和压力治疗增生性瘢痕 2个月后的效果。方法 将96例具有增生性瘢痕的患者随机分为压力治疗组、硅酮敷料 (cicacare)组、压力及硅酮敷料综合治疗组 (综合治疗组 )和对照组。除对照组外 ,所有患者接... 目的 采用客观的测试来比较硅酮敷料和压力治疗增生性瘢痕 2个月后的效果。方法 将96例具有增生性瘢痕的患者随机分为压力治疗组、硅酮敷料 (cicacare)组、压力及硅酮敷料综合治疗组 (综合治疗组 )和对照组。除对照组外 ,所有患者接受为期 2个月的治疗。结果 温哥华瘢痕量表总分显示 ,只有压力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超声测量仪和色谱仪所测结果的双因素重复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配对t检验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压力治疗组、硅酮敷料组以及综合治疗组在 2个月后瘢痕厚度的治疗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但 3个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颜色参数方面 ,压力治疗组瘢痕的亮度 (P <0 .0 1)和红色 (P <0 .0 5 )改变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硅酮敷料组瘢痕黄色 (P <0 .0 1)变化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根据初步的结果 ,压力治疗及综合治疗对减低增生性瘢痕厚度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治疗 硅酮敷料 增生性瘢痕 软组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